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元
A. 道德和美德有什么区别
一、释义来不同
1、道德:社会意识自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
2、美德: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美好高尚的品德。
二、出处不同
1、道德:
出处:秦 韩非《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
译文:上古的时代大家都在比较道德,中古时代的人们竞争智谋,现在开始争夺力量。
2、美德:
出处:战国 荀子《荀子·尧问》:“ 周公 谓 伯禽 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
译文:周公对伯禽的师傅说:”你们要走,何不将美好高尚的品德传扬下去!“
三、近义词不同
1、道德:品德、德性、德行。
2、美德:良习。
B. 道德什么
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也可以说,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四维:礼、仪、廉、耻
四维的说法,最早载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五常:仁、义、礼、智、信
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谓总体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仁、义,忠、孝、礼、乐等等都失去了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义相比其他价值观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仁、义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为证,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孔子:仁者,义之本也;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子言:“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韩诗外传》:“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仁 —— 子曰:仁者,爱人。仁之广义,涵盖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其言也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并非远不可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无理性、无原则或者软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必有勇。”
义 —— 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 道德品质包括哪些
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
道德品质也称“德性”专,简称“品德”。由道德属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最高尚的、最能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虽然人类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3)道德元扩展阅读
表征个人道德的总体特点的范畴。简称品德。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并具有稳定性倾向的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特点。道德品质表现在——
①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言语、道德行动和道德习惯等。道德意识引起并调节人们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实现、巩固和深化人们相应的道德意识,二者综合构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状况。
D. 什么是道德
行为5规范意义b上a的道德定义n 定义w3:由个i体自我意识为8起始,引4影到群体当中3,形成的《精神》《语言》《行为8》宏观性微略统一g,即为0道德。 定义l2:道德就是脱离人m的自然属性而适应人d的社会属性。( 这里说的人a的自然属性,实质就是动物性。) 道德应该是合于j天d理的行为8规范。由于f人e类的智慧可以2掌握自然天u理的动态规律,来主导天m理动态层面的提高,因此,随着天o理动态层面的提高,道德的标准即随之x提高。 定义d6:道德是一a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o们共同生活及j其行为4的准则和规范。不c同的时代、不w同的阶级有不p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w种道德是永恒不a变的。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0”一s起谈及l,良心4是指自觉遵从2主流道德规范的心3理意识。 道德不v是天y生的,人e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q的宣传教育及h社会舆论的长2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定义p0:道德,指衡量行为0正当与v否的观念标准。一n个i社会一m般有社会公5认7的道德规范。只涉及u个v人h、个g人o之p间、家庭等的私人s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p社会公8共部分0的道德,称为2社会公8德。 道德和文8化6有密切6关系,有些时代又r打上p意识形态的烙印。人m类的道德有共通性。不f过,不v同的时代,不s同的社会,往往有一n些不h同的道德观念;不h同的文0化5中2,所重视的道德元h素及b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a常常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e相远”,同样一r种道德,在不e同文4化2社会背景中7的外在表现形式、风5俗习u惯往往也c相去甚远。 以1下w原词条释义i仅3仅3是对行为1规范意义x上k的道德的一n种理解: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5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5规律,人d的生老病死等规律,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k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t能健康和谐、人p才j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g会长2足存在。 德:的本意为1顺应自然。社会和人a类需要发展。在不b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t,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n的事业。 也l是遵循不x违背“道”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从2而使社会,自然界和人z类能长1久y发展、和谐共存。 道和德统一u到一j起就是道德,人y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道德”。 我从820世纪20年代开n始查找道德的定义v,没有很恰当的解释,经思考、请教好多前辈,终于i得到以1上j结论,拿来共同教育后人f。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笼统的讲就是有素质。 实质上o,人n之u初,性本善,也d就是说人s一f生下l来只有本能(有不c少6本能会危害其他人m的生存),而不j知约束自己x。所以3,所有人i都需要对本能的外在约束和内0在约束,外在约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v的本能中0企图伤害他人a等对人c类社会有大e的危害的方3面;所以2,需要内4在约束(也p就是道德)来约束本能中1虽不e违法,但亦会对他人i(甚至是人v类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4。 所以3,道德就是社会规范对人b的本能的制约,换句话说,人e一j生下g来就有以7任何方6式伤害甚至杀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无j道德”),道德也o就是继法律之v后制约这种本能,减小d这种伤害的工w具。编辑本段道德的主要功能 一e个a道德沦丧、缺失的国度,不n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也g不j可能有社会的正常发展、基本社会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m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归纳起来,道德具有五d个b方4面的主要功能:认8识功能 道德是引1导人z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r们认0识自己w,对家庭、对他人u、对社会、对 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q务,教导人g们正确地认2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6而正确地选择自己f的行为5和生活道路。调节功能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y生活在社会中7总要和自己a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 此,不t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2俗习m惯、内3心1信念等特有形式,以1自己m的善恶标 准去调节社会上p人l们的行为0,指导和纠正人e们的行为2,使人t与s人i之g间、个v人x与y社会之i间关系臻于h完善与p和谐。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s奋进的引7路人k。它培养人w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8,树立正 确的义p务、荣誉、正义a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4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k。评价功能 道德是公1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a种巨3大c的社会力x量和人e们内6在的意志力p量。道德是人j 以5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o种方6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6“善”与a“恶”而实现。平衡功能 道德不l仅0调节人s与w人i之e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a与i自然之q间的关系。它要求人r们端正对自 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3。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8德之r一l,它能教育人d们应当以7造福于d而不m贻祸于p子e孙后代 的高度责任感,从3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0远利益出发,开l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 和防止3对自然环境的人r为8性的破坏,平衡人j与d自然之f间的正常关系。 zャむhnХuОs↓r侉tuОce⊙∏
E. 道德指的是什么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回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答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F. 道德多元主义的含义
恐怕一般人也很难明白。多元主义容易懂,不用讲吧。但道德是社会共有的行为准则,怎么样多元呢?难道我认为偷窃是不道德的,你却认为不?
我当然可以说不同的阶级有一些不同的道德,但是这符合自由主义吗?
G. 道德是什麽
功利与道德
——兼论道德的本质和起源
应陈希刚同学的盛情邀请,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共同就“功利与道德”一题来探讨一番。功利和道德的关系,用我们先人的话来讲就是“利和义”的关系,可见,这个命题真是由来已久了。可是这个如此古老的命题为什么至今仍然充满悬疑,议而不休呢?原因只有一种:结论不科学。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二者作一个深入的本质研究,才可能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那么首先,什么是功利?所谓功利,是指与事功、功劳所对应的价值、效益、报酬。对个体的功利而言,它可以表现为纯精神的自豪感,也可以表现为纯物质的奖励,更可以表现为二者兼有。岳飞的“精忠报国”、“三十功名尘与土”,就主要表现为一种为君国牺牲的精神功利。焦裕禄则更是一种牺牲小我利益,实现精神大利的典型。同理,如果一种功劳,对应于恰当的物质奖励和荣誉,也是无可厚非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功利对应的比例失调,就会出现利大于功的情况;比例失调越大,对公共利益的侵害程度就越大。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富可敌国者,就是利大于功,以致功不抵罪的典型。这是罪恶的资本主义的产物。也是盖氏之流被世人广为诟病的原因。这样,功利就直接触及到道德问题(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了。由此可见,道德的核心是一种公共利益(从这个角度上讲,“功利和道德”的关系也可以说成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要言之,所谓道德,就是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为一体,在二者发生冲突的特殊情况下,克已奉公,牺牲前者服从后者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行为。没有这种自觉的认识,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所谓良心,正是一种不自觉的道德)。那么很自然,所谓不道德,就是损公肥私,并最终害人害己的这么一种认识行为。
始终把公共利益摆在第一位的人,谓之有道德;反之,谓之缺德或无德。爱因斯坦说得好,我们吃的穿的用的,无不是他人劳动的成果,我们个人做得再多,都无法回报。是的,如果因为个人的某些微功而大发其财,从而危害他人的生存,那么其不惟无功,反而有罪。
道德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物。
我们不禁会问: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会提出道德问题?“道德”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如果我们连道德的来源都搞不清,那就不可能弄清与道德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常识告诉我们,一种美好的思想感情来源于彼此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也是希刚所说的物质的人的由来)。比如,我们喜欢牛不喜欢老鼠。所以,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各自为战的独立经济体,不需要分工合作、互为服务,那么,人类决不会形成社会,更不会有道德的产生。
正是由于劳动分工,产生了互为服务的劳动合作关系,形成了联结人与人的共同利益的纽带。道德就是维系这种共同利益纽带的自觉行为。分工越细致,个人利益之间的联结就越紧密,直至最后融为一体,无分彼此。对万事靠自己、没有分工合作的生物来说,存在就是天理,哪怕同类相残,都不存在道德问题。对一些“社会性”生物,比如蚂蚁蜜蜂之类来说,为什么不会出现自相残杀(指窝里斗)的情况呢?就因为它们是密切分工的合作关系。任何有损对方利益的行为,都是对自己利益的损害。所以,对蚂蚁蜜蜂之类的社会昆虫来说,“道德”行为是它们的本能行为。而人类社会却不是自然天成的,是由三三两两的散居到群落到部落再到社会这样慢慢融合、壮大、演进、发展起来的。在私有制下,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序化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无序化。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盲目的重复建设带来的恶性竞争,使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演变为各个局部生产领域里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试想:在成百上千个大学生争抢一个职位情况下,焉有道德的容身之地?这就是为什么人类社会至今仍在进行着最残暴最野蛮的掠夺斗争的根本原因。毛泽东时代,为什么涌现出许许多多像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式的道德楷模呢?原因正在于此:计划经济下,团结友爱,互助合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道德想不高尚都难!此外,我们知道,原始落后的劳动生产是艰苦的,哪有一劳永逸的掠夺和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剥削来得轻巧、轻松呢?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把劳动分为二重性:艰苦性和配合性。前者产生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不道德认识,后者产生互助友爱的道德认识。因而从逻辑上讲,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密,组织化系统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就会越来越相亲相爱,道德水平自然就会越来越高。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发展到牵一发动全身、缺一不可的地步了,人类社会的天堂时代就到来了!在这里,有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注意:不能把官僚和资本家所从事的剥削活动与社会必要的组织管理分工混为一谈,这些食利者和剥削者纯属寄生虫和掠食动物。而且,正是由于有这类掠食者的存在,才使得本应如桃源仙境般的人间成了地狱。这些变态的异类道德已经完全沦丧,拼命鼓吹所谓的丛林法则,实不知,人之所以成为人,恰恰是因为成不了兽。必须互助友爱才能生存立足。而要寄希望于统治者剥削者进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恐怕比寄希望于老虎不吃人、苍蝇不逐臭还要渺茫。因为他们全部的生命活动就是剥削寄生行为本身。没有外力的强制作用,不可能自行改变,就好像不经过外部剧烈刺激自己很难斩断自己的手足一样。
以上,是我的一孔之见,请诸位不吝批评指正。
长歌 初稿于08/04/27 缮于即日
H. 道德品行是什么意思
道德是指一个人的善良本性,做人的基本准则,例如,孝敬父母,关爱弱势群体,扶老携幼,扶危救贫,有社会正义感;品行是指人的内心和外在的综合表现,品行与道德相联系,道德不好的人往往品行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