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谦逊道德经

谦逊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4-06 04:59:07

⑴ <道德经> 译文 请举例告诉我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会出现丑。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好是好了,就会出现恶。

老子是绝对的混乱主义者。他说:你一开始想到秩序,无秩序就出现了。你一想到上帝,魔鬼就已经在那里了——因为思想只能是对立的;思想只能是二分的。思想里面有一个很深的二分法,思想是精神分裂的,它是一个分裂的现象。所以才要这样强调要达到无念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是一个。否则你还是两个,是二分的、分裂的、精神分裂的。
在西方,精神分裂症已经逐渐变得越来越普遍了,因为所有的西方的宗教在深处都是精神分裂的;他们在分割。他们说上帝是好的。那么把所有的邪恶都放到什么地方去呢?上帝是好的,他不能是坏的,而生活中有那么多坏的东西——把那些坏的东西都放到什么地方去呢?所以就创造一个魔鬼。你一创造上帝,你就立刻创造了一个魔鬼。我必须告诉你——老子从来不谈论上帝,从来不。他一次也没有用过“上帝”这个词,因为一旦你使用“上帝”这个词,魔鬼马上就从同一扇门进来了。打开这扇门——他们两个就一起进来。思想总是对立的。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会出现丑。 

当人们忘记美的时候,世界是美丽的,因为那个时候不会有丑。当人们忘记“道德”这个词的时候,世界将是道德的,因为那个时候不会有不道德。当没有人强迫、当没有人试图创造秩序的时候,世界将是有秩序的。所有那些试图创造秩序的人都是制造混乱的人——他们在创造无秩序。然而这是很难理解的。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的整个头脑都被训练过了,被这些精神分裂的思想家训练过了。他们说:选择上帝,拒绝魔鬼;要好,不要坏。你越试图好,你就越感觉到自己内在的坏。
你是否观察过,那些试图变得绝对道德的圣人,他们总是过于敏感自己的罪恶?你去读一读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他的整个一生都试图成为一个圣人,于是就出现了对于罪恶的认知。你越试图成为一个圣人,你就越会感到自己被罪恶包围着。试图好,你就会觉得自己有多么坏。试图爱,你就会碰到恨、愤怒、嫉妒、占有。试图美,你就会越来越觉知自己有多么丑。
放弃二分法。放弃精神分裂的态度。要简单一些。当你简单的时候,你不知道你是谁——美的还是丑的。
这里有一个苏非的故事:
有一个师傅去旅行,他和门徒们来到一家客店过夜。客店的老板告诉他他有两个妻子,一个很美,另一个很丑。
“不过问题是,”客店老板说:“我爱那个丑的,而我恨那个美的。”
师傅问:“怎么回事?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个人说:“那个美的太意识她的美了;这使她变得很丑……”当你过于意识美的时候,你当然会变丑,“……而另一个太意识她的丑了。这使她变得很美。”
那个美的一直在想她是美的——她变得骄傲了。当你骄傲的时候,你怎么可能美丽呢?骄傲就是丑。她变得十分自我。你碰到过任何美丽的自我吗?自我怎么可能美丽呢?另一个,另一个丑的、意识自己丑的,变得谦逊了,而谦逊有它自己的美。谦逊,没有任何骄傲、没有任何自我的谦逊会产生美。
所以那个人说:“我很困惑。我爱那个丑的,而我恨那个美的。请你解决我的困惑。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傅叫来所有的门徒,他说:“你们也来,因为这是一件应该理解的事情。”
他正好说了老子说的话。他对他的门徒说:“不要骄傲你是知道的。如果你知道你是知道的,你就是无知的。如果你知道你是不知道的,你就是聪明的。一个绝对简单的人两方面都不知道,既不知道他是知道的,也不知道他是不知道的。他完全无自我意识地(unself-consciously)生活。”
现在,我想把这个故事拉长一点。本来它已经结束了。按照苏非们所说的,它已经结束了,但是我想给它一个更深的转变。我想告诉你们,在这个师傅访问以后,我也访问了那家客店,当然是在很多年以后。那个人,那个客店的老板过来对我说:“有一件令人困惑的事情。从前有一个苏非师傅来过,我向他提出这个问题,他把它解决了。但是从此以后,一切都改变了。那个丑女人变得以她的谦逊为骄傲,现在我不爱她了。不仅她的身体是丑的,现在她的本质,她的整个本质都变丑了。而那个美丽的女人,她知道自己对于美丽的意识破坏了自己的美丽,所以就放下了这个意识。现在我爱她。不仅她的身体是美丽的,她的本质也变得很美丽了。”所以他对我说:“现在请你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然而我告诉他:“请你保持沉默。如果我说了什么,那么这个故事又会发生一次转变。所以,保持沉默!”
自我意识就是疾病。实际上,无自我意识就是悟。开悟就是:无自我意识。但是在二分之间,在二者之间,在两难之间,你怎么可能无自我意识呢?
你总是在选择:你选择美,丑变成了你的阴影;你选择虔诚,不虔诚变成了你的阴影;你选择做圣人,罪恶变成了你的阴影。选择——你就会有困难,因为正是选择分裂了生命。不要选择,成为无选择的,让生命流动。有时候它看起来象上帝,有时候它看起来象魔鬼——两者都很美。你不要选择。不要试图做一个圣人;否则你的神圣将不是真正的神圣——它里面的一种骄傲会使每样东西都变得丑陋。所以我说,有很多次,罪人已经达到了神,而圣人错过了。因为罪人总是谦逊的;认为自己是罪人,所以他们不能要求。
我要告诉你们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个圣人敲天堂的门,与此同时,就在他的旁边,一个罪人也在敲。圣人很了解那个罪人。他是他的邻居,他们在同一个镇上,他们也在同一天过世。
门开了。守门人,圣彼德,看也不看圣人一眼。他欢迎那个罪人。圣人的感情被伤害了。一个罪人受到欢迎,这是出乎意料的。
他问圣彼德:“这是怎么回事?您伤害了我。您侮辱了我。为什么罪人受到那样的欢迎,而我却不被接受呢?”
圣彼德说:“这就是为什么。你在期望。他没有期望。他只是觉得感激,因为他来到了天堂。你觉得那是你挣来的。他觉得那是上帝的恩典;你认为你之所以达到它,是因为你的努力。对你来说,那是一种成就,而所有的成就都是自我的。他是谦卑的。他简直不能相信自己已经来到天堂了。”
罪人能够达到,圣人却会错过,那是很可能的。如果圣人过于充满他的神圣,他就会错过。
老子说: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出现丑。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好是好了,就出现恶。
所以,有和无在成长中相互依存……   

两者都要使用——不要选择。生命是一种相互依存。罪恶也要使用,它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否则它就不会存在了。愤怒也要使用,它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否则它就不会存在了。在生命中,没有任何东西的存在是没有目的的。没有目的它怎么可能存在呢?生命并非一个混乱,它是一个有意义的宇宙。

⑵ 谦逊胸怀宽广老子打一成语

答案是【虚怀若谷】

虚怀若谷_金山词霸

【拼 音】:
xū huái ruò gǔ

【解 释】:
谦虚的胸怀像深广的山谷.形容非常谦虚.谷:山谷.

【出 处】:
清·陈确《复吴裒仲书》:“读教益;知虚怀若谷;求益无方;弥深感叹.”

【示 例】:
敬爱的周总理对群众诚恳热情;~;使每个见过他的人都深受感动.

谦虚的胸怀像深广的山谷,形容非常谦虚能够容纳别人和接受意见。语出《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

⑶ 天欲令其亡,必先令其狂。谁能把这句透彻的解释一下。

天欲令其亡,必先令其狂的意思是:失败总是因为太狂妄,教导大家要谦逊。另外一个意思是,做人不能太骄傲,骄傲使人自满,一步步的走向颓废。这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古训。

出自:《道德经》(道德经也称之为《老子》、《道德经》)。

原文:天欲其亡 必先令其狂。

释义: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英雄之道,先狂后亡。凡人之心,先亡后狂。我自狂之,奈何我亡”这句话是唐太宗说,针对的是当时横行的突厥。

(3)谦逊道德经扩展阅读:

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与欧底庇德斯有相似的见解:“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也有人说“上帝欲其死亡,必先令其疯狂 ”出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神要使一个人遭难,总是让他忘乎所以。

古人针对天欲令其亡,必先令其狂,这句话,也进行的糅合加工后,就出现了“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利令智昏,鼠目寸光!小人伎俩,必不久长!害人害己,为祸四方”这句话。

⑷ 老子《道德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

最后,我们看看第三个问题:

如何解决人与社会的问题…

人与社会似乎自从出现,就是一对矛盾体。矛盾主要原因在于对物质索取、给予的观念。

人自化生就与生俱来带着一颗自为心,当然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必要条件,但越往后似乎曲解了这句话,演变成了囤积居奇,直至后来在利益分配中厮杀。

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导致人性扭曲、社会冷漠。

一句简单的问候都变得奢侈,一个灿烂的微笑在埋怨中冰封,最后在冷漠的发酵中消逝了自己。

《增广贤文》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句善意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那么是否有一个天秤可以有效控制人性的扭曲、社会的冷漠。

解决人与社会的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

索取:“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意思是:经常保持盈满反而会失去更多,经常与人相争,得到了也不能长久,堆积在多财富,也会有守不住的时候。

白话就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度。

可能有人会想,现在生活节奏快、好的物质本来就很稀缺,抢都不一定得到,还要适可而止,那不是等于束手待毙吗?

大家请看!

这里的水看做是生存物质!

水杯里的三种情况:满的、半杯、无。

当你端着满杯水(半杯水)再去和别人抢水的时候,最后会发现本来已经有的半杯水也没有了,最后只能是怀着愤怒去抢别人的水,最后水洒在了地上,谁也不会得到。

因为一个杯子所装的总量是有限的,所以,当我们有了必要的物质,是否可以短暂的停歇,让已经得到的不会因为自己的贪婪再次失去。

回馈: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意思是:尽全力给予他人自己获得愈多,尽全力帮助他人自己越来越富有);

很多人可能会发笑,世界上有这种傻子吗?谁会愿意做这种傻事!!!

大家记得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今天你笑我傻、明天我笑你傻,总有一天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被别人冰冷的拒绝,那时谁才是真正的傻子。

所以我们要懂得不是我被爱所以才爱人,应该是我爱人所我被爱的道理,这样社会不再冷、人性不再贪,确实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当路宽了、心暖了很多困难也就不在了,自然会左右逢源、立于不败!

人在社会本不难,莫让贪心惹人寒;

多予少取存根本,人间处处是仙坛!

树无根凋零,人无根落寞,这个“根”就是我们的知足心、包容心、博爱心。

道祖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做好每一道生活的减法,才能积累幸福人生的加法;只有谨持“三心”才能看到自己人性的闪光,才能成为生活的赢家。

⑸ 劝人们谦虚的名句,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出自:《论语·述而》,是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
译文: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2、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一为君子,一为小人,自取如何耳。
出自:宋代·林逋《省心录》。
译文: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一个是君子,一个是小人,从取怎么样了。

3、人之不幸莫过于自足。恒苦不足故足,自以为足故不足。
出自:明代方孝孺的《侯城杂诫》。
译文:人的不幸莫过于自我满足。总是感到不满足所以值得,自以为满足所以不足。
4、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出自:清朝谭嗣同《论学者不当骄人》。
译文: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理解是一个人只有不骄傲自满,方可以学到别人的长处,成就自己。
5、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出自:周朝春秋时期《道德经》。
译文:道很有效用但又不会满,好像高深莫测,却又是诞生万物的来源。

⑹ 请问道德经适合教现在的孩子学习吗过于谦逊是否对她以后的道路有不好的影响

看学到什么程度了,低程度的可以有取舍的学,学了之后可以启发大智慧,不纠结于鸡毛蒜皮;
中程度的学,就是按字面意思全学,这样的话估计有可能陷入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都不争的怪圈;
再进一步的话,就又海阔天空了,要知道古人说话都是说一半藏一半,尤其是圣人,更是说一句可以推出十句,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无为、不争,其实很大程度上说的是心态,要知道经中说过“和其光、同其尘”,说的就是要与世浮沉、随波逐流而不立异,其实随波逐流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不要引起他人的过度注意,因此你说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争,自己的钱掉了都随它去了,那么在别人眼中你就是个怪人,反而使你成了众矢之的,又与道德经原意不符了。
学道德经到了既不让别人太过注意自己,又能自己对自己也不太在意,这才刚刚摸到了门槛。
总之,学的好处还是大于不学的好处,不过要注意不要让孩子陷入对修真的追求,那条道路,没有名师指点,太过高深。

⑺ 《老子:谦逊与宽容的故事》 读后感

老子讲的“ 老子讲的“道”的故事读后感 的故事读后感 沈泽凯 604 班介绍: 《老子讲的“道”的故事》系列丛书是从韩国引进的少儿类哲 学普及读物,丛书共 50 卷,选择了东西方哲学史上 50 位大哲学家,以 各人的核心思想为主题,一人一册,用讲故事做诱饵,一步步把小读者 们引到相关的主题中去。50 位哲学家几乎囊括了迄今为止对人类历 史产生了最重要影响的精神导师。故事的编撰、插图的绘制、故事与 思想的衔接、思想的表述均颇具水准。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韩国的儿 童教育学家和哲学家花费了五年时间,极其认真地做着这件事,力图 在孩子和大师之间筑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好句: “等等,等等,呃,呃,啊!完了,都怨你! ” 唉!都怨弟弟来和我争电脑,本来能得最高分,这一下完了,讨厌的 家伙! 我气不打一处来。抬起手拍了一下弟弟的脑袋。果然不出所料,弟弟 这种事在我们家是家常便饭,几乎天天都有。只要有弟弟在,我就不 能安心玩电脑。 看看, 我没说错吧?我妈妈既不生气, 也不动手打人, 就是找我谈话, 而每次一谈话就是一个小时。可是,妈妈对弟弟却不这样……总是偏 向弟弟。 “善佑啊.你不是也知道为什么我们给你起了这个名字吗?善良的 善,保佑的佑,意思就是不要只想着自己,要多想到别人。这个道理 你不可能不知道吧? 读后感 最近老师让我们读了一本叫《老子讲的“道”的故事》的书,虽 然这本书不厚,但我觉得这本书里的知识可不比这 200 多页少。这本 书的作者是朴素晶,先后获延世大学和东大学院硕士、博士学位。曾 任建国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著有 《残暴的冒险》《十大韩国思想家:水云崔济宇》等,译著有《也谈中 国教养史》等。 《老子讲的“道”的故事》大致讲了一群小学生在图书馆遇见了 一位和蔼而神秘的老爷爷,他是研究老子的大家。通过和老爷爷的对 话和接触,小朋友们逐渐喜欢并理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而且这些思 想不仅能够解释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这让我想起了第一课《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中的两个好学,好 提出质疑的优点,这让我十分佩服。如今还有多少人能保持这种好奇 的态度?也许他们确实说错了,太阳早晚离人一样近,但这种精神值 得我们学习。平时如果我们抱着这种心情去学习,不管是是谁,我相 信,他一定能学好的,因为世界上没有笨的人,只有不肯学的人。这 就是《老子讲的“道”的故事》给我的启示。也许对你们来说这算不 上什么,但对我而言球十分重要。

阅读老子, 阅读老子,感悟智慧 每当我手捧《老子》 ,读着那充满智慧的故事,探求那玄而又玄的“道” ,这 样的一幅画面总会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的去 到函谷。老人微笑着看着路边的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在一张牛皮上,老人慢慢 的记录着心中不时涌出的点点思绪,只言片语……两千年后,我们手捧《老子》 , 默默的读着,汲取着智慧的甘露,似乎连世界都安静了下来,慢慢的抬起头,我 们也看见了那幽幽山谷,闻到了那阵阵花香…… 老子留给后人太多的想象空间,以致人们渐渐将他神话,就连他的出生于去 世,都被后人描绘的那样浪漫而传奇。道教更将老子奉为道祖,尊为太上老君。 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而那曾经有血有肉的老子,怕是已经永 远的湮没于历史的流沙中了。也许老子真的就是仙人,信手就丢给人间一个两千 多年都说不清道不明的“道” ,这个“道”能生万物,这个“道”无处不在。天 地中有“道” ;一草一木亦有“道” ;更不用说一人一心了,那就是“道”的化身。 而《老子》就像是这样的一本指南,为人们诉说着“道” ,辩论着“道” ,指引着 人们找到“道” ,拥有“道” 。其实, 《老子》有时真的就像一本手册一样,并不 是那么的高高在上,玄而又玄。用现在的话说, 《老子》有的时候很生活。所谓 的大智慧,其实都是从生活的点滴中渗透出来的。朴素,单纯,却意味深远,甚 至一生都难以参透。但一旦顿悟,那种豁然开朗的快感,那种破开迷雾的兴奋, 是言语难以形容的。站到了更高层次上的自己,如果转身看看过去,有的怕是只 有轻轻一笑吧。 《老子》与《易经》和《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 想巨著。 《老子》精练至极,一共只有五千字左右。故十分艰涩难懂。从古至今, 为《老子》作注者甚多。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因而“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 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以为一切事 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 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 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 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虽诞生于数千年以前,但其要义与 当今的主流世界观亦较为吻合。足见其认识世界的深刻程度,且对中国哲学的发 展乃至文化的形成都具十分深刻的影响。 短短五千字的《老子》包罗万象,字字精髓,包含了老子独特的世界观,价 值观和政治观。如体现世界观的“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 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如体现价值观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天下 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还有体现政治观的“不上 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 不治.”“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 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困扰每个人一生的关于本我存 在,自我价值,以及人生意义的大问题,经老子寥寥几字的阐述,不敢说是豁然 开朗,至少算是有所方向了。他让我们找到了使自己开心的钥匙。 在物质匮乏的古代社会,老子却拥有着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难怪令人惊为 天人。老子从“无”的角度为切入点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虽然几乎没有实践 方面的科学经验,但却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去认识世界。更神奇的是,从这 套理论中升华出的哲学与当今建立在以近代物理学为基础上的哲学并无根本上 的冲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哲学确实是科学的形而上学。 《老子》是如此的精髓,不是我能说得清的。也正如老子自己所说,“道” 说明白了,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就不为“道”了。我们看《老子》不是为了 感悟出什么,更不是为了追赶国学热。能用平静的心态,慢慢的看一遍,记住几 句经典也就够了。 如果能用一些老子的思维方式处理遇到的问题, 就更了不起了。 人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看到了,听到了,思考了也就够了,不 必要追求一个结果。一个刻意的强求出来的结果只会破坏美好和谐的心境。像老 子一样,坦然的活着,随心所欲的活着,多好。

⑻ 道德经做人经典语录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头顶的星空,另一个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康德

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

酒能使人出语轻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为一种道德的性质成为搬运率直之心的物质。

康德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康德

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康德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康德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康德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

体也,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康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康德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⑼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出处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是出自老子,但是并没有在老子的著作中体现,我们只能把他理解为古训,相传为老子所处,原文:天欲其亡 必先令其狂。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导别人想获得成功,就一定更要谦逊,是符合老子道义的古训。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英雄之道,先狂后亡。凡人之心,先亡后狂。我自狂之,奈何我亡”这句话是唐太宗说,针对的是突厥。

唐朝初年,突厥经常南下侵犯,唐太宗决心消灭突厥,说了这句话(引用了老子),意思就是:想要它灭亡,一定要先让他骄傲自满。唐太宗曾派人送大量金宝给突厥,助长其骄傲的气势。

西方的《圣经·旧约》有“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古希腊作家欧底庇德斯说“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9)谦逊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参考资料-网络-老子

⑽ 代表谦逊豁达宽广老子包容的词

虚怀若谷_金山词霸

【拼 音】:xū huái ruò gǔ

【解 释】:谦虚的胸怀像深广的山谷.形容非常谦虚.谷:山谷.

【出 处】:清·陈确《复吴裒仲书》:“读教益;知虚怀若谷;求益无方;弥深感叹.”

【示 例】:敬爱的周总理对群众诚恳热情;~;使每个见过他的人都深受感动.

热点内容
房东选任责任法律依据 发布:2025-01-19 19:16:10 浏览:24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引用 发布:2025-01-19 18:54:39 浏览:483
注会经济法几篇 发布:2025-01-19 18:38:58 浏览:710
合同法签署日期 发布:2025-01-19 18:26:31 浏览:500
居委会选主规章 发布:2025-01-19 18:23:20 浏览:117
企业信用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9 18:14:21 浏览:541
指导意见是部门规章吗 发布:2025-01-19 18:12:57 浏览:796
公司更名后的债权债务法律 发布:2025-01-19 17:15:07 浏览:94
湛江法院新闻 发布:2025-01-19 16:58:02 浏览:265
要有规章制度的说说 发布:2025-01-19 16:48:14 浏览: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