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修行
❶ 如何用道德经修行
首先要理解《道德经》的真意。最好参看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深回入浅出,说理透答彻,是上乘佳作。
第二,把握修持的要点。参看原文。
第三,在生活实际中去体会,一点一滴的在德业上的进步,加深信心。
补充二点:
第四:本人不是不重视原文,但原文深奥,没有深厚的古文基础是看不懂的。但有了古文基础(比如一些学者)没有修行的实践只从字面解释,也会误解老子的本意。只有真悟了道的人,才能讲对讲通讲透。
第五:对于黄元吉原著《道德经讲义》不敢妄加评论。提问者可以与南怀瑾的《老子他说》相比较,必能受益。
❷ 老子 怎么修行
一部道德经,老子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修道。
其原则就是:依照下德做人;依照上德修道。
下德,礼、义、仁,是有为。逐步上进到仁,爱心确立。由此爱心,才可上进到上德,才可行“不得”。由此无为之上德,才可渐渐回归大道。
可见,下德是上德的基础;上德是下德的升华。下德是有为,有得,解决的是生活问题;上德是无为,不得,解决的是生死问题。
修行,解决的是生死问题。所以,修行基本方法,是无为,不得。
第一:信道。
信是道源功德母。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信字。百姓失道原因,老子指明百姓对道:信不足,案有不信。
对道信心不足,乃至不信,才最终失道。可见,信道,是回归大道的关键。
信,孩童之初,信父母之言不动摇,毫无疑问。随着长成,我们信科学和经验不动摇。一旦修行,我们信圣人之言不动摇。一旦修成,便归无名,长生久视,归还大道。
道在何处?看不见,摸不到,如何证明?道乃无形无识,有形有识就不是道。所以,道不能用所谓的事实证明,因为,用事实证明,离不开形与识。世间之明有两种,一是证明,明以物相,这是外证,是可明示的;二是自明,明于自心,这是内证,是不可明示的。道乃大心。一旦大道修成,道便自明,无须外证。回归大道,就是“袭明”。
……
第二:行道。
信后起行。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
一,行无为。
行上而言,后世一切修行善法,都没有离开“无为”二字。
老子不讲施舍,无为已经涵盖了施舍;老子不讲持戒,无为已经涵盖了持戒;老子不讲忍辱,无为已经涵盖了忍辱;等等。
老子的无为,指明了我们这个世间人生奋斗的目标是“无”。这一点很重要。
……
〈一〉为什么把“无”当作奋斗目标呢?
首先,老子醒悟一切原本就是无。
老子清楚,起心动念,“可”而失道。失道,失却本心,落入意识。一切便不永恒了。换句话说,无常,是天地万物的真相。
其次,老子清楚,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是天地万物之父,是“根”。寻根,回归“无”,我们才能认清自家本来面目。
再则,无和有原本相互转化。而百姓却执着“有”,不懂“有”是靠不住的,不懂争好实际就是争坏,不懂好越大坏也越大,一味争好,结果呢?如老子所说,生生之厚,而步入死地。所以,老子立无,与物反,令我们不争好,守弱守小,乃至于不得,如是损之又损,最终才能归顺“无”。好消失了,坏自然也没了,一切归于平静。
注意了,活的自在,才是最重要的啊。对非要活的不自在者,无话可说。想想看,一是得,一是不得。到底哪个能够消除人们的烦恼恐惧,而活的自在呢?当然是圣人传下来的“不得”了。不得,好坏皆无,当然活的自在了。而得,坏随着好的增大也同步增大,烦恼恐惧也就日益增大,真有智慧者,不会争好啊。
所以,老子才提出无为主张,令我们不得,这才是离苦得乐的唯一通道。
我们相信老子,就能最终达到“无”的高度,品尝无之法喜,进而由此归还大道。我们不相信老子,永远是背道而驰啊。
信信信。信是道源功德母。最高层次的道法,都以信入。因为道法乃心法。心只能自明,不能证明。所以,只能相信,不能求证。信与不信圣人之言,是我们每个人的自由,也是缘分。不可强求。
……
〈二〉无为,如何去为?
1,知退,“进道如退”,此乃令我们从下士转化成中士。
下士乃离道者,不懂阴阳相反相成大道理,而一味争好。
中士懂得阴阳大道理,知道退,这就是进道。少得,小得,乃至不得。目,少见五色;耳,少闻五音。如此等等。这是入手功夫,是一切修行必经的初级阶段。不要当作消极。当“退”成为奋斗目标时,这退又是积极啊。譬如争取吃的好,是积极;有时争取吃的不好,也是积极呢。
——如禁欲。
老子说“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罪莫大于可欲,惨莫惨于欲得”。“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这是令我们否欲,令我们知道止。老子说“知止不殆”。止其心也。
——如不争。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治人事天,莫若啬”。
总之,不争,息争,才能心明眼亮,放下万有,回归大道。
——如知足。
老子说:“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有能安乐,无也安乐。这才是人生极乐。
——如舍有。
老子说:“葆此道,不欲盈”。“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天地而弗能久有,况于人乎”?“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修道,不是求有,而是去“有”。去因争“有”所犯的一切罪过。这正是与物反,与人反。这也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去有,又不舍一人一物,试问,哪个能行?
——如尚无。
老子说:“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及吾无身,有何患”?
——如弃知。
老子说:“使我介,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知不知,尚矣”。“绝学无忧”。“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注意,可,才离道。可便是肯,认定其有。知,是离道根源。所以,老子才说:识,乃道之华,愚蠢之首。知,使我小。知道不去知者,才是上上;而不知道不知者,才是大病。所以,要弃知绝学。弃知绝学,却又不是白痴,其中玄妙,修行便可自知。
——如求静。
老子说“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修行,归于寂静,心头无染,才能得见空明之心,而归还道。无为,正是为了达到寂静。由此寂静,才可以归还道。静,是修行必由之路。
……
2,知空,“明道如费”,此乃令我们从中士转化成上士。
那就是,一切为,心知其虚幻而为之,也即看破放下。这才是真正的无为。所以,无为,乃圣人行也,是修行境界,非嘴上功夫。凡夫只会有为,即便不做,也还是有为。
道德经中,老子令我们“毋闸亓所居,毋厌亓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就是说,任其红尘滚滚,能矫正自家之心。也就是“修除玄蓝”,洗净心头污染,舍掉一切虚幻梦想。我们之心,本自清净,没有生死,没有瑕疵,永恒不变。如今失道,却要练习“禁欲知足,修除玄蓝,放下妄想”。岂不是大迷?
转向之人,本是自家心迷,向,何曾转过?一旦醒悟,向不用转,一念心转而已。
注意,这是无为必经的从低到高的两个层次。缺一不可。
二,心起观。
心上而言,都没离开观字。就是通过“有”,观其“无”,返闻自性。
任何事物,从空间时间乃至自身性质都不断变化着,都不能永恒。关键是,一切事物原本便生于“无”,“无”是万物父。所以,一切有,骨子里就是“无”。生活中,我们如此去“观”一切有,不“可”,而“否”,这就是行“观”。如此长久熏习,长久观之,久而久之,机缘成熟,我们就能“和其光,同亓尘,坐亓阅,解亓纷”,从有归无,达到“玄同”境界。这时,就会明白,一切“有”,原本便是“不可得”,便是“虚幻无常”的。
到达“无”的境界,看破了,放下了。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机会返闻自性,醒悟“尚有心在”,也即老子说的“浴,神不死”。明得此心,观,才达到高度,才湛然常寂。自然归还大道。
……
第三:次第。
成道有次第,绝不是空中楼阁。老子“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所以,老子从最低层次如何做人讲起,大开方便法船,令我们步步上进,直至成道。道德经中,对于做人、成道次第,老子有如下开示。
……
一,下德,转化成上德。
1,底层:非德之我。
老子告诫我们,活在最低层次,是动用刀兵。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少用小用为上。这是做人最低层次。一定要学会摆脱。
2,中层:下德之我。有三。
——进而礼。遵行人为规定的礼节法度,循规蹈矩。能够规规矩矩做人,无须刀兵相见。这比起刀兵,自然上进一步。所以,要依礼行事。
尽管礼比刀兵上进,但老子清楚,礼非自然,乃硬性规定,非都出自本心,容易引发争端。所以,老子称礼是祸乱之首。但比起刀兵,又近大道一步。
——进而义。广行帮助。帮助众生,而不伤害众生,比以礼约束人的言行,自然上进一步。这样做人,也才有了高度。相对礼字而言,义字更加近道。
——进而仁。那就是广行爱。爱人,爱万物。能做到这一点,比起帮助人,其心量自然上进一个台阶。如此做人,堪称社会贤良。和义字相比,仁更近道。
礼、义、仁,依此做人者,老子称其为下德。
以下相称,因为这还是有为,是离道。以德相称,因为这样的言行,乃是有利于社会,是社会普遍接受并积极倡导的言行。
3,高层,上德之我。
仁再上进,乃是广行“不得”。这是质变。此我从有为者转化成无为者。此我已经是上德之我。老子所言“不得”,乃是“为而知其虚幻”,当然是不得了。此不得之德,乃是圣人之行,非凡夫所能为者。心知万物百姓皆是虚幻,而用万物百姓,何得之有?既然虚幻,一切原本便是“不可得”啊。修行达到高度的老子,早就看破一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圣人乃上德者,当然不仁,这是舍弃下德,而行“不得”之上德。
4,圣人,浑心大我。
圣人,与道同体。无心无我,无道无德,无识无念,无名永恒。其心无心非无心,其心无物非无物。如此等等。
朋友问:这样心如何生活?答曰:这样之心,老子称其为浑心,无死无活,无有无无,你说怎么活?动念即乖,回语便错。以不得心,为天下事,如此而已。
……
二,小我,转化成大我。
通过“无为”修行,步步上进。我,从一身之我,变作天下之我。如同攀登高峰,直到峰巅,而归于虚空。其修行次第如下:
最小者乃是一身之我。能担负一身之责任。
进而扩大为一家之我。能担负一家之责任。
进而扩大为一乡之我。能担负一乡之责任。
进而扩大为一国之我。能担负一国之责任。
进而扩大为天下之我。能担负天下之责任。
进而扩大到无为之我。能担负一无之责任。
天下归无,死光光。还不到高度。拥有空无,还在门外。干干净净中,猛然醒悟还有不死之神——心——我。一我独明,光光亮亮。天下一心,哪个敢担?万物一我,谁人豪气?此时之我,才是大我,才是永恒。
一我独明,光光亮亮。这就是大道。
……
3醒悟“大”我,便归大道。
老子说:我永恒,有三保。
一生,万物生由我,我主天之生气。
二死,万物死由我,我主地之死气。
三无为,我主人之无为,不敢为天下先。一切原本虚幻无常,如何还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言有君,事有宗。亓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
百姓日用大我,却不识大我。画地为牢,守定小我,执着为真。无为修行,此我渐渐扩大,直到明此大我,我便无身,我便无心。物质意识,与我便是一体。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修行达到这样高度,没有分别界限,一切皆不可得。我,才是真正大我,才是永恒之我。
一我独明,光光亮亮。
我,六道众生,什么没做过?
我,好事坏事,什么没干过?
我,遍十法界,哪里没去过?
我,烦恼之时便是魔;
我,清净之时便是佛。
我,以有为心做事,便是魔;
我,以无为心做事,便是佛。
…
佛魔本是一心作,何须心外找佛魔?
万古虚空明日月,日月岂怕乌云遮
❸ 道德经中的修炼方法
李耳的《道德经》不是道家里的气功书,请不要混淆
❹ 进山修行的人想从道德经中领悟什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❺ 道德经打坐口诀
张三丰《打坐歌》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净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灼,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大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
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
龙又叫,虎又欢,仙乐齐鸣非等闲。
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
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
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
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
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
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
玄机妙,非等闲,漏泄天机罪如山。
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
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
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
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
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
要问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初打坐:道教内丹修炼,主要以盘腿正坐为形体,盘腿分自然盘,单盘即地盘,双盘即天a盘,女子盘坐有跨鹤坐,还可以采取站、卧等式。
参禅:参,悟也,禅,定也。
消息:阳气顺督脉上升为息,阴气由任脉下降为消,练功要把握阴阳消长之规律,明白身体结丹的地方。
玄关:又名生杀舍、玄牝门、龟蛇窍、戊己门、生死关、阴阳户、众妙门、性命窍等。紫阳云:“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安炉立鼎在此,采药烹练在此,结丹在此,有为在此,无为在此。张三丰《打坐浅训》说:“玄关者,气穴也。”《大道歌》曰:“切莫糊涂为隐秘,黄庭便是真玄关。”
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息,一呼,口鼻之气自内而出,身中真气由胸前下降于脐中。一吸,口鼻之气自行而入,身中真气由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上行于顶。要注意身中,不着意于口鼻,以心寄于息,以耳听其声。司马真人曰:“吐惟细细,纳为绵绵。”使气细、匀、缓、深,心静自然息调,息调自然神凝,所谓心息相依、息调心静也。
一阴一阳:阴阳指阴阳二气,分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后天阴阳乃父母交媾之精血所化,有气有质,心为离,为阳,肾为坎为阴,先天阴阳从法身而出,乃虚无一气所生,与天地而长久,先天阴阳藏于后天之中。
鼎:炉鼎,本为外丹名词,鼎炉用于内丹,下乘以身为玉炉,以心为金鼎,中乘以乾为鼎,以坤为炉,上乘以太极为炉,太虚为鼎,此外,有大小鼎炉之说,以泥丸宫为鼎,下丹田为炉,在河车运转中,将外药运升于泥丸,下降凝固于土釜,此为“大鼎炉”。在炼气化神阶段以黄庭为鼎,以丹田为炉,元气氤氲二穴之间,以神静守,不用循环周天运转,此为“小鼎炉”。
煎:烹炼。
释义:初学打坐修炼内丹,须要掌握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卦爻变化之理。要明白结丹的地方,就是在自身体内的丹田之中。呼吸的时候要注意身中,不要着意于口鼻,以心寄于息,以耳听其声,达到细、匀、深、缓。使意和气同归于丹田。
❻ 怎么样根据 道德经 来进行修炼
要体会道德经的真正内涵,首先要理解合理的解释意,推荐先看 曾仕强的道德经回视频答。不理解的可以与我商量。其次,具体修行要找明师指导,否则很难理解真意,容易按自己的意思理解走偏。最后,要身体力行。道的繁体字“导”用首(心)把握度去行走。
道德经是描述道(宇宙万物规律),以及如何修道的一本人生经历的书。也就是老子本人的修道的感悟经历,描述下来传给后世,指导人们的书。
❼ 修行修行,道德经中的修行有没有体
道与德的矛盾和关系,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领悟“德”大之无情无爱即是道德。道与德就像两仪的太极,黑白偏执的太极,黑白分明,才有了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出世人。如果有女人懂道德经,那我愿意伏地膜拜,百年好合。
❽ 道德经有没有讲述具体的修道方法
当然有 ------清静无为
(老子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的哲学理念,清醒冷静。谓之一人正而化天下正。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工作。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着来;不然就是违背了道啊。《说苑·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
❾ 如何修炼道德经心法
道德经的心法其实很简单的,就是第一章里面写的有欲观其徼,无欲观其妙就这两种。你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那么你就要用另一种有欲观徼。这个叫徼的是边际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呼吸。现在能一般来讲都采用第一个方法也就是观呼吸法,你把这些专注力都放在呼吸上就可以了,这样子天天练24小时的练。不管外面什么事情没听到什么,你都不要离开这个地方。那么你慢慢的就能够达到一个定的状态。在静定的功夫就很强了,这就是心法的所在。你不要管外面的情况,你只要能够让自己的心定在一个地方就行了,这就是最开始要训练专注力。这样子你静坐就会很专注。其实所谓的心法都是在训练专注力。各种方法来锻炼你的专注力。这就是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