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礼仪
① 道德和礼仪的定义
道德礼仪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层面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版则。道德礼仪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② 道德修养与礼仪的关系
礼仪的道德功能在现代社会里,“礼仪”是一个常用的词语.然而,翻阅诸多综合性辞书,却无“礼仪”的条目.惟有《辞源》做过简单的解释:礼仪即行礼之仪式.所以,对“礼仪”的普遍性涵义的解释,只能借助于对“礼”和“礼节”的解释,《辞海》解释“礼”的主要涵义:一是指表示敬意;二是指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三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 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四是指礼物.《中国大网络全书》的解释:礼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是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是指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把“礼”解释为:中国儒家的社会道德规范,一般指礼节;把“礼节”解释为:规定社会行为和职业行为的习俗和准则的体系.可见,“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已经包含了“礼仪”,即同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从现代的意义上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过去对“礼”和“礼仪”的政治学研究较多,而对其伦理学研究至今还很薄弱.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礼仪”,阐述它的道德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对于拓展伦理学的视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说是三种实现形式:以礼“引”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以礼“显”德: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礼仪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它能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显现人们的道德精神,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挥好礼仪的道德功能?首先,要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要抛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繁文缛节,保留有普遍意义的礼仪习惯,吸纳有积极意义的待人之礼.其次,要健全现代的礼仪体系.构建现代的礼仪体系,要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当继承民族传统礼仪中具有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内容;吸收国际礼仪中具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增加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综合成一个新的科学的体系.再次,要纳入国民教育的过程.礼仪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涵盖了社会上一切人的行为,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掌握和遵守的.因此,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孩子抓起,贯穿于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使每个人都成为懂礼仪、通礼节、讲礼貌的好公民.总之,要切实加强礼仪建设和礼仪教育,充分发挥礼仪的道德功能,在全社会树立学礼仪、讲礼仪的风尚,营造文明的氛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道德和礼仪
道德礼仪抄是一种社会意识袭形态,是人类精神层面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道德礼仪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④ 道德修养与礼仪的关系
礼仪是道德修养的再现,假若没有了礼仪何谈道德与修养呢?
⑤ 道德礼仪有哪些
以下是几点道德礼仪
一、仪表
1、仪表——第一印象的关键
仪表,也就是人的外表形象,包括仪容、服饰、姿态和风度,是一个人教养、性格的外在表现。
讲究个人卫生、保持衣着整洁是仪表美的最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条件,就必须勤梳洗、讲卫生,尤其在社交场合务必穿戴整齐,精神振作。
要正确认识自己,不盲目追赶潮流,注意得体和谐,做到装扮适宜,举止大方,态度亲切,秀外慧中,个性鲜明。
2、仪容——淡妆浓抹要相宜
仪容即容貌,由发式、面容以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的肌肤所构成,是个人仪表的基本要素。保持清洁是最基本、最简单、最普遍的美容。
男士要注意细部的整洁,如眼部、鼻腔、口腔、胡须、指甲等。要知道,有时“细节”也能决定一切。
风华正茂的学生,天生丽质,一般不必化妆。职业女性,尤其是社交场合的女士,通常要化妆。在某些场合,适当的美容化妆则是一种礼貌,也是自尊、尊人的体现。
化妆的浓淡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来选择。在平时,以化淡妆为宜,注重自然和谐,不宜浓妆艳抹、香气袭人;参加晚会、舞会等社交活动时,则应适当浓妆。
3、美发——并非时尚就是好
发型是仪容的极为重要部分。头发整洁、发型得体是美发的基本要求。整洁得体大方的发式易给人留下神清气爽的美感,而蓬头垢面难免使人联想起乞丐。
⑥ 道德修养与礼仪的关系
礼仪是一种修养,是内化后的外显。美丽并不与生俱来。
A、道德修养
B、学识回修养
C、美学答修养
修——修炼——在内
养——养成——在行
一个人的举止是修练出来的,
教养是培养出来的,
吸引力是魅力自身散发出来的,
礼仪是美丽哲学,礼仪塑造美。具有礼仪素养的人最美。
举止优雅是精神境界、文化品位、道德修养的综合体观,也是职业人士讲究文明,显示风度,树立形象的重要方面。
⑦ 道德与礼仪的关系是什么
吾粗浅言之,为汝未言问之所以,故单引字面与答.
"道"与"德"乃分而各具其意,"礼"、"仪"亦如此;取二字组词而生新意,为两词其表之雷同耳。
若从词义而解,“网络”已然详细。
⑧ 社会公德与礼仪有何关系
个人礼仪的内涵
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王以礼,有耻且格。”其大意为:用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刑律惩处违“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看行为的对错和荣辱,用德来推行“道”,以礼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对错、荣辱,并会自觉地遵守之。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个人礼仪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礼仪谦耻,国之四维”,更明白、直接地将“礼”列为立国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见其突出的社会作用。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由此可见,个人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