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道德讲堂
Ⅰ 我在孔子《论语》的引领下成长
一、我们为什么要跟孔子学当老师
听了20天的专家报告,对我们这些教书的人来说,值得学习的人时间去学,也难免因为所学之人的思想、方法与自己的实际存在差异,而落得个东施效颦。既然如此,我就想从中挑一个人,长期追随,直到他成为我的“精神导师”,不仅接受他的教育思想的熏陶,而且在遇到困难,灰心丧气的时候,可以请教。不仅在面对心灵深处的抱怨、苍白、或空荡时到他那里得到慰藉和充实,还可以在把消极的想法放进内心,或希望有朝一日“风光”加身时,得到他理解和心灵的过滤。在讨论会上,大家在对教育家有哪些特征的认识基本一致,显著地一点就是教育家有着对教育有着宗教性的痴迷。在这些为教育信仰而战的楷模中,孔子更是令人仰之弥高。
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我们有的教学条件,孔子一样也没有,孔子有的教学情结,我们也一样没有。孔子对教育的执着可以用“痴恋”形容。想想我自己开始教书时,最大的理想是“给我一个班,我要种出太阳”。但一番追求之后,只能用“想说爱你不容易”来形容自己的教书生活。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恋人们常常发现,当初对异性的爱情,到头竟是一场“错爱”。而孔子对教学,似乎从来没说过“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孔子心中,相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活,无论有多麻烦,有多变化无常,都像当初一般美好。因为痴恋教学,他把社会当作讲堂,把生活当教材,把培养高素质人才当作教学目标。无论风雨兼程,还是政治困阻,无论遭人鄙视,还是被人质疑,始终沉浸在“我愿意”这样的痴恋中。
跟孔子当老师吧,他称得上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我相信在他的引领下我们会在“爱恋”之后收获幸福。
二、孔子的为师之道
(一)学而不厌
《论语》开篇三乐 ,秘诀在“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那段话由夫子本人的三句感叹构成的。默念完这三句话,我在想,孔子的徒子徒孙为什么会把这些话放在《论语》篇首呢?难道他们都觉得,业师与他们讲自己的教学生涯心得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现在有许多老师意识到了,原来,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学习让孔子有了安身立命的方式,给他带来了无限快乐。但更大的快乐还在后面,他学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发现自己已被誉为当时最有学问的人之一了,五湖四海的各路人马纷纷前来拜他为师,而且其中不乏父子,如颜路颜回、曾点曾参。可惜《论语》并未描写这幅让孔子欣慰的情景,只是简单说了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论语》来看,孔子似乎只是坐在家里学习,便能让那么多人不远万里来到他身边。孔子也因此体会到了双重快乐。其一是他的学问、人品及人生阅历得到了别人的认同,使人甘愿拜他为师;其二孔子从此不孤单了,过去他是一个人学,虽然快乐,但难免孤单,但现在不一样,有那么多人和他一起学,而且其中不乏可以视为能与自己一起切磋学问、教学相长的“朋友”乃至“知己”。
但孔子不是没有遭遇过被人误解、排斥甚至谩骂。相反,他在这方面的遭遇实在太多了,且不说那些诸侯、大夫,在民间,他也曾遇到过隐士的贬低,嘲讽他的“学”无济于事。孔子从这类遭遇中学到了一点,那就是不生气,更不会去和对方做无谓的战斗,而是只顾保持自己的“君子风度”,所以他才会说上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孔子来说,快乐教学或快乐生活之道其实很简单,只要埋首“学而时习之”即可。其中的“不愠”与“乐乎”皆来自“学”,换言之,“学”实为教学或教师生活之本。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乐乎”与“不愠”的教师。
那么,今天的教师以什么为第一乐事呢?现在的教师是在“学”,然而,我们常常被引向了像教育学者那样去“学”,也去作大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而难以培育出更适合自己的“学”,进而将自己的更好的“学”教给学生。说到底,中小学并未开设教育学这门课程,所以中小学教师的本职教学任务并不是将教育学教给学生,哪怕他的教育学学得再怎么像教育学家,他也无须将教育学视为“专业”,其“专业”仍是韩愈说的“传道、受业、解惑”。“传”什么“道”,“受”什么“业”,“解”什么“惑”,才是教师之“学”的核心问题。
“学”第一,“教”第二
陶行知先生常说,当教师的,得先“学而不厌”,方才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吕叔湘、朱自清等先生在苏州中学教书时,即教自己的通过刻苦学习撰写的书,虽然他们常常谦虚地称自己是“教书匠”但他们其实是真正的“教学匠”,总是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渔”送给学生,而不是弄一盘死“鱼”给学生吃。
(二)诲人不倦
对学生的爱 尽在“授之以渔”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括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他的学生们也曾对老师孔子教什么做过概括,《论语 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后三项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首先要求弟子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教之学是自己的学,他非常喜欢将自己认为满意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人生体会与信仰传授给学生。
比如教育子路重视学习。孔子说:“仲由!你听有六种流弊吗?子路答道:“没有。”孔子道:“坐下!我告诉你。喜爱仁德,却不喜爱学问,便会容易被人愚弄;喜爱耍聪明,却不喜爱学问,便会伤害自己;喜爱直率,却不喜爱学问,便会急躁冒进;喜爱勇敢,却不喜爱学问,便会捣乱闯祸;喜爱刚强,却不喜爱学问,便会胆大妄为。”
比如教《诗》,孔子对《诗》喜爱至极,一想到诗,就极力向学生推荐,有一次,他说,你们怎么不去学《诗》呢?《诗》多好啊!可以调动你的一切美好情感,可以让你情不自禁的陶醉,可以让你宣泄心中所有的惆怅,还可以让你在家里就能看到许多可爱的草木与动物呢?晚年的孔子想到了应该编些“教科书”留给天下无法亲身倾听他讲课的学生,而他首选的仍是《诗》,他太喜欢《诗》了,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要想拥有美好人生,更是无从谈起。可见,孔子多么希望学生也能像他那样喜欢《诗》。
史书同样也是孔子喜欢并且钻研甚深的文化之一,因此他在教学生读史书时,可以把史书中有问题的地方告诉学生,激励学生重新研究历史。子张便是在这种教导下,喜欢上了研究历史,成为了历史学家。所以和教《诗》一样,孔子教历史时,也不是教一堆死去的毫无生命力的知识,而是将自己的活生生的对历史的钻研与理解教给学生,是将自己的求学经验教给学生,总之,他传给学生的是活生生的文化与精神力量。
更能体现这点教学习惯的是他教自己的人生体会与信仰,即学生说的“行、忠、信”部分。《论语》《礼记》等孔门弟子的著述中到处可见“子曰”,其中大部分都是孔子真诚地向学生吐露自己一生为人行事的心得体会。比如,他告诉学生,不要仅仅因为某个人说了几句动听的话,就认为他的人品好;当然,也不要因为某个人被大家认为是小人,而觉得他所说的一切没有意义,于是学生记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卫灵公篇》
(三)大教教心
上述教学内容显然都是在展示孔子心灵积极阳光的一面,似乎孔子是一个没有忧愁、没有遗憾的老师。其实不是,孔子是一个生动的老师,怎么没有遗憾与忧愁,但对于自己的遗憾与忧愁,孔子同样会毫不遮掩地教给学生,而且他这样做的时候并不刻意,而是非常自然地将自己的失误、不足、遗憾呈现在学生面前。
比如,他会把自己的求学教训教给学生。学生听了之后,都知道了老师年轻的时候走过弯路,以至于无论多么刻苦用功,都无法求得确定无疑的“道”。再比如,他早已是“学富五车”,却依然觉得自己还不够有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他更是觉得自己学问不够,所谓“教,然后知困”。他坦诚地将自己的知识缺陷告诉学生,说自己还得继续努力。
在这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孔子离50岁还差几年的时候,说自己尚未明白人生的真谛,仍会犯错误,所以他很想能多活几年,以便再积累几年,到50岁时,如果积累差不多了,他兴许就能读懂那本此前虽有接触却无力攻克的天书了,就不会被无常的人生搞得晕头转向了。那本天书正是没有几个人能读懂的《易》。知道了老师的遗憾,学生们不仅明白了什么叫谦虚,而且有的萌发了与老师一样的求学理想:“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至于忧愁或者悲伤、痛苦,孔子也会在学生面前流露。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孔子悲伤的时候便自然流露出来了,无论在哪里都是如此,而且不计较身边有没有学生,即使有,他也一样流露。颜渊、子路死的时候就不必多描述了。他悲伤到不能自己,学生劝他不要悲伤,他竟然都不知道自己在悲伤,反而问:我有悲伤吗?等他在学生的提示下终于明白自己确实是在悲伤,他又说了一句:颜渊死了,我能不悲伤吗?子路死了,我还能吃得下饭吗?
不光人,动物的事情也能让孔子悲伤。在这一点上,子贡受的教诲最深。子贡记得,那次是老师的狗死了,老师非常悲伤,叫子贡帮他把狗葬了,以表达自己的对这只狗的厚重的感情。但是,当时的孔子实在穷得连给自己的狗买一条“盖”的钱都没有,只好交给子贡一条草席,叮嘱子贡一定把狗包好,以免它的头陷入泥土。所谓“丘也贫,无盖,于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首陷焉。”
许多人都知道曹雪芹描写的“黛玉葬花”,并为黛玉的一片痴情心生万种怜爱。对那些喜欢“黛玉葬花”的人来说,将孔子藏狗与黛玉葬花放在一起,或许会被认为是大煞风景之举,但对孔子的弟子们而言,老师的行为却深深触动了他们,其中所表现的一片“仁心”更是早已悄悄流进了他们的心田。
孔子最想教的,或者说,他的一切教学上的努力最终都是为了学生“学会做人”,有一颗“仁心”孔子不仅把自己的“学”传给学生,而且将自己通过“学”培育起来的一颗“仁心”教给学生。
大教教心,夏丐尊先生曾将教学比作师生一起在池子里游泳,说如果老师没有“爱”,就像池子没有“水”,游泳便游不成了。这个比喻显然正确,但不够全面,爱仅仅是池子里的美好存在之一,还得教学生怎样游泳,游什么样的泳,什么又是最好的泳姿。
这才是中国式大爱学生,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诚如孔门弟子在《学记》里所说的那样: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何止“教学相长”是来自于“授之以渔”的教学定位,深厚的师生情谊以及那份有如星空般令人肃然起敬、无限向往的教学之恋亦是来自教师将教学定义为“授之以渔”。
几年前在大学,对大一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以高分考取大学的的学生在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时,几乎把自己学过的主课都忘光了,各门主课老师也因此并没有在他们心中留下多少美好的课程记忆——我们这些当老师的,确实没有多少理由去抱怨学生考入重点大学后,便把自己忘了。
三 、我们所处位置,我们要到哪里?如何到达?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人生对人生的影响。教育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灵动。用活力去感染学生,用美德去感化学生,用创新去吸引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文化去丰富学生,用良知去引导学生。要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占有人类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没有一种教育人生观,怎么可能达成?现实的中小学教育太功利了,教育中的人太现实了!比如:
教育理论,教育学充斥中学校园,从上而下的课程改革,加强了大众参与的力度,却削弱了,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力。
匆忙的验收,浮躁的总结,大量的报表,泛化的数据,丰富了语言,挤掉了内涵。
误解量化功能,简化了教育,淡漠了师情,功利了“表现”,避开了真性。
繁杂的评估,不断的指令,办公时间频频应对,图书大楼门前冷落。没有了“学”,从何论“教”。
每学期每位老师所交东西有教案本、听课本、读书笔记、学生作业(抽查)、教学总结或论文等等。这些内容的评估大部分是基于数量,不求质量的。老师对待这些任务的态度可用三个词概括:补(临交时狂补)、编(无中生有)、DOWN(网上下载)。教师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更没有工作中的闲暇,没有自学的空间,找不到“学”与“教”的乐趣。
我们到哪里去?如何到达?
1从孔子的为师之道看教师行为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
教师的宽容是一种美德,学生的错误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履历性”教育资源。
教师应做个多情善感的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
教师要过一种阅读的生活,阅读不只是去读,更重要的是自我觉醒。
“学”第一,“教”第二,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
牢牢确立人本立场,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的生命充满敬畏,成就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家是个理想主义者。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2从孔子身上学习对待自我的价值品质
愉快地自我接纳;
培养钝感力;
不断地自我激励;
理性地自制(克服易怒、面子、承认不足和缺点等等);
学而不厌(有自己的“学”的收获);
诲人不倦(克服职业倦怠感,寻找、体验并学会与人分享职业意义感)。
3从孔子为师过程中汲取与工作有关的品质
全神贯注的投入;
对教育问题的敏锐观察;
专业主义的态度和精神;
对教育效果和教育艺术的不懈追求;
做教育信念和学生终生幸福的守护人;
自主的教育改革者;
传统文化与教育智慧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成长的有坚定信仰。
小结:做孔子式的教师
今天我 们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呢?
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一直以来,我们以为导致思维改变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但是在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有效,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
我们的学习首先从研读《论语》开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赵普出任宰相时,有人说他只读过《论语》,宋太祖问他是否如此,赵普并不隐瞒,并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于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就流传开来。虽然“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有些夸张,但精读细研这一千古不朽的名著,一定能使我们受益无穷。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在给青年教师题词时写道:无“孔”不入。意思是,你不去深入研究和学习孔子,就不算入教育之门。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是多元的。培养、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生力量,而教师自身的修炼则是一种最具活力的内生源泉。修炼的根本目的在于修心、修情、修性、修行。教师修炼在于确立教育理想,达致教育信念;陶冶教育情操,养成教育德性;锤炼教育行动,提升教育能力;精炼教育生活,感悟教育人生。
Ⅱ 为什么道德讲堂的经典是《道德经》
需要注意一些【约定】。
1、《道德经》,必须有这个【经】字的,内是指老子的著作;
2、道德容,没有这个【经】字的,是指儒家的伦理规范。
【问】:按我想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什么的儒家经典才应该是现代汉语里面说的道德的来源,
【答】:
要看哪一家的内容,是道家、还是儒家的
Ⅲ 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提高自己的传统美德修养
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指导整个修养过程的总目标是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它作为一面旗帜,为教师如何做人,如何胜任教书育人的责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并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推动和激励着教师朝着更高的道德境界奋进。
每个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可行的目标,去努力实现自身师德从无到有,从现有层次向更高层次的攀登。这一条单独考查客观题的频率较小,只需简单识记标题并对内容理解记忆,能做出多选以及简答题即可。
角色性质
教师的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这种角色是一种性质复杂的职业角色。一个人成长为这种角色需要经过复杂的、长期的学习过程。
教师角色的性质就在于帮助学生成长;或者说,教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人。
Ⅳ 道德讲堂主要有哪些活动意义何在
细品中华经典,共酝道德之香。,道德讲堂活动已成为人们自觉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它真真切切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活动中,通过颂读诵读《弟子规》、《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以及着重结合“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身边人”开展的活动内容,一方面能让参加道德讲堂活动的人们感受圣贤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也能让在讲堂上涌现出来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更加可亲、可敬、可学,这对倡导社会新风尚、构建文明新体系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弘扬优良道德传统,和谐环境你我共享。深入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提高市民素质,是深化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在“道德讲堂”活动中进一步吸取知识养分,获得有益启示。诚信、重礼、敬业、守责、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读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评议的形式,生动朴实地使道德观念深入人心,让人们获益良多,使大家更能从细微处着手,身体力行地弘扬优良传统,携手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你我共享。
,扎实有效地全面铺开“道德讲堂”活动,不断提高了文明城市的建设水平,也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人们,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年龄大小,都可以在单位、学校、社区、街道等不同场所参与“道德讲堂”活动,职工在单位参加道德讲堂,可以激发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对激发工作活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大有益处;学生在学校参加道德讲堂,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社区居民走进讲堂,在接受道德教育,还加强了社会交往,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了社区向心力,从而形成人人争当文明人、人人争做文明事、人人共倡好风尚的社会氛围,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有力支撑。(汤洁葵)
Ⅳ 道德微讲堂的主持词
荆门市气象局“道德讲堂”主持词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荆门市气象局“道德讲堂”。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分享身边好人的道德感悟。我是主持人XXX。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道德的思想灿烂辉煌,道德是中华瑰宝、是文明之光,数千年来,它一直是激励华夏儿女砥砺奋进的精神支柱。我们的道德讲堂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通过身边人的故事,讲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通过群众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宣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我们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不断提升市民道德素养,构建崇德向善的社会道德氛围。
今天的道德讲堂分“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五个规定环节。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唱歌曲”。请大家起立,让我们一起来唱《爱的奉献》,请工作人员放音乐。
*************************************************
(唱毕)好,谢谢大家,请坐。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学模范”。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敬业奉献”。大家先请荆门市劳模——汉江修防处炊事员陈振文为大家讲诉自己的故事。
下面,让我们掌声有请洋梓中学方义忠老师介绍他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事迹。
*********************************************
感谢两位和我们分享他们的人身历程。奉献是“粉身碎骨全不惜 只留清白在人间“的追求,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烈,也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更多则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默默耕耘。奉献是一种人生态度,大家每一天都在奉献,奉献可以感动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感动也将因身边的故事而更加深刻。
……
有请两位上前台,请接受我们气象人对你们的崇敬。(献花)
(鼓掌)
谢谢两位,请您入座。
*************************************************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诵经典”。请大家打开手中的资料,今天我们学习的道德经典语句是: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下面,我们大家跟着我一起来把这几句话经典诵读一遍。
(主持人带领大家诵读)
请XXX为我们讲解这几句道德经典的含意。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出自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意思是说,学业、事业、家业无不是来自于勤奋;勤能补拙。我们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勇于担当的精神,抓铁有印的恒心毅力对待事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意思是: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这是孔子的的一句话,意思是:“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学习这几句经典,我们要从中领悟到奉献的意义,怎样奉献。 让我们再一次来诵读这句道德经典。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唱了一首歌,听了两个故事,诵读了一段道德经典,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想,下面我们进入第五个环节“发善心”。现场请几位观众与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今天的道德感悟。
感悟一:
感悟二:
*************************************************
道,源于教育;道,重在传承;道,贵在坚持,我们的“道德讲堂”是属于大家的讲堂,讲述的是我们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受益者。
下面,我们进行最后一个环节,送吉祥。有请今天的故事主人给大家送上一本道德经典。
(背景音乐《好人就在身边》响起,一直持续到活动结束)
同志们,朋友们,时代发展需要道德模范,社会进步呼唤先进典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人人讲道德,处处学模范,进一步提升荆门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努力推动荆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建设做实力荆门、文化荆门、生态荆门、幸福荆门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期道德讲堂到这里就结束了,衷心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阖家幸福,再见!
Ⅵ 百家讲坛中,于丹讲有关论语的视频或mp3,迅雷哪能下载
百家讲坛》网络网盘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W_Zq6a8KDiIOEdnR0Wrcug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
Ⅶ 于丹在《百家讲坛》将《论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释为小孩
并不能完全绝对的判断,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被普遍认为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 孔子是历史人物,虽然他站在人类的立场,从历史的高度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毕竟生活在现实中,不能不受现实的影响。 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 不同时代的社会有不同的看法嘛~
Ⅷ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儒家思想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仍被传承,正是源于它不断自我革新,以及兼容并蓄的发展精神。时代会变迁、环境会更变,但人心、人性却是亘古不变的,故而两千余年前孔子的精神,依旧可以照亮今人的心地。这无不在证明着,儒家思想正是我们在寻找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