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读道德经感想

读道德经感想

发布时间: 2022-04-05 22:40:48

❶ 《道德经》的感悟怎么写

写作思路及要点:通过读过的内容,给出一定的感悟,最后做出总结。

无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为,人生下来,活下去,生长老死,本自然之过程,一切随其自然。并随大自然而为之,白天活动,夜晚睡觉。饿则吃,困则息。

吃,随大自然赐予的食物来吃,而不离奇百怪地吃。随自己的身体,情绪而为之,不压抑自己。并引导自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中,也同样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为之,不乱作为,不多作为。也是一切随本性而为之,同样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无为之事。

清净,做了那无为之事,生下来的就是清净了。一个人可以带着,可以发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动,所以不想,放松身体,放松思想。让自己清净下来。

工作上,本有的各负其职。每个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岗位上的基本任务,责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职务。

可在工作中的一个现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应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门的管理办法,管理项目,其结果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经》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去做了,行动了,从小开始,从无为开始,做了就到了。

❷ 《道德经》的感悟有哪些

思路:根据《道德经》的内容展开,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说明。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具备了德善和德信,然后再浑其心,注其耳目,唯有如此,才可能圆满处理事情,如果是相互之间总是不能达成共识,便就没有和谐可谈了。

圣人皆孩之: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质朴的状态。老子这一章所讲的“圣人”,是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使人人守信、向善。老子把以“道”治天下的希望寄托给一个理想的“圣人”,在他的治理下,人人都回复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

“圣人”生于天下,他能够恰当地收敛自己的心欲,兢兢业业地不敢放纵自己,不敢与民争利,不敢以自己主观意志而妄为。

他治理国家往往表现出浑噩质朴的特征,对于注目而视、倾耳而听,用聪明才智为老百姓办实事,圣人能回归到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纯真状态,这就是本章所说的圣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我们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不仅是简简单单的读和学习,而是一种做人,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检验。

从学习老子道德经中你会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就如老子所说言,德善,德信,圣人皆孩之这几个看似普通的字句,却能让人感悟到了人生智慧,并对你的思想及灵魂都会受到洗礼,使我们每一个学习道德经的人都会感到震撼。

❸ 读道德经的感悟。高分

怎样才能读懂老子,《道德经》解读方法

木子: 您认为《道德经》是一部讲述什么内容的书?

草树先生: 如果你问一百个研究道德经的人会有一百个答案。因为绝大部分人对道德经的研究方式都好比是盲人摸象。

《道德经》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修道、修德、做学问、做领导的方法论,是启发我们看问题的思考方式。

所以,道德经不会使人变得更聪明,但可以开发你的大智慧。佛家讲“聪明于尘境发,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终归正觉”

木子: 在不少《道德经》的翻译解读中,我看到不少“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理解,不同程度的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草树先生: 的确如此。对于修道也好、做学问也好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要敢于怀疑,独立思考。

木子: 历史上,被认为读懂《道德经》的人几乎只有庄子一个人?

草树先生: 在有历史记载的人中,庄子对道德经的理解最接近老子本义,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庄子还是带有自己的一些角度,还没有完全站在大“道”的角度,所以还不是究竟。后世对《道德经》的消极见解与庄子不无关系。

当年释迦穆尼如果看到道德经的话,我相信他将是有史以来最懂得道德经内涵的人。

木子:为什么这样说呢?

草树先生: 如果您对金刚经和道德经又较为全面的认知的话就会发现,佛的主张都是对“道”的进一步注解和展开。可以说,释迦穆尼的佛理与老子的道德见解几乎没有任何冲突的地方。

木子: 请问,以你的见解,怎样才能最有效的读懂《道德经》呢?

草树先生: 《道德经》这部哲学体系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而总章“道可道,非恒道......”则是这棵树的种子(本体),其它八十章都是由这粒种子生长出来的。

所以,要真正读懂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就要从“道德”总章开始,尤其要对此章的内容进行定性化分解(分类)。理解了总章,再来解读其它章节也就好比顺藤摸瓜——顺理成章了。

木子: 一般认为,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是道经总章。
草树先生:然而,我的研究则认为它是“道德”总章——道经和德经的总章。

何谓“德”?老子是如何定义德的?在《道德经》里面,有人能指出来具体的回答来。
木子: 好象是找不到。

草树先生: 其实是有的,但老子没有直接用德字。它就在第一章里面,与 “道”交替进行了论述,还指出了两者的关系——“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研究道德经其实并不难。只是研究《道德经》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学术研究常识,那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从大类到小类的定性化分解和结构研究——分类、归类。

比如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种,那么他们首先会根据这个物种的体貌、习性、饮食等明显的大特征将它与其它物种进行比较,从而将此物种归入某种大的类别,然后再按照某些小特征在大类别里面一层一层的归入更小的类别里面去,并最终实现对这个新物种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经》的研究者们往往习惯了儒家横向思考问题为主的简单逻辑方式,而不能按照整体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才导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对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文本解读。

--------------------------2009年9月3日于广州白云山

国学大师误读“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对“绝圣弃智”和“不上贤”,普遍的解释都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或许违背了老子的本意。甚至还有 “智者”试图为老子“平反”,而将简本“绝圣弃智”篡改成““绝智弃辩”等。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是在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根本措施。

-----我认为,老子所言“不上贤”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

如何理解 “不上贤,使民不争”?
草树先生
何谓“不上贤,使民不争”?老子为什么提出“不上贤”的主张?
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并不代表社会不需要有才能的人。
事实上,人人都是天才,个个都是圣贤。这是真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由自然创造,都有自己潜在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和特长,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种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样,在保持社会自然生态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价值。
然而,一旦这个社会将个别人的才能、特长,作为普世价值观的做法时,就必将导致个人自性的自然需要与内心欲望不一致,以及实际能力与预期能力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必然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生,而这又必然导致生社会生态的失衡。
有矛盾和斗争就必然会导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等现象的出现。
所以,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即人与人之间互不将对方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时,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内心的冲突也才会降至最低。这样,人类的矛盾与纷争自然也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自然、和谐、安定,富足的社会就会实现。
因此,老子所言“不上贤,使民不争”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 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这样就能够消除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最终避免了社会的矛盾与纷争。
-----草树先生 [email protected]

何谓“执大象”“天下往”往哪里?
《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对于“执大象”,一般的解释都是把握规律或法则,我以为此解释不够准确。

---------因为,掌握了规律、法则只代表掌握了理论,理论只有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时才会产生价值。

---------譬如,按照社会的自然发展规律,下一阶段(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将会产生怎样不可逆转的变化,政府如能及时的顺应这种变化,自然也就能够得到国民的拥戴,政权也就可以稳固。

---------然而,理论与实际如何才能结合,准确的预测道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呢?这就需要对象和数的准确把握了。

---------所谓的“象”也就是现象,而“数”则是对现象的数据化测量、归纳、分析的结果。

---------南怀瑾老先生说,《易经》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揭示世界上一切奥秘的方法,总结起来也就是五个字:理、象、数、通、变。这其中理、象、数是解开宇宙万物奥妙的方法,而“通”和“变”则是宇宙的特点。

---------所以,掌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理”——规律、法则,再通过“数”——对过去和现在的大现象的数据化分析,就能够预知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作好准备,从而能够从容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满足大多数人们的愿望,并得到大多数人们的拥戴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古今中外掌握社会发展之“道”——理、象、数、通、变的人大都是专家学者,而不是统治者。但“天下往”,归顺的肯定是统治者,而不是专家学者。

---------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开明的统治者只是按照专家学者的意见来治理国家。所以说,统治者“执”的“大象”不可能是指“大道”——自然规律和法则,而是指大自然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

---------因此,对于“执大象,天下往”,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只要尊重人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那么制定出来的国家发展和管理政策、方针就能够顺应社会、民心的发展变化需要,也因而能够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

{草树先生[email protected]

何为德?《道德经》老子如何定义德?
【草树先生试解】
道、德、仁、义者。
道乃德之因;
德乃仁之因;
仁乃义之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在自然界,道创造万物潜在本体内涵,德使万物潜在本体演化为物理世界具体存在的各种事物。
《庄子》:“物得于生,谓之德”。
“有,名万物之母”
就人事而言,
研究人和社会一切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并规划人事目标、方向者为“道人”。
古代三公(司徒、司马、司空)是朝廷最大的官,就是为国家发展做战略规划的。
而“大德”则是掌握、组织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社会发展按照自然规律、民意进行的最高领导人,也包括帮助他人实现生命和人格完善的人。
“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
以古今观之,知慧者受人尊重,就连帝王也对有大学问的人恭敬有加。而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则拥有或掌管着最多的资源,因此称为“贵”。
道者尊,而尊者未必道;德者贵,贵者未必德。

【提示】:对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别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

❹ 道德经感想感悟怎么写

写作思路及要点:通过读过的内容,给出一定的感悟,最后做出总结。

无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为,人生下来,活下去,生长老死,本自然之过程,一切随其自然。并随大自然而为之,白天活动,夜晚睡觉。饿则吃,困则息。

吃,随大自然赐予的食物来吃,而不离奇百怪地吃。随自己的身体,情绪而为之,不压抑自己。并引导自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中,也同样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为之,不乱作为,不多作为。也是一切随本性而为之,同样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无为之事。

清净,做了那无为之事,生下来的就是清净了。一个人可以带着,可以发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动,所以不想,放松身体,放松思想。让自己清净下来。


工作上,本有的各负其职。每个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岗位上的基本任务,责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职务。

可在工作中的一个现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应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门的管理办法,管理项目,其结果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经》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去做了,行动了,从小开始,从无为开始,做了就到了。

虽然每天在学习道德经的一章,自己有浮夸的心态,没有做到之心一处。有的章节句子,只是落于表面的章节语句,没理解到自己心中,自然不会在无形之中的运用。

❺ 自己对道德经的感悟有哪些

每一个人都是师者,都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必须首先要让自己始终不懈,坚持走在正道上。探寻宇宙真理,挖掘生命实相,让自己跳出自己的生活,站于更高处,锻炼俯瞰之力,提升觉知之力,把自己的良心、道心、爱心、慈悲心,以及责任感等充分激发出来,让生命品质得以提升,使自己的心灵回归真正的自由,时刻走在幸福和谐快乐之路上,才是一个真正的师者。

通过学习《道德经》第四章、第五章,进一步理解了“道”为一切万有的总源头,感恩天地万物的化育养育之恩!世间虽无绝对的公平之事,但我们应生发平等之心对待万事万物,因为我们本同根同源;我们要返璞归真,回归到生命最清净的状态,把生命经营好,把人做好,把该做的事做好,感恩每一天!感恩天地万物创造出的无限精彩。

通过学习《道德经》第六章、第七章,进一步认识了天地父母的浩瀚、伟大与神奇!他无条件、无所求、无我无私地化育成就万物众生,我们应当时刻充满感恩与敬畏之心!“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我们应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祖国的发展大潮,兢兢业业,竭尽所能,只有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❻ 道德经的感悟是什么

道德经的感悟:

活在当下的我们,面对经济发展、物欲横流,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中问“道”,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作为一名刚入路的新职人员,我想我应该做的是,踏踏实实地工作、学技术,尽心尽职地担起社会责任,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而这些,需要一颗平常心。用平常的心态去了解社会,抵御不良诱惑。

《道德经》中提得最多的是“道”,还数次提到水,“水”成为这“哲学长诗”中的重要意象。第八章开头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我们应该学习水的“道性”利万物而不争,才能“海纳百川”,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字字催人深思,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博大精深,不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❼ 道德经的感悟是什么

道德经的感悟是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指引我们人生的大智慧

《道德经》通篇论述道与德、善与恶、仁与义、美与丑、天与地等之间的关系,奉劝人们认道识德,从善如流,仁义待人,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通过道德认识天地人之间的共生共存。

《道德经》的价值影响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方面。

❽ 读《道德经》的真实感悟是什么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我们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不仅是简简单单的读和学习,而是一种做人,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检验,从学习老子道德经中你会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

就如老子所说言,德善,德信,圣人皆孩之这几个看似普通的字句,却能让人感悟到了人生智慧,并对你的思想及灵魂都会受到洗礼,使我们每一个学习道德经的人都会感到震撼。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❾ 对道德经的感悟怎么写

写作思路及要点:通过读过的内容,给出一定的感悟,最后做出总结。

无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为,人生下来,活下去,生长老死,本自然之过程,一切随其自然。并随大自然而为之,白天活动,夜晚睡觉。饿则吃,困则息。

吃,随大自然赐予的食物来吃,而不离奇百怪地吃。随自己的身体,情绪而为之,不压抑自己。并引导自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中,也同样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为之,不乱作为,不多作为。也是一切随本性而为之,同样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无为之事。

清净,做了那无为之事,生下来的就是清净了。一个人可以带着,可以发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动,所以不想,放松身体,放松思想。让自己清净下来。


工作上,本有的各负其职。每个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岗位上的基本任务,责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职务。

可在工作中的一个现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应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门的管理办法,管理项目,其结果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经》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去做了,行动了,从小开始,从无为开始,做了就到了。

虽然每天在学习道德经的一章,自己有浮夸的心态,没有做到之心一处。有的章节句子,只是落于表面的章节语句,没理解到自己心中,自然不会在无形之中的运用。

热点内容
民法典手卡 发布:2024-11-16 02:55:41 浏览:838
单位法律知识讲座通知 发布:2024-11-16 02:30:12 浏览:182
观其复道德经 发布:2024-11-16 02:21:55 浏览:301
七零九律师 发布:2024-11-16 02:20:19 浏览:465
广东司法亲子鉴定 发布:2024-11-16 01:59:43 浏览:104
民法典之意 发布:2024-11-16 01:57:40 浏览:269
劳动法最近案例 发布:2024-11-16 01:43:34 浏览:741
刑法总论ppt 发布:2024-11-16 01:33:36 浏览:572
法院的作用与职能 发布:2024-11-16 01:21:15 浏览:135
巴南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4-11-16 01:13:28 浏览: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