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道德经
『壹』 道德经——翻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讲的是祸福相依的道理。在这个世界里,有个根本的规律,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就是说,阴阳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依据这个原理来推断:好事可以转化成坏事,坏事可以转化成好事;善良可以转化成邪恶,邪恶也可以转化成良善。再深刻一些来看,祸中包含着福,福中包含了祸;善中包含了恶,恶中也包含了善。用偏执的心态,又怎么能看得清这颠颠倒倒的梦幻泡影和人间常态呢?所以宗教上常说:善非善,恶非恶,福非福,祸非祸。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当站在更高的宇宙观的基础上来看这个世界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问题,用平常心来应对万事万物,不要为一阴一阳的假象所迷惑。
『贰』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福与祸没有绝对的差别,福可以是祸,祸也可以是福,它们都可以相互转化。
『叁』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
原文如下: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如下:
政治宽厚,人民就淳厚;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谁知道最终结果?这没有定准。正再转变为邪,善再转变为恶。人们对这种正反变化的道理迷惑不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因此圣贤的人方正却不割疼人,锐利却不伤人,直率却不放肆,光芒万丈却不刺眼。
(3)祸兮道德经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肆』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核能,是人类新开发出的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核能的开发与利用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日本的9.0级特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我们在用它来为我们造福的同时,还得努力规避它的风险。
『伍』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
意思是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暗示人们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志得意满,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由福转祸;逆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逆境为顺境,由苦而甜的道理。
出自——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讲的对立统一矛盾。
(5)祸兮道德经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陆』 老子那句话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这句话怎样是正确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释义:
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
暗示人们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志得意满,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由福转祸;逆境中百折不挠,可变逆境为顺境,由苦而甜的道理。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6)祸兮道德经扩展阅读
辨析
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将“祸”“福”对立统一起来,有了“祸”要想到与之对立的“福”,有了“福”要想到与之对立的“祸”,并且要从“祸”中看到“福”的希望,从“福”中看到“祸”的存在。
这样才能较好地处理“祸”“福”矛盾。反之,如果人们不能把“祸”“福”对立统一起来, 认为“祸”就是“祸”、“福”就是“福”,而看不到“祸”还能带来“福”、“福”又能带来“祸”,从而在处理“祸”“福”矛盾时就很可能没有良好的心态和处事方法。
参考资料
网络-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柒』 《祸兮福兮》原文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翻译: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
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
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
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
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7)祸兮道德经扩展阅读:
解释
指祸福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即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也作【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也简作【祸福倚伏】,【祸福相随】,【祸福相依】。
出处
《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是灾难、坏事的意思,福是好事,依是依存,伏是潜伏。
大家常用的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无为是老子的思想。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不过也不是光顺应自然自己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子的思想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老子在这句话里阐述了“祸”与“福”的辨正关系,是中国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哲学思想。
所谓:“居安思危”、“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晴带蓑衣饱带干粮”等等,这些常挂在中国人嘴边的话语里都蕴涵了这种哲学思想。时时提醒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颓废。
另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具体例子实在是很多。
『捌』 老子说:福兮( ),祸兮(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祸是造成福 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 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 祸,祸也能变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