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资本道德经

资本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4-12 16:32:00

道德经中第二章为而不恃的解释。

恃,《说文》赖也。从心寺声。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
《徐曰》寸,专法属度也,守也。
恃,心有所守为恃。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为而不恃:遇事之时,不挑剔,不躲避,不功利,不偏,不倚,不着,不弃。
着,执着。
为而不恃,与佛经之“不住”相通。

㈡ 想读懂资本论需要哪些知识储备需要先读些什么书

想读懂马克思资本论,最有效的捷径就是对比阅读施国宝的知本论,因为资本论是知本论的一面镜子,反之,知本论也是资本论的一面镜子,这两大名著互为条件,互为动力,互为解答。对比阅读是成为大学者的良好习惯,主要将马克思资本论与施国宝知本论作如下对比研究:
一,资本论与知本论是如何定义价值或增值的?
二,资本论的等价交换与知本论的增值交换有何不同?
四、资本论说资本有原罪,而知本论说资本不仅没有原罪,反而还有原功,所以资本家天生高贵,企业家天生高尚,劳资关系天生和谐,企业不是黑帮据点而是创新工场?
五,知本论的协新价值学说是如何继承和发展资本论的剩余价值学说?
六,为什么说资本论与知本论都是关于劳动的圣经与资本的道德经?
七,为什么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唯有剩余价值规律,而知本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是以协新价值规律为主,以剩余价值规律为补充。协新价值或劳资共富才是资本全球扩张的主要矛盾,而剩余价值或劳资对立才是资本全球扩张的次要矛盾?
到京东商城订购一本施国宝的知本论,你就与伟大的思想相距不远了,不过,能真正读懂资本论与知本论这两大思想体系的人,全球也不会超过100人,能读懂一半就是经济学家了,要有挑战两大思想天王山的心理准备啊!

㈢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哪些很有深意的人生哲理呢



六、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四十四章》,意思是说越是让人喜欢的东西,想得到它就必须付出代价;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越难过,所以人要知道满足,懂得适可而止,如此才可长久。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东西,珍藏的事物一旦失去,便怨天尤人,与其那样,还不如学会知足,满足眼前,知足的人不会受到屈辱,而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招致危险, 生活得更长久。


七、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六十四章》,意思是说在人们即将事业成功之时,却突然放弃了,功亏一篑。而如果做事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就不会失败了。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会面临失败的困境,并不是说外界因素影响多么大,而是自己是否能够遵循自然规律,是否能有始有终。

㈣ 《道德经》第十八章在论述一个什么哲学道理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相生相克。生产和再生产统一理论。

从《道德经》到《资本论》……最新长文,《保卫资本论》书评导读。。。。

《资本论》的逻辑究竟怎样练成?

——兼谈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许光伟:《<资本论>的逻辑究竟怎样练成?——兼谈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第8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5年。

该著全名为“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

基金项目:
【《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实践创新研究】项目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实践创新研究”的项目号:15YJA790073)

阅读关注,交流提高。凡读《道德经》者,明《资本论》逻辑也,中国经济学入门也!

P16-P36

摘 要:善读善用《资本论》,同时,也要善于进行中华转化;注意从中发掘中国元素,以开放的态度统一中华历史和世界历史,创造新的工作境界和新的理解境界——“国学马克思主义”。一句话,没有民族内涵和工作体式作为支撑,任何门类或流派的经济学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理论空壳,免除不了成为一堆逻辑的空壳。这是现代语境中“创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必然要求。严格意义看,《资本论》是“12部史”:转化史I、转化史II、资本生产史;运动史I、运动史II、资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资本积累史;范畴史I、范畴史II、资本批判史。表明马克思的航程乃是“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它的内在的方法、逻辑和工作话语是“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这是中华条件下的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工作语境,由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探究方面合并叙述“农业史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工业史的经典著作——《资本论》”。《资本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明为历史发生学的“逻辑”;《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明为系统发生学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以说明为现象发生学的“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明为认识发生学的“逻辑”。其首篇则是对以上逻辑的一个“导引”以及“总括”。将历史发展过程说明为由这些“史”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规定所构筑,乃是升华了《资本论》的工作逻辑。这是绝对的历史主义和行动主义,自然是对“结构主义”、“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的最大反动。进一步又可以说,《道德经》和“《资本论》的“研究同构”乃是确立了社会科学的根基。

关键词:《资本论》;《道德经》;逻辑;辩证法;发生学;历史;理论;批判;事的科学

道,可道,非恒道:答《大道重出》

㈤ 《道德经》和《资本论》之间有联系吗

都是经典著作!!
经济学的源头是《道德经》,之所以选择《道德经》为工作开局:

一、《道德经》研究的两个基本范畴“道”“德”,是经济形态社会理论的总纲。
二、《道德经》总览了《资本论》的逻辑。

把二者联系起来,意义重大!!

一方面,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终其一生。中国人不懂什么是资本主义,在市场经济中刚刚接触资本主义成分,短短年份,在理论上成熟是不可能的。在这一点上,必须以马克思诸先贤为师。

另一方面,中国人生活在传统文化中。

看来,国学和《资本论》同时学习,花上几十年,中国经济学可望成功。

——进行“国学马克思主义”普及教育。把国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研究,倡导《道德经》是经济学的源头更是具有独创性,值得提倡!

㈥ 《道德经》让我们学到了什么道理

1、只有摒弃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才能求得内心的宁静清澈,所以,要平一致,不看重谁,不轻视谁,这样便可被天下人所尊贵。

2、人的成功之道与水一样,至柔至刚皆在一念之间,或许有的人此刻正面临困境,但是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其实是一种人生智慧。

3、万事万物皆相对,自古便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说,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达摩祖师也说过,行善不能总挂在心里,你做了多少善事,感觉自己多么的伟大,其实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一切随缘。

(6)资本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㈦ 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详解及深意

圣人治理的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回,增强百姓的筋骨体答魄,经常使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以上是书面解释。我再加一句:没有欲望,就回归自己的本性,所以人民安居乐业,终享天年。想更好的理解《道德经》,最好看看《庄子》。另一个角度,可以看清代黄元吉(黄裳)写的《道德经讲义》,他是从修炼角度讲的,非常好。摘其文曰:圣人摒除耳目,斩断邪私,抱一以空心,心空则炼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灵阳之气以化阴精,日积月累,自然阴精消灭而阳气滋长,则实腹以全其形,以道凝身,以术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

㈧ 《道德经》秉持哪三种精神,是可以积攒人品的

道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对国人的精神信仰有着深远的影响。由道家思想所衍生出的道教文化,一度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文化的根基。

讲个实在的例子,我们现在很多人在遇到一些未知事情的时候,都会说一句“顺其自然”。而且,很多迈入中老年的朋友,也喜欢追求宁静恬淡的生活旋律。这些心理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不敢为天下先,还可以认为就是不要大张旗鼓的去宣传自己,而是要在平静中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和阅历。就像最近网上传的那句话一样,你对这个社会有什么不满,不要一味的去指责,而是要用你的实际行动去改变。如果长夜漫漫,我们就是那唯一的火光!

事实上,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说起来很是容易,但要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却需要时刻注意。这三宝,既是道家思想的三宝,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的三宝,只有能够始终秉持住这三种精神,才能够真正做到安身立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㈨ 求《资本论》架构——基于《道德经》的阐释

许光伟. 《道德经与资本论关系简说——论中国经济学的思维和语言》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第5-13页


二、总论:《资本论》架构——基于《道德经》的阐释


《道德经》强调:“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②无独有偶,在检阅《资本论》目录时我们发现:无论《资本的生产过程》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都有关于“资本的再生产”的阐述。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会不会是一种重复呢?熟悉《资本论》的人知道,这不是重复,两者是工作递进和相互包涵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前者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体状况”的描述。即动态描绘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实体关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实体关系(“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相对而言,后者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运动条件进行汇总意义的阐述。即进一步工作刻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运动条件和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运动条件。前者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决不限于“工厂制”,它的深一步的本质内容是“社会再生产”;在此基础上,后者则进一步要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本质是追逐“扩大再生产”,而绝不局限于再生产本身。概言之,这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道”和“德”。

扼要而言,“资产阶级社会有一部特殊历史:资本主义‘道’和‘德’的发展。它扎根在生产史中,显露在流通史中,最后和生活史合而为一。”由此可见,“‘道’和‘德’的形成中已经包含了它的发展规定。”[2](P429)《道德经》第四十章的内容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两句看似无关,在工作逻辑上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实例就是《资本论》。用《资本论》的体例看:劳动生价值,价值生价格,谓“有无学说”。道的运动方式是“反”,类共同体的集体话语是“弱”,谓“体用之分”。而关于“反”,《道德经》作出的诠释就是: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是“养德”。且看《道德经》的系统说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③如此看来,上述的第一句是讲述“德”(《资本论》第二卷的工作内容和逻辑),第二句是追溯“道”(《资本论》第一卷的工作内容和逻辑)。说确切些,这意味着第一卷总体上尚且隶属“劳动价值论”,而第二卷则要超出这个范围,直接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出发点的,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实有”开始。这里的“无”当然不会指存在上的“虚无”,而指的是“有的正在生成”(状况或发展过程)。这一章内容鸟瞰了“德”和“道”的关系,表明德是道的必然延续和护卫,就把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定”活脱脱的给表现出来了。这就是马克思为什么说:“在本书第一卷,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作为孤立过程,又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我们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然而,“现在,我们就要考察作为社会总资本的组成部分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流通过程(这个过程的总体就是再生产过程的形式),也就是考察这个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4](P391-393)因此整体看,“‘企业资本-社会资本’表述方式就是‘资本-资本积累’的再说一遍”。[5]


如此看来,生产行动→再生产行动(流通行动)→交往行动→自觉的认识批判行动这样的行动链条,构成了资本主义的行动图型——特殊的“逻辑学”。其工作意蕴在于:建立真实的探求,所谓以“逻辑”求“真实历史”!马克思这么总结自己的工作:“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用雅科布·格林的方法不可能达到这一点,他的方法一般地比较适合于那些不是辩证地分解了的整体的著作。”马克思提出了“辩证叙述”:“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并且,“最后这一册大半是以历史的形式重述一遍。但是我不能下决心在一个完整的东西还没有摆在我面前时,就送出任何一部分。”[6](P196)

于是,笔者这样阐述:“《道德经》和《资本论》具有结构的‘巧合’:道和德规定的相互推动和彼此间的有机交融。《资本论》在成书结构上分成四个层次:历史发生学(道,历史生产→再生产过程);系统发生学(德,再生产→流通过程);现象发生学(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过程);认识发生学(道和德的认识形式,生活→认识过程)。这其实是逻辑发展的必然,摹写的是‘以历史生产为基础的时间过程’、‘以社会再生产为基础的空间过程’、‘以流通为基础的现象过程’和‘以经济生活批判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抽象上升到具体)’。这种辩证法的‘四肢结构’完成了对社会历史有机体的整体刻画,书写了一部商品经济形态的‘整史’。”[7]这是把历史作为“行动”来摹写的行动者之客观逻辑,而产生对行动的辩证认识,实现了客观逻辑与主观逻辑之有机统一。

作为“附论”,我们创造性运用“阴阳(《资本论》第一卷逻辑)——五行(《资本论》第二卷逻辑)——八卦(《资本论》第三卷逻辑)”的复合工作逻辑体式(图1,“复合”指相互包含关系),完成对上述“行动主义”的一个简要形态的刻画。


图1 《资本论》体系的架构


所谓“阴阳”,即确立劳动二重性逻辑。《保卫<资本论>》论述:“这是中国‘家本位’的特殊语言外观。以孔子之后理学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学说为例,我们引用来说明劳动价值论的‘逻辑’和‘思维’。即,要在说明‘阴’(价值)‘阳’(价格),阴者为母,阳者为子,阴者静,阳者动,阴者隐蔽,阳者显露。一阴一阳之谓道。又之,阴阳归为太极,太极为理之本、阴阳之源,此处的‘太极’即指化生价值之劳动。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故此,‘太极之有动静,是静先动后。’对劳动,则必须遵循‘理一分殊’学说,‘理一’(道理同一)指的是抽象,‘理一分殊’(事物各有其理)指的是具体。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本人用‘月印万川’证成这种学说,而本书作者则更为支持其‘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证成方式。”[8](P7)


G、W、P、W′、G′是《资本论》设立的“五行元素”。《保卫<资本论>》如此论证:“道亦守常,是为不变之德。夫唯不争,故无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若董仲舒言‘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


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这和马克思用G、W、P、W′、G′来说明资本总公式流通形式所涵容的运动,道理是相通的,一为典型中国封建主义秩序,一为典型西欧资本主义秩序。”社会形态统治秩序之相通在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相互贯通,于是,“所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里,不过是对G、W、P、W′、G′来说的运动,即运动方式和形式的连贯化。核心的观点是说明运动生构造,构造反过来维护了运动体制。德化为道,道化为德;这表明‘变’和‘不变’相生相克、因循守一。道中有始终不变的因素,那就是‘德’;反过来,德也充满变数,本质上是一运动物。在W-G-W体制中,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矛盾是潜在的,社会的分配和消费关系没有受到它的严重影响;在G-W-G′体制中,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构造作为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的中心调节器,上述矛盾上升为社会的显在规定。资本主义生产以后的运动皆以此为本(某种意义上,《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是第一卷二至六篇的‘再说一遍’,说明剩余价值生产的社会实现手段、途径和形式,言其运动条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第七篇的‘再说一遍’,说明资本积累的社会运动条件),不断派生、衍化,生出现象的诸多复杂性。从而,这可能也是马克思关注的‘父子关系’:由资本之道发育出资本之德。其别于母子发展关系的地方即是经济形态的衍生性,所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据此马克思坚持认为,现象运动在特征上对于实体生产来说,依旧具有严格的依归性。”[2](P395-396)

由此看来,“《资本论》和中国古老的《易经》学说体系亦是道理相通的。”《保卫<资本论>》继而这样论述:“兹以剩余价值理论和八卦图的相通为例。剩余价值以两种基本方式存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前者指明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身(工厂是有形的),后者指明剩余价值生产向社会剩余价值生产(全社会都是工厂,工厂是无形的)进发的过程。由两种基本方式演化出六种存在的运动形式:一般利润、特殊利润、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利息、虚拟收入。‘2 + 6’模式相生排列,象在其中。依次是:乾一(绝对剩余价值)、兑二(一般利润)、离三(级差地租)、震四(相对剩余价值)、巽五(特殊利润)、坎六(绝对地租)、艮七(利息)、坤八(虚拟收入)。”生产性质和分配性质的贯通导致“第一流程:肇始于绝对的剩余价值生产,由一般利润(竞争性收益)起步,中经级差地租(这是绝对和相对剩余生产之间的事实中介,正是由于社会上到处存有该种规定,‘租金耗散’的结果产生了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相对剩余价值为结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不断地抬升了一般利润的社会获取水准,这时的资本犹如雨露之泽被万物,又以轰隆隆的雷声到处掀起革命。”继而导致“第二流程:由特殊利润(经营性垄断收益)起步,以绝对地租为铺垫和作为坚实的生长底座(这是虚拟之源,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发展标识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得到巩固和社会深化),达成观念化的利息一般,遂有产生‘社会虚拟’之可能,收于虚拟收入;至此,资本获得收益仿佛山石之稳固。由这个基础生出全社会的剩余价值生产境界。”于是,“形成两条运动流程。”以第一流程作为坚实基础,第二流程的持续起航,导致“一般利润(剩余价值总额)→平均利润(本身是中介,对应平均生产和平均实现的‘社会利润’)→各种收入(虚拟的高额利润或利息作为‘收入’,乃是虚拟的超额个别利润),这个过程遂有了虚实互为起点、相生相克这一现实性发展条件。”最终的结局:“复归于起点的运动不断反复、充实和提高,从而,起点是不断得到巩固的起点规定。”[2](P440-441)

㈩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是什么意思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全文如下:善行无辙迹;善言无暇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这一句平白如话比较好理解,善人、好人、完美的人、有优点的人,是不善人、老犯错的人、毛病多的人、有缺点的人,的老师、榜样、学习对象。善人就是我们崇敬的人,我们的榜样,向他们学习、看齐我们能得道、进步。这里出现两种人,一种是“善人”,一种是“不善人”。善人是一切好的,吉的,有利于己的代表,这类人可称为君子或圣人。不善人正好是善人的反面,一切不好,凶的,不利于己的代表,这类人可称为小人。不善人是毛病多,做坏事的人,但不一定是恶人。坏事也只是他不够明智的做一些不利于己,不利于人修身,得道的小事,而不是十恶不赦的大事、怀事。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一句有些不好理解。首先“资”是什么意思?资,货也。资,积也。资,取也。引申为资源,资本,资用,财富。谁的资源、资本?我的资源、资本,我的财富,我的货物。不善人是我的本钱,我的财物,对于不善的人要像爱惜自己的财物那样爱惜他们。此句有两个意思,不善的人,也是榜样,但是反面的,是前车之鉴。诫鉴于他的一些不好之处,改掉自身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与错处。正像孔子说的,有则改之,无则勉之。另一个意思是,不善的人是我们争取,帮助的对象,是我们学习做君子,圣人的实验田,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圣人常善救人,无弃人,救的就是不善的人,不抛弃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只是一时糊涂走错了路,他们不是不可救药的人。孔子说“有教无类”,正是这个意思。所以人应善救人,善救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无弃人,无弃物,爱惜人才,爱惜资源。

善人与不善人之间还有个我,一切都是以我为角度出发的。善与不善都是相对于我而言的。善人是我的老师,我的学习榜样,不善人也是我的老师与学习榜样,所以要贵师、爱资,不然自以为聪明,但在智者看来你还是愚迷的人。人要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总之要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借鉴。而这些的善举都是无形的,自然的,潜移默化的,内敛的,非急功近利的。善者我善待之,不善者我也善待之,这才是为善之道。抓住一切机会与人使自己变得睿智聪明,这才是为善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善人当老师,也可以把不善人当老师,又或者我们做不善人的老师。把不善人当老师,或做不善人的老师,我们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做人最重要的是不停的学习。圣人在教导我们善于学习,善于教育人,善于使用人,这就是知微知著的妙道。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活到老学到老!

热点内容
过有道德的生活 发布:2025-01-18 09:47:05 浏览:433
法治云端 发布:2025-01-18 09:46:08 浏览:560
委托代理经济法 发布:2025-01-18 09:45:21 浏览:196
司法局三下乡 发布:2025-01-18 09:44:41 浏览:370
坚持统一立法 发布:2025-01-18 09:35:30 浏览:236
产生法律责任的原因有哪些 发布:2025-01-18 09:31:40 浏览:362
司法考试主观题题型 发布:2025-01-18 09:13:25 浏览:816
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包括 发布:2025-01-18 08:36:27 浏览:777
中国古代经济法判例 发布:2025-01-18 08:20:17 浏览:732
公司瞒报收入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08:00:38 浏览: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