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使用者

道德使用者

发布时间: 2022-03-28 17:06:02

A.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拓展资料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B. 道德可以调整人的所有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不同的对错标准来自于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C. 什么是道德领悟

把一个尺子的一段压在桌子的边缘,你用手扳下尺子的外端你发现尺子在来回的震荡,在震荡的路径上没有一个点是实的,但每一个点曾经都是实的过程,震荡的这个路径就是宇宙,时间是震荡前后的相续,空间是震荡的展现,所以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时间、空间是一不是二,时间、空间就是“事”,“事”就是“物”,“物”就是“宇宙”所以宇宙就是“时间、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尺子的外端就是尺子的另一端,压在手掌下的那一端,根本就没有动,只是在震荡,外端是我们的意识把内端的展现,展现的这个空间就是我们的这个世界。立体的空间是意识的留存相续形成的。
生命体的体态仿于环境及其他生命体的体态的表里如一演化现象是因意识发动“意念作用力的结果”,是意识长期关注形成的,其实就是生命体不切底的转胎现象,是转胎的原理,当生命体生命结束后,根据生命体前世获得的各种复杂信息的反馈形成下世的切底转胎体态,包括各种奇异的怪胎现象。也就是说生命意识形成的生命体的流转现象是真实不虚眼见为实的,论证了六道轮回是确实存在的。
一言一行、所作所为的善、恶、爱、恨、喜、厌、愿、慈,是强烈的意念作用力的方向趋势,所以用智慧去获得下世如意生命体态的方法就是“佛法”,生命意识具体怎样去操作自主掌控生命体流转轮回的的方法就是“道德”,也就是应该怎样正确的掌握使用“善、恶”控制“意念作用力”的机理!所以有智慧的有识之士知道用佛法可以创造无量个福德永恒无边无量美妙绝伦的佛国世界,清静、平等是诸佛国的共性、基础,所以愿众生应首选清静佛国圣境,那就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获固四无量心、四无相再趣择十方诸佛国刹土!
耶稣的死与二祖慧可自行断臂是同理不同因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向众生示道的不同的表达,慧可是无外因示道,耶稣把四无相在现实生活中示现出来!他随意教导众生的‘道’上帝的福音总结就是(净业三福),他一言一行是四无量心展示。
“上帝”、“真主”是互称,是道家所说的“元级”是佛家所说的“灵性”,是真正的我(真我灵性)也就是创世主。佛家学术说观“我命于我不于天”,天就是“相”是大到宏宇星辰小到微尘沙粒及万物运行规则的法理是创世主之心的杰作,所以心系于性不离本性,亲智离愚,获慧除痴,不为欲失智慧,禅定于“真如本性”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要用其中的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也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不管你在哪里,天边只要有风吹过,我们就坚信你在那里,我们将把上帝的福音(净业三福)传送给您!不管你在哪里,天边只要有云飘过,我们就坚信你在那里,我们将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宏愿传送给您!

D. 关于道德的事例

这个就很多了,古时候的摘录几个:
01.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
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
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E. 语言 为什么说教育者是使用道德语言的专家

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涉及心灵上的教育,目的传播正确的道德思维,而道德语言版作为传播道德思维的权重要工具之一,不同主体间传播体验有区别,理解有分歧,要易于主体理解和接受,自然需要专业的科学技艺。而教育者正是这方面的专家。

F. 为什么古代中国可以使用道德来治理国家,统治者想出台些什么,只要往道德上一绑,顿时万民臣服

因为古代社会是比烂的社会,也是生产力非常不发达,死亡随时伴随人们如影而行的时代。

所以人们必须需要道德才能活着,因为道德虽然不能带来安全,带来物资,带来生产力,但是他能保证社会的有序性,这种有序性能让人们从互相提防的无间地狱中解脱出来,可以得到喘息休息的机会,才有时间从事生产,人们从生产和学习得到的积累才有价值,而不是被人粗暴夺走或中止。(举个例子,非洲人懒不爱种地,是因为战火连绵,种了也会被人抢走,那还不如混日子)

所以人类作为守序生物,必须依赖于道德才能活下去。所以维护道德者,万民称赞,违背道德者所有人都恨不得杀了他,因为这触及到了人生活下去的必需品——秩序

天下人供奉一人固然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供奉的这一人能利用这么巨大的权威维护道德,从而维护社会秩序,那么在那个混乱年代简直是一种无形的巨大财富,一个稳定的社会,一个有道德所有人去维护的社会才有人活下去的基本条件。

所以古今中外,哪怕是孤悬海外和我们无法沟通的北美部落,都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皇帝制度,而且所有的皇帝都需要维护一套适合当时国家需求的道德标准。这就是人类的客观需求导致的——是社会在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客观条件下,就必须走这一步。不走这一步的部落,分分死亡灭国,自然淘汰留下了皇帝制度的国家,直到下一个生产力革命的来临

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无形道德的固化,人们终于脱离了随时死亡的命运和失去秩序社会的恐惧后,人们才可以抽出手来,追求民煮,追求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制度是建立在当时客观的条件下的,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就必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集全皇帝来维护一种道德,这样才能保持秩序

所以违背道德,违背秩序的皇帝,下场一般都很惨,因为他不懂皇帝这个职业的本质。

G. 道德表现有哪些方面

个人品德、社会公抄德、职业道德袭、家庭美德,思想品德。

1、“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 守法 明礼 诚信 团结 友善 勤俭 自强 敬业 奉献

2、“五讲”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3、“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4、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5、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6、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H. 什么是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即个人的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从其对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则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虽然生活中以貌取人的还是有的,但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才是他真正的形象。

做到有品德、有修养,首先需要礼貌。俗话说礼貌是修养的外衣,如果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能够优雅大方,那么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则是美好的,并且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8)道德使用者扩展阅读:

我们也可以把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好坏分为下面六个等级:

一、损人损己——这种人简直比禽兽还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样,只爱用责骂和伤害的方式来求满足自己心中的情欲。他们损伤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例如:杀人然后自杀。

二、损人利己——这种人是害群之马,根本谈不上修养。他们为了达到自利的目的,不择手段,使用欺诈和损害众生的手段,或者从事杀害动物职业。

三、不损人、不利己——这种人像行尸走肉一样的地醉生梦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或游手好闲,专干无聊的勾当虚度光阴。

四、不损人、只利己——这是修养最起码的工夫。又可分为两类:

1、假利己——工作赚钱是假利己。赚来的钱换得物质享受,这是消福,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梦,得不偿失。

2、真利己——读书明理以后,自己闭门思过,下功夫修养品德和锻炼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稳自己的脚跟以后,再兼善天下。

六、舍己利人——舍己不以为苦,利人永不疲劳。牺牲自己,帮助别人,这是菩萨的风范,是难能可贵的。

优良品德修养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

热点内容
根据劳动法诉讼时效期是多少年 发布:2025-01-21 17:53:36 浏览:762
政府违法强征承包地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17:04:20 浏览:769
合肥市县处级法律知识考试 发布:2025-01-21 16:55:03 浏览:167
民法典至合同法的看法 发布:2025-01-21 16:55:03 浏览:789
李惠娟法官 发布:2025-01-21 16:54:59 浏览:491
未成年把人打伤了付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15:45:46 浏览:614
浙江兴茂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1 14:50:32 浏览:543
新行政诉讼法法条 发布:2025-01-21 14:10:08 浏览:162
刑事诉讼法驳回回避申请 发布:2025-01-21 13:49:11 浏览:929
先学刑事诉讼法还是刑法 发布:2025-01-21 13:42:47 浏览: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