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立法人脸识别
㈠ 天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包含单位上班扫脸吗
我觉得既然是法,那就应该针对方方面面的。所以。这个问题咨询相关的法院法官。据了解最官方的依据。不是任何人都能解释的。
㈡ 天津市内的小区人脸识别与公安联网吗
天津顺治区的小区人脸识别与公安联网吗?我觉得应该是他们是联网的,因为灯光安居是联网是联网的
㈢ 天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人脸识别存在什么隐患
《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12月1日表决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其中第十六条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信息的,应当经本人同意并约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简而言之,就是天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为什么要禁止人脸识别信息,他有什么隐患?
保护隐私人人有责,我们要为自己和别人的隐私负责!
㈣ 政协委员建议立法规范人脸识别应用,规范人脸识别都有哪些好处
规范人脸识别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数字网络经济的发展,规范互联网企业在搜集和运用大数据的行为同时也能够保护每一个人的个人隐私,保护每一个人的生物数据。
所以说相关的法律规范必须尽早出台,才能够规范这些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促进我国互联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㈤ 天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识别信息,这是为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也是发生了很大的改善,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手机已经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现在的各种人脸,指纹以及声音等识别信息都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所以很多人就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天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识别信息,这是为何?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其实这是因为会对个人信息受到一定的威胁,下面我们具体来解释一下。
其实天津的这一做法是一种比较好的行为,这有利于更好的保护人们的隐私问题,因为现在有很多的而关于网络网面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方法,比如说去办银行卡,电话号码或者是一些证件的时候都需要进行人脸识别,指纹或者是语音输入等,这些都是个人最重要的信息,但是有些公司却在这种情况下会会介入人们的隐私问题,所以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一些天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识别信息的相关知识。
㈥ 天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这意味着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也是在不断的创新当中,很多的时候对于现在的科技推动都是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系列的便利了,在这样的时候也是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强烈支持,但是对于给我们提供便利的情况之下呢,也是存在着相应的弊端的,在很多的时候对于这样的问题出现之后,也使我们的隐私权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保护,而对于现在的社会呢也是存在着一个利用隐私来作为相应基础去进行的,更多的时候在这时也应该引起我们的一系列警示,毕竟在自己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之下,我们大家都很难会想象到未来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不想看到的事情了。
㈦ 天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人脸识别是不是被盗了
天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一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人对这个行为十分不解,甚至有人质疑是不是人脸识别出现了被盗现象,其实在了解事情始末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天津之所以会立法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并不是因为人脸识别被盗了,也不是人脸的识别的安全性出现问题,而是想要遏制人脸识别信息的滥用。简单来说这个政策的目的就是禁止一些公司或者小区在未经用户的同意下采集人脸信息,避免人脸信息出现滥用或者泄露。
综上所述,我认为天津之所以会立法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并不是因为人脸识别被盗了,而是要用这个政策来保护当地群众的个人隐私,毕竟像小区或者公司强制采集人脸信息这种现象本就不合理,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信息泄露事件,相信在天津的这个政策出台之后信息泄露事件发生的次数将会大大减少。
㈧ 天津将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你认为别的地方该不该效仿
关于人脸识别的消息,在网上不断出现,在南京要求拆除多家售楼部人脸识别系统之后,天津又出台规定,进去采集人脸识别信息,有人认为这或许是要开始整治人脸识别系统了。也有人认为现在人脸识别系统在很多场合下被安装使用,严重的侵犯了人们的个人隐私,因此应该尽早整治。关于天津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这件事,其他的地方应该仿效吗?
关于“天津将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你认为别的地方该不该效仿?”这个话题,各位有什么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㈨ 关于天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一事,你有何看法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种电子产品逐渐出现在我们眼前,再加上手机也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如今字外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关于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人脸识别的地方,所以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关于天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一事,你有何看法?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政策,而且也能够保护人们的隐私,下面我们具体来解释一下。
那么这就会对我们个人的隐私造成极大的威胁,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晚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中有一些也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所以我觉得天津的这种做法是比较好的,太浓是也是站在人们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一些人脸识别的相关知识。
㈩ 天津采集人脸识别信息有法可依 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行为被戴“紧箍咒”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问题日益凸显,有关部门和多地不断出手整治人脸信息违规采集乱象,相关政策也逐步出台。
12月1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下称《条例》)。《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信息的,应当经本人同意并约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据此,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被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面部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一项生物识别技术,这项技术通过采集人像、关键点提取,对人像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人脸识别对比,实现个人身份识别验证的目的。
在行业人士看来,《条例》中规定的禁用人脸识别技术,面向特定场景下的市场信用信息采集者,意味着在上述领域中可能存在技术滥用的情况。基于此,此前南京、徐州和杭州等多地也分别要求售楼处未经同意不得拍摄来访人员的面部信息以及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等。
产业蓝海下风险与机遇并存
据统计,2010-2018年,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7%,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但广阔蓝海面前,行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信息安全问题。尤其在金融领域,指纹、人脸识别等技术更存在着更大的风险隐患。
介于以上,近年多地也在不断对人脸识别等技术加以规范。2019年1月,上海发布《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提到,将推进人脸识别线下支付等23个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同年2月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正式印发《福建省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试点实施方案》。
2019年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提到,将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实现交易验证,由持牌金融机构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实现支付工具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尤其在今年1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还制定《人脸识别线下支付行业自律公约(试行)》在采集环节与存储环节加以要求,坚持“用户授权、最小够用”,明确告知用户信息使用目的、方式和范围,并获得用户授权,避免与需求无关的特征采集等。
但从行业来看,刷脸支付近两年成为大支付机构的竞争焦点。前阶段,微信支付、支付宝刷脸支付抢地盘大战引起广泛关注。在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看来,支付龙头机构为何大力推广刷脸支付,首先是因为刷脸支付作为生物支付的一种方式,目前渗透率较低,存在广泛发展空间,巨头追求抢占新兴模式的制高点。
其次是刷脸支付确实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收银排队的情况,对提升交易效率有所帮助。再者,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巨头拥有庞大的金融生态体系,未来不排除用户的刷脸记录与其授信、风控等联系起来,例如刷脸支付刷得多,信用分有所提升,又或者用户未来在申请贷款时,其人脸信息会多方对比等观察。
个人信息安全相关立法仍不完善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于迎来一审判决。11月29日,“网络法实务圈”获悉,“人脸识别第一案”原告郭兵不服一审判决(一审判决书:“人脸识别第一案”判决书(全文)),已于当天下午寄出上诉状。
2020年11月20日,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就本案公开开庭,并宣判如下:被告野生动物公司赔偿原告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人民币1038元,删除原告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同时驳回原告提出的确认动物园店堂告示、短信通知中相关内容无效等其他诉讼请求。
法院认为,本案争议焦点是对经营者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尤其是指纹和人脸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行为的评价和规范问题。我国法律对于个人信息在消费领域的收集、使用虽未予禁止,但强调对个人信息处理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即个人信息的收集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和征得当事人同意;个人信息的利用要遵循确保安全原则,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被侵害时,经营者需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11月30日,相关媒体报道称该案主诉人郭兵处获悉,因部分请求未获法院支持,其已在前一日寄出民事诉讼状,提出请求撤销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2020)浙0111民初6971号民事判决,改判支持其一审全部诉讼请求。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个人同意,并且个人有权撤回同意;重要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重新取得个人同意;不得以个人不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进行商业营销、信息推送,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
而不久前,国家网信办也发布了《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将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信息排除在38类常见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外。
上述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短视频、地图导航、网络约车、学习教育等38类常见类型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给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戴上“紧箍咒”。必要个人信息是指保障APP基本功能正常运行所必需的个人信息,缺少该信息APP无法提供基本功能服务。只要用户同意收集必要个人信息,APP不得拒绝用户安装使用。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网信办出手限制APP无限“索取”个人隐私信息的恶风终于得到遏制了,我国在APP时代的信息保护也终于迈出了一步。该意见稿管理范围较广,所有类型APP几乎一网打尽。
但张孝荣也认为新规定对于关联登录没有详细规定。此前《个人信安防范指引》提到,用同一账号注册登录多个APP时,可提供解除单个APP用户账号使用关系的渠道。这个没有提及的关联登录可能会绕开网信办的新规,依然会收集用户隐私。
“另外,个人信息早就被APP搜集遍了,唯一没遭毒手的也只有一些00后了。《征求意见稿》对于00后新网民有保护作用,对于老用户权益保障似乎有些不足。”张孝荣进一步指出,“而对于刷脸识别技术的滥用,没有直接明确,对于指纹识别技术采集信息也没有限制,但个人生物识别技术采集的信息要比常见的文本信息更容易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