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阅历

道德经阅历

发布时间: 2022-04-11 10:50:56

⑴ 《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很多的朝代更迭,每个朝代都给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特别是在百家争鸣的时候,每个门派都积极表达各自的思想和看法,精彩纷呈,后来也诞生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两大思想派别。但是人们对于道家思想总是有很多的误解,认为它的思想是消极的,或者是玄幻的。但是认真读透了《道德经》,就会发现这是一本终身受益的书。《道德经》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重要的是包含了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还有其他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等等。

这本书中也有教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比如飘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期,这句话就很好地鼓励了面对困境的人们。还有治大国如烹小鲜。倘若人们能够正确地解读《道德经》,就足以过好这一生,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困惑,它总是在思想的制高点俯视着世间种种,只有真正的知道自我和外我,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⑵ 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的言论和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相传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时候,在尹喜的劝说下,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在书中第五章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也是老子传播最广的言论之一。


无论史书上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历史都证明了天道自衡,轮回不止。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战争爆发的原因看似不同,其实都一样,原因都是僧多粥少,方式都一样,自相残杀。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所谓的“旅鼠自杀之谜”我认为也是天道自衡的体现。

万物都有正反两面,有仁便有不仁,有好便有坏,有情便有无情,而天地的中立,貌似不仁,实际上这才是天地最大的仁,无情便是最大的有情,这是万物生存的基础,也是大道的体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个人在当下的理解便是:虚无缥缈的天地可以是心灵一时的寄托,却不能整天幻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人这一生的舍和得都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变化的源头还在于自己本身。

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也是大道的体现,天地亘古不变,而万物自然却在不停变化,天地孕育了万物,却不去插手万物的轨迹,天地想是一个大风箱,而万物都生活在风箱里,静止不动便毫无变化,一旦动了起来便是变化无常,再无停歇之日,在这个大风箱里,我们每个人却要去适应时刻的变化,这便是生存之道。

人类从以前缺乏科学技术崇拜畏惧自然到近一百年科学技术兴起对自然的认识突飞猛进试图征服自然,这些态度的转变只是基于这一百年的科学实践,自然和宇宙的规律比人类所认识的要复杂得多,其实老子提出要顺应天道,符合自然宇宙的规律去生活最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真是一种极具前瞻性的智慧,为21世纪的地球人指明了一条出路。


⑶ 普通人如何去读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一书五千余字,由于它那简约的表达方式,那具有象征性、多义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语言,令人百思难解、扑朔迷离,连司马迁也慨叹“著作辞称微妙难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读懂老子《道德经》呢? 综观老子《道德经》一书,其主要内容大致不外是“道”和“德”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处事和修养原则的哲学著作。因此,只要我们明白老子《道德经》中“道”和“德”的涵义,便可开启老子《道德经》这座神秘文化的殿堂之门。而我们普通人要弄懂道老子《道德经》就要从明道、遵道、 体道三个方面来学习。

打开网络APP看高清图片
明道:“道”是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或最高概念 。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宇宙本原。这个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的“道”是个什么样子呢?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就是说:“道”是无色、无声、无形的,因而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前的存在状态,可以用二十五章首句中的“混成”二字概括。
尽管如此,但“道”的确是真实存在的。老子《道德经》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就告诉人们:“道”虽然“惟恍惟惚”,但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即“道”是真实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

遵道: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之人的行为容止,完全遵从“道”,即以“道”为行为的准则,更具体地说,即以形上的“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作为行为的准则。 “道”具有哪些特性呢?一般说来,“道”具有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特性。这些特性,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取法,既可以作为人类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准则。

体道:无形的“道”化生了宇宙万物,这就是“德”。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后,其“道”蕴藏于宇宙万物之中而使之得以生存和运化,这也是“德”。《庄子·天地篇》说:“物得以生,谓之德”,“形非道不生,生非道不明”。道性体现于人,谓之“德”。所谓“道之在我之谓德”也。譬如:“道”化生了万物,而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占有、不图报、不干涉,如果学道者修得“道”的这种特性,“行事与道合”,这就叫做“德”。

正是因为“道”由“德”显,所以修道者,必须积德或养德。“德”是“道”的作用和体现,“道”因“德”而得以显现于物的世界。正是由于“道”以“德”显,因此“德”便成为道教教理的重要概念。明白了上述关于老子《道德经》中“道”的涵义,并把它当做金钥匙,我们便可以此开启“众妙之门”而步入“道”境。因为其“道”之“德”蕴含其中,只是有时老子在一章中只论述某一方面的“道”,有时便论述几个方面的“道”,如“上善若水”,就“天道”、“人道”合而论之。老子《道德经》这部书的主旨为“尊道贵德”,所以道教以“尊道贵德”作为其信仰、行动的准则。“道”所具有的虚无、自然、清净、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特性,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人如果能够达到“上德”的境界,“德”和“道”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我们普通 人,如果能“尊道贵德”,就会走向成功、获得幸福,不说成为圣人,也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尊道贵德“这就是我们普通人及社会中人学老子《道德经》之关键。

⑷ 《道德经》是道家的著作,为什么说它不适合年轻人读

因为现在年轻人实在读不懂这些比较生涩的书。

为什么不读它?在南淮先生的观点中,是因为传统的文化已经与这是时代相离甚远了!

⑸ 为什么普通人不要读道德经

普通人不要读道德经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1、普通人的阅历不够,读不懂《道德经》。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一个人从书中获得成长,但是只有书籍对一个人来说合适的时候,它才能真正被吸收。

举个例子,吃肉类可以帮助孩子长得更快,但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却不适合吃这些东西,因为这些食物对婴儿不适用。到最后不仅达不到长身体的目的,还会让孩子有生命危险。

2、普通人所处的年龄段不适合。《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无为。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是以一种“不占有”的心态去生活。用《道德经》中的话来讲就是: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不要有功利心。

无为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特殊的品质,而是一个人在经历过世事沧桑之后得到的结果。如果没有经历过年轻时的冲动、愤怒和挫败,是无法达到《道德经》中无为的境界的。



(5)道德经阅历扩展阅读:

1、《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2、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3、《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4、《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道德经

⑹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道德经》。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

《道德经》更多强调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于是道变成了有限、僵化、静止的规律。以此指导的人生强调对前人的道僵化的继承,墨守成规。教育学生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主张对前人的批判和发展。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道与德的关系,可以有先德后道、先道后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种方式,在屈折反复中发展和提高。 《德道经》或者是《道德经》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方法。让进取、发展、开放、持续的《德道经》恢复其本来面目吧!

⑺ ①人为什么学习《道德经 》 ②学习《道德经》领悟了哪些 ③在现实中如何约束

作为中国人,能够读到老子的《道德经》这是福分。因为老子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看问题深刻全面。《道德经》里面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了这些道理你的人生就会很平顺,你就得到了福报。我们学习《道德经》,不是要复古,目的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使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古代智慧转化为现代智慧。为你的人生充电,使每个人都得到成长。我们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简单谈一谈:

一、学习《道德经》可以提升智慧

《道德经》是对人生的深刻反省,是生命认知的理性觉悟,它是穿越时空的永恒智慧。一位国学大师说:不学《道德经》成不了大事。学习《道德经》即闻道,闻道之要在悟,悟一字得一字之功,悟一句得一句之果,有悟则明,有明则能认识自我,开启心智,提升你的智慧。

二、学习《道德经》可以提升德养

“德”就是“得”,“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学习《道德经》应知行合一。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高等智慧的人闻道之后,就去实践;中等智慧的人闻道之后,似懂非懂;下等智慧的人闻道之后就傻笑,认为学这个没用;如果没有人笑就不是道了,因为人与人总是有差距的。行道就是修身,修身就是行道,在修身中聚德,在聚德中内圣,以内圣达外王,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学习《道德经》可以提升学习能力

有学者说:“《道德经》是很难懂的,稍微一不小心就解释错了。”难懂一是难翻译。二是难解读,《道德经》的解读是最难的,因为它是古代的哲学著作,哲学是讲义理的,解读就是要把它变成现在人们听的懂的道理,这样才有实用价值。《道德经》看似易懂其实深奥,理解《道德经》不能望文生义,因为古今词义有差异。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要“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每学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并且是你越学感到越想学,越学越明白的事理越多越深。我们还是用老子《道德经》来看看是否好学:“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⑻ 《道德经》秉持哪三种精神,是可以积攒人品的

道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对国人的精神信仰有着深远的影响。由道家思想所衍生出的道教文化,一度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文化的根基。

讲个实在的例子,我们现在很多人在遇到一些未知事情的时候,都会说一句“顺其自然”。而且,很多迈入中老年的朋友,也喜欢追求宁静恬淡的生活旋律。这些心理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不敢为天下先,还可以认为就是不要大张旗鼓的去宣传自己,而是要在平静中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和阅历。就像最近网上传的那句话一样,你对这个社会有什么不满,不要一味的去指责,而是要用你的实际行动去改变。如果长夜漫漫,我们就是那唯一的火光!

事实上,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说起来很是容易,但要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却需要时刻注意。这三宝,既是道家思想的三宝,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的三宝,只有能够始终秉持住这三种精神,才能够真正做到安身立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⑼ 如何学习道德经

先从大范围着手了解道德经的大要,再去熟读经文,不要随随便便就买本注解去看,主观思想容易先入为主,注解有些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建议通读,以经解经,再去翻阅多家注解。
然后根据个人阅历经验,慢慢道理就会自然体现。

《道德经》三分之二以上的语句直接从字面上就可以读懂是什么,只有近三分之一的语句是字面下的意思。最简单的学习方法是从已知推未知。最主要的手段有两个,一是推敲,逻辑推理,要经得起推敲;二是验证,以客观事物来验证,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如:知不知,尚矣。这句就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诚实,这是高尚啊”。


如:绝学无忧。这句就不能翻译成“抛弃知识学问就没有烦恼忧愁”,因为这不符合客观事实,人的烦恼忧愁不能归罪于知识学问。如果把人的烦恼忧愁归罪于知识学问了,与“人穷怪屋基”是一回事。当然了,有少部分人他的烦恼忧愁可能来源于知识学问(比如学不懂,被难倒了,被卡住了),但这不是普遍现象,不是人人都如此(学不懂、被难倒了、被卡住了就烦恼忧愁)。《老子》是哲学,哲学讲一般规律,讲普遍规律。这句应当是“不学歪门邪道的东西,不玩歪门邪道的东西,不唯心主义,才会没有烦恼和忧愁,才会少些烦恼和忧愁”。


请注意,《道德经》里的“道”,就是道理、原理、物理、事理,整本《道德经》就给我们谈物的物理或原理,谈事的事理或道理,不要把“道”理解成宇宙的本质、实质,那是错的。之所以众多名人名家把“道”理解成宇宙的本质、实质,那是执着于老子对“道”进行的那些(不厌其烦)描写和描述的缘故,做了老子描写描述的俘虏,不明白老子为什么要对“道”进行不厌其烦的描写和描述。其实,老子为什么要对“道”进行不厌其烦地描写描述呢?那是为他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而服务的。


比如:“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绲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悠,其下不忽”。前面对“道”进行的那些描写、描述和论述,其落脚点在“其上不悠,其下不忽”上。就如音乐的过门、戏曲的过场一样,是为主题服务的。请看我对以上的翻译:睁大眼睛看不见它,可能是道的身体太微小了;扬起耳朵听不到它,可能是道的声音太低沉了;挥手划来晃去碰不到它,可能是道的身体太光滑了。用这三种办法我们试探不了道,那是因为我们就生存在道中啊,与它绞合为一个整体。我们生存在道中,与它绞合为一个整体,它过去没有忽悠我们,今后也不会欺骗我们,总是这样诚实诚信地善待我们。(请注意,老子在这里隐含了一个提问,那就是既然道过去、今后都不忽悠、欺骗我们,我们人类该不该忽悠、欺骗他人呢?要不要诚实诚信呢?)

热点内容
职业道德自查自纠 发布:2025-01-18 15:33:54 浏览:125
环境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8 15:32:32 浏览: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发布:2025-01-18 14:58:08 浏览:840
公司法律风险解决方案 发布:2025-01-18 14:45:04 浏览:605
两项新民法 发布:2025-01-18 13:43:27 浏览:491
民法115条 发布:2025-01-18 13:40:23 浏览:128
人民法院错案追究 发布:2025-01-18 13:21:33 浏览:81
治安处罚条例新 发布:2025-01-18 12:48:20 浏览:573
占用红树林保护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12:14:06 浏览:15
北京刑事没输过律师 发布:2025-01-18 12:09:11 浏览: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