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真言路

道德真言路

发布时间: 2022-04-12 18:24:56

❶ 我想修真,如何修真 道家真言又是什么

所谓修真,修道,既是修心,至于如何修真,那还要看你自己,道家真言只不过是一些前辈成道时所写的感悟,当然也可以借鉴他们的一些方法,就如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写,你只要明悟了这六个写,你就成道了。

❷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四、为何中国的大门一般都有两扇?

因为如果只有一扇的话,做的太大,小孩子推不动,做的太小,东西又放不进去。两扇门也寓意着一阴一阳,中国人讲一就是二,讲二就是一,一个门由两扇组成,阳跟阴是门的两扇,代表《易经》,《易经》有两扇门,一个阴一个阳。

五、为何儒释道三教要合一?

因为儒家给我们讲的是求生的道,叫作生存之道,即求生、惜生。如果我们完全照儒家行事,就会很辛苦,时时警惕,处处小心,一点错都不行,实在太累。道教告诉我们要保生、贵生,它说求生是不错的,但是用身体去换取,是不对的,所以要保生,并要视生命如宝贵的宝物,不要怠慢它,珍惜它。因此,道教在养生方面,世界第一。佛教即不叫你保生,也不叫你求生,而是叫你乐生、乐死,修来世,轻身体,现世的躯体就是臭皮囊。所以,先人叫三教合一是在思想上为人类着想,这就叫作同,即《道德经》中的一句“同,谓之玄”。明明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玄妙之所在。

《道德经》中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讲完的,而简单一本书,一千人读有一千种读后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领悟,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有时候也许不能参透其中的最简单的智慧,所以,拾人牙慧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况且,还是拾圣人的牙慧,何乐而不为呢?

希望大家多看看《道德经》,学习其中的做人之道,生活之道,处世之道,学以致用,就算不能一步登天,也许还能修得正道,成就一番事业,实现最初的理想。福生无量。

文章由道山不老编辑整理

❸ 《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怎么理解更好呢

道生一,一是无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

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误解的“消极无为”,而是更宏观、更客观的世界观、人生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不要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越在意越适得其反。道家的文化冷静而客观。

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这一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❹ 西游记第一章是什么

西游记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山项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

又过三五百年,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根据一老猴指点,石猴经南赡训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

(4)道德真言路扩展阅读

《西游记》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朝、越等语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游记

❺ 西游记 菩提祖师学艺 这一篇 原文

《西游记》菩提祖师的原型在福建安溪县龙须殿

世人皆道无踪影,岂晓原为三合一
——也话仙苑信仰文化之“菩提老祖”的形象
安溪县梁文化研究会
正当众人在为《西游记》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是何人而众里寻他千网络时,殊不知,“蓦然回首,却在泉州仙苑处”。原来,在安溪县仙苑村的菩提殿——“龙须殿”供奉菩提老祖——《西游记》菩提祖师的原型。
一、为何称为“父系”师父
在《西游记》的普及下,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两个师傅,一个为菩提老祖,一个为唐僧。其中,菩提老祖教会了孙悟空武艺,并初步塑造孙悟空的“父系”性格。且看《西游记》如何描述:
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什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在这里,很多人误解孙悟空学的是地煞本领。其实,天罡数和地煞数并不是指天罡本领和地煞本领,而是三十六式和七十二式的指代手法。所以,这里是“天罡数”、“地煞数”,也就是指一个数目,三十六式和地煞七十二式,而并非天罡道法和地煞道法。)
由此可知,他并没有满足孙悟空长生不死的欲望,而是教会了孙悟空十八般武艺和七十二般变以及筋斗云,这些都是些打斗护身躲灾的本领。在这武艺教学中塑造了孙悟空勇猛刚毅的性格。而后来,孙悟空随唐僧西去取经,则在唐僧的谆谆教诲下,学会为人处世的细节(更类似慈母般的苦口婆心教育的细节),这是外话,暂且不提。
二、菩提老祖和《西游记》的关系
关于菩提老祖的身世之谜,众多兴趣者进行了探索,有不少人认为是《封神演义》的准提道人。其实,众所皆知,《封神榜》著述时间后于《西游记》,且其中诗词描写与《西游记》相去不远(是否抄袭不得而知),那么,或许以《封神演义》来论证阐明《西游记》中的人物,则显然有点勉为其难了。
其实,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菩提老祖还是有根据的,这就是仙苑梁氏供奉的菩提老祖。这菩提老祖从何而来?
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天竺高僧梦凡阿科来到我国的福建。因当时朝廷下令“屠僧”,所以他便从南少林择岩于象运山,见风光甚好,便在此搭了间小庙,长住下来。之后,安溪县一带信仰,今犹有菩提祖师的“龙须殿”。由此可见,菩提祖师在隋朝(甚至有可能更早)就已经在中国传播开了。
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简历:(约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号射阳。汉族,淮安府山阳县 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可见,在著述的时间上,晚于菩提老祖传说在福建的传播。或许,有的人要质疑,这是在福建传播,并不能确定在淮安的传播。其实,福建,简称“闽”,“闽”字,开门见大虫,大虫即老虎。作为南蛮的僻塞之地都传播开了,何况中原?且梦梵阿科是因为避难才到福建的。
同时,在宋朝年间,“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泉州,民间也早已有菩提老祖和孙悟空的故事。而在泉州的开元寺东西塔之西塔(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寺僧自证法师改建的石塔。)中就有雕刻着齐天大圣石猴(比西游记早300年),现在还可以看到。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小说人物会在同个区域出现,乃至在一本小说中联系在一起,是否意味着什么?因而,《西游记》的作者在众多的神话传说中撷取相应故事,同时,也极有可能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
三、仙宗本领深若何
吴承恩在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其中的描述则有可能更接近于那时对于菩提老祖的信仰传说。如若是,菩提老祖则是一个儒释道的三体和一者。且看《西游记》中的描述: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么?”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
可见,菩提祖师精通三教诸子百家,法力无边,却只是在深山洞中隐匿授徒。而不是只属于道家或者佛教,而是集诸子百家,尤其儒释道的高人。
不是天竺僧人传播过来的吗?怎么会东土的儒家、道家的本领?这确实是令人疑惑的地方。首先,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或许和作者的经历有关系,因而在著述中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其次,作为民俗信仰中,儒佛道在中国早已融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则更显示出菩提老祖的特殊性。在中国神佛体系中,能“吃透”三教的神仙、佛并不多,比较熟悉的有诸如关羽,因为忠义,而在三教中受封。而菩提老祖虽无受封,却因道法而被传颂开,则是一个特例。
四、菩提老祖接地气
在神佛体系中,有庄严、慈善等各种形象表现。菩提老祖体现了接地气。大家看看他传授的徒弟:
……
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樵夫道:“我说什么神仙话?”猴王道:“我才来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
这弟子是樵夫野老,因蒙他传授过一曲《满庭》,便能够在“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时“散心、解困”。他座下的弟子绝大多数当是俗子凡夫。所以,菩提老祖并不因为本领高而显得不可攀、不能及,而是一个似有似无、惠及众生、隐在世间的“大隐隐于市”的高士、尊者。

附1(2005年01月14日03:59 东南早报):1980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的中野美代子教授根据宋代闽文献最早的有关记录,以及泉 州开元寺东西塔上的猴行者形象等研究结果,首次提出“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传说源于福建,当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黄真真介绍,当时中野美代子到泉州时,仔细考证了开元寺西塔上的猴行者和唐三藏浮雕。
史料记载,现存泉州开元寺内的西塔,是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寺僧自证法师改建的石塔。石塔第四层东北壁上有一尊猴行者浮雕,而南面壁上则有一尊唐三藏浮雕。
黄真真称,这两尊浮雕说明早在宋代,猴行者与唐三藏的传说就在福建泉州一带广为流传;而西塔的建造时间比《西游记》早300年,所以《西游记》里面的故事很有可能取材于流传在泉州一带的传说。
有关史料对开元寺西塔猴行者形象的描述为:猴头人身、尖嘴鼓腮、圆眼、凹鼻、目光有神;头戴金箍,脑后有一发髻翘起,耳轮穿环,上身穿皮毛直缀,项悬大链珠垂到腹下,腿上扎绑带,脚穿罗汉鞋;腰左挂葫芦和一卷《孔雀王咒经》,衣袖卷至上臂,肌肉隆起富有力感;左手握鬼头刀,刀尖指向右上角,右手屈胸前拇指和食指捻着一颗念珠,左肩上角有一尊小佛像,右上角刻有猴行者三个字。
附2:“隋唐时,福建已有了猴精崇拜”。(福建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

❻ 有哪些道德箴言

1、人们抄所谓的德性,常常只是某些行为和各种利益的结合,又是天赐的运气和自我的精明巧妙地造成。男人并不总是凭勇敢成为勇士,女人亦不总是凭其贞节成为贞女。

2、自爱是最大的奉承者。

3、我们在对自爱的探索中只是达到这样一个发现:自爱对我们依然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4、自爱比世上最精明的人还要精明。

5、我们的生命中断之日,才是我们的激情终止之时。

6、激情常常是最精明的人变成疯子,使最愚蠢的傻瓜变得精明。

❼ 求道德箴言录全部内容

拉罗什福科的这本小册子,在书店门边的半价书堆里呆了好久了。“道德箴言录”,这里一定也是充斥了无数的说教吧。从小,到大,大家聆听过的说教难道还少吗?何必还要请来一位法国人来多费口舌?
5块钱,价格却算公道,捡了这个便宜再说。
不买也就没事了。刚翻了几页,心里已有些恼怒。这个窥探别人隐私的家伙,纯属找骂型(□□□此处省略2500字)。快看,他奔过来了,他竟敢手执鞭子来抽打吾等这些无辜善良之辈,是不是来找抽啊?
各位看官,您可不能责怪我自投罗网对号入座。绝对不是俺小人之心度他拉罗什福科君子之腹,而是他,这个拉罗什福科,以小人之心瞎度吾等君子之腹啊。
不信?且用心看下去。看他是如何无中生有恶意中伤咱们的,然后,让我们一起来批判拉罗什福科和他的《道德箴言录》吧:

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力量去承担别人的不幸。19
我们所行的恶,还不及我们的善良品质那样给我们那么多的迫害和仇视。29
如果我们自己毫无缺点,我们也就不会在注意别人的缺点中得到那样多的快乐。30
有些自视甚高的人使不幸成为一种荣耀,他们想说服别人和自己相信:只有他们才是配得上命运折磨的。50
哲学家们蔑视财富,不过是想通过蔑视命运不赐予他们的东西,而隐瞒自己对命运赏赐不公的报复心理。54
我们很少发现十分真诚的人,而通常我们所见的所谓真诚,不过是一种想赢得别人信任的巧妙掩饰。62
热爱正义在大多数人那里不过是害怕遭受不义。78
沉默是缺乏自信的人最稳当的选择。79
假如人们不是相互欺骗,人们就不可能在社会中长久生存。87
人人都抱怨他的记忆力,却没人抱怨他的判断力。89
在生活交往中,我们更经常地是由于我们的缺点而不是由于我们的优点讨人喜欢。90
我们给别人什么东西都不像我们给别人劝告那样慷慨。110
我们太习惯于向别人伪装自己,以致最后我们向自己伪装自己。119
我们行善常常是为了我们可以不受惩罚地行恶。121
如果我们抑制住了激情的诱惑,这更多地是因为它们的软弱而非我们的坚强。122
我们不自我奉承就几乎找不到乐趣。123
受骗的最可靠途径,就是自以为比别人更狡猾。127
我们惟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130
我们同自己的差别有时跟别人同我们的差别一样大。135
比起保持沉默来,我们较喜欢谈论自己的痛苦。138
使我们觉得在谈话中通情达理和令人愉快的人非常少的一个原因是: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宁可思考自己想说的,而不愿确切地去回答人们对他说的……他们没有想到:那样力求使自己惬意是一个取悦或说服别人的坏办法,并且,好好地听取,好好地回答是我们在谈话中所能拥有的最大完善之一。139
言简意赅是伟大精神的特征,相反,渺小精神的特征则是空话连篇。142
我们并非爱好赞扬,没有利益我们决不赞扬任何人……得到赞扬的人就仿佛那是对他功绩的一个应有的酬报,给予赞扬的人则要让人注意他公正和辨别力。144
我们经常选择的是某些有害于被赞扬者的赞扬,这可以从我们赞扬人们的缺陷的反响中见到,这些缺陷是我们不敢以另一种方式提示的。145
我们赞扬通常不过是为了被赞扬。146
很少有人明智到这一程度:喜欢于他们有利的责难,甚于喜欢会损害他们的赞扬。147
拒绝赞扬出自一种想被人赞扬两次的欲望。149
很难判断一个干净、诚实和正当的行动是出于正直还是出于精明。170
我们热爱新知识的原因,并不是我们对于旧知识的厌倦或对知识更新的爱好,而是因为厌倦了那些太了解我们的人的不多的钦佩,希望着那些不太了解我们的人更多的赞扬。178
我们承认我们的缺点,是想用我们的真诚来弥补人们因这些缺点对我们形成的不利看法。184
我们渲染某些人的光荣,是为了贬低其他一些人的光荣。198
勇敢在纯粹的士兵们那里,只是一种为了谋生而从事的冒险职业。214
伪善是邪恶向德性所做的一种敬意。218
过去某人给予我们的利益,想要我们不计较他现在给我们造成的损失。229
我们始终不断在观点上顽固对立的原因,更多地是由于智慧的骄傲而非智慧的缺陷,是因为我们发现在正确的一方那些最先的位置已被人占了,而我们又不想要那些最末的座位。234
慷慨常常只是一种伪装的野心,它蔑视那些小的利益是为了得到大的利益。246
谦虚常常只是一种假装的顺从,我们利用它来使别人屈服。谦虚是骄傲的一种计谋,通过降低自己来抬高自己。254
我们称之为慷慨的,经常只是作为一个赠予者的虚荣,我们爱这种虚荣要超过爱我们所赠送的东西。263
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崇拜我们的人,而并不总是喜欢那些我们崇拜的人。294
人们发明出一种节制的德性,是为了限制伟人们的野心,安慰那些只有很少一点运气和价值的平庸者。308
使情人们在一起彼此从不感到厌倦的原因是他们总在谈论自己。312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记忆力来回忆我们所经历的事情直至最小的细节呢?为什么我们又没有足够的记忆力来记住我们把这些事情向同一个人讲过多少遍呢?313
我们仅把意见和我们相同者看作有良知的人。347
对于善人们,我们通常只是赞扬其中的一部分,那些赞赏我们的人。356
很少有不对她们的正派生活感到厌烦的正派女子。367
平庸的精神常常谴责所有超越它们智力范围的东西。375
一个人可能比另一个人狡猾,但他决不会比所有人狡猾。394
我们要在生命的各个时期接触一些全新的东西,而且,在每个时期不管我们年龄多大,我们还是常常缺少经验。405
我们很容易原谅我们的朋友那些不损害到我们的缺点。428
我们试图以那些我们不想改正的缺点为荣。442
那些拥有过伟大激情的人们,毕生都感受着他们痊愈的幸福和悲哀。485
我们的精神比我们的身体有着更大的惰性。487
在伟人们对死亡所表示的蔑视中,是一种对光荣的热爱使他们看不见死亡;而在普通人那里,阻止他们认识他们的巨大不幸和使他们自由地老虎其他事情的,只是一种智力的欠缺。504
我们所爱的人对我们拥有的权力,几乎总是比我们自己对自己拥有的权力要大。525
我们赞扬和谴责大多数事情,是因为赞扬和谴责它们是一种时髦。533
体力的工作可以宣泄精神的痛苦,这正是穷人幸福的原因。535
真正的苦修是那些不为人所知的苦修,其余的苦修则因虚荣变得轻松容易。536
人们谴责自己其实是为了得到颂扬。554
我们较喜欢看见那些受恩于我们而非施恩于我们的人。558
公正只是一种深深的畏惧,怕人们夺走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由此就产生一种对于所有他人利益的尊敬,和避免损害他们的一丝不苟的实施。578
公正,在那些温和节制的法官那里,不过是对擢升的向往。579
我们谴责不义,不是因为我们对它的厌恶,而是因为它给我们造成了损失。580
在我们的好朋友的厄运中,我们总是发现某种并非使我们不快的东西。583
当我们厌烦谈论某些事情时,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忽略它们。595
仿佛在拒绝赞扬的谦虚,实际上只是想得到更巧妙的赞扬。596
为了总是能够善良,必须使其他人相信他们决不能够不受惩罚地对我们行恶。621
大多数女人与其说是靠激情,宁可说是靠软弱而顺从:因此那些敢作敢为的男人通常比其他人更易获得成功,尽管他们不是更可爱。635

❽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出自《西游记》原版名著第一回,作为后续故事的介绍。原文翻译如下:

有诗写道:

混沌未分世界乱,茫茫渺渺不能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天地从此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元会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都说天地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周而复始,生生灭灭,每次要经过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有人称为一元。一元又有人将其分为十二会,十二会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

十二会就好像是一天十二个时辰一样,也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

在一天之中,子时开始新的一天,丑时有鸡叫。寅时天还不亮,卯时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辰时人们吃早餐。接着,是巳时,等再到了午时,太阳在天上正中的位置,未时,太阳则开始偏向西,到了申时,进入傍晚,酉时太阳要落下去,戌时是黄昏,到亥时,人们就会去休息。

谈到天地的兴衰,每会是一万八百年。比如在戌会结束时,世界昏暗,什么都没有。

等过五千四百年,到了亥会,就一切迷迷茫茫,万物混杂在一起,叫混沌。

再过五千四百年,到亥会结束,接近子会,世界就开始逐渐孕育了。邵康节说“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时候天就开始有了根。

再过上五千四百年,完全是在子会,轻清的东西上升,就有了日、月、星、辰,称为四象。所以说:“天产生于子”。

再经过五千四百年,子会要结束,要到丑会的时候,一切就开始逐渐稳固。

再过上五千四百年,完全是在丑会,浊气下降,于是有了水、火、山、石、土这五种形态。所以说“地辟于丑”。

再经过五千四百年,在丑会结束,寅会开始的时候,生出了天地万物。所以说:“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再过上五千四百年,正当是寅会,生出了人类和飞禽走兽,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三才定位。所以说人生于寅时。

《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语言。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西游记

❾ 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 白云先生博客

一、道《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只有一个方向的路,叫做道。出现分叉路,叫做岐。丁字路口,叫做巨旁,有四条十字路口,则叫衢。有五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康。六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庄。七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剧骖,八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崇期。崇期的意思就是四条路相交,路口特别多。崇,充也。道多所通,人充满其上如共期也。有九个方向的路口,叫做达。达的繁体字是逹,逹同馗。 《说文》:道,所行道也。 所行道也,从辵(chuò)从首。从辵首。乍行乍止也。首者,行所达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 道的本意,就是指道路。老子用形而下的路,引申为形而上的道理,有两个原因,一,道只有一个方向,没有分叉。宽广而辽阔。二,道字,有一个走走停停又不停的四下张望的行路人在赶路的意象。引申为形而上的最终极最根本的道理,指的是尚未分叉过的道,也就是一。所以道德经里面,道有些语境中,可以和一互称。用这个没有分叉的路,来指引那些走走停停不停张望的赶路人,则会使得他们不会因为岔路口太多而迷失方向。对于一个赶路人来说,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 二、德《说文》:德,升也。从彳悳声。 升,同登。慢慢走,走走停停的样子。彳(chì),小步也。悳(dé),外得於人,内得於己也。从直从心。直,正见也。心,象形字,指人心。 德字,从字源上看,由三个组成部分。彳,直,心。小步慢慢的走,内心淡然而坚定的直视正前方,行于大道之上。道,都是关于路的。而德,则都是关于走路的。道引申为终极道理,那么德,也随之引申而对这个终极道理的把握,并行于其上。 三、经经,织也。——《说文》。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 纵线为经,横线为纬。经书,由经线静止不变,引申为不朽的,可以传万世的著作。和经书相对的,是纬书。除经书外,经典,中医里的经方(和时方相对),都是取经字的这个含义。 四、思 道,德,经,三字合起来。就是说,存在着一个亘古不变的永恒的大道,人行于道上,叫做德。阐述这个大道,以及怎么把握并行走在这个道上的方法的不朽著作,叫做道德经。道德二字,后世已经被庸常流俗化。多用于人伦琐事之意。世无大道,异端以道居之;世无玄德,妄人自鸣功德。经字,也被流俗化了。古人云,先有真人,后有真言。真人真言,方能万世不朽。而后世,佞人狂语,自诩为经。夷狄胡鬼,出口成经。何其鄙也。击奸邪,妖异亡。正道兴,天下正。

热点内容
过有道德的生活 发布:2025-01-18 09:47:05 浏览:433
法治云端 发布:2025-01-18 09:46:08 浏览:560
委托代理经济法 发布:2025-01-18 09:45:21 浏览:196
司法局三下乡 发布:2025-01-18 09:44:41 浏览:370
坚持统一立法 发布:2025-01-18 09:35:30 浏览:236
产生法律责任的原因有哪些 发布:2025-01-18 09:31:40 浏览:362
司法考试主观题题型 发布:2025-01-18 09:13:25 浏览:816
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包括 发布:2025-01-18 08:36:27 浏览:777
中国古代经济法判例 发布:2025-01-18 08:20:17 浏览:732
公司瞒报收入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08:00:38 浏览: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