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感性道德知识

感性道德知识

发布时间: 2022-03-30 03:46:40

① 康德的那句很经典的话是什么啊,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康德经典语录如下: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版中唤权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每当想起这句话时,内心原本被压抑的美好的情操都会被调动出来 , 感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净化 。

伊曼努尔·康德是世界公认的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整个一生住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出生于德国柯尼斯堡,也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是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深深影响着近代西方哲学。

他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他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著作。

② 理性和感性有是什么

感性就是你直接感受到的 通过你的感官感受到和你心理单纯的想法,不以实际的利益等相关的,有很大的主观性。而理性是你以当前的价值观,社会道德,金钱现象等进行客观判断的。

③ 道德感指的是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动机、言行是否符合社会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感就是履行义务、执行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的情感冲动,即道德感就是义务感。道德感就是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道德感教育的重心,就是使人们因获得“伦理上的造诣”而得“道”;以对道德准则的敬重,培育道德上的“优美灵魂”和源头性的“灵魂驱动力”;培育以自我解放为本质和追求的义务意识。

一、分类
例如对符合道德行为准则的行为,即会产生满意、愉快、心安理得等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愤怒、厌恶、羞愧等内心体验。这类内心体验就是道德感。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为:
(1)直觉的道德情绪经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
(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它是可以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为中介的情感。

二、基本特质
道德感既是一种道德的主观意志,也是一种见诸行为的道德冲动。“意志作为主观的或道德的意志表现于外时,就是行为”,而且“道德的意志表现于外时才是行为”。作为一种主观形态和冲动形态的道德,道德感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质。

④ 康德对感性,知性,理性的理解

康德把知性理解为主体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处理,并且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性,其积极作用在于引导信念。
然而,真正达到对感性 与理性相互关系的理解,并真正超越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片面性,则需要从实践活动及历史发展出发看待认知的。

⑤ 什么是理性和感性

感性认识:
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不过现在如果有人说你很感性,那么一般就是说你喜欢凭直觉,容易动感情,对事物观察有独到之处
感官知觉。尤指内容或方向倾向美学或感情方面的
感性多指知识型女性,感情丰富,美丽,善良.
理性意思和感性相对
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

⑥ 关于道德与情感!~

情感不要超出道德的底线才是真情感,道德以人的情感为依托才是真道德.说白了就是一个限度的问题,辩论中无论占哪一方的观点都要做到攻下对方的"限",保护自己的"限",那么取胜就不难了.希望我的拙见对你有所帮助。

⑦ 感性 理性 人性的重要性

生活中,人们是用理性的卷尺、感性的天平为判断标准,进行决策的。经济仕途方面,人们往往用理性的卷尺进行测量,刻度是货币。感情方面,用感性的天平,刻度是时间,只是,这个时间不是用闹钟和日历计量,而是用记忆作为皇历。

理性往往沉静严谨,感性往往冲动偏颇。但二者是很难撇清的,理性思考往往离不开感性的判断,借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生活教会了我去思考,但思考却没有教会我生活”(live has taught my to think. But thinking has not taught me to live),决策中,无论进行过多少理性思考,最后关头都会加载一些对运气的奢望等感性因素-理性的极限是非理性。而感性的判断中也必然掺杂理性的计算,在最“感性“的领域:爱情、友情方面,难以琢磨的“感性”,往往落实到针头线脑的传递中。

用理性去判断感情,要么残酷要么无聊,用感性去判断经济仕途,弄不好就要破产或困顿。感情还是用道德的标签去判断为好,否则,养育之恩就成了一个小概率事件,成了动物被体内荷尔蒙刺激下一阵喘息后的平静中所造成的后遗症。有些感情像刻骨铭心的年轮,与时俱进温润一生;有些感情却像旧迹斑驳的文革标语,时过境迁不知所终。差别如此,很大程度上是理性与感性哪个占优的结果。

仕途经济还是用理性判断为好,如此才可以收大于支,至少也可以使得自己离风险远一些。股票是一种投资活动,却不是人人都适合进行股票投资,我的理性判断是:所谓投资就是要考虑投入和回报(投入包括货币和精力)。假如我能够用从容的心态,每隔几年就去股市投入一笔,半年之内拿回几倍于我投入的钱,我当然会投资于股票的。可惜,我做不到如此理性,我不适合投资于股票,自2001年股市受伤害后,我不再炒股。我不想再用股票考验我的财务知识、验证我的信息准确性,也不想考验自己神经的刚性,更不愿意让股票左右我每天的心情透支我的精力。比尔盖茨说过:“成功并非来自对每一偶然事情的挑战”, 看来真的没必要去接受所有的挑战。

忽然想到,用理性去判断感情,有时,似乎很有必要,比如对待曾经的悲伤。

⑧ 什么叫做感性什么叫做理性具体说说

感性,感官知觉。尤指内容或方向倾向美学或感情方面的

感性认识:
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不过现在如果有人说你很感性,那么一般就是说你喜欢凭直觉,容易动感情,对事物观察有独到之处 感官知觉。尤指内容或方向倾向美学或感情方面的

感性多指知识型女性,感情丰富,美丽,善良.

理性意思和感性相对

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
[理性]

1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跟感性相对):理性认识。

2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失去理性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理性其实是指在理论中依靠逻辑推理得到可靠结论,丝毫没有涉及逻辑推理的前提是否完备的问题。注意:结论的可靠性与结论全体的完备性是两个概念。理性的功绩在于:当前提可靠时,它能使结论是可靠的。一个结论不可靠的理论会有任何价值吗?但是理性并不必然导致结论全体是完备的。事实上,迄今为止,有哪一个科学理论敢宣称自己是完备的?但是不完备并不说明这个理论就“不行”!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享用的一切现代文明成果,如飞机、互联网、电脑、核电站,统统都是不完备的科学理论的成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理论虽然是不完备的,但却是可靠的!歌德尔定理说我们不可能有一个完备的理论,没错!可那又怎样?难道我们愿意牺牲可靠性来换取完备性吗?恐怕这世上只有李大师一类的“理论”才会是“完备”的。

⑨ 求康德对知识的划分的详解. 感性,知性和理性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但是,但是由于当时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排斥,此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长期被埋没。直到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人们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论,因而后人把此学说称为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整个十九世纪,这种学说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

⑩ 康德论感性,知性和理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在我们从事认识活动以前必须先对认识能力本身进行一番批判性的考察,以确定它是否能承担起我们所赋予它的任务__把握绝对真理,他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种
那么对于人的想象力的两个图式-认知图式和审美图式都是“逻辑-心理”结构体,它们在统一协调(先验)“感性-知性-理性”等各种认识机能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的本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康德将人的知识分为感性和知性,他认为感性是纯粹客观的,被动接受的,经验的,杂乱无章的;知性是主体的主动创造,是先验的综合统一。
感性与知性是两种互不相生的能力,因此为了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康德提出:“知性不能直观,感性不能思维,只有它们的联合,才能发生认识。”康德在沟通这两种机能时找到了

想象力!
想象力在康德理论中是与知性相结合,联合把握感性世界的具体执行者。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写道:“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表象凭借悟性连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 例如面对一朵花,鉴赏者不需要用植物学家的眼光去分解它的结构和功能,也不出于自己的功利观念,只是对花的形式(表象)经过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运动,唤起情感上的愉快。因此,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中的美“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与不快感。鉴赏判断,因此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
可见,想象力是与审美主体的知性联合,把握美的对象的一种创造力。并且把知性诸观念(理性)的机能带进了运动。”转出进入主体的伦理理念,即是有较强理性力量或伦理道德的社会。
主体凭借想象力,能在客体的险峻、巨大、畸形的外在形态上突然领悟道德力量的崇高和人的伟大。由此,审美主体获得了从痛感转化来的愉快--

崇高感!
康德认为,崇高感的根据不在物上,而只能在审美主体的内容和意识中,即人的理性。当人的审美想象力将人类道德的崇高性带到自然表象中并使其成为自然表象的主导力量时,人才获得崇高感。
康德认为,对于崇高的鉴赏须先有“大量观念”和“较高程度的文化修养”,在崇高里面“想象力是联系到作为观念的机能的理性上面的。

题外话:就缺一样灵性(钱学森一再强调的这是我们中国道理的长处)也称境界!

热点内容
婚姻法一妻二夫 发布:2025-01-21 08:23:50 浏览:25
技术秘密许可使用合同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1 07:56:14 浏览:388
婚姻法离婚债权 发布:2025-01-21 07:45:43 浏览:618
转包后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07:05:28 浏览:901
开展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培训包括哪些 发布:2025-01-21 06:39:48 浏览:434
工地处罚条例 发布:2025-01-21 06:39:44 浏览:93
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16 发布:2025-01-21 06:30:36 浏览:326
有关法治的歌 发布:2025-01-21 06:30:36 浏览:346
法治网是法治日报 发布:2025-01-21 06:29:18 浏览:293
山杠爷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06:29:11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