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发行量

道德经发行量

发布时间: 2022-04-06 07:04:18

『壹』 为什么道德经影响很大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道德经》是有史以来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仅5000言的《道德经》也是世界上创造名言最多的巨著之一。

在Google网站上,搜索到的Taoism(天道思想)比“natural law”(自然法)条目还要多。在中国,《论语》比《道德经》影响大,在海外,《道德经》比《论语》影响大。事实上,老子的思想不仅被看作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更被看成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道德经》有些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至今是成语、格言、座右铭。如:“天长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

有的原句,今已演变为警句,广泛流传。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现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现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现演变出“大智若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现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现为“知足常乐”;“宠辱若惊”(十三章),现为“宠辱不惊”。

上图文字是否熟悉?没错,看过《青云志》的朋友肯定都很熟悉这段话,只是,你可能没想到,这句话也是出自《道德经》吧!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二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

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朗诵经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

『贰』 中国的道德经

他们都说了中国的<<道德经>>
是老子所著.我补充2点:
1.老子,在我们视线中,是一位极神秘的古人,至今没有一份资料,能确切地写出他的身世。他出生在何时何地?家庭背景又是怎样?受到过何等教育?享年几岁?葬于何处?资料上只记载了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这只不过是人们对他的猜测。于是人们对他的身世进行了遐想,在古时的某一天,一条通往远处山后的古道上,突然冒出一个骑着瘦驴,长着白胡子的枯老头,“得儿得儿”地向人们走过来。还没等人们看清来者的模样,弄清楚从何处而来,将去何处,他却又是骑着瘦驴消失在山道的尽头。他这枯瘦的身影在人们视线中这么神出鬼没的一现,却在世上留下了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经》。《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却每个字都充满玄机。像他神神叨叨的身世一样,昙花一现,恍恍惚惚地在人们的记忆中。在一遍再一遍地读他的《道德经》的时候,他的“道”是这样显明地在我们的眼前。当我想抓住它时,它却又时隐时现地在我的眼前,像一阵风,一缕雾,迷迷茫茫,让我摸不着,抓不住。但我知道他的"道"说的就是上帝.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宰.它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它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然而它又超越于时间空间以外.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去认识,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2.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叁』 《道德经》是什么时间流传带欧洲的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
《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发行量仅次圣经。
海外初识《道德经》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3个词。

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也给予西方学者以启迪,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就有着老子的影子。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并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术的现实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于欧洲的学者和文人圈子里,广大民众对于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了然。真正让整个欧洲民众认识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欧洲文化危机。

一战后西方文化大危机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8年大战结束,长达四年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各国投入战场兵力达7500万人,其中死伤者达3000多万;因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害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2700亿美元。对于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来说,昔日繁华的城市沦为废墟,大批工厂、铁路、桥梁和房屋被毁坏。欧洲民众更是目睹亲友死于战场,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世界。“世界到底怎么了?”“西方文化到底怎么了?”西方人开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战爆发前,一位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中学教师便已对西方文化进行总体反思,在战后出版的名为《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没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有着生长、成熟、衰败的过程,最终无论何种文化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没落”恰是当时西方文化虚无的极佳写照。人们不禁深思,难道近二、三百年来光辉灿烂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于灭亡的命运,终将毁于一旦?经历一战的惨痛,欧洲人在痛定思痛之余,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救世的良方。

从东方寻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写信给印度诗人泰戈尔,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欧洲文化的弊病已经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东方文化的精髓,不将东西文化融于一炉,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这一年,梁启超到达西欧参观,当梁启超向西方友人说起孔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思想时,那些友人听后都跳了起来,埋怨他“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给他们,真有些对不起人”。

一战后,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中国文化热。在这股热潮中,西方人发现,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最好的拯救良方莫过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热了起来。

当时很多西方学者到中国来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和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药方,像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在1919年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人提倡的礼让、和气、智能、乐观的人生之道远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而西欧的民众尤其是青年,纷纷组织团体来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国当时著名的组织“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鸟”就以老子为精神领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学为依归,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团在章程中写道,德国的青年深受组织的束缚,拘束自己的创造精神,因此现在要以老子为导师,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权利和无条件的自由。1919年,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欧影响广泛,当时有位名叫魏时珍的中国学生到欧洲留学,发现大学的教授十分热衷于与他探讨中国文化。一位姓陈的中国学生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一所乡村中学里,老师向学生讲授“无为而治”的道理,并盛赞老子学说比孔子学说深奥。当时老子成为欧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对于老子的崇拜,在战败国德国体现的尤为明显,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民众对西方文化弊病有着更深的切肤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剂清醒剂,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国青年的崇拜,当时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金点强)

『肆』 《道德经》到底是讲什么的,为何被那么多人推崇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道家、道教的最高经典。从古到今,注解它的书层出不穷:有以儒解老的,有以佛解老的,有从修行实操来解老的,有从权谋运用来解老的。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好像都能从中得到启示,包括历代帝王也不例外。正如尼采所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那么《道德经》都讲了些什么内容,揭示了些什么道理,能历经两千多年都流行不衰,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推崇呢?(据说:曾经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因为译文太多和偏向领域的重叠,《道德经》几年前就超过圣经了。)

一、宇宙观

在人们还流行听天由命,普遍崇拜神灵的时代,老子已经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了。他指出,天地万物都是由一个叫做“道”的东西造生而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掌握了“道”的秘密,那么“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执道而行走天下,根本用不着求助于鬼神。

道生万物是这样一个过程:道→无→有→万物,老子概括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是有形有象有名,因为有形有象,故而有上有下,有内有外,可以分割为“二”;“无”,因为无形无象,故而无上无下,无内无外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至于“三”,它源出于“有”(二),但又不同于那个母体的“有”,所以被称为“三”。就好像一颗石头,它具有坚硬、白色的性质,但如果把这颗石头碾成分子原子,也就不再具备这些性质了。而“物”,如果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特性,也就不成其物了。就像一个人,把他分拆成细胞,也就不能再称之为人了。天下万物,都具备自身独有的性质,都来源于这个“三”。

“无”,之所以能造生“有”,因为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只是拥有没有形状的形状,具备没有形体的形象(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像我们的意识一样,没有形状,没有形象,但并非空无,可以有意识空间,可以造生梦境。

所以无中生有的过程,是非常玄妙的,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只要我们能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那个“无欲”的情状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能体会到无中生有的妙处。

比如我们在放松身体,放空心灵的时候,常常就能灵机一动,激发出灵感来。灵感即出,心念已动,身体已行,此时为“有”。处于“有”的状态时,就能在同为“有”的万事万物中运用和检验它。

这两种状态的区别在于,“无”是不用意识主导的,是空虚宁静的感悟状态,也就是“常无欲”;而“有”是用意识主导的,是主动有为的有意状态,也就是“常有欲”。

这“无”和“有”,在于道,同样源出于道;在于人,同样源出于人。它们就像形体和影子一样不可分离,就像声和音一样同生共存。它们是道生万物并让万物得以持续演化发展的玄妙法门,也是人得以认知和运用道之玄妙的总法门。

生之,又生之,任何事物推及到它最终的根源,指向的一个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道”。所以把握住了道,也就把握住了天地万物。

二、处世之道

这里的处世之道,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人与人的相处方式,人与事、物的相处方式。与之相对应,老子提出了“啬”、“柔”、“小”、“朴”四个概念。

啬: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治人”,是指治理人事,在人间世闯荡;“事天”,是指服侍上天,在天地中生存。

不论是生存在人间世,还是应对于天地自然,都没有比收敛自己的欲望而不妄作,珍惜自己的精力而不妄为更加重要的了。

老子又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生之徒,是指没有遭受意外夭折的人;死之徒,是指遭受意外夭折的人。但还有一些人,想要让自己得到更多,活得更好,活得更长久,结果反而遭到横死。为何?

因为他们被主观欲求控制了头脑,结果失去本心清明;抛弃根本而追逐外物,以致看不清形势,妄动入死地而不自知,这正是导致他们横死的原因。

柔: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说“曲则全”。这三者之间有关系吗?当然有。只有自身柔弱了,才能曲得下来,才能得到保全;只有自身柔弱了,才能驰骋天下,而不会受到阻碍。

自然生成的事物,形态没有一个是绝对笔直的。经历那么长时间的生存发展,它们最终都选择了最适合保全自身的“曲”,所以曲才可以保全。就算是在生活中,也几乎没有一直一帆风顺,想什么就来什么的情况出现,所以才有“委曲求全”这个成语。

因此,弯曲着反而能得到更好的伸展,因为保全了自己;曲折前行反而能更快到达目标,因为避开了障碍。柔弱,故而能够“全生”,能够“葆真”,所以老子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守柔曰强”。

柔弱之所以强大处上,正是因为它在下、在后,老子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善用人者为之下”。所以圣人常常把自身放在最后,但却能站在前方领导众人;并不一心为自己谋取福利,但却能得到天下人的保护和拥戴。这就是无私反而成其私,处下反而居上,柔弱反而胜刚强。

小:老子说“见小曰明”。见小,是因为“知常”,掌握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故而再细微的地方都能掌握。

任何难,都成长于易;任何大,都成长于小,所以掌握了小,也就掌握了大。因此“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的问题,要在它还很容易解决的时候就开始处理;治理大的问题,要在局面还没有发展至混乱的时候就开始治理;成就大的功业,要从很小的事情开始做起。所以圣人从来不会等小事变成大事之后才开始有所作为,故而最终能取得大的成就。

因此,真正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反而不会留下什么值得记录的重大事件,因为国家是太平无事的。真正善于打仗的人反而没有赫赫之功,因为他根本就不会让战争打起来,未战已先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真正善于成大事的人看起来反而无所事事,或者只是在做小事。

事物在趋势之初的时候,事都还是小事,都还是容易的事。但我们不能因为事情“小”就轻视它,因为事情“大”才重视它。因为“大”都是由“小”发展起来的,只有像对待“大”那样去对待“小”,才能轻松做事,成功做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人们做事,常常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不论是在开始的时候,还是在结束的时候,都能始终如一地谨慎对待,也就不会再有失败的事了。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如果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容易,最终就一定会碰到大的困难;如果轻易去许诺别人,最终就会失信于人。所以话说太多就显得很廉价,行为太随便就显得很轻浮。

朴: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眼睛是用来视物的,而不是用来追求视觉享受的,五颜六色看多了反而会让眼睛受到损害;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而不是用来追求音乐享受的,靡靡之音听得多了,反而会让耳朵受到损害。

嘴巴是用来吃饭的,而不是用来追求口舌享受的,品尝的味道多了,反而会让味觉受到损害;内心是要保持淡泊宁静的,过度的驰骋娱乐只会刺激得人心中狂躁;生活是要过得自由自在的,身上珍贵的东西放多了,反而连走路说话都变得小心翼翼了。

所以过于追求外物,就会损害自身。最大的罪过莫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贪得无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个人自己知道满足而得到的满足,才是真正恒久的满足。

人不需要外物来衬托和装扮,物也同样如此,质朴才是最美。《韩非子》说:“和氏壁,不用五彩修饰;隋侯珠,不用金银修饰。它们的本质极美,别的东西不足以修饰它们。事物等待修饰然后流行的,它的本质不美。”

老子说“大巧若拙”,我们总觉得大自然不够完美,于是对自然的素材进行加工。自以为手法灵巧,却不知这素材本身,才是真正的鬼斧神工。我们总是否定自己,主观去雕琢自己,修改自己,自以为“成器”。却不知这真正的大器,是不需要也无法通过主观人为来造就的――“大器免成”。

三、治国方略

治国,取天下,也是《道德经》中比较突出的主题了。老子用了很多的篇幅,提出了三个理念:1、中正;2、无为;3、少私。

中正: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如果得“正”?守中而已。守中而得正,天下就会向之归顺和依附,就能成为天下的根本。也就是老子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好静、无事而无欲,即为“清静”,故“清静为天下正”。

我不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强行管理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有序发展;我喜好清静而不折腾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和谐安宁;我不人为生事而侵扰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富裕;我不为自己的私欲而驱使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朴实。

中正,故而能视天地万物如一,故而能以百姓为刍狗,不会有特别的偏爱或偏恨,故而能得公平公正。“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韩非子?大体》)

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山石,故而能成就其高;江海对细小的流水也不拒绝,故而能成就其广。所以君王如果能像天地一样对待万物,就会人才齐备;如果能像山海一样心胸宽广,就会国家富足。

无为:老子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如果把天下当成自己的私产而随意处置,那么最终就会失去它。同样的,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治理国家,那么最终也会失去它;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处置自己的身体,那么最终也会失去它。

天下神器,它自然而生,自有其运转规律存在,如果随意去干涉,就必然会遭受失败。所以“以无事取天下”,所以“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烹制小鱼一样,不能随意的翻来翻去,否则一来二去小鱼就被翻烂了。

故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大道看上去好像无所作为,但实际上它无所不为,万物都由它而生。侯王如果能持守道来治理天下,万物将自然而然的有序成长。

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慢慢有各种欲望产生,有各种负志强行的行为出现,此时就需要以“无名之朴”镇之。让人们“无知”以保守自然天性,“无欲”以保持清静无事。如此,天下自然也就能得到和谐安宁了。

所以“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国家政令宽厚,则民众淳朴真实;国家政令繁苛,则民众狡诈多智,难以治理。

少私: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民之所以会挨饿,是因为统治者横征暴敛无度,所以才会导致人民挨饿。人民之所以会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治理国家,所以才会觉得人民难以治理。

人民之所以连死都不怕了,是因为统治者让百姓都没有了活路,为了生存下去,才会不怕死。所以那些居于上位的人,如果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那么重,不处处想着盘剥人民利益自己,他就是善于造福人民的贤主了。

如果人民一直都不害怕死亡的话,拿死亡来威胁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人民一直都很害怕死亡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就把他们都抓起来杀掉,又还有谁还敢再去作恶呢?

自有上天来除去那些必死的人,而不是由统治者来决定谁当死谁不当死。如果硬要替代上天来执行杀人的任务,就好像替代技艺高超的木匠去砍木头一样。替代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因此:“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如果我对道稍微有所认知,那么行走在大道上,我就会唯恐有所偏差而走入歧途,所以不敢凭借自己的主观妄然行事。

否则的话,朝政无人打理,田地一片荒芜,仓库非常空虚。但却有人穿着华丽的衣服,行走佩带利剑,山珍海味吃到厌烦,财产货物多到用不完。这不是一群强盗在治理国家吗!

四、个人修养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我一直有三样宝贝,并坚定不移的持守着它:一个叫“慈”,一个叫“俭”,一个叫“不敢为天下先”。

“慈”,是不伤人,不害物,守护培育的意思。父母因为有“慈”,所以能养育自己的子女,所以能“勇”到不顾自己的生命来守护自己的孩子。

“俭”,是少欲的意思。少欲的人,他们不会被外物所驱使,不会因利而贪得,不会把得失放在心上,所以能够积累到很多很富有。

“不敢为天下先”,是不争的意思。不争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得失放在天下人的前面,而更愿意站在天下人的后面。他们把自身放在最后,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推崇,可以成为众人的官长。

如果舍其慈,勇于伤人;舍其俭,贪得无厌;舍其后,处处争先,这样的人,就算能够风光一时,最终也必会给自己招来无穷的祸患。

“慈”,用于作战则百战百胜,用于守护则无人能破。所以上天将要成就一个人,就会让他心中恒有慈念。

因此“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辅佐治理天下的人,不会以武力逞强于天下;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表现出很凶猛好斗的样子;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给敌人正面硬拼的机会;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都很谦下。

因此“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不会为自己争夺利益,而是用来成就他人,成就的人越多,他的德性就越广博;圣人不会为自己累积财货,而是用来造福他人,造福的人越多,他自己就越富有。所以天道有利于万物,而不会伤害他们;圣人造福于万民,而不会与人相争。

『伍』 道德经在国际上的地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文化名著总销量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在中国,《论语》比《道德经》影响大;在国外,《道德经》比《论语》影响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道德经》是被翻译成最多种语言、发行量最大的传世经典。

《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总数近500种,《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老子是2500年中国历代君王的导师,影响中国2500年的历史。德国电视台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还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当代管理巨著《第五项修炼》风靡全球,他的作者“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8226;圣吉最推崇老子的管理思想。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最推崇老子的管理哲学。在松下公司花园里有一尊老子的铜像,下面石座上刻着中文:道可道,非常道。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任时,曾在电视讲话中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道德经》,可帮助人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8国际论坛说:“俄罗斯应该用中国老子的智慧走出经济危机。”

美国总统里根把《道德经》奉为宝典,在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释他的治国理念。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

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

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与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将老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句挂于墙,悬于壁,是老子忠实信徒。

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日本学者汤川秀树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

美国学者卡普拉惊奇地发现了道家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学之道》中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欣赏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了当时他最喜爱的格言。

道祖老子在短短的五千言中,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发生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谛。

参考链接搜狐客户端:http://www.sohu.com/a/114862265_488530

参考链接腾讯:http://news.qq.com/a/20070510/001383.htm

参考链接中国网—国际道德经论坛: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gjddjlt/node_7017047.htm

『陆』 道德经发行量世界第一的说法可靠吗

目前来看没有一家官方数据标明道德经的发行量世界第一,这种消息基本上就是无良自媒体营销号编出来的

『柒』 急!!!四大名著全球发行量

发行量最大是水浒。

转载 人民网

学术研究相当专业 电视改编荒唐可笑

那是今年4月15日的下午,纽约的天气稍稍有点热。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讲堂里却拥挤了200多名听众,他们正在听中国知名作家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梦》。精彩的演讲不断引起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演讲结束了,一个美国华裔青年走了上来,他激动地对刘心武说:“虽然没有完全听懂,但您的普通话很好听!这么好听的中国话像音乐一样,让人很感动。”这让为演讲做了精心准备的刘心武真不知说什么是好,它也生动反映了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四大名著的了解程度。

“仿佛一滴雨水,落入浩瀚的大海”

刘心武先生的这趟美国之行吸引了国内媒体的高度关注。各媒体纷纷以《刘心武美国讲“红楼”受欢迎,掀起古典文学热潮》、《刘心武“揭秘红楼”在美演讲反响强烈》等为题做了报道,详细描述了演讲当天的盛况,比如“当地‘红迷’争相前往。开讲之前,整个讲堂就已经座无虚席”;“刘心武的访美讲座在美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古典文学热潮,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刘心武将要在哥大举办讲座的消息”;“哥伦比亚大学将4月15日定为‘刘心武日’”……一时间,让人感觉美国人一下子痴迷上了《红楼梦》,对中国的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果真如此吗?

刘心武给记者讲述的却是不同的情形。“那天,纽约有几百种文化活动同时展开,有一个关于吴哥窟的研讨会,还有一个东欧的作家在签名售书……”由于是中文演讲,200多位听众几乎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算上拉美裔的美国人,大概只有10几个非华裔美国听众,中途有一个白人退场。“《红楼梦》对他们来说太难了!”不少年轻华裔听众在美国生、美国长,对《红楼梦》也是一知半解,“他们想感知一下母国的文化”。

刘心武告诉记者,美方举办讲座的目的不是向美国人宣传“如何正确无误地理解《红楼梦》”,而是意在以通俗生动的演讲,让一般美国人知道“中国有个伟大的作家曹雪芹写了部伟大的小说”。当天,没有能用英文演讲让刘心武感到非常遗憾。“语言是中美文化交流的重大障碍之一。”当记者问到这次去美国讲《红楼梦》对中美的文化交流能起到什么作用时,刘心武形象地回答说,“仿佛一滴雨水,落入浩瀚的大海。”

在美国访问期间,不少地道的美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无知让刘心武感到非常惊讶。“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在得克萨斯州,居然还有美国人问我,中国的女人是不是还裹小脚,男人是不是还留着辫子!”

书店难寻四大名著踪影

在美国待久了,其实并不难理解刘心武先生的惊讶。中国的四大名著在美国书市上还属“象牙塔尖”类的作品,一般美国书店里很少见到它们的踪影,似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和“中国热”尚未上升到中国古典文学这一层面。走进一般的美国书店,看到最多的中国书籍当推《道德经》、《孙子兵法》、风水和烹饪类读物,以及同“文革”有关的小说和资料性图书。

前不久,
记者来到华盛顿著名的史密桑尼博物院所设的书店,找遍中国文学书架,只看到一套美国企鹅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红楼梦》(该版本采用《石头记》作书名)。书店职员告诉我,根据电脑记录,书店以前曾进过《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但是不知为何书卖完后就没有再续。由于只有为数很少的专业书店有英译本中国四大名著出售,一些读者只能从网上订购。

在四大名著当中,发行量最大的是美国作家赛珍珠当年翻译的《水浒传》,英译书名是《四海之内皆兄弟》。1938年,赛珍珠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所致答谢辞便是以《中国小说》为题。她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小说一样,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知道《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之作”。《四海之内皆兄弟》登上美国当时的畅销图书榜,但译本中还是有不少错误。比如书名翻译就受到过鲁迅的批评。对一百零八将的绰号,也往往望文生义,比如将花和尚鲁智深译为“Priest Hwa”(花牧师),将母夜叉孙二娘译为“Night Ogre”(夜间的怪物)。

相比之下,功夫了得且又有幽默感的美猴王对普通美国人更有吸引力,很多美国人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英译本为《猴》,其他译本有《猴王》、《猴子历险记》、《猴子取经记》、《侠与猪》、《神魔历险记》等。可惜的是,《西游记》翻译成英文后,很多深藏的典故和寓意便流失掉了,令著作失色大半。由杰纳尔翻译,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在各译本中颇受欢迎,但一些美国读者反映,该书的印刷质量和装订工艺似乎还有待提高。

至于位居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美国的高中和大学世界历史课本都会提到,说它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这些教科书往往会通过介绍《红楼梦》来描述大清王朝走向衰落的过程。《红楼梦》在美国被有的书评家称为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般来说,美国人对宗族观念较不重视,而《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家庭成员关系和众多人物名字,让美国读者一头雾水。

对美国的青少年电子游戏迷来说,《三国演义》不算很陌生。数年前,有一部名叫《王朝勇士II》的电游在美国青少年中风靡一时。《王朝勇士II》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改编的。人名和地名都来自原著,控制盘上还有“武术”的汉语拼音按键,只是语言和音乐都已“全盘西化”。但《王朝勇士II》还是引领了不少美国青少年去原著中“寻根”。家住纽约的青年瑞查康就是这样“按图索骥”找到《三国演义》,并被原著所深深吸引。他对记者说,自己从书中真正了解到什么是忠诚、英雄主义和军事谋略,并从历史的视角理解中国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由莫斯·罗伯茨翻译、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英文直译为《三个王国》)在各个版本中较受欢迎,另一个译本的书名则翻译为《三国浪漫史》。

“学术界专业性甚至超过中国”

“美国是个多元的社会,虽然大多数普通美国人不了解四大名著,但在学术界,一些专家的专业性甚至超过中国的学者。”刘心武先生说。

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汉学家莱克曼·珍妮教授对四大名著很有研究,前些年还发表了点评四大名著的专著。书中写道,《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永恒魂灵。正是《红楼梦》深远的人文意境,使它堪称中国四大名著之最。

耶鲁大学还有一位红学大师——史景迁教授。他于1936年出生在英国伦敦,1959年前往耶鲁攻读中国近代史博士学位。史景迁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红学迷”,曾去故宫博物院搜集第一手资料,做了大量的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曹寅和康熙皇帝》。这篇论文相当独到,于1966年出版成书,至今被不少中国学者引用。史景迁还一直要求他的学生至少读通四大名著中的一本。

让唐僧和观音亲吻

有的美国人忽略四大名著,有的美国人研究四大名著,还有的美国人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改编四大名著,经他们改编后的四大名著往往面目全非,让中国人哭笑不得。

美国NBC电视网曾播放过《西游记》改编的4集电视剧,在剧中,观音菩萨竟然和唐僧谈起了恋爱,还有俩人亲嘴的镜头。不少中国人看过后,已经完全没有愤怒的感觉,所有的评语都是“可笑”和“荒唐”。

今年6月,又传出消息说,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已开始着手进行《西游记》的改编工作,又一部美国版电影《西游记》将于2008年面世。但是曾成功饰演过孙悟空的中国演员六小龄童对此却深表忧虑:“我担心他把‘孙悟空’拍成‘金刚’!”

“四大名著必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美国人的目光”

一位曾于上世纪80年代在耶鲁大学师从史景迁教授主修中国历史的学者告诉记者,当年在史景迁的影响下,她在大学时代完整地阅读了四大名著。这位学者完全赞同史景迁的观点,那就是,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必须先读懂四大名著。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外交学院中国研究系项目协调员季肇瑾女士告诉记者,近年来,美国的公立高中开始增设中文课程和相关考试,所教内容和考试题目范围侧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许多美国大学的东亚或中国研究院系都开设了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课程。有些大学则将《红楼梦》列入学生推荐读物的书单中。

季肇瑾说,当美国的“汉语热”向深层次延伸时,中国经典名著必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美国人的目光。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四大名著会更多地进入到美国普通书店和普通美国人阅读的书籍之中。

『捌』 《道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势专微,各诸侯为了争夺属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玖』 全世界7大洲多少国家翻译道德经影响力大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道德经》是有史以来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至少可以查到英文版、法文版、俄文版、德文版、西班牙文版、葡萄牙文版、意大利文版、日文版、韩文版、世界语版、阿拉伯文版等。

『拾』 《道德经》是谁写的

《道德经》是老子写的。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热点内容
第二部婚姻法的重点 发布:2025-01-19 16:00:50 浏览:801
湖南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发布:2025-01-19 15:46:28 浏览:527
劳动法最低工资每小时多少钱 发布:2025-01-19 15:26:10 浏览:666
律师法原理 发布:2025-01-19 13:58:19 浏览:870
考律师怎么考 发布:2025-01-19 12:48:39 浏览:592
青年实践部部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9 12:33:06 浏览:566
潍坊律师工资 发布:2025-01-19 11:51:13 浏览:861
二倍工资劳动法 发布:2025-01-19 11:38:23 浏览:518
陈旧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成语 发布:2025-01-19 11:17:21 浏览:203
成都周边法院 发布:2025-01-19 09:48:34 浏览: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