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心解

道德经心解

发布时间: 2022-03-28 22:19:50

『壹』 索求道德经的最新解读---《心灵法则》

什么才是道德经的精髓====不是很难,多多益善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私的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自己的天赋也会开发是其一(有时候天赋就是被自己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时的勇气给逼出来的),再有当自己有困难时候那些你曾经无私帮助过的人也会帮助你),所以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德的人才会有智,否则没德没智只有体的人就只是蛮夫而已。做善事做好事并不难,从小事做起就是。学习做事前先学会===做人,做人才是最大的学问!

『贰』 道德经的真解是什么真的是宇宙的本源解释吗

道德经的真意至今众说纷纭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还是自己常读常思考,得出自己的道理来吧 这种意义难明的书参照《金刚经》和《楞伽经》来对照应该比较好

『叁』 道德经全文释义

前面是白话,后面是原文 ,字数太多 ,可能这里放不下给你个地址 http://www.mfzq.com.cn/Blog/Diary.aspx?cid=1409&Data=S&Tid=311984
或者 http://rabbittutu.blogdriver.com/rabbittutu/932312.html

白 话 《 道 德 经 》
*********************** 道 篇 ***********************
第一章
“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普通的“道”。“名”也是可以阐明的,它亦非一般的“名”。“无名(无形)”是万物的始端,“有名(有形)”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没有欲望,以便认识无形的微妙;经常有所欲望,以便有形所运行的轨迹。“无名”、“无形”都泉源于“道”,构成“道”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和境界,指的是同一个东西。深奥而又深奥,这是洞悉万物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

天下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这就是丑了;都知道善,这就是不善了。有和无的互相转化,难和易的相反相成,长和短的互相衬托,高和下的互相充实,声和音的互相应和,先和后的互相追随,无一不永远如此(不可偏废)。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行事,实行不用言语的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他一切顺从自然,虽)有所施为,但没有自己的意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因为不居,功绩也就不会离他而去。

第三章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人民不互相竞争;不重视难得的财物,使人民不去行窃;不显耀足以激发贪欲的东西,使人民不致破坏既存的秩序。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简化人民的思想(使其头脑空空),填满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向,强壮人民的体魄,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只使他们懂得无须进取和不必有所作为,这样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第四章

大“道”空虚(犹如器皿内的空间),使用时又不会充满。深远啊!它好像万物的宗祖。消弭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乱,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似无而又实存。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它将万物视若“刍狗”,圣人也不存在仁爱之心,他将百姓视若“刍狗”。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其中空虚,但(蕴藏的风却)不可穷尽,愈动而风愈多。(与其)博学多识,技艺登峰造极,不如保持空虚的状态。

第六章

生养万物的神灵是永存的,这叫做“玄牝”。“玄牝”之门,叫做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存在的!(所以)使用起来不会感到不足。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自然地存在着)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久。因此,圣人谦退无争,反能在众人之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能使自身生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全他的私。

第八章

崇高的美德就像水。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有利于万物而又平静,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善人)居处(如水一样避高趋下,顺乎自然)善于选择地点,胸怀(如水一样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静,施予(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公正均平)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如水一样堵塞必止,开决必流)善于守信,为政(如水一样净化污秽,高低一般平)善于治理,处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可方可圆)善于无所不能,行动(如水一样冬天结冰,春天融化,涸溢有时)善于随时应变。因为它(七善具备而)不争,所以没有怨咎。

第九章

执持盈满,不如趁早放手。锻得锐利,不可长保锋芒。金玉满室,没有谁能保藏。宝贵而又骄傲,是给自己留下祸害。功成身退,是天之“道”。

第十章

人身具有的营养精气与精魄的统一,能不分离吗?呼吸吐纳,运气周身,以至于心平气和,能像婴儿那样柔顺吗?消除内心的杂念,能没有一点瑕疵吗?爱民救国,能不用智慧吗?人的生存,能做到安静柔顺吗?聪明通达,能不依赖知识吗?生育万物,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滋养万物而不宰制,这叫做深奥的的“德”。

第十一章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毂中的空虚(使车子得以运转),成就了车的功用。点火烧粘土,制作器皿,器皿中的空虚(使其可以容纳东西),成就了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门窗的空虚(使光线可以射入,人和空气可以出入),成就了房间的功用。(“有”给人带来功利,是因为“无在起作用”)所以应把“有”当作(“无”带来的)利益,把“无”当作(带来种种利益的)功用。

第十二章

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目盲,纵马狞猎令人心情激动发狂,难得的宝货(激起人们的贪欲)令人行为不轨,五味(增进人们的食欲,最终)令人品味败坏,五音(震耳欲聋)令人听觉失灵。因此,圣人的治理(准则)是:但求填饱肚皮,而不求声色悦目。所以他舍弃后者,而选取前者。

第十三章

珍爱屈辱以至于为它担惊害怕,重视忧患就像重视自身一样。什么叫宠辱若惊?把屈辱作为卑下一样珍爱,得到它,因之惊喜,失掉它,因之惊恐,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躯,等到我没有身体时,还有什么忧患呢?所以,崇尚献身于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不愿舍身治理天下的人,你怎么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呢?

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叫做无形。听而不闻,叫做无声。摸它不着,叫做泯灭无迹。这三者不能达到分别清楚的地步,所以混为一体。“一”这个东西,其先并非虚诞不实,其后也不是灭绝不明,连绵不绝啊!不可具体描述和形容,它反复回归到无形无象、无声无色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具体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事物的形象,这叫做潜藏而不可见。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面;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把握古已有之的“道”,用它来驾驭现存的具体事物,认识古时(万物)的开始,这叫做“道”的纲要。

第十五章

古时善于实行“道”的人,微妙、高深而又通达,深奥得不可记述。因为不可记述,所以只能勉强对他作一描述:(他)谨慎缓慢啊!就像冬天(冒着寒冷)涉水过河。谋划盘算啊!就像害怕四邻(的围攻)一样。严肃庄重啊!就像宾客一样。涣散疏松啊!就像冰凌消融。混沌无知啊!就像未经雕琢的素材。积厚深沉啊!就像浑水一样难以看透。空旷深阔啊!就像(空虚的山谷)一般。浑浊的水静下来,慢慢就会澄清。安静的东西动起来,慢慢就会产生变化。保持这个“道”的人,不追求盈满。因此能安于陈旧,破败,而不是完满无缺。

第十六章

达到虚无的境界,就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极点和尽头。保持静止,就是没有偏离(万物的根本)。万物都在兴起、发展,我从而观察它们还原。自然之物尽管变化万端,最后又各自返回到它们的本原,这称做“静”。“静”,这叫做回到生命的起点。回到生命的起点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认识这一规律,就是明智。不认识这一规律,就是暗昧。茫然无知而去行动,必然凶险。认识这一规律才能包容一切。无所不包容就公正不偏,公正不偏就天下归往,天下归往就(无须强迫而)出于自然,出于自然就合乎“道”,与“道”符合就长久,终生不会有危险。

第十七章

最好的君主(无为而治),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的君主,人民亲近他,赞美他;再次的君主,人民畏惧他;最次的君主,人民轻侮他,蔑视他。君主(多言而寡信)信用不足,于是就有人民不相信君主的事发生。深思熟虑啊!他不肯轻易发话。功成事就,人民(不知出于君主所赐)却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所以,大“道”被废弃,这才有仁义。智慧出现了,这才有诈伪。六亲不和睦,这才有孝慈。国家昏乱不堪,这才有正直的大臣。

第十九章

弃绝聪明、智慧,人民的利益反而增加百倍。弃绝“仁”、“义”,人民反而返回到孝、慈的状态。弃绝技艺和私利,盗贼就会绝迹。这三句话作为作为组织成篇的文字(含义)尚不够完整,所以还要(予以补充)使其有所增加:以本来的面目出现,保持内心的纯朴,减少私心和欲望,放弃学习,不要忧虑。

第二十章

应诺和呵斥,这相差多少?美与丑,这又相差多少?人所畏惧的人,也不可以不畏惧别人。(这种对立两极的严格划分和对它们的肯定或否定,是毫无意义的,我奉行的道德准则)远望而惘然不可见啊!永远存在而没有结束的时候!众人是那样的欢乐,就像参加丰盛的宴会,又像春日登台远眺(那样舒畅)。我却淡泊恬静,无动于衷,就像婴儿还不会笑。疲倦困乏啊!就像无家可归。众人都有富余,我独有所失。我真是愚人的心肠,那样的愚笨啊!世人是那么清醒,我独这么昏眛!世人是那么精明,我独这么糊涂!隐匿不明啊!就像永远如此,没有休止之时。众人都有一套有用的本事,我独顽钝无知,而又鄙陋。我偏偏想要与众不同,推崇从哺育万物的母亲(“德”)那里吸取养料。

第二十一章

大“德”的样子,只随“道”为转移。“道”这个东西,惘然而看不分明。不分明啊!(可见)啊!惘然啊!不分明啊!其中(却)有(实在的)事物啊!隐微啊!暗眛啊!其中含有万物的本质。这本质十分真实,其中包含确实可靠的东西。从现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形态(始终如一)没有变化,而是遵循着万物开始时的样子。我凭什么知道万物原始的情形呢?靠的就是这个。

第二十二章

吹嘘、抬高自己的,不会有所建树;自我标榜的,反而不能显扬;自荐的,反而不能自明;自我夸耀的,反而无功;自以为贤能的,反而不能领导。就“道”而言,这叫做:过于丰盛(以致败坏人的口味)的食物和画蛇添足之举。公众又厌恶这些,所以有所追求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三章

委曲才能保全,枉曲才能矫正,低凹才能(积蓄)盈满,陈旧才能推陈出新,少些才能有所得,多了反而会困惑(无所得)。因此,圣人执持(万物的本源)“一”,将它作为天下的规范。不自我标榜,所以才声名显扬;不自荐,所以才能自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不自以为贤能,所以才能地位崇高。正因为与人无争,所以谁也不能和他相争。古人所说的委曲保全,是(与此意义)相近的话啊!的确,保全可以归结为这个意思。

第二十四章

不说话是合乎自然的。暴起的旋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们这样的呢?天地(的力量)尚且不能持久,又何况人呢!所以奉行“道”的就应“道”相同,奉行“德”的就应和“德”相同,(行为)有失于“道”的就和“失”相同。与“德”相同的,“道”也就得到他。与“失”相同的,“道”也就失掉他。

第二十五章

有一个混同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产生。寂静无声啊!它独立存在,永不改变,可以看做是天地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称,把它叫做“道”。(万物都归附于“道”,“道”无所不包,所以)我勉强替它起名为“大”,(但“道”并不主宰它们,万物又可离它而去,因此)“大”可称为“逝”,(去久则远,因此)“逝”可称为“远”,(“远”则返本归根,因此)“远”可称为“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王就是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它的原本。

第二十七章

善于行走的,没有来去的痕迹;善于说话的,没有差错可以指摘;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没有闩锁,却谁都不能打开;善于打结的,没有绳索,却谁都不能解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顺乎自然以)埋怨和责备人,而没有摒弃人,万物没有可抛弃的东西,这叫做幽微、隐晦的明智。所以善人是善人的老师,恶人是善人引以为戒的资本。不尊重他的教师,不珍惜引以为戒的资本,虽然(看似)聪明,其实却是大大的糊涂,这叫做奥妙的精要。

第二十八章

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溪渎。甘作天下的溪渎,普通的“德”就不散失。普通的“德”不散失,就又回归到(纯朴的)婴儿状态。知道(什么是)清白,却安守污浊,甘作天下的溪谷。甘作天下的溪谷,普通的“德”就充足。普通的“德”充足,就又回归为质朴。知道(什么是)明辨,却安守于暗昧,甘作天下(暗昧)的榜样。甘作天下的榜样,普通的“德”就不会有失误。普通的“德”不会有失误,就又回归为无穷无尽的“道”。“朴”被分离(离开它的原始状态)就成为具体的事物。圣人发挥其作用,就成为它们的主宰。(宰制万物)至高无上的法制并没有裁割“朴”。

第二十九章

要想取得天下而裁割它,我看他不会达到目的。天下这个神奇莫测的东西,是不可裁割的。裁割它就毁坏了它,把持它就丧失了它。(因为这违背了自然。在自然情况中)万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热,有的冷;有的坚强,有的有破碎;有的(起)增益(作用),有的(起)破坏(作用)。因此,圣人(只顺乎自然)去除过分和极端的东西。

第三十章

用“道”辅佐国君,不依靠武力逞强天下。用兵这件事,喜欢还报(终将使人自食其恶果)。军队驻扎过的地方,(人口减少,田地荒芜)荆棘丛生。善用兵的,只要取得成功就罢了,不要以武力逞强。取得成功不要骄傲,取得成功不要自以为有才能,取得成功不要夸耀,取得成功是情势所迫,不得不然。属于上述情况的,叫做取得成功而不强盛。万物壮盛因而(过早)衰老,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就会早亡。

第三十一章

武器是不祥之物。公众又厌恶它。所以有所追求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安居以左边为贵,用兵作战就以右边为贵。所以武器不是君子(所有)的东西,武器是不祥之物,君子迫不得已才动用它。武器以锋利便于刺杀的为上等。但不要对好的武器加以赞美。如赞美它们,就是喜好杀人。喜好杀人,就不能得志于天下了。因此,吉庆的事以左边为上,丧事以右边为上。因此,(战时)偏将军位于左边,上将军位于右边。这是说按丧礼来处置战事。杀人众多,要以悲痛的心情对待它。打了胜仗,要按丧礼来处理它。

第三十二章

“道”经常是无形的。“朴”虽微小不显著,但天下谁也不敢役使它。君主如能守住它,万物将自动归从。天地(阴阳)相配合,因此而普施甘露,人们没有发布指令,它却自然而然地颁布得很均匀。无形制定有形,(万物)形也已经有了,这也就将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无争),因此不会有危险。(君主应懂得这些道理,保持质朴,无为而治)使“道”存在于天下,犹如小溪小涧归入江海一样(成为万众之所归)。

第三十三章

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人才能认清别人。认识自己才是明智。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我才是强大。知足的富有。努力实行的有志气。不丧失恰当位置的(不会犯错误)可以长久。身死而不被人忘却的长寿。

第三十四章

“道”就像泛滥的河水一样(无边无际)啊!它能左能右,无所不至。功成事就却不自称有功有德。万物归附于它,却不作它们的主宰,它乃是永远没有欲望的,可以称为微小。万物归附于它,却不作它们的主宰,可以称为伟大。因此:圣人能够成为伟大,是由于他不追求伟大,因而伟大。

第三十五章

执守大“道”,天下人就归心向往。归往而不互相妨害,就均平安泰。音乐与食物,(颇能吸引人,但)享受过度就会令人止步。(“道”却不是这样)所以“道”所说的话,称得上淡而无味啊!看它,不可以看见,听它,不可以听见。用它,却没有穷尽。

第三十六章

要想收敛它,必须(先)故意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必须(先)故意增强它。要想除掉它,必须(先)故意亲附它。要想夺取它,必须(先)故意给予它。这叫做幽深隐微的明智。(因此,应)站在柔弱的一方,以战胜刚强。(这就和)鱼不能脱离深渊(一样)。(这是)国家锐利的武器,不可以给人看到。

第三十七章

“道”经常是无形的。君主如能保持它,万物自会潜移默化。变化而有欲望萌生,我将用(无知无欲)来安定它们,它们将不会感受到污辱。不感受到污辱,它们就能安静下来,天地将自会端正不偏。

*********************** 德 篇 ************************

第三十八章

高层次的“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死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高层次的“德”无所作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表现它的“德”。高层次的“仁”有所作为,但其所作为并不足以表现它的“仁”。高层次的“义”有所作为,其所作所为足以表现它的“义”。高层次的“礼”有所作为,但没有谁响应它,于是就卷起袖子,伸出手臂,强迫人按礼行事。所以失去了“道”,然后“德”行;失去了“德”,然后“仁”行;失去了“仁”,然后“义”行;失去了“义”,然后“礼”行。“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淡化,邪乱的祸首。先知先见这个东西,不过是“道”的虚浮不实的表现,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浇薄,存心朴实而不虚华。所以他舍弃薄华而要厚实。

第三十九章

自古以来获得“一”的:天获得“一”就澄清,地获得“一”就安宁,神获得“一”就灵验,川谷获得“一”就盈满,侯王获得“一”就成为天下的君长。(但)这种情况达到了极点,就可以这样说,天不停地澄清下去,最终恐怕要破裂;地不停地安宁下去,最终恐怕要崩毁;神不停地灵验下去,最终恐怕要失灵;川谷不停地盈满下去,最终恐怕要涸竭;侯王愈来愈尊贵而高高在上,最终恐怕要垮台。所以果真尊贵就要以卑贱为根本,果真高高在上了就要以卑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是侯王卑贱的根本吗?不是的(这是自谦以求美名)。所以招致过多的赞许就得不到赞许。所以(圣人)不愿像美玉那样尊贵,或像顽石那样坚硬。

第四十章

上等的士人听到了“道”,仅能照着它去做。中午的士人听到了“道”,感到似有似无,将信将疑。下等的士人听到了“道”,哈哈大笑。不笑,那就称不上是“道”了,(“道”深奥难知,并非人人都能理解)。因此,有人立言说:明白易晓的“道”犹如烦琐费解一样,前进的“道”犹如后退一样,平直的“道”犹如偏斜一样,高尚的“德”犹如低下不足一样,有所建树的“德”犹如苟且偷安一样,信实、真诚犹如背信弃义一样,极其方正却没有棱角,极大的器物迟迟才能完成,最高的声音听不到,自然的现象无形。“道”盛大而无形。只有“道”,才能善始并且善终。

第四十一章

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道”通过柔弱起作用)柔弱(无为)是“道”的表现和产物。天下万物产生具体的有形之物,具体的有形之物则产生于无形之物。

第四十二章

“道”(宇宙的本原)产生“一”(统一的元气),“一”产生“二”(天、地),“二”产生“三”(阴气、阳气与阴阳混合之气),“三”产生万物。万物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以阴阳混合适中之气作为和谐。(所以)天下所厌恶的虽然是“孤”、“寡”、“不谷”,但(高贵的)王公却用它们来称呼自己。(所以)有的东西损害它反而使它得益,使它得益反而损害了它。所以,别人所教导人的,我也说来教人。因此,过于强横的人不得好死。我把这一点当作觉悟的开始。

第四十三章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极坚硬的东西里驰骋。(这是因为)空虚无有之物,能够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中。我因此而知道无所作为的益处。不用言语的教化,无所作为的好处,天下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它们。

第四十四章

名声与生命哪个(和人)更亲近?生命与财产哪个更值得推重?得与失哪个更令人担忧?过分吝惜必定会有很大的耗费,过多的收藏必定会有重大的损失。所以知足就不会招致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因此就可长久。

第四十五章

极其完备就像残缺不全一样,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极其盈满就像空虚一样,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极其正直就像弯曲一样,极其灵巧就像笨拙一样,极其有余就像不足一样,极其善辩就像出言迟钝一样。急躁不安(令人浑身冒汗)足以(使人)禁得起寒冷。安静(令人心情平静)足以(使人)禁得起炎热。愿求安静(的人)可以成为天下君长。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就退下驰骋的战马而用于耕种。天下无“道”,(战争不断,连怀胎的母马也被征用,所以)战马就出生于城郊。没有哪一种罪恶比可以激起人们的贪欲更大,没有哪一种祸害比不知足更大,没有哪一种灾难比贪得无厌更令人痛心。所以具备知足之心,就永远不会有任何不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大门,却了解天下;不看窗外,却了解“天道”。出门愈远,所了解的愈少。因此,圣人不必出行就能了解,不必看就能明晓,不必做就能成功。

第四十八章

求学问的,天天都有长进,听说“道”的,天天都有损失。减损又减损,以至于没有什么可减损。无所减损就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了。要想取得天下,永远要无所事事。等到有事可做,就又不足以取得天下了。

第四十九章

圣人永远没有私心,而把百姓的心作为他的心。百姓的心善的,他(固然)认为善,他也把它当作善,这就(使人心向善,因而)得到了善。百姓的心真实可信的,他(固然)相信;不可信的,他也把它当做可信的,这就(使人人守信,因而)得到了信任。圣人在天下(没有私欲,心无所主,不偏不执)聚合协和,(与百姓同心同德),成为天下(民众)深厚博大之心。百姓都对他注目、倾听,圣人使他们都回复到像婴儿一样。

第五十章

人出生,就会陷入死地。其中(生命力强,出生后)生存下来的,十分中有三分;(生命力弱)生而夭折的,十分中有三分;而(生命力强,本来能生存下来的)人因为养生,动辄陷于死地的,十分中有三分。这是什么缘故?这是因为养生。听说善于保持生命的人,在山中行路不避兕和老虎,进入敌阵之中不带铠甲和兵器,而兕没有地方一试它的角,老虎没有地方施展它的爪,兵器没有地方运用它的锋刃。这是什么缘故?这是因为他没有进入死的境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育万物,“德”蓄养它们;万物因此而呈现各种形态,构成具体的器物。因此,万物尊崇“道”而崇尚“德”。“道”的受尊崇,“德”的受崇尚,期间并没有谁使它们这样,而是从来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生育万物,蓄养万物,滋长万物,成就万物,化生万物,培育万物,调养万物,蔽护万物。生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而不自恃,滋长而不宰制,这叫做深远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一个开端,可以把它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源。既已得到万物的根源,便可认识天下万物。既已认识天下万物,又持守万物的根源,就终身不会遭到危险。堵住耳目口鼻,关上感知认识的大门,终身不必忧愁。开启耳目口鼻,成就你的事情,终身不可治理。察见(“道”的)微妙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运用(“道”的)微妙所发出的智慧之光,(以认识天下万物)又返回到“明”的状态,不给自己留下灾殃,这叫做袭用永恒的“道”。

第五十三章

假使我的确具有智慧,我就走大道惟恐走入邪路。大道很平坦,人们却很喜欢走山间(崎岖)的小道。宫殿十分整洁,田地非常荒芜,仓库极其空虚,(统治者)却还穿着文采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食终日而钱财盈积,这叫做盗窃盛行。盗窃盛行,不是正“道”。

第五十四章

善于建树的不可移易,善于抱持的不会离失,(这样的人)子孙就会世世代代不断地坐不祭祀他。用“道”修身,他的“德”就真实。用“道”来治家,他的“德”就有余。用“道”治乡,他的“德”就增长变大。用“道”治国,他的“德”就丰厚。用“道”治天下,他的“德”就博大。根据(有“德”的)人来观察人,根据(有“德”的)家来观察家庭,根据(有“德”的)乡来观察乡,根据(有“德”的)国家来观察国家,根据(有“德”的)天下来观察天下。我依靠什么知道天下(实行“道”)的情况呢?依靠的就是这个。

『肆』 于丹心解巜道德经》

于丹就算了,百家讲坛看了无数人,所有人里面就属她水平低,低其他人一大截。

于丹的东西全都浮在表面,假道学而已

『伍』 老子道德经中的心,善渊这三字如何理解

存心善于保持深沉

出自于《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专争,居众人属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是老子所提倡的“七善”,大意是代表的理想人格: 居处选择好的地方,保持内心丰富渊博,与人交往仁爱无私,说话恪守信用,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治理好国家,处事得当有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意思是说,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正因为他像水一样不与水去争雌雄,所以才不会导致失败招来怨恨。

热点内容
劳动法是如何规定用工环境的 发布:2024-11-17 09:07:22 浏览:152
邓州市法律咨询 发布:2024-11-17 09:02:40 浏览:713
条例准则案例试题 发布:2024-11-17 08:49:27 浏览:256
有关经济法小论文题目 发布:2024-11-17 08:48:38 浏览:858
该公司产生法律诉讼 发布:2024-11-17 08:42:29 浏览:476
汉堡店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17 08:22:08 浏览:562
农村换届选举票多付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4-11-17 07:59:18 浏览:912
政府规章县级 发布:2024-11-17 07:31:28 浏览:794
葛鹏起律师 发布:2024-11-17 06:44:25 浏览:393
工商法中是否有试业期 发布:2024-11-17 05:47:28 浏览: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