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刘勰法治

刘勰法治

发布时间: 2022-04-05 13:27:57

㈠ 我要写一篇征文,话题是“践行十爱,品读经典”,但我完全没头绪,各位大神帮帮我吧

每年四月有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月份,聊聊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这一话题,自然会韵味无穷。一般来讲,读书有三个方面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为了做好工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二是修身功能,得到思想上的收获和精神上的启迪;三是休闲功能,没有明确目的,也没有功利要求,随遇而读,放松身心。在我看来,品读经典,则主要是发挥读书的修身功能。
在古代,经典两个字是分开使用的。经字,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看来,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思是说,经是永恒的道理。典字,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两者合一为大本大册的书。经与典合在一起,就是关于永恒道理的书籍。因此,经典是最好的书,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当然,对于经典,有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种认识,价值理性侧重从精神层面看待经典,认为经典是关于善和美的学问;工具理性则是从知识层面看待经典,认为经典是关于真的学问。一般所说的经典,是价值理性意义上的经典,是围绕人的问题,讨论研究精神和思想的书籍。品读这些书籍,就是读人、读人生、读社会、读智慧。
经典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的灵魂和心灵的知识。人是万物之灵,精神是人类独有的品格,因而经典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尊严,追问人生价值,思考人类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要展示理想信念。人在严酷的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斗争中,总有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憧憬,这种向往与憧憬上升为意识形态,就是理想信念。中国古代的大同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属于理想信念范畴。经典要认识社会规律。这种认识系统化,就是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经典要提出价值标准。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有价值引领和判断,否则就会没有是非、没有原则,就会出现无序和混乱。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规范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关系的作用。经典要强调道德修身。如果说,价值标准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互动的依据,那么,道德修身则是人与自身、人与内心互动的依据,这一依据的核心就是善良,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经典要体悟美的内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崇尚美、追求美,是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概言之,经典就是关于理想信念、思想精髓、价值标准、道德修身和美的书籍。
经典的主要载体是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所有历史都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记载,因为一切文学都是人学。所以,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追求和思想升华的主要载体,人类精神和思想也主要内含在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之中。阅读经典,就是要学哲学,看历史,品读和欣赏文艺作品。在哲学书籍中,我们遨游在思辨的王国,感受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乐趣。在历史书籍中,我们与历史人物一起呼吸,探寻他们的活动踪迹,体悟他们的心路历程。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喜怒哀乐,可以爱、可以恨,在爱中追求善与美,在恨中鞭挞丑与恶。
经典的主要特征是时间久远和多数人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流行骈体文,过于讲究对仗工整而没有内容。唐初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一改骈体文风,注重内容,倡导新的文体,这导致了当时许多文人的不解和非议。杜甫对此评价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正如杜甫的判断,那些反对的文人及其作品没有流传下来,骈体文也没有再恢复,而王杨卢骆倡导的文体则成为唐诗高峰的前奏曲。由此可见,经典不是流行,也不是时髦。流行与时髦可以喧嚣一时,但很快就会灰飞烟灭。经典却会像江河一样,万古长流;像美酒一样,时间越久越醇美。经典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要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这个多数人不是同一时代的多数人,因为同一时代多数人认同的或许就是流行和时髦,而是历史上的多数人。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首先要读经典,学做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提是要修身,也就是做人。倡导读经典,主要不是为了学到知识,而是为了学做人,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联系是指两者本质是一致的;差异则表现为人文精神是不读经典也可能具备的,这是人性善的自然流露。文革期间,很多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派,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他们被放逐到农村,农民群众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并且给了他们人性的温暖、人道的关怀。其中很多农民是不识字的,但他们有人文精神。而人文素养则必须通过品读经典才能培育,这是人性善的自觉表现,是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也就是说,每一次品读经典,都有助于培育和提高人文素养。经典培育的人文素养,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种带着宽容来看待世界的心灵。这样的人文素养要求我们既要做好一个社会人,其所履行的社会价值是正直、善良、诚信、宽容等优秀品质;又要做一个好公民,其所履行的社会价值是法治精神、平等意识、自由理念、理性自觉和科学态度。
同时要读经典,思做事。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完成这一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就是做事。做人与做事是密切联系的,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平台。如果从做人的角度分析,读经典是为了培育人文素养,那么,从做事的角度分析,读经典是为了培育职业操守。严格意义上说,职业操守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把两者分开,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倡导读经典,就是要求更好地做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树立理想信念。只有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才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而有了理想信念,领导干部才会像孙中山先生所讲的,是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办事出于公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经典中告诉我们,国家机关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能就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无论那一类国家,都会提出公平正义的要求。领导干部执掌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应出以公心,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民造福、为党分忧。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善于识人用人。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识人用人。而读诸葛亮的《出师表》,知道什么是忠;读李密的《陈情表》,知道什么是孝,就可以在选人用人中正确地研判一个人的品格,以便选好用准干部。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清正廉洁自律。领导干部有权,但不能以权谋私,更不能贪腐,确保权力不受腐蚀,这是基本的职业操守。通过品读经典,有助于领导干部坚守廉洁从政的道德底线。
读经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普遍的读法,主要是学习、理解经典中的精神、思想、道理和智慧,进而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完善人格。另一种是专家的读法,主要是研究,为了有新的发现,新的求证。绝大多数人读经典,都属于普遍的范围,是为了学习践行经典中的精神和思想。因此,要坚持读原著,而不要单纯地读那些注释经典的书,因为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的书,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有些注释不正确的书,还可能把我们引入歧途。那么,怎样读经典,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呢?
一要经常读经典。做人做事,培育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相伴终身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经常读经典、终身读经典。在经常品读经典中接受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世和一言一行,就像春风化雨那样,不知不觉地在塑造着我们的人格。而且,不同的经典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同一思想、同一道理,这也要求我们经常读经典,广泛涉猎,加深对经典中的精神和思想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们做人做事。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要经常读经典、广泛读经典。
二要反复读经典。经常读经典,是强调广泛性,让经典对我们的人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反复读经典,则是强调专一性,就是要对一部经典读许多遍,真正读懂弄通其内涵和意义,并自觉地运用于人生实践。经常读经典与反复读经典虽有差异,实则互补。毛主席是反复读经典的范例,他把《共产党宣言》读了十几遍,《红楼梦》也读了许多遍,而二十四史更是伴随他一生。提倡反复读经典,是因为经典之为经典,是不可能读一遍就能全面领会和正确把握的,而只能是好书不厌百回读,个中滋味只自知。更重要的是,对于同一经典,年轻时的理解与年纪大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可能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年纪大时的理解,则带着岁月的风霜和人生的历练。这也要求我们反复读经典,不断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要交流读经典。一个人对经典的理解总是有局限性的。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同志之间、朋友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并能在观点碰撞中产生思想火花。同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读经典的体会也不尽相同,互相交流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学习得更加深入,理解得更加完整。交流切磋,既是品读经典的好习惯、好方法,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交流读经典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两人之间是小范围的交流,读书会、研讨会是一种集体交流,现在是信息时代,还可以上网交流或在线交流。
陆游有诗云: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从这首诗可知,古人大概也是读书时间不够,而现代人欠读书的债可能更多。因此,要在节假日、在八小时之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用于经常读经典、反复读经典、交流读经典,从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完善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操守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㈡ 名人名言

http://www.zzzrw.com/thread-349-1-1.html
里面有好多

㈢ 这个句子也请帮忙看看,怎麼翻译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

知道之星先生说的很对,此语的确出自《文心雕龙·论说》。只是翻译略嫌微疵,下面是张光年《骈体语译文心雕龙》,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里的译文,比较权威,以供采选:
原文: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
张译:魏武帝霸业初创时期,名家法家同受重视,傅嘏、王粲的政论,善于分辨名实与法理。到了魏正始年间,本想保持前代文风,而何晏等人,大兴玄学之论,于是老、庄之学盛行,与儒家争雄了。
陆、牟译:曹魏掌权的初期,兼用名家和法家的学说,所以当时傅嘏和王粲的论文,能精练地考核名实,推论道理。到了正始初期,仍致力于继承前代的论文;何晏等人,论述老庄玄学的风气开始盛行起来。于是老庄思想充斥文坛,而和儒家争夺思想阵地。
周译:魏国的开始建立霸业,兼采名家法家的方术;当时的作家傅嘏、王粲,他们考核和熟习名家法家的理论。到了魏正始年代,要致力于遵守魏文帝、明帝的注重文治;这时何晏这一班人,开始使玄学的理论兴盛起来。因此孝子庄周的道家学派得势,同孔子的儒家学派争夺地位了。
感觉陆、牟译对于何晏的影响侧重于文学范围内,周译则偏重于学术思想,不及张译简洁明了,又能同时传达这两层意思。

㈣ 谁有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急急急急急急急~~!

1).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存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告戒人要诚信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汉朝诗论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
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
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
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
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
12.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
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
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德国诗人
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16.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17.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
18.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
19.诚实最好的政策。
--弗兰克林
20.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
(3).劝人宽容,凡事要看得开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4)坚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
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拿破仑一世 名言警句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人性的弱点》 名言警句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佚名 名言警句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名言警句
(5)关于爱情
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柏拉图 名言警句
(6)关于修身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名言警句
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法)孟德斯鸠 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名言警句
(7)人要时常自省——认识自己
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日本)
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德国)
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马来西亚)
给自己唱赞歌的人,听众只有一个。(日本)
莫笑别人背驼,自己把腰挺直。(苏联)
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每个人都知道鞋子挤脚的地方。(拉丁美洲)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德国)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美国)
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英国)
[学习学习]名言警句精选(音序排列)
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其它: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㈤ 一篇审评高~~~~

《刘勰传》(评审稿)概述 刘勰(467——538),字彦和,东莞莒县人,南朝齐梁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刘勰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汉城阳王后裔。城阳王都莒二百余年,传九世十王,其子孙先后封侯者计五十四人。王莽篡权后,刘章后裔皆削爵,至晋永嘉时期五胡乱华,刘章后裔随琅琊王举家渡江南迁,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勰祖上的仕宦情况,今查到史料的有六世祖刘抚为彭城内史,五世祖刘爽为山阴令,四世祖刘仲道为余姚令,祖灵真,史料未记官职,其父刘尚为越骑校尉。刘勰从祖父刘秀之为宋司空。刘勰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僚世家。
刘勰出身世代官宦人家,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曾产生过前程似锦的幻想,以至于“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但好景不长,由于父亲在宋元徽二年(474年)的建康平叛战役中牺牲,而使刘勰早孤家贫。家庭的不幸变故,并没有使刘勰意志消沉,而是“笃志好学”,勤于读书,立志“摛 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聘绩”。在贫苦中求学,与母亲相依为命,不幸的是母亲也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因积劳成疾去世了。刘勰为母亲守丧三年后,已逾时俗的婚龄,以至于终身未婚。永明八年(490年),齐武帝下诏:“公卿以下各举所知,随才受职,进得其人,受登贤之赏,荐非其才,获滥举之罪”。这使处于苦闷中的刘勰看到了一线希望,于是他抱着被举荐的欲望,离开家乡,奔走于建康城内的亲友故旧之间。但茫茫人海,谁会举荐一个孤儿呢? 此时定林寺僧侣与皇室关系密切,刘勰认为定林寺是个可去的地方,退可以有一个读书吃饭的地方,还可以避役;进可以有机会见到政要,或许遇到“伯乐”。于是去定林寺依沙门僧祐居处十余年。十余年的寺院生活,并没有使刘勰成为一名佛徒,只是在寺院作为帮工,助祐校经。时僧祐已是著名的佛教律师,不仅来往于皇室,而且也出没于名山寺院,生平所得布施,皆投入定林寺和建初寺两寺的基本建设上,所得经书、卷轴皆藏于定林寺,定林寺为当时全国两大藏经处之一。僧祐把整理经藏的任务交由刘勰担当,刘勰实际上成了定林寺佛教古籍整理的执行主编。由于刘勰博通经论,因而定林寺经藏均由刘勰区别部类,录而叙之,整理而成。据研究,今传世的佛典目录《出三藏记集》虽署名僧佑,实出刘勰手笔。
刘勰因学问高深,又能写一手好文章,受到京师朝野士人和名僧的器重。于是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刘勰制文。齐永明十年(492年),定林寺高僧超辩圆寂,由刘勰为其撰写碑文。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定林寺高僧僧柔圆寂,沙门僧祐为之立碑,碑文亦由刘勰撰写。
由于刘勰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烈的仕途欲望使他身居佛门,心系仕宦,成名成家的思想使他不能安于现状。他认为“君子处世,树德建言”,也就是说,要么从政当官,恩及于百姓,要么著书立说,以垂后世。在充分估量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之后,认为只有著书立说是可以做到的。他想到为经书作注,以阐释圣人的旨趣,但又想到马融和郑玄在注经方面已做得相当出色,自己纵有深解,也难自成一家。但是,文章对于安邦治国却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切政务要靠它来实施;君臣之业,要靠它来发扬光大。但是时下之文风淫糜,文章体制逐渐败坏。有些作家只注意追求辞藻华丽而忽视文章内容,以至于“离本弥甚,将遂讹滥”。为了纠正这种不正文风,遂遵“尼父陈训”,“搦笔和墨,乃始论文”。刘勰充分利用助祐校经的一切业余时间,费时约四、五年于梁天监元年春夏期间写成一部“论古今文体”的千古奇书——《文心雕龙》。书成之后,虽曾在文人间传开,但并未为时流所重,然而刘勰却深知其书的学术价值。于是决计取定于文坛领袖沈约。由于沈约贵盛,刘勰无由自达。于是便背上他的书扮作货郎,等候在沈约常来往的路上。当沈约车辆到来之时,他上前献书,沈约便命仆人取来试读。沈约被文章打动,认为此书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随时研读。
由于沈约对刘勰文才的褒扬,不久刘勰被任命为奉朝请。奉朝请一职,既无实权,又无属员,只是奉朝会请召而已。但这却是刘勰走向仕宦的第一步。
天监三年(504年),临川王萧宏为中军将军,遂引刘勰为记室。离开定林寺,开始了仕宦生涯。天监七年十一月,刘勰奉敕入定林寺与僧曼等三十人一起抄经,到八年(509年)四月抄毕,凡八十八卷。此时中军临川王萧宏已为司空,车骑将军王茂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遂调刘勰为车骑仓曹参军。天监九年(510年),刘勰出为太末县令,三年届满,吏部考评,“政有清绩”。遂调入仁威将军南康王府为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天监十五年(516年),由僧祐主持的剡县石城寺弥勒佛石像工程峻工,请刘勰前往撰写了《梁建安王造石城寺石像碑铭》。
自从梁武帝于天监三年(504年)舍道事佛以后,佛教成为国教,道教受到打击,佛道斗争日趋激烈。于天监十六年,武帝下诏宗庙祭祀改用蔬果,敕太医不得以生灵为药,并敕天下道观、道士皆还俗。刘勰抓住机遇上表建议二效农社祭祀应如七庙同改。武帝诏付尚书省讨论,得以通过,照刘勰建议行事。同时,刘勰也于本年撰写了《天惑论》—文,反驳道士对于佛教的攻击。一系列的护佛工作,取得了梁武帝的欢心,于是迁步兵校尉,兼通事舍人如故。天监十七年(518年),僧祐法师在建初寺圆寂,葬于开善路西定林寺之旧墓地,弟子正度立碑,刘勰制碑文。天监十八年(519年),刘勰免步兵校尉职,有敕与沙门慧震人定林寺撰经。普通三年(522年)梁武帝下诏,要求郡国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对民间疾苦上报朝廷。在这一政治气氛下,刘勰抓紧完成了他的政论之作《刘子》一书。刘勰与慧震在定林寺自天监十八年(519年)至梁大同三年止,共撰经约七千五百余卷。待完成撰经任务,自己已是古稀之人,看眼下形影相吊,瞻念前程,一切皆为梦幻,一股悲凉和愤恨涌上心头,出家为僧的念头占了上风。于是先燔发自誓,遂上书皇帝付命并启求出家。武帝应允,赐法名慧地。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出家后,末期而卒。但也有人认为并未去世,而是潜回了故乡莒县,并创立了浮来山定林寺。
据《梁书·刘勰传》说刘勰有文集行于世,但在《隋书》中就已不见记载了,现在能找到的刘勰著作有《文心雕龙》、《刘子新论》(或称《刘子》)、《灭惑论》、《梁建安王造石城寺石像碑铭》,其余几篇碑文只见存目,不见文字。
刘勰作为一位思想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思想领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从修身养性,还是治国安邦都有独到的见解,所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法学、军事学、人才学、社会管理学等诸多方面。
在哲学方面,尽管《梁书·刘勰传》中说刘勰“为文长于佛理”,但他的世界观基本是唯物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说:“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乾》《坤》两位,独制《文言》”。“太极”一词,出自《易·系辞上》,一般指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阮籍在《通老论》里说:“《易》之‘太极’,《春秋》谓‘元’,《老子》谓之‘道’,‘道”是什么?何晏《无名论》说:“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强为之名。”这里的“太极”、“道”和“自然”是一个意思,因而“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也就是人文原于自然。这说明刘勰的世界观既不是客观唯心主义,也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是朴素唯物主义的。
刘勰的著作中还处处充满了辩证法。《文心雕龙·时序》篇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这就是说文学是社会的反映,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刘子·惜时》篇说:“夫停灯于缸,先焰非后焰,而明者不能见;藏山于泽今形非作形,而智者不能知。何者?火则时时灭,山则时时移矣”。《刘子·诫盈》篇说:“四时之序,节满则谢,五行之性,功成必退:故阳极则降,阴极则升,日中则昃,月盈而亏,此天下之常道也。势积则损,财聚则散,年盛则衰,乐极还悲,此人之恒情也。”这些都说明,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行变化之中,而且都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活动,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能循道,不能违抗。
民本主义的清明政治思想是刘勰政治思想的主要成份。《刘子·爱民》中说“天生万民则立之君,君则民之天也。天养万物以治阴阳为本,君之化民,以政教为务”“善为政治,必以仁爱为本,不以苛酷为先。”同时主张行政者要立法,做到“赏平罚当”,实行法治。
荐贤举能,均任适才的人才思想是刘勰政治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
总之,刘勰主张建立一个丰衣足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怀自励的社会。
在社会经济上,刘勰主张以农为本。指出:“衣食者,民之本也;女工害,则寒之源也。”并主张国家要有一定的储蓄,以备荒年应急之用。
刘勰基本的文学思想是主张文章要“衔毕佩实”,“质文并重”。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反对“诡奇”、“淫糜”等为争一句之奇而穷思力索,主张“夸饰有节,饰而不诬”的写作原则。认为文章的写作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文学的任务是要“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文学的社会作用在于起到“顺美匡恶”。因而反对“无所匡正”、“无益时用”的文学。
以往的学者多谈刘勰的文学思想,忽视刘勰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一部《文心雕龙》的字里行间,无不以兵学思想贯穿于中。晚年著作的《刘子》一书,设专章谈兵论武。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事谋略,这在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中是少见的。
在《梁书·刘勰传》中,虽然说他“为文长于佛理”,但从他现有佛学著作看,多言他人所已言,未见有什么创新。
刘勰作为一位中世纪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复杂的,有些地方甚至自相矛盾。例如,在《文心雕龙·养气》篇,主张形神一体,形在神在,形死神灭。在《灭惑论》中却主张通过佛法练神的一系列步骤,可以使神脱离形体而长在。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O七年起至二OO一年止,已公开发表论文三干余篇,出版专著二百余部,文心雕龙学已成为世界显学。有许多学者因研究文心雕龙学而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刘勰的文学理论已成为文学写作和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其治国安邦学说被唐太宗编人《帝范》,被武则天编入《臣规》中。一千多年来,《刘子》一书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精神食粮,从政当官的良师益友。
为了纪念刘勰这位中世纪的杰出思想家,在他的祖籍莒县有他的大型立身石雕像,莒县城内的一条东西大街被命为“文心路”。在山东省设有刘勰文学评论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在刘勰的出生地江苏省镇江市建有“文苑”,以纪念其不朽之业绩,镇江市图书馆设立了《文心雕龙》研究资料中心。刘勰正在从学者的书斋走向人民大众,为更多的人所熟悉。

热点内容
卫生条令条例 发布:2024-11-16 03:10:36 浏览:133
保护原则刑法 发布:2024-11-16 03:04:55 浏览:488
民法典手卡 发布:2024-11-16 02:55:41 浏览:838
单位法律知识讲座通知 发布:2024-11-16 02:30:12 浏览:182
观其复道德经 发布:2024-11-16 02:21:55 浏览:301
七零九律师 发布:2024-11-16 02:20:19 浏览:465
广东司法亲子鉴定 发布:2024-11-16 01:59:43 浏览:104
民法典之意 发布:2024-11-16 01:57:40 浏览:269
劳动法最近案例 发布:2024-11-16 01:43:34 浏览:741
刑法总论ppt 发布:2024-11-16 01:33:36 浏览: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