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哪些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3-28 19:00:50

A. 简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哪些内容

中华民族优抄良道德传统的袭主要内容是:第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第二,“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第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第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第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第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B. 中国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哪些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什么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传统道德具有哪些内容。公、善、诚、义、孝、仁、忠等等,都是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传统的中国道德。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现实生活中,在立交的教化下,有了特有的义气:对国家民族——尽忠义,对父母长辈——行孝义,对亲人——重情义,对朋友——讲信义。人们义不容辞、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施行道义直致舍生取义。“为义”已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信条,“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捐躯、为民献身。
(一)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
(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
(四)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
还有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般说来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贾谊讲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都不断强调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

宋代名将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

文天祥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亲历危难,吟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明末顾炎武则以天下为己任,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留下了著名的诗句:“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等等。

这些诗句都显示了强烈地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献身的精神。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依靠这种精神,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光照日月,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高亢激越的整体颂歌。

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认为“仁爱”是人我关系的准则。“仁”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原则。“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人我关系中,惟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

“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想立足社会达到理想目标,同时也要使有关的人立足达到目标。

在孔子看来,以爱人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可融洽和谐;如果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人人爱人的基础上,那么社会自会太平。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制度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3.提倡尊老爱幼,强调人伦价值

从《尚书》中最早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开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关系,再到《礼记·礼运》中所强调的“十义”,既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从各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要求。维护封建制度,是这些关系中的糟粕,应当加以剔除,但就其中强调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涵义,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改善人伦关系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即所谓“父慈子孝”。抚养子女和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要求。养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淳朴而美好的思想情感和传统美德。“孝”被称作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论语》中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历代统治者把提倡孝道、孝行作为立身教民之本,建国立邦之基。孝道除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也有较深厚的社会基础。“孝”还规定了做子女的家庭义务:

首先在生活上要“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其次在态度上要恭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的赡养,只有从深爱出发,才能有和气悦色、承顺父母之心。父母有过应当劝谏,但要注意态度,不可强违父母之意。这些道德观念对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加强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4.注重大义,讲求奉献

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儒家传统伦理认为:

(1)在“义”和“利”即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先义后利”。这是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准则。

(2)在遇到可得的利益时,要“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的思想行为,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把追求仁义之德看作君子的崇高品格,要求君子处处要唯义是从,时刻不忘按义字从事。在必要的时候,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注重大义讲求奉献的高贵品格,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5.注重道德践履,强调自我修养

注重道德践履即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古代主要有以下道德修养的方法可供借鉴:

(1)立志乐道

立志,是指一个人要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乐道,是指一个人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情操。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不可夺其志也。”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

(2)克己内省

克己,指一个人要有理智,即理性修养,并能在理智或理性修养的指导下克制自己,使思想言行符合道德要求。

内省,是指一个人能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自觉的做到符合道德规范,这就是具有仁德修养的表现。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往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自己每天都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检查,以求在道德上不断进步。

(3)改过迁善

改过,是指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与错误;

迁善,是指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点。

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改之为贵”。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意志磨砺

意志磨砺是指后天的环境对促进人的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笃实躬行

笃实躬行是指对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具有忠诚老实的态度和躬行践履的行动。

第一、慎于言,敏于行。强调慎言敏行,少说多做。

第二、言必信,行必果。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须做到言而有信,表里如一。

C.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回意识和奉献精神。答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3)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大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的精英分子,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

D.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整体至上。

整体至上,“克己奉公 ”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经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是最大的“义”。坚持这个原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切服从这一准则,乃是“仁人志士”的体现。从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们一直倡导这种人生的境界。

孔子曰:“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论语·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范仲淹主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杜甫咏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的秋风所破歌》) 。

2、仁爱兼利。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提倡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力图构建和谐亲善的温和气氛。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将“仁”同“爱人”相联系,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

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博施济众者,可谓仁矣”(《论语·述而》)。

主张人与人相和,就从自己的欲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增强理解,彼此相互体贴,照顾,给对方以便利,特别是对有困难者以帮助和救济。

3、自强不息。

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化育而成中国人的人格精神,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而生的两方面:一曰“自强不息”,二曰“厚德载物”。在《易经·易大传》中,最早提出“刚健”学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象传》)“刚健”表现为人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刚健自强”的思想,历来被历代思想家所崇尚,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载物”则是中华传统伦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怀,也是实现刚健自强的现实途径。

《易经·象传》中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君子应象大地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孕育、承载与容纳万物,从而使自己成为博大精深的圣人。

4、修身自律。

注重加强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独具特色的伦理文化,在这个方面可资借鉴继承的精神遗产也最为丰富。

在中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而儒家一派在这方面的思想资料最为系统,儒家学派为人们构画着“三纲八目”的修养系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明确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各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的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18]

别称: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

春节简介: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2、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E.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内容有哪些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内社会容、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第二,“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第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第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第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第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F.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版意识和奉献精神。权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6)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G.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二、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四、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H.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哪些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内容: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⑵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⑶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⑷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此外,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还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务实求真、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等。

I.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一)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经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是最大的“义”。坚持这个原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切服从这一准则,乃是“仁人志士”的体现。
(二)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提倡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力图构建和谐亲善的温和气氛。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他将“仁”同“爱人”相联系,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
(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
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化育而成中国人的人格精神,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而生的两方面:一曰“自强不息”,二曰“厚德载物”。
(四)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
注重加强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独具特色的伦理文化,在这个方面可资借鉴继承的精神遗产也最为丰富。

热点内容
劳动法是如何规定用工环境的 发布:2024-11-17 09:07:22 浏览:152
邓州市法律咨询 发布:2024-11-17 09:02:40 浏览:713
条例准则案例试题 发布:2024-11-17 08:49:27 浏览:256
有关经济法小论文题目 发布:2024-11-17 08:48:38 浏览:858
该公司产生法律诉讼 发布:2024-11-17 08:42:29 浏览:476
汉堡店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17 08:22:08 浏览:562
农村换届选举票多付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4-11-17 07:59:18 浏览:912
政府规章县级 发布:2024-11-17 07:31:28 浏览:794
葛鹏起律师 发布:2024-11-17 06:44:25 浏览:393
工商法中是否有试业期 发布:2024-11-17 05:47:28 浏览: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