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儿童道德实验

儿童道德实验

发布时间: 2022-04-12 05:43:31

『壹』 学前儿童心理学 分析典型事例 “儿童模仿实验”

锻炼五感(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有了五感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外界锻炼情绪(乐、怒、怕……)锻炼能力(声音、力量、表情……)……从1959年的《魔法岁月》这书上了解,一般五感、情绪、能力会在1岁前搞定,除非被干涉了,但一般会在能说话(能站起来)前搞定

『贰』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划分为

皮亚杰认为,认知(或智慧)的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核心,通过对认知(或智慧)发展阶段的描述,能展示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发展进程是一个具有质的差异的连续阶段,心理发展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格式或认知结构,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他把个体认知发展的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和动作来认知外部世界,即思维与动作密切相连。在10个月时,儿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概念,即当客体在他的视线中消失的时候,仍然认为客体是客观存在的。此后,儿童可以将自我从外界客体中区分开来。在该阶段的后期,儿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关系概念,开始认识到主体既是活动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来源。但儿童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达到运演的水平,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型的认识,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看到一个奶瓶,就开始做出吮吸的反应图型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二)前运算阶段(2~6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这一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重要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个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儿童能够完成从多维对事物进行归类的任务;思维具有了可逆性;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不同的观点和解答;思维不再局限于静止表象;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期)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儿童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不管有无具体事物,都可以了解形式中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这一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思维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比喻或隐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水平已接近常人。

『叁』 让·皮亚杰做过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让·皮亚杰做过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随着时代地进步,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人的心理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而且是属于那种表面看起来如无其事,而心理却是千军万马的奔溃。所以说我们就得从孩子说起,避免成年后遇到相类似的问题,让我们对自己有更好的认知,提高发展水平。

记得上心理课的时候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我们这些女孩子特别喜欢的一个项目呢。我们反复的研究练习,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其实生活中的妈妈们也是可以和孩子玩这个游戏的呢!

『肆』 科尔伯格运用什么方法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研究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

科尔伯格认为,品德的发展依赖于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判断的成 熟,道德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提高学生 的道德 判断的水平。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 了探究和分析

『伍』 17.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

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伦斯·科尔伯格60年代通过研究儿童和成人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反应而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式。它描述了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如何进行道德推理的。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具有固定顺序的六阶段,这些阶段分属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在前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由外在的要求而定。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和权威,重视实际后果,力避自己受惩罚和苦恼。第二阶段的道德判断以朴素的利己主义为定向,凡正确的行为都被视为满足自己和偶然满足他人需要的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看成是互惠和平等分享的关系。在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它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三、第四阶段)。首先,道德判断和推理以使人愉快和帮助他人为定向,这一定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其次,道德判断以尽个人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为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期望。在后习俗水平,自觉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它包括第五、六阶段。第五阶段:道德判断和推理以墨守法规和契约为定向。为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和权利、责任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第六阶段:道德推理以良心或原则为定向,不仅遵循规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起指导作用。科尔伯格认为,在这六个阶段中,后续阶段高于前面阶段,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逐渐由低到高,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阶段。阶段转换过程的实现依赖于道德判断早期形式的重组。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这些阶段的发展。

『陆』 请问,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的四个规律性结论,并理论的概括下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三、道德认识发展的因素

按皮亚杰的观点,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主要受到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儿童与其他人的交往的影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相对应、相平行的(见下表)。在认知上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道德上都相应处于前道德阶段,同时前道德阶段包括了2~3岁的处于前运算认知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处于前运算认知阶段的2~7岁儿童,在道德上都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而在认知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道德上多处于自律道德阶段。所以皮亚杰说,道德上的他律阶段与自律阶段间的差别,就相当于前运算思维阶段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间的差别。皮亚杰的这个观点受到了有关实验的支持,有人发现守恒程度低的儿童在道德判断上也是低水平的,同时指出,道德要领和伦理价值观的教学和纯认知的教学一样,需要与儿童按照他现有的认知结构加以同化的东西相适合。

儿童的道德认知是怎样由他律性转化为自律性的呢?可以从年幼儿童为什么具有他律道德的原因分析起。研究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不成熟主要有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认识的原因,即自我中心(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和实在论(把主观经验同客观现实混同,如把梦境看成是现实存在的事物);二是对权威的服从,包括自卑感、依赖性、依恋、赞赏、害怕等情感综合体,使儿童服从成人指示,将规则视为神圣不变的东西。

儿童要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皮亚杰认为,要使儿童人自我中心和实在论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展相互作用。因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有别,对别人的观点可以提出疑问或更改意见。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认识到同样的行为也许会被别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导致不同的结果。同时,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开始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共同协作,发展了公正感。皮亚杰重视同伴在发展儿童道德认识中的关键作用,但也未完全否定父母的作用,只是有一个条件,成人必须改变传统的所谓权威的地位,与儿童平等相处,只有这样的父母才能成为促进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积极力量。

『柒』 柯尔伯格运用什么研究儿童在道德观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用以解释道德判断发展的理论。195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时,受到让·皮亚杰著作的启发,对儿童面对伦理困境所作的反应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创立了这一理论,概述道德发展的阶段。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称为“前习俗水平”,行为受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需要驱使,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还没有发生社会规范的内化。水平二,称为“习俗水平”,儿童认同于父母,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儿童主要满足社会期望,这时社会规范已开始内化。水平三,称为“后习俗水平”,儿童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此时社会规范已完成内化。

『捌』 我记得17,8世纪有个科学家做了个道德实验,把自己的孩子和猩猩幼崽从

实验最开始的目的是想证实,在孩童时期形成的习惯,无法轻易被改革。
至于后来实验被终止,因为小孩子模仿强学习了猩猩的行为,而同时掌握人类的语言,达不到正常同龄孩子的标准,猩猩被送回去一年后就死了,而孩子直到做父亲后自杀的

热点内容
治安处罚条例新 发布:2025-01-18 12:48:20 浏览:573
占用红树林保护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12:14:06 浏览:15
北京刑事没输过律师 发布:2025-01-18 12:09:11 浏览: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与扶贫 发布:2025-01-18 11:55:00 浏览:887
黑子林律师 发布:2025-01-18 11:23:10 浏览:354
三大诉讼法的证明对象 发布:2025-01-18 11:10:53 浏览:208
2013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1-18 10:10:11 浏览:745
法律援助中心属于事业单位 发布:2025-01-18 09:52:13 浏览:127
过有道德的生活 发布:2025-01-18 09:47:05 浏览:433
法治云端 发布:2025-01-18 09:46:08 浏览: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