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民主是

立法民主是

发布时间: 2022-03-31 15:53:36

❶ 民主立法的民主立法含义

立法民主是现代民主原则在立法程序、形式上的具体体现, 也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立法的民主化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蕴涵着新的意义。立法民主的核心含义是指在立法决策、立法活动中,依据民主原则,贯彻民主原则,立法文件的内容则不能作为立法民主的内涵要素。现代立法的要求之一是贯彻立法民主原则,其根据在于,现代法乃是人们享受良好人世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从理性上说,公民有保留立法权力的要求;现代国家社会成员地位的平等,要求立法活动遵行民主原则。从经济发展来看,法律和法规要适应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农业经济向工商业经济的转变;从经济体制来看,法律和法规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并且要促进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从民主和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法律和法规要满足最多数人的利益,其运行的成本要低,并且要讲求法律和法规运行的效率。同时,立法的民主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改革传统的政治体制,改善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方式,而且要求树立起民主的立法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层面修改现有法律,改善现有立法过程中不符合立法民主性的程序和方式,同时借鉴各国先进立法经验,引进一些新的民主化立法程序并将其法律化、制度化。在推进立法民主化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立法活动的事后监督。只有强调立法监督,形成制度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立法监督制度,才能保证立法的质量,维持法律体系的统一。

❷ 民主立法是什么

指立法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广泛征求民意,确保人民当家做主。以彰显我国的立法宗旨。

❸ 民主立法的民主立法主体

对于法定立法主体来说,民主立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他们提出要求:一方面,要求他们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请命的民主意识,全面了解民情,真正代表民利,及时反映民意,尤其要了解、代表和反映所在选区人民群众的民意,以提出法案等方式为选民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要具备并努力提高民主立法的素养和能力,从设计立法规划、提出立法议案,讨论、审议和表决法律草案等各个环节上,从立法原则、立法技术、立法内容、法律规范等各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把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具体、科学、合理、有效地贯彻落实到法律文本的字里行间。人大代表在立法审议时要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并善于讲真话;在立法表决时要代表人民(具体选民)的意志,如果个人判断和组织要求不一致时,应当允许人大代表按照个人意见表决投票。在代议民主制下,全体人民很难都有机会直接参加立法,绝大多数人在立法环节只能间接当家作主。为了弥补代议民主立法的缺陷,有些国家如瑞士,设计了全民投票、全民公决、立法的民主复议或民主覆议等制度,以在代议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民主立法。在中国,正式立法程序中的立法主体(如人大代表、专门委员会成员、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等)是法定的同时人数也是非常有限的,他们代表亿万人民行使民主立法的权力。除法定立法主体之外的绝大多数人民,只能间接参与或者影响立法。
在民众参与立法过程中,公民个人、公民代表、专家、专业(行业)团体、社会组织、利益群体等所表达的意见,其分量常常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候还会出现彼此相左的情况。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如何受到立法者的重视,公民作为立法信息不对称一方的意见如何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反映,如何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主立法真假好坏的现实考验。对于法定立法主体之外的人民群众来说,民主立法主要应当保障他们“知情”和“参与”(包括监督)的民主权利。民主立法中的“知情”,一是民众应当知道立法机关的全部活动,知道人大代表在立法过程中的态度、发言和行为;二是民众应当知道法律草案的原由、原则、主要内容、法律责任和后果等等;三是民众了解到(获悉)的立法信息应当是真实、全面、充分和及时的。从立法机关方面来讲,就是要坚持公开立法的民主原则,以立法公开为常规,以非公开立法为例外。民主立法中的参与,一是民众要有参与立法规划、立法起草、立法讨论等的制度化、程序性安排,如立法听证、立法咨询、立法座谈、立法讨论等;二是民众要有参与立法的信息、资料、时间、程序等的具体安排和保障,立法参与和监督是一种常态;三是民众参与立法不能形同演戏,他们表达的意见和建议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立法过程和立法结果。中国不实行三权分立、两院 制、立法游说集团、议会党团等参与或者影响立法的制度,新闻媒体对于立法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在这种条件下,如何保证民众参与立法的真实性、有效性,保证民众的不同利益和诉求得到尊重和考虑,是需要从体制和程序上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❹ 什么是民主立法民主立法的实现方式有哪些

民主立法,就是在整个立法过程中,国家坚持民主立法的价值取向,使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立法的全过程,建立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立法机制,推进法制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使法律真正体现和表达公民的意 志,真正成为保护人民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良法。
民主立法途径
第一,立法规划、立法计划要公开。编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是立法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通过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按照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对立法项目的轻重缓急作出统筹安排,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把基本的、急需的、条件成熟的法律先制定出来。社会需要哪些法律,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起草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必须开门纳言,采取多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可以直接向人民群众征求立法项目建议,也可以通过代表提出的议案,选择出社会需要最迫切、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优先安排起草和审议。经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要向全社会公开。
第二,法律草案的起草要公开。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在由相关部门承担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发挥科研院所、有关组织和专家学者的作用,专业性强或者涉及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的法律,可以委托有关组织和科研院所在立法机关的组织和指导下起草建议稿,避免有的部门通过起草法律草案不适当地扩权诿责,防止“国家立法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法律草案起草阶段就应当允许公民、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团体以适当方式发表意见,以便及早地更广泛地汇集民意。起草单位要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广泛听取意见。还可以就立法过程中存在重大分歧意见的问题公开召开专题听证会,直接听取争议双方的相反意见,做到兼听则明。
第三,法律草案的审议要公开。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法律草案的会议,可由委员会决定向新闻单位开放;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或者分组会议审议法律草案,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法律,安排电视或者网络进行直播。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法律审议情况。
第四,征求意见的情况要公开。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特别是需要设定普遍性的公民义务的重 要法律案,要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网络等多种方式,征求有关机关、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意见。人民群众提出了哪些意见,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对于人民群众和代表的意见,不但要广泛地“听”,更要认真地“取”,以保证制定的法律充分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
第五,立法文件和资料要公开。除需要保密的以外,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委员发言的记录、有关部门的意见以及相关的立法资料等,可以摘要在新闻媒体上发表;代表大会和常委会审议法律草案的简报等资料,应当允许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查阅。要通过立法信息的公开,保障和促进立法民主。
第六,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是立法公开的重要内容。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出来行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代表,立法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从提出立法议案建议、参与研究起草、列席参加审议等环节,使人大代表更多地参与立法。确定列入立法规划的立法项目,应当主要以代表提出的议案为基础和依据;法律草案起草过程中,要征求提出议案的代表和相关领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进行调查研究,应当适当吸收代表参加;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可以根据情况将草案发给有关代表征求意见,常委会审议时邀请相关领域的代表列席会议;常委会审议法律的情况要向代表通报。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是立法公开的重要内容。起草单位和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要及时向代表提供多方面信息,让代表知情知政,既了解当地民意,又了解全局情况,为代表依法履行职权,更有效地参与立法创造条件。

❺ 民主立法指的是

民主立法,就是在整个立法过程中,国家坚持民主立法的价值取向,使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立法的全过程,建立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立法机制,推进法制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使法律真正体现和表达公民的意 志,真正成为保护人民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良法。

❻ 立法民主化存在的问题在哪

在我国,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利益不断分化,形成利益多元化格局后,利益集团这种参与和影响立法的方式早晚会盛行起来,我们应当未雨绸缪,推动立法民主化程序化就很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为了保证利害关系人的要求得到反映,利益得到合理安排,许多国家在立法起草和法案审议阶段,都要召开主要由法案利害关系人参加的调查会、听证会、座谈会等,以专门听取意见。同时,他们还可以其他各种形式主动向立法起草者反映其意见和要求。
在我国,完善现行的立法提案程序,亟待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扩大提出法案主体的范围。在我国有关组织法和议事规则中规定的立法提案主体,不包括政党、社会组织和一定数量的公民个人,这对于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和依法治国,弊多利少。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在共产党之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还有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社会组织,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他党派和社会组织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它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鉴于它们的代表性、组织性和实际作用,建议通过立法允许它们享有立法提案权,即规定上述党派组织可以依照宪法和法律向立法机关提出其任务范围内的法案。这种设计在我国是有先例可循的。从1988年以来我国三次修改宪法,最初的修宪动议均由中共中央提出来。这种作法在外国也不乏其例。据世界议会联盟对83个国家的统计,有8个国家的法律规定政党组织、社会组织或者经济组织享有立法提案权。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却不能依法直接向立法机关提出法案,这在民主实践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人民享有立法创制权并不是一种创新,在一些国家早已实行这种制度。例如,奥地利规定,20万以上的选民联名,可以提出法律草案;意大利和瑞士规定,5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提出法律草案;索马里规定,1万以上选民可以联名提出法案。(25)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无比优越性,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建议在制定《立法法》和修改人大组织法时,应当允许50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案;30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案;20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省级人大提出法案;15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省级人大常委会提出法案;10万以上选民可以向省会市和较大市的人大提出法案;8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省会市和较大市的人大常委会提出法案。
其次,法律草案的规范化。如前所述,立法议案和立法动议是不同的,但我国立法机关常常把立法动议等同于立法议案。例如,据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统计,共收到立法议案830件,这些立法议案往往仅有建议"应当制定×××法"或者建议"应当修改×××法"的内容和极为简单的理由。在立法学上,这些"立法议案"只能称作"立法动议",因为立法议案最少应当有:名称,案由,宗旨(目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条件论证,选择方案等。有少数国家的立法程序开始于提出立法动议,其后的程序是将立法议案交由议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如法律委员会)加以论证,如认为需要和可行,则委托立法专家会同相关人员共同起草法案。在我国的立法程序中,没有这种咨询论证程序,也缺少专门的立法起草机构和人员,而且采行这种模式的立法程序给立法机关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也增大了立法成本,因此我国不宜采行这种立法程序的模式。
为了降低立法成本,提高立法质量,应当把好立法的"入口",即从立法程序一开始,就要求法案的提案者必须提交规范化的法律草案。立法机关应当要求,提出的法案必须具备有关内容:(1)法案的名称;(2)提出法案的理由;(3)法案的目的或者宗旨;(4)法案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架构;(5)法案的主要条款极其内容;(6)提案人署名,附议者联署。对于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法案,应当建立退回重新修改的制度予以处理。
实行法案咨询论证程序。立法机关在受理法案时,应当在一定时期内由专家机构或者专家小组对法案进行咨询论证,以便立法机关决定是否接受法案,并决定是否以及何时将法案列入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这种程序实质上是对法案的专业预审,目的在于保证立法的质量和效率。法案咨询论证程序主要是由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审视法案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考虑立法的条件和时机。审视法案的形式要件,是要看法案是否符合上述"其次"的规范化要求;审视法案的实质要件,是要看法案的内容是否符合宪法、相关法律和基本国策。如果法案经审视获得通过,专家应当建议立法机关受理该法案,否则就由立法机关退回提案人重新修改。对于已经受理的法案,专家还应当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列入立法机关议事日程的建议。法案咨询论证程序与审议法案程序有明显区别,从目的来看,前者主要是解决立法机关是否受理法案的问题,一旦受理,法案即进入立法程序,反之则退出立法程序;后者主要是解决法案是否"成熟"可以付诸表决的问题。即使不"成熟",在法理上也不宜将法案退回原提案主体,而应当搁置法案,对它作进一步修改,待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再提交审议。

❼ 民主立法与科学立法的关系

故事一:立法在新时期分了这么几个阶段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那时的立法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数量到质量一步步走到今天。
从1978年底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这个新时期的立法工作有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从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至七届全国人大期间,加快制定一批实践急需的如刑事的、民事的、国家机构的和其他方面的基本法律,探索构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阶段,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八届全国人大加快经济立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第三阶段,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要求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九届全国人大初步形成,十届全国人大基本形成,到2011年初,十一届全国人大宣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十二届和十三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进入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新阶段。
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是16个字,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入新时代,新的法治建设方针也是16个字,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我参加过几部支撑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的起草和审议,深感立法不易,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易,而要良法善治、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更是不易。

故事二:民法先后启动五次,民法通则在通过前还历经了三个回合的交锋
先讲一下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后,制定民法经历民法——民法通则——民法总则——民法典,曲折坎坷,渐行渐进。民法起草工作先后启动五次。第一次是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五四宪法”通过不久,即组织民法起草。据当时参与起草的当事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金平回忆,他在中南海里为民法的起草一直工作到1957年,起草小组拟出了民法典第一稿(个人资料统计443条)。此后,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被搁置。第二次是1962年,民法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议程,并于1964年完成了草案(试拟稿)(个人资料统计262条),后因“文化大革命”“无法无天”而停止。第三次是197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重新启动,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465条)。当时,由于我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先制定了民法通则。第四次是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启动,2002年12月提交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民法草案(1209条)。经讨论,仍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以后,先后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法律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五次是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务。2016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经常委会三次审议,去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民法总则。按目前工作安排,加快编纂民法典各分编,已于2018年8月整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经常委会分阶段审议后,争取2020年将民法典各分编一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通过,从而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1.制定民法通则首先遇到民法与经济法立法方向、定位之争。当时制定民法通则,曾经发生过民法与经济法之争,不是小争论而是一场大争论。改革开放伊始,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经济发展。当初要吸引外商来投资,一些地方领导见了外商就拍胸脯,你到我这里来投资,我可以给你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但外商有担心,今天你领导在位拍胸脯,过两年你走了我找谁。对外开放外商要求法制保障,领导人重视经济立法,不少高等院校设立经济法系,经济法很热门。当时,有人把凡是涉及国家经济方面的立法都称为经济法,认为民法只能姓“民”,只能管“民”事行为,限于公民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经济法应当姓“国”,管的是“国”事行为,如法人(企业)及它们之间的财产关系。特别是1981年通过的经济合同法冠以“经济”两字,已故的张佩霖教授曾言:合同法是民法的心脏,而现在我们的心脏被经济法拿走了。这场争论从197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其间,1985年民法通则草案征求意见时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❽ 如何在立法实务中贯彻立法民主原则

立法原则是复指导立法主制体进行立法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立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我国《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为:
(一)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
(三)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

(四)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由此可以认为当代中国立法的原则为法治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
1.法治原则
立法的法治原则要求一切立法活动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符合宪法的精神;立法活动都要有法律根据,立法主体、立法权限、立法内容、立法程序都应符合法律的规定,立法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2.民主原则
立法应当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确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应当通过法律规定,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应具有开放性、透明度,立法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路线.
3.科学原则
立法应当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社会的客观实际状况,根据客观需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立法工作,注意总结立法现象背后的普遍联系,揭示立法的内在规律;应十分重视立法的技术、方法,提高立法的质量.

❾ 民主立法这一说法正确吗

民主立法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因为法律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他也应该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看法和意见,我国的法律都是通过民主集中的方法

❿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什么的根本途径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

热点内容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条件关键 发布:2025-01-21 01:01:34 浏览:438
钜沃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1 00:55:41 浏览:951
劳动法提前解约赔偿 发布:2025-01-21 00:46:09 浏览:84
法院涉案款项 发布:2025-01-21 00:39:47 浏览:46
合同法代理制度 发布:2025-01-21 00:16:04 浏览:513
经济法法律体系 发布:2025-01-21 00:15:55 浏览:126
依法治国的保证 发布:2025-01-20 23:53:47 浏览:834
中国美女法官 发布:2025-01-20 23:30:49 浏览:330
欠条怎么写才有法律效力有图片 发布:2025-01-20 23:21:48 浏览:885
曾志强道德经 发布:2025-01-20 23:01:07 浏览: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