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有名
A. 道德经中的有名,无名究竟是什么意思,不是很理解
liuhua
名可名,
【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天地之始。
【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谓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
【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 】内为河上公解释。
注:名可名,非常名。出现三个【名】。第一、第三【名】为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指【道】的真相。第二个【名】是动词,,指用言词正确地表达概念。
B. 道德经 名句
1.道可来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C. 40个出自道德经的经典好名字
D.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道德经》中经典哲理名句及翻译。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E. 《道德经》取名有哪些
《道德经》取名有:
1、清正
“清正”这个名字源自于《老子·德经·第四十五章》:“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中,这句话讲述了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时,不应过于浮躁,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所以,这个道理对现在的我们来说,还是很有意义,因此,从中为孩子起名“清正”有一身正气、保持平静心态的意味。
2、于渊
“于渊”是出自“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中,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都有内心坚持的事,我们不能脱离自己的身份去做一些不符合实际的事。所以,“于渊”这个名字有正视自己的意思,同时,这个名字也很适合男孩起名。
3、若渝
“若渝”这个名字是出自道德经“建德若偷,质真若渝”中,若渝在文中指的是人质朴而纯真的样子,就像混浊未开,所以,出自其中的名字可以形容人纯洁、心地善良。并且以这个名字来形容女孩,还可以指女孩的心灵美。因此,“若渝”这个名字,很符合父母对女孩的期望。
F. 道德经中的有名、无名究竟是什么意思,不是很理解
只要是能够被认识,被讲述明白的东西都称之为有名,只能感受到但无法诉诸于任何文字的东西称之为无名。有趣的是无名本身也是指代一切虚无的东西的名称,所以无名也是有名的特殊形式。
你能够想像一下多边形吗?任何画出来的多边的形状都叫有名,没有开始的划的东西叫无名。开始和未开始之先才是真正的无名,你能描述吗?
G.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 “有名,天地之母”,谢谢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无名:
无,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没有,是指客观事物根本不存在;第二层意思是,客观存在,但我们没有感知到,注意到,不管是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的东西;第三,不是有形的东西,而是无形的东西;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精神的东西,因此,这个“无”,是“有”,就犹如客观规律,是我们思想上、认识上可把握的,但不是可以直接看到,用手抓到的。
把握“无”这个概念很重要,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好多事情,因为我们没有用心,没有关注,没有方法,好多事物,好多事物的发展进程及相关表现,好多案例,好多经验,好多教训,我们没有发现,没有思考,没有提炼,没有总结,以致于事情曾经发生,曾经经历,也不曾有收获,不曾有真知,这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现象。这种现象极为普遍,以致于多数人经历无经验,增长无成长。而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用心和关注,需要知识和方法,为此,才能视而见,听耳闻,触而觉,过而熟,虑而知,思而得,行而获。
“无”更为重要的一个内涵是它的对立面“有”,即看不见,摸不着,但人的思想、人的认识能够把握的,物质东西背后,事物表现及发展过程的背后蕴含的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上的东西,比如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企业经营发展的规律,比如人的精神、态度、作风、经验、教训等,这些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看不见,抓不着的,是需要用人的大脑,思维和认识水平把握和概括的,这就是无中有有,有种有无,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精神物质的附着。这样一个“无”的概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它提示我们,要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物,看到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看到过程,把握事物发展的过程;看到行为,看到行为背后的东西,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过程看规律,透过行为看品质,从而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有及无,由无及有,从而把握事物的属性和客观规律。
名:名称,是指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表述和命名,是对客观事物属性及规律的概括和反映。
无名:没有名称,没有命名,没有把握,没有概括。
天地之始:表层意思为天地刚开始的时候,实际意思为在天地刚刚开始或事情刚刚开始的时候。
无名,天地之始,其实际含义为,在天地刚刚开始的时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并没有名称,并没有概括,并没有相关的符号反映;在事情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把握事物的属性和规律,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没有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命名和定性。
有名,万物之母。
有:存在,拥有。其意有二:一是有形的,实际发生的客观存在;二是无形的,可感知,可概括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名:名称,命名。
有名:有名称,能够把握,能够概括,能够命名。
万物之母:表层意思为孕育万物的母亲,引申意为两个方面:一是事物发展的本源、源头;二是由此派生、繁衍、变化出来的万事万物,犹如一个孙猴,可以有七十二变;事物的发展有多重的变化,多重的格局,多重的结果。
有名,万物之母,其意为要想认识事物的本源,要想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想把握事物的发展格局,预知事物发展的结果,就要对客观事物的属性、规律能够认识,能够把握,能够概括,能够命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为在开天辟地之时,我们对世界的属性和规律,还没有认识、把握和概括,还没有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属性和规律没有命名;在我们做任何工作之时,对工作的属性和规律,还没有认识,把握和熟知;为此,我们要把握世界的本源,把握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就要从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入手,从对客观事物属性、规律的认识、概括、把握、命名开始,而做到这一点就要,由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有及无,由无及有,追根溯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定义,确定名称,从理论的高度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H. 道德经十句经典名言
一、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轻率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会丧失主动权。
二、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对统治者的大的威胁就要来了。
三、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宽厚仁慈,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会恐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五、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委曲就会能够保全自己,弯曲就能够伸直,低洼的地方就会变得充满,破旧的东西反而会生出新的东西,少反而会变得多,多反而会生出迷惑。
六、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咎:灾祸。遂:成功。金玉财宝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守藏得住;富贵了就骄横,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身退,才是顺应天道。这些话指出事物发展达到顶点、极端后,就会转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适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八、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在快要完成、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坏事。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从头到尾都要兢兢业业、谨慎对待。
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这句话以水的品性来赞扬利他、无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争无忧”、“甘于平淡”的精神。
十、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自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会勇武斗狠;善于打仗的人也不会发怒;善与敌人交战的人不要与之交锋;善于用人的人甘心居于他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