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律诚信与道德诚信

法律诚信与道德诚信

发布时间: 2022-04-08 05:37:50

㈠ 诚信与道德的关系

《清稗类钞·敬信类》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两黄金,没打借条。不多年,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儿子叫到家,把一千两黄金还给他。但朋友的儿子很惊愕,坚决不受,笑道:“没有这回事,父亲没有留给我借条,也没有口头告诉我有这事。”蔡嶙说:“借条就在我心里,不在纸上,心中的诚信才是根本,你父亲知道我是个讲诚信的人,才没有告诉你。他如此相信我,我又岂能失信呢?”最后还是把黄金还给了他。该故事发人深思之处在于蔡嶙所言,借条、契约、合同等外在的法律性约束固然很重要,但人心中的诚信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没有道德上的“慎独”自律,就可能去钻外在的、法律的空子,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置法律义务于不顾。

人们对道德规范的敬重,人们心目中的诚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严,就是人们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它要解决的是“我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应该怎么做事?二是我应该怎么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后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过前者表现出来。道德信仰涉及这两个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个方面。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理想目标的确认和笃信,是对怎样做人的设定,是对理想人格的设定。道德信仰以人格来证明或显示人性的神圣和尊严,显示人的价值。一种道德信仰的确立,代表着一个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又是对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观念、道德动机的整合,从而将人们的各种关于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低有序的道德价值观系统,成为规范一个人全部人生活动和行为选择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为一个价值系统整体,道德信仰又对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所说的“诚”是真实无欺的意思。天是真实无欺的,人也应该追求真实无欺。达到至诚就能使人感动,达不到至诚就不能使人感动。荀子也重视“诚”,认为“诚”是所有德行的基础。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把“诚”当作最重要的道德观念的是《中庸》。《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可见,至诚是一种尽性知天并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过神学,而从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从相信人性善并通过尽性知天的途径,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做出了很多伤天害理之事。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当前,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在加强诚信教育中,我们应高度重视道德信仰的重要性。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

㈡ 诚信问题该用法律来解决还是道德

法律和道德都不能解决,它必须靠事前的有效保证措施才能杜绝!如没有效措施,法律和道德面临它的不讲诚信,同样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现在法院执行局很多判决得不到有效执行的根本原因。

㈢ 诚信社会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诚信来是文明社会的道德根基自。所谓“诚”,就是真诚、诚实,“内诚于心”,是“信”的内在依据;所谓“信”,是指守信、信用、信任,是“诚”的外在体现。“诚”与“信”的结合,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准则的统一。诚信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治国理政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根基。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诚信友爱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而不可或缺。诚信的缺失,将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世情冷漠、腐败横行、犯罪高发,社会也就失去了和谐的道德基石。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是法治社会建设的要件,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全体公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㈣ 大学思修:请问道德,法律,和诚信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法律是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道德
诚信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法律是道德和诚信的保障

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诚信与法律的关系

一些法律把诚信作为基本的行为规范。例如: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2017民法总则

㈥ 道德诚信与法律诚信的区别

道德诚信是自觉遵守的,而法律诚信是强制执行的。就像学校校规,有些同学能自觉遵守,有些同学却得强制执行。

㈦ 在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里诚信的意思

诚信友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倡导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诚信友爱为从道德层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我们需要从理论基础、思想根源、时代内涵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诚信友爱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追求是一切为了人,一切有利于人。“为人、利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计未来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使用过“诚信友爱”这样中国式的用语,但真正把“诚信友爱”提升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书中,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提出的社会和谐的主张,其中内在地体现了诚信友爱的思想。首先,马克思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提出要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改变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到的非人待遇,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冷酷无情的“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把被“淹没在利己主义冰水之中”的人的思想和精神解救出来。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变为“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即人与人的关系是真正的友谊、合作与和谐相处。第三,马克思所设计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全新的道德类型。这种新的道德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无私、平等、友爱、自由的和谐关系,它既是人类共同的、最高的道德要求,也是人类道德进步的最高目标。因此,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作为价值取向。

诚信友爱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底蕴

诚信友爱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思想史上,在儒家、道家的言论中有着深厚的思想底蕴。

诚信的本意是指对人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诚与信是相通的,诚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主要讲的是个人内持品德;信体现在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主要讲的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诚、信合起来使用,则有诚实守信、言行一致,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相统一的丰富内涵。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诚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把诚信看作是“立人之本”。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倡导诚信无欺,反对欺诈虚伪。孟子把修养诚信看作是做人应走的正道,“思诚者”是“人之道也”。王安石断言:“人无信不立。”可见,在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信被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志,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无此便无以立足。其二,把诚信看作是“立政之本”。孔子认为,立诚信、取信于民是关系国家政权稳定乃至兴衰存亡的重要问题。如果国家缺少诚信,社会秩序必将是一片混乱,其害不可胜言,反之,如果人皆守信,既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又能保持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荀子还用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诚信与否和国家政权兴衰存亡的关系。他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这就是说,取信于民是一个国家长期稳定、兴旺发达的根本。其三,把诚信看作是“进德修业之本”。诚信是从事商业乃至各行各业兴旺发达的道德保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不能靠欺诈等手段来谋取利益。管子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意思是说,不讲诚信的商人不能从事商业,不能以商谋生。中华传统商业中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诚信美德,强调的都是以诚信为本,才会事业有成。

崇尚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仁爱思想。孔子提出了 “仁者爱人”的思想。这里的“爱人”,就是要对人有同情心,乐于关心人、善于帮助别人。墨子则提倡“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墨子的“兼爱”就是博爱,他要求对一切人都同样相爱,没有差别,不分等级。鼓励人要不相欺侮、不相傲视,和睦相处,进而达到“兼爱”的理想境界。墨子还大声疾呼:“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这充分体现了他尽己为人、利人助人的仁爱精神。如果说孔子、墨子所提倡的仁爱是共性的、抽象的,孟子所描绘的尊老爱幼则是个性的、具体的,他要求人们不仅要敬爱自己的长辈,而且要推广到敬爱别人的长辈;不仅要疼爱自己的子女,而且要扩大到疼爱别人的子女。当然,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阶级社会里,以上这些思想、主张从根本上说是无法实现的。但也应该看到,“仁爱”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所反映的共同人性、共同情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已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社会公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日月几易,“仁爱”精神已渗透于中华民族血脉,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强大内在动力。

诚信友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内涵

诚信友爱从来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当今时代,诚信友爱不仅是一种品行、道义、声誉,更是一种责任、准则、资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诚信友爱也必然注入崭新的时代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诚信友爱是指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中华民族历来有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美德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社会多样化发展趋势加快,社会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这使得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鼓励人民群众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多为社会服务,多为困难人群提供帮助的社会风气。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由之路。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和准则,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诚信水平,特别是信用意识、信用精神和信用原则也应得到充分的发展。诚信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的品德,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要求。健全社会信用,培养公民的诚实守信品德,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越要倡导社会诚信,越需要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础。没有诚信,人际关系紧张,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就不会有和谐。只有大力营造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才能把各种社会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力。

其二,诚信友爱是指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而且需要全体人民的力量。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高度和谐的社会既取决于人较好地融入社会,也取决于社会为人创造较好的发展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追求全体人民之间的和睦相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管理模式正在融解,单位的人正在转变为社会的人,单一的人正在变为多面的人。身份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甚至所有制之间的社会流动空前加快。传统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概念,正在发生分化。新的职业、身份、阶层在不断生成。在这种情况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从制度上保障全体人民地位的平等,特别是竞争机会的平等,逐步消除户籍、教育、就业、身份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保护全体人民的合法权益,而且要在社会阶层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平等友爱、和睦相处、融洽和谐、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诚信友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道德作支撑,以制度作基础,以法律作保障,引导和规范全体人民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诚信友爱品质,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㈧ 诚信是用法律还是道德

诚实信用是道德范畴,但有些法律会将其作为一项原则,如民法。在民法里面诚实信用原则被称为“帝王原则”。

㈨ 诚信与道德有什么区别

道德是一个人在生来活中自觉遵守的规则自,好比公民要遵纪守法一样,必须要有法律来约束。但又有区别,道德不能用法律去制约,它需要我们自觉去遵循。如果一个没道德的人谈不上诚信,但诚信的人他一定有道德。道德不是强加与谁,是我们五千年古老文化的传统,是我们人与人交往,为了更好地发展,和谐,自觉建立维护的。就好比父母教导我们说不要骂人,不要去偷等等,这就是道德的传承,同时也是发展和延续。

热点内容
保安劳动法无法保证 发布:2025-01-19 02:05:21 浏览:315
民法典与与生态环境 发布:2025-01-19 01:21:19 浏览:439
中国合同法起草 发布:2025-01-19 01:08:06 浏览:180
法律与道德的案例 发布:2025-01-18 23:50:09 浏览:277
违反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8 23:45:42 浏览:414
刑法什么罪名 发布:2025-01-18 22:44:36 浏览:570
依规章行事 发布:2025-01-18 22:20:52 浏览:710
如何坚守道德 发布:2025-01-18 21:48:53 浏览:893
道德上负担 发布:2025-01-18 21:18:01 浏览:131
法学类6 发布:2025-01-18 20:49:49 浏览: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