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立法研究
① 地方志和地方通志有什么区别、
你好,简要解释如下:
【地方志】,是指本地的大事、要事记录,也就是记载地方历史,各县市区以上行政区域都有地方志编写办公室,有的每年编辑出版,有的3-5年编辑一次,也有的十年编辑一次。
【地方通志】,是指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主要是写当地著名人物纪传体通史 ,根据需要编辑出版。
地方志可以包含地方通志的主要部分内容。
② 地方志办公室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范围吗
你好,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属于。简单来讲就是封建社会的史官。
③ 地方志主要记载哪些内容它的重要性在哪
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所记载的内容非常全面,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等,他的重要性在古代就有,下车伊始,先读志,不管是从事什么工作,你对你所从事的工作都要有个系统纵向的了解,特别是了解你所从事的行业在当地发展的历史,现在全面的资料,从而获取详尽的参考资料,作出正确的决策。
④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谁提出的呢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并举例说,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例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方志是记载某地的地理、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以及诗文、著作等的史志,是历史研究尤其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4)地方志立法研究扩展阅读
梁启超与方志学
据考,梁启超在1923年曾系统论述了我国地方志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践,并冠以“方志学”的标目,作为“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之一,载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这样,方志学才作为一种专门的科学,出现于学术之林。在这以前,还未曾见过方志学这个概念。
⑤ 最古之史 实为方志是谁提出的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由梁启超提出的。方志就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1、方志起源于史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七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代方志学家章家诚从“志为史体”角度出发込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记载地方史事的书籍,如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等,应是最早的方志。后代许多学者也认为这些史书,类似后来地方志,具有地方志的雏形,应称为方志之源。
2、方志介绍
方志,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总志如《山海经》、《大清一统志》。以省为单位的方志称“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著名的乡镇、寺观、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浔志》、《灵隐寺志》。方志分门别类,取材宏富,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方志遗韵
方志是介绍地方情况的志书。编修方志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历朝历代从未间断过编修方志,所谓“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国有史,即二十四史,为我国的国史,它是中国历代史官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起于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祟祯十七年(1644年)。家有谱,即家谱,又称谱牒,为家族宗祖档案。清代学者章学诚有言“物之大者,莫过于人;人之重者,莫过于族。”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延续着修家谱的传统。日本学者田仲一撰写的《中国戏曲史》《明清戏曲》其中大部分资料取自于中国谱牒。
⑥ 史志研究室是做什么的求大神详解。还有待遇问题等。
主要研究地方史志的,编纂史志书,比较清水,但很清闲,稳定
⑦ 改革后地方志研究室参公吗
摘要 你好,除行政执法机构有可能保留参公属性外,其他所有的参公事业单位都需要取消参公属性,彻底转换为普通事业单位,不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⑧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什么时候是谁提出的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梁启超说的一句话,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
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
清代方志学家章家诚从“志为史体”角度出发,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记载地方史事的书籍,如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等,应是最早的方志。后代许多学者也认为这些史书,类似后来地方志,具有地方志的雏形,应称为方志之源。
方言资料,深藏于方志中的巨大宝藏
我国方志修撰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存旧志多达八千种以上。所谓“志载网络,事及古今”,地方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料价值巨大。
旧志中的“方言”包括汉语方言和中国境内民族语言两大类,其中汉语方言是主体。宋元之前,方言相关内容尚未纳入方志载记框架之中;大约从明朝开始,修撰者开始有意识地把方言词语、方音、俗语、歌谣等作为方志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记录。方志修撰者多为当地学术或文化名流,以当地人记录当地方言、方音,准确性相对较高。
这些方志中的方言资料极大弥补了我国传统文献中对方言记录的不足,不仅为我们了解、研究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可靠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也为历代小说戏曲文献中方言俗语的释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大型历史方言工具书的编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语料。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历代方志方言文献集成》:深藏于方志中的巨大宝藏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方志
⑨ 地方志是什么
地方志,简称“方志”或“地志”。
就其名称而言,“地方”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行政单位。“志”就是记载或记录的意思。一般来说,地方志是以一定的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区域内从自然到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资料著述。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人物到风貌,一应俱全的全面、系统、准确的社会大观的综录”。有的人将其称为“博物志”“一方之全史”“一方古今总览”等。总之,地方志的内容极其广泛,凡一地的建置、沿革、疆域、山川、津梁、关隘、名胜、资源、物产、气候、天文、灾异、人物、艺文、文化、教育、民族、风俗等,都为其所包括。
它反映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记载了各时期的自然开发、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为后世提供取之不竭的研究资料。地方志一般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两种。全国性的为总志(即一统志),如《大清一统志》。
地方性的为区域志(即省、府、州、县志),如《山西省通志》《蒲州府志》《绛州志》《平陆县志》等。两者相辅相成,修总志促进区域性方志的发展,而区域志又为总志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