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检察企业发展法治保障

检察企业发展法治保障

发布时间: 2022-04-08 12:59:09

⑴ 检察机关如何独立公正地行使检察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很大的意义上讲就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区、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和河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就必须健全和完善包括检察制度在内的司法制度,推进司法改革,就必须用统一的检察执法思想去指导检察实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检察权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它是严格执法、依法办案、服务经济等宗旨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 一、独立行使检察权的重要意义 独立行使检察权,就是检察机关在行使其检察职权时所具有的高度独立生,检察机关及其检察官只服从法律,不受其他国家机关、团体和个人的非常干涉。检察权的独立性,从理论上讲似乎较为简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真正实现,就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就是比较困难的。市场经济要求公平、公正、公开、平等、自由,具体到司法制度上也要求其公平、公正、公开,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公正,就是最能体现法律和法制之本质的公正性。在司法制度运行过程中要体现其公正性,就必须建立一套司法主体即司法机关合理运行的健全机制,建立起能确保司法机关独立、尽职、依法、严格执行法律的司法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司法机关的相对独立性或执法的绝对独立性。司法独立性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必然要求。就检察制度而言,检察权的独立行使是确保检察公正的前提条件。 检察权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其外在的独立性和内在的独立性上。检察权外在的独立性,要求检察机关及其检察官办理案件时只服从法律,不受其他国家机关、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即检察权的行使相对于社会中的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而言是独立的,而且这种独立性是由法律所规定的。因此,就要从法律及其制度上健全和完善保证检察权独立行使的一种机制,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检察权内在的独立性,要求各级检察机关的检察官在办理具体案件时也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实行主检检察官制度,实行办案检察官个人负责制。检察权的独立性最主要的是保证检察权要有外在的独立性,保证其相对于其他国家机关和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确保检察权的独立行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是健全和完善司法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司法改革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依法治国、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保障之一。 二、独立行使检察权与坚持党的领导 独立行使检察权与坚持党的领导是互相依赖、共生共存的关系。 (一)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相对独立。独立行使检察权这一原则的确立,对于检察机关依法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社会单位及公民执行法律的状况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特别是职务犯罪侦查权、公诉权及各项诉讼监督权的行使,都需要保持独立性,排除各种法外力量的干扰,取得检察权行使的有效性。可见,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保障检察权行使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但独立行使检察权这一原则的独立性,无论从一般常识上还是从宪法第131条的表述逻辑上,都不是相对于党的领导的独立。也就是说,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是在党领导之外的独立,而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相对独立。 (二)党的领导是尊重和捍卫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领导。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有助于检察机关正确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保证检察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防止检察业务工作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力量,使检察工作的开展得到其他法律职能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有利于排除各种干扰,确保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检察权。 总之,没有党的领导,检察权的行使可能失去正确方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难以顺利贯彻;不尊重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社会的公平正义就失去了可靠基础,党的领导就背离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同时,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离不开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但这种监督应该是方针政策性的、宏观上的、一般性的,普遍情况下不应对具体案件和具体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否则,就很难或不能保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司法的公正性也就难以保证,设立司法机关的目的和必要性也就值得商榷了。党的方针性、政策性的领导和人大宏观上、一般性的监督与独立行使检察权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检察权的独立行使与党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并不矛盾,反过来讲,党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也绝不能代替或非法干涉检察权的独立行使,二者应是辩证统一的,党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对于检察权的独立行使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检察权的独立行使恰恰是党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的科学化、法治化的必然结果。 三、独立行使检察权的途径 从法律和制度上对保证检察权的独立行使作出规定和设置只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更重要的还在于如何在司法实践中使这种独立性得以真正的实施。在检察权得以独立行使的前提条件下,在司法实践中严格执法,进而达到实现司法公正的目的。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如何使检察权得以真正的独立行使呢? (一)自觉接受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检察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政法工作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检察干警的头脑,坚决反对那些打着依法治国和“司法独立”的幌子否定党的领导、打着司法改革、检察改革旗号否定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检察制度,利用司法个案炒作诋毁党和政府形象的错误言行。牢固确立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地位,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并在执法中坚持党性原则、遵守党的纪律,对党关于政法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各级检察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检察机关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委报告。办理自侦案件,要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基层检察院查办重要案件,也要及时向党委报告,确保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 (二)理顺人大与检察机关的关系。检察机关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这是我国政治体制决定的,检察改革不但不能动摇这一制度,而且还要强化这制度。但是,为保障司法公正,人大与检察机关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第一,应取消人大对检察工作报告的表决权。检察机关向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是我国宪法的规定,但人大代表对检察工作报告进行表决却没有法律依据,应当予以取消。人大代表应通过提出意见和建议来实现对检察工作的监督。第二,应当规范人大对检察机关的个案监督。人大对个案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利于司法机关公正执法。但是如果人大对个案的监督涉及到对正在办理的案件提出办理建议或意见,以及对已经处理的案件组织特别调查组进行调查并提出改正的建议,那么,这种监督不仅妨碍司法独立,而且不符合法定程序。同时,监督方式的随意性也易于开辟新的司法腐败通道。所以,这种个案监督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人大对个案的监督只能是对质询权、特定问题的调查及决定权、特赦权和逮捕代表许可权这四权权力的具体化、程序化,超越这四项权力的个案监督是没有宪法根据的,甚至可能违宪。而且个案监督的范围、程序、方式必须严格加以规范,不能将个案监督发展成为一种常规的法律监督。 (三)赋予检察官相对独立地位,健全检察官职务保障机制。 没有检察官独立的检察一体制是一种纯粹的行政体制,没有检察一体的检察官独立是种纯粹的司法体制,都不符合检察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检察一体与检察官独立之间的关系,在两个极端之间确定最佳的平衡点,然后再从制度上保证检察官独立的实现。一是独立的经费制度保障。无论是基层检察机关还是上级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而非某个地方局部的利益。从目前的经济保障制度看,由于各地经济状况不同,各地检察机关的经费保障情况也不同。同时,由于经济命脉受制于地方财政部门,受利益驱动,很难真正做到独立。这就有必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垂直经费保障制度,全国检察官的工资待遇和业务开支,由中央财政统一列支,再根据各地检察机关办案情况和各地经济发展情况确定预算层层下拨,使检察机关摆脱地方利益的束缚和地方行政机关的制约,实现检察权的独立行使。这也是各国确保司法独立较为普遍的做法。二是独立的人事制度保障。为摆脱地方党政机关及其领导通过用人权干扰检察权的行使的现象和防止部分不具备检察官条件的人员被安排进检察队伍的情况,在检察官的管理、晋升方面,可以实行垂直分类管理制度。垂直管理,就是将用人权由地方党委掌握改为由上级检察机关掌握行使,改变过去检察官的任职、晋升由地方党委组织人事部门考察推荐,再予任命的做法,使上级检察机关直接掌握检察官的晋升和任命,真正从有利于检察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符合检察官资格和晋升条件的人员进行任命,引进优秀人才,调离不适应检察工作的人员。分类管理,就是将检察官按工作性质进行分类,改变现行行政化管理体制下混同管理的现象,把符合检察官条件的人员和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分开管理,使检察官从日常行政事务中脱离出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检察业务工作中去。同时,在对检察官的日常管理中,也要摆脱科长、处长对检察工作实行领导的行政管理模式,实行高级检察官领导办案小组的方式,通过规范低等级检察官的晋升考试考核办法,严格等级晋升,实现高素质、专业化的高等级检察官对低等级检察官的领导,从而不断提高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人民检察院)

⑵ 检察机关如何服务大局

A 检察机关如何服务大局


检察机关要立足当前,着眼科学发展,把服务大局作为检察机关的重大政治责任,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服务大局最直接的举措和最现实的体现。

一、充分了解地情,找准服务的切入点

各级检察机关所处地域不一样,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也不尽全然相同。这里说的“地情”就是各地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检察干警工作在一个地域,就要充分了解一个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和水平,找准检察机关服务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加快当地崛起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二、切实提高认识,增强服务的自觉性

检察机关服务大局,前提是认识大局,胸怀大局。大局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有着不同的内涵。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发展是第一要义,检察工作作为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围绕时代主题,与时俱进,一心一意为加快发展服务,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自觉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要立足现实,解放思想,克服畏难情绪,畅通监督渠道,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在敢于监督、敢于碰硬,善于监督、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提高检察工作自身科学发展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是检察工作主题的根本体现,检察工作通过强化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达到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央领导最为关注民生问题,检察机关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和维护者,应当在各项检察活动中,把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作为完善和拓展检察职能的重要手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纠正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或乱作为等行为,并通过打击刑事犯罪、搞好涉检信访等途径,尽力减少妨害民生的案件发生,妥善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使群众受损的权利得到有效救济。

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检察机关必须在做好传统意义上维护政治、治安稳定工作的同时,保障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协调可持续稳定,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必须把稳定提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把握,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秩序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统筹国内与国际环境稳定,要坚持“标本兼治”,既立足当前、解决现实问题,又着眼未来、采取长远措施,实现长治久安的全面而协调的稳定。

坚持统筹兼顾是检察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检察机关要坚持以业务工作为中心,推动全面发展,既突出执法办案,又注重抓好政治工作、装备保障和综合服务工作。要依法行使批捕权、公诉权、抗诉权,对执法司法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保证监督的严密性,也要发现自身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而建立起更加科学的工作机制;要提高打击和预防刑事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履行好批捕、起诉职能,提高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反腐廉政建设的能力;提高强化诉讼监督,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能力,积极开展法律监督,保证执法不枉不纵,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科学发展,推出服务的新举措

1、立足本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检察机关服务大局途径主要是通过检察职能活动。坚持科学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履行检察职责维护社会稳定、查处职务犯罪维护政风清廉、加强诉讼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一是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有效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生命和财产安全及国家利益,确保各类投资经营主体的人身生命、财产不受侵犯,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全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经营环境,这是检察工作服务大局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二是积极预防和严肃查处各类职务犯罪活动,对有关职务(公务)活动进行检察监督,为经济建设营造一个清廉勤俭的政务环境。三是加强诉讼监督,确保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永恒的主题,认真开展各项诉讼监督活动,是维护司法公平正义的保证,检察机关必须依法进行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刑事判决裁定监督和执行监督,切实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四是积极做好检察环节的综合治理工作,增强工作的敏感性和预见性,对发现的事件苗头,要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适时提出检察建议,处理好涉检信访,给社会减轻压力,努力营造一个温暖的和谐的社会环境。

2、解放思想,推动自身科学发展。一是着力转变检察机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牢固树立办案数量、质量、效率与效果相统一的政绩观,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权力观。二是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检察工作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还不够强,检察业务工作、基层院发展还不平衡等问题;解决少数干警精神不振,不想办案、不愿办案和受利益驱动办案等问题;解决法律知识缺乏和监督能力不够,以及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监督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三是着力构建有利于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规范部门职能,完善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改革检察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规范执法办案流程和行为,强化检察机关自身的监督制约机制。

3、规范执法,提升服务能力和效果。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增强服务意识;立足检察职能,坚持服务方向;依法惩治犯罪,加大服务力度;强化法律监督,拓展服务空间;加强犯罪预防,扩充服务渠道;把握法律政策,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端正服务态度;改进执法方法,坚持文明服务;转变执法作风,提高服务效果;坚持从严治检,提升服务能力。

检察机关服务大局,就要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上下功夫、求实效,在深入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上下功夫、求实效,在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上下功夫、求实效,在深化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上下功夫、求实效,在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上下功夫、求实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强、改进和推动各项检察工作,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⑶ 检察机关如何服从大局 为保持经济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大局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那么检察工作就要服从服务于这个大局,自觉地把各项工作融入其中,进行思考、谋划和部署,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才能有所作为,有更大作为。 当前推动科学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是重中之重的工作,那么检察机关就必须牢固树立这个大局意识、中心意识、服务意识,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趋势以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了解和掌握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共克时艰;要切实担负起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首要政治任务,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悍卫者,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好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证中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一)要以树立服从服务的意识为前提 服务大局是检察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而要切实地担负此责任,则必须以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责任意识为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有了大局意识,才能谈服从,才能谈服务,才会做到自觉把本职工作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结合,切实担负起服务大局的重大政治责任。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重要的实践者和推动力量,必须坚持法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方向,自觉为完成社会主义法治所肩负的重要使命而不懈努力。那么,如何树立服从服务大局的意识呢?我认为检察干警的服务大局意识来自于对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与掌握。通过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摆正局部与全局、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掌握从宏观上把握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规律的方法,进而与客观实际相联系,分析和认识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复杂矛盾和问题;通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明了当前的中心任务,了解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实际,从而使每个检察人员都能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经受住政治风浪的考验,才能严格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保持高度一致,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二)要以掌握服务大局的本领为基础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现服务大局的愿望,必须要有服务大局的本领。在当前的形势下,检察人员服务大局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切实保证公正执法的能力 对于检察机关和广大干警而言,树立和坚持服务大局的理念,立足本职是基础。把本职工作干好,把各自职责履行好,把职能作用发挥好,通过具体的职责履行、职能发挥去实现和体现为大局服务。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推进,法律调整的领域、层面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期望通过法律手段讨回公平、讨个“说法”,对公正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保证公正执法,就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合法合理、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等三项原则,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2、切实提高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检察机关行使职权要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不断提高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具体到本职工作中,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手中的权力行使好,把职责履行好,妥善处理好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杜绝乱作为、防止不作为;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脱离群众、骄横跋扈、盛气凌人的不良倾向。 3、切实加强随机应变的能力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检察工作与经济社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服务大局的理念。毛泽东同志曾经告诫我们:“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因此要想做到“随机应变”,就应该加强学习。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服务大局的方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用科学世界观指导、认识、分析形势的方法;学习科技、金融、证券、财会、法律等方面知识,提高服务大局的水平。 (三)要以明确的服务内容为载体 立足检察职能,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还需要检察机关认真的深入社会,搞好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明确服务的方向,确立服务的载体,只有这样,服务才能到位,才能效果明显。从目前的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司法保障方面看,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更加注重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深入查办商业贿赂犯罪,促进依法调节民事经济关系,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 2、要更加注重保障政府投资安全,加大对重大工程建设和项目资金使用的法律监督,严肃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犯罪行为,做好公共资金使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项目实施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3、要更加注重对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治环境。

⑷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服务于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

A 基层检察机关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社会矛盾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发展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社会矛盾的化解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全力配合、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社会矛盾化解系统中检察机关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检察机关这个矛盾化解子系统的良好运作。

基层检察机关直接面对群众,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具有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基层检察机关应积极响应中央政法委和最高检的号召,落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筑牢检察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基层检察机关应该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不断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各项检察工作的始终,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基层检察机关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及其特征

(一)面临的社会矛盾种类

1.刑事案件产生的社会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利益格局进行了大调整,各种利益主体冲突不断,引发了刑事犯罪案件的高发、频发。这些刑事案件不仅给众多受害人带来严重后果,而且也使民众的安全感进一步下滑,加重了社会调和的包袱。如故意伤害案件受害人及其家属与犯罪人的家庭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交通肇事刑事案件造成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现状等等情况,都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2.民事纠纷案件引发的社会矛盾。民事纠纷案件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如婚姻纠纷、借贷纠纷、买卖纠纷等等。由于民事案件直接涉及群众经济利益,矛盾复杂,经常出现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情况,可案件的当事人处理问题时抱守的却是合理即合法、有理讲遍天下的观念,而非法理上讲证据的理念。这些理念最终引发的结果是,当事人不理解或不支持法院处理案件或行政部门处理事件的结果,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如无理缠诉、缠访,更有甚者聚集亲朋好友,围攻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谩骂相关国家工作人员。

3.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职务犯罪所引发的矛盾。尤其是企业领导人员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发生的职务犯罪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引发了人民群众和企业职工内心不满,企业职工担心个人利益受损,迅速聚集,或联名向相关部门反映,或集体上访,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埋下了隐患。

4.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所引发的矛盾。有少数农村干部政治业务素质不强,法制意识淡薄,在工作中出现违法行政、为政不廉,甚至利用职权进行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它破坏了国家法令和政策在农村的实施,侵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极易激起民愤,引发群众上访,甚至会引发集体访、越级访。

5.涉农利益和民生、社会保障所引发的矛盾。群众面对补贴、低保、医保等涉及民生和社会保障的问题关注度比较高,相关部门稍有处理不慎,就易引发社会矛盾。

(二)特征分析

1.矛盾内容具有广泛性,物质利益矛盾居于主导地位。这些社会矛盾就集中体现为刑事案件多发且被告人与被害人矛盾很难调和,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问题和民事申诉和控告增加等。

2.传播速度快。一个极小的事件或案件,通过其快迅传播和无限放大,均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

基层检察机关要着力做好化解工作,这是检察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作为基层检察机关要在具体的检察业务工作中,要注重把化解矛盾贯穿执法办案始终。同时,社会矛盾又是复杂、综合、活跃的社会现象。随着形势的变化,社会矛盾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从过程到结果,从数量到规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已发生变化的社会矛盾,针对性的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基层检察机关应积极探索检察环节平衡利益、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新途径、新方式、新机制。

(一)更新执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基层检察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转变执法观念,创新思维方式把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同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

1.坚持树立能动检察的理念。检察机关在办案与工作中,凡是发现有违法现象,凡是发现有有损于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即使不属于自己管辖和职责范围,也要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与协调,及时发出检察建议,并跟踪事态的发展。能动检察不是越俎代庖,是国家机关之间互相配合,也体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属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执法为民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力求程序与实体的双重公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要不断强化保护弱势群体的意识,设身处地为弱势群体着想,竭尽全力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除了对法律上所规定的权利给予充分尊重和保障之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属于人的基本权利的,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与保障,使弱势群体有冤情可申诉,有委屈可诉说,有疑惑可询问,有困难可提出。

3.树立释法说理的理念。针对案件的主要矛盾,对焦点、难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强办案不同阶段的释法说理、政策教育、情绪疏导、思想感化等工作,让当事人对检察机关所办案件心悦诚服。据此,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重点强化对于依法作出不受理、不立案、不批捕、不起诉、不赔偿等决定的释法说理;二是将说服教育贯穿于询问、讯问当事人的始终,纠正在办案中“审证据、走程序”的执法理念;三是认真听取被害人意见,耐心细致地做好被害人的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二)严格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首先就必须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坚持做到严格依法、宽严相济、该严则严、当宽则宽,注重效果。侦监和公诉部门要注意区别对待,惩罚首犯、主犯,对从犯、偶犯、中止犯和坦白自首者从宽;对青少年犯教育、感化、挽救;反贪、反渎、监所等有侦查权的部门,重点要正确区分职务犯罪的罪与非罪界限,要坚持打击极少数、教育挽救多数的原则。侦监部门对“可捕可不捕的不批捕”、公诉部门对“可诉可不诉的不起诉”,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为防止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演变成宽大无边、放纵犯罪,应建立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从诉讼程序、机制设置上防止对“宽严相济”的滥用。

(三)加强诉讼活动法律监督

检察机关要把做好诉讼监督工作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以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为工作重点,加大对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查处力度,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切实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需求。

(四)坚持用矛盾特殊性的工作方法来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基层检察机关受理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社会矛盾在检察机关的集中体现。妥善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就是直接面对矛盾、解决矛盾,就是救济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就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当事人反映的问题,要求合理能够解决的要及时予以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明确时间限期解决,对于按照法律和政策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要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政策、法律和教育、疏导、协商、调解等方法,加强说服教育和情绪疏导,引导当事人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冲突,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在信访案件结案后要继续追踪,对当事人不满的继续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对当事人有困难的尽力帮助或联系相关部门解决,对涉案单位协助完善工作制度,加强配合,共同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及时发现、妥善处理检察工作中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切实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是基层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坚持通过走访群众,并结合办案进行普法宣传。通过典型案例和反面教材现身说法,以案释法,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效果。坚持在公众场合开展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服务,使干部和群众知道国家公务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应怎样维护等,以提高干部的防腐意识和群众的维权意识。与学校、家庭形成良好的互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的现实,定期在学校开展法制教育,与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做好沟通,以利于对涉案人员的教育并杜绝此类案件的发生。

(六)注重舆论宣传引导工作,传递检察正能量

基层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检察微博、检察QQ、检察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同时要运用好当地广播电台、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发布检察信息动态,打造阳光检务,畅通群众信息渠道。

检察工作重在基层,难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基层检察院要充沛发挥直接联络大众的优势,充沛发挥检察职能,坚持稳定是第一义务,坚持源头管理,强化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努力把矛盾纠葛化解在基层,把促进社会管理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将化解社会矛盾贯穿检察活动始终,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社会矛盾,助力平安梦、中国梦的实现。

⑸ 检察机关如何为民营企业服务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检察机关在对待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定势和误解,迄今为止,检察机关仍将服务经济大局定位为服务国有企业,把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排除在外。依据检察职能,尽管在检察工作中很少涉及到民营经济的内容,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检察机关没有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其实,服务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既可以是通过业务“聚焦式”服务,也可以是围绕业务“辐射式”的服务。因此,服务到位不到位,不在于业务的范围是否触及,而在于服务意识的存在与否。因此,正确把握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更新观念,树立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的执法思想。 一、 一视同仁,三个同等 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包括许多其他国家机关)在对待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态度上,截然不同,保护和服务国有经济明显多于民营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和现状。但是,从民营经济法律地位的变化和近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检察机关应当及时解放思想,积极更新观念,重新审视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将服务大局、服务经济作为开展各项检察工作的主线思想,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问题上,坚决贯彻“三个同等”原则,即给予同等对待、同等保护、同等服务。尤其,要更新保护和服务民营企业的传统观念,抛弃歧视或者不公正地对待民营企业的错误思想,将服务民营经济的思想统一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服务整个经济建设大局的思想高度,从而树立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的执法思想。 二、交流与沟通,是服务的基础 加强交流与沟通,及时寻求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切合点和突破点,进一步确立服务的重点观念的更新只是检察机关为民营经济服务的前提条件和思想条件。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将服务民营经济与检察职能相结合和做好服务民营经济的检察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并予以解决。把为国有企业服务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用来指导如何开展为民营企业服务,但同时不能忽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差异,毕竟检察机关与民营企业之间业务往来较少,所以,应当在服务国有企业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对待民营企业。 三、严厉打击犯罪 强化法律监督 打击犯罪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方式。只是这种服务方式不被社会一般人所理解,因为它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的增长点,是一种环境的服务。随着法治经济的确立和法律的完善,民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打击犯罪与企业发展的裙带关系,需要借助法治的力量进行维权斗争。因而,顺应这种呼唤,检察机关依法严厉打击侵犯民营企业经营权的各类刑事犯罪和违法行为,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四、预防犯罪,排除隐患,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检察机关应当确立“打击未动,预防先行”工作思路,及时有效地消除企业隐患,为民营企业制度健全把脉,做到“人、章、物”的合理、合法。同时,检察机关不应干预民营企业内部的经营权,通过送法进企业来引导其朝合法、规范的方向发展。另外,检察机关应当帮助民营企业建章立制和堵塞漏洞,而且还应不定期进行回访,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若整章建制、堵塞漏洞有困难的,检察机关应当发挥办案的经验和优势,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帮助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签定合同制度、销售等规章制度,堵塞民营企业在产、供、销等管理中的漏洞,切实为企业当好参谋。 五、提高业务素质,确保服务质量 队伍建设历来为党政机关所重视,因为再好的制度,需要人去实施和执行。所以,高检院提出“以人为本”的改革战略目标,努力地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队伍。检察人员需要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努力学习民事法、经济法、行政法法规等方方面面知识,拓展视野,才能为民营企业服务到位,才能保证服务的质量,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推波助澜。

⑹ 如何发挥 检察机关在 依法治国中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持,《决定》实现了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检察机关做为国家治理中的重器,在依法治国全局战略中肩负着举止若轻的重任,《决定》为检察事业发展开辟了更加宽阔的前景,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一、坚持党的领导,捍卫宪法权威,确保检察工作正确的方向
检察机关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厘清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我国,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偏离党的领导,背离宪法走西方所谓“宪政”的歪门邪路,是坚决不允许也行不通的。所以检察机关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在宪法授权范围内积极作为,才能在这场宏大的改革浪潮中,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增强使命感,主动作为,全面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
《决定》描绘了依法治国新蓝图,阐释了依法治国新理念。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检察机关要善于在党和国家宏大战略中准确定位,打赢阶段性战役。
一是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二是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提高检察公信力
三是监督依法行政,推进法制政府建设
四是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三、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夯实依法治国基础
检察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首先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其次,建立完善的执法规范,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依法规范检察人员与当事人、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第三,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要以“零容忍”的态度,敢于向一切违法乱纪腐败行为“动刀子”。 四、深化改革,积极作为,提速依法治国进程。《决定》对深化司法、行政改革明确了任务,检察机关一定要在深化改革的大局中,不等不靠,积极作为,在改革总体框架内,进行深度改革,建立适应依法治国总战略的检察运行机制。
一是积极参与人大的立法工作。
二是积极探索,深化检察改革。要在顶层设计的框架内,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依法治国要求的检察体制机制。
三是加快推进检察人员职业化进程,完善各级各类人员分类目标管理,健全内部执法办案流程管控,完善检察人员执法保障规范,确保检察人员公正执法、严格执法。
依法治国布局宏大,前途光明,意义非凡。为检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战场。全体检察人员一定要领会要义,把握先机,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肩负起历史使命,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⑺ 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效果,要明确哪些基本要求

日前,省检察院相继召开党组会议和全院干部职工大会,专题学习传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全省检察机关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从党和国家的全局出发,描绘了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是指导今后五年工作包括检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省检察院党组提出,为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近期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学习领会,强化工作理念。省检察院党组会议和全院大会后,立即组织动员全省检察机关的全员学习。各级检察机关和全体人员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明确的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和改革推进路径,深入学习领会全会关于发展走向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自信,增强对全局工作的认识和把握,紧紧围绕全会精神谋划布局检察工作,强化法治理念,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二是抓好专题调研,谋划工作发展。要结合全会精神的落地贯彻,组织开展全省检察机关“十三五”发展规划专题调研,结合工作实际明确今后五年全省检察工作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为全省“十三五”的规划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三是抓好研究深化,提升工作成效。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的环保检察、金融检察、知识产权检察等专项检察工作的有效经验,紧密结合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探索以专项检察服务保障大局的有效路径,把运用法治手段服务保障大局抓出实效。

⑻ 在检察工作中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适应现代司法形势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先进司法理念。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笔者结合基层院工作实际,体会到在检察工作中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要的是树立四个优先意识。 一、法律优先意识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其要义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按照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任何人和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监督法律执行和遵守,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职责,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一支重要力量。检察人员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首要的就是要树立法律优先的意识,要用依法治国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使执法办案沿着法制轨道规范有序进行。笔者认为着力要做到学好法、用好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一是要夯实法律理论基础。学习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的宪法、组织法、刑法、刑诉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积极参加法律和检察业务培训学习,扩大法律视野,提高解释法律、运用法律地水平。二是要提高依法办案的自觉性。在基层院部分干警中,常常存在一些凭经验办案、凭感觉办案的现象,他们办案常采取的是类比推理的方法,惯于沿用以往的案例判罚,缺乏法律理性思维,造成了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执法者,检察工作人员要将依法办案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努力培养尊重和信仰法律的法治意识,自觉依法办事,从法律的角度、用法律的眼光来看问题、想事情,用自己的言行树立起法律的权威。 二、程序优先意识 目前,许多检察干警办案中仍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对打击犯罪抱有片面和机械的认识,简单地把办案理解为:只要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程序上的问题能过去就过去,能省略就省略。具体表现为违规收取涉案款物、违法调查取证、超期羁押等等。程序上的缺失一方面使公平正义成为空中楼阁,丧失了对实体公正的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及检察机关的形象,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后续反应。实践证明,连年出现的涉检信访上访问题,往往就与我们在办案中漠视程序的执法方式有关。因此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然要把握程序优先这一准则。 为使程序优先免于落入形式主义地俗套,一是检察干警要准确把握各项诉讼法的立法意图。正确理解程序公正对实体公正的重要保障作用,在执法办案每一环节,严格按照程序法操作,切忌将办案程序当作累赘和羁绊。二是要在日常的督查和定期考核中,充分体现对执法程序规范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在基层院人员少办案量大,容易出现办案程序问题的现实情况下,更应建立专门性的常设执法督查机构。目前,虽然很多基层院都建立了相应机构,但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状况,即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监督实体多监督程序少,事后监督多事前防范少,监督效果实难保证。在此,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对执法督查机构的职责、权限、人员配备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另一方面要从监督方式上求创新。如针对一些重大复杂、社会影响面大的案件,执法督查人员应提前介入,跟踪调查,掌握办案人员程序是否规范的第一手资料。三是要加大检务公开的力度,摒弃检察工作神秘化观念。近年来,检察机关相继推出了一些检务公开措施,如设置检务宣传栏、开通举报电话等,但相比起法制社会的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仅凭简单的告知,很多案件当事人,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欠缺的案件当事人对检察机关的办案程序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更谈不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了一些违法违规办案的行为。笔者认为,检务公开方式应该做到经常化、基层化、平民化,检察机关应在社区、学校、农村建立长期法制宣传联系点,与当地基层组织搞好配合,将检察机关办案流程等知识制成小册子,发放到基层群众手中,并定期进行法制宣传讲解,普及法律知识。 三、大局优先意识 法治作为国家治理方式,归根到底是受国家建设的大局和根本任务所决定并为之服务,党和国家根本任务具有统领性、目标性、引导性的地位。法治的使命与国家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是统一的,党和国家大局的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就奠定了其在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任何工作与之相比都是部门工作与整体工作,局部工作与全局工作的关系。 在检察工作中,我们要准确把握大局优先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独立是相对的独立,并不是绝对的独立。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过程应该是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的过程,绝不能脱离大局,为办案而办案。否则,检察工作就会缺乏生命力,甚至会偏离政治方向。 就基层检察院而言,尤其应树立大局优先的意识。其原因在于: 一是有助于把握决策方向。基层检察院作为基层司法机关,是党和政府及上级检察机关许多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的实际执行者、操作者,如何能做到政令畅通,就要求我们基层院领导必须树立大局优先的意识,自觉有效执行有关政策和指令,同时在制定各项工作决策时,要以上级政策和指令为依据和指导,将基层检察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之中,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行思考和谋划,使基层院检察工作与党委工作大局协调一致、步调统一,不给大局添乱。二是有助于更好地打击犯罪。因体制、机制的限制,基层检察院在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很多涉嫌犯罪的领导干部自侍位高权重,四处“打招呼、递条子“,甚至无视基层检察干警依法查办案件的职权,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办案手脚。这时候,更要求我们的干警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拓宽办案视野,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形成办案合力,共同打击犯罪。三是有助于正确处理打击和保护的关系。基层院在办案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打击犯罪和服务经济社会大局之间的矛盾,陷入两难境地。处理不得当,要么会出现打击面过大,不利于经济发展,要么就会放纵犯罪,损害法律权威。这与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所要求的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要义是相悖的。因此,基层检察院在办案中,要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正确界定罪与非罪的概念,即不能滥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也不能屈从于地方保护主义,用公平正义换取短期经济利益。做到凡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就坚决予以保护;凡是以职权谋取私利的,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扰乱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就依法予以打击,实现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群众利益优先意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必须依靠群众”。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依靠群众开展检察工作,是人民检察院活动原则之一,也是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法律依据。高检院也根据“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提出了“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充分体现了群众利益在检察工作中的重要性,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 笔者认为,将群众利益优先的意识具体落实到检察机关办案中,就是要树立人性化执法的理念,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长期以来,不少检察干警将政法机关简单地作为专政机关,对群众利益存在不关心、不重视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藐视无罪推定原则,重视有罪供述,滥用强制措施等。这种陈旧的办案执法模式不仅跟不上现代司法形势的发展,与社会义法治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相悖,最终损害的将是司法的权威和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如何贯彻群众利益优先、人性化办案的理念,笔者结合基层院检察工作实际,认为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切实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的实质就是要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充分体现人性化办案的思想。特别是对主观恶性不大的偶发性轻伤害案件和因民事纠纷引发且具有偶发性的轻伤害案件,区别于主观恶性较大、社会影响恶劣的如流氓斗殴、寻衅滋事引发的轻伤害案件的办理,灵活运用逮捕、起诉标准,适时采取调解措施,在打击犯罪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双方利益,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是要正确对待群众诉求。我们在检察工作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大多数执法对象也是通情达理的,在检察工作实践中,很多检察干警总是将涉检信访上访的群众,下意识地归为无理取闹、找麻烦的对象,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群众诉求,造成检民矛盾激化。因此,我们在检察工作中,要将群众利益放在至高的位置,充分尊重其合法权益,站在群众的角度多考虑,多安排,尽可能为群众解决困难,尽可能少给群众增加麻烦。比如在控告申诉这类直接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的部门,可以联合侦查监督、起诉、民行等部门推行一站式服务,适时开展联合办公,使人民群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三是要适当增强工作的“柔”性。长期以来,检察机关与其它政法部门一起被视为专政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基层院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犯罪嫌疑人的家属、被害人来咨询相关事项时,“大气不敢出,有话不敢讲”。部分干警心中也存在特权思想,以管人者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工作方法“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以人民赋予的检察权人为割裂了检察机关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因此,笔者认为,检察干警在工作中要在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的前提下,适当增强工作的“柔”性,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从细节中体现人性化。在询问证人和讯问犯罪嫌疑人时,规范办案用语,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污辱、不嘲讽、不挖苦;自侦案件查案中,不轻易扣押、冻结、查封犯罪嫌疑人财物,不随意采取强制措施;在受理当事人咨询时,应准确告知当事人相关的程序和手续,最大程度为群众提供便利。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人民检察院)

⑼ 关于检察机关关于打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的思路做法经验及建议

在全国政法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是党中央为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检察机关深入学习实践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这一检察工作的主题,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使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通过法的运用、实施,在执法办案实践中得以实现、彰显和弘扬。 一、守护法的灵魂,使公平正义贯穿于执法活动全过程 执法活动以公平正义作为价值追求,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司法工作是各类社会关系以及矛盾和冲突的调解器,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执法不公,损害的不仅是执法者的形象和信誉,而且破坏法制的根基,破坏社会的价值标准和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基础。因此,在执法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维护公平正义这个主题。 检察机关肩负着法律监督的重任,准确理解和把握公平正义的精神实质,克服检察人员认识上的偏差,坚持公平公正,严格依法办事,提高办案质量。要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在执法中既讲办案结果的正确性,又讲办案过程的合法性,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中,既要重视监督实体违法,也要重视监督纠正程序违法。要以公正执法为核心,以专业化建设为方向,不断提高检察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恪守“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检察职业道德,在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进程中追求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 二、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能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等领域的新情况不断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必然以诉讼形式不断进入司法渠道。打击犯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检察机关必须对当前的形势保持清醒认识,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和运用司法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必须立足于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能,把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作为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根本途径,牢牢把握“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主题,按照“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办案水平和质量”的总体要求,在各项检察业务工作中充分体现法律监督属性。一是加大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力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二是认真履行查办职务犯罪职能,努力营造廉政勤政的良好风气。三是进一步加强诉讼监督,维护法律尊严。 三、增强服务意识,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宪法地位和国家公权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检察执法活动必须立足本职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确定服务重点,改进服务措施,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坚持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关键所在。在办案中,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三个关系: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严格执法与服务大局的关系。在具体办案中,既要严格执行法律,依法办理案件,又要防止孤立办案、就案办案,把严格执法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结合起来。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打击与保护的关系。严格区分民事经济纠纷、一般违法行为、改革探索中的失误和执行政策中的偏差等与犯罪的界限,支持改革者,保护创业者,惩治犯罪者。要正确把握和处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执法办案,就是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案,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既不能由于追求社会效果而忽视办案的法律效果,也不能因为追求办案的法律效果而忽视执法活动的社会评价与导向作用,要尽力做好相关工作,使执法办案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当前,检察机关要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严重危害国家安全、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促进现代市场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着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治环境,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依法打击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的犯罪,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法打击各种侵害农民利益、危害农业生产、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犯罪,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公平公正、安定有序的环境。 四、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执法规范化的保障机制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制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剖析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一些典型案件,绝大部分都与执法不规范有着直接的重要联系。执法工作的特点和面临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保障机制建设。 近几年来,检察机关在执法规范机制建设方面,建立了规范办案程序、加强监督制约、保证办案质量、促进办案安全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和机制,如执法办案业务流程、侦查一体化建设、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民行抗诉书说理改革、普通程序简化审、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等,较好地发挥了机制规范应有的保障功能。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必须不断深化检察改革,进一步完善执法规范化保障机制,针对执法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岗位和环节,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通过严格的流程管理、过程控制、科学考评,把各项检察工作纳入更加规范有序的轨道。 根据中央政法委的统一部署,今年执法规范化建设要重点加强包括执法责任体系、执法质量和效率考评体系、执法监督体系、执法工作信息化和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的建设,同时要进一步落实执法工作保障。结合本地检察工作实际,当前要着力研究落实好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明确执法质量和效率的评价标准、范围、质量界定、评查结果运用等问题。结合完善办案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探索把办案责任监管、办案责任考评、错案责任追究与完善各项执法业务流程规范相结合的方法和措施;抓住责任落实和责任考核、责任甄别、责任追究等重点环节,细化具体的规范标准,全面建立执法工作考评档案,将执法质量和效率考评结果与政治荣誉、经济利益、职务升降紧密挂钩。要进一步完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重点强化对初查、撤案、不批捕、不起诉以及采取强制措施等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的管理和监督,以及对办案一线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在继续加强与兄弟政法部门的配合,自觉接受执法制约监督的同时,拓宽接受人大监督的途径,深化检务公开制度,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在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中转变执法作风,不断规范执法活动。要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中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工作保障机制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强检步伐,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供有力保障。

热点内容
学习经济法的收获体会 发布:2024-11-15 17:14:28 浏览:687
行政法与民法的交锋 发布:2024-11-15 17:11:03 浏览:772
畜牧兽医行政法规包括 发布:2024-11-15 17:00:08 浏览:926
西方第一个主张依法治国 发布:2024-11-15 16:30:43 浏览:995
创远律师事务所黑律所 发布:2024-11-15 16:26:11 浏览:21
法院调查股票 发布:2024-11-15 15:57:34 浏览:269
开封人民法院执行网 发布:2024-11-15 15:35:07 浏览:332
酒驾法律知识问答 发布:2024-11-15 15:24:02 浏览:678
法治文章名 发布:2024-11-15 15:16:25 浏览:367
新车贴膜法规 发布:2024-11-15 15:14:09 浏览: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