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七言句
A. <道德经>中比较经典的句子
“天地不仁抄,以万物袭为邹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邹狗。”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五章,字面理解是:天地不仁慈,把万物看作是没有生命嗯贡品。圣人同样也不仁慈,把百姓看作是没有生命的贡品。
然而,这是有失偏颇的,这句话放在不同角度来解读也有多层意思,历代的道德经注都有不同程度意义的解读,姑且讲述一下市面常见的说法。
那就是老子想要表达的其实是天地公平的观点,天地把万物都看做是没有生命的贡品,这是一视同仁,不对谁好,也不对谁差,任由其自己发展而不加干涉。然而看似不仁,实则正是天地的大仁,换句话说:正是天地的不讲人情,所以天地才能够“独立而不改,同行而复始”。整个世界才会有条不絮的循环演变。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不论男女老幼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明百姓无一不经历,天地要是讲仁慈给谁开了个口子,那就要乱套了。
所以孔子也说过“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天地不会表达什么,也不会去干涉什么,然而看似无情,却是最大的善,正所谓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我去😓,这句又是道德经里的,不过正好,他和这句天地不仁在一定意义上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B. 姓名:(王向伟)藏头诗、四句七言律诗
王者风范欲何求,
向天独步摘星楼。
伟业尚无门第见,
强人自有壮志酬。
C. 道德经经典名句100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经·第七十章》
说话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定要中心。
2、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小鲜是指小鱼。治理庞大的国家,就像是烹调小鱼一样。
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4、少则得,多则惑。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学到的知识少,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学到的多,反而会使人产生迷惑。这句话是指学习,应当能够专一,而不应当繁杂。
5、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多少学识。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菱角的,最宝贵的器物,是在最后制成的。至大的声音听起来却似没有声音,最大的形体,却反而没有形状。
D. 道德经经典名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经·第七十章》
说话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版定要中心。
2、治大国若权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小鲜是指小鱼。治理庞大的国家,就像是烹调小鱼一样。
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4、少则得,多则惑。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学到的知识少,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学到的多,反而会使人产生迷惑。这句话是指学习,应当能够专一,而不应当繁杂。
5、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多少学识。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菱角的,最宝贵的器物,是在最后制成的。至大的声音听起来却似没有声音,最大的形体,却反而没有形状。
E. 《道德经》好词好句。
知人来者智,自知者明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5、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F. 《道德经》名句有哪些
《道德经》名句有:
1、无为而无不为。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译文】处于无为的境界之中,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译文】言语无法表达“道”的真意,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说“道”,如果有人在说“道”,肯定不了解“道”的真意。
4、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章》。【译文】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有”,而“有”却从“虚无”中来。
5、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选自《道德经·第六+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译文】执政者要遵循天道、顺从人伦,以常规的道理治理国家。但用兵却要用诡诈、出奇制胜。要取得天下太平,须用“无为”之法、自然之道。
7、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丧失了大道,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才强调礼法。
8、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译文】大道一旦讲出来,就会感到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人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选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很小的小树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的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一步步走才能到达。
10、将欲歇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要想收敛,必先张开。要想削弱,必先加强。要想废弃,必先兴盛。要想夺取,必先给予。这是知细微之理而收显著之效。
G. 老子的道德经里的名句有什么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 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虽然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转而论述人的行为规范。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
(7)道德经七言句扩展阅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H. 道德经 名句
1.道可来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I. 道德经经典名句100句及其翻译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解释】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
11、宠辱若惊。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
【解释】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重视起来,敏锐地觉察其中的危险和机遇,而不得意或沮丧。
12、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解释】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达,能公正豁达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长治久安,终身没有危险。
1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解释】必须让百姓的思想行为有所规范,保持纯洁朴实心态,减少私心杂欲。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1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
【解释】大家都认为惧怕的东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1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
【解释】众人都觉得自己过得充实有余,我却遗世而独立。众人自以为清醒聪明,我却昏庸迷糊;众人都以为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