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自律
❶ 道德的自律性是指什么
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
❷ 自律道德的概念
自律是相对他律而言。皮亚杰从大量研究中总结出儿童道德发展的总的规律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谓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这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具有了主观性,这是道德判断水平发展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根据这种自律的道德,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神圣不可侵犯、至高无上的,而是同伴之间取得协议的结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见时,可修改规则。皮亚杰称这种规则为彼此相互尊重的合理规则,与此相对立的是他律道德关系的单方尊重的强制性规则。
❸ 自律道德的道德自律期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由“他律”逐渐地转向“自律”。年幼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评价主要依赖于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处于他律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判断已经逐步摆脱了成人惩罚的影响,在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依据自己掌握的道德准则对行为做出判断。这种为儿童自己掌握的价值标准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是一种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自律水平时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发展。初、高中以后,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自律水平达到了比较全面和成熟的水平。
❹ 道德自律包括三个环节
所谓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这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回具有了主答观性,这是道德判断水平发展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根据这种自律的道德,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神圣不可侵犯、至高无上的,而是同伴之间取得协议的结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见时,可修改规则。
自律是相对他律而言。皮亚杰从大量研究中总结出儿童道德发展的总的规律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谓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这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具有了主观性,这是道德判断水平发展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根据这种自律的道德,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神圣不可侵犯、至高无上的,而是同伴之间取得协议的结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见时,可修改规则。皮亚杰称这种规则为彼此相互尊重的合理规则,与此相对立的是他律道德关系的单方尊重的强制性规则。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由“他律”逐渐地转向“自律”。年幼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评价主要依赖于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处于他律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判断已经逐步摆脱了成人惩罚的影响,在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依据自己掌握的道德准则对行为做出判断。
❺ 德育教育中的自律和他律的定义是什么
德育教育中的自律和他律的定义是什么
1、自律和他律是康德道德哲学用语。自律即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道德意志纯由自己的理性所决定,而不受制于外部必然性;与此相反,他律即支配道德行为的道德意志受制于外部必然性而非由理性自身决定。
2、康德认为,在他以前的伦理学都是从行为主体的意志之外如从上帝或神,从感官欲望、情感、利益、世俗权威等中引出道德和道德准则,都是他律伦理学。这种他律道德论不能使意志自成法则,是不科学的;他要在伦理学领域实现“哥白尼式革命”,建立自律伦理学。
3、这种伦理学认为,在道德领域,人人遵守理性规律或绝对命令,但这种道德律不是由道德主体之外的某个存在为其制定、迫使其执行的,而是主体“自己为自己立法”,自己制订道德准则又要求自己遵守。
4、康德坚持自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源泉,只有自律的行为才是真正道德的行为。康德通过自律原则肯定了人的自由;但他把自律与他律对立起来,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既表明他未能把握道德现象的最后根据,也表明他的先验唯心主义立场。
❻ 职业道德和自律的关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
❼ 道德修养中自律和他律哪个更重要
他律更重要。
他律,即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检查与监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他律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园里,他律几乎随处可见。《入学须知》上写着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就是对我们行为的约束;操场上,多功能厅里,实验室中能见到一系列的安全须知,这也是他律;老师的管理、班干部的管理、自主管理委员会的管理,都属于他律的方式。即便到了社会,他律也是很普遍的。可见他律的运用是广泛的。
他律是自律的基础,自律是在他律的基础上诞生的。自律必须由他律建立,由他律来奠定一个准则。没有了准则,自律也无从谈起。人最初并无自律意识,在成长过程中受他律约束,才建起自己的内心准则。自律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是对他律的认同与他律的内化。
我们不能高估我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尤其是正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无法做到完全自律。因为,中学生还处于未成年人阶段,还没有具备很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足以完全或大部分依靠自律进行自我约束;这时,我们就十分需要他律。我们必须有成年人的监护,来引导我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校园,为增强我们的是非观念,充分发挥他律的作用,引导我们在日后很好地自律——自己管自己。为使我们行为正确,就需要有各种措施。这就是他律和他律的需要。他律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
同样,青少年阶段的我们对于生活与社会中对与错、好与坏的认识不同,这也导致了我们的内心准则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有的高,有的低。而这时,成长中的我们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告诉我们对错的划分,从而给予我们正确的认识。这个标准从何而来?从生活中一系列的他律的约束。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由自律进行大部分的管理,而应更多地从他律中认识到是非。
再则,对于我们这些未成年的中学生来说,即使自律能起到一定作用,它的效果也是短期的,不稳定的,具有包庇性、波动性,无法对于我们进行长期的约束与控制。而校园他律凭借对于学生严格的管制与分明的奖罚,并且能对症下,作用也会更好,也从而渐渐树立我们的自律的更好一些的意识。
❽ 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关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4日-28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
强调一下道德建设问题。梁启超说:“国之见重于人也,亦不视其国土之大小,人口之众寡,而视其国民之品格。”如果我们国内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比比皆是,触及道德底线的事情不断发生,一些人到了国外不遵守公共秩序,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还怎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啊?所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0日)
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强制性地惩罚违法行为,但不能代替解决人们思想道德的问题。我国历来就有德刑相辅、儒法并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如果人人都能自觉进行道德约束,违法的事情就会大大减少,遵守法律也就会有更深厚的基础。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2014年1月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22页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
❾ 认为道德的起源和目的是自律的是谁
认为道德的起源和目的是自律的是康德,他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
此外,中国的儒家、墨家和西方的基督教伦理学家也认持有此观点,认为道德和美德是一种纯粹的善,是一种纯粹的好东西,因而道德的起源和目的是自律的。
❿ 什么是自律道德
认为道德只应该用于自律,不应该用于他律,他律应由法律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