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信仰缺失的原因

法治信仰缺失的原因

发布时间: 2022-04-11 10:00:54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据了解,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有多,这里学术堂特意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题目供大家参考:

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发展透视

论法律解释的基本要求与难题

论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概念特征困境及其消解

黔东南苗族地区习惯法与国家法的探讨

信息自由与学术自由冲突

浅谈依法治国战略的实现路径

日本修订纺织品两项法规

国外人才法律制度及其启示

罗马法监护监督制度的公益法理念及启示

从责任规则和财产规则的角度分析广场舞事件

基于字义的法律解释之界限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法律文化培植研究

融入政治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之关键--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体系

民国时期云南货币法律制度嬗变

"互联网+"时代中的法学成人教育模式转变

莫高窟艺术文化反映的儒家化法律现象

论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及其培育--从《法律与宗教》谈法律信仰

日本海洋立法对我国海洋法治建设的启示

物化的法治文化研究--以法院建筑为例的研究综述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模式改革的法律思考

"法不责众"的博弈心理与法治对策

② 领导干部法制精神和法治文化缺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法治信仰认同普遍缺失。
这是一个最为严重而又被熟视无睹的问题。“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法在现实生活中不过是一个概念现象、一种实用工具,甚至没有被广泛认知,更不要说被普遍信仰。一些领导干部在施政过程中,常常考虑的是GDP、看得见的政绩或民心工程、上级领导的满意度、协调甚至是媚顺舆论媒体,依法治市(县、区)、依法行政自然而然地成了摆设。现如今很少有不强调依法行政的,他们甚至会认真讲,只是不会认真对待。
二、法治权威远未形成。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人们不信仰法,也在于实践中,法治没有形成应有的权威。法治一直在受到各种挑战,并且似乎还没有胜利过,更不用说显得强势。在影响地方和基层的事务中,法治无论如何排不上前列。本来“法治”或“依法行政”应该是理念、精神,而不是事务,但常常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报告中成为一项具体事务。从量化工作而言也不能说不科学、不应该,但就其排位来讲,肯定在较后的文字里出现。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行政状态,法治给人的力量还是输给“人治”。
三、法治氛围整体淡薄。
任何社会活动都与其环境密切关联。如前所述,不少地方党政领导的关注点其实不在法治,在我们这个强调“让领导满意、放心,让群众满意、舒心”而重在“领导满意”(因为即便群众满意了,领导不满意也白搭)的施政思维中,难免分出轻重缓急,无形中“法治”的思维就淡了,氛围当然也就淡了。而事实上,依法行政所处的环境也比较尴尬,一方面被较高期待,另一方面则被不信任、不支持、不宽容。特别是一些关系到公民个体切身利益的执法过程,往往进行得不顺利,大大增加行政成本,甚至付出形象代价。与此同时,人们骨子里固有的传统的“官本位”或是“权本位”思想至今还大行其是,没有真正形成崇尚法治的氛围。
再看看我们享受的法治之文化。满眼、满街的是商业广告,法治广告和栏目相形见少,有的地方几乎是全面让位。我们参与的活动如果不是统一的要求,几乎不会与法治相关。文艺是人性的、煽情的、冷峻的、嬉皮的、批判的、娱乐的,如果要找和法治关联的,就要很费心思地专门找,而且找得到的作品几乎很少关心法治精神。电视剧上常有警匪片之类,主题很正义、正气的也有,但多数更关注剧情的娱乐性。这也难怪,法治如果不找到看点或卖点,几乎很难产生经济价值。因此,整个社会实际消费和享受的文化作品和产品中,法治类作品或产品只占极小的份额。这对于广大的公民来说,受教育的频率和强度显然偏低了。
四、法治文化投入缺乏机制和保障。
文化建设无疑需要投入。但文化已经市场化,我们不能责备非财政资本的投资者和工作者没有把他的作品创作成一部完好的法治作品,毕竟投资的目的首先是利润。问题是,谁来创造影响公众的法治文化产品,谁有这个当仁不让的责任,谁应该投资。
当然是政府。遗憾的是,法治文化建设在地方被“轻”被“缓”了,几乎很少有地方政府会把法治文化建设当重要工程做的。我们常看到公路、广场、体育馆场、剧院被当作民心或民生工程列入日程,甚至是举全市(县、区)之(财)力,加班加点赶进度,但没有听到哪里的党政领导把法治文化建设列进了工程项目表。地方党政领导往往关注了“文化建设”的形,而没有关注建设的实(内容)。因为要繁荣的文化太多,一地的一届政府怎么做得了,于是大家乐得装糊涂,绝不想再为“法治文化建设”专门规划专门投入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财政不列支,政府不主导,长此以往,法治文化建设的处境难免成没有封地的王子,穿着黄马褂,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
五、依法行政主体缺乏组织约束机制。
除了历史文化的原因,为什么主政者的执法主张、执法行为与执法理念之间会形成落差?组织约束机制失位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么讲会令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不满意,因为实在地讲,组织人事部门在这方面的努力是自发的、巨大的,而且确有刚性举措,但我们要探讨的是实际效果。衡量一个干部是否称职,是否优秀,是否有作为,本来很难把握,当前我们往往从德、能、勤、绩、廉几个方面进行规制。但法治意识、法治能力怎么体现在考评体系中就有难度了。特别是对于“没有执法权”的公务员,如何评价其法治能力?几乎没有依据。但在整个公务员体系中,没有具体执法权的人数巨大。这些人虽然不具体执法,但可能会决策执法、监管执法、保障执法。对这部分人,在法治考评时,往往是凭印象或虚拟为优。这刚好说明,许多行政人员游离在法治考评之外。而即便是具体行政执法人员,以其行政过程、程序是否合法、结果是否适当作为法治水平考评依据,已然不够全面。执法的效果如何,不仅要考虑法律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不仅是一时的社会效果,还有长远的社会影响。对这个层面的关注,公务员的组织人事考评体系显然不够。
共产党是执政党,面临如何执政和长期执政的问题。依法治国是执政理念,不可能不体现在组织人事制度这个关键环节中,毕竟“干部是决定性因素”。那么,在抽象行政行为暂时没有法律调整之前,法治理念和能力纳入组织考评就显得尤为重要。党委政府如何行使非法律调整的权力,如何规范约束抽象行政行为,其实对于法治的权威和信心至关重要,比如行政决策、行政审批制度、经济规划、城市规划、行政收费等等,如果让这些行为游离于组织考评机制之外,即便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再体现依法,也难拢住群众游离于法的心。
六、依法行政面临新形势新问题的挑战。
中央政法委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在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地方政府执政执法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发展和维稳的任务都相当繁重。比如信访问题,“维稳是硬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莫不重视,为了缓解矛盾,中央、地方都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为了解决信访问题,地方受到高压,总结出“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要用人民币来解决”等经验,因而措施服从于结果。各个部门纷纷在各种“特殊敏感时期和日子”无可奈何地急于处理一些历史问题和社会矛盾,但往往不能坚持公平正义,常常求助于亲情伦理,亲戚宗族,最终都以政府出钱了事,将法与理的和了稀泥。“上访就有理”、“政府最怕上访”成为基层群众的普遍认同。这种变态的文化认知,无疑成了法治精神的最大伤害。
之所以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就在于文化具有导向性、先进性和渗透性。不认知、不重视、不投入、不弘扬,法治便没有文化可言,依法行政便不会有执法氛围,法治被信仰便是无稽之谈,依法治省、治市(县)便是纸上谈兵。如是这样,难免空谈误国!因此,必须从领导特别是地方首长做起,认真思考治国方略实施问题,真诚信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率先垂范,做法治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如是这般,则重造法治信心,再造法治权威,建立法治秩序有望。

领导干部认识上的误区是制约其法治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虽然大多数领导干部都十分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是现实当中仍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对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文化素质缺乏应有的重视,认为法律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这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认为懂业务是硬条件,学法律是软要求。有的领导干部只重视经济工作,看重业务工作,认为在业务上要多下些工夫,学通弄懂,这样有利于出成绩、出政绩,对职业发展有利。法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平时用不上,不学法、不懂法照样可以把工作做好,需要法律时再学也来得及,不行可以请律师及懂法律的人来帮忙。
二是认为学法、懂法是法律部门领导干部的大事,是其他部门领导干部的额外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认为法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学法、懂法是法律部门干部的工作需要,对他们来说,学法、懂法、用法是一项很关键、很重要的事情,而其他部门的干部职工有自己的专业及本职工作,不从事实际的法律工作,学不学法,懂不懂法不是什么紧要的事情。
三是认为领导干部从事的是日常的管理工作,学法、守法是群众的事。不少领导干部认为,党政部门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政部门的工作是日常的工作,不必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有的领导干部将法治视为管理者的特权,仅仅当作治理老百姓的工具,对自己有利时就搬出来用一用,对自己不利时就搁在一边。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缺乏信任,认为老百姓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秩序,滥用法律条例,与政府“作对”,与官员“捣乱”,应该多学法,自觉守法,把普法工作看作是对老百姓的单向的法制教育。四是没有从正面认识和理解法律普及工作的重要意义,反而认为通过多年的普法,使得老百姓动辄上法院去告政府或官员,“不那么好管了”。这些认识误区如果不及时消除,不仅影响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提高,还会影响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进程,也损害了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③ 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相对畸高,不仅诱使当事人违法,更重要的是守法者吃亏,违法者赚便宜,进而劣胜优汰,具体表现在:

1、公权力机关的退位、归位与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发育仍不成熟之间的矛盾。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公权力机关退位和归位,理性再定位的过程。但由于市场机制仍不健全,社会组织仍不规范,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往往难以担当起合格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导致公权力的进退维谷。

2、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与法律质量整体上仍不理想之间的矛盾。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然而,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立法质量已在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法律尤其是低层级的法律规范质量不高、类型化不够、科学性不足,将执法和司法带入或难以实施,或实施冲突,或实施背反的多难困境。

3、严厉制裁违法行为的要求和期待与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较高之间的矛盾。

普遍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当然特征,严厉制裁违法行为是保障法治权威和发挥法治威慑力的必要条件。

但是现实中,在一些方面,由于责任设置过低,特别是查处率不高,导致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相对畸高,不仅诱使当事人违法,更重要的是客观上造成“逆向选择”、守法者吃亏,违法者赚便宜,进而劣胜优汰,并导致普遍违法。

(3)法治信仰缺失的原因扩展阅读:

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改善:

1、价值建设,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法治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成为社会成员决策和行动的基本指引。

当前人民群众已经有一定的法治意识,但牢固的法治理念尚未确立。实现人心大治,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着力强化规则意识、诚信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还要透过多途径、全方位的理念引领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2、基层调整,使治理畅达“末梢神经”。

体制问题具有决定性。我国传统上从中央到基层的纵向层级化管理体制倚重“生产经营单位”和“基层组织”。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在“最后一公里”失灵的问题。建议以确立社区的法律地位为主要方式,重塑我国社会的基层组织形态,确保国家与其成员之间的“传感”途径畅通。

④ 如何认识国民信仰缺失问题

信仰就是主宰人的思想意识的观念。当今社会国民信仰缺失,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 封建社会的传统信仰不再适用:传统信仰如儒教等,由于其大部分内容已不适合于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中国只有把它推倒,选择新的意识形态才能进一步发展,这早在五四运动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已明确证明。不过,儒教中的仁恕和谐的核心理念适应于各种社会,应予继承发展。
2)马列主义的信仰不尽人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国外舶来的马列主义立即成为了中国人的普遍信仰,主宰了中国人民的意识形态。马列主义大搞公有制、计划经济、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导致了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主义,同时强烈排斥宗教和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法治的价值观,这一切实践证明无益于社会的发展。不过,集体主义仍是正确的理念。
3)资本主义的正确的价值观得不到确立: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上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意识形态上却仍抱住马列主义不放,不允许接受资本主义的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信仰。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中虽然包含强烈的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但其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科学和法治的观念是正确的,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味否定资本主义对中国毫无益处。

个人观点:社会发展,中国人不可能再选择儒教作为信仰,马列主义的信仰难以全面维持,资本主义的正确的价值观得不到确立,所以当今中国社会的国民信仰缺失也就自然出现。感觉当今中国社会应在保留儒教的仁恕和谐的理念基础上确立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科学、法治的价值观会比较合适。

⑤ 有人说,中国法制建设举步维艰的原因是信仰缺失的结果,请谈谈你对法律信仰的看法。

法只有约束了执法的官吏才能最佳发挥法的效用,所谓以法治吏,以德治民,方为治国之道。

⑥ 现在社会信仰缺失,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

会让学生没有信心,让大学生不会规划自己的未来。

学术研究和窃反映了对大学生法治和合同精神缺乏信心。大学生在日常教学任务中需要完成课程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但是,他们缺乏自己深入的理论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因此他们经常在没有创新和思考的情况下在Internet上大量复制和粘贴意见。在生活方式上,拖欠学费,进入大学的大学生有义务缴纳学费。但是,有些学生有能力支付学费。他们从家里收取学费后,欺骗了父母,将学费挪作他用。学生拖欠学费,使学校的教学计划毫无动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合同被随意打破了,有一种现象是毕业生无视雇佣协议的法律效力而随意地违约。一些毕业生不会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首先确定担保单位,然后骑驴找马,当他们遇到一支更好的部队时,他们会随意中断合同。

⑦ 如何培养公民正确的法治意识

1、通过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理念,培养秩序与自由相统一的法治观念,引导他们确立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规则意识,践行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行为准则。

2、加快普及国民素质教育 。通过大面积普及国民素质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使社会成员都具有较强地获取知识技能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地获取和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3、提高普法工作水平 。普法工作应以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推进公民现代法律意识为目标,以灌输给公民现代法的基本观念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于对公民权利意识、诉讼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4、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就是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水平,使所制定的法律更具有严密性、具体性、可操作性,能更加有效地规范和制约现代社会生活的运转。

5、建设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我们今天社会所呈现的法律意识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知识宣传普及的结果,而不是从社会现实和文化深层生长出来的,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宣传的社会效应和效果,这也是法律意识提高的一种必要手段。

(7)法治信仰缺失的原因扩展阅读:

增强公民的法治理念、培养公民的良好法治思维习惯,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公民的法律素养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但是如今,有些公民,包括个别党员干部,遇事第一时间、第一思维,不是依法、求法、找法、靠法,而是求人、找人、靠关系、走后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最后被逼无奈才走法律程序,把打官司告状当丑事。

在他们心里,人大于法,权大于法,甚至有人拿法律当儿戏,这都是缺少法治理念、法治思维习惯的表现。

《决定》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为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公民的法治思维习惯是提高公民法律素养的关键、前提。

多年来,我们在立法的修改、完善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这只是第一步,如果第二步跟不上或者脱节,法律再完善,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在普法上下功夫、做文章。

普法,就是让公民了解法律,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利用各种途径,多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如利用媒体开展法制讲堂、课堂、会议、学习培训等,让普法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氛围、环境。

学法,就是让公民掌握法律,学习法律常识、知识,学习法治思维,增强法治理念,遵法、守法。目前,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让法进课堂,开办法治课,从小就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打上法律烙印,养成法治思维习惯。

作为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做学习法律的模范,带头、带领、带动全民族学法热潮,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形成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社会风气。

用法,就是让公民驾驭法律。法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不成社会。法律是保护公民自身与他人的双刃剑,普法、学法的最终目的是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

有法、守法,天下太平,无法、违法,天下大乱。教育引导公民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提高自己的用法水平,这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也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培养公民良好的法治思维习惯

⑧ 法律信仰的缺失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是什么

执行难是一个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大问题,说它老是因为已存在了很久,说它大是因为它牵扯多方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它关系到民众对于法律的信仰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执行难问题,到时恐怕不只是“执行难”了。

执行难现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有多种原因,但是吾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法律信仰的缺失问题。第一,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难”不只是被执行人的拒不接受执行,而是现有立法的不完善让其可以不接受执行,无论是实体抑或是程序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法院是否可以依职权宣告破产问题、强制清算问题等都是急需立法所要解决的;第二,法律信仰的缺失。从古时我们一直是“人治”抑或“德治”,突然来了“法治”,民众一时难以接受,对于是否是真的法治抱有怀疑情绪,社会的不良风气也导致民众对于执行存在蔑视,认为“只要花点小钱就可以搞定,睁只眼闭只眼”等等,导致被执行人对于执行人的执行诚意或是执法的严肃性产生怀疑,这就给执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法的威慑性都没有了,何谈执行?让被执行人自己割掉自己身上的肉?梦中才有可能且也是不情愿的。特别是社会的一些大的阴暗面给民众以极大的影响,有道是“好事不传远,恶事传万里”,这样以来,民众对于法治更是产生了怀疑,而作为实行真正的法治中的执行产生抵抗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想解决执行难,就要先解决好法律制度的完善及法律信仰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了,那么我想执行难到时就可能是“执行不难”抑或是不用执行了。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32260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人是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支柱的,这个精神支柱是为人立世的内在 动力。但如今好象许多人都缺乏信仰,不管承认或者不承认,现在是信仰缺失的时代,人活着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目标,为什么信仰而奋斗。

⑨ 如何提高全社会的法治信仰

如何让法治成为信仰?在人治传统根深蒂固的中国,这的确是个难题。信仰法治,关键是要消除人治。因为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以及人治背后的封建文化,正是人治封建传统阻碍了法治。破除封建人治意味着,不仅要破除封建特权的思想,还要触动某些特权者的利益,不仅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文化制度,还要清除封建等级制的思想基础。应该看到,社会不会自动接受法治,特别是当法治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自然会选择已经习惯了的人治,故而法治之路依然漫长。

虽然法治信仰的形成过程异常艰难,但不是没有希望。只要我们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全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努力建设法治国家,营造法治氛围,法治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法治信仰必将形成。具体而言,离不开以下几个前提:

首先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如果执政者意识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够率先垂范的话,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很难形成。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社会。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立法机关科学立法,这些都是影响法治信仰的重要因素。比如上访就是封建人治文化的产物,消除此类现象,就必须使领导者意识到这种人治方式的弊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是媒体要理性传播。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是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的关键一环。媒体的理性和规则意识、自律和责任担当,对整个社会形成法治信仰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媒体的导向很重要,现在有些媒体对明星八卦过度热衷,但对关系民众基本权益,关系社会正义与良知的社会问题无动于衷。只有当媒体展示真相、客观表达、严守规则、维护公义的时候,社会才能恢复理性、尊崇法治,我们期待的法治信仰才会形成。

三是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文化的养成不可能速成,必须从小灌输、教育、训练。法治信仰涉及三观,只有通过家庭的耳濡目染,教育机构的长期努力,全社会的共同推进,才可能逐渐形成。尤其学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所有学校都开政治公共课,但是最需要的法治课却迟迟开不起来。学校应该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四是民众要理性表达和行动。形成法治信仰的基础在广大民众。当“中国式过马路”、“信访不信法”、“走关系”强于“走程序”大行其道时,我们就必须反思,是什么力量让规则失效,是什么力量让理性缺位?为什么人们不愿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按照法律渠道解决问题呢?为什么人们遇到热点问题就无视规则竞相从众?如何才能保持理性按规则行事?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也是法治信仰形成过程中每个公民的责任。

五是法治信仰还需制度保障。比如美国的信用体系是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是全国统一的公民唯一的证明记录,考试作弊可能就是一个污点,商场偷东西也成为污点,人一生中不断累积的这些污点不仅影响着缴纳保险金额的高低,还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影响政治前途。社会信用制度对人的行为和习惯有明显的规范作用,其后又有强大的威慑力保障。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执法者和相对人都缺乏有效约束,甚至可以说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是执法随意和腐败造成的。社会信用缺失本质上还是制度缺失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成法治信仰还有赖健全并落实各项制度。

热点内容
职业道德自查自纠 发布:2025-01-18 15:33:54 浏览:125
环境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8 15:32:32 浏览: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发布:2025-01-18 14:58:08 浏览:840
公司法律风险解决方案 发布:2025-01-18 14:45:04 浏览:605
两项新民法 发布:2025-01-18 13:43:27 浏览:491
民法115条 发布:2025-01-18 13:40:23 浏览:128
人民法院错案追究 发布:2025-01-18 13:21:33 浏览:81
治安处罚条例新 发布:2025-01-18 12:48:20 浏览:573
占用红树林保护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12:14:06 浏览:15
北京刑事没输过律师 发布:2025-01-18 12:09:11 浏览: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