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行政执法理念
⑴ 法治政府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内容
1、法律必须公开,为公众知晓;
2、法律必须是普遍的,法律不能是针对一些人特别制定,必须是对所有的人同等适用;
3、法律必须是可预期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依据事先公开的、制度化的程序规则,法律不能溯及既往;
4、法律必须是明确的,必须能为公众所认知和理解,不能模糊不清;
5、法律必须没有内在矛盾,不仅同一法律内部不能自相矛盾,不同法律之间也不能互相矛盾;
6、法律必须合乎情理,切实可行,不能要求公民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
(1)法治政府行政执法理念扩展阅读:
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基本治国方略,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其中执法是关键。国家的法律法规都需要各级政府来实施,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也是各级人民政府,政府的决策与执法活动是否合法、是否适当,不仅关系人民福祉和社会稳定,也关系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能否落实。
因此,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如果能够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在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滥用方面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产生重大作用。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作为权力主体和管理者,政府部门极易主观行事,而多年来又没有形成对政府行为的有效制度约束。
因此,一方面,要健全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调整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与监督的立法角度,即从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禁止性立法转变为允许性立法: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只能做法律法规允许的事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允许的一律视为不允许。
与此同时,要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严格约束政府行为。
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改革,必须抓住时机,积极推进。但也要看到,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稳妥推进,重要的是坚持方向,把握原则;重要的是不浅尝辄止,延搁拖沓。
⑵ 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只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求做到既自由裁量又有度,自由裁量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行政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正确处理自己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包括:其一,类似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企业和老百姓做不了或者不愿意做的事,为了形成市场的需要,政府都应该去做。政府应当创造硬件和软件条件,形成各种各样的市场。其二,制定好的规则并且严格执行这些规则,才能形成市场秩序,形成公平竞争,才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个方面,是政府必须分清楚自己跟市场的关系,它只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其三,用市场化的方式配置自然和社会资源。其四,宏观调控市场。当市场失灵,市场自身的自净能力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政府就有必要干预市场、调控市场。调控的方法一要合法,二要市场化。学会用市场的方法、用激发市场机制的方法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用法律的方法来调控市场,而不是简单、粗暴甚至非法地去干预市场。其五,做诚信政府。面对市场,政府应当讲信用,应该在市场中让老百姓意识到政府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政府一定要对市场诚实守信。政府如果没有信用,市场就管不住了。
公平正义是基本价值取向
法治与公平、正义是一对孪生兄弟。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成为整个政府行为的基本价值取向。
政府怎样保证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除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来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之外,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政府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情是把税收收起来。收多少税才够支出,又不会阻碍经济发展、损害老百姓的权益。这涉及公平问题。第二件事情是收上来的钱怎么用?分配过程中怎么避免流失甚至贪污?这也有一个公平问题。财富的分配问题永远是公平正义当中最重要的问题。
二是政府怎么来保证公平正义?政府因行使公权力、实施社会管理的需要侵犯老百姓的个人权益时,要有一个制度化的补偿机制。在这个问题上物权法主张及时、足额、有效的补偿。
三是促进正义。通过社会保障等形式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政府保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重要的方面。这个问题直接决定着社会的稳定程度,也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程度。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木桶当中最长的那块木板来决定,而是由这个桶里边最短的那块木板来决定。一个社会文明不文明、进步不进步,很重要的是看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是否得到重视和保护。
关键是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
其一,从宗旨角度看,政府的一切活动包括执法活动,必须符合法律和制度设立的初衷,不违背和偏离其宗旨。这就是政府行为的正当性问题。所有的政府行为包括执法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宗旨,以保证执法活动的正当性。执法就是要保证法律设定的某一制度的所有目标都能实现。背离这个宗旨和目标,具体的执法活动哪怕是看起来形式上合法的也不符合依法行政的原则。
其二,合法行政。行政执法活动除了在宏观意义上要符合宗旨的要求之外,具体的行政管理的活动也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包括执法者自身要有合法的执法资格,在事实和法律上要有依据以及程序合法等。
其三,合理行政。合理行政在行政管理上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为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社会情况和社会管理很复杂,为了使管理有一定的弹性,必须赋予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但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有一个限制,即不得显失公平。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求做到既自由裁量又有度,自由裁量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行政。针对相同性质、类似情节的违法行为,只能作出大致相同的处理,如果做出截然不同的处理,就是显失公平
⑶ 行政执法工作和建设法治政府有哪些必然联系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行政执法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界定执法职能,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对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是向着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迈进的重要步骤,对于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是实现依法行政的有效途径。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以法定的行政管理职权为基础,既行使权力,又承担责任;既履行职责,又受到监督。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通过清理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责任,严格责任追究等工作,使行政管理制度秩序化,符合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实现行政权的有效运用。其次,这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保证。建设法治政府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基础。我国80%的法律、所有的行政法规和90%的地方性法规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政府工作几乎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府能不能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关系到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并将对整个国家法治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行政执法直接面向社会和公民,其执法状况直接关系政府形象。只有建立科学的行政执法责任体系,才能确保行政执法的合法性,才能有效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三,这是服务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需要的是责任行政和服务行政。这就要求通过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确定行政机关的职权责任来约束行政权、制约执法人员个人利益,从而更有效地接受上级机关、相对人和社会监督。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核心内容是"责任",只有通过界定职责、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才能促进行政机关以"责任本位"取代"权力本位",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⑷ 法治政府应该具有哪六个特征
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法治政府就是政府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严格依法行政,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厘清了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为建设法治政府明确了方向;科学的行政执法体制的构架,为建设法治政府架设起桥梁;五大体系的建立,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认清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为建设法治政府扫清了障碍;而找准正确的路径,则为建设法治政府铺平了道路。
(4)法治政府行政执法理念扩展阅读
法治政府的含义要求
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基本治国方略,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其中执法是关键。国家的法律法规都需要各级政府来实施,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也是各级人民政府,政府的决策与执法活动是否合法、是否适当,不仅关系人民福祉和社会稳定,也关系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能否落实。
因此,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如果能够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在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滥用方面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产生重大作用。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作为权力主体和管理者,政府部门极易主观行事,而多年来又没有形成对政府行为的有效制度约束。因此,一方面,要健全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调整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与监督的立法角度,即从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禁止性立法转变为允许性立法。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只能做法律法规允许的事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允许的一律视为不允许。与此同时,要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严格约束政府行为。
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改革,必须抓住时机,积极推进。但也要看到,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稳妥推进,重要的是坚持方向,把握原则;重要的是不浅尝辄止,延搁拖沓。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法治政府的内在特征及其实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 法治政府
⑸ 现代法治政府要求执法人员应当树立哪些行政执法理念
一、建设法治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认真落实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政治责任。当前,需要结合实际,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制度建设质量、确保法律实施、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等方面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体制保障。为此,需要抓紧四项工作: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三个优先”原则。“三个优先”原则是行政许可法确定的重要原则,其基本内涵是: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落实“三个优先”原则,首先需要认识三个问题:(1)人民的政府,并不意味着人民群众的一切事情都要政府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2)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政府要成为一个“经济人”。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市场是第一位的,政府是第二位的,尽管市场中的一些问题有时需要超市场的力量——政府权力去解决,但总的来说,政府不能凌驾于市场之上,更不能试图改变市场的运行规则。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要善待各类市场主体。(3)社会中介组织通过自律来解决某些问题,比政府通过行政权力来解决更有效、成本更低廉、副作用更小、更具亲和力。我们的政府要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克服两个“不放”:不放心、不放手。
第二,恪守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是现代宪政的重要基础,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必须全面、准确、真实;行政机关发布的政策和作出的决定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确需改变的要尽可能给相对人合理的预期,由此造成相对人损害的,行政机关要依法予以补偿。落实这个原则,要求政府想问题、办事情务必缜密、周到、慎重,切忌出尔反尔。做到这一点,实践中会有难处,也要付出一定代价。但是,该负的责任、该承担的风险、该付出的代价是躲不过的。分散风险、分别解决矛盾总比积攒风险、集中解决矛盾要好得多。因此,遵守信赖保护原则说到底就是化解风险、分散责任的有效办法。
第三,公开透明。凡是需要老百姓知晓、执行的政策、决定,都要公开;凡是老百姓比较关注且需要他们遵守执行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应当多听老百姓的意见。这是确保决策科学合理的保障,是决策得到老百姓认同并执行的社会基础。公开透明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行政机关的信息资源应当尽量共享。这是树立规则权威(由服从组织到服从规则的转变)、克服部门保护主义、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础。
第四,创新管理方式。我国现行行政管理方式主要是以权力导向型管理为特征的,这种管理方式的缺点是随意、没有预期、强调命令,而且副作用大。规则导向型的管理方式的优点是比较稳定、规范、有预期且副作用小。其具体要求是:在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之间,重在间接管理;在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之间,重在动态管理;在事前管理和事后管理之间,重在事后管理;在管理与服务之间,强调服务。总之,规则导向型的管理方式要求具有间接、选择、协商的特点。政府管理方式体现这一特点,就会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管理方式不当而引起的问题。
二、建设法治政府,必须提高包括立法在内的制度建设质量
(一)对制度建设要有科学认识。制度建设是一门科学。制度建设是国家机关的权力活动,具有权力的一般特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国家权力,它属于决策权范畴,具有决策的一般特性和理论基础。从认识论上讲,制度建设是一种认识活动,制度建设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从事制度建设工作,研究制度建设问题,必须善于认识、把握制度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规律。
第一,制度建设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这是认识、把握制度建设规律的认识论前提。从根本上说,制度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反映,一方面,制度是依据人的主观认识来制定的,一项制度制定的好与坏,与制度建设者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制度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客观的。因此,制度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不能从本本、概念出发,不能搞土教条,也不能搞洋教条。
第二,制度建设是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应然性是指所确立的制度应当是什么样,实然性是指所确立的制度实际上是什么样。制度建设的应然性要求:所确立的制度必须符合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符合人们本来的价值追求,具有公认的道德基础。制度建设的实然性要求:一切制度必须符合客观现实的需要与可能,对客观条件不具备或者目前还过高的一些要求,在制度建设中就要注意加以避免,否则,所确立的制度就会行不通,改革时期制度建设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矛盾非常突出。理想与现实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也正是这一矛盾,制度才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因此,做好制度建设工作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和矛盾。一方面,要力求实现制度建设的科学性,使制度符合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一些问题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人们的认识还难以统一,可以暂不予规定,待条件成熟时再作补充。
第三,制度建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制度所规范的社会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做好制度建设工作,首先,必须善于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及个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以从中抽象出普遍使用的规则。其次,任何普遍规则都有例外,要在确立普遍规则时,妥善地规定例外,以保持制度的适用性。第三,在研究、确定规则时,对重大原则问题必须是非分明,态度明确,敢于坚持,同时又要注意照顾各种具体情况和不同意见,实事求是地灵活处理各种矛盾。
⑹ 法治政府有哪些重要特征
建设法治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各地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看到,一些人对法治政府的理解还比较简单,致使法治政府建设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把握法治政府有哪些特征。
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提出,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过程。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提出了依法行政的要求,这是我国政府治理理念的一大进步。2003年,国务院法制办召开的全国依法行政理论研讨会首次提出了法治政府的概念。在此基础上,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从建设法治政府目标提出的过程看,法治政府中的“政府”是指狭义的政府,主要包括各级行政机关。法治政府的内涵主要是指各级行政机关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在行政理念、行政体制、行政规范、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监督等各个环节贯彻法治的原则。建设法治政府,是基于行政权在我国政治架构中的重要地位和行政权易于扩张的特性,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法治政府的内涵决定了法治政府必须是守法政府、民主政府和透明政府。
法治政府是守法政府。法治,在逻辑起点和制度目的上均在于通过法律制约公权力。因此,法治政府必然是在实体和程序上都严格遵守法律的守法政府。守法政府的内涵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它必须是有限政府。有限政府的核心不在于权力的大小,而在于政府权力是受到法律严格限制的,其边界是确定的、明晰的,政府行使其权力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行使权力的边界不够明确和清晰,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这些都不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应当是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强调法律权威至上,政府违反法律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在违反法律后不承担法律责任或者以政治责任、道义责任代替法律责任,也不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
法治政府是民主政府。法治的重要价值在于实现民主、保障公民权利。因此,法治政府必须是民主政府,其权力的行使要充分、真实地代表民意,成为人民意志的执行者。这一方面要求行政立法和行政决策必须民主。在重要行政立法和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应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或者向社会公布草案等方式,广泛听取有关专家、社会公众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实现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重要行政立法和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发扬民主,行政行为看似有法可依,其实并不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另一方面,行政执法也必须民主。行政机关在作出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不利的行政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并给予其陈述和申辩的机会,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
法治政府应当是透明政府。只有透明的政府才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政府权力依法行使,成为法治政府。这就要求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事项外,政府作出什么样的决策以及如何决策都要向公众公开,行政执法的依据、程序和结果都要及时公布,以方便公众监督政府是否依法行使权力。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准确、及时。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对信息采取“选择性公开”,对自己有利的就公开,对自己不利的就隐瞒,这也不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974347.html
法治政府有哪些特征--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⑺ 行政执法理念的含义
行政执法的理念要求包括职权法定;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程序正当;权责统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公正、公开、及时的理念。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三条
办理行政案件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四条
办理行政案件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第五条
办理行政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六条
办理未成年人的行政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保障其合法权益。
第七条
办理行政案件,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询问。对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当事人,应当为他们提供翻译。
⑻ 简述法治行政的特点
法治行政的特点:
法治行政的核心含义是法律高于行政。
第一,职权法定。行政机关的职版权,指中央权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权,必须由法律规定。
第二,法律保留。凡属宪法、法律规定应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只能由法律规定,或者必须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有在其所制定的行政规范中作出规定,称为法律保留原则。
第三,法律优先。含义包括:
1)在已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任何其他法律规范,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都不得于法律相抵触,凡有抵触,都以法律为准。
2)在法律尚无规定,其他法律规范作了规定时,一旦法律就此事项作出规定,法律优先,其他法律规范的规定都必须服从法律。
第四,依据法律。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即体现为制定规范的抽象行政行为和体现为作出处理决定的具体行政行为都必须依据法律。
第五,职权与职责统一。职权,就是宪法、法律授予行政机关管理经济和管理社会的权力。
⑼ 政府法制与行政执法是什么关系,主要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政府法制指的内容很广,包括法律、地方行政法规、管理条列等等。 行政执法具体指某些部门的行动,例如最著名的“城管执法”,其他如环保部门、工商部门、交警部门等等政府机关的执法行动、行政处理都泛指“行政执法”
⑽ 执法理念有哪些
执法理念有以下几点:
1、职权法定。依法治国作为我国治国安邦的基本战略,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者构成了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关键环节以及必要保证。因此,对于行政主体而言,其职权必须是法律所赋予的,法外无权。例如,我国明确规定对于违反税法,如逃漏税,其执法权为相关的税务部门。但是,对方对于税务部门的执法行为,出现了抗税,拒不缴纳,数额巨大,涉及刑事责任的范畴时候,此时,税务部门将无权进行管理,将转交给司法部门进行审理,根据规定判处其相关的刑事处罚。由此,可以发现我国对于行政主体的职权的范畴有着清楚明确的规定;
2、行政处罚与教育相结合。行政处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某人,其目的在于教育民众,避免其再犯。比方说,我国针对吸毒者有强制戒毒处罚,对于一般的卖淫行为进行收容教育的行为,其目的不是为了处罚,是为了帮助吸毒成瘾者戒毒。由此可以发现,行政执法理念中包含了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两种;
3、程序正当,行政主体在针对具体的事件进行处理时,需要程序正当。如,当对方眼中违背了治安管理条例,需要进行拘留的行政处罚时,此时公安机关会明确告知,其所违背的条例,以及拘留时间,出示拘留证的同时,告知其可以行使的权利,行政复议以及行政诉讼的权利等等。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利时,程序必须完整且正当;
4、权责统一,权利行使也意味着责任的承担。对于行政权利的行使,我国现在实行的终身负责制度。比方说,常见的营业执照的注册,对于其信息的输入,以及是否的合法进行注册,我国的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法律授予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权利,但是反过来,当出现问题时,也会追究行政主体相关的责任,即所谓的权责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八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