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法治宣传
❶ 如何加强本单位法治文化建设财政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以文化为载体,以法律法规为内容,用人性化、艺术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倡导和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而被大家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文化,具有宣传、教育、引导、激励和娱乐等多种功能,是思想领域、文化领域、法治领域的重要工作,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加强和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六五”普法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对于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机制,夯实法治文化建设基础。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公益性、群众性、社会化和经常化的特点,必须要在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以机制创新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一是强化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真正将法治文化建设列入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六五”普法、平安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文明和谐社区评比和党的建设等整体规划中,同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要建立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协调,宣传、文化、广电、新闻部门等单位共同参与、各司其职的组织领导体制,形成条块结合、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积极抓、其他条口协同抓、各个社区自觉抓、列管单位配合抓的工作机制;
二是落实保障。要将法治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专款专用。要将法治文化宣传过程自然生成的各种产业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起来,采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筹集法治文化活动经费,弥补经费的不足,实现法治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统一。要充分发挥地区普法讲师团、法制宣传工作者、法制新闻工作者、法律服务志愿者、法律明白人以及法治文艺骨干等人才资源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强法治文化宣传,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要注重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规律、工作推进方式及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等的研究探索,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式,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三是整合资源。要立足地区实际,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通过借势、借力、借脑、借资,不断动员各部门、发动全地区积极参与和支持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构筑“积极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序运行”的法治文化工作联动机制。司法行政机关要积极履行主管职责,充分发挥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克服“小马拉大车”的消极心态,学会“借助外力”、“借船出海”、“借鸡生蛋”,凝聚各单位、各部门和各阶层力量开展法治文化活动,从而实现法治文化工作主体多元化、内容专一化、方式协同化、效益最大化,实现由“主演”到“导演”,由“独唱”到“合唱”的转变。
二、创新品牌,提升法治文化建设活力。近年来,鼓楼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高位谋划,积极推进工作理念创新,不断拓展普法渠道和载体,社区法律学堂实现了普法工作由零散式、分散式、随意性向阵地化、长效化运作的转变,法治文化广场成为全区法治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在全省率先打造的法制宣传教育中心形成了部门联手、全社会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丁山法治文化生活体验馆植入法治文化媒介设施和法治文化元素,提升了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水平。要扎实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须要发挥地区优势,在巩固、深化和创新品牌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是巩固法治文化宣传广场。要在现有法治文化宣传广场提挡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进取,不断寻找新的法治文化构建空间,多角度、深层次立体打造法治文化广场。要充分整合地区资源,在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培训基地、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企业员工学法园地、禁毒教育基地、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服务中心的同时,不断拓展新型普法宣传阵地、基地,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展厅、法治文化小区、法治主题公园等场地的规范化建设,广泛宣传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物权法、婚姻法、治安处罚法以及信访条例、妇女儿童保护、低保审批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的法律法规,让居民茶余饭后有法律知识可学,走路散步有法律规定可看,营造“出门有法、抬头见法、知法守法、办事循法”的法治氛围;
二是深化法制宣传教育中心。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法制宣传教育中心功能,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组织规划部、法治文化产品联合开发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督查部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协会”等的职能作用,注重依托“法律大讲坛”、“高校学生普法讲师团”、“公共安全律师服务团”、“司法执法工作者普法宣传讲师团”和“法治文艺演出团”等专业团队进行法治文化宣传,让群众在欣赏法治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法治文化,真正实现法治文化宣传由灌输式向渗透式、单一化向多样化、重过程向重实效的转变;
三是打造法治文化生活馆。要在巩固和深化社区法律学堂品牌优势、平台优势和机制优势的基础上,依托社区办公场所,对社区法律学堂进行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地植入法治文化媒介设施和法治文化元素,精心打造法治文化生活体验馆。要通过设置“法律(援助)咨询室、人民调解室、禁毒工作室、电子阅览室、关爱之家、法制议事园、电影放映厅、电影文化陈列馆、多媒体播放系统、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中心、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中心、多媒体播放系统”等功能室,让居民通过互动性的法治文化生活体验,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信仰,提升法律素质,引领地区性法治文化建设水平,让法治文化成果惠及民生。
三、创新载体,增强法治文化建设效能。法治文化建设的难点在于概念虚、基础弱、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必须要下细功夫、实功夫、慢功夫,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居民的法治意识,提升地区的法治水平。
一是加强融合。要因地制宜设置一批与城乡环境协调、与生态相融的法治文化设施,将法治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提升法治文化建设的影响度。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维护民权、争取民利,通过“万人问卷、千人督查、百事展评”、“百姓点题、政府破题”等形式,梳理法治建设实事项目,依法整治事关民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让法治文化建设与法治实践相融合,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要依托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 通过开发制作台历、挂图、雨伞、折扇、扑克、书签、杯垫、环保袋等各类载体, 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戏曲、故事、春联、年画、短信、书画、动漫等各类艺术形式,将法治文化建设与群众生活相融合,提升法治文化的大众性、娱乐性和广泛性;
二是抓好结合。要将法治文化建设与“法律六进”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构建“法治、廉政、阳光”的机关法治文化、居民群众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治环境、企业单位诚信守法的法治理念,不断提升地区法治化管理水平。要找准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的结合点,将法治文化建设与法制宣传相结合,通过法制宣传活动,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理念融入到人们的头脑中,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形成崇尚法治的浓烈氛围,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始终与时代发展同行,与社会进步同步。将法治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坚持以法治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以法治精髓主导社会管理创新,用法治精神统帅社会管理创新全局,用法治眼光审视社会管理各种问题,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管理的战略,加快从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向法治主导的管理模式转变。要注重克服创新就是突破法律的片面认识,更加注重观念的转变,制度的创新、机制的整合、要素的集成和方法的改进,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法治化;
三是注重整合。要统筹整合各类有效资源,善于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以案释法、巡回审判、模拟法庭、文艺作品等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精神。要利用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5”世界环境保护日、“6.26”国际禁毒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点时机开展法治文化广场活动,集中组织专业律师、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动,现场解答居民的法律问题,努力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要将法治文化建设与推进依法治理、创建法治区(县)和民主法治示范单位等活动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执法部门依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水平,大力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❷ 试论如何推动我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法理不外乎人情,首先,需要的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允许徇私枉法、“走后门”等现象的发生,如今微博、网络的的宣传就是一个良好的、开放的监督机制,但同时需要媒体以及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其次,再健全的体制也是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需要道德的“介入”,积极推广当今盛行的正能量,来弥补我们法律中的漏洞和不足。
❸ 如何加强财政法制监督
做一个参考:企业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监督制度主要是企业对其经济业务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进行控制、考核和指导,其目的在于使各类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按预定的目标、计划和原则进行,以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一、我国企业会计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一)会计监督法律的约束机制不全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会计体系需要健全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但在目前会计工作中所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虽然新的《会计法》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没有跟上,使得当出现违规事件,仍然没有相应法律条款进行有力地制裁,使得会计监督形同虚设,导致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些年我国会计人员奇缺,从现阶段来看,虽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在职的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人数还只是占极小部分,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会计人员整体的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缺少分析能力,从而导致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三)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督不力执法部门执法不力。我国目前总的说来还是人治大于法治,执法部门往往有章不循,以权代法,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得作假付出的代价大大小于产生的利益,对有关责任人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致使一些经营者和单位领导胆大妄为,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都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虽然我国企业外部监督方式很多,包括法律监督,财政监督,工商税务监督,金融监督等,监督体系可谓庞大,但监督效果却不理想,原因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二、加强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一)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会计监督能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会计体系逐渐完善过程中有法可依的基础。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为从源头上防止会计监督弱化,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还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会计部门要以现有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和完善各种会计监督实施法和操作规程,尽量把实际工作中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补充进去,逐渐地充实完善,监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事,公开事程序,使会计监管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二)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他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所以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誉。这样素质的会计人员才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然后,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注意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继续提高,提供机会给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最后,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首先要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业务操作能力,同时国家、社会也要提供相关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这些会计人员进行培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全面性,使得会计监督能够有效的得以执行。(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督促企业内部监督到位。企业加强内部监督的程度,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如何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则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财政部门作为会计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管理层和会计等相关人员的宣传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实施环境,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是形同虚设。二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大中小股东的投票权,防止大股东一人说了算,提高管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三是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股东代表、董事、监事的任免制度,规定他们的权力和责任,对董事会议事规则及重大事项的决策等都要形成长效机制。四是强化内部审计机构和监事会的独立地位和作用,赋予其的监督权。内审机构和监事会能否有效行使监督权,关键看能否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只有享有充分的独立性才能有效履行监督权,真正起到内部监督的作用。五是重大项目要采取重抓事前、事中控制,事后持续跟踪监督的方式进行管理,对发现的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正,确保内部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四)加强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督力度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也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国家监督具有权威性,是指财政、审计、税务、工商、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管等政府机关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代表国家对各单位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的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它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监督体系的主导,与企业内部监督起互补作用。政府监督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建立责任制,各负其责。
❹ 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政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法制化部分-
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物质基础,担负着维护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促进经济文化事业繁荣和社会稳定等重要职责。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将财政管理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理财,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一、实现依法理财,必须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1.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建设法制财政,有助于实现财政管理的法制化。
2.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建设法制财政,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建设法制财政,有助于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必须遵循公平、公正、法制等市场经济基本通行的规则,也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4.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有助于实现财政职能,保障财政部门依法履行其职责。因此,加强财政立法工作,加快制度建设步伐,对于部门立法中不合理的减收、增支内容予以抑制,从法律的角度为实现财政职能把关。
运用法律手段,将法治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才能确保财政行为规范化,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二、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财政法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造成财政行政行为违反现行法律。
2.财政法律制度总体的立法层次比较低,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 3.财政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4.财政执法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加强执法监督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法理财面临的重大课题。
5.法制意识、依法理财观念有待进一步增强的问题,迫切需要提高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积极推进依法理财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依法理财,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通过加强财政立法,建立健全财政法律体系,严格财政执法,完善财政执法监督,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为财政管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1.建立健全财政法律体系,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2.加强财政立法工作,切实提高立法质量。
3.强化财政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财政执法,使财政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提高财政管理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财政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4.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依法理财工作的顺利开展
民主化部分
民主最初体现于政治领域,即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只能源于主权人民行使其自治权所授予的权威。从政治角度,实现所有公民的民主、政治平等以及基本的政治权利是国家的基本任务;从经济角度,保护财产权,实现经济的自由,增加财富的机会,实现社会整体福利的增进是国家职责所在。
财政横亘一国政治、经济领域,构成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提供公共物品的政府性经济组织安排和政府性经济行为的规则体系。一方面,财政是一国政府得以生存的经济支柱,其经济来源是建立在对公民私有财产合法的剥夺之上,这种对公有领域和私有领域的划分,无疑应当取得利益受损方的认可,才能实现和维持国家行为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财政提供公共物品,必须是任何个人无法排他地占有和消费的物品,否则政府参与市场竞争,不仅是对私人经济自由的侵害,同时也是对源于公民的财政资金的不当使用。因此,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集中在财政领域就表现为财政民主。一方面,在政治的领域中,财政民主是公民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的权利的保障;另一方面,在经济的领域中,财政民主是公民基本财产权的保护。
之所以强调财政民主,是因为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其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其他方式、途径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权力。如审批预算是宪法等相关法律赋予人民代表大会的一项职权。因此,无论是预算的编制还是审批,均应反映人民之意愿并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
贯彻民主原则,一是可以保证公共财政的科学性,使公共财政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真正反映未来年度财政收支情况;二是有利于实现对政府财政收支行为的监督,防止出现随意性。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就必须以公民的民主权利约束国家公共权力。
二、财政民主的制度构建
从理论上看,财政旨在提供公共物品。在现实生活中,为防止财政活动偏离公共利益,保留公民对重大财政事项的决定权,是财政民主的核心和目的所在。财政民主一般表现为财政议会主义,即重大财政事项必须经过代议机构审批。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因此,从渊源上看,财政民主是宪法所规定的人民主权理论在财政法领域的落实和体现。而《立法法》第8条明确规定财政、税收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从形式和程序上保证了财政的民主性。
重大财政事项由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决定也是财政民主的重要体现。除了对财税方面的基本制度制定法律以外,人民代表大会的财政决定权也体现在预算审批上。根据我国《宪法》及《预算法》的相关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审批中央预算,地方各级人大负责审批本级地方预算,这表明,财政民主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已得到了确认。同时,财政民主还要求赋予人民对财政事项的广泛监督权。这要求财政行为的决策程序、执行过程以及实施效果,须具备公开性、透明性等特点。否则无论预算审批或预算监督,都只会流于形式,公开透明更无从谈起了。细化到具体的财政行为,则表现为财政收入与支出行为的民主化。
(一)支出民主:以公共需要定位财政支出
政府的支出边界到底在哪里,这不是单纯用理论可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古典学派认为政府的活动是一种消费现象,主张缩小财政规模。但新财政思想却认为市场机能在实际经济社会中根本难以发挥,更何况还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若政府不介入几乎无法平息。两种观点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市场和政府的界限的模糊性。但事实是,由于政府执行宏观经济职能的需要,财政职权在一定程度上有扩张的趋势,从而引起财政支出的增加。
一般说来,财政支出是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将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职能的具体化,服务于政府职能。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分析,既然市场无法有效提供,那么财政支出就是全部公共物品(包括全部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品)。只有满足公共需要的事务,财政才应提供资金支持,否则偏离公共物品的政府财政分配行为本质上不能反映公民对公共物品的偏好而不能被视作财政民主行为。因此,财政支出民主首先应当表现为在财政支出决策的达成上,主要反映为人民对政府开支的权力制约和政府经济职能执行的协调和平衡。
(二)收入民主:以公共权力定位财政收入
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责所承担的财政支出,需要积极谋取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服务要求的财政支出需要,通过国家依法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的总和,一般包括:税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公债以及罚没等其他形式收入。国家获取财政收入凭借的是公权力,即由立法机关赋予公共部门代表公众行使的强制性的权力。这种强制性权力是在分散决策基础上集体选择的结果,用来解决分散决策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现代民主制下公共部门的任何权力都应通过公共选择程序如投票,由立法机关审批、赋予,否则就是滥权,构成对私权利的侵犯。因此,议会制之所以能够从社会中吸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其原因就在于代议制给予了财产权利人参与决策的机会,使他们相信代议机构决定的合法性, 这也是国家获取财政收入的正当性基础。
由此可见,在一个国家的“钱袋子”问题上,财政民主实践了权利与权力之间的良性互动。财政的一系列环节中,从征税开始,到支出、绩效评估和监督,都应该在代表机构的决定与掌控之中,从而依法实现对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目标的监督与有效控制。
❺ 加强法治治理工作好的建议
普法,只有大家都知法守法,才能达到法治
❻ 思考我国财政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法制化部分-
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物质基础,担负着维护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促进经济文化事业繁荣和社会稳定等重要职责。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将财政管理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理财,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一、实现依法理财,必须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1.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建设法制财政,有助于实现财政管理的法制化。
2.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建设法制财政,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建设法制财政,有助于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必须遵循公平、公正、法制等市场经济基本通行的规则,也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4.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有助于实现财政职能,保障财政部门依法履行其职责。因此,加强财政立法工作,加快制度建设步伐,对于部门立法中不合理的减收、增支内容予以抑制,从法律的角度为实现财政职能把关。
运用法律手段,将法治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才能确保财政行为规范化,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二、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财政法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造成财政行政行为违反现行法律。
2.财政法律制度总体的立法层次比较低,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 3.财政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4.财政执法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加强执法监督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法理财面临的重大课题。
5.法制意识、依法理财观念有待进一步增强的问题,迫切需要提高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积极推进依法理财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依法理财,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通过加强财政立法,建立健全财政法律体系,严格财政执法,完善财政执法监督,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为财政管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1.建立健全财政法律体系,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2.加强财政立法工作,切实提高立法质量。
3.强化财政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财政执法,使财政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提高财政管理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财政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4.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依法理财工作的顺利开展
民主化部分
民主最初体现于政治领域,即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只能源于主权人民行使其自治权所授予的权威。从政治角度,实现所有公民的民主、政治平等以及基本的政治权利是国家的基本任务;从经济角度,保护财产权,实现经济的自由,增加财富的机会,实现社会整体福利的增进是国家职责所在。
财政横亘一国政治、经济领域,构成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提供公共物品的政府性经济组织安排和政府性经济行为的规则体系。一方面,财政是一国政府得以生存的经济支柱,其经济来源是建立在对公民私有财产合法的剥夺之上,这种对公有领域和私有领域的划分,无疑应当取得利益受损方的认可,才能实现和维持国家行为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财政提供公共物品,必须是任何个人无法排他地占有和消费的物品,否则政府参与市场竞争,不仅是对私人经济自由的侵害,同时也是对源于公民的财政资金的不当使用。因此,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集中在财政领域就表现为财政民主。一方面,在政治的领域中,财政民主是公民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的权利的保障;另一方面,在经济的领域中,财政民主是公民基本财产权的保护。
之所以强调财政民主,是因为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其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其他方式、途径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权力。如审批预算是宪法等相关法律赋予人民代表大会的一项职权。因此,无论是预算的编制还是审批,均应反映人民之意愿并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
贯彻民主原则,一是可以保证公共财政的科学性,使公共财政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真正反映未来年度财政收支情况;二是有利于实现对政府财政收支行为的监督,防止出现随意性。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就必须以公民的民主权利约束国家公共权力。
二、财政民主的制度构建
从理论上看,财政旨在提供公共物品。在现实生活中,为防止财政活动偏离公共利益,保留公民对重大财政事项的决定权,是财政民主的核心和目的所在。财政民主一般表现为财政议会主义,即重大财政事项必须经过代议机构审批。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因此,从渊源上看,财政民主是宪法所规定的人民主权理论在财政法领域的落实和体现。而《立法法》第8条明确规定财政、税收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从形式和程序上保证了财政的民主性。
重大财政事项由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决定也是财政民主的重要体现。除了对财税方面的基本制度制定法律以外,人民代表大会的财政决定权也体现在预算审批上。根据我国《宪法》及《预算法》的相关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审批中央预算,地方各级人大负责审批本级地方预算,这表明,财政民主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已得到了确认。同时,财政民主还要求赋予人民对财政事项的广泛监督权。这要求财政行为的决策程序、执行过程以及实施效果,须具备公开性、透明性等特点。否则无论预算审批或预算监督,都只会流于形式,公开透明更无从谈起了。细化到具体的财政行为,则表现为财政收入与支出行为的民主化。
(一)支出民主:以公共需要定位财政支出
政府的支出边界到底在哪里,这不是单纯用理论可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古典学派认为政府的活动是一种消费现象,主张缩小财政规模。但新财政思想却认为市场机能在实际经济社会中根本难以发挥,更何况还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若政府不介入几乎无法平息。两种观点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市场和政府的界限的模糊性。但事实是,由于政府执行宏观经济职能的需要,财政职权在一定程度上有扩张的趋势,从而引起财政支出的增加。
一般说来,财政支出是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将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职能的具体化,服务于政府职能。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分析,既然市场无法有效提供,那么财政支出就是全部公共物品(包括全部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品)。只有满足公共需要的事务,财政才应提供资金支持,否则偏离公共物品的政府财政分配行为本质上不能反映公民对公共物品的偏好而不能被视作财政民主行为。因此,财政支出民主首先应当表现为在财政支出决策的达成上,主要反映为人民对政府开支的权力制约和政府经济职能执行的协调和平衡。
(二)收入民主:以公共权力定位财政收入
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责所承担的财政支出,需要积极谋取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服务要求的财政支出需要,通过国家依法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的总和,一般包括:税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公债以及罚没等其他形式收入。国家获取财政收入凭借的是公权力,即由立法机关赋予公共部门代表公众行使的强制性的权力。这种强制性权力是在分散决策基础上集体选择的结果,用来解决分散决策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现代民主制下公共部门的任何权力都应通过公共选择程序如投票,由立法机关审批、赋予,否则就是滥权,构成对私权利的侵犯。因此,议会制之所以能够从社会中吸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其原因就在于代议制给予了财产权利人参与决策的机会,使他们相信代议机构决定的合法性, 这也是国家获取财政收入的正当性基础。
由此可见,在一个国家的“钱袋子”问题上,财政民主实践了权利与权力之间的良性互动。财政的一系列环节中,从征税开始,到支出、绩效评估和监督,都应该在代表机构的决定与掌控之中,从而依法实现对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目标的监督与有效控制。
❼ 财政局局长如何依法履职和依法行政
到财政局工作近半年了,作为一个来自财政系统之外的局长,几个月来,我一直在思考:?就这个命题,谈谈自己的想法,也算是与局全体同志的一个思想和工作的交流吧。一、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财政部门是县综合经济部门之一,作为政府的管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财政工作任务繁杂,处理的关系复杂,干好财政局长的确不容易。我觉得财政局长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必须树立一个大有作为的信念,干一番事业的决心,要干就要干得更出色,这就是我对事业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我工作的动力。干好财政局长要有责任意识,做经济工作要解放思想、注重创新。当前,我县处于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期,加快发展、奋力崛起是全县人民的意志表达,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财政部门应该也必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为财政局长要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因循守旧,有开拓精神,更要敢于负责。二、十分清楚自己的职责财政局长的工作过程是一个履职的过程。首先要清楚财政的职能是什么?更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财政工作的四大职能就是:经济调节、资源配置、财政收支、财政监督。财政局长的职责,我个人理解应是团结依靠领导班子,带领全体财政干部为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发挥职务权力作用,影响和指挥下属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具体讲就是带领财政局干部,贯彻执行国家财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参与制定县域宏观经济政策,运用实施财政政策;编制并执行财政预算,并接受人大监督;负责财政资金调度和拨款,搞好全县财政收支工作;拟定和执行财政工作规划和改革方案;做好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管理全县会计工作;做好财政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三、掌握足够多的信息量财政工作与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影响财政收支的因素更多,如果财政局长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说能搞好财政工作是个笑话。当今世界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流源源不断,信息来源五花八门。如何筛选了解掌握有用的信息学问很大。我个人认为首先要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有就是省、市、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的内容等信息。其二,要了解本县的与财政相关联的基本信息,主要有重要的经济指标、社会事业相关指标。其三,要掌握财政、税收信息内容,财政收入的各项指标,财政支出的主要类别的数字。其四,要了解纵向、横向对比的财政信息,还要有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做好信息的分析判断和运用。四、掌握本单位的基本情况我县财政工作在前几任领导班子带领下,各项工作取得过显著的成绩,建立了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干部队伍素质较高,工作进展顺利。通过个人近几个月的工作和对工作情况摸底,我觉得财政局深层次的问题还存在不少。首先表现在思想上,思想和思维模式固定,思想比较僵化,表现在工作不主动,工作干劲不足、激情不够;其二是工作习惯已成为定式,表现在工作推一推、动一动,工作执行力差,不注重工作细节,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水平不高;第三是部分同志工作责任心不强,岗位职责不明。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我局人才结构分析:局机关中级人才占66%,乡镇占44%。干部职工年龄结构分析:局机关30岁到50岁的人员占70%,乡镇财政所占92%。从上面二组数字看,队伍状况是不错的,由于多年缺乏人才流动,中层没有交流,岗位没有变化,干部得不到重用和提拔,形成年轻人上进心弱化,中年干部没有盼头的局面。另外,干部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比较少,多年来也没有进来大学生,人才队伍后劲不足。事业是由人干出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是当务之急。五、理清一个工作思路作为财政局长,是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工作怎样干?队伍怎样带?局长必须结合财政局的工作和队伍实际情况,充分听取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准确把握,理出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使财政工作按照局班子制定的工作思路进行推进。我局的工作思路:一是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二是注重协调,形成合力;三是规范管理,按规矩办事;四是加强监督,跟踪问效。工作思路的解读就是财政工作要有大前提,按法办事,各项工作都要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特别是受《预算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调节,财政工作服务全社会,与各界沟通协调是很重要的,只有加强协调,才能提高工作效能,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与配合单位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财政管理工作从规范制度建设和落实制度入手,实现内部控制,实现按规矩办事,规范管理,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财政监督工作要与财政资金的使用链相结合,做好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必须跟踪问效,只有问效才能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和使用效益。六、打造一个能战斗的团队财政局的全体干部职工虽然岗位不同,分工不同,干着不同的工作,如何发挥这个队伍的最大作用,最重要是把队伍当成一个团队看待。团队的灵魂就是精神和文化,团队最能形成战斗力,如何打造团队。第一,要给每个干部职工一个机会和平台,去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领导的任务是给每个职工一个适合的岗位。第二,是给每个人一个进步的期望,干好了怎么样?第三,是要给每个人一个福利的期望,福利不一定就是物质待遇,可以是文化生活、培训机会等。第四,引入“鲇鱼效应”,使每个人都有一个危机感。实行人才交流和人才引进,别人随时准备取代你,逼着你发挥潜能,把工作做好。七、建立长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财政局09年实行新的工作运行机制。主要做法其一分解目标任务,制定考核办法;其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序时反映工作进展和动态;其三是严格细化考核;其四是注重考核结果应用。新的运行机制总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科学考核,兑现奖惩。推行的重点是领导班子分工负责制,岗位责任更加清楚,责任追究更加明确,让每个领导和中层干部有权有责,工作要求更高,责任意识更强。八、做好工作的统筹做好财政工作应该分清轻重缓急,统筹考虑。局长要把钢琴弹好,要做到统分结合,分工不分家,要协同配合工作。财政工作要做好中长期规划,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外部和内部目标。要把抓得住、看得着的内容写进目标任务分解栏里,同时要把日常工作和中心工作、临时突发工作结合起来,把定期沟通和民主决策、民主集中制结合起来,把主内与打外结合起来。书记、局长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决策和用人方面,同时要从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为政府当好参谋,谋划出台有份量的政策性措施,搞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协调,分管领导应该主动地考虑如何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大事向班子汇报,小事主动承担起责任。股室领导应该听从分管领导的工作安排,主动提出自己的工作见解,征得分管领导的意见后,领导工作人员积极大胆开展工作。九、处理好几个关系财政工作必须注重协调与沟通。局长必须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其一是与领导的关系。财政局长要当好领导的参谋,自己要清楚县委、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有大局意识,要自升一级看问题,下沉一级查实情,取得一手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有敢说真话的勇气。及时提供领导需求的信息,办事的效率和质量要高,也要经常与领导进行工作交流,在具体事项上要快速理解领导工作意图,及时配合工作。其二,与省、市财政主管部门的关系。上下关系的处理,必须把干好工作做为前提,要充分利用各种人脉关系,经常跑省进市,不能怕难为情,怕上级领导不给面子,因为联络感情也是工作,当然搞好上下级的关系也是讲工作技巧的,这要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改进。其三,与四大班子机关之间。首先尊重各位领导,对工作进行定期汇报,宣传财政工作,争取他们对财政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在经费安排方面要按原则和规矩办事,如有误解可以耐心解释,做细工作。其四,与局班子成员之间关系。相互尊重,加强沟通,作风民主,宽宏大度,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有话当面讲,背后不议论人,打造出一个讲工作、说真话、讲团结、顾大局的领导班子。其五,与职工们关系。领导与职工是平等的关系,领导要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八小时以内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大家一样干工作,八小时之外大家可以称兄道弟,是朋友关系,同时也要换位思考,了解职工的困难,注意职工的关注点,倾听职工的意见,把职工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十、抓好廉政,守好底线财政部门是一个被外界称为有权的单位。领导也被认为是有权的领导,连中层干部别人都得罪不起。财政局长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是服务社会的平台,用不好成为危害社会、葬送自己前途的工具。作为局长,是廉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从自己做起,正确使用自己的手中权力,按规定办事,守住廉政的底线。教育干部职工做好廉政工作,从严要求,警钟长鸣,把财政局打造成一个廉政机关。
❽ 关于法制教育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制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位置。首先从稳定局势看,需要深入普法,进行法制教育。当前,我们全国各地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是稳定的,社会治安也是基本稳定的,这是主流,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但是,只要国外反动势力对我国“和平演变”的图谋不死,就必然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当前的改革开放,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还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市场疲软,国营企业中“三角债”严重,职工收入不平衡等新问题,也是容易引起不稳定的因素。要保持全社会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就必须在坚持不懈地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同时,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那么,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就显得十分迫切了。只有大力加强法制教育,把法律交给人民,使之成为广大公民的行为规范和维护社会安定的有力武器。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必须与民主教育结合起来。
其内容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治,民主意识,法律基本知识,革命纪律的教育等等。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首先应帮助全体公民增强当家作主的政治责任感,正确运用民主权利。教育人们懂得社会主义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民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纪律和法制,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搞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中心的各个法规,成绩显著,但各有关部门的法规,与经济发展的进程相比,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和实施,如计划法、财政立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人们懂得什么是守法,什么是违法,明确是非界限,在全社会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人们懂得坚决同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非民主现象作斗争是必须履行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总之,通过民主与法制教育,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全民学法、知法、懂法、执法、遵纪守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