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与新闻出版
❶ 江苏省新闻出版局的重点工作
2013年全省新闻出版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建设新闻出版强省目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努力多出精品力作,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继续深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强科学管理,为文化强省和“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坚持正确导向,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1.抓好主题宣传。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贯穿全年的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和指导全省新闻出版单位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加强以十八大为主题的报刊宣传、图书出版和网络传播,充分利用图书、电子音像、报刊、数字出版等新闻出版媒体宣传平台,发挥出版物发行网点、农家书屋、城乡阅报栏(屏)等阵地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解读十八大精神,大力宣传全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为全省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创造良好学习条件、营造浓厚舆论氛围。组织报刊出版单位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工作,着力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
2.抓好主题出版。围绕学习研究实践十八大精神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及重大纪念日、节庆日,推出一批有分量的出版物。策划出版一批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出版物。
3.抓好精品生产。切实抓好国家和省“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的实施,充分发挥国家出版基金和省出版专项资金、各类奖项评选的引导作用,打造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传世经典和精品力作,生产更多接地气、通民气、有生气的优秀出版物。大力开发原创数字出版内容新产品,拓展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和新的消费增长点。认真做好全国百强品牌报刊推荐工作。
二、深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4.推进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继续大力实施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数字化阅读、网络化管理、功能拓展和争先创优“五大工程”,加强管理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围绕2—3年实现农家书店覆盖所有中心镇农家书屋这一目标,继续推动在有条件的农家书屋开设农家书店。开发农村潜在消费能力,满足基层文化产品需求。继续通过多元化渠道推进城乡阅报栏(屏)建设。广泛组织开展农民读书活动。
5.扩大全民阅读影响力。制定“书香江苏”建设五年规划,建立全民阅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调研推动《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立项工作,促进全民阅读活动常态化、科学化。组织开展第九届江苏读书节、第三届江苏书展和全民阅读报刊行,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深入开展“书香之家(乡、县、市)”创建、推介工作,打造更多阅读品牌,引导和服务群众多读书、读好书,进一步营造 “书香江苏”的浓厚氛围。
三、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6.大力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做好第一批、第二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收尾工作,启动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以“三改一加强”为重点,加快推动已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内部体制机制创新,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真正实现彻底转企改制、加速转型升级、转变经营方式、转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7.大力促进出版资源整合。继续加大报刊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一批综合性、专业性报刊传媒集团。加快推动新闻出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打造出版传媒的“航空母舰”和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出版传媒企业。大力支持以跨地区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完善新闻出版产权、版权、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市场。
8.大力推进“走出去”、“引进来”。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强新闻出版“走出去”规划布局,加快推动版权、出版产品和印刷服务走出去。落实《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各项出版经营活动,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发展,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新闻出版资本有效对接。
四、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科学发展能力
9.加快向品牌化转型。充分发挥入选首届江苏新闻出版政府奖、历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重要奖项单位、产品的品牌效应,强化宣传,重点支持,着力培育一批名社、名报、名刊、名人和知名出版网站,形成一批知名产品。
10.加快向数字化转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新闻出版与科技融合,在推动存量出版资源数字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云出版等为代表的出版新业态。加快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强化内容、渠道与技术之间协作,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各种移动阅读终端等新媒体、新平台、新载体传播先进文化,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新闻出版生产、传播体系。做好推进传统出版单位转型示范工作,重点培育35家左右示范企业。
11.加快向集约化转型。深入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基地管理、运营、经营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提高基地(园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继续争取并利用好国家和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加大对新闻出版产业大项目、好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优势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集中度。
12.加快向绿色化转型。支持印刷企业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快升级换代,鼓励印刷企业参加绿色印刷认证。加强省绿色印刷实验室、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江苏分中心建设。推进中小学教材教辅、食品药品包装绿色印刷。
五、依法履行职责,提升行政管理能力
13.进一步强化出版管理。严格落实出版管理制度,加大审读等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对各类出版物导向的监管。开展出版物质量提升年活动。启动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工作,通过以评促建,引导报刊社提高出版的整体质量和办报办刊的综合能力。严格新闻采编队伍管理,严厉打击学术期刊违规出版、报刊虚假违法广告、报刊摊派发行、“新闻敲诈”等违法违规行为。
14.进一步强化版权管理。开展打击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打击网络侵权“剑网”行动、文化领域版权专项执法等行动。巩固机关软件正版化整改工作成果,继续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完善版权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好作品登记专项资金,探索新的作品登记机制,逐步实行一般作品免费登记。继续加强版权宣传,加大示范创建力度,培育一批示范城市、示范单位和示范园区(基地)。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版权保护的有效途径,提高版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水平。
15.进一步强化市场管理。采取联合检查、错时检查、交叉检查等方式,建立出版物市场常态化巡查机制。扎实开展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治理、各类非法出版物专项治理等专项行动。拓宽举报投诉渠道,对重要线索深挖彻究,组织查办一批重点案件。深入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继续开展“扫黄打非”先进县(市)和示范区(点)创建工作,健全“扫黄打非”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群防群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16.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加大行政指导力度,加强行政调解工作,全面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创建、法治城市参与创建、农家书屋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年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回访等活动,开展“法治惠民与新闻出版”征文比赛。加强政策指导、服务,及时宣传阐释国家最新文化产业政策,调研新闻出版新兴业态政策需求,加强非公有制新闻出版企业政策引导。加强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加快推进局办公自动化,完善门户网站。加强和改进行政审批工作,提高审批效能。扎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机要、保密、档案工作。认真做好产业统计工作。
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17.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深入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围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继续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党章,加强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为核心内容的党性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抓好新闻出版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协助做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18.加强人才建设。统筹协调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新闻出版人才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强领军人才、紧缺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非公有制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发挥行政部门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完善培养、吸引、使用、激励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新闻出版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实施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为契机,继续强化新闻出版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强机关及直属单位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加快省新闻出版学校迁建升格进程。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
19.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总署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意见和实施办法,带头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之风。厉行勤俭节约,坚决制止奢侈浪费。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新闻出版领域行风建设,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促进行业新风的形成。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三下乡”、“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党支部联系农家书屋等活动,进一步密切机关与基层、人民群众的联系。
20.狠抓工作落实。坚持求实务实狠抓落实,做到以工作实绩体现落实力度、以群众满意检验落实成效。继续探索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开发运用电子网络考核系统,把绩效目标逐项落实到处室、落实到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❷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法治政府建设主要任务有哪些
《纲要》主要有七大任务,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有力保障: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2、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3、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6、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7、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2)法治建设与新闻出版扩展阅读:
措施: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最大程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许可,最大限度缩小投资项目审批、核准的范围,最大幅度减少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取消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资质资格准入许可,研究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
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实施更方便有效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加大取消和下放束缚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群众就业创业行政许可事项的力度,做好已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加强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对增加企业和公民负担的证照进行清理规范。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探索目录化、编码化管理,全面推行一个窗口办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网上办理,提高行政效能,激发社会活力。
加快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实施在线监测并向社会公开,2015年实现部门间的横向联通及中央和地方的纵向贯通。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支持地方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
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实行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布,坚决整治“红顶中介”,切断行政机关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利益链,推进中介服务行业公平竞争。
2.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在全面梳理、清理调整、审核确认、优化流程的基础上,将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以权力清单的形式向社会公开,逐一厘清与行政权力相对应的责任事项、责任主体、责任方式。
省级政府2015年年底前、市县两级政府2016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政府工作部门、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权力清单的公布工作。开展编制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试点。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单制度,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公布全国性、中央部门和单位及省级收费目录清单,减轻企业和公民负担。
2015年年底前,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且未按规定批准、越权设立的收费基金项目,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及收费,一律取消;擅自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的,一律停止执行。
❸ 法制日报为什么停刊
中国法制报在1987.12月就停刊了,现在为法制日报。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甲1号(邮编100015) ,邮箱:wlxxb fzrb.cn
办刊历史
1980年8月1日创刊于北京,时名《中国法制报》,为四开四版周一报;后改为周三、周六刊,进而又改为对开四版的日报;1988年1月1日更名为《法制日报》;1994年1月1日增扩为每日八版;2002年10月1日起每周二、三、四的报纸由八版增扩为十二版。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计划单列市设立了三十六个记者站并建立了遍及全国的特约记者、通讯员网络,在亚、欧、美洲的十余个国家设立了记者站。
1979年10月24日,根据中央政法领导小组组长彭真提出的“政法战线要办一张报纸”的指示,司法部部长魏文伯指定司法部宣传司的庄重同志负责筹办《中国法制报》。1980年1月,中央政法领导小组组长彭真同志、中宣部部长胡耀邦、中宣部常务副部长朱穆之同志同意《关于创办〈中国法制报〉方案》。
1980年4月2日,司法部党组决定由宣传司办报,宣传司司长庄重同志负责《中国法制报》的编辑工作,设编辑部和经理部。
1980年8月1日,《中国法制报》正式创刊,四开四版,毎周一期,中央政法领导小组组长彭真同志为该报题写了报头。创刊号发行了117,989份。
1980年10月1日起,《中国法制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1982年1月《中国法制报》改为对开四版的报纸出版,每周一期。
1983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国法制报〉的通知》(政法(1983)1号):“《中国法制报》是中央政法委员会领导下由司法部主办的政法战线的重要报纸。”
1983年4月8日,中政委发文《关于建立〈中国法制报〉记者站的通知》(政法([983]4号)。本月,报社成立第一个地方记者站江苏记者站。
1984年1月, 《中国法制报》由周一刊改为周三刊。
1985年9月11日,庆祝《中国法制报》创刊5周年暨加强法制宣传研讨会在政协礼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1986年7月1日 ,《中国法制报》由周三刊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11月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同意给《中国法制报》以首都大报待遇。
1988年1月1日,《中国法制报》更名为《法制日报》,彭真同志再次题写报头。
1990年,邓小平同志为报社十周年社庆题词“法制日报十周年”;8月15日,庆祝法制日报创刊十周年暨加强法制宣传报道茶话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乔石、陈丕显、习仲勋、任建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会作了重要批示并接见报社驻站记者和工作人员。
1991年1月1日,《法制日报》由周六刊改出周七刊。
1994年3月16日,摄影部主任王毅同志拍摄“江泽民同志看法制日报”
1995年7月27日,“《法制日报》创刊15周年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秘书长束怀德、司法部长肖扬到会祝贺并讲话。
1998年12月14日,李鹏委员长对该报进行批示:“《法制日报》是专门作民主与法制建设报道的,几年来加强了报道的力度,很有成绩。希望按照已定计划,继续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1999年,《法制日报》网络版(电子报)正式开通。
2000年,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同志为报社二十周年题词“宣传民主法制 促进长治久安”;8月1日,《法制日报》创刊2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出席。
2001年8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视察报社。
2002年8月,《法制日报》改为每周二、三、四对开版面。
2003年10月,《法制日报》由司法部主办变更为法制日报社主办;6月,法制日报网站更名为“法制网”。
2006年3月8日,中央政法委员会发文《关于充分发挥<法制日报>职能作用 进一步做好政法综治宣传的通知》(政法办[2006]69号),各地政法委转发了文件。
2020年6月23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了《法制日报》获批更名为《法治日报》。
❹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学术期刊
《法学研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法学研究所主办的法律学术刊物。《法学研究》前身为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于1954年创办的《政法研究》(1957年法学研究所成立后转入法学所,于1966年停刊)。
改革开放后,为了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法制建设,推动法学研究的开展,1978年3月,法学研究所召开了法学研究规划会议,后组织两个调查组分赴各地调查,撰写了“法学研究规划和调查综合情况”的报告,提出“力争在今年年底以前恢复《政法研究》的出版”的建议。1978年法学研究所正式挂牌后,经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批准,决定创办《法学研究》。同年,法学研究所设立《法学研究》编辑部,编辑出版了《法学研究》试刊第1期及第2期。1979年4月,《法学研究》正式创刊。
《法学研究》坚持学术性、理论性的办刊宗旨,坚持精品意识,实行“双百方针”,重视基本理论的研究,致力于反映我国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学术水平,建立、 完善和更新我国法学各学科的理论体系。提倡研究方法的创新,鼓励实证研究,扶持弱势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养和扶持年轻作者,开展学术批评,倡导学 术规范。
《法学研究》紧密结合我国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组织刊发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文章,并围绕各个时期法学研究的热点, 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研讨。《法学研究》刊发的许多文章,在法学界和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有的主张(例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尊重和保障社会主义 人权,宪法和法律至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等)被中央采纳,有的还成为国家的治国方略。
《法学研究》19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期刊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首届中国期刊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2002年和2006年,再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2013年,《法学研究》入选新闻出版署全国百强社科期刊, 并荣获第三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 《环球法律评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法学专业中文学术季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刊物名称虽几经变迁,然融合土洋,会通中西的宗旨一以贯之。在关注法治建设实际问题的同时,本刊尊重法学知识传统,突出人文关怀。《环球法律评论》除译介域外法学研究最新成果外,兼及评论与比较。译文多为国外经典论著,翻译可信;论文则视角独特,能推进学术研究。本刊有主题研讨、人物专访、理论前沿、介绍与评论、游学札记及书评等栏目。
❺ 中国的法治建设的重要
重大意义抄: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内和改善党的领导;容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❻ 六五普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突出学习宪法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权威和法律效力。要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使宪法在全社会得到一体遵行,促进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深入学习法律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意义、基本经验及其基本构成、基本特征。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方面的法律,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充分发挥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深入开展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理念,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法治意识。加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促进法律法规(一)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学习宣传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和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宣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环境和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学习宣传推进科技进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学习宣传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二)深入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宣传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学习宣传就业促进、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学习宣传土地征收征用与补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国有企业改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学习宣传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抗灾救灾、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学习宣传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好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工作。(三)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学习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学习宣传信访、投诉、调解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学习宣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文艺、网络电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法律宣传,引导公民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加强公正廉洁执法、公正司法教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加强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审计法和廉政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的宣传教育,坚持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与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廉政教育基地的作用,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反腐倡廉意识,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廉政法制文化建设。坚持廉政法制教育从青少年抓起,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高尚道德情操。推进法治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使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丰富法治文化活动载体和形式。引导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推出精品、创出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产品的需求。鼓励各类文化团体参加法治文化建设,探索建设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发挥公共文化场所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法制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深化主题活动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突出服务科学发展主题,立足提高公务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化“法律进机关”活动,不断增强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立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法律进乡村”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立足培育青少年法律素养和道德情操,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立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法律进企业”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依法防范风险的能力;立足促进法治化管理,深化“法律进单位”活动,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突出不同行业和对象特点,针对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的不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加强长效机制建设,落实责任单位,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工作指标,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深入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集中开展以学习宣传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利用法律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依法治理深入推进依法治理。扎实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工作。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总结推广经验,建立健全制度,不断提高创建水平。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部门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依法治理,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健全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完善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进法律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开展基层法治创建活动,推进基层依法治理,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管理薄弱环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专项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❼ 《法治现代化研究》这本杂志好吗
《法制现代化研究》这本杂志目前来说办刊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当然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要看学术研究的需求了。
(7)法治建设与新闻出版扩展阅读:
《法治现代化研究》杂志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法学会主办,国内刊号:32-1869/D,于201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的政法类系列杂志的省级期刊。
《法治现代化研究》杂志收录与荣誉:
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法治现代化研究》杂志社下单时间:1个月内
《法治现代化研究》杂志特色:
1、《法治现代化研究》文稿应资料数据准确、具有科学性。应立论新颖,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法治现代化研究》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决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改动。
3、《法治现代化研究》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6、请勿一稿多投,3个月内未收到本刊的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来稿一般不退,也不奉告评审意见,请作者自留底稿。
❽ 如何加强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为重点,围绕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定和完善法规规章,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各项办事公开制度,改进工作机制,依靠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二是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坚持把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作为政府决策的基本准则。
三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加大法治政府建设力度。抓好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监督检查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和执政为民。加强政府立法工作,重点是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管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立法。创新政府立法工作机制,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政府法制建设质量。
四是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围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结合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权力运行过程作为政务公开的内容,方便群众监督。健全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体制机制,推行行政问责制度,抓紧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进一步加强行政监督。
五是完善司法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认真总结我国司法实践经验,从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入手,完善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