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与商业利益

道德与商业利益

发布时间: 2022-03-28 20:38:32

❶ 为什么商业伦理问题的分析离不开利益和道德

摘要 商业伦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从道德意义上指导企业进行适当决策和行为,并建立规范的商业伦理,使得企业的经营符合伦理道德要求。商业伦理的作用是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规范市场运行,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秩序,弥补市场缺陷

❷ 谈谈你对商业道德的理解

第一,就是坚持「正直诚信」。
我们在社会上行走,会遇到数不清的诱惑,这个时专候你一定要坚属持正直诚信,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该做的事情绝对不做,不该赚的利益一分不拿。
只有这样,你才能走得更远,问心无愧,一生坦然。
第二,就是避免「利益冲突」。
即便你本人再问心无愧,潜在的「利益冲突」,也会成为你职业和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学会有意识地防范和避免,会让你人生的道路,走得更顺畅一点。

❸ 道德与利益是怎样的关系

道德与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有时是统一的。

在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实现了伦理的制度化。日本的法律就规定:如果有人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无论失物是金钱还是物品,失主须按照失物价值的5%至20%支付酬报。如果不支付这笔酬金,就无法领回失物。当然,如果拾物者可以不接受酬金,但如果接受了也是应该的,任何人都不应说他贪心,这只是他平衡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这样的规定会鼓励更多的人行善,同样也让人们学会先义后利,学会感恩,学会细心。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焦点访谈”一则报道说,有年轻人在一家医疗美容诊所花了一万多元做了增高手术后,不仅没有达到诊所承诺增加的高度,连正常的走路也成了问题。像这样见利忘义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中几乎成了常事,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天价鱼”,3。8万元一次的理发店。此之谓失其本心,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顾客的利益,最终得到应有的惩罚。

75岁老人沈兆骅,先后资助了13位贫困学子,后来老人生病了,被资助的学生不是境况不好无力照料老人,就是因为资助中断而再不跟老人联系。在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老人这样呢,而像学生这样见利忘义的却不少。人们总说这个社会很现实,确实,在利益面前什么都愿意,没有了利益就形如路人,他们曲解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在现在,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像老人一样的人。更需要的是懂得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做好事应该抱着不求回报的想法,事后就算得到回报也是心安理得的。

人生路漫漫,你或许会不经意地帮助了别人,也许在你的眼里这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在他人的眼里却是天大的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许他们会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想尽千万百计来报答你,弥补心中的那份愧疚。既然你已帮助了他们,何不再帮一次,完成他们的心愿呢?那就坦然接受他们对你的报答吧。

❹ 经济利益和企业道德哪个更重要

企业道德与企业经营,这是一场博弈,优秀的企业能够很好地去平衡。但是,道德作为一种软性的要素,必须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才能真正地体现它的作用。信誉是企业竞争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的生命。

道德经营与企业利益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关系。企业讲道德未必能带来利益,但是,讲道德与利益也不是截然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能一致的,特别是当我们从整体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利益的话。



(4)道德与商业利益扩展阅读:

企业必然是要追求利润的,这是特定性质决定的,同时,它又应该讲求伦理,这是社会的要求。由于企业既有赢利的责任,又有讲道德的责任,怎样使两者同时并举,特别是怎样做到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摆在经营者面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也正因为道德经营与企业利益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且企业既要追求利润又要讲道德,所以有必要分析不道德行为的可能的危害,探究道德与利益结合的可能性及实现途径。

❺ 道德与利益如何正确对待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一)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经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是最大的“义”。坚持这个原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切服从这一准则,乃是“仁人志士”的体现。从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们一直倡导这种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论语·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杜甫咏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的秋风所破歌》);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观点、主张,都坚持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考虑个人利益时应不违背道德原则,不得伤害社会和他人利益。所谓“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

(二)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提倡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力图构建和谐亲善的温和气氛。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他将“仁”同“爱人”相联系,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博施济众者,可谓仁矣”(《论语·述而》)。主张人与人相和,就从自己的欲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增强理解,彼此相互体贴,照顾,给对方以便利,特别是对有困难者以帮助和救济。墨子从人与人的朴素尊重的功利原则,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原则。他认为,人与人的矛盾、纠纷,都是由于“亏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爱”,困此人应当“爱人若爱其身”,而爱人和被人爱是相互联系的。“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这种人际相爱不仅表现在心理上的同情与关心,更表现在实际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实际利益。“兼和爱”而“交相利”,默家冲破了儒家“爱有等差”的等级观念,而倡行兼爱到利的普遍性。力争使之“广施周遍”、“广达四海”。

(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

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化育而成中国人的人格精神,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而生的两方面:一曰“自强不息”,二曰“厚德载物”。在《易经·易大传》中,最早提出“刚健”学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象传》)“刚健”表现为人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刚健自强”的思想,历来被历代思想家所崇尚,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载物”则是中华传统伦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怀,也是实现刚健自强的现实途径。《易经·象传》中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君子应象大地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孕育、承载与容纳万物,从而使自己成为博大精深的圣人。这一优秀的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喜悦的情怀容纳别人,善待别人,善待人生,凡事多从好处看,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对人类,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与人相处,多发现共同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其二就是以谦逊的态度,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长处,取长补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这种廉和态度促使人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日益壮大起来。

(四)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

注重加强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独具特色的伦理文化,在这个方面可资借鉴继承的精神遗产也最为丰富。

在中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而儒家一派在这方面的思想资料最为系统,儒家学派为人们构画着“三纲八目”的修养系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明确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各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这里的“修身八目”详细地规划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八个阶段,而且他们认为,道德修养是社会上所有的人们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儒家学派既概括了道德修养的完整体系,肯定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还为指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道德修养方法,诸如“立志”、“学习”、“克己”、“内省”、“实践”、“慎独”等。他们特别注重“立场”的修养意义,认为“立志”是做人的开端,是成才的根基。“三等可以夺帅焉,匹夫不可以夺志”(《论语·子罕》),而“立志”的核心是“志道”,即志向要远大,崇高“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员与议也”(《论语里仁》)。“克己”是说为达到一个崇高的道德境界,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与主观偏见,使自己的心理情感与行为方式符合道德的要求。“学习”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手段,在古代儒家经典里,“学习”主要是对道德理论,道德规范的学习与了解。《论语》的开篇词,便是孔子对道德学习的感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将道德学习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不仅要学习经典,还要向道德先进典型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学而》)。“内省”就是不断地反思自己,察觉自己的错误与过失,即时发现即时改正。曾参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上)。明代的学者王阳明,总结出“省察克治”的修善方法,是对曾参“内省”的丰富和发展。他主张每个人应经常在闲暇之时,把自己的好利好货等私欲认真的清查出来,按照圣贤的道德理论,严加批判,将之消灭干净。“如去盗贼,不要予他出路,不要予他方便,务必使其扫除净尽”;“又如猫之捕鼠,一眼盯着,斩钉截铁,务必将其消灭净尽,廓然大公,方始为快”(《传习录·下》)。“慎独”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礼记·中庸》中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高尚的人,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应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因为在无人所知,无人关注的地方,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的高低,故而必须自觉主动地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慎独”的方法和境界,是一个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反映,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

❻ 道德与实际利益哪个重要

两者都重要,义利兼顾。
在合理(伦理道德)合法(法律规范)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的效益(利益)。

❼ 商业利益如何与职业道德更好的结合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劳动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任何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都不是普遍的,而是特定的,有限的,某一特定行业的职业道德也是适用于专门从事本职业的人。

在我们的道德文明中,职业道德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它具有道德的时代特征。以往我们只把它当做一般的道德,不注意“职业”的特殊性,这样就造成了职业道德建设上长期的“观念不到位”和“重点不到位”。其次,职业道德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职业角色是一种群体角色,职业道德是—种群体道德,它在总体上成为全社会的主导道德。再次,职业道德的内容具有社会公共性和示范性,职业道德虽然都是针对职业特点建立的,各有侧重,但它们所依据的却是国家与社会公认的、共同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最后,职业道德是—种实践化的道德,为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具体形态,在道德领域中,是最能够与经济体制、法制建设直接联系、相互配套的一个层面。

❽ 商业与道德的关系(急待)

谈到商业与道德,首先必须考虑商人与道德,因为商人是从事商业的主体,没有商人就无所谓商业,更不用说商业与道德。
商人,是在特定环境下从事特定事业的一类特殊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和处事方法。正是由于他们的独特性,使得他们处事时想完全遵从道德,但事实又不允许他们完全遵从道德;想不遵从道德,但又不得不遵从道德。他们常常陷于两难------因为:
他们十分看重自身价值
你也许会认为看重自身价值好啊,可以让他们比常人更加奋发图强,为社会多做贡献,没有什么和道德冲突的呀。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很多时候他们会两难,不知该怎么做。就拿比尔—盖茨说吧。他对社会公共事业可谓贡献颇多,捐了大笔大笔的资金修医院,建学校,颇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的风范,可谓德君。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德君,当他遇到落水儿童,持刀暴匪,会像我们所说的英雄那样毫不犹豫地救人、斗匪吗?很显然不会。他首先会衡量利害,再采取进一步行动,而结果往往不会像我们所说的英雄那样毫不犹豫地救人、斗匪。见死不救,遇恶不除,不是有违道德吗?也许是,但是作为一个商人,社会不允许他们那样做,他们肩负着更为伟大的使命,而人们往往也能理解。但是就商人本人而言,难道他们就不痛苦吗?他们就不想救人、除恶吗?当然想。但是他们不能,因为:
他们有强烈的理性思维
身为一个商人,必须要有强烈的理性思维,否则,便是一个很危险的商人,而且也成不了一个真正伟大的商人。正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理性思维,所以当他们的行为和某些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会用理性的思维来考虑,来权衡利弊,以最小的牺牲来换取最大的利益,做出他们自认为“对”的事情,而这些“对”的事情往往会和我们所说的某些道德相矛盾。那么他们怎么能做出“对”的事情呢?因为:
他们有长远的目光
李嘉诚说过,要正确投资一个企业,就必须看到它三年,甚至五年后的状况。商人就像船长,只有拥有长远的目光,才能让船行得稳,行得远。
而社会上很多“商人”走私造假,压榨劳工,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甚至还包括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可以说这些人是可耻的,也是可悲的。他们有的是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目光;而有的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也不行,但是他们或是不重视自身价值,或是理性思维不够强烈,最终走上不归路。
所以说,真正的商业是不和道德矛盾的。即使有些看似矛盾,但能为大多人所理解,那么这也不算矛盾。

❾ 商业与道德无关,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商业有商业的规则,而道德不具有法律效应,所以从某些意义上来讲,那些黑心商家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是没有底线的,而对于商人来说挣钱才是目的,而不是积德行善,这也是古代重农抑商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出发来思考问题。

3,义不敛财,慈不掌兵,古代人认为商业的目的就是挣钱,而能够挣钱还造福人民则是大爱。

其实不得不说是古代老话义不敛财,慈不掌兵,也正是因为如此,各行各业都是有其内部规则的,而对于商业来说本身就是服务于人民生活的,因此单纯的从商业的目的来说,就是为了盈,利如果太过于在乎道德了,那么就会导致人财两空,所以大多数慈善家都是在挣足了钱之后才开始积德行善。

其实不得不说,是商业和道德本身来说,二者是不相融合的,而如果能够一边挣钱一边坚守道义的话,那么便是大爱,但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用任何手段挣钱,这和道德无关,商人只在乎最终的利益。

热点内容
根据劳动法诉讼时效期是多少年 发布:2025-01-21 17:53:36 浏览:762
政府违法强征承包地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17:04:20 浏览:769
合肥市县处级法律知识考试 发布:2025-01-21 16:55:03 浏览:167
民法典至合同法的看法 发布:2025-01-21 16:55:03 浏览:789
李惠娟法官 发布:2025-01-21 16:54:59 浏览:491
未成年把人打伤了付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15:45:46 浏览:614
浙江兴茂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1 14:50:32 浏览:543
新行政诉讼法法条 发布:2025-01-21 14:10:08 浏览:162
刑事诉讼法驳回回避申请 发布:2025-01-21 13:49:11 浏览:929
先学刑事诉讼法还是刑法 发布:2025-01-21 13:42:47 浏览: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