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行政程序法立法方式

行政程序法立法方式

发布时间: 2022-04-02 18:52:07

① 我国的各项法律中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划分依据和标准是怎样的

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分类是按照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为标准对法的分类。实回体法是指以规定和确认权利和答义务或职权和职责为主的法律,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程序法是指以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者职权和职责得以履行的有关程序为主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
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分类是就其主要方面的内容而言,它们之间也有一些交叉。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② 行政程序法怎么解决冲突

参照本人《浅谈行政法律规范冲突的适用规则》,行政法律规范冲突解决原则
1、同级规范发生冲突指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相同等级行政法律规范之间发生冲突。其中以规章相互间的冲突最为突出,既有部门规章间的冲突,又有部门规章与地方规章间的冲突。解决原则:被授权者的授权立法优于其职权立法,有权立法优于无权或者越权立法等几项标准。此外,还可确立合理性原则,比较相冲突的各个规范的内容,看哪个更符合或接近宪法和法律所确定的立法精神、法制原则,看哪个规范更加合理,更加切实可行。
如在查处无证出版物印刷企业时,《出版管理条例》六十一条规定出版部门可以处理,《印刷业管理条例》三十四条规定由公安、工商部门处理,这两个同级的行政法规在这一具体问题的处理规定上显然是相矛盾的。利用合理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鉴于出版部门执法力量、执法措施相对薄弱,对新设立不久、交通便利的,以出版管理部门查处为宜;对于相对偏远、当事人不积极配合的,可以移交工商部门查处;对案情重大、复杂或者涉嫌犯罪的,应当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2、新旧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指新的行政法律规范和旧的行政法律规范规定不一致。应体现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但对于新法生效前发生的违法行为,则应当按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决定适用新法还是旧法。(新法生效后的违法行为自然适用新的法律规定)
如近年来,随着法制化进程步伐,新闻出版、版权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修订、修改频度加大,执法人员应当时刻关注法律变化,做到即时调整,避免出现法律适用错误。如2011年修改《出版管理条例》,近日,因行政许可事项变更等原因,修改计划提到日程。法律条文的变更很大程度会引起法律后果的不同。
3、特别法与普通法相冲突时,原则上应当优先适用特别法的规定。优先适用特别法的规定一般适用于同等效力的法律规范之间,即法律与法律之间,行政法规与行政法规之间等,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规范之间一般不适用低层级法律规范的特别规定,但基于高层级法律规范的授权或确认,允许低层级法律规范作出特别规定的,则应优先适用低层级的法律规范特别规定。如对音像制品的管理,《出版管理条例》和《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是普通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是特别法。
4、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时适用效力等级高的行政法律规范。根据宪法、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各种行政法律规范形式的效力高低依次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但基于效力高的行政法律规范授权效力低的行政法律规范作出与其不同的规定的,行政机关应优先适用效力高的行政法律规范。
5、不同区域间的规范发生冲突指各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就相应的事项在内容上往往作了相互不同的规定,地区的差异和人口的流动等因素,决定了它们相互间在法律的适用问题上发生冲突的必然性。对此,应当注意三点:一是地方性的法律规范原则上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二是涉及不动产的,原则上应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规范;三是在资格、能力、身份的认定上适用当事人户籍所在地或居所地法律。

③ 行政程序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我是法盲555

④ 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我国法律有关行政程序法基本制度的规定

(二)我国法律有关行政程序法基本制度的规定
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将符合法定程序作为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三大条件之一,大大推进了理论与实务界对行政程序法的关注。
我国法律、法规已经建立起一些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这里,作一列举说明。
抽象行政行为的程序制度:
1、听取意见制度。2000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58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2.起草审查制度。立法法第59条规定:“行政法规起草工作完成后,起草单位应当将草案及其说明、各方面对草案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和其他有关资料送国务院法制机构进行审查。”
3.公布制度。立法法第61条和第62条规定:“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行政法规签署公布后,及时在国务院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
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制度:
1.表明身份制度。1985年9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第13条第2款规定:“执行任务的公安人员在查验居民的身份证时,应当出示自己的工作证件。”1995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境边防检查条例》第12条规定:“口岸检查、检验单位的人员需要登船执行公务的,应当着制服并出示证件。”
2.告知制度。199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4条规定:“公安机关拘留人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拘留后,除有碍检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第71条规定:“公安机关逮捕人的时候,必须出示逮捕证。逮捕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外,应当把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
3.说明理由制度。199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4.回避制度。行政处罚法第37条第3款规定:“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5.合议制度。行政处罚法第38条第3款规定:“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6.听证制度。行政处罚法第5章第3节专门规定了“听证程序”,其中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7.审执分离制度。行政处罚法第46条规定:“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国务院于1997年11月发布了《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
8.复议制度。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6条规定对11种行政行为,当事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法规定了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复议的程序。
9.司法审查制度。1989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此前,我国已有120多个法律、法规规定,不服行政机关决定或裁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规定对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的,可以提起诉讼,进一步扩大了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
10.顺序制度。1994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4条规定,除了公安人员可以当场予以处罚的以外,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的其他处罚应适用以下程序:(1)传唤;(2)讯问;(3)取证;(4)裁决。这一规定确定了处罚程序的顺序,颠倒顺序是违法的。
11.时限制度。这是在法律、法规中规定得比较多的一项行政程序制度。例如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5条规定:“市、县公安局对出境申请应当在30天内,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应当在60天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通知申请人。”
对我国法律、法规中关于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规定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990年以前,我国的行政程序立法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1990年以来,我国行政程序立法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关于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在制定或修订时注意到了程序方面的规范。特别是,我国已经有了几部主要规定行政程序制度的法律、法规。如:1990年10月起施行的《行政诉讼法》;1991年1月起施行的《行政复议条例》(后为1999年10月起施行的《行政复议法》所取代);1995年1月起施行的《国家赔偿法》中的行政赔偿部分;1996年10月起施行的《行政处罚法》等。除了《行政诉讼法》总体上属于诉讼程序法,其中部分内容属于行政程序法以外,其他几部法律均以规定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为主,分别规定了我国行政领域的几大程序:行政处罚程序、行政赔偿程序和行政复议程序,使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这里应当特别提到的是,我国《行政处罚法》关于处罚程序的规定尤其反映了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一大进步。该法第5章专门规定了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其中包含着表明身份制度、统一格式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告知权利制度、听证制度、审执分离制度、回避制度、合议制度等行政程序法律的许多重要制度,体现了行政程序法律的各项基本原则。特别是《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听证程序更是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一个重要突破。可以说,《行政处罚法》对我国行政程序法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而且还将继续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最后,应松年就完善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他说,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法制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国现行行政程序立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系统性。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律规范分散在各类法律、法规中,没有专门的、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由此造成各个行业、各个类别的行政行为在行政程序上不一致。除了行政立法、行政处罚、行政复议三类行政行为基本统一以外,其他各类行政行为的程序不统一的状况还严重存在。
2.处于次要地位。许多行政程序法律规范混合规定在各个行政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法规基本上都以规定实体规范为主,兼顾程序规范,甚至有的法律、法规仍然只有实体规范而完全没有程序规范,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
3.偏重事后程序和过于笼统。即使规定了一定的程序规范的行政法律、法规,多数也存在重事后程序、轻事先程序的问题,以及程序规范不具体、不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多数行政法律、法规往往只是简单地规定相对人可以申请复议、可以提起诉讼,或者只是笼统、粗疏地规定程序事项,对程序性问题在起草时缺乏细致的分析研究,在法律、法规中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
4.法律责任不明确。大多数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程序规范,却没有规定行政机关违反法定程序的法律责任,很容易使法定程序得不到严格执行。
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必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应当建立和完善什么样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是一个应当认真探讨的问题。我想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我国应当早日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目前,我国行政程序法典的制定已经提上了国家立法的议程。李鹏委员长在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制定行政强制措施法、行政许可法、行政收费法,为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创造条件。”我们已经制定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收费法也有了比较成熟的草稿。可以说,我们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对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呼声也很高,制定统一行政程序法的条件已经成熟。
2.应当把行政程序法列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主要部门法。我国目前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作为当务之急,尽管这个体系的范围很难划定,但不少学者认为,不管这个体系的范围怎样划分,行政程序法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主要部门法,并不因为它有“行政”二字就与经济无关。其理由是:第一,行政程序法是市场主体的地位和权利的保障。第二,行政程序法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效率、效益的保障。第三,行政程序法是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和进入世界统一市场的保障。
3.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功能类型应当是以效率为基础的权利保障型。我国学者多数主张“并重型”,即根据我国的情况,应当兼顾权利保障和效率两方面。从提高公民的民主和法治意识来看,应当保障公民的程序权利。但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如果脱离社会利益而过分强调公民权利的保障,就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要把效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效率型和权利保障型都是非此即彼的思路,并不可取。“并重型”的具体设想是把效率和权利保障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兼顾权利保障和效率。这样的功能类型既不是完全的效率型,也不是完全的权利保障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并重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立法者应当从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出发,考虑每个公民的具体利益应当保障到什么程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处理好效率与权利保障的关系,因为效率更多地反映社会利益,而权利保障更多地反映个人利益。处理两者关系的原则是:以提高效率为范围,以权利保障为目标,在效率允许范围内,对权利的保障努力达到“最大化”。这个原则可以称为“效率对权利的最大宽容度原则”,或简称为“权利最大化原则”。因此,所谓“并重型”,就是以效率作为基础、范围和限度,以权利的最大化作为目标的功能类型,所以也可以称为“以效率为基础的权利保障型”。
4.在行政程序法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听证制度。听证制度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行政程序法的核心。能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听证制度,将是我国能否成功地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关键。我国已建立三种不同的听证制度,最早是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和执照、数额较大的罚款时进行听证,并对听证的具体程序作了规定;二是价格法规定的在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时,应建立听证制度;三是立法法规定的在起草行政法规时,可采取听证会的形式等。听证制度正在我国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这三种听证的主要区别何在?第二,三种听证各应遵循哪些程序?至今尚无明确规定。听证制度在行政程序法律中确认,将使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中听取对方意见和参与精神得到很好的体现,因而是行政程序法中极为重要的制度。

⑤ 实体行政法和程序程序法是以行政的什么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实体行政法与程抄序行政法相对,规定的是行政机关和当事人所享有的具体权利和义务(程序性权利和义务除外)。程序行政法主要指的是行政程序法和在其他各法律文件中的程序性规定。

(5)行政程序法立法方式扩展阅读:

特征:

(1)行政法尚没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这是因为行政法涉及的社会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丰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难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统一法典。

行政法散见于层次不同、名目繁多、种类不一、数量可观的各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权力的规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规范。

重要的综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国和国外主要有:行政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开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

(2)行政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由于现代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其活动领域已不限于外交如国防、治安、税收等领域,而是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这就决定了各个领域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均需要行政法调整,现代行政法适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丰富。

⑥ 行政程序法的作品目录

第一章行政程序
第一节程序、法律程序、正当法律程序
第二节行政程序
第三节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的比较
第二章行政程序法
第一节行政程序法的定义
第二节行政程序法的渊源
第三节行政程序法的功能
第四节行政程序法在行政法中的地位
第三章外国行政程序法
第一节行政程序法典的出现和发展
第二节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
第三节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
第四节日本《行政程序法》
第四章中国行政程序法的现状
第一节中国行政程序法立法的形式特点分析
第二节中国行政程序法立法的内容特点分析
第五章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概述
第二节程序公正原则
第三节行政公开原则
第四节参与原则
第五节效率原则
第六章行政立法和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程序
第一节我国行政立法程序的现状
第二节完善现行行政立法程序的几点思考
第三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
第七章不利行政决定程序
第一节不利行政决定
第二节调查
第三节证据
第四节听取意见
第五节说明理由
第六节送达
第八章授益行政决定程序
第一节授益行政决定
第二节授益行政决定的实施程序
第九章非权力行政行为程序
第一节行政指导程序
第二节行政合同程序
第十章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行政程序违法概述
第二节外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后果
第三节我国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后果及责任
第十一章中国行政程序法立法展望
第一节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
第二节行政程序法典与其他单行法的关系
第三节中国行政程序法的内容选择
第四节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架构
第五节中国行政程序法典的立法路径
主要参考文献

⑦ 行政程序法的内容简介

行政程序法教材的编写在国内尚属首次,这成为本书的显著特色。本书以十一章的篇幅对行政程序法的基本理论与制度构架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诠释,内容全面,体系性强,充分反映了行政程序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全书详细阐述了行政程序、行政程序法、外国行政程序法、中国行政程序法的现状、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等理论问题,同时介绍了不利行政决定程序和授益行政决定程序等内容,并对中国行政程序立法做了展望。

⑧ “行政程序法所规范的不是所有行政行为”

行政程序法规范的不是所有的行政行为,而是与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有关的行政行为。
行政程序法是行政行为的基本法,是规定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方式、过程、步骤、时限,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第一,行政程序法所规范的主要对象是行政行为。根据权力分立或分工的理论,行政行为是相对于立法行为和司法行为而言的。规定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的规范有议会议事规则;规定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的规范有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而行政程序法所针对的主要对象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所谓主要对象是行政行为,是说尽管行政程序都直接或间接地牵涉到管理相对人的行为,行政程序法也或多或少地对管理相对人的行为作一些要求和规范,但主要是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行政行为的方式是行政程序法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第二,行政程序法所规范的不是所有行政行为,而是与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有关的行政行为。所谓与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有关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据法律的授权,以国家行政机关的名义从事的影响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并能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例如,行政机关制定规章、发布决议和公告、征兵纳税、制裁、颁发许可证、强制执行、行政救济行为等等。行政机关非行使职权的行为,即使有遵循的准则和法规,亦不属于行政程序法的调整范围。国家或地方的自治组织,因公共利益之必要,经营事业和管理财产等行为亦不属于行使管理职权的行为,故此类行为所遵循的程序规定亦不属于行政程序法的范围。

⑨ 行政立法和行政规定的区别

在我国,行政法规和规章之外的抽象行政行为被称作行政规范性文件。因行政法规和规章也被目之为规范性文件,故又有其它行政规范性文件之谓。《行政复议法》规定可以对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国务院以外各行政机关(机构)的规定提请复议,于是有学者断言规定乃是立法对行政法规和规章之外的抽象行政行为采取的概念,虽然从复议法的文字上并不能排他性地得出这一结论。时下又有行政法学者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这些名称不够学术,把它们换成一件“行政规范”的簇新袍子。行政法学家们推出的《行政程序法专家意见稿》中,有的版本使用行政规范的名目,有的使用行政规范性文件。本文遵循大多数的地方行政立法,采用行政规范性文件这一术语。

国内行政法学界关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和行政立法的理论与立法,存在着方向性错误。本文希望在指出一些错误的同时,能为行政立法提供一个纲要式的描述。细节的论证不是本文所能承担的任务。但毫无疑问,本文的分析是着眼于制度性的,不是什么道义性的呼吁。

一、立法上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和行政立法的规定

因为行政规范性文件能够直接规定私人的普遍性的权利义务,[1]所以,从实质上的权力划分角度而言,至少部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可以纳入行政立法之列。是不是所有的行政规范性文件都属于立法的范畴?这个问题容后再议。我国的《立法法》只规定到行政法规和规章而没有规定行政规范性文件,那是该法的缺陷。理论界如果以此认为我国的行政立法只限于行政法规和规章,那是对自身立场的丧失。

分析行政规范性文件,绕不开对行政立法的法律规定。下面对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作一简要陈述。

在旧中国的宪法上,行政立法均以命令的形式出之[2].但新中国选择了不一样的词汇。1954年、1957年和1978年前三部宪法均规定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法律和法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1982年宪法的规定增加了“制定行政法规”一项,并将“决议”改为决定——这大概是因为新宪法规定国务院采取首长负责制的缘故[3].关于国务院各部委的立法权限,1982年宪法规定是“有权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在这里,规章是与命令和指示并列的。

这是对中央一级的行政立法的规定。

关于地方行政立法,1954年和1978年宪法分别规定地方委员会和地方革委会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发布决议和命令”——使用的是决议和命令这两种术语。1982年宪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权“发布决定和命令”,而县级以上政府的工作部门和乡级政府似乎只能发布“决定”[4].但地方政府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政府有权“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与命令”5,多了行政措施一项,而县级以上政府的工作部门的活动方式是指示和命令,而乡级政府也可以使用决定与命令:“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以下职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6另外,1982年地方组织法修正案规定(部分)地方政府获得规章制定权7.

⑩ 怎样理解行政法和行政立法

所谓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是指有权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并颁行有关行政管理事项普遍应用的规则的活动。
通常具有两方面的内容:①国家行政机关接受国家立法机关的委托,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②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关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亦称“准立法”。
行政立法的主体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建立的国家行政机关。由于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增多和行政权力的相对扩大,单靠立法机关立法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法机关以委托立法方式,赋予行政机关以立法权;同时,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也是一种行政立法活动。
行政立法的内容包括: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法律规范;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的法律规范;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不同等级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

热点内容
电大合同法第二版考核册答案 发布:2024-11-16 14:39:20 浏览:448
劳动法孕妇发工资的制度 发布:2024-11-16 14:19:20 浏览:31
跨国公司规避劳动法 发布:2024-11-16 14:04:02 浏览:782
合同法法规定一定要交五险一金 发布:2024-11-16 14:03:19 浏览:446
行政法学课件 发布:2024-11-16 14:03:06 浏览:525
双方签订的协议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6 13:00:30 浏览:527
快递单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6 12:22:03 浏览:754
党员权利保障条例ppt 发布:2024-11-16 11:51:48 浏览:80
干部任用条例学习宣传计划 发布:2024-11-16 11:39:02 浏览:804
盐法条例 发布:2024-11-16 11:31:32 浏览: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