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日本证据法学

日本证据法学

发布时间: 2022-04-12 04:53:51

法学具体是一门什么学科

法学(英文:law,science of)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又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法的产生、本质、特征、形式、发展、作用、制定和实施以及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法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特殊的科学,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法学肯定法律对于社会的制约和调整。从而,法学成为教育全体人民遵纪守法,具有特殊的价值。法学思想最早渊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哲学思想。法学一词,在中国先秦时被称为“刑名之学”,自汉代开始有“律学”的名称。在西方,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Ulpianus)对“法学”(古代拉丁语中的Jurisprudentia)一词的定义是:人和神的事务的概念,正义和非正义之学。现代的法学,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学。但是关于法学与科学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涉及价值论的研究是不是科学的问题。法学词源 1.“法学”这一用语的拉丁文Jurisprudentia ,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国时代就已经出现,该词表示有系统、有组织的法律知识、法律学问。古罗马法学家曾给“法学”下过一个经典性的定义:“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德文、法文、英文以及西班牙文等西语语种,都是在Jurisprudentia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指称“法学”的词汇,并且其内容不断丰富,含义日渐深刻。 2.关于法律问题的学问,在我国先秦时期被称为“刑名法术之学”,或者“刑名之学”。 据考证,虽然“律学”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魏明帝时国家设立“律博士”以后,但是,自汉代开始就有了“律学”这门学问,主要是对现行律例进行注释。我国古代“法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然而,那时所用的“法学”一词,其含义仍接近于“律学”。中国古代的“法学”一词与来自近现代西方的“法学”概念有着很大区别。 3.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法学”一词,最早由日本输入。日本法学家津田真道于1868年首次用来对应翻译英文Jurisprudence , Science of Law以及德文 Rechtswissenschaft等词汇并对之作了详细说明,该词于“戊戌变法”运动前后传入我国。 http://ke..com/view/37354.htm

Ⅱ 举证妨碍的参考文献

[1] 江伟:《中国证据法草案及立法理由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9页。
[2]该定义参考了骆永家的观点,参见骆永家:《证明妨碍》,《月旦法学杂志》,第69期。并见汤维建:《论民事举证责任的法律性质》,载《法学研究》1992年第3期。
[3] [德]莱奥.罗森贝克著,庒敬华译:《证明责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4] [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页。
[5] 参见白绿铉著:《美国民事诉讼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6] 白绿铉编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7] [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4页。
[8] [德]拉德布鲁赫著米健、朱林译:《法学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9] 以下前三种观点参见[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页。
[10] 参见许士宦:《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杂志》第76期。
[11] 姜世明:《二00二年德国民事诉讼法改革》,载《月旦法学教室》创刊号。 [12]参见骆永家:《证明妨碍》,《月旦法学杂志》,第69期。
[13]参见许士宦:《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杂志》第76期。
[14]参见骆永家:《证明妨碍》,《月旦法学杂志》,第69期。
[15]参见许士宦:《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杂志》第76期。
[16] 本文对举证妨碍的构成要件设置,参考了民法中侵权责任要件构成中的一些观点和作法。
[17] 参见胡雪梅:《“过错”的死亡――中英侵权法宏观比较研究及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130页。
[18]于敏著:《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19] 参见张新宝著:《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20] 陈界融著:《民事证据法:法典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21]参见许士宦:《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杂志》第76期。
[22] 高志强:《举证责任倒置实务研究》,人民法院报网上文章,2001年8月24日。
[23]陈界融著:《民事证据法:法典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24] 张卫平著:《证明妨害及对策探讨》,载《证据学论坛》第七卷,第158页。
[25]白绿铉编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8-90页。
[26] [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伍蔡彦敏、徐卉译:《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27]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28] 王利明、江伟、黄松有主编:《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与应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729页。
[29]张卫平著:《证明妨害及对策探讨》,载《证据学论坛》第七卷,第163页。
[30][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页。
[31][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页。
[32] 李国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471页。
[33] 何家弘、刘品新著:《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34] [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伍蔡彦敏、徐卉译:《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35]江伟:《中国证据法草案及立法理由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0页。
[36] 罗筱琦、陈界融:《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规则”若干问题评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1巻。
[37] 详见2001年第2期《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38]张卫平著:《证明妨害及对策探讨》,载《证据学论坛》第七卷,第158页。
[39]参见许士宦:《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杂志》第76期。

Ⅲ 陈光中的学术思想和理论

陈光中治学严谨,崇尚科学,倡导创新,注重务实。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密切注视国际研究动向和趋势,几十年来孜孜以求、笔耕不辍,著述等身(出版著作35部、教材19本、论文220多篇),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诉讼价值观
陈光中认为诉讼法的价值可分为工具价值和独立价值;在现代法治国家,实体法和程序法相辅相成,不能有主次之分;应当承认,诉讼法的第一价值是保证实体法的正确实施,同时也不能忽视其自身重要的独立价值。实体法和程序法不是机械的并重而是动态的并重。
(2)刑事诉讼目的观
陈光中主张法的权利本位观,刑事诉讼在总体上也应当以权利为本位,打击犯罪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人权。但刑事诉讼直接的目的应当是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的内涵,狭义上应指诉讼参与人,特别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处于弱势地位,其权利应当是保障的重点。我国传统上重打击轻保障,因此既要讲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结合,又要重点突出保障人权。应当将“保障人权”载入刑诉法条文。同时,他认为强调人权保障并不意味着放弃惩罚犯罪的价值追求,而是主张在加强人权保障的同时防止削弱打击犯罪,在强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的同时强化被害人等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保障。
(3)刑事诉讼结构观
陈光中认为,科学而合理的刑事诉讼结构才能保证实现司法公正,现代法治的刑事诉讼结构应贯彻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对抗、审判方居中裁判的原则。他主张,中国刑事诉讼中应当包括两个三角结构:一个是在审判阶段中,控辩平等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大三角结构。另一个是审前阶段由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以及审批逮捕、审查起诉的中立裁决者组成的三方结构。
此外,他还认为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这两种诉讼结构各有长短,两者适当结合最有利于实现我国刑事诉讼的目的,应吸收西方两大诉讼结构的长处来改革我国刑事诉讼结构。我国刑事诉讼结构近似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应适当吸收当事人主义的一些做法,同时又不能完全照搬,应保持法官在庭审中有限的主动性。
(4)刑事诉讼效率观
在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关系上,陈光中主张“公正第一,兼顾效率”。他认为,在刑事诉讼价值中,公正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刑事诉讼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正当程序查清案情,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以一种和平和非自助的方式解决国家与被告人、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的矛盾,从而恢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秩序。当然,公正的优先地位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情况下,为了效率,不得不对公正的价值作出适当的牺牲,但是这种牺牲不能过分,否则就会违反司法的基本要求。 (1)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相结合的诉讼真实观
陈光中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价值论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他不同意否定认识论对证据制度起指导作用的观点。他认为刑事诉讼证明的目的是要努力查明案件事实真相、达到诉讼客观真实,即司法人员的主观认识力求符合案件客观事实。他主张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相结合。由于诉讼证明的复杂性,诉讼价值追求的多元性,刑事证明不能只适用一个统一的证明标准,而是要有层次性,如适用推定等,这样就必须适用法律真实原理。但是如果法律真实不与客观真实相结合,必然不同程度地走向主观主义。
(2)证据裁判原则
证据裁判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诉讼中认定犯罪事实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诉讼证明方式的演进历史,不应以欧洲大陆为中心,而应扩展至世界范围,将其分为神明裁判、口供裁判和证据裁判三个阶段。证据裁判原则要求以口供以外的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根据。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可采性。定罪证明标准是 “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是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其中“事实清楚”是主观标准,“证据确实充分”是客观标准。刑事诉讼法新增加的“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将其作为证据确实充分的关键条件。但不能照搬西方对排除合理怀疑关于“接近确定性”或“95%”的解释。对案件的主要事实应达到结论唯一性,以严防冤案的发生。
(3)刑事证明理论
陈光中主张,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在广义上,应当指公安司法机关和当事人以及他们所委托的辩护人、代理人收集、运用证据认定刑事案件事实的活动。对于证明责任问题,他主张对举证责任和职务证明责任进行区分,举证责任是指在法庭审理阶段,控辩双方对法庭承担提出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而职务证明责任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基于职责,在诉讼证明中所应达到的要求,即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有罪的处理性决定时必须具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的责任,它要解决的是国家专门机关在追究犯罪时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系问题。
(4)刑事证据原则和规则的完善
陈光中主张为了实现证据制度上科学化、法治化和人性化,根据国际人权的有关规定并参考外国的证据法,应当确立以下原则、规则:无罪推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人拒绝作证特权,传闻证据规则等等。他力主疑罪从无,认为疑罪从轻实质上是有罪推定并且是产生冤假错案的重要成因。1996年刑诉法修改,增加证据不足作无罪处理的重要规定,这与陈光中的努力有关。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陈光中主张建立相对排除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即刑讯获取的口供一律排除,不具有证据效力;实物证据则由于其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应采取裁量排除原则,即根据违法程度、案件的性质、公益的保护等因素综合加以酌量考虑,具有一定的弹性。在非法证据排除的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上,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认为指控犯罪的证据为非法取得并提出相关线索时,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为合法取得,其证明标准为确实充分,至少要达到证据明显优势。 (1)加强被告人权利保障
陈光中认为,在当前,刑讯逼供是最大的程序不公,冤枉无辜是最大的实体不公。为了遏制刑讯逼供,陈光中主张,扩大刑讯手段的解释范围,即刑讯不仅指对肉体上的施加暴力,而且包括精神上的折磨;实现看守所中立,并由其进行全程录像或者录音;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相对的沉默权。
(2)完善辩护制度
陈光中始终认为,辩护制度是一个国家司法制度是否民主、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1955年他在《政法研究》上发表的处女作论文中就通过介绍苏联辩护制度主张在新中国建立辩护制度。后又在两次主编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以及发表的文章中,力主不断完善辩护制度。如主张律师在侦查阶段应当以辩护人的身份参加,会见犯罪嫌疑人不被监听,有权收集证据等。他是最早主张在我国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应当全程实行法律援助制度。
(3)强化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陈光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提出应加强被害人人权保障。在上次修改刑事诉讼法时,他主张在加强被告人权利的同时扩大被害人的权利。经立法部门和学者的共同努力,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把被害人列为当事人之一,赋予了他申请回避权和要求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权利,从而加强了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当前他又主张制定新法,创建被害人救助制度。
(4)腐败犯罪案件侦查手段的完善
陈光中认为,在我国的腐败犯罪案件侦查中,检察机关取证能力较为有限,难以有效地打击腐败犯罪。《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50条第1款明确规定了在腐败犯罪案件侦查中可以使用控制下交付、特工行动和电子或者其他监听形式等特殊侦查手段。但我国1996年刑诉法对这些手段均没有作任何规定。因此他建议,修改刑诉法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反腐败侦查部门有使用特殊侦查手段的权力,2012年刑诉法再次修改时吸收了此建议,将特殊侦查手段纳入刑事诉讼法规制范围之内。同时,他特别强调,在强化犯罪侦查能力的同时,加强对检察机关权力的制约也非常必要。
(5)二审程序的进一步完善
陈光中认为,我国刑事二审程序在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权利救济和保障公正方面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1996年刑诉法修改对二审审判改革力度明显不够。为充分发挥二审程序的功能,刑诉法再修改应当坚持全面审查原则、扩大开庭审理的范围、完善上诉不加刑原则、改革发回重审制度、创建当事人和解制度。惟有如此,刑事二审程序才能更加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
(6)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
陈光中认为死刑案件人命关天,死刑复核程序是最后一道把关的程序,应当向诉讼化方向进一步完善:第一,法官应当讯问被告人;第二,必须有辩护人参与,被告人及其近亲属没有聘请辩护律师的,应当指派法律援助机构的律师参加。第三,对控辩双方有争议的重要证据要认真细致地核实,必要时可以到当地召开不公开的听审会,通知辩护律师和公诉人到场,对证人、鉴定人等言词证据来源加以质证,以便更有效地判明这些证据的真实性。以上部分主张被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所采纳。
(7)再审程序的改造
陈光中认为,我国传统观念上强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单纯追求实体公正,具有片面性。现代化的再审程序必须把既判力理念、禁止双重危险(一事不再理)规则、程序安定性与纠正错判结合起来,区别有利于被判决人和不利于被判决人两种情况做不同处理。他认为在再审理念上不能只强调程序终局性而不注意纠正生效裁判实体错误,特别是对无罪错判有罪的已生效裁判任何时候都应当允许申诉,在查清案件事实真相后,必须加以改判平反,还无辜者以清白。
(8)完善未成年人刑事程序
陈光中认为原刑诉法对未成年人被追诉人的特点关注和权利保障很不够,主张再修改时应专章设立未成年人诉讼程序,规定“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确立全面调查、分案处理和办案人员专业化的制度;实行指定辩护制度,提高逮捕标准,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污点消除制度,并率先提出增设附条件不起诉程序。以上主张大多被2012年刑事诉讼法所吸收。
(9)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
陈光中认为,近些年来,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刑事和解理念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实务部门通过开展试点,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刑事和解制度体现了中国“和为贵”的传统和谐文化,能有效地解决刑事犯罪所带来的各种纠纷和矛盾、有利于提升被害人的程序性主体地位并提高诉讼效率。刑事和解应当贯穿于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的刑事诉讼全过程。同时还应加以规范,使其发挥最大功能,将弊端减少到最低限度。如防止被害人漫天要价以及放纵犯罪或者处罚过轻现象。
(10)刑事赔偿制度的建立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光中教授就率先关注和倡导建立中国的刑事赔偿制度。他指出,为了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应当尽快建立刑事赔偿制度,以使宪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具体化,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他建议,享有刑事赔偿请求权的条件,应当包括错误羁押和错判,错判以无罪枉判为限。关于赔偿的范围和标准,他认为,我国确立刑事赔偿制度时应当以赔偿经济损失为主,赔偿金应当由国库支付。他还建议,司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如果挟嫌报复、玩忽职守,造成错误羁押,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除了应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外,还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些建议,后来大多被1994年通过的国家赔偿法所吸收。十多年后,根据法治建设发展,立法机关启动国家赔偿法的修改。陈光中积极参加修改座谈会,还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对如何改革刑事赔偿制度提出系统建议,其中不少主张为2010年通过的国家赔偿法修正案所吸收。 (1)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衔接
在联合国司法准则问题的研究上,陈光中率先敏锐地认识到了该问题的重要性,其研究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1998年,陈光中与加拿大刑法改革和刑事政策国际中心合作推出的《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一书,是国内最早专门探讨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在中国的实施问题的专著。他认为,联合国人权准则是从人类社会共同的要求中概括出来的准则,我们应当予以尊重。对于我国已经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则应当认真、严格地予以遵守,不宜与之发生明显的不协调的现象。他认为目前我国的刑事法律在保护人权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条件,努力使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内容在我国能真正得以实现,必要时还要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与国际条约相接轨。
2002年,陈光中主持起草了《关于我国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建议书》,并公开发表在《政法论坛》杂志上,他希望通过该建议书促进我国早日批准和实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促使我国人权状况进一步改善,促进我国的刑事司法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我国批准和实施该公约的条件问题,他认为,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我国基本具备批准和实施公约的条件。对于公约与我国国内法的协调问题,他认为,我国宪法没有对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问题作出原则性规定,将来应当对该问题在法律上加以明确,确立优先适用国际法的原则。对于该公约条款的保留问题,陈光中建议,在批准公约时尽量不保留,把保留和声明的条款减少到最低限度。关于该公约的批准时间问题,他建议,我们应当积极创制条件,认真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以争取尽快批准公约。
(2)对外国法制经验的借鉴
早在1988年,陈光中主编了《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一书,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法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外国刑事诉讼程序的专著。在对待外国法治的态度上,陈光中教授认为,西方国家法治的一些内容,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反映了立法、司法活动的共同规律,不能简单地用阶级性予以否定,应当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认真加以借鉴和吸收。特别是从“二战”结束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世界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刑事诉讼制度方面有不少变革和发展,其中有些方面反映了刑事诉讼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向。这些规律和趋向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2004年,陈光中教授又主编出版了《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一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刑事诉讼立法的最新变革动向以及联合国有关刑事诉讼的条约,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及探讨刑事司法发展规律提供重要资讯。但是,陈光中教授从来不盲目相信西方的制度,认为,对外国法的移植和吸收,必须同本国国情相结合。 1. 《刑事证据制度理论》(合著),群众出版社1982年版。
2.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第一作者),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3. 《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4. 《律师学教程》(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 《中国法律教程》(主编),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6. 《中国刑事诉讼程序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7. 《中华法学大辞典·诉讼法学卷》(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第一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初版,1999年再版。
9. 《联合国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第一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0. 《中国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版。
11. 《中德不起诉制度比较研究》(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3. 《审判公正问题研究》(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 《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 《刑事再审程序与人权保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8. 《中国大网络全书法学卷(修订版)》(副主编,并任其中的“刑事诉讼法”、“司法组织”学科主编),中国网络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
19. 《比较与借鉴——从各国经验看中国刑事诉讼法改革路径》(第一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和反腐败公约程序问题研究》(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 《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第一作者),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2. 《陈光中法学文选外文卷“Chen Guangzhong:Selected Works on Law”》,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 《陈光中法学文选》(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4. 《中国刑事二审程序改革之研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条文释义与点评》(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
26. 《刑事诉讼法》(第五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7. 《法学概论》(第五版)(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103年版。
28. 《证据法学(修订版)》(主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29. 《论检察》(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版。
30.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施研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 《苏联的辩护制度》,载《政法研究》1955年第2期。
2. 《关于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分类与间接证据的几个问题》(合作),载《政法研究》1956年第2期。
3. 《我国古代刑事立法简述》,载《政法研究》1963年第4期。
4. 《略论封建法制》,载《法学研究》1979年第1期。
5. 《试论我国封建法制的专制主义特征》(合作),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6. 《应当批判地继承无罪推定原则》,载《法学研究》1980年第4期。
7. 《中国古代的上诉、复审和复核制度》,载《法学评论》1983年第3、4期合刊。
8. 《日本的刑事诉讼法——赴日本考察报告》(合作),载《法学研究》1985年第6期。
9. 《刑事损害赔偿制度刍议》(合作),载《中国法学》1987年第1期。
10. 《关于检察制度改革和刑事诉讼法的几个问题》,载《浙江法学》1987年第3期。
11. 《外国刑事诉讼法程序的近期发展趋势》,载《比较法研究》1987年第4期。
12. 《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形成和特征》,载《中国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第1卷),日本成文堂1989年 版。
13. 《关于中国的判例制度研究》,载《立命馆法律评论》(日本)1989年第4期。
14. 《处理两岸间刑事法律之我见》,载曾宪义等:《大陆法律学者论“海峡两岸关系暂行条例”》,台湾蔚里 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15. 《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问题新探》(合作),载《法学研究》1991年第2期。
16. 《中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起诉制度》,载《中国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第2卷),日本成文堂1991年 版。
17. 《中国大陆的法学教育》,载《中国法制比较研究论文集》(台北)1992年。
18. 《关于反贪污贿赂立法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合作),载《立命馆法律评论》(日本)1993年第8 期。
19. 《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与审判结构之探讨》,载《政法论坛》1994年第1期。
20. 《世界刑事诉讼法发展趋势与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展望(要点)》,载《93’刑事诉讼法学国际研讨会 论文》1994年1月。
21. 《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之展望》(合作),载《刑事法律与犯罪比较研究》(法国·法文)1995年。
22. 《孙中山先生之民权主义法制思想》,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2期。
23. 《论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指导思想》,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4期。
24. 《刑事诉讼法修改刍议》(合作),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4、5期。
25.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现况及发展趋势》,载《中国法律》(香港)1996年第1期。
26. 《刑事司法人权保障的新篇章》,载《政法论坛》1996年第4期。
27. 《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立足国情与借鉴外国相结合——参与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体会》,载 《政法论坛》1996年第6期。
28. 《中国刑事诉讼法之改革》,载《刑事法律与犯罪比较研究》(法国·法文)1998年。
29. 《刑事法制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30. 《刑事诉讼法学二十年》,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4期。
31.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6期。
32. 《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兼并误区论、法律真实论、相对真实论商榷》(合作),载《中国法学》 2001年第1期。
33. 《论刑事诉讼中的“中立”理念》(合作),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34. 《追求刑事诉讼价值的平衡——英俄近年刑事司法改革述评》(合作),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 第1期。
35. 《中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合作),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
36. 《关于铁路司法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合作),载《人民检察》2003年第12期。
37. 《刑诉法再修改之基本理念——兼及若干基本原理之修改》,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
38. 《改革、完善刑事证据法若干问题之思考》,载《证据法论丛》(第8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 版。
39. 《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载《澳门检察》2004年第5期。
40. 《试论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改革》(合作),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
41. 《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合作),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1期。
42.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1期。
43. 《刑事和解初探》,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44. 《附条件不起诉:检察裁量权的新发展》(合作),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7期。
45. 《司法、司法机关的中国式解读》(合作),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
46. 《国家刑事赔偿制度改革若干问题之探讨》(合作),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47.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若干问题之展望》,载《法学》2008年第6期。
48. 《改革开放30年的刑事诉讼法学》(合作),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
49. 《诉讼真实与证明标准改革》(合作),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2期。
50. 《刑事诉讼立法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9年第5期。
51. 《建国初期司法改革运动评说》(合作),载《首届中国法学名家论坛论文集》2009年4月。
52.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合作),载《人民司法》2009年第15期。
53. 《侦查阶段律师辩护问题研究》(合作),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54. 《再谈刑事和解》,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55. 《中国语境下的证明责任问题探讨》(合作),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2期。
56. 《刑事证据制度改革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之探讨——以两院三部<两个证据规定>之公布为视角》,载 《中国法学》2010年第6期。
57. 《关于司法权威问题之探讨》(合作),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1期。
58.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视野下的二审程序改革》(合作),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
59. 《我国公诉制度改革若干问题之探讨》(合作),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4期。
60. 《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原则——兼谈<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若干问题》(合作),载《法学》2011 年第9期。
61. 《关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若干问题的思考》(合作),载《法学》2012年第11期。 62. 《比较法视野下的中国特色司法独立原则》,载《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2期。
63. 《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载《澳门研究》2013年第1期。
64. 《关于深化司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合作),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65.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合作),载《诉讼法学研究》(第十八卷)2013年9月。
66. 《论无罪推定原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载《法学杂志》2013年第10期。
67.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改革之探讨》(合作),载《中国法律》2013年第5期。
68. 《严防冤案若干问题思考》(合作),载《法学家》2014年第1期。
69. 《应当如何完善人权刑事司法保障》,载《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期。
70.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载《中国司法》2014年第1期。

Ⅳ 何家弘的学术成就

“错案为何能复制”,载《人民法院报》2013年4月26日
“刑事司法大趋势”,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严惩不如严查”,载《法制咨询》2009第4期
“反腐败:在严惩、严查与严防之间”,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7期
“论法律语言的统一和规范——以证据法学为语料”,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用品格证明人身危险性的探索——评刘立霞博士的新著《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2期
“论推定概念的界定标准”,载《法学》2008年第10期
“论推定规则的适用”,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18期
“从自然推定到人造推定—关于推定范畴的反思”,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
“论推定规则适用中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
“从‘硬审讯法’到‘软审讯法’”,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17期
“论职务犯罪侦查职权的优化整合”,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20期
“享受法学”,载《法制资讯》2008年第10期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论纲”,载《法学家》2008年第3期
“证据学抑或证据法学”,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奥运规则》专题报道之一 奥运·法治·民主”,载《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15期
“提高渎职犯罪的‘风险成本’”,载《先锋队》2008年6期
“刑事错案中的证据问题——实证研究与经济分析”,(何家弘、何然合著)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2期
“从法律走向法治”,载《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5期
“证据法功能之探讨——兼与陈瑞华教授商榷”,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检警关系”,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3期
“论职务犯罪侦查的专业化”,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论司法证明的基本范畴”,载《北方法学》2007年第1期
“多种些活树 少谈些森林——也说‘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
“中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5期
“论证据的基本范畴”,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中国陪审制度的改革方向——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借鉴”,载《法学家》2006年第1 期
“人权语境中的“好人”与“坏人”——从钟南山院士被抢谈起”,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7期
“从司法证明模式的历史沿革看中国证据制度改革的方向”,载《法学家》2005年第4期
“中国特色的检察体制的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与证据采信标准的规范化”,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论司法鉴定的规范化”,载《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3期
“刑事司法的十大发展趋势”,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从正义女神的蒙眼布谈起”,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1期
“司法证明标准与乌托邦——答刘金友兼与张卫平、王敏远商榷”,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秘密侦查立法之我见”,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6期
“论检察机关执法观念的更新”,(何家弘、刘为军合著)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3期
“文书审与司法公正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论法官造法”,载《法学家》2003年5期。
“2002年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3年1期,何家弘,刘品新,刘为军
“圈套、诚信与侦查法治”,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期,何家弘,刘为军
“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论”,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4期,何家弘;姚永吉;
刑事证据立法与犯罪侦查观念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中国需要“法治”足球中国律师,,编辑部邮箱2002年第9期
“法律不是专政的工具”,载《山东人大工作》2002年第3期
“刑事证据立法与犯罪侦查观念”,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4期
“足球黑哨问题之我见”,载《法学杂志》2002年2期。
“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之我见”,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1期。
“入世·足球·法治”,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2期。
“2001年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2年1期-何家弘,李学军,刘品新
“司法介入提法醒目,但不准确”,载《足球世界》2002年第2期,尔冬,何家弘;
“论科学证据的采纳与采信”,载《中国司法鉴定》2002年1期,何家弘,刘晓丹
“什么是诱惑侦察”,载《法治与社会》2002年11期,何家弘,龙宗智
“完善司法鉴定制度是科学证据时代的呼唤”,载《中国司法鉴定》2001年1期-何家弘,刘昊阳
“2000年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1年1期-何家弘,刘品新,陈碧
“中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之构想”,载《法学家》2001年第6期。
“试论刑事司法与证据制度的价值取向”,载《犯罪研究》2001年第1期。
“论司法证明中的推定”,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司法证明同一论”,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
“刑事证据的采纳标准和采信标准”,载《人民检察》2001年10期。
““零口供”与沉默权”,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4期。
“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兼论司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论司法证明方法的特点和种类”,载《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沉默权制度及刑事司法的价值取向”,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证据的采用标准”,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3期。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关注家庭暴力”,载《今日中国(中文版)》2000年第3期。
“试述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载《法学杂志》2000年第2期。
“试论司法公正观念的相对性”,载《中国司法》2000年第4期。
“法学的通俗化”,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3期。
“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试析证据概念的误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
“执法长官与公诉律师——美国检察官职能评析”,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5期。
“司法公正论”,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
“自由心证与认证制度──证据学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司法》1999年第1期。
“监督,还是介入?──论大众传媒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载《中国司法》,1999年第9期。
“女性“失贞”面面观——来自妇女热线的报告证人李昌钰”,载《人民公安》1999年第7期。
“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的历史沿革——对西方证据法的再认识”,载《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
“公正执法与科学执法”,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3期。
“陪审制度改革断想”,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4期。
“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三)──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5期。
“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四)──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6期。
“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五)”,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7期。
“神证·人证·物证——试论司法证明方法的进化”,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陪审制度纵横论”,载《法学家》1999年第3期。
“李昌钰:一流美国法庭科学家”,载《科学与文化》1999年第5期。
“美国总统克林顿给会议的贺信”,载《法学家》1998年第5期。
“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载《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
“我与推理小说的缘份”,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第1期。
“现场勘查之王——美籍华裔物证鉴定大师李昌钰博士”,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第2期。
“加拿大警察一瞥”,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11期。
“证据意识漫谈”,载《法学杂志》1998年第3期。
“没有挂帘的窗户——美国华裔“超级神探”李昌钰办案纪实”,载《中国司法》1998年第3期。
“1997年物证技术学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8年第1期,孙言文;何家弘;刘品新;王保国
“证明的自由”,载《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3期,乔纳森·科恩著,何家弘译;
“香港“廉署”采访记”,载《华夏星火》1997年第6期。
“证据调查方法探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证据调查方法探源(续)”,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为“自由心证”正名”,载《法学杂志》1997年第6期。
“米兰达忠告”,载《人民检察》1997年第4期。
“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一)”,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二)”,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三)”,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1995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6年第1期,徐立根、何家弘、施正文。
“英文版《中国审判案例要览》评介”,载《法学家》,1996年第5期,德瑞克·罗德立;何家弘。
“法国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证据调查学的对象和体系”,载《法学杂志》1996年第6期。
“关于创建“证据调查学”的构想”《法学家》1996年第6期。
“论美国检察制度的特色”,载《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4期。
“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外国法庭科学鉴定制度初探”,载《法学家》1995年第5期。
“1994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5年第1期,徐立根;何家弘。
“物证技术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展望”,载《法学家》1994年第5期,徐立根;何家弘。
“物证技术在强化执法职能中的重要作用”,载《法学杂志》1994年第2期,徐立根;何家弘。
“美国检察制度研析”,载《法学家》1994年第4期。
“美国检察制度的历史研究”,载《法治论丛》1994年第3期。
“美国的犯罪侦查制度”,载《公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美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从洛杉矶事件透视美国审判制度的弊端”,载《法学杂志》1992年第5期。
“外国侦查制度浅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外国侦查制度试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英国的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侦查学十年”,载《法学家》1989年第2期。
“美国检枪史上的著名案例”,载《法学杂志》,1989年第3期。
“侦查方法史考(二)”,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刑事诉讼证据属性新辨”,载《法学家》1988年第6期
“罪犯识别与亲子鉴定中的“遗传密码指纹法””,载《法学杂志》,1988年第1期。
“侦查方法史考(一)”,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犯罪侦查中的同一认定问题”,载《法学家》,1987年第5期。
“犯罪侦查学基础理论刍议——与刘瑞榕、徐敏洪同志商榷”,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从一件奇案论同一认定的两种基本认识方法”,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同一认定种类之我见”,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同一认定理论与犯罪侦查学”,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对墨刑的一点新认识”,载《法学杂志》,1986年第2期。
“防卫过当的定罪问题”,载《法学杂志》,1985年第4期。
“在运动中把握法制的协调发展”,载《法学》1984年第10期。
“美国测谎业一瞥”,载《法学杂志》,1984年第3期。 《扭曲的灵魂――外国犯罪实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虚拟的真实――证据学讲堂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犯罪的密码――科学探案纪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换位的视角――多媒体对话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证据的语言――法学新思维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从通俗到深奥――法治文化杂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观察到思考――外国要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它山到本土――刑事司法考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相似到同一――犯罪侦查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应然到实然――证据法学探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人生狭路――黑蝙蝠·白蝙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误区――龙眼石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黑洞――股市幕后的罪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情渊――双血型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律英语――美国法律制度》(第4版)(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豪门血案》(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黑蝙蝠·白蝙蝠》(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双血型人 股市幕后的罪恶》(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毒树之果》(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证据法学》(合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三言九问 德恒证据学论坛实录》(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新编犯罪侦查学》(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证据法学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简明证据法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律英语》(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外国刑事司法制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新编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的陪审制度向何处去――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背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侦查学·物证技术学发展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享受法缘》(独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公安学论丛》(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刑事司法大趋势 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证据调查》(第2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刑事证据大全》(第2版)(译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外司法体制研究》(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证人制度研究》(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西方奇案》(译著),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司法鉴定概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检察证据教程》(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侦查论丛》(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外国证据法》(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神证·人证·物证》(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法律人才与司法改革――中日法学家的对话》(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黑蝙蝠·白蝙蝠――证据的困惑》(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外国证据法选译――增补卷》(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电子证据法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刑事审判认证指南》(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外国证据法选译》(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证据学论坛》(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法苑杂谈》(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当代美国法律》(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证据调查实用教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新编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证据调查》(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当代西方犯罪与罪案实录》(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域外痴醒录》(独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画》(独著),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欧美刑事司法制度》(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审讯与供述》(译著),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血痕弹道指纹探奇》(译著),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
《犯罪鉴识大师 李昌钰》(独著),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人生误区――龙眼石之谜》(独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性科学知识荟萃》(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法律英语实用教程――美国法律制度要览》(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人生黑洞――股市幕后的罪恶》(独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刑事证据大全》(译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疯女》(独著),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
《毒树之果 美国刑事司法随笔》(编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美检察制度比较研究》(英文版)(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
《同一认定――犯罪侦查方法的奥秘》(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外国犯罪侦查制度》(编著,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人工生育及其法律道德问题研究》(译著),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英国警察》(译著,第一作者),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私人侦探与私人保安》(编译,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侦查人员出庭凭证的范围和程序”(200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
“刑事诉讼中证据调查制度的完善”(2009年中国法学会项目)
“检察制度比较研究”(2007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大项目)
“司法鉴定人的出庭作证研究”(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项目)
“侦查机关强制采样的必要性及合法化路径的研究”(2007年北京市刑侦学研究会项目)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刑事错案实证研究”(2006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陪审制度比较研究”(2004年司法部项目)
“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2004年欧盟法律与司法合作项目办公室项目)
“刑事审判中的证据制度研究”(2000年国家重点社科基地重大项目)
“刑事审判认证制度研究”(2001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
“电子证据法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
“中外司法体制研究”(司法部项目)
“证人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检察机关执法观念的转变”(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

Ⅳ 证人的资格是什么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证人资格(competence of witness)的指称颇为混乱,诸如“证人能力”、“证人范围”、“证人条件”等等,虽不尽确切,但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即指在诉讼案件中能够成为证人所需具备的要求和条件。证人资格与证人概念不同:证人概念回答的是什么样的人是证人的问题,是对证人内涵的界定,往往以积极条件规定之;而证人资格回答的是一个潜在的证人能否有资格提供证言的问题,是从外延上对证人概念进行的限定,这种限定往往以消极条件规定之。广义地说,证人资格是由证人所具有的事实条件、生理条件和法律条件决定的。事实条件是指证人以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实际地感知待证案件事实;生理条件是指证人具备辨别是非、正确表达自己意志的生理能力;法律条件是指证人具备认识并且承担作证的法律后果的能力。①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证人概念等同于公民概念的话,证人资格实际上就是公民的权利能力。也就是说,证人资格是一名证人作为“证人”这种法律身份所应具备的起码要求,是证人进入诉讼程序的“准入”条件。
证人资格的宽严限制因各国刑事诉讼政策而异。笔者发现,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对于证人资格的一个总的趋势是限制越来越少。英国和美国普通法上曾对证人资格作出苛刻的限制。十六、七世纪时,“举凡有色人种、当事人亲属、破产人、利害关系人、犯罪人、精神障碍人、儿童、无宗教信仰人,均排除其为证人”。这样的规定与早期社会人格不平等是有很大关系的,而且“此种严厉之证人适格法则,使得审判上可用之证据大为减少,因而影响司法职务之执行。”①因此这种规定一直招致有识之士的反对,贝卡利亚就曾在其传世之作《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针锋相对地指出:“一切有理智的人,也就是说,自己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其感觉同其他人相一致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进步,年龄、宗教、利害关系等因素相继与证人资格分离,苛刻的限制逐渐被削减,现在各国基本上都倾向于不对证人资格作出限制,原则上任何人都有出庭作证的资格。例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601条规定:“每个人都具有作为证人的适格性,但本规则另有规定的除外。”意大利刑事诉讼法第196条规定:“所有人均具有作证的能力。”
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43条也规定:“法院,除本法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可以将任何人作为证人进行询问。”从这些国家的立法情况来看,现代诉讼制度对证人资格的规定皆采取了宽泛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证人资格只是法院赋予证人身份适格性的假定(presumption
of
competence),“一般而言,所有的人都被假设为具有适格性的证人,因而可以被传唤提供证言。”③至于证人的年龄、智力、身体状况等因素,则留待法官在庭审中进行判断。也就是说,过去影响证人资格的这些因素,现在被认为是影响证言可信性的因素——这是一个悄悄进行的重大革命。从现代证据法学的角度看,证人资格是属于证据能力的问题,而证言可信性则属于证明力的问题,两者确实不能混为一谈。证人资格规则的逻辑是,假定每一个证人都有作证资格,除非不符合法律对证人资格的限定要求,但是众所周知,这种限定现在越来越少了。放宽证据能力的限制,无疑是为促进更多的证据进入审判的视野。总的说来,证人资格的实质内容发展到今天,只剩下对证人能力方面最基本的要求,即拥有感知、记忆、表达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感知、记忆、表达是证人证言形成的三个阶段,对于证人陈述必不可少;对辨别是非的能力的正确解释实际上是要求证人能区别事实和幻想(distinguish
between fact and
fiction),④而并不是要求他说真话,这也是证人作证最起码的要求。基于此,笔者通过重新审视证人资格规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证人资格的法律界定应当是以下两个条件:一为证人具有感知、记忆和表达能力,二是证人具有辨别事实的能力。质言之,只要证人具有当庭陈述的基本能力,就应当具有证人资格。

Ⅵ 山东省自学考试电子商务独立本科专业课程有哪些

很高兴能帮你回答这个问题 我也是山东的一名自考生
自考的科目列表如下:
2019年4月28日,根据新公布的设计类、计算机类专业调整计划以及公共政治科目调整计划,重新进行修正!
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代码050218 主考院校:山东财政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2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纲要(2学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学分) 3、日语(6学分) 4、高级英语(12学分) 5、英语翻译(6学分) 6、英语写作(4学分) 7、英语词汇学(4学分) 8、口译与听力(6学分) 9、商务英语(7学分) 10、政府、政策与经济学(6学分) 11、国际商务管理学(7学分) 12、电子商务概论(4学分)
二、人力资源管理(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20218,主考院校:青岛大学、山东轻工学院。本专业共设置13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纲要(2学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学分) 3、英语(二)(14学分) 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3学分)、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际操作)(1学分) 5、基础会计学(5学分) 6、经济学(5学分) 7、管理学原理(6学分) 8、公共关系学(4学分) 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学分) 1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6学分) 11、薪酬管理(6学分) 12、工作分析(4学分) 1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6学分)三、心理健康教育(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40110,主考院校: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1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纲要(2学分)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学分) 3、 英语(二)(14学分) 4、 心理学史(6学分) 5、社会心理学(二)(6学分) 6、 心理学研究方法(7学分) 7、 公关心理学(4学分) 8、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4学分) 9、生理心理学(6学分) 10、 学校心理学(6学分) 11、 个性心理学(6学分)。四、律师(基础科)专业代码:C030111,主考院校:烟台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2门课程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3、法理学(7),4、宪法学(4),5、民法原理与实务(7),6、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7),7、刑法原理与实务(一)(7),8、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7),9、商法原理与实务(6),10、法律文书写作(3),11、经济法原理与实务(6),12、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7)五、律师(本科)专业代码:C030108,主考院校: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政学院本专业共设置14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纲要(2);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英语(二)(14);4、律师执业概论(5);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4);6、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4);7、知识产权法(4);8、合同法(5);9、国际经济法概论(6);10、国际私法(4);11、国际法(6);12、证据法学(6);13、法院与检察院组织制度(3);14、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3)、司法鉴定概论(4),二选一。六、计算机及应用(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80702,主考院校: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5门课程和毕业设计1、中国近代史纲要(2分);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英语(二)(14分);4.高等数学(工本)(10分);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3分);6.离散数学(4分);7、数据结构(5分,含实际操作2学分);8、数据库系统原理(6分,含实际操作2学分);9.计算机系统结构(4分);10.操作系统(5分,含实际操作1学分);11. C++程序设计(5分,含实际操作2学分);12.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4分,含实际操作1学分);13.软件工程(4分,含实际操作1学分);14.计算机网络原理(4分);新计划不设置物理(工)课程,按原计划考试已通过的,可顶替新计划中学分相当的一门课程。七、秘书学(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50104,主考院校: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3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纲要(2分);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英语(二)(14分);4.行政法学(5分);5.中国文化概论(5分);6.中国秘书史(6分);7.文书学(6分);8.中外秘书比较(6分);9.公文选读(6分);10.领导科学(4分);11.秘书参谋职能概论(6分);12.管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5分);13.档案管理学(6分)八、建筑工程(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80806,主考院校: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4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纲要(2分);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英语(二)(14分);4.线形代数(3分);5.物理(工)(6分,含实际操作1学分);6.结构力学(二)(6分);7.混凝土结构设计(8分,含实际操作1学分);8.钢结构(5分,含实际操作1学分);9.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4分,含实际操作1学分);10.流体力学(5);11.工程地质及土力学(3分);12.建筑设备(3分);13.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4分);14.建筑结构试验(3分,含实际操作1学分)九、国际贸易(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20190,主考院校:山东经济学院、青岛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5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线形代数(经管类)(4);3.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4分,含上机考核1分);4.国际商务英语(6分);5.外刊经贸知识选读(6分);6.外贸英语写作(8分);7.国际市场营销学(5分);8.涉外经济法(4分);9.企业会计学(6分);10.企业经济统计学(6分);11.国际运输与保险(6分);12.外经贸经营与管理(4分);13.世界市场行情(4分),1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5分);15、中国近代史纲要(2分);十、日语(本科)专业代码:C050202,主考院校:青岛大学、烟台师范学院本专业共设置11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纲要(2分);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高级日语(一)(8分);4.高级日语(二)(8分);5.日语句法篇章法(4分);6.日本文学选读(6分);7.日语翻译(6分);8.英语(一)(7分);9.现代汉语(7分);10.日语写作(8分);11.计算机应用基础(2分) + 实际操作(2分)十一、电子工程(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80705,主考院校: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本专业共设置14门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1.中国近代史纲要(2分);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英语(二)(14分);4.高等数学(工本)(10分);5.物理(工)(6分,含实验1学分);6.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3分);7.工程经济(4分);8.信号与系统(5分,含实验1分);9.计算机软件基础(二)(5分,含实验1分);10.单片机原理与应用(6分,含实验2分);11.数字信号处理(5分,含实验1分);12.自动控制理论(二)(5分,含实验1分);13.计算机网络技术(4分);14.电子线路CAD(3分)十二、音乐教育(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50408;主考学校:山东师范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2门课程和毕业论文(目前本专业只在济南开考)1、中国近代史纲要(2);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英语(二)(14);4、中外音乐史(8);5、伴奏(4)笔试30%、技术70%;6、简明配器法(4);7、音乐分析与创作(8);8、中外音乐欣赏(8);9、音乐教育学(4);10、歌曲作法(4);11、声乐(8)笔试30%、技术70%;12、键盘(8)笔试30%、技术70%
十四、物业管理(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990017 主考学校:山东经济学院 青岛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4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纲要(2);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英语(二)(14);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4)其中实际操作(1);5、管理学原理(6);6、土地资源管理(4);7、物业管理(6);8、房地产评估(4);9、房地产营销学(4);10、市政学(6);11、物业管理会计(5);12、物业公共关系(4);13、物业管理法规(3);14、住宅建筑与居住小区规划设计(4)。十五、电子商务(独立本科段)
自学考试办公室: 83781008 83781876 E_MAIL:[email protected]
专业代码:B990018 主考学校:青岛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2门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中国近代史纲要(2);3、英语(二)(14);4、经济学(5);5、电子商务数据库技术(7);6、市场营销学(5);7、电子商务概论(5)其中实际操作(3);8、电子商务实际操作(4)其中实际操作(2);9、国际贸易实务(6);10、计算机网络原理(4);11、12、物流管理概论(6)互联网及其应用(5)其中实际操作(1);网络金融学(6);市场信息学(5)其中实际操作(2);商务交流(4);以上5门任选2门;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表(本科)
专业代码:B020216 主考院校:青岛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教学材料名称 出版社名称 编者
(统考课程 )
1 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2 0015 英语(二) 14 英语(2) 山东人民出版社 刘振前 张秀丽
3 0800 经济学 5 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凤良
4 9081 电子商务数据库技术 7 电子商务数据库技术 北京大学出版社 潘 郁
5 0896 电子商务概论 4 电子商务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 进
6 0090 国际贸易实务(一) 6 国际贸易实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黎孝先
7 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4 计算机网络原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杨明福(2019)
8 9084 电子商务实际操作 4(2) 电子商务实际操作 中国金融出版社 宋 玲 (过程考核过程)
9 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10 0058 市场营销学 5 市场营销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郭国庆
11 3142 互联网及其应用 5(1) 互联网及其应用 吉林大学出版社 袁保宗
12 0798 商务交流 4 商务交流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秀村
09084 电子商务实际操作 电子商务理论与实际操作 机械工业出版社 濮小金 2019

十九、 经济法学(独立本科段)专业代码:B030107,主考院校:青岛大学、山东经济学院专业核心课程(10门课程38学分),选考课程(不低于30学分),毕业论文。经济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为: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金融法(4);3、保险法(3);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4);5、企业法(4);6、知识产权法(4);7、国际投资法(4);8、海商法(5);9、市场竞争法概论(4);10、证券法(3)二十、市场营销(独立本科段)专业代码:B020208,主考院校: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专业核心课程(9门45学分),选考课程(不低于25学分),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为: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金融理论与实务(6);3、消费经济学(4);4、企业会计学(6);5、国际市场营销学(5);6、市场营销策划(5);7、商品流通概论(5);8、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6);9、国际商务谈判(5)二十一、护理学(独立本科段)专业代码:B100702,主考院校:潍坊医学院、青岛大学专业核心课程(9门课程44学分)、选考课程(不低于30学分)、临床实习、毕业论文。护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为: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内科护理学(二)(5);3、外科护理学(二)(5);4、预防医学(二)(含流行病学)(6);5、护理学导论(5);6、急救护理学(5);7、护理学研究(5);8、精神障碍护理学(5);9、社区护理学(一)(5)
三十四、法律(本科) 专业代码:C030106 主考院校:山东大学、青岛大学本专业设置科目15门和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纲要(2);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英语(二)(14);4、法律文书写作(3);5、国际私法(4);6、国际经济法概论(6);7、合同法(4);8、公司法(4);9、劳动法(4);1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4);11、知识产权法(4);12、婚姻家庭法(3);13、14、15,外国法制史(4),中国法律思想史(4),西方法律思想史(4),金融法(4),税法(3),票据法(3);保险法(3),公证与律师制度(3),房地产法(3);以上9门选考3门.
三十七、工商企业管理(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20202,主考院校: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4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2、英语(二)(14学分);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5);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3学分)、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际操作)(1学分) 5、管理学原理(6学分) 6、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6学分) 7、财务管理学(6学分) 8、金融理论与实务(6学分) 9、企业经营战略(6学分) 10、组织行为学(4学分) 11、质量管理(一)(4学分) 12、企业管理咨询(4学分),13、线性代数(经管类)(4);14、中国近代史纲要(2分);
三十八、会计(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20204,主考院校:山东经济学院、烟台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4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2、英语(二)(14学分);3、线性代数(经管类)(4);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3学分)、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际操作)(1学分) 5、金融理论与实务(6学分); 6、资产评估(4学分);7、高级财务会计(6学分);8、审计学(4学分);9、财务报表分析(一)(5学分);10、市场营销学(5学分);11、会计制度设计(5学分);12、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6学分);1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5);14、中国近代史纲要(2分);三十九、财税(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20194,主考院校: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本专业共设置14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2、英语(二)(14学分);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5);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3学分)、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际操作)(1学分) 5、对外经济管理概论(5学分); 6、管理学原理(6学分);7、财务管理学(6学分);8、外国财政(5学分);9、国际税收(5学分);1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4学分);11、市场营销学(5学分);12、社会保障概论(5学分);13、线性代数(经管类)(4);14、中国近代史纲要(2分);四十、金融(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20196,主考院校: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4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2、英语(二)(14学分);3、线性代数(经管类)(4);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3学分)、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际操作)(1学分) 5、对外经济管理概论(5学分); 6、管理学原理(6学分);7、财务管理学(6学分);8、国际金融(6学分);9、金融市场学(5学分);10、银行会计学(5学分);11、市场营销学(5学分);12、保险学原理(5学分);1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5);14、中国近代史纲要(2分);
五十一、英语(本科) 专业代码:C050201 ,主考院校: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1门和毕业论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中国近代史纲要(2);3、日语(6)、韩语(6),以上二选一;4、高级英语(12);5、英语翻译(6);6、口译与听力(6);7、英语写作(4);8、英美文学选读(6);9、现代语言学(4);10、英语词汇学(4);11、英语语法(4)
五十三、学前教育(独立本科) 专业代码:B040107 ,主考院校:山东师范大学、临沂师范学院本专业共设置12门和毕业论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中国近代史纲要(2);3、英语(二)(14);4、学前教育原理(8);5、学前游戏论(6);6、幼儿园课程论(6);7、学前比较教育(6);8、中外学前教育史(8);9、家庭教育学(6);10、教育科学方法论(一)(4);11、儿童社会性发展(4);12、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4)
六十九、机电一体化工程(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80307 ,主考院校: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3门和毕业论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中国近代史纲要(2);3、英语(二)(14);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3);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3);5、物理(工)(6)含实际操作(1);6、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9)含实际操作(1);7、机械工程控制基础(4);8、传感器与检测技术(5)含实际操作(1);9、工业用微型计算机(5)含实际操作(1);10、计算机软件基础(一)(5)含实际操作(1);11、工程经济(4);12、现代设计方法(6)含实际操作(1);1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10)含实际操作(5)。七十、计算机通信工程(独立本科)
七十一、计算机网络(独立本科) 专业代码:B080709 ,主考院校:山东大学、山东财政学院本专业共设置14门和毕业设计(论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中国近代史纲要(2);3、英语(二)(14);4、高等数学(工本)(10);5、数据结构(5)含实际操作(2);6、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4)含实际操作(1);7、数据通信原理(5);8、计算机网络原理(4);9、网络操作系统(5);10、数据库系统原理(6)含实际操作(2);11、工程经济(4);12、计算机网络管理(3);13、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原理(5);14、互联网及其应用(5)含实际操作(1)。七十二、计算机信息管理(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82208 ,主考院校: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本专业共设置14门和毕业设计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中国近代史纲要(2);3、英语(二)(14);4、C++程序设计(5)含实际操作(2);5、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6);6、运筹学基础(4);7、操作系统概论(4);8、数据结构导论(4);9、数据库系统原理(6)含实际操作(2); 10、管理经济学(5);11、软件开发工具(6)含实际操作(1);12、信息系统开发(7)含实际操作(2);13、信息资源管理(4);14、计算机网络原理(4)。
七十六、物流管理(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20229 主考学校:青岛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6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3、英语(二)(14);4、线性代数(经管类)(4);5、经济法概论(财经类)(4);6、物流企业财务管理(5);7、物流案例与实际操作(二)(4);8、库存管理(二)(5);9、采购与供应管理(二)(5);10、运输管理(二)(5);11、仓储管理(二)(5);12、物流企业管理(5);13、供应链管理(4);14、物流管理软件操作(4)物流管理软件操作实际操作;1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5);16、中国近代史纲要(2分);
八十二、企业管理(本科) 专业代码:B020259,主考院校: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本专业共设置14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线性代数(经管类)(4);3、英语(二)(14);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3)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际操作)(1);5、管理学原理(6);6、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6);7、企业财务管理(6);8、金融理论与实务(6);9、企业经营战略(6);10、组织行为学(4);11、质量管理(一)(4);12、企业管理咨询(4);1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5);14、中国近代史纲要(2分);
八十七、畜牧兽医(独立本科段)专业代码:B090403 主考学校:莱阳农学院本专业共设置11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计算机应用基础(4)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际操作)(2);4、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6);5、动物遗传育种学(6);6、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6);7、农业推广学(6);8、畜牧业经济管理(6);9、家畜饲养管理学(8);10、兽医临床医学(8);11、英语(二)(14)八十八、韩国语(本科段) 专业代码:C050223 主考学校:青岛大学、烟台大学。暂只在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设置考点,新增聊城报名考试。本专业共设置11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高级韩国语(8);4、韩国语概论(8);5、韩国语阅读(6);6、对韩贸易实务(7);7、韩国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8);8、口译与听力(韩)(8);9、韩国语写作(8);10、翻译(汉韩互译)(8);11、英语(一)(7),日语(6),以上两门任选1门。
九十、电脑艺术设计(独立本科) 专业代码:50450 主考学校:山东轻工业学院、青岛科技大学本专业共设置13门课程和毕业(设计)论文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英语(二)(14);4、现代设计史(3);5、计算机辅助设计*(10);6、展示设计*(5);7、装饰设计*(4);8、Flash MX*(6);9、3DS MAX*(6);10、AUTOCAD设计*(4);11、Core IDRAW*(6);12、图案*(7);13、网页设计(4学分)。(一)表中带*课程为含技术考核课程,理论试卷和技术试卷同时考核,满分100分。由省教育招收学生考试院组织主考院校进行考试工作。(二)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必须加考其他课程,完成14学分,加考课程从现开考的自学考试课程中选考未考过的课程。免考外语的考生不授予学士学位。(三)考生在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后,必须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
九十二、采购与供应管理(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20282 主考学校:山东财政学院本专业共设置12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2、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3、英语(二)(14);4、物流企业财务管理(5);5、采购与供应谈判(5);6、采购环境(5);7、采购与供应关系管理(6);8、采购法务与合同管理(6);9、采购绩效管理(5);10、采购战术与经营(5);11、采购与供应链案例(5);12、采购项目管理(6)、运作管理(6),以上为二选一。说明:考该专业非资格证书课程的考生可到各市自考办指定的报名点办理报名手续;考资格证书课程(中级5、6、7、8、9;高级11、12)的考生,到省交通运输协会指定报名点办理报名手续,由指定报名点到各市办理集体报名手续,5月、11月考试。以上专业是我在网上精心搜索了后 自己汇总出来的 以上各专业都是自考本科的专业(其中包括最新的教学材料 )
考试时间 每年考四次 分别在一月、四月、七月、十一月 而报名时间一般在考试时间前半个月 报名地点在各市的教育局 在大学中有的学校能代办 考试地点一般在本市考 具体地点在发准考证时候 会告诉你
你假如想自考的话 希望你认真的考虑一下 自考需要耐心和毅力 假如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恒心 希望你不要轻易的去考 因为这东西太浪费时间 并且很不好考 不过 只要你有自考的决心 肯坚持 也是会成功的
请慎重决定是不是考!考什么专业!假如还有不懂的地方请随时跟我联系
每个专业 有不同的科目 只要每科都及格就行

Ⅶ 民事诉讼中传来证据与传闻证据之比较

1 传来证据与传闻证据的区别(重在理解)
传来证据是与原始证据相对应的概念,与西方同家的传闻证据不同。传闻证据是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的证据种类。在证据法上,传闻证据是指证人以他人的陈述为内容所作的陈述,或者法庭以外所制作的书面证人证言或证人证言笔录。传闻证据是庭审中心主义的产物,基于直接、言词原则,凡亲自感受了案件事实的人都应当以言词的形式当庭提供证言,以传闻,即以转述他人的证言或者以书面的陈述代替当庭陈述,除具备法定例外条件,一般是不具有证据能力的。
可见,我国证据法上传来证据包容的证据面比较大,不仅适用于言词证据,而且适用于实物证据;而传闻证据仅适用于言词证据。另一方面,直接感知案件情况的证人在法庭外形成的书面证人证言或证人证言笔录,在西方国家属于传闻证据,在我国,却属于原始证据。最重要的是,在西方国家,传闻证据除非具备法定的例外情形,不得作为证据使用,而我国关于传来证据的分类,目的重在揭示此类证据在证据力方面的特点,并不是重在排除传来证据的证据能力。相反,我国诉讼法还明确肯定了相应传来证据的证据能力。例如,(民事诉讼法)第68条就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刑事诉讼法)第157条甚至规定:“,…??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从法律上承认了证人证言笔录的证据能力。当然,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将是否允许提交书面证人证言的权力赋予了法官,并且是作为“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的例外予以规定的。(民事诉讼法)第17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在刑事审判中,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l994年3月双日第五百九十三次会议讨论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基本上沿袭了前述精神。该规定要求,对于公诉第一审案件,“除因死亡、重病或者其他经人民法院认可的特殊原因,证人应当出庭作证。”1999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57条仍旧没有明确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的条件,而只是笼统地允许宣读未出庭证人的证人证言笔录,结果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言笔录大肆泛滥,证人出庭作证的很少。为了规范刑事诉讼法的实践,且998年6月2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1条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符合下列情形,经人民法院准许的,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一)未成年人;(二)庭审期间身患严重疾病或者行动不便的;(三)其证言对案件的审判不起直接作用的;(四)有其他原因的。
2 传闻证据与传来证据造两个概念来自于不同的话语系统。两者在外延、诉讼证明活动中所处之地位以及各自所被关注的证据属性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别。差别的背後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构造与职权主义诉讼构造的分野。具体而言,这种差别与封法庭审判的重视程度、裁判者的身份以及诉讼证明的真实观有关,语词上的区别只是表象。当前的证据立法中,可以考虑引入这些特定的法律用语,但更重要的是在立法中把握语词背后的法律精神

Ⅷ 简述证明力认证规则

1.证明力否定规则(孤证不能定案)。孤证不能定案这一原则长期以来被作为司法实践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但并没有被书面化、条文化。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法律仅仅针对只有口供的情形作出规定,规定只有口供不能定案,要求以其他证据对口供予以补强。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规定已经被扩大解释,不仅仅局限于单独的口供不能定案,而是扩大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证据,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证据,只要是孤证都不能定案,即否定其证明力。

这一证明力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严格贯彻,甚至拟议中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单个证据的一次证明或多次重复证明,没有其他证据加以印证的,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长期沿用的但未成文化、书面化的孤证不能定案可能会由潜规则上升为正式的司法解释条文。

2.证明力减等规则。前文已经提及,有些地方性证据规定中已经存在将证据能力问题转化为证明力问题的条文。但这些规定仅仅是极少数,或者如上文所述仅仅是初现端倪。而司法实践中,将证据能力转化为证明力问题已经超越话语实践而成为现实的做法。当下刑事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处理证据能力问题的潜规则,没有采取排除非法证据的做法,而是将其证明力减等,甚至通过从轻量刑来解决敏感的证据能力问题。由此,证据能力问题转化为证明力问题甚至量刑问题。

辽宁省高院就李俊岩涉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所做的终审判决中,指出“鉴于本案具体事实、情节和证据情况及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公安机关刑讯逼供行为的存在,原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李俊岩死刑立即执行欠妥,应予改判。”最终,辽宁省高院改判李俊岩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法院认为不能排除刑讯逼供的可能,但不是采取排除证据的做法。面对同样的证据,二审法院之所以改判,其中的玄机就在于“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公安机关刑讯逼供行为的存在”,通过将可能因刑讯逼供得来的证据在证明力上予以减等适用从而达到改判的目的。

有司法实务界高层人士在论及死刑案件审判、复核工作时特别指出“对于被告人的供述与现场勘验、检查吻合,但其他直接证据单薄的案件,如果是‘先证后供’,如果不能完全排除串供、逼供、诱供等可能性,一般不判处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按照主流的证据法学观点,如果不能排除非法取证,其后果应当是将证据排除。而前述观点却是采纳该证据,对被告人在量刑上予以照顾——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从本质上来说,这一做法就是将证据能力问题转化为证明力问题,将具有瑕疵的证据予以转化适用,并转化为量刑问题。证明力减等规则亦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在其复核的“马红青故意杀人案”中,之所以不核准,理由就在于“取证不规范,严重影响证据的证明效力”。最高司法实务部门的实践无疑会成为全国各地法院效仿的对象,而司法实务界高层人土的表态无疑会将这样一种行为正当化。

如果说上文列举的案例以及司法实务界高层人士的言论属非正式文本的话,那么,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则将证明力减等规则予以明文化,该纪要规定;行为人本没有实施毒品犯罪的主观意图,而是在特情诱惑和促成下形成犯意,进而实施毒品犯罪的,属于“犯意引诱”。对因“犯意引诱”实施毒品犯罪的被告人,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应当依法从轻处罚,无论涉案毒品数量多大,都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行为人在特情既为其安排上线,又提供下线的双重引诱,即“双套引诱”下实施毒品犯罪的,处刑时可予以更大幅度的从宽处罚或者依法免予刑事处罚。

毫无疑问,在犯意诱发型犯罪的审理过程中,辩方会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主张,但上述规定回避该问题,并将证据能力问题转化为量刑问题,即采纳该证据,对被告人予以量刑上的优惠。这样一种做法的本质是将具有瑕疵的证据予以转化适用,将证据能力问题转化为证明力问题,进而转化为量刑问题——对当事人从轻量刑。

当然,证据能力存在瑕疵的案件未必采用证明力减等规则,甚至证据能力存在重大瑕疵的案件,证据的证明力也未必减等。但不容否认的是,证明力减等规则的出现需要认真对待:它的出现表明我们的司法实践并非对证据能力问题无能为力,相反,其为证据能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开启了新思维。

3.证明力补强规则。补强规则系口供补强规则的简略表达,由于对孤证不能定案的信守,口供补强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认同,并且司法解释就个别证据的补强问题作出了规定。除了上述补强规则外,当下的司法实践开创了补强规则的新形式。

刑事诉讼法规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然而,有些地区的司法实践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于死刑案件,即便有充分的证据,如果没有被告人口供的印证,法院一般不会判处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而是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这是一种审慎的处理方式,在这一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司法实践对于补强规则的另外一种“创造性”运用:如果没有被告人口供,仅仅有确实充分的证据,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亦难以被接纳。口供不再是被补强的证据,而成为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必需的补强证据。

口供除了在死刑等重大案件中发挥着补强证据的作用外,实证研究表明“20年以来,言词证据和书证是定案的主要依据,而其中口供的地位和作用更无可替代。”“无供不录案”的传统做法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司法实践。传统意义上的补强规则仅仅要求对于口供进行补强,上述做法改变了传统。如开创口供补强规则先河的日本宪法第38条规定,任何人如对其不利的唯一证据为本人口供,不得定罪或科以刑罚。这一立法模式成为其他法域效仿的对象。然而,我国的司法实践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异化的口供补强规则,还有口供作为补强证据的证明力补强规则。尽管法官的处理方式展现了对于死刑的慎重,但这种做法无疑是与法律相悖的。尽管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但这样一种引起非议的现象给我们提供了观察证明力规则的新样本。

4.证明力优先规则。《民事证据规定》、《行政诉讼证据规定》以及地方性证据规定中大量存在证明力比较规则,规定某种证据的证明力大于另外一种证据的证明力。这种规则亦可以称为证明力优先规则,即规定某种证据的证明力优先于其他证据的证明力。除了这类成文的证明力优先规则外,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且发挥作用最大的证明力优先规则是赋予侦查案卷笔录优先的证明力,将其视为具有优势证明力的裁判依据。

司法实践中,法官经常会面对这样一些情况:证人在庭审中所作的证言异于向侦查人员所作的证言甚至前后几份证言笔录相互矛盾或者被告人在庭审中改变向侦查人员所作的供述。面对上述情况,辩护律师往往质疑侦查案卷笔录的证明力,对于这样一种现象,有学者基于对法院裁判文书的经验分析,认为“除了极为罕见的情况以外,法院遇有上述情况,一般都对公诉方当庭宣读的证言笔录直接予以采纳,并将其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这一判断亦适用于被告人改变供述的情况。可以看出,司法实践中法官往往赋予侦查案卷中的证据如证人证言、被告人先前陈述等证据较庭审中的新证言、新陈述以优势证明力,这与英美法系的传闻证据规则以及大陆法系直接言词原则下优先采纳当庭陈述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可以将这类未成文的潜规则称为“侦查案卷笔录证明力优先规则”。

5.证明力推定规则。长期的司法实践形成的“重打击、轻保护”的司法传统,使得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疑罪从有、疑罪从重的思维模式影响、塑造着法官的行为模式。随着人权保障理念的深入人心,无罪推定原则日益受到推崇、重视,司法实践中特别是死刑案件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形,即当证据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法官往往做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即推定有利于被告人。

在证明力问题上,当证据发生矛盾或者冲突时,如何处理?依照自由心证的理念,证据的证明力应当由事实认定者依据经验、理性和良心自由判断,法律不能予以干涉。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种情况,出现了倾向于有利于被告人处理的行为模式。这种做法无疑是对自由心证的限制。司法实践中有些地方已经将这种做法上升为地方性证据规定的形式予以条文化、法定化。如江西省的地方性证据规定对证据冲突时的事实认定问题作了如下规定:“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之间、罪重证据和罪轻证据之间存在矛盾和疑问时,如果不能得以排除和作出合理解释,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认定。”当以地方性证据规定的形式要求在无法排除证据之间的矛盾而必须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认定时,无疑是以“立法”的形式限制了法官自由裁断证据证明力的权力,是以证明力规则的形式来约束法官的自由心证。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当下证明力推定规则主要应用于死刑案件,但因为死刑案件的审理采取集体决策方式,使得死刑案件的处理不再是个别法官的行为,而成为法官群体的行为模式。并且这样一种行为模式对法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其将这种行为模式运用于其他案件的处理过程中,使得证明力推定规则在其他类型的案件中产生发散、波及效应。

Ⅸ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初试的参考书每年都不一样么

1-基本上不会有大变化
2- 现提供西南政法大学2015考研书目 供参考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专业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国普通高校使用的正式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文章篇目主要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或《中国哲学史》全国普通高校使用的正式教材。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新编伦理学教程》,李春秋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注:本教程的中篇“教师职业道德”不在考查范围)
《伦理学引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海山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冯特君著,经济管理出版社第三版。
3.应用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五版;
《西方经济学》,黎诣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三版。
4.法学理论
《法理学初阶》,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第四版;(注:法学各专业初试参考书目)
《法理学进阶》,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第四版;(注:法学各专业初试参考书目)
《法理学高阶》(绪论及上编),付子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注:法学理论专业复试参考书目)
5.法律逻辑学
《法律逻辑学》,雍琦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法律适用中的逻辑》,雍琦、金承光、姚荣茂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法律史
《中国法制史》,曾代伟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或2012年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俞荣根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中国宪法学》,汪太贤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王学辉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8.法律硕士
请参考法律硕士联考指导委员会指定书目。
9.刑法学
《刑法总论》,李永升主编,法律出版社2012年8月修订版;
《刑法分论》,朱建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2年8月修订版。
10.诉讼法学
(1)刑事诉讼法方向:
《刑事诉讼法学》,孙长永主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8月第二版;
《刑事诉讼法学》,陈光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
《证据法学》,潘金贵主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2月第一版。
《证据法学》,何家弘、刘品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三版;
(2)民事诉讼法方向:
《民事诉讼法原理》,田平安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侦查学
《侦查学教程》,任惠华、马方主编,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痕迹学》,邹明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文书检验》,贾治辉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2.警察科学
《犯罪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张小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警察法通论(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李元启,师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公安学基础教程》,公安基础教程编写组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民商法学
《中国民法学》,李开国、张玉敏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民法》,张玉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物权法教程》,刘云生、李开国、孙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合同法》,李开国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商法学》,赵万一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婚姻家庭继承法学》,陈苇主编,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14.知识产权法学
《知识产权法》,张玉敏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知识产权法》,张玉敏、张今、张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经济法学
《经济法学》第四版,李昌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经济法学》第二版,李昌麒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刘俊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环境资源保护法》,曹明德、张志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国际法学
《国际经济法学》,张晓君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国际私法》,刘想树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国际法》,王玫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8.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法律英语教程》,肖云枢、张剑波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高级英语》(1、2册),张汉熙编著,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郭著章、李庆生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法语PEF考试冲刺教材》(上下册),唐杏英、张曼玉编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大学俄语简明教程》(二外、零起点、成人),蒋财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标准日本语》(中日交流,新版)初级上、下,中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
19.新闻学、传播学专业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外国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著,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限新闻学专业考生)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任何版本均可;
20.政治学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比较政治制度》,宋玉波著,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行政学原理》,丁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公共管理
《现代行政管理学》,郑传坤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或第二版;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或第四版。
22.企业管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五版;
《管理经济学》,吴德庆、马月才、王保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五版;
《企业管理学》,吴勤堂、黄兰萍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23.翻译硕士(英语笔译)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法律英语教程》,宋雷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24.新闻与传播硕士
参见第19,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参考范围。
25.公共管理硕士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二)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当年版;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当年版。
26.金融硕士
《金融学》,马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融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公司理财》,罗斯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九版。
27.审计硕士
初试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相关机构编制的考试大纲。
复试使用《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经济科学出版社最新版或《内部审计准则》
加试使用《审计学原理》,李凤鸣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基础会计》,孙国亮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Ⅹ 宋英辉的学术成就


1.《刑事诉讼目的论》(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2.《职务犯罪监督论》(撰稿),中国检察出版社1994年
3.《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国家’85社科重点项目)(撰稿),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7月
4.《律师制度比较研究》(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5.《现代日本法》(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
6.《当代司法体制》(执行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7.《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撰稿),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
8.《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
9.《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10.《当代司法体制研究》(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11.《刑事诉讼原理》(主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成果之一),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
12.《诉讼原理》(撰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成果之一),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
13. 《刑事诉讼原理导读》(独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
14.《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撰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
15.《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
1.《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撰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2.《刑事法学(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撰稿),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刑事诉讼法学》(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4.《刑事诉讼法学(修订版)》(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5.《证据法学》(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6.《诉讼法与律师制度(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3月
7.《证据法学》(撰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8.《刑事诉讼法学(修订二版)》(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01年7月
9.《外国证据法》(合作),法律出版社2003年5月
10.《拟任检察官培训教材》(撰稿),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
11.《刑事诉讼法学》(执行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12.《外国刑事诉讼法学(新编本)》(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7月 :
1.《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合作,53万字), 载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5月
2.《日本刑事诉讼法》(独立翻译,21万字), 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3.《外国证据法选译》(日本部分,2.6万字), 载,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4.《刑事程序中保护被害人等附带措施的法律》(4000字),载《诉讼法学研究》第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7月 :
1.《英美法联邦德国四国刑事被害人保护对策之比较》, 载《法律科学》1990年第5期
2.《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载《政法论坛》1991年第1期
3.《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问题新探》(合著),载《法学研究》1991年第2期
4.《刑事诉讼主体论》(合著),载《中外法学》1991年第4期
5.《免予起诉制度新探》(合著),载《法学研究》1992年第1期
6.《刑事诉讼目的论》,载《政法论坛》1992年第2期
7.《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程序问题的研究》(合著),载《政法论坛》1992年第4期
8.《论刑事程序中的控审分离》,载《检察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
9.《试论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与人权保障》(合著),载《检察理论研究》1992年第4期
10.《论非法证据运用中的价值冲突与选择》,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3期
11.《论法人犯罪案件的刑事诉讼程序》(合著),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3期
12.《论刑事程序中的权衡原则》,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5期
13.《刑事程序中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研究》 《政法论坛》1993年第5期
14.《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与审判结构之探讨》(合著)《政法论坛》1994年第1期
15.《关于刑诉法总则修改的几个问题》(笔谈)《政法论坛》1994年第4期
16.《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5期
17.《关于日本刑诉法及司法实务的几个问题》,载《现代法学》1995年第5期
18.《关于自白排除法则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3期
19.《关于非法搜查、扣押的证据物的排除之比较》,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1期
20.《刑事程序中警、检关系模式之探讨》(合著),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2期
21.《日本刑事诉讼的新发展》,载《诉讼法论丛》第1卷 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
22.《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检察机关之比较》,载《中央检察官学报》1998年第3期
23.《不必自我归罪原则与如实陈述义务》,载《法学研究》第20卷第5期(1998年)
24.《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其程序保障》,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
25.《关于测谎证据有关问题的探讨》(笔谈),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5期
26.《我国刑事诉讼目的研究》,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法学卷)
27.《刑事程序中的技术侦查研究》,载《法学研究》第22卷第3期(2000年5月)
28.《刑事审前程序中的裁判权及其主体》 ,载《诉讼法学新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
29.《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 ,载《中英刑事诉讼研讨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
30.《刑事诉讼中法官评判证据的自由裁量及其制约》,载《证据学论坛》第1卷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10月
31.《不起诉裁量权研究》(合著) ,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5期
32.《刑事审判前程序的理念与原则》,载《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
33.《外国证据规则的立法及发展——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一》(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3期
34.《相关性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二》(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4期
35.《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三》(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6期
36.《意见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四》(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7期
37.《自白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五》(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
38.《排除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六》(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9期
39.《证据规则的适用——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七》(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10期
40.Song Yinghui & Wu Hongyao,〝The Principle of the Privilege Against
Compulsory Self-Incrimination and Its Proceral Safeguards〞(1999),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Spring 2001),YALE UNIVERSITY RIS Publishing Center Course Materials Packet(LAW21179_Pkt09),Professor: P.Gewirtz & J.Hecht(宋英辉、吴宏耀:“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其程序保障”,耶鲁大学教材《当代中国法律》(2001年春季),耶鲁大学教材中心出版,编号LAW21179_Pkt09,主讲教授:葛维宝、何杰森).
41.《证据展示的法理与构建》(合著) ,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4期
42.《诉讼法学研究:观念的更新与变革》(合著),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9月28日
43.《论刑事证据规则及其制度构建》(合著),载《中国司法审判论坛》第1卷 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
44.《刑事诉讼法学回顾与展望——“九五”成果总结与“十五”发展展望》(合著),载《诉讼法论丛》第6卷 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
45.《中西传统诉讼文化比较初论》(合著),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
46.《刑事案件庭前审查及准备程序研究》(合著) ,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
47.《全面认识辩诉交易》,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7期
48.《关于劳动教养程序立法的设想》(合著),载《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02年8月
49.《我国刑事证据立法模式之选择》(合著),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1期
50.《刑事审前程序与刑事司法公正》,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51.《辩诉交易制度之评介与思考》(合著),载《辩诉交易在中国》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3月
52.《论合理诉讼构造与我国刑事程序的完善》,载《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53.《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之比较》(合著),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
54.《证据裁判原则评介》(合著),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
55.《从刘涌案件改判引起的社会反响看公开裁判理由的必要性》,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
56.《关于搜查、扣押电子资料的立法完善问题》,载《证据法论坛》第7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
57.《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合著),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
58.《建构我国刑事诉讼合理构造的理念与原则》,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
59.《我国刑事确定裁判救济程序之重构》(合著),载《刑事法前言》(第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
60.《检察机关刑事诉讼职权之比较》(合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1.《一事不再理原则研究》(合著),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62.《刑诉法再修改的构想》(合煮),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1期
63.《日本秘密侦查手段之评介》(合著),载《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64.《我国羁押制度与保障人权》,载《超期羁押与人权保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7月
65.《刑事诉讼法,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合著) 载《检察日报》2005年1月12日
66.《程序法定原则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合著),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7.《刑事诉讼中的警检关系模式——兼谈我国刑事诉讼法之完善》,载《刑事审前程序改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68.《庭审前程序中辩护律师信息知悉权的保障》(合著),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9.《证据法学理论基础:争议焦点与评述》(合著),载《证据学论坛》第10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70.《证据法学基本问题之反思》(合著) ,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
71.《未成年人案件取保候审、酌定不起诉问题的实证研究》(合著),载《中国司法制度的理论基础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72.《刑事诉讼法若干前沿问题》,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73.《刑事程序中的检警关系完善构想》,载《人民检察》2006年11月(下)
74.《日本刑事诉讼制度最新改革评析》,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1期
75.《酌定不起诉适用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
76.《<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念与原则》,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3期
77.《宽严相济: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载《检察日报》2007-4-27
78.《商业贿赂犯罪侦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8期
79.《刑事和解的几个问题》,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80.《我国取保候审适用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合作) ,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2期
81.《日本1999至2005年刑事诉讼法改革介评》(合作),载《比较法研究》07年第4期 82.《对取保候审功能传统界定的反思》(合作),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07年第4期

热点内容
黄伟律师 发布:2024-11-15 08:47:39 浏览:208
平等责任死亡要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4-11-15 08:47:28 浏览:351
法官讲理 发布:2024-11-15 08:41:50 浏览:196
港中文国际经济法 发布:2024-11-15 08:41:08 浏览:712
从本质上说法律责任分哪几种 发布:2024-11-15 08:35:07 浏览:334
北京劳动法陪产假规定2015 发布:2024-11-15 08:33:41 浏览:576
日本庭伦理道德电影 发布:2024-11-15 07:34:38 浏览:599
法治观后感200字 发布:2024-11-15 07:09:44 浏览:519
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法律形态 发布:2024-11-15 06:52:35 浏览:834
淄川司法所 发布:2024-11-15 06:51:45 浏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