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作文
①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我这这篇文章的感想,最好300字,我不要网上复制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直以来被人称道,以为这道德经的第八篇宣扬了善,是要教导人们如何去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道德经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说明善恶相随。又说”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说明善由恶中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圣人看来百姓皆平等故而不分善恶。所以老君是不应该在道德经中宣扬”善“这一观念的,那么这句话就要我们重新去解读。 老君被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经中也说”太上,不知有之“,这里的”上“是指统治者。而古时,”善“也有擅长的意思。老君主张无为而治,不争之功,“无为”并非“不为”,只是“无违、顺道”;“不争”并非退却,而是以不去抵触事物发展的规律去行事,如庖丁解牛,“所师者道也,近乎技矣”,如此才能“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些观点就如水之就下,顺势而为,所以说水“近道”。 如此我们才能以道德经本身的观点去理解“上善若水”这句话。上,善若水,以不争利万物,这才是上善若水的正确解读。 同样被误解的还有“天地不仁”、“大器晚成”,在和谐社会中,它们都被以一种容易理解又有利于统治的角度被曲解,并被广泛传播。然而,真正的国学需要自己去寻找其义。。 呼呼,打完了
② 求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评论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摘要 我个人觉得道德经根本没法和现代哲学比。 我不是不屑知识,而是道德经那种知识,只能在我写上古史当文献资料用,当了解上古先秦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用。 老子思维模式,并不高级。 他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用了最次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历代注疏家都弄不懂他的书。 确切的说,老子写的时候他自己就没整明白,没有能力用语言把思维框住了。 所指和能指,即便到今天,依旧让现代哲学家们头疼,依旧让所有的文字工作者头疼。 一代代哲学家的努力说白了,就是指着一堆的文字,要来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他到底说的是什么。 当然,人类在历史最初文明阶段,是允许这种稀奇古怪的玄学。 毕竟,那时候语言本身即便应对最普通的日用叙事尚且非常吃力,中国汉字本身还属于初级阶段。 老子手上的工具不好用也是事实。 但是,强调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要我原谅老子吗?老子不需要啊。 难道要我认可老子学说的神秘,他的学说没多大价值啊。 老子的《道德经》说白了,就是一大堆大而空的思想概念散乱的堆叠在一起。 既没有结构,也不确定每个概念的边界,一个道字,可以无穷大,也可以无穷小。一个德字,亦然,同样的无穷大,同样的无穷小。 和老子这样的人,实际上是没法讨论任何问题的。 《史记》上老子和孔子的一席谈。 然而我以为,孔子和老子真的相遇了,必然谈不到一块去。孔子总是小心翼翼的避免讨论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领域。 无论是天命还是鬼神,更或者是生死,从不在孔子的话题讨论范畴。 孔子在《论语》很坦荡的承认了,他缺乏老子那种无知者无畏的精神气质。 《道德经》的伟大是基于一种无知的狂妄。 先秦的古人根本就知道宇宙是什么样子的,老子却能想当然的总结出一整套规律出来,这叫什么玩意啊,而且老子还傲娇的宣称,这大道是通行于整个宇宙。 走到了这一步,老子的道也就和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佛没区别了。 老子的这种宇宙观,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科学实证的想当然,而且还想太多了。 老子的无知加上了想象力的翅膀,搞出了一大堆不伦不类的类比论证,并定义为绝对正理。 这种人要在今天出现,只有一个下场,送精神病院了。 老子用的语言需要靠读者去填补他思维推导之间缝隙,简单点说吧,就是两个字——脑补。 这种做法可以用在小说用在文学上,唯独不能用在哲学上。 一旦哲学讨论的前提是从不可言说开始的,推导即无意义了
③ 有关道德经的议论文
我发表的文章《解老子之道》是有关道德经的议论文。
④ 求一篇《道德经》中“上善若水”与现代社会做人议论文
“上善若水”是《老子》中的话,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U第四声)故几于道。”
“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先说厚德载物,什么是“德”,其实很简单。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再说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
但是老子认为这还不够。老子接下去说,处众人之所恶。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谦虚谨慎。所以你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⑤ 写关于道家老子的作文,1000字左右,要高中水平的! 最重要的是开头,尽量写得优美点,谢谢!
你也好意思 作业也要别人帮你做 你研究一下道德经不就明白了吗 虽然不能全懂 但是 哪怕懂一句话 也是你自己的心得啊 照着心得写 不就是了
⑥ 《道德经》解读的文章
近数日来,看到关于《道德经》的一些文章。也拣来看了一些,说起来倒还真是有不少收获,感谢这几位朋友的帖子,感谢他们的劳动。而也有不少的文章使我不禁在心里阴暗地想:这人的目的和动机不纯洁啊。。。。。。我没有打击谁的意思,自己有多少料,还是有数的。只是把心里边的话,一吐为快罢了。
于是记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位中医,在他年轻的时候,得到一个任务,校订两本古代药方集。他选择了其中一本——且称为甲本吧——后来行医的日子里,他穷尽一生的时间来校对这本错漏百出的药方集,而当他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刻终于将这药方集甲本校订完之际,人们在一座古墓里发掘出一本药方集,与他校订出来的几乎完全一致。故事到此,我认为应该结束了,后面的几段话,便没有留心——那无非是讲故事的人的一些感慨罢。哦,讲故事的人还提了一个假设:假如他当初选择校订的,是另一本呢?由这个假设来看,这个故事定位了一个悲伤的调子。
看完这个故事,当时想了些什么,现在是完全记不清了,总是些伤感之类的,应该很为他抱不平的。假如,他当初选择了校订另一本,那么,在古墓出土了那本没有错误的甲本药方集之后,这两本药方集都将以正确的药物来为人们服务,这是一种幸运。
现在回想起来,却大有余味:他用一生的时间证明了:1、药方集是有用的;2、他自己的水平和能力;3、还需要有这个三么?也许还有更多吧——他没有因为校订这药方集而误了行医,在他行医的过程中,他不断的检验这药方集中的药方,这有着很多错误的药方集救了很多病人。。。。。。他是个可敬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新出土的药方集证明了他的价值,他是幸运的。
以上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幸运的悲伤的故事。
行文至此,这个故事应该是完全可以结束了,而我要说的才刚刚开始。
《道德经》流传两千余年,在这两千多年中,没有哪一本书与它一样,数千个版本,且各个版本都是不尽相同的。自从汉末道教兴起之后,这本书与它的作者老子都被奉上神台,也越加扑朔迷离起来。
老子究竟在这五千言里说了些什么?
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哲学;有人说老子讲的是治国之道;有人说老子讲的是权谋;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兵法;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养生。。。。。。解读《道德经》的人,有平民,有官员,还有皇帝;有儒家,有道家,还有佛门弟子。。。。。。从流传的典籍来看,在先秦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进行解读了。 看上去都说得挺在理的,细想想,却多数让我更加疑惑了。
人们对于《道德经》一次次的解读,想要得到些什么?是了解老子的思想,还是借老子的这本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看过几个版本的《道德经》,也看过前人解读大军中一些影响较大的人的观点,更多的是在各地的书店里看今人的解读。我讶于这些解读的丰富多彩,这些解读让《道德经》更加广为人知,也更增加了若干扯皮——无数的人想在这短短五千字中发现些什么,他们的确发现了;更多的人想要借这五千字的解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也做到了。无论是持哪种观点的人,他们的解读文章的字数远远超过五千字,尤其是今人的解读文章,都有厚厚的一大本——所有的解读文章加在一起,这字数应该是在五千后面添一个万字才能勉强够用吧。
然而,这所有的解读,是否真的是从《道德经》中得出来的?我不敢妄下结论,但从《道德经》几个版本(王弼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二本、郭店楚墓竹简本)相比较来看,我所能确定的是,《道德经》不讲养生。
至于权谋,兵法,我想,是个人都多少会有点这方面的聪明吧,若是一本书里有几个字有几句话讲到杀人,那就是讲杀人的书么?显然这样的逻辑是不成立的。假如成立,那有相当多的书和文章都要顶上教唆犯的罪名了。
什么是哲学?很惭愧,到现在这定义我都没弄懂。第一没上那么多学,没老师教过这个名词的定义,第二自己也实在是捉摸不透这两个字凑在一起究竟是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人们用到这个词的频率来看,还挺高的,什么处世哲学,什么电影哲学,什么读书哲学,什么经商哲学,什么战争哲学。。。。。。由此揣测,哲学这个词里,有道理这样的意思,也有怎么样的意思。那么,作为老子来讲,写一本书,做一篇文章,里面透出点道理,透出点怎么样,也就透出哲学了。那么说《道德经》讲哲学,没什么可说三道四的罢。
那么,老子的这本《道德经》是讲治国的吗?我的看法:是,但不全面。主要讲的是如何管理天下。老子所讲的天下,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天下,这个范围是很不同的,老子讲的天下,是周天子统治的地盘,在这个天下里,有数百上千的国,至于实际数目,对不住,还请大家去看历史书。
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但上面这些话有不少跑题了,现在扯回来,说正题。
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解读《道德经》?
首先,态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必不可少的。个人认为,有两种态度:其一,弄清楚《道德经》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其二,借《道德经》来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而第一种态度是正确的。
第二,字义。看书,有不认得的字和不明白意思的字和词是正常的,尤其是《道德经》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而这两千多年里,汉字不断地发展丰富着,大多数字的意思都是随着年代的增加意思也有增加,而同一个字也是难免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意思。这字书的选择,《说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其余的什么《古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之典》《辞海》啦等等都是可用的。那么,《道德经》里的字都应该采用哪些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首先考虑字的本义,解释不通,才考虑引申义,且这引申义出现的时代不能晚于老子生活的时代——这是个难办的事情,有的字无论用哪个意思也解释不通。那么,考虑这些个字是不是通假字,是不是借字——这又是难办的事情,没有相当的水平是无法作出判断的,没有相当高的水平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很坦白地说,我只能看专家们的判断来自己选择是不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该是什么。尤其是楚简本于我而言直接天书一般。
第三,句读。众所周知,标点是从外国引进使用的,没多少年。古代中国人写文章不怎么用标点的,有的文章会有一些符号,来意思意思,但远不如现代这套标点明了。因此,那一大堆不带标点的字句,要靠个人根据个人理解来选择停顿,而不同的断句会出现不同的意思——这也是《道德经》引起这么多争论的一个原因。个人读《道德经》都是忽略其中的标点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断句,当然,不是全部都要重新断句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因断句引起歧义(个人观点)的句子。并且,还有一些断句并不能确定下来。这很有意思。
第四,版本。有句老话“近古多存真”。虽然不是绝对正确,但却是一个可以指导的方向,也是一个极可能最为正确的方向。从《道德经》以外的别的文献来看,越早的越接近真面目,直到原本。所谓的正本清源,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第五,在《道德经》之内寻找答案,而不是之外。旁证始终是旁证,不是直接证明。
第六,尽量撇开别人的解读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名家大家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不是对字义的理解和争论,而是对句段乃至于全文的观点。
第七,也可以只针对一个版本,弄清楚这个版本的《道德经》都说了些什么。上面这六点,也同样适用于某一个版本的解读。
第八,所谓的校堪、复原,都是瞎扯淡。连原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怎么能确定校堪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能知道所“复”的是不是“原”?在没有出土年代更早的《道德经》完整版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无用功,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说了这么多,跟开头的那个故事能沾上边的,也就这个“第八”了。
故事里的那位中医的校订药方集,他之所以能够做到成功,离不开他的努力,而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是可行的——药方是不是能治病,就这么简单。
而《道德经》呢?根本是两码事。我不清楚搞古文献研究的都有些什么样的标准和准则来作为校堪和复原的依据。估计是根据出土文献的年代来的。向年代早的文献上靠拢应该是指导方向吧?那么,到目前为止,能看到的年代最早的《道德经》文献是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总计约不到三千字,整理者分为甲乙丙三个部分,这些竹简内容有重合。竹简文献与年代晚一些的帛书甲乙本还有王弼注本,内容有相对应的,但从文字解读来看,有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应该重新进行理解,那么,要做校堪复原的话,应该如何来做呢?这种令人头疼的事情,是专业人员应该操心的,跟咱没啥关系。
以哪个版本为底本?简本?帛本?王本?河上公本?。。。。。。这是一些年代较早的版本,而我也不能说以后不会出土年代更早的版本,没准谁家的箱子底下就藏着一本原本的《道德经》。。。。。。
每个人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会产生一些感想和看法,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成为指摘和攻击的理由,正相反,这种感想和看法的交流会有助于别人。但自己订一些标准且这些所谓的标准还没有说清楚道分明就来搞什么校堪复原之类的活计,是在制造新的版本,这叫添乱,不象话嘛。
⑦ 道德经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作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殚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气如果用在逞强好胜上就会遭到诛杀;只有忍辱负重、收敛锋芒、安静谦和的勇气才能生存。这两种勇气,有的得到上天的护佑,有的遭受上天的惩罚。上天的好恶,又有谁能知道它的标准呢?上天的法则就是:不用争斗却善于取得胜利;不用宣扬自然是人心所向;没有强制的号令自然成为万物的归宿;平和自然而众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在不言中。这种法则大到包罗万象,好象不严密、不精确,却没有谁可以摆脱它的控制。“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这里提到的勇气有两种:一种是“勇于敢”;一种是“勇于不敢”。第六十七章说:“慈,故能勇”。可见,真正道所提倡的“勇”是来源于“慈”的,是以“慈”为根本的。那么以“慈”为根本的“勇”又是怎样的呢?就是“勇于不敢”。“勇于敢”一般来说就是争强斗狠,最终的结果不是杀伤别人就是杀伤自己。杀伤自己固然不好,杀伤别人从长远来说也是杀伤自己,因为种下了杀机。“勇于敢”是不讲“慈”的,所以是非道的行为,“勇于敢”的结果必然是遭到诛杀。“勇于不敢”就是勇于坚守“道”。“不敢”的意思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敢触犯“道”。这比通常意义的“勇敢”需要更多的勇气。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有人以你的生命为要挟逼着你去杀人,你是去杀还是不杀?不杀,立刻就是死;杀,至少暂时可以活着。杀和不杀,哪一种是“敢”,哪一种又是“不敢”呢? 真正的“勇于不敢”的含义是“宁舍身命,终不作恶”。一切取舍不是以自身安危得失为依据,而是完全地遵循于道,只做从道的角度上看应该做的事情。“不敢”的本质是“敬畏天道”。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声名素佳的高僧,一天有一群人来质问他,说他让当地一个姑娘怀孕生子了。他当然可以不承认,但是他知道如果他不承认,姑娘、婴儿和姑娘保护的情人有可能都要死。所以他的选择就是承认这个婴儿是他的孩子。结果首先是被暴打一顿,差点被活活打死,好不容易恢复过来他还必须承担起这个婴儿的抚养责任。于是他用了十几年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地把婴儿喂养大。直到那个冤枉他的姑娘良心发现承认自己的罪过,他所做的也不过是把已经长大的孩子还给他的父母。“勇于敢”和“勇于不敢”光从字面上去看没有任何意义,要明白“勇于敢”和“勇于不敢”这中间区别的实质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事。“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勇于敢”和“勇于不敢”,天所给予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待遇,为什么呢?因为“勇于不敢”才是“同于道”——符合天道的,所以“道亦乐得之”。“勇于敢”只是非道的妄为罢了。冥冥中主宰万物的天道又是怎样是呢?就是:“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殚然而善谋。” 勉强地翻译一下,就是:不依靠争斗也不必去争斗却善于取得胜利;不用宣扬自然是人心所向,于无声无息之中而报应丝毫不爽;没有强制的号令自然成为万物的归宿;平和自然而众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自然顺畅、天衣无缝。 天道的一切都是依循自然的。不争而善胜,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争”的道理;不言而善应,就是“天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道理;不召而自来,就是“执大象,天下往。”的道理;殚然而善谋,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道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是现在最常见的一句话。每当有大贪巨恶落入法网,人们都会这么说。其实天网比任何法网都要精密和严格。天网——大道至简之处,其实就那么人人皆知的几条——真所谓“甚易知,甚易行”。但是有多少人能坚守奉行呢?总是自以为聪明,可以一手遮天,心怀侥幸,以逞私欲。自古以来,顺道者昌,逆道者亡。敬天者生,逆天者死。这就是自然规律,看起来好象不起眼,谁犯了都逃不脱。两千多年前老子的语录至今仍旧光华灿烂。
⑧ 如果写读完道德经的感受作文怎么写
《老子》是智者的书,它给人们诉说“道”,论辩“道”,授人以“道”.从政者,老子之“道”教你回“治大国若烹小鲜”.治企答者,老子教你“无为而治”,继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至高管理境界.
身处快节奏、高压力下生活的现代人都在慨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么企业家获取事业与生活的双成功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500年前的老子就为我们修筑了一条真理之路,他让我们在古老的智慧清泉中得到优渥的心灵疗养.他教会我们如何铺设一条属于自己胜似闲庭信步的人生达途.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著名国学大师、百家讲坛主讲嘉宾、老子思想研究知名学者姚淦铭多年来将自己的精力沁润在《道德经》大道之中,浑浑然合而为一,深入浅出、进退自如,用诗化的语言、通俗的比喻,将老子的非凡智慧与百姓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为我们解决企业管理、家庭、人际关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此次他又将带给我们什么不同凡响的智慧启示!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⑨ 绐母亲一封信并汇报背《道德经》情况的作文
关于道德经的背诵汇报,个人认为可以从道德经诞生的背景,道德经是一部怎样专的典籍,道德经属这篇典籍的特点,道德经的重点等几个方面入手,介绍一下道德经,使您的母亲了解道德经的方面来写这封信。接下来就来说一说以上几个方面:
1.道德经的诞生背景,道德经是尹喜在函谷关截下老子,希望老子能对他的修行给予指点,并留下典籍指导后世的修行者。于是老子才留下了这五千言道德经。
2.道德经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修行需要注意的地方,和一些方法论。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尹喜这样的报道之士,所以研读道德经要有一定的修行基础和对道的理解。
3.道德经这篇典籍的写作特点是在第一章就把他的中心思想高度概括了,第一章体道,把道是什么有了一个概述,接下来就是分别论述。
4.道德经的重点就在于老子用道代替当时殷商时期的上帝,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说明了道家唯物论的思想。
5.最后你可以谈一谈你背诵后的一些感想。
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写,再自己补充几点,应该很快就能完成这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