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
1. 依法治国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月中共十五大提出。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从“法制”到“法治”,一字之变,制度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动态体系转变,意味着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我们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确保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等制度,用法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修订环境保护法、建立环保督察制度,用法治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制度文明的发展,更体现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治理智慧。
从治国理政的全局出发,更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判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1)依法治国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扩展阅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的部署,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发展,有赖于法治赋能;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卫。继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能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 依法治国的康庄大道 怎样理解法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法治模式,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则必须与本国国情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穿“合脚的鞋”,走自己的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郑重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抓住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向国内外明确宣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方向。
一 为何法治建设首要的是走对路
我们都听过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它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认准方向、找准道路,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犯根本性的错误。法治建设也是如此。从世界范围看,有的国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搞得比较好;而有的国家则没有走对路,法治建设搞得不成功,甚至导致国家动荡、发展停滞或倒退。
法治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下的治国模式。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道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法治道路必然不同;社会制度相近但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法治道路也不会相同。说到底,每个国家的法治道路,是与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对中国来讲,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具有独特的法治传统、独特的国情、独特的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法治建设必定要走自己的路。
我们的法治道路要扎根自己的传统。虽然中国几千年来人治传统根子很深,但我们的先人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等法治思想影响深远。今天搞法治建设,应根植中国土壤,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不能抛却,也无法抛却历史传统、割断文化血脉。
我们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国情。两千多年前,商鞅就说过,“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又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建设决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特别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必须立足这个基础去不断发展完善。
我们的法治道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治病要对症下药,射箭要有的放矢,法治建设也要着眼于解决问题,实现更好更优的国家治理。作为一个正在快速走向现代化的超大型国家,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的规模、复杂程度,是很多国家不曾遇到过的。从经济社会发展看,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解决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都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从法治建设本身看,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别人的经验固然可以参考,但说到底,针对自己病症的药方才最有效,走自己的法治道路才最管用。
总之,在法治问题上,没有最优模式,也没有“标准版本”,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法治文明成果,但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搞“全面移植”、照搬照抄。
二 中国的法治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是从其他国家搬过来的,也不是哪个人主观设计出来的,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法治建设艰辛探索的必然产物。
这条道路凝结着中国近代以来百余年的上下求索。鸦片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主张变法图强。很多人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旧的制度和体制,试图学习、移植西方的法律制度,搞君主立宪、搞议会民主、搞五权分立等,但都遭到失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才为在新中国实行真正的法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这条道路凝结着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在摧毁国民党旧法统的基础上,我们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迅速制定了一批重要法律法规,制定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但后来,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逐渐对法制不那么重视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付出沉重代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治的办法行不通,唯有法治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这条道路凝结着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成功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痛定思痛,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我们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立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动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深刻转变;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各个方面总体实现有法可依;我们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完善司法体制,持续开展全民普法……伴随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中国法治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法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宝贵经验。
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几代人艰辛探索,实现了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的飞跃。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可以列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唯一正确的道路。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办好,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和走好这条法治道路。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法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不懈探索、不断完善。但我们坚信,只要认准前进方向,落实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将越走越宽广,中国法治建设就将不断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问与答
问:法治与法制有何区别?
答:法治与法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微评
◆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那就南辕北辙。
◆ 法律与语言、风俗等一样,都有自己的民族固有的特性,是民族精神的主要体现。
◆ “削足适履”只会适得其反,法治中国建设应当走自己的“中国路”。
声音
中国法治道路必须从实际出发
鲍绍坤(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重大考验,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任务。我们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三 中国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道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沿着一定方向铺开,指引人们到达目的地。作为迈向法治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经验和原则、任务和要求等,内涵十分丰富。要把握好这条道路,关键是要把握住它的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坚持党的领导,一个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个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规定和确保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内在属性和前进方向。
党掌舵领航。在中国,谁能担负起领导建设法治国家的重任呢?毫无疑问,只能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做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制度奠定基石。法律制度与政治制度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制度基础,我国一切法律法规和相关体制机制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只有适应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法治才能发挥应有作用,我们的法治道路才能走稳走好。
理论指引方向。在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党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个法治理论,科学回答了中国要不要搞法治、搞什么样的法治、怎样搞法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指引中国法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指南针和导航仪。
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理论指导。把握了这三个方面,就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东西,也就弄清了这条法治道路与其他国家法治道路的本质区别。
四 怎样走好我们的法治道路
回望过去,走出一条成功的法治道路极为不易;面向未来,继续走好这条道路更加不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按照全会提出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扎扎实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增强道路自信。近年来,法治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对我国法治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有这样那样的议论和争论。敌对势力把法治作为“武器”,大肆宣扬西方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目的就是企图从“法治”问题上打开缺口,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增强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明确目标原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提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个基本原则。这就明确了中国法治建设往哪推进、怎么推进的问题,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指引。坚守目标不动摇,把握原则不“越线”,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越搞越好。
落实重点任务。这就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四个方面、十六个字,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环节,其中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保障,全民守法是基础。推进科学立法,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推进公正司法,要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为重点,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推进全民守法,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深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动力在改革、出路在改革。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停留在旧的体制机制框架内,或者用零敲碎打的方式修修补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当前法治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许多都是涉及利益关系和权力格局调整的“硬骨头”。我们必须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落实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改革举措,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开创法治建设的新局面。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嘹亮号角,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够铸就法治中国新的丰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3.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和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和法律保障。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简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关于中国梦历史任务的表述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十五大报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十九大报告
二、中国梦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的目标
或者说,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任务
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已经完成);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持续进行);
3、实现社会稳定(持续进行)。
三、中国梦尚未实现的目标
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完全统一,这是最棘手的任务;两岸统一之日,才是圆梦之时!
2、在主攻方向全面占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
3、在文化领域真正赢得中华民族的话语权。
不忘初心、同心同德、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4. 为什么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制保障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内,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5. 实现中国梦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实现抄中国梦的必然路袭径
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大基本方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维系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利益的关键所在,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法治护航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坚持依宪治国。宪法是法治的基础,没有宪法,就不会有法治,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没有宪法,民主的事实将无法得到法律的承认;没有宪法,基本民主制度的建立,也将无法得到实现。宪法还是检验一个国家是不是法治国家的标准,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法治国家,在于是否有切实发挥作用的宪法。所以在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核心就是要坚持依宪治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依法治国这一强大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要发挥依法治国在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建成更加完善的法治国家而不断奋斗
6. 为什么依法治国"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
“依法治国”提到了执政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乎“促进国家回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答代化”,也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已明确提出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要实现的法治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9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依法治国更是刻不容缓。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推进依法治国,亦将为面临下行压力与转型难题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红利。市场经济的有效有序运行,法治是基本条件。当前中国经济的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都与法治缺失有关。
7. 为什么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雄厚的物质财富做基础,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需要法治保障。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创造出雄厚的物质财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需要法律法规的调节与约束。依法治国对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尊重市场行为;有效维持市场主体公平的竞争秩序,确保市场有效有序运转,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法治原则是:对于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对于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更是进一步规范了政府的行政行为,强化了政府的市场思维,调节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将政府职能从聚焦于事前审批,转换到依法建立健全积极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上来。政府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干,都只有一个依据,就是法律。
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天视察深圳时就曾发出感慨,“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定下法制基调。“法治”和“市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两大关键词。据说这一年,北京新成立的公司以每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全市库存的公司执照8月份即全数发光,北京市工商局不得不紧急从天津调运一万个执照以解燃眉之急。改革对社会的激活、法治对市场的促进,由此可见一斑。
如何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既管住政府这只手,又用好政府这只手?关键词有两个:一是简政放权,二是加强监管。事实上,很多对投资项目的前置审批都是不合理的。搞市场经济,本来就是谁投资谁承担风险,大部分投资决策就应该下放给市场主体。这样的审批不取消不下放,不仅不能优化投资,徒做无用功,还会为权力寻租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减少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的监管必须跟上。目前,我们的监管随意性较大,一有问题就搞“突击”监管,搞“大检查”。这容易造成监管缺位失位和错位越位并存,令选择性监管大行其道,将直接影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建立。因此,法治规范下重规则、重机制的监管方式和手段非常重要。
法治是有效维持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秩序的保障。市场主体有效参与竞争和创新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竞争能带来繁荣,有法治保障的竞争才能带来永续繁荣。现在,公平的市场秩序没有完全形成,对侵犯知识产权、搞假冒伪劣或坑蒙拐骗惩治不力,这样,守法诚信经营的企业,成本相对就高,这是不公平的,也必然会影响竞争的效率和市场的活力。
这其中,有前面提到的监管不到位不科学的原因,需要政府完善和创新监管,特别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抽查机制、责任追溯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堵塞缝隙和漏洞。同时,也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本身尚不完善,特别是产权归属不明晰,产权保护不得力和纠纷解决机制不固定,结果不确定等原因。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导向,就是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通过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同时,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以更多激发市场活力、更快释放改革红利、有效遏制权力寻租,有效抑制腐败。
8. 为什么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简答题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法治的共性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意味着使人民群众、全社会对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权力的运行程序化、公开化。用法治的方式治理国家,形成公平公正正义的社会环境,既是保障所有人有梦想成真的可能,也是实现由每个人的梦汇聚而成的中国梦的前提,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应有之义。因此,建设法治中国不仅是中国梦的具体目标之一,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之一。
9. 如何有效的依法治国为中国梦保驾护航
总书记强调指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才能真正地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落地生根,才能借此不断激发每个中国人的潜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发挥巨大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实现“法治梦”,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的英明论断。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完善司法公开制度,依法加强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让任何社会矛盾都可以通过法治加以解决,让民众享受到公平正义,完成中国向现代文明国家的成功转变。历史证明,不实行法治,不依法治国,中华民族不可能复兴,中国不可能真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法治是安邦固本的基石,更是一个国家走向伟大复兴的标志。法治兴则国家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共建共享法治建设的成果,才能享受到法律温暖的阳光。法治,是个人、团体、政党、社会进行一切活动最起码的底线,没有这个底线,任何国家即使再强大、再富有,也只是徒有其表。法高于权,用法律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用法律斩断人们对不义之财的巨大欲望。今天的中国,有很多法律都还处于简单粗陋、有的甚至还处于空白匮乏的局面。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欲集中爆发的一个时期,一些人对权力与金钱的崇拜与欲望超出理性,甚至为其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在于不仅是要让犯罪之人、腐败之人接受法律的制裁,更是要以法防患于未然,用法律的威严与透明将其快要伸出的手硬生生地给逼回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中国梦能够早日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由此走上康庄大道。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必须通过法治克服短期化、功利化倾向;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通过法治形成更加规范有序推进改革的方式;社会进入“转型期”,必须通过法治化解复杂的深层次矛盾。对于正处在改革关键时期、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法治更加需要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样我们的全体人民才能尝到法治所赐予我们每一个人的福利。因此,法治将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健全反腐倡廉制度,树立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由此走上康庄大道。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梦,要依靠全体人民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什么时候法治执行得好,国家就能发展富强;只有通过法治保障,才能实现人民幸福。如果没有法治,社会秩序将处于一片混沌之中;如果没有法治,市场经济将是混乱一片;如果没有法治,人们的权利与安全得不到保障;如果没有法治,权力寻租与贪污腐败得不到控制与铲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执行得越彻底,贯彻得越全面,中国的发展就越科学、越健康。法治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定能够使中国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精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美好图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我们相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治国理政的重大布局指引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早日从图景走向现实!
10. 为什么说我国实现依法治国任重而道远
今天,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闭幕,各界翘首以待的依法治国“升级版”方案将会审议通过并公布。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绘就了“法治中国”建设的路线图,拉开了深化“依法治国”方略的序幕。但也应看到,“依法治国”的道路还很漫长,要实现“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和建设目标,需坚定不移地沿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总体思路和改革方向推进。
党的十五大在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基础上,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需要,党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据法律治理国家是我们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实施十七年来,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并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但由于历史的、客观的诸多因素,实现依法治国难免遇到了一些阻力。正确处理法与权、礼、情的关系,法治建设的上下联动,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效结合等都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亟待破解的难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此时召开,而且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彰显了党和国家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政治文明的决心,必将为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这无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但是任何破旧立新的改革都会遇到阻力,建设“法治中国”也一样。法治不会因为一次会议一蹴而就,更需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地“落实、落细、落小”,把“依法治国”具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准则、做法和氛围,是任重而道远的。但相信有高层的坚定决心,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伟大的中华民族定会无往不利、无坚不催,新时期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景是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