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十一章
㈠ 老石解读《道德经》,第十一章有和无的作用,你怎么看呢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意思是三十根组成车轮的辐条集中在一个原木中,因为中间空虚,所以使得车轮转动有了车的用处。搅拌泥土制作陶器,正是因为中间空虚,所以能够装运货物有了器的用处。凿门和窗户制作房屋,正是因为中间空虚,所以能够提供住处有了房屋的用处。用了3个事例证明“有”产生了“无”,“无”产生了“有”也就是“有”(实体材料)经过加工成了更高一层级的“无”(中间空虚的)物,物正是由于“无”(中间空虚),才为“有”(整体用处的产生)提供了发展空间。
自然界有了运行规律,才能运行不殆,这些运行规律,是运行不殆的根基和保障;人类社会有了法律规章,才能秩序井然,这些法律规章,是秩序井然的根基和保障。等到人人都遵守法律规章,融化在人人的心里,融化在人人的灵魂里,变成了文化,天下就安定祥和,“为道日损”,看起来似乎不需要什么法律了,这就进入了德治的局面,可以清净无为而治了。
㈡ 道德经第十一章,老子关于有与无的叙述只是说明他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吗
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版视“有”,权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罢了。本章说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正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和茶盅的中间是空的,但正因为这部分是空的,才起了碗和茶盅的作用。老子哦一碗和茶盅的中空为例,说明“有”“无”的辩证统一,是对的。但他认为“有”是“无”的主要对立面,那就错了,因为如果没有碗和茶盅,那就自然无所谓其中空却还能起到碗和茶盅的作用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到有形的表面的东西,看不到无形本质的东西,他们只看到实有的东西在起作用,而看不到虚空同样在起作用。从老子所讲的三个例子来看,老子看到了“无”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有无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之中。因而,所谓“无”的作用,最为合理的解释应是有无之间的相互为用,“无”之为“无”并能起作用,是因为“有”的存在;“有”之为“有”并起作用,是相对于“无”的存在而言的。
㈢ <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当代意义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引语]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评析]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㈣ 读《道德经》第十一章学会如何看穿问题的本质,收获满满哦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老子”要通过具体事例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并在阐述道理的过程中告诉人们一个认识事物的方法。透过这种“有”的现象,去捕捉“隐藏的因素”,更能够让我们在“知其然”后,更进一步分析出“其所以然”的本质所在。也可以认为“老子”在告诉我们一个认识事物的“道”,不被外在表现所影响,直接指出存在什么样的隐形力量才能够保障存在事物的价值。举例是抽取事例中的一个相,更加形象的描述有隐藏的规律,所遵循的“道”。
这一章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对“无形”因素的思考,如果我们在看问题时,不仅重视眼前的情况,更将实现眼前事物价值的“虚无”因素或者说条件找到,是不是非常有利于我们抓住本质,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㈤ 王羲之书道德经第十一章
这一章我非常喜欢,一直收藏在电脑中,今分享下;
◆◇◆第二十一章
专[原文]
孔①德②之属容③,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㈥ 道德经的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引语]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评析]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老子哲学讨论集》第117页)
㈦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车轮要三十支径木 插入中间回的轴心 这个车轮才有作用
埏埴以为器答 当其无有器之用
制造盛物的器具 要留个中空的地方 这些器具才能盛物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建造房屋 开凿门窗 要留个空间才能住人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所以说 有形的东西是给人方便使用的 无形的空间 才是活动的地方 如天与地之间是中空的 才能让万物来去无阻 通行无碍 如天与地之间 没有这个中空的地方 万物就没有活动与生化的余地了
㈧ 《老子》第十一章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内为室,容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车辐穿在车头,中间必须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是车轮有转动的作用。
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食物的作用。
建造房屋,墙上必须留出空洞装门窗,人才能出入,空气才能流通,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
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
大意:
本章通过车、陶器和房屋的构成,阐述了有、无的关系。指出“无”(如陶器的中空部分,室内的空间)与“有”(如车幅,墙壁)二者同样重要,他们共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发生作用,只重视形而下的“有”是片面的。
㈨ 道德经第十一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对于这句话,希望说说自己的理解,我不需要翻译 可能不会立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