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信息化依法治国

信息化依法治国

发布时间: 2022-04-02 09:21:11

㈠ 推行消防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有哪些好的做法

一、正确的思想认识,是我们消防执法人的根本要求。 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人民对消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新时期履行三大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是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实施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加强思想教育,澄清官兵特别是监督干部在执法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教育和引导官兵认清手中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切实摆正位置,用好手中权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当好人民的公仆。端正执法思想要努力增强“三种意识”:一是增强责任意识。要深刻领会上级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坚持执法为民既是公安消防部门承担的职责任务所决定的,又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既是消防工作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人民群众意愿的重要体现。二是增强执法意识。消防部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克服特权思想,增强执法意识和法制观念,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监督,依法履行消防职权,为企业单位服务,为群众服务。三是增强服务意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消防部门既是直接参与的建设者,更是支持建设的服务者。这是由消防部门的性质、任务和职能决定的。在执法过程中,要突出强化服务意识,主动、耐心、热情服务,寓服务于执法之中,以自愿服务的思想认识来指导执法,用严格的执法、科学的执法来实现服务,在执法实践中忠实实践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消防部队必须永远遵循的宗旨。 公安消防部队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维护者,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严格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的指示精神狠抓落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诚心诚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一要做到权为民所用。通过开展教育,使广大官兵充分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群众赋予的,是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绝不能用来鱼肉人民群众,更不能拿来以权谋私。要端正执法理念,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用好党和人民群众赋予消防的权力,严格办事程序,为人民群众执法、用权、办实事、做好事,树立公正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二要做到情为民所系。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开展工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责任意识不强,公仆意识不牢,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态度差,工作质量低,办事效率不高的新问题,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实现人民消防为人民。执法人员只有“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才能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才能把服务这件实事做深做细。三要做到利为民所谋。消防部队作为武装部队性质的行政执法力量,作为公安机关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更要充分认识到,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只能用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要坚持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真正使各项工作在执法为民这个层面上扎根进去、体现出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三、规范执法行为,是当前消防监督的工作重点。当前,公安消防部队在执法中存在一些问题,突出体现在: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形象不文明、执法监督不得力等方面,导致消防监督人员揽权诿责、以罚代管、以情代法、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执法过程中冷硬横推、吃拿卡要、等靠闲散行为和做法时有发生。要紧紧抓住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一要在思想观念上挖根源。消防执法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主要是由于个别执法人员执法意识淡薄、执法观念不强造成。要在思想观念上对照“三句话”总要求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要求认真查找有哪些思想观念不正确、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从源头上消除执法工作的错误认识。二要在实际工作上摆问题。要在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工作程序等方面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查摆执法过程中是否存在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形象不文明等问题。同时要深入人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广泛征求群众对消防执法工作的意见建议。三要在规范执法上见实效。要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对查摆出的问题认真进行剖析,抓紧整改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消防热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规范执法工作,研究制定改进消防执法、监督服务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出服务经济发展及便民、利民、亲民的工作举措,力争达到手续简便化、规则公开化、程序规范化、操作科学化,以实际行动塑造消防部队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和大力支持。
四、创新执法机制,是新形势对消防监督工作的必然要求。执法观念的创新,必须以机制创新为前提,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工作方法创新为表现形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是机制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一些执法机制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暴露无疑,阻碍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己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要以改革发展的理念,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机制体制,创新优化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率,增强执法效果。如通过开展开门评警、开门纳谏、聘请廉政监督员和行评代表等活动,增强执法活动的透明度,确保执法工作的严格公正。二是制度创新。要本着执法为民,群众至上的指导思想,从合法性、适用性、有效性等角度对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分析,及时提出废改立的建议。针对执法中存在违反程序的问题,制定保障程序法执行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处罚办法,加强执法制度建设,完善执法程序,从源头上保障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三是方法创新。公安消防部队的各项工作,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要根据全党工作大局的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改进工作方法,转变落后观念,建立新型体制,履行消防职能。当前,消防执法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执法方式己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新路子。
五、构建合理的保障体系,是实现消防监督执法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加强主体建设。防火监督干部是执法工作的主体,提高防火干部自身素质对进一步加强消防执法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要充实力量。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要本着加强执法、充实一线的指导思想,把一些德才表现好的干部调整、充实到消防行政执法岗位上。同时要有计划地每年从地方院校招收一些消防执法岗位亟需的专业人才,如建筑、自动化控制、化工、电气、法律等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消防执法岗位。二要加强培训。要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做到岗前、晋职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做好执法人员“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教育、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法制教育,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增强依法办事观念。三要健全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激励制度,对执法工作作出贡献的或执法水平高的应大力提倡,实施奖励;对平时不注重学习,出现执法错误,执法不严的要坚决惩处,做到赏罚分明。其次要落实执法责任。进一步完善执法责任体系建设,明确各部门在执法职责权限的同时,严格按照“谁承办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其执法责任,切实做到职、权、责的互相衔接和协调一致。第三要强化执法监督。要深入群众,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消防工作提出的合理性意见和建议,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同时聘请消防执法监督员参与消防监督工作,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帮助,充分发挥对消防工作的监督职能作用,使他们了解消防,宣传消防,监督消防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规范消防执法工作,群策群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切实做到“执法为民”,为进一步加强消防监督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㈡ 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经历了那几次会议最终形成的

第一阶段:孕育阶段(1978年到1997年):“文革”十年,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十年动乱之后,在总结“文革”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开始探索治国理政的新方法。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段谈话,把健全法制的基本要求准确而简洁地概括为16个字,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民主与法制思想的基本精神,为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1997年到2012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三阶段: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新任务和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信息化依法治国扩展阅读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为解决司法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制约性、瓶颈性问题,要加强改革的系统性、联动性,加快司法体制的科技化、信息化建设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更加注重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法治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㈢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的六个重大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另外,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信息化依法治国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

第一,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第二,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㈣ 如何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6个要点: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二要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按照职权法定的原则,对行政权力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法能够行使的职权范围,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三要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合理、清晰界定政府间事权,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促进政府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充分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一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二要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抓紧建立以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机制,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坚持“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各类决策主体的责任,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切实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一要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加快推进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向市县下移。
二要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三要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
四要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努力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
五要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对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没指标,将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与行政执法机关业务经费、工作人员福利挂钩的,依法严格追究责任。
六要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建立衔接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衔接工作的监督,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要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征地拆迁、劳动保障、医疗卫生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尊严。
二要完善执法程序,通过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的具体操作流程,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及时发现、解决和有效预防执法中的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等问题,有效规范执法活动。
三要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为执法活动提供明确依据,从制度上解决执法不公现象。
四要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建立运行执法信息平台,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五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惩治执法腐败现象。

(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一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和积极性,完善监督体系,科学设定监督职责,严密监督程序,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二要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
三要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
四要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切实提高审计机关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一要完善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二要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推进行政权力的公开化、透明化,加强对行政权力行使的过程监管,防止行政权力肆意膨胀。
三要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四要将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五要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依法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结果,强化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六要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公开内容,创新公开方式,提供便捷的行政管理服务。

㈤ 如何正确理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一、法治社会的基本认识
法治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建设内容被表述是2012年末,与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学界尚无公认的界定,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其一,制度层面的规则系统。包括国家正式的法律法规、社会自治规则及习惯等规则系统。法治社会之 “法”,在构成上是多元的,既包括正式规则,也包括自治性规范,还包括无形的规则。因此,其范畴有别于其他领域的法。其二,心理层面的认同。即社会群体和成员对规则的理念和精神上的认同,并自觉服从与践行的习惯。其三,秩序层面的运行。表现为社会各类组织、成员与国家各职能部门间形成自治与统治的分工协作,形成共治的秩序。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关系: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既相对独立又密切互构,而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或主导力量)。
从一体建设的三极来看法治的重点不同:法治国家强调权力控制;法治政府强调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法治社会强调人权保障、社会自治。
二、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依法治国战略实施以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法治社会建设仍是一个短板。法治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两大方面:
(一)法治精神的全面缺乏
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思维,滥用行政权、司法权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尤其是强势群体带头违法对法治精神的破坏极大;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闹不信法”;全社会“敬法”氛围淡薄,钻法律空子、“法不责众”心态普遍。
(二)现行普法模式的落后和低效
实施普法已近30年,但从基层反映看,当前的普法模式仍旧偏向于单向的法律知识“灌输”,并且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做法,严重影响普法的实效。
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路径
(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1.抓“大”和抓“小”并举,培养全民法治意识
首先,抓“大”,即注重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思维、法治信仰的培养。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关键。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中小学课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区分两个重点:对公民普法要以树立依法维权意识为重点;对公职人员普法应以严格依法为重点。
2.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针对以往普法的方法单一、形式主义问题)
首先,注重“参与度”与“互动性”。让公众参与法治各环节,在互动中放大宣传教育效应。其次,从宣传方式看,由单向灌输向“整合性”“创新性”方式转变。“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识与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重视法治示范创建活动。“创新性”增强新媒体作用,以多元、灵活方式创新普法的形式和内容。
3.以刚性约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传倡导,还须依靠刚性的约束机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过公正宣判和以案说法等制度设计形成对全社会的威慑力和正向引导,培养全民守法意识。
(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内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会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各领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其次,发挥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依法治理不仅要依据法律法规,也要依靠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即硬法和软法并用。
再次,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以一个自然段的文字来阐述社会组织如何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须以好的服务使民众亲法。为此要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从服务层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首先,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为最大限度预防矛盾发生,要完善两个机制: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完善民主决策的法定程序机制。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要创新和发扬“枫桥经验”。其次,充分发挥不同纠纷解决制度的优势。如发挥人民调解的民间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发挥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专业性特点。再次,建立完善各种纠纷解决制度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网络来强化纠纷解决的效果。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有丰厚的法治土壤,其中应蕴藏着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养料,这就是我们要建设的法治社会。

㈥ 国铁集团信息化建设坚持三统一原则三统一是指什么

摘要 “三统一”指的是:

㈦ 如何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自觉为全面依法治国做贡献

一、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自觉为全面依法治国做贡献就要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领会过去一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深刻领会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部署、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抓好全国两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实现新发展。
1、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和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坚持把司法行政工作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谋划、来推进,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努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法律服务和保障。
2、要努力服务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扎实做好法律服务工作,为简政放权、投融资体制、价格、财税体制、金融、国企国资改革,为外贸转型升级、有效利用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多双边和区域开放等提供法律服务。
3、要努力服务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培育消费增长点、公共产品投资、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区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广泛深入开展专项法律服务,积极为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工作等提供法律服务。
4、要努力服务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大力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健全便民服务机制,满腔热情地做好维护群众权益各项工作。
5、要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认真做好监狱、戒毒、社区矫正、法治宣传教育、人民调解、司法行政基层基础等工作,深化依法治理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6、要深入推进司法行政改革。深化监狱制度改革,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深化律师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研究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完善司法协助体制,健全完善司法行政体系,认真做好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制度。
7、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司法行政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确保司法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时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大力推进司法行政政务公开、狱所务公开、执业信息公开,加强执法执业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执法执业公开、公示制度,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

㈧ 依法维护网络安全,是全面推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11月24日,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刘云山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刘云山指出,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给社会进步注入巨大活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学习交流、购物娱乐、创业兴业,上网用网、在线互动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状态。在充分享受互联网种种便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网络侵权时有发生,网上黄赌毒、暴力恐怖以及网络谣言等有害信息屡禁不止,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利益。维护网络安全、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

热点内容
两高贪贿司法解释 发布:2024-11-16 17:34:31 浏览:980
刑事诉讼法第二第七节 发布:2024-11-16 17:24:22 浏览:847
法律法规文本数据库 发布:2024-11-16 16:53:09 浏览:899
道德在利益面前是 发布:2024-11-16 16:43:00 浏览:887
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 发布:2024-11-16 16:32:45 浏览:922
法院等级保护 发布:2024-11-16 16:31:42 浏览:378
民法典网赌 发布:2024-11-16 16:24:39 浏览:181
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条件是 发布:2024-11-16 15:54:15 浏览:97
电大合同法第二版考核册答案 发布:2024-11-16 14:39:20 浏览:448
劳动法孕妇发工资的制度 发布:2024-11-16 14:19:20 浏览: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