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魏晋立法

魏晋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4-05 00:22:06

A. 魏晋审判制度的含义

就是不放过做坏事的人,要惩罚犯事的家伙,净化社会风气

B. 简述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立法内容上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两晋时期的立法
1、西晋——《晋律》(又称《泰始律》、《张杜律》)。
西晋时期,中国重新统一。根据王朝更迭制度维新的传统,由贾充、羊祜、杜预、裴楷等人以汉魏律为基础而作,于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施行。该律曾经张斐、杜预分别注释,后人又称之“张杜律”。它是为两晋和南朝宋、齐奉为基本法典,存在237年,是汉唐之间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法律。
《晋律》共20篇,包括刑名、法例、盗、贼、诈伪、请赇、告劾、捕、系、断狱、杂、户、擅兴、毁亡、卫宫、水火、厩、关市、违制、诸侯,620条,27657字。除了将《魏律·刑名》分为《刑名》、《法例》两篇属于立法技术的进步之外,还有重大发展:
(1)严格区别律令界限,提高正律地位;(2)篇章设置更加合理,法律条文简要得体;(3)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4)在内容上“礼律并重”;(5)规定保护地主官僚特权的法律制度。
2、东晋——沿袭。
南北朝时期立法
1、南朝: 实际沿用《晋律》。
南朝齐梁陈三代,曾分别颁布《永明律》(未施行)、《梁律》、《陈律》,但都是将《泰始律》稍加修改,仅做些文字润色、注释增删工作,目的主要在作出“新王朝、新气象”的政治姿态,法律方面的变化可忽略不计。
2、北朝:
北魏——《北魏律》,共20篇,特点是“纳礼入律”。(1)在刑罚原则方面有:八议、官当、老小废疾减刑免罪等;(2)在罪名方面有:大不敬、不道、杀人等;(3)在刑名方面有:死刑、流刑、宫刑等。其特点是“纳礼入律”。
东魏——《麟趾格》
西魏——《大统式》
北齐——《北齐律》, 其创新之处主要有:
开创十二篇的法典体例。北齐律包括《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盗贼》、《捕断》、《毁损》、《厩牧》、《杂律》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比晋魏北魏诸律都有所减省;
首创《名例律》,将魏晋时期的《刑名》、《法例》二篇合二为一,作为法典总则,自隋至清诸律均沿袭不变;
在刑名、罪名方面也有所创新:首创“重罪十条”之名,将与儒家理论严重抵触的十种行为规定为法律严惩的对象,是罪的儒家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进展,为后世“十恶”提供了范例。还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为封建刑罚体系奠定了基础。
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隋唐法典均以其为蓝本。
刑事立法
1、八议、官当、准五服治罪入律。
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
“八议”: 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官当”:以官品或爵位抵罪。
2、确立“重罪十条”:
反逆、大逆、降、叛、恶逆、
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3、改革刑罚制度,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 肉刑逐渐废止,族刑连坐范围不断缩小。
五刑制度形成见于《北齐律》之死、流、徒、杖、鞭。
法律继续儒家化
魏晋诸律延续了西汉开始的法典儒家化的倾向,引礼入律又有了新的发展。“八议”、“五服”、“官当”等重要制度均在这一时期出现。
“八议”入律始于《曹魏新律》。所谓八议,是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道德楷模)、议能(才能出众者)、议功(有功者)、议贵(贵族官僚)、议勤(勤劳王事者)、议宾(前代帝裔)。
对这八种人犯罪,司法官无权审理,须交给皇帝会同百官商议,一般都能得到减免。“八议”之说源于《周礼》“八辟” 。
从法律发展史来看,“八议”实为汉律“上请”制度的发展。“上请”的范围仅为官僚,“八议”将其扩大为整个统治集团内部成员,哪怕跑腿跑得勤快,也可以享受“议”的待遇。“八议”制度从此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成为中华法系一项固有的制度。

C.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及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一 立法概况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概况

在鼎立形势下的三国法制,一般沿用汉制,承袭汉律。但都有自己编纂的法律,尤以魏国法律较详备。魏明帝时制定的魏律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魏明帝曹睿下诏改定刑制,由陈群、刘邵等人参酌汉律,“作新律十八篇”,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魏律》。魏国这次大规模的修律活动,实际上是对秦汉相沿的旧律作了一次较大的改革。魏律内容与条文更加统一,结构更加严密。对晋律的制定有直接影响。蜀国定都于成都之后,曾由伊籍与诸葛亮、法政等人“共造蜀科”,作为蜀国的重要法典。

在吴国,据《文献通考》记载,“吴之律令,多依汉制”。其立法活动。

(二)两晋的立法概况

西晋时颁行过律、令、故事、式,皆为东晋所沿用。《晋律》(又称《泰始律》)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晋律》与汉、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法律概念更加规范、准确。由于律学的发达,晋代统治者对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他们首次区别了律与令的性质。《晋律》颁行后,张斐、杜预两大律学家为之作注,经朝廷批准,颁行天下,与《晋律》具有同等效力,称为《张杜律》。

2、体例设置更加合理。《晋律》将《新律》的《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两篇,置于律典之首,以完善《新律。刑名》中的刑法总则,并加强其统领诸篇的地位。

3、礼律进一步融合。为了维护士族利益,晋代统治者将礼入于律中,“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三)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

从立法情况看,总的来说是北朝法律优于南朝。南朝统治者由于热衷玄学,崇尚清淡,朝野上下都不重视法律的编纂,因此在封建法制方面没有什么建树,基本上是沿用《晋律》。

北朝几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十分注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重视律令的编纂。其中《北魏律》和《北齐律》上承汉、魏、两晋,下启隋、唐,在完善我国封建法典的历史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北齐律》不但吸收魏晋立法的经验,而且经过当时律学家总结前代法典编纂的得失,被称为“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北齐律》共计十二篇,949条。其中将《北魏律》的刑名、法例合为名例篇冠于律首,使其在刑律中起着定罪制,“较举上下纲领”的统摄作用,增强了封建法典的科学性。而定律十二篇,则是完成了汉以来封建法典由繁至简的改革过程。

二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 首创“八议”、“官当”制,特权制度法典化

魏律首定“八议”制度。这是封建等级特权原则在刑法适用上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对封建贵族官僚减免刑罚处分的特权规定。“八议”的对象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凡属上述八种人犯死罪时,“议其所犯”奏明皇帝裁处,一般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刑一等。

至北魏、南陈时,法律还确定了“官当”制。这是封建法律关于官吏用官职爵位抵当徒罪的一种制度。

(二) 五服制度成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所谓“五服”,即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所规定的五种丧服的服制,根据服丧期限的长短与丧服质地的粗细,服制共分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个月)、小功(五个月)、缌麻(三个月)五种,统称“五服”。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所谓“准五服以制罪”,即对于亲属间的相互犯罪,根据五种丧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来量刑定罪。服制愈近,对以尊犯卑者的处罚愈轻,对以卑犯尊者的处罚愈重;服制愈远,则与此相反。它是罪刑确立标准以及整个法律制度进一步儒家化的重要表现,并对后世的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封建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 确立“重罪十条”

“重罪十条”正式确立于《北齐律》,是指被封建统治者认为直接危害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包括反逆(谋反、篡权)、大逆(毁坏皇家宗庙、山陵或宫殿)、叛(背叛国家、里通敌国)、降(投降敌伪)、恶逆(谋杀或殴打尊亲属)、不道(残酷地杀人,如杀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不敬(偷盗皇室器物或祭祀用品,过失危及皇帝安全)、不孝(不奉敬侍养尊亲属或不依礼服丧)、不义(逆杀本属官长)、内乱(亲属之间犯奸乱伦)。凡犯有“重罪十条”之一者,不在八议、上请、赎免之列,一律予以严惩。

(四) 刑罚制度的改革进步

族刑连坐范围不断缩小。魏初将“言语及犯宗庙园陵,谓之大逆无道”犯者“腰斩,家属从坐”,然而“不及祖父母、孙”。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改定律令为“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既醮之妇从夫家之罚”。东晋“惟不及妇人”。北魏初期定律令:“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而以“女子没县官”。自东晋、北魏以后,凡从坐之妇女,母妻姊妹等得以免除死刑而没为官奴婢,这对于后世的刑罚制度有明显的影响。

免除宫刑,进一步废止肉刑。魏晋时,由于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化,统治集团内部要求恢复肉刑的声浪迭起,因此多次引起了关于肉刑的争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就法定刑罚而言,是沿着进一步废止肉刑的方向发展的。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诏:“自今应宫刑者,直没官,勿刑”;北齐后主天统五年(公元569年):“诏应宫刑者普免刑为官口”。至此,结束了宫刑的历史。

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西汉文景时期刑制改革以后,劳役刑与笞刑地位日益上升,成为刑罚制度的主体内容。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继续改进,新的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

(五)法律形式、立法体例的发展和法律概念的规范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法律形式逐渐趋于完备,于律、令之外,又有科、比、格、式等形式出现,它们互相补充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灵活有效的法律武器。从而推动了隋唐以后律令格式并行的局面。

中国封建法律之体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改具律为名例律,置于律首,使居重要地位。置刑名于律首始于曹魏,综合刑名法例为名例成于北齐。其次,经过长期沿革,北齐定律十二篇,为以后隋唐律的篇章结构提供了先例。

刑法的特定概念,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日渐规范化。就晋律而言,从张斐《律表》中已可看出,明确规定了故意与过失的区别;主犯与从犯的区别;罪与非罪的界限;罪与罪之间的区别等,

对封建刑法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三 司法制度和诉讼制度

三国时期的司法机关基本上沿用汉制,中央由廷尉、御使、尚书三部分组成。廷尉是最高审判机关的长官,下设属官政、监、平。南北朝时,北齐将廷尉扩大为大理寺,为专门审核刑案的官署,设卿、少卿、丞为主官,下有政、监、平,并置律博士,明法椽若干人,使中央司法机关趋于完备。在地方,由行政长官兼理狱讼,一般是由县令先作判决,后经郡太守,如郡太守不能断决,送州刺史,最后送廷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司法审判制度,大体沿袭东汉之制,又有所发展改进,主要表现在:

皇帝直接控制审判亲自录囚。为了加强对司法机关审判活动的监督检查,这一时期普遍推行录囚制度。许多皇帝都亲自参与审录讯问囚徒的活动。同时皇帝也常派法官近臣,前往各地审录囚徒。南北朝时期,封建皇帝还通过案验制度,监督检查各地的司法审判工作。

确立死刑奏闻复核制度。为了慎重对待人命关天的死刑重罪,同时也为了便于封建皇帝直接掌握控制大案要案,开始逐步确立死刑奏闻皇帝复核的制度。死刑奏闻复核制度的确立,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司法。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死刑三复奏制度。

“登闻鼓”直诉制度的建立。这种在朝堂外设鼓以待有冤抑者击鼓直诉的制度,有利于补救审级限制的某些弊病,也有利于防止司法官员枉法舞弊,是对不许越级起诉限制的补充,符合诉讼审判制度发展的进步趋势。

D.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立法概况是什么

南朝在封建法制建设上甚少建树,而北朝各国都比较注意封建法律的修订,其中北魏律和北齐律影响最大。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推行封建化的政策,其中包括学习汉族地主阶级实行封建法治的经验,以改变其“言语约束,刻契记事,无囹圄考讯之法,诸犯罪者,皆临时决遣”的落后状况,这是北魏统治者重视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因。北魏律几经修改,至孝文帝太和年间形成最后的规模。北魏律共二十篇,篇目可考有十五篇:刑名、法例、宫卫、违制、户律、厩牧、擅兴、贼律、盗律、斗律、系讯、诈伪、杂律、捕广、断狱。先后参加魏律编撰工作的汉律学家多达数十人,其中许多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北魏律的制定除吸收魏晋律的长处外最突出的就是进一步“纳扎人法”,把更多的儒家规范纳入法典之中,使得北魏律在儒家化过程中更进了一步。

公元550年,北齐建立。武帝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完成了《北齐律》的制定,这是一部在中国封建法制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封建法典,北齐律共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其实际主持者是擅长律学的渤海封氏,并有数十名儒生的参议,经过长达十五年的精心研讨,才制成北齐律。这项规模宏大的立法活动,不仅全面总结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立法经验,而且富于创新精神,撰律者“校正古今,所增损十有八九”。北齐律的篇且是:名例、禁卫、户婚、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原牧、杂律。

北齐律基本上确定了中国后世封建法典的体例与规模。一方面,北齐律把晋律,北魏律中的刑名、法例二篇合为名用律一篇,仍置于律首,作为“经略罪法之轻重,正加减之等差”、“较举上下纲领”的统率全律的总则,正式确立了名例律作为封建法典总则与核心的地位。自此以后至明清各朝法典相沿不改。另一方面,北齐律的十二篇,虽经后世各朝稍加损益,但基本上保留了名例律统率十一篇分则的结构。

北齐律还首创“重罪十条”,隋、唐律在此基础上正式形成“十恶”制度,成为中国封建法典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另外,北齐律中奠定了封建制刑罚体系的基础,即杖、鞭、徒、流、死,在此基础上隋唐律正式形成了答、杖、徒、流、死的封建制五刑。

北齐律为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与完善作了突出贡献,它吸收了前朝立法和司法的成功经验,具有“法令明审、科条简要”的显著特点,是隋唐两代成熟完善的封建法律的直接蓝本。

E. 魏晋南北朝法律思想对立法的影响

随着封建法律思想的转变,封建法律制度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此间,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儒家思想所确立的封建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以及封建法律从内容到体例的重大变化,对后世封建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律学研究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法制长足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法典有:《九章律》、《傍章》、《越宫律》、《朝律》和《魏律》、《陈律》、《北齐律》、《晋律》等。
将夏、商、周以来奴隶制下所实行的肉刑从法律上一举废除,从而为封建制刑罚中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度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封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进步的意义,在中国法制史上是个划时代的事件。

F. 国外对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的历史地位情况哪位知道告诉我一点啊

国外不太好说,国内的可以跟你说说,国内现在对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观点的看法,大多认为对后世的礼法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重要的可参见陈寅恪先生,其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说过:“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之儒学大族创建晋室,统制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既为南朝历代所因袭,北朝改律,复采用之,辗转嬗蜕,经由(北)齐隋,以至于唐,实为华夏刑律不祧之正统。”而瞿同祖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也对中国古代律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详细的探讨,他认为中国法律儒家化在汉代汉武帝时期开端,经由魏晋时期的发展,隋唐采用之后,成为中国法律的正统。
这普遍认为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立法制度上起到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G. 魏晋南北朝法律内容和历史地位

首先是在法典结构和法律形式上的变化,<<曹魏律>>18篇对先前的秦汉时期的法律有了较大的改革,将具律改为刑名放在了律首,规定了八议制度.<<晋律>>在<<曹魏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在刑名后增加法例.
<<北魏律>>20篇是当时著名的法典.12篇的<<北齐律>>将刑名和法例合成为名例篇,该律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次在法律形式上,出项了律,令,格,式,科,比相互为用.
在法典内容上,规定了八议,和官当制度.北齐的重罪十条.规定了绞,斩等死刑制度.规定了流刑.在.<<晋律>>和<<北齐律>>中规定了"准五服制罪"制度.影响深远.北魏则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司法上,北齐设立了大理寺为中央审判机构.晋则设立了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完善了秦汉时期的法律制度,为后世法律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H. 魏晋南北朝法律儒家化在立法和司法上的体现是什么

体现如下:

一、立法上

1、刑罚制度的完善,主要体现在:族诛的废除与缘坐范围的缩小;肉刑日趋减少,北齐最终废除宫刑;酷刑日益减少,妇女犯罪,在适用刑罚时给予特别照顾;流邢被定为减死之邢。综括这一时期的刑罚变革,总的趋势是逐渐宽缓。

2、“八议”入律:先回答八议是什么含义。八议的入律,使贵族官僚享有法定特权,变通使用一般法典中所规定的刑罚的制裁。

3、准五服以制罪:晋律首创,目的在峻礼教之防。是礼法合流的又一体现。

4、官当。

5、设立“重罪十条”:含义。使法律更好的服务于皇权,而且进一步将礼与法律结合起来。

6、确立了服制定罪和存留养亲制度。

二、司法上

1、死刑复核制度形成。

2、登闻鼓直诉制度建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传统法律开始了儒家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

“八议”入律。“八议”是指封建贵族官僚中的八种人犯罪后,须“议其所犯”,对他们所犯罪行实行减免刑罚的制度,表现出封建法律特权思想的鲜明特征。

“八议”制度源于西周的“八辟之议”主张,曹魏时期“八议”正式人律。“八议”是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I. 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北优于南的南的原因分析

从经济方面来说,南方经济是从魏晋时期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从唐朝才开始迅速发展,到了宋朝时期才逐渐超越北方,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魏晋时期北方发达的经济使立法相对先进。
从文化方面来说,北方与少数民族相互融合,互相学习,文化的碰撞使立法也更加完善
从政治方面来说,曹魏基本统一了北方,使《曹魏律》能够在北方很好的推行,以及后来的《晋律》《北齐律》都是和《曹魏律》一脉相承的

热点内容
范健商法学第四版 发布:2024-11-16 05:51:04 浏览:455
劳动法企业旷工处理 发布:2024-11-16 05:23:57 浏览:792
哈尔滨学院法学 发布:2024-11-16 05:12:55 浏览:14
刑法139条规定的 发布:2024-11-16 04:28:54 浏览:937
科研工作条例 发布:2024-11-16 04:24:13 浏览:882
卫生条令条例 发布:2024-11-16 03:10:36 浏览:133
保护原则刑法 发布:2024-11-16 03:04:55 浏览:488
民法典手卡 发布:2024-11-16 02:55:41 浏览:838
单位法律知识讲座通知 发布:2024-11-16 02:30:12 浏览:182
观其复道德经 发布:2024-11-16 02:21:55 浏览: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