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2014年法治乡镇创建方案

2014年法治乡镇创建方案

发布时间: 2022-04-03 03:59:20

❶ 什么是乡村治理体系该如何建立体系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下发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旨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完善村级权力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小微权力监督制度,制定权力责任清单,探索形成农民群众、村务监督委员会和上级部门等多方监督体系,规范乡村小微权力运行。建立农村党务、政务、村务、财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强化农村财务会计核算监督和审计监督,推进村民民主理财、民主监督。

创新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创新方式和载体,丰富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渠道,激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适应农村人口流动和经济结构变化,为本地村民、外来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不同群体参与议事提供平台,探索建立村民小组议事协商机制。拓宽村民议事协商范围,推进村民议事从经济事项向化解矛盾纠纷、开展移风易俗、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拓展。

创新现代乡村治理手段。完善传统乡村治理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互联网+”治理模式,提高信息服务网络覆盖面,推进乡村信息统一采集、资源互联共享,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和效果。

试点工作安排

试点工作由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组织、宣传、民政、司法等部门共同推进,具体工作由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

试点时间和范围。试点周期3年,于2021年12月底前完成。试点工作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

试点单位条件。试点县(市、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试点工作;二是具有与承担试点任务相适应的工作力量,相关部门有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三是能形成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四是初步具备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基础。

试点单位选择。在综合考虑各省(区、市)所辖县(市、区)数量和乡村治理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试点县(市、区)数量建议表(见附件)。各省(区、市)参考建议数量,推荐不超过5个县(市、区)为试点单位。试点单位的选择要统筹考虑地域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宗教等因素,探索形成多种模式的乡村治理典型经验。

试点方案制定。各省(区、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指导试点单位拟定具体的试点方案,试点方案应包括试点背景、试点思路、试点内容、方法步骤、预期效果、保障措施等。试点内容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本地区乡村治理的重点问题、关键环节确定,一般应在8方面试点内容中选择部分或者全部内容进行试点,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增加其他试点内容。

试点单位报批。各省(区、市)对试点方案审核把关后,将试点单位名单和试点方案于2019年8月10日前报送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将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择优选择100个左右的县(市、区)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并批复。

相关链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业农村部 中央组织部 中央宣传部 民政部 司法部关于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

❷ 信阳市司法局的工作情况

近年来,信阳市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全面发挥职能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魅力信阳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人民满意活动有新成效,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积极开展“人民满意”活动,牢固树立服务就是民生的理念,以办理八件实事为载体,结合司法行政职能和工作实际,公开承诺为民办理的八件实事件件落实,受到省司法厅通报表彰。以人民满意为整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各级对司法行政系统的人民满意率。二是监狱劳教场所实现持续安全稳定,教育改造质量稳步提高,市监狱连续15年、市劳教所连续10年实现安全稳定,受到国家级和省级通报表彰。三是法律服务工作健康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行业不断拓宽新领域,工作服务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法律援助应援尽援效果明显,为农民工提供法律维权的“金手杖”工程得到全面实施;司法考试工作规范严谨,成绩突出,五年来共报名考试4836人,实际过线获证999人,被司法部表彰为国家司法考试工作先进集体。四是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强力实施,创新普法工作机制,圆满完成“五五”普法规划,“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于2011年9月份正式启动;积极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区、法治乡镇,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每月一法”、“送法下乡”等宣传活动,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普遍得到提高。五是基层基础得到夯实,乡镇司法所建设全面加强,已建成标准化司法所152个,占全市170个司法所的89.4%;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健全,作用彰显,年调解矛盾纠纷1万多件;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有序推进,建立监所单位与社会无缝对接,加强与公安、民政、社保及工青妇残等部门联合帮扶,开通了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依法有序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有效维护基层社会和谐与稳定。六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大力开展学习、教育和训练活动,全面强化政治、业务知识学习,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打造了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的干警队伍。
在全系统共同努力下,市司法局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全省治安模范单位、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全市党风廉政建设优秀单位、全市平安建设先进系统。2010年、2011年,信阳市司法局连续两年被省司法厅表彰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责任目标暨平安建设先进单位,标志着信阳司法行政整体工作正式跨入全省先进行列,进入第一方阵。同时,还连续两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平安建设先进单位,2012年被市人民政府表彰为2010—2011年全市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被省厅表彰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政风建设先进单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❸ 依法治县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依法治县组织领导机构。县委对依法治县工作实施全面领导,成立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乡镇、县级部门要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完善组织机构,建立 “一把手”负责制,统一部署,细化任务,组织人员,安排经费,抓好落实。
健全工作机制。制订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制度,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制度要求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职能。探索实行普法合格证制度,干部学法用法考核制度,切实将干部的学法用法和依法办事能力同干部晋职、晋升、奖惩结合起来。
(二)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突出法制宣传针对性。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部门实际,大力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信访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务员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招商引资等密切相关的《电力法》、《矿产资源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征地拆迁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
突出法制宣传重点对象。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部门实际,大力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招商引资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抓好公职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
突出法制教育宣传方式。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法制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参加法院的开庭审理、公开审判、加强执行等法制实践活动,通过典型的、有影响力的案件讲法,向群众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律师、公证、仲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中介组织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通过举办法律咨询活动、设立法律咨询站等法律服务方式,解答群众的法律问题,传播法律知识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构建法治政府
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以及调研、听证、合法性审查、调查评估、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努力实现科学、民主、合法决策。要建立作决策、上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征地拆迁、教育医疗、安全生产、价格调整等重大项目进行决策前风险评估,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决策责任制。
扎实抓好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全面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办法,探索研究网上“晒权”、重大项目招标管理、科学规范中介行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特别是行权部门要严格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窗口授权到位,方便群众办事。要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坚决杜绝个别执法部门钻法律空档,以权谋私。
(四)扎实开展专项依法治理,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大力整治和规范社会治安秩序、城市管理秩序和市场管理秩序。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三违”清理、安全生产、禁毒禁赌等专项整治活动,做到活动有方案、有行动、有成效,强化地方、行业依法治理。
加强基层依法治理。积极开展“法治乡镇、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法治乡镇、法治村(社区)”标准,强化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严格执行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村内事务制度,执行好村支部、村委会定期向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村务、政务公开制度。结合当地实际依法制定村规民约,约束村民行为。
(五)强化司法职能,促进司法公正
切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队伍素质教育和专项业务、岗位技能培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从严治警,改革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整体素质。要切实加强“两所一庭”建设,从人员、经费及装备上予以保障。
要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创新社会治理和公正廉洁执法为重点,推进政法工作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以政府财政拨款形式落实司法救助专项基金,保证司法救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设立执行救助基金,对一些被执行人无执行能力又特别困难的申请人实行司法救助,有效破解执行难的问题。
建立健全维护司法公正的各项监督制约机制。积极探索在重点执法岗位和关键环节引入人民监督员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作用,从而提高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坚持定期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制度,邀请人民监督员旁听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参加执法检查、列席有关会议,参加职务犯罪案件回访等活动。进一步完善陪审制度,把陪审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适当提高陪审员待遇。保障律师参与诉讼活动的权利,发挥其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方面的作用。

❹ 乡镇街道是否可以立案审查工作人员

2020年,浙江省温州市推动司法行政改革向乡镇(街道)一级延伸,推行司法所承担乡镇(街道)法制机构职责改革,推行基层合法性审查全覆盖。
法治乡镇(街道)是加快建成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基层依法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举措,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温州正以司法所承担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职责改革为支点,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合法性审查工作格局,夯实法治政府建设的基层基础短板,促进基层依法治理能力水平全面提升。
建立健全合法性审查机制
今年7月,温州市委常委会审议出台《关于加强法治乡镇(街道)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年内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全覆盖”目标写入温州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的工作报告。温州市政府为此召开全市专题推进会进行动员部署。
温州市司法局副局长杨际平介绍说,温州市建立法治建设领导小组作为乡镇(街道)法治建设的领导机构,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任组长、副组长,明确一名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分管法治建设工作,确保法治建设、合法性审查职责到岗到人。同时,组织开展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基层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述职述法工作,将履职情况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对于合法性审查的范围,温州以清单形式加以明确。由县级司法局指导乡镇(街道)制定合法性审查目录,以党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行政机关合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的合法性审查为审查重点。
科学配强合法性审查力量
永兴小微园自2016年投用,进驻企业逾1000家,新居民超6万人。小微企业多、新居民多、矛盾类型化明显,紧扣这些特点,永兴街道创新探索“共享助调”模式,着力打造政府主导、企业协同、新居民参与的工业园区治理样本。
永兴派出所、司法所精心摸排,选聘来自20余个省、市的新居民律师、企业管理人员为“共享助调员”,组建80人的新居民“共享助调”队伍,参与企业、社区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实现调解资源共享。在10家百人以上的企业内各设立1个“助调驿站”,入驻共享助调员。
除了原有力量培训升级、科学调配,温州市还加大乡镇(街道)购买法律服务力度,将法律顾问作为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力量的重要补充。
温州市委依法治市办秘书处处长陈先豪说,将司法所职责改革作为整合政府法制、司法行政职能在乡镇一级的延伸,坚持“一竿子捅到底”,明确司法所承担乡镇(街道)法制机构职责,负责乡镇(街道)的合法性审查和日常法律事务工作,指导监督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推动乡镇(街道)法制机构全面实体化运行。
合法性审查提升治理效能
合法性审查全覆盖为法治政府建设奠定良好基础,规范行政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更让老百姓真切体会到法治力量。
乐清市司法局通过出台《乐清市行政执法政府法制监督、检察监督与行政监察协作实施方案》等规定,建立司法局、监委、检察院“三位一体”行政执法监督协作、专家顾问等机制,组建固定人数为12人的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队伍,完善监督制度机制,采用“选题、暗访、查摆、公开、纠正、通报、回看”七段工作法。
目前,温州市正全面推开七段工作法,实行司法所法制机构职责改革和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两轮驱动”,规范街镇执法检查、受立案、调查、审查、决定等程序和行为。
同时,温州市司法局以司法所发挥前端培育与预防、中端治理与调节、后端惩戒与矫治作用为切入点,不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指导村规民约修订。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基层治理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和坚强法治保障。
文章来源丨法治日报
记者 | 王春
通讯员 | 吴攸
编辑丨徐千惠 操可
司法部出品
欢迎投稿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❺ 如何加强乡镇法治建设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法治”创建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法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法治”创建工作日常的组织、协调、指导、综合、检查等工作。各村镇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创建活动,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把创建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和解决创建活动中的重大问题。
2、健全机制,推动创建。要把创建活动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创建活动各项任务的落实。
3、大力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向社会广泛宣传创建活动的意义、任务和工作重点,宣传创建活动中出现的好经验好典型,吸引更多的群众自觉投入到创建活动中来,努力扩大创建活动的群众基础,为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氛围。
4、突出重点,稳妥推进。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总结创建工作经验,抓好创建活动的重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与要求,统筹规划、分段实施、稳妥推进。要注重培育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要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工作指导水平。
5、强化督查,夯实基础。把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创建活动各项任务的落实。研究探索科学的创建活动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评比表彰,推进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6、加强基础建设,落实各项保障。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对创建活动人、财、物的支持,积极开展创建省级示范司法所活动;提供必要的创建活动经费,确保创建工作正常开展。

❻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政府应该怎么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013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将推进法治建设、建设法治中国作为一项重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抓好这项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云梦县作为法治湖北建设试点县,法治建设工作起步较早,行动较快,通过先行先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推进法治建设,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传统思维和工作理念的关系
推进法治建设,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思想认识不深入、不到位,工作效果自然会打折扣。要通过创新理念、打破旧局、理顺关系、重建机制,为法治建设注入强大的工作动力。
一是要摒弃问题。以前,我们抓法治建设,形成了这么几种思维定势:习惯认为法治建设是政府的事,而忽略了党委依法执政这一块,在实际工作中,县政府法制办抓依法行政,法治建设的日常工作主要交由职能较弱的司法局承担下来,造成工作力度不够、难度很大;法治建设是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性工作,既不容易操作落实,也难以立竿见影;经济建设是第一要务,平安建设是第一责任,法治建设说起来重要,落实起来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构建和谐社会,许多矛盾往往一调了之,有时严格按法治来,现阶段一些实际问题还没办法解决等等。这些不合时宜的认识和观点要坚决摒弃,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法治上升到地方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发展环境、城市精神重要内涵等高度来理解认识。
二是要传承发展。虽然我们传统思维上推进法治建设也有不少积极的东西,也出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经验作法,特别是创造了一些难能可贵的法治品牌,一定要传承发扬,打造亮点。我们在原来全省颇有名气的云梦县“阿玲热线”普法宣传品牌、“全国优秀公安局”政法品牌等基础上,成功建树了云梦网友义务巡逻队、“眼镜哥”李志宇、90年好青年邹小彪等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法治标杆,扩大了全县法治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要开拓创新。2013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法治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鄂发[2013]9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法治湖北建设推进方案》(鄂办文[2013]22号)等文件后,我们创新工作格局,按照归口管理、整合力量的思路,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县委政法委、县政府法制办、县司法局“三位一体”,套起“三驾马车”拉起法治大车。注重学习借鉴,积极联系汇报,采取上情、外情、内情“三情”结合,高度重视顶层设计,由县委政法委牵头抓总,统揽法治建设工作全局。奋力推动争先进位,云梦县被确定为法治湖北建设试点县,作为全省县市区唯一代表在法治湖北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撰写的法治建设调研文章被省《法治政府》季刊刊载,法治建设“五法五最”作法被省政府法制网采用。
二、要处理好法治建设与平安建设的关系
法治是平安的手段,平安是法治的目的。法治建设为平安建设提供保障,平安建设是法治建设成效的显现,长治久安靠法治。云梦县坚持“三个统筹”,实施总体布局,全面理清法治建设与平安建设的关系,进行科学谋划、整体统筹、捆绑推进,努力使法治建设与平安建设在建设幸福云梦的过程中相得益彰。
一是要统筹组织领导。成立了平安法治领导小组,实行两项工作一套班子、一个声音。领导小组下设依法执政和基层民主建设指导组、依法行政和经济法治指导组、公正司法和社会管理指导组、法治文化建设和法律服务指导组、科学立法和依法监督指导组5个专项工作组,逐一明确每个工作组组成人员、正副组长及主要职责、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指导协调机制。
二是要统筹目标管理。按照“大平安” 、“大法治”的要求,将平安、法治建设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部门,督促各乡镇、各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和落实措施,深入开展平安法治乡镇、平安法治单位、平安法治社区(村)等创建活动。采取以点带面和分层分类推进,抓紧开展平安、法治试点行动,边实践边完善边总结,通过努力争取尽快通过全省最佳平安县、全省法治建设先进县检查验收。
三是要统筹工作推进。县委将平安、法治建设工作一起研究、一并决策,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平安云梦建设的意见》、《关于法治云梦建设推进方案》、《云梦县平安、法治建设责任目标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召开了动员会、现场推进会、督办会等,进行半年考评、年度考评,做到两项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
三、要处理好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的关系
按照《法治湖北建设纲要》和《推进法治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法治建设远期有目标,中期有规划,年度有工作计划、方案、推进措施。要遵循统分结合、条块结合的思路,分年度、分步骤、分领域大力推进法治云梦建设,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要远近结合。精心编制好法治建设长远规划、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有效衔接、综合配套。法治建设长远规划以5至8年为宜,在进行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的目标、行动进程、工作步骤、措施办法、组织领导等,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法治建设实施意见,力争到2020年左右,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法治化。中期目标是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全县各乡镇和各行业法治建设全面开展;依法决策水平明显提升;各级政府职能依法实现转变,做到严格依法行政;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领导干部基本养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化解矛盾的习惯;人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明显提高,科学发展的软环境进一步改善。而年度工作计划,任务和目标就更加明确,措施和要求就更加具体,指导性和操作性更强,直接实行挂图作战。
二是要软硬结合。按照时间节点,分别列出工作计划,对号入座,逐步推进落实。在软件方面,该出台的文件要出台,该制定的方案要制定,该整理的资料要整理,更好地体现顶层设计的思路框架。在硬件方面,在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要建树一批法治建设的示范点,推动法治建设工程化、项目化,加强硬性投入,落实经费保障,建设高标准的法治示范一条街,建设一批法治宣传长廊、法治宣传橱窗、法治宣传专栏等法治宣传阵地和法治建设样板点。
三是要条块结合。要站在更高的视野谋划法治建设,保持工作的整体性、连贯性和一致性,承前启后,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通过打基础、抓巩固、促提高,使各乡镇、各行业法治建设水平稳步提高,逐步实现各项工作的法治化,步入法治的轨道运行。我们研究制定《法治云梦建设2013年行动方案》,一共有法治建设考评体系建设行动、法治建设试点行动、依法决策推进行动、司法公信力提升行动、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养成行动、法治建设品牌创建行动、全民学法守法用法教育行动“七大行动”,这“七大行动”密不可分、相辅相承,保证了法治建设多头联动、整体推进。
四、要处理好外在形式与实质内容的关系
法治建设事关根本性制度建设,涉及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五位一体”建设法治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习惯养成、全民法治意识提高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复杂、艰巨的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要依托一定的形式和载体,助推和加速法治建设进程,反映法治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工作面貌。
一是试点引领,提升法治水平。云梦县选择县直政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国土资源、卫生、教育、环保、食品药品、民政、交通、城管、城建等行业开展法治云梦建设行业试点,确立了“民主法治示范村”、“法治社区”、“法治学校”、“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公正司法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法治乡镇”共30个县级试点,同时,12个乡镇1个开发区确定了65个试点,每个试点都做到“十有”,即有法治展牌、有固定标语、有电子显示屏、有宣传阵地、有领导小组工作专班、有活动记录、有台账资料、有特色介绍、有依法治理案例、有以法治促发展思路,积极开展评选民主法治村(社区)、法治文明户、遵纪守法户、诚信守法企业(经营户)等活动,形成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法治建设工作格局。
二是强化宣传,弘扬法治文化。在城区繁华地段打造“法治文化一条街”,在全县所有的单位都建设了“法治文化墙”,在所有的学校都建设了“法律教育栏”,广泛开展电视宣传、学校宣传、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用法、守法的浓厚氛围。结合地方文化建设,组织专家整理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法治名人故事、法治典故、法治警言,以形象生动的碑刻、石刻、雕塑、标志牌,点缀布置法治文化阵地,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
三是开展活动,促进法治惠民。坚持把法治建设融入各乡镇、各部门工作的方方面面,狠抓工作结合,举办系列活动,务求实效。组织开展执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突出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促进提能善政。开展法律援助和法律维权活动,突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努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活动,突出基层民主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三个“1+X”的模式,在全县所有乡、村都建设党员活动中心、群众服务中心、信访维稳中心。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乡网格化管理,积极开展“法治进社区,服务进网格”活动,推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对接”,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组织开展打击“四霸六强”、优化法治环境专项行动,用足用活法律武器,依法快侦快办、快捕快诉、快审快判,为企业健康发展和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法律保障。逐步形成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工作机制。

❼ 如何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创新

(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理念的创新
法制宣传教育的不断推陈出新,关键在于不断产生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维、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必须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深化和准确认识。一是法制宣传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密不可分的部分和重要内容。二是法制宣传教育,“法律至上”理念是至要,要使公民由对法律的实用需求上升到对法律内在的价值目标和权威的崇敬。三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不应再是普及性和灌输式的说教,而应注重服务,重在帮助群众提高认识和依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法制宣传教育,要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必须把法治理念真正植入心脑,切实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五是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坚持不懈,滴水穿石。六是法制宣传教育,既要靠责任,靠精神,靠奉献,更要靠制度,靠机制,靠法律。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自身的法制化,本身就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成果。七是法制宣传教育要增强市场意识,政府主导的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强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法制宣传教育也必须精心研究。
(二)法制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
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载体,是影响法制宣传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方法、手段、载体必须要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是要积极拓展载体。首先要充分利用媒体营造氛围。要巩固好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已经是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这些媒体上开辟法制宣传教育专栏,办成系列,办出特色,形成氛围。同时要研究和利用好新兴媒体,把法制宣传教育从群众在法律上一个简单的获取过程变为群众与普法者互动互融过程,实现“普法网站”、“手机报”、“电子报”的“报网互动”、“台网互动”功能,体现宣传教育的多元化、开放性、生动性和及时性,让群众喜闻乐见,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其次要占领阵地巩固平台。发挥好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的橱窗、板报、电子显示屏等基础宣传阵地作用,寓法制宣传教育于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依托好党校、中小学校等社会教育阵地,创办各类法制学校,拓展法制宣传教育的领域;构建好家庭学法阵地,通过编印发放法律读本、法制宣传台历、挂历等,将法制宣传的触角延伸到与群众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二是不断创新手段。既要坚持传统的做法,在各类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开展法制宣传,又要不断创新普法手段,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加大法制文艺创演力度,增加城镇建设中的法治元素,落实“订单式普法”和“靶式普法”,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增强法制宣传的实效性。
(三)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创新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是深化普法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法治城市(县区)创建活动,把法治城市(县区)创建活动作为深化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制定创建活动的指导性意见,制定评先表彰条件和检查考评办法,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使各地结合实际,积极稳妥地扎实推进。要不断提高基层创建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要构建法治实践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仅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治理方面进行评价,还要在法治环境、法治意识、民生保障上进行评价,不仅在具体指标上进行考核,还要引入社会评价、民意测评等机制,体现法治创建的全民性和全面性。要建立“法治单位”、“法治乡镇”、“法治村社”、“法治学校”、“诚信守法企业”等“法治细胞”逐级评选、申报、验收、公示、复查等动态管理和考评机制,提升创建质量和水平。
(四)法制宣传教育科学评估考核的创新
科学评估考核是推动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的有效手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综合评价体系。一是完善小康社会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法制宣传教育在小康社会的占比。二是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各级党委、政府任期目标进行管理,明确为“一把手”工程进行实施,从而确保工作、人员、经费等保障机制的落实。三是以定期开展公民法律意识状况调查为依托,了解分析各类重点对象的法律需求,找准法制宣传与公民法律需求的结合点,不断校正宣传重点及宣传形式和方法。四是阶段性检查与五年验收相结合,切实开展阶段性的评估检查工作,检验宣传教育成效,强化措施抓落实,确保法制宣传教育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热点内容
建设行政法律 发布:2025-01-20 11:38:59 浏览:835
劳动合同法一月半离职可以 发布:2025-01-20 11:32:48 浏览:749
矿井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0 10:03:54 浏览:225
行政法主体有哪些 发布:2025-01-20 09:29:09 浏览:906
法学的权利与义务 发布:2025-01-20 08:42:12 浏览:112
山东司法厅副厅长 发布:2025-01-20 08:31:04 浏览:613
现行环保行政法规目录 发布:2025-01-20 08:29:36 浏览:78
侦查学法学 发布:2025-01-20 08:20:40 浏览:5
劳动法解聘书面通知 发布:2025-01-20 08:01:57 浏览:396
婚姻法涉及计划生育的规定 发布:2025-01-20 08:00:38 浏览: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