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于丹教授讲道德经

于丹教授讲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4-03 19:53:14

1. 于丹在百家讲坛里说的三个终级问题是什么来着

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来自西方的寓言,说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不快乐,他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他仍然不快乐,天下所有至极的宝物美色声色犬马都满足他了,可是他还不快乐,他说怎么办呢。后来御医给他看了半天,给他开了一个方子,说让你的大臣去全国找,必须找到一个最最快乐的人,然后把他的衬衫拿回来,你穿上就快乐了。然后呢大臣们就出去找了,到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不可救药的快乐的人,但是最后大臣说了没办法我们拿不回来,国王说你怎么能不给拿回来,我就想快乐,你必须把他的衬衫给我拿回来,最后那大臣跟他说,那特别快乐的人他是个穷光蛋,他一件衬衫都没有,他从来就是光着膀子的。其实这个寓言也是一个诠释,也就是说,生活中真正心灵的快乐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相关的联系。论语是个什么时代,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于什么地方,其实也就来自于一种心灵,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一种憧憬。

画外音:我们每一个人都想交到快乐的好朋友,但是于丹教授认为和朋友交往是要有三个心理原则的,如果你违背了这些原则你就将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谁都不会愿意与你交朋友。那么这三个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呢?

那么除了交这种快乐的朋友以外,孔夫子还交给大家一个道理,就是在交友之中的尊敬和尺度。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着打成一片?我们现在经常说谁跟谁好得穿一条裤子,这是好朋友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这过犹不及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他不仅仅表现在交友之道上,他表现在一切原则上,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应该有分寸的。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侍于君子有三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具体见:
http://blog.sina.com.cn/u/4a4ce7bb010006o0

2. 于丹心解巜道德经》

于丹就算了,百家讲坛看了无数人,所有人里面就属她水平低,低其他人一大截。

于丹的东西全都浮在表面,假道学而已

3. 于丹讲过道德经么

肯定没有整部讲过,但经常涉及一些内容。
道家她讲最多的应是庄子。

4. 于丹教授讲国学,是“心灵鸡汤”还是“心灵毒药”

前半句参考:美味不可多食。
后半句参考:是药三分毒。
结贴。

5. 于丹说到懂论语的老大哥还在后面是关于道德经或论语的哪句话

[于丹论语读后感]
这是无限崇高的荣誉,只是孔丘自己享受不到了,只能让他的画像接受后世学子的膜拜,于丹论语读后感。他的话不容质疑,每一句都是圣旨纶音,都是金科玉律。他说君子要守孝三年,结果后世出现了丁忧这个词,无数官员因此失去了升官发财的好运气;他讲夫夫妻妻,结果几千年中中国妇女的自由被剥夺了,沦为被统治阶层;他回忆说自己十五岁时要学习了,结果无数八股文高手为此累秃了笔……孔丘啊孔丘,你在陈蔡间饿肚子时,能想到后世的辉煌吗? 你如此受人尊敬,因为你是圣人。韩愈、朱熹那些人就差没写篇文章证明你的排泄物也要比麝香还香了! 可惜,当封建思想落伍的时候,被骂的人中你是首当其冲的,你的名誉与地位一落千丈。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否让你的庙宇发抖?批林批孔的运动是否让你的画像沾满唾沫?一些专家谈到封建社会余毒时对你的指责是否让你的几十几代某某孙蒙羞?…… 你要面对如此大的舆论压力,因为你是圣人。擒贼先擒王,要否定封建的腐朽思想,就要拿你开刀!好在事过境迁,现在人们对你的观点以恢复平稳,大家都辨证的看你,你的功过是非虽然还没有定论,但不会再让你时而在波峰、时而在波谷了。你备受尊敬与惨遭批判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你是圣人。庄周说:圣人无名 。你这个圣人不是无名,而是得到名的两个极端:盛名与骂名。 你说过对一个人不能只看大家的评价(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我想了解你,所以我读《论语》。因为虽然相传《易》、《书》、《礼》、《诗》和《春秋》等是你整理的,一来这种说法未必正确,二来即使是你整理的也不是你写的,反映不出你思想。而《论语》则不同,它甚至记载你挑食(不得其酱,不食。见《论语•乡党第十》)的问题。《论语》的特点是写的很平实,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等等,似乎与现在很多小学校园里经常能听到的认真完成作业、和小朋友友爱相处一样。这些话,不及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有高度,不及北冥有鱼(《庄子》的第一句话)吸引人,不及如是我闻(《金刚经》中佛祖的第一句话)深奥。 可是,《论语》就是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孔丘谈仁,认为仁是修为的最高境界。他的仁不同于我们今天的仁,其含义不仅仅是仁慈的意思,甚至可以说,根本不是仁慈的意思。仁到底是什么,我读过《论语》后还是一头雾水,只觉得仁是一种境界。我甚至认为,佛,道,儒三家,最高境界是很接近的,见性成佛和参悟大道也只是比仁者高一点而已。佛、道是类似于通过自我约束而达到终极约束的境界,即无拘无束,顺其自然,反璞归真,读后感《于丹论语读后感》。而仁者是达到了自我约束的最高程度,虽然还没有突破极限,实现质变,却也达到临界点。关于仁是什么的问题,《论语》中提到九十余次;孔门弟子也不止一次问,仅樊迟一人就问了三次,孔丘给的回答却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分别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爱人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三者虽然都是修身的重要准则,可是也不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其中,爱人似乎含义最深,但由于只有两个字,还需要通过其他语句理解。这样一来,就没有办法确定什么是仁的本质了。颜回是孔丘最得意的弟子,他问仁时,得到的答案也不过是克己复礼而已。因此,我说仁对于儒家来说,就如祖师西来意对于佛家、道对于道家一样,是一个境界,而非实在的修身途径。 有了仁,儒家的其他思想、方针,就有了核心。于是,孔丘的学说就基本形成了。所以,虽然他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却通过他门人弟子和这部《论语》成一家之言。只是孔丘的学说和其他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让人们绝对遵守统治阶级的管理,而且要服服帖帖的遵守,并把这种服服帖帖称做礼,说它是太平盛世的必要条件,只有大家都守礼,社会才能一片和谐之象。而这种学说最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阶级统治,所以统治者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至于乐,我认为,它应该属于礼的一部分,是用来反映人内心世界的。孔丘喜欢韶乐,并不是仅仅因为韶乐美,而是因为韶乐是大禹创的,孔丘认为听这种乐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水平,对于复礼大有好处。所以才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要是以为大圣人也是追星族,那可大错特错了。由于乐对于阶级统治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甚至可能制约统治者,所以他们并不强调乐。因此,孔丘也说过,礼不仅仅是玉帛,乐不仅仅是钟鼓。礼乐如果得到本质上的复兴,那天下就太平了。现在看来,孔丘也不过是一家思想的开创者,即使被他的言论正确,也不过是多一些人接受而已;如果他的言论不正确,那大家只需要知道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呢?其实,我认为,这是因为他的思想被统治者接受后,为奴化人民,对孔丘本人进行了包装,即:给他一个圣人的高帽。统治者的意思是让百姓接受孔丘思想中有利于阶级统治的部分,但百姓听说孔丘是个千年难得一见的圣人,就认为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分开来理解也是无上正确的,结果造成文章开头时所说的一幕。大家将他的话拆成一个碎片一个碎片的来学习,于是成语词典里又增加了不少内容。再加上韩愈、朱熹等人的吹捧,大家渐渐忘记将孔丘的话整体理解,不再记得仁是什么,也不知道礼乐是什么,从而造成儒家思想越来越衰败,留下的仅仅是三纲五常等糟粕。我想孔丘本人泉下有知,也是哭笑不得。既然儒家思想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步伐,尤其到新文化运动时,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新生力量一定要推翻它。而儒家学说的创始者、代表人就是圣人孔子,那么提倡民主与科学的人首先要除掉孔丘的威信,从而要全面的反对他的学说。即使他的学说中有合理成分,也不能保留。否则,会给维护孔丘的人以机会。因此,才有了打倒孔家店和批林批孔的一幕幕。所以我说,如果孔丘不是圣人,他当然不会享受那么多年的无上荣誉,可是也不会挨那么多不合理的痛骂。纵观《论语》,孔丘的思想虽然在高度上有待提高,可其丰富的内涵,简单而不寻常的理论,是值得每一个志于学的人作为启蒙读物的。而对于那些在社会上奔波多年、心中已被尔愚我诈填满的人,《论语》是很好的修身静心教材。可以说,对于每一个生活在礼仪之邦的中国人,都应该认真而不盲目的读一读《论语》。《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要求人们要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璧。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平。《论语》中的理论最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点可以从行文、内容上看出,因此它容易为人们接受。这也是儒家学说独领风骚的主观原因。《论语》如此精妙,因为它记载的不是一个普通人的言行。它记载的是你孔丘—— 一个饱受争议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行。你是伟大的,本不应该被盲目膜拜和极度批评的,可惜你是圣人,所以你注定要经受这些如果孔丘你只是一个普通的思想家、教育家会有多好呢?

6. 百家讲堂于丹老师讲的"我注六经"中的"六经"是指什么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六经都是认写的?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著作。另一派则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书》的编者。

可是事实上,无论哪一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可以肯定,在许多方面他都是维护传统的保守派。他的确想修订礼乐,那也是要纠正一切偏离传统的标准和做法,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屡见不鲜。再从《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传说来看,他从来没有任何打算,要亲自为后代著作什么东西。还没有听说当时有私人著作的事。私人著作是孔子时代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在他以前只有官方著作。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

在孔子的时代以前已经有了六经。六经是过去的文化遗产。六经又叫做"六艺",是周代封建制前期数百年中贵族教育的基础。可是大约从公元前七世纪开始,随着封建制的解体,贵族的教师们,甚至有些贵族本人,--他们已经丧失爵位,但是熟悉典籍,--流散在庶民之中。前一章 说过,他们这时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把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这一种人就叫做"儒"。

7. 于丹教授

你好有什么能帮助你的,于丹讲论语

8.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论语》而在全国引起轰动

  1. 于丹的论语心得红的原因之一----------是适逢其时。中国的经济发展,道德下滑。靠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靠中国的墨家、道家、法家、靠印度的佛教、靠西方的天主教等等都解决不了问题。

  2. 于丹的论语心得颠覆了在文革中、文革后成长起来的对于孔子和儒学相当陌生、相当排斥的一些人的看法,耳目一新。

  3. 于丹博学、出口成章的风采,是好学的青年人向往的。

9. 于丹教授讲的<论语>是不是儒家正统的思想

于丹是将论语的思想通过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大家,于丹自己也说:“是“心得”2个字叫我有勇气站在电视机镜头前”!
什么是正统思想,一些顽固的老学究们的儒家思想?
《论语》是写在2000多年前的语录,有些思想得依据今天的背景来领悟我觉得会更合理些!正如于丹教授讲的那样!

10. 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手师于丹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清晨阳光射入窗棂,伴随着一阵钟声响起。我准时地打开电视,观看TVS--2播出的于丹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分。\r\n \r\n 记得前不久刚看过一则报道:一个小孩子为缠母亲买玩具,母亲身上没带钱,孩子一气之下,愤而用手使劲掐住母亲脖子,母亲涨红了脸,眼中带着隐约的泪。看到这里,我不禁为那个母亲感到一丝痛意。都说十月怀胎不易,这样不懂事的孩子,或许,真的让母亲操碎了不少的心吧?\r\n \r\n 同样是一个反面的事例:在成都的某个破落的小乡村里,六十三岁的儿子,终身不娶,只为了能够照顾自己风烛残年的老母亲,每日三餐,细细照料,无微不至。令不少人都由衷的敬佩。\r\n \r\n \r\n 天底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子孙。我们,经常为了一丝利益,舍弃了太多弥足珍贵的东西:亲情、爱情、友情、甚至是自己的灵魂。殊不知,这些东西,均是千金难买的宝物。我们时常在外流连忘返,却不知家中父母翘首盼望,只为了,能和你一起吃顿家常便饭。这样一想,我的心,不由得愧疚万分。\r\n \r\n \r\n 仍记得幼时嗷嗷待哺,身体一向瘦弱,是母亲,常常在半夜起身,为我扇凉,为我添衣。长大后,母亲的话,在我眼里,却成了无穷尽的唠唠叨叨。渐渐地,我与母亲有了疏离。却不知,仍是这个无私的人,一直默默在我身后付出,为我关上寒窗,挡住风雨。\r\n \r\n \r\n 母亲是天底下,最真实的人,也是那个为你付出最多的人。她永远不会嘲笑你的脆弱,不会给你致命的打击,不会在你无助时落井下石,不会在你彷徨嘲笑你的无知。她只会在你无助时向你伸出援手,只会在你彷徨时给你指出一条明路,只会默默的守护你,甚至不惜一切,为你无偿的付出。这就是母亲,一个平凡,却又伟大的人。\r\n \r\n \r\n 风雨停而树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可怜天下父母心,请爱惜你们的父母,切莫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挽回,因为到那时,你早已悔之晚矣……

热点内容
干部任用条例学习宣传计划 发布:2024-11-16 11:39:02 浏览:804
盐法条例 发布:2024-11-16 11:31:32 浏览:990
摩尔庄园法官 发布:2024-11-16 11:07:44 浏览:831
婚姻法第四条的理论意义 发布:2024-11-16 10:52:24 浏览:916
垛庄司法所 发布:2024-11-16 10:52:16 浏览:589
洛阳市容卫生条例 发布:2024-11-16 10:45:40 浏览:397
宁波市城市规划条例 发布:2024-11-16 10:21:44 浏览:476
劳动法孕妇请假不批准算旷工 发布:2024-11-16 09:48:27 浏览:532
备孕出差劳动法 发布:2024-11-16 09:29:10 浏览:155
明辩律师 发布:2024-11-16 09:22:11 浏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