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个人信息立法

个人信息立法

发布时间: 2020-12-21 19:40:12

❶ 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以及全国

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我国要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全

❷ 《个人信息保护法》具体什么时间出台

还得等一段时间,,《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目前已呈交至国务院, 该草案规定了拥内有个人信息的企容业与团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该草案将禁止任何团体在未经个人同意的前提下, 将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但犯罪与税收记录以及媒体调查除外。在《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未正式出台前,人们还是应该加强保护个人资料的意识。他说,大家在填写各类个人资料表时,应同时附加一个“保密条款”,约定该信息的使用范围以及违约责任。是的出台后会给你生活减少很多麻烦。

❸ 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

——1993年8月25日在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 刘敏学

我受国务院的委托,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立法的必要性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1993年2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产品质量法,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明确规定了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质量问题对公民造成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损害或者损失时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在此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分别制定了食品卫生法(试行)、药品管理法、商标法、标准化法等多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不少有关行政法规,二十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从不同的方面规定了消费者的权益和对消费者权益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应该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我们是有法可依的。这些年来,各级国家机关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积极地进行了查处,各地消费者协会也普遍开展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现行的法律、法规所规范的角度不同,规定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措施不尽完善,在现实生活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各方面对制定一部统一的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律的呼声很高。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有了一批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但是,单独制定一部全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还是十分必要的。
二、起草过程
根据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从1985年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即组织力量,着手研究起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起草小组收集和分析了国内外的有关立法资料和典型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了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消费者协会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召开了四次较大规模的论证会,并派人赴美国、英国、荷兰等国考察。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反复修改,数易其稿,于1993年3月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送审稿)报请国务院审议。国务院法制局又书面征求了中央、地方有关部门和部分法学专家的意见,并召开论证会,反复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研究、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草案)》,草案已经国务院同意。
三、对草案几个主要问题的说明
为了处理好这部全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与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既不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都照搬进来,使本法过于庞杂,又不使本法过于概括,不利于实际操作,草案着重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角度,在与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相衔接的前提下,尽量规定得具体一些,具有必要的力度和可操作性。草案作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律,共分八章、五十七条。现就几个主要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调整范围。
参考国内外的一般做法,草案的调整范围限定为个人生活消费,凡是个人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均属本法调整范围(草案第二条)。生产消费虽然也会影响到生活消费,但它对消费者来说只是一种间接影响,因而没有纳入本法的调整范围。至于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其性质也属生产消费,本不属于本法的调整范围,但考虑到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经济能力还不高,另一方面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坑害农民的情况还很严重,农民受损害后又没有适当的途径寻求保护,因此草案规定:“农民个人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草案第五十六条)
此外,单位生活消费虽然大量存在,但是单位作为消费的主体与个人毕竟不大一样,当发生争议时,可以适用经济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调整。因此,草案没有将单位生活消费纳入本法调整范围。
(二)关于消费者的权利。
消费者的权利是消费者利益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国家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的前提和基础。198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护消费者准则》提出了保护消费者若干项权益的一般原则,即: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不受危害;促进和保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使消费者得到充足信息;使消费者能够按照个人愿望和需要作出选择;消费者教育;提供有效的消费者赔偿办法;组织消费者团体或者组织的自由。这些权利被许多国家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采用,在我国地方立法中,一般对消费者规定了五至八项权利,尽管表述不大一致,但其内容基本相同。因此,草案参考国内外立法的通行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规定了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并且对每项权利的内涵尽可能地作了具体的阐述(草案第八条至第十六条)。
(三)关于经营者的义务。
在消费领域中,经营者是与消费者相对应的主体,消费者享有的权利一般就是经营者应当承担的义务。草案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出发,针对消费者的权利相应地规定了经营者的十六项义务(草案第十七条至第三十二条)。鉴于经营者的大多数义务在其他法律、法规中也有类似规定,为了妥善处理本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草案对此作了两点技术处理:一是,对其他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转致适用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其中部分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内容,草案予以强调并具体化;二是,对其他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草案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
(四)关于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上,国家负有重要责任。国家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采取各种措施,创造必要条件,保障消费者权利的实现。对此,联合国《保护消费者准则》中有明确规定,有些国家的立法中也有具体规定。借鉴国外立法经验,草案设立专章规定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草案第三十三条至第三十七条),体现了立法向处于弱者地位的消费者的倾斜。
(五)关于消费者协会。
开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离不开消费者社会组织。目前,我国的消费者社会组织主要是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地方各级消费者协会(有的称联合会或委员会)。但是,消费者协会在开展工作中至今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为了继续发挥消费者协会的作用,草案在支持依法成立的各种形式的消费者社会组织的前提下,设立专章对消费者协会的性质、设立原则、任务、活动范围作了规定(草案第三十八条至第四十一条)。
(六)关于争议的解决。
当消费者同经营者发生争议时,草案规定了四种解决途径,即:当事人协商解决;通过消费者协会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根据当事人达成的仲裁协议,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又没有达成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草案第四十二条)。这四种途径由当事人自愿选择,既方便当事人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符合国内外立法趋势。
(七)关于法律责任。
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这是本法的重要内容之一。草案规定,提供商品的经营者违反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草案第四十三条)。由于其他法律、法规对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承担的民事责任未作具体规定,草案对此作了具体规定。草案还区别不同情况规定了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草案第四十四条至第四十六条),并根据实际需要规定了民事责任承担方式(草案第四十七条),并规定了经营者给消费者造成精神损害的,应当支付慰抚金(草案第四十八条、第五十条),经营者按照修理、重作、更换、退货或者其他质量担保责任方式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负担所需费用(草案第四十七条第三款)。
此外,对于经营者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和国家明令淘汰商品的行为以及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的不正当的交易行为规定了行政处罚(草案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
我的说明完了,请审议。

❹ 贩卖个人信息从中获取五万元该定什么罪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七)》,修正案的第7条在刑法典第253条后增加了一条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作为第253条之一,具体条文如下:

1.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3.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❺ 民法总则体现了哪些新的立法理念和立法精神

民法总则吸收了民法通则规定的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规则,同时作了补充、完善和发展,通则到总则 有何新看点?

近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民法典总则编的形成。

从1986年的民法通则到如今的民法总则,一字之变,背后却是立法理念、精神的变化和制度的创新发展。民法总则有哪些新亮点?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副主任委员苏泽林、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轶。

① 违背公序良俗合同无效

【法律条文】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专家解读】 苏泽林:民法总则通篇体现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命题和现实需求。不仅有宣示性的规定,还有具体的规定,例如,根据第一百五十三条,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也就是说,如果当事人签订的合同有违反道德的内容,那么这一合同条款是无效的。

② “绿色”成基本原则

【法律条文】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专家解读】 吕忠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日益面临的重大课题,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绿色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大创新,具有鲜明的21世纪的时代特征。其实,在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中,就有“恢复原状”这一项,也就是说,可以要求破坏环境的人以恢复原状的方式承担民事责任。这就是绿色原则的具体体现。

③ 保护从摇篮到坟墓

【法律条文】 第十六条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专家解读】 王轶:民法对人的关怀不仅是从摇篮到坟墓,贯穿人的一生,还延展到人的生前死后。从出生前还是胎儿时,其继承遗产、接受赠与等利益就受民法总则的保护。比如,在分割遗腹子父亲的遗产时,应该为遗腹子留有份额。而人去世后,其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仍会受保护。现实中,侵害英雄烈士等逝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行为时有发生,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反映强烈,因此民法总则特别规定,这种侵害行为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④ 8岁就能独立买东西

【法律条文】 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专家解读】 王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儿童的认知水平比30年前民法通则制定时,有了显著提高,独立意识更强。为了尊重儿童的独立意愿,让他(她)们适度参与社会生活,同时维护交易秩序和安全,有必要适当降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获得不附义务的赠与,也可以从事买作业本、交学费、借书等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⑤ 监护人可遗嘱指定

【法律条文】 第二十九条 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

第三十条 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可以协议确定监护人。协议确定监护人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专家解读】 苏泽林:“遗嘱指定”和“协议确定”监护人是民法总则的一大创新。父母在身患疾病时,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的形式,安排好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后事,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前,离婚现象普遍,父母在离婚时,可以通过协议确定谁做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但必须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

⑥ 村委会也是特别法人

【法律条文】 第九十六条 本节规定的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为特别法人。

【专家解读】 吕忠梅: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是民法总则的一大亮点,与民法通则有显著不同。其中“特别法人”是民法总则的一大创新。在我国,政府机关、村委会、居委会对外签合同的情况很多,如果不赋予它们法人地位,对它们参与民事活动是十分不利的,对交易秩序和安全也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因此,通过“特别法人”的制度设计,赋予这些组织法人地位,有助于它们依法参与民事活动,独立承担责任。

⑦ 个人信息禁止非法买卖

【法律条文】 第一百一十一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专家解读】 王轶:信息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人肉搜索”和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网络电信诈骗频发,应该加强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民法总则的这一规定,强调了个人信息的取得必须依法,安全必须确保,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制度安排,回应了社会问题,是民事立法的一个进步。

⑧ 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

【法律条文】 第一百二十七条 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专家解读】 苏泽林:年轻人玩网络游戏时,会产生网络虚拟财产,它们在网络空间中是有“价值”的,有的还能“交易”,变为现实生活中的财产。

对这些财产要不要保护,过去,有较大争议,但随着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种类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对其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民法总则保持了开放性,明确法律对这些财产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样做,为将来的立法留足了空间,也为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提供了上位法依据。

⑨ “好人法”保护见义勇为

【法律条文】 第一百八十三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专家解读】 王轶:这两条被称为“好人法”,直面当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因诚信缺失和保障不力,不敢见义勇为、不敢做好人困扰着人们。这两条规定,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一方面,做好事受损失,可以从受益人处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做好事时造成受助人损害,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可以鼓励更多人做好事。

⑩ 诉讼时效延长到3年

【法律条文】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九十一条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专家解读】 吕忠梅:民法总则将一般诉讼时效从两年延长到三年,有利于权利保护。现实中,因错过诉讼时效导致讨债难的情况较多,给不诚信的人留下了空间,延长诉讼时效,可以更好地避免因错过诉讼时效而失去胜诉机会的情况发生。对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诉讼时效作出特别规定,是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有利于他们维权和健康成长。

❻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决定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

C。

❼ 以下哪些立法技巧在网络安全法中对个人信息采取了

选择C,别问我为什么,因为看不到图,我蒙的

❽ 政治辨析题,网络信息无隐私,立法保护真多余。个人隐私要保护,有法可依最重

答:来这种说法片面。自
①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不得随意发表侵害他人的信息。
②个人隐私不可侵犯。网络隐私属于个人隐私,因此必须要保护。
③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履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管理的职能。因此,政府需要保护网络隐私。
④全国人民大表大会是全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具有立法权。因此,要立法保护网络隐私,努力打造健康网络。

热点内容
法院冻结汽车 发布:2025-01-20 19:39:02 浏览:447
郑州名律师 发布:2025-01-20 18:42:13 浏览:519
中级经济法只看郭守杰 发布:2025-01-20 18:40:48 浏览:501
新疆司法拍卖网 发布:2025-01-20 18:27:06 浏览:509
噪音扰民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20 18:10:15 浏览: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听 发布:2025-01-20 17:42:50 浏览:486
职业卫生法律知识橱窗资料 发布:2025-01-20 17:37:23 浏览:497
simple语法规则 发布:2025-01-20 17:12:52 浏览:442
法院扫描录入 发布:2025-01-20 16:52:17 浏览:708
民法典横幅 发布:2025-01-20 16:40:47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