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主奴道德观

主奴道德观

发布时间: 2022-04-13 06:07:07

A. 道德是怎样演化出来的

答:
道德的历史演变
1、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的群体主义是氏族社会人们全部道德生活的基础.血缘氏族意识是这时的道德关系的基础.这种道德意识反映在道德关系上,就是氏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劳动,互助合作和自由平等,并造成了一系列优良的道德品质,如正直,无私,诚实,刚毅,勇敢,顽强等等,其中特别是勇敢,顽强更为突出.但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有其局限性,表现在:第一,直观性.第二,狭隘性.第三,外在性.原始道德状况及其局限性,原始社会生活状况。
2、奴隶社会道德
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形态.奴隶社会的道德也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阶级道德的类型.
春秋牺尊殷墟,我国奴隶社会的典型标志.奴隶社会的道德状况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奴隶社会中社会联系的最基本的形式.因此,保障这种人身隶属关系,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就成为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中,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男尊女卑,对奴隶主国家绝对忠诚等等,占着主要的地位,它们具体地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原则.在奴隶社会,尽管由于奴隶主垄断了精神生产的一切条件,历史文献中很少看到关于奴隶道德的记载,但是,意大利的俗语:"有多少奴隶,就有多少敌人."却深刻地表明反对奴隶主的暴虐,野蛮统治,争取做人的地位,是奴隶阶级的道德原则.
3、封建社会道德
在奴隶制崩溃的废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产生了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二种阶级道德类型――封建社会的道德.
明清皇家陵,是我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范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分五等,衣分五色,自天子而至庶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以宗法等级关系为纽带的"金字塔".等级特权,等级依附是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主要社会关系.一切封建道德观念都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忠君,孝亲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和最主要的规范.
农民阶级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农民的道德不仅通过对封建社会所通行的道德规范作出自己的解释而表现出来,而且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道德观念.封建社会道德状况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及其对立面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终于,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这个过程也是资产阶级阶级道德战胜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过程.资产阶级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观点出发,直接诉诸利己主义的原则.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表现在道德意识上,就是猎取财富,追求权力的无穷无尽的欲望.它被公开宣布为是指引人们活动和一切联系的最高目的和最后动力.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关系.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奉行的道德规范.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原则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就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霍布斯语).

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道德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B. 求超人哲学中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的内容及2者的关系

尼采在《超越善恶》中指出两种主要道德类型: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尼采所谓奴隶道德是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尊奉的道德。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没有奋发有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创造的愿望,他们把获得功利当作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等品性赞美为美德,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当作恶人。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以之为标准的文化必然是颓废的文化,以这种道德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个人必然是丧失了人的本真的自我的个人, 也就是被异化了个人。尼采有此人为欧洲文明的堕落、颓废正是这种道德原则支配的产物。
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现,不受任何确定的、被认为是普遍道德原则的约束,超出于奴隶道德的善恶标准之外、他们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制定道德观念。高贵的人把一切高尚的、威严刚毅和值得骄傲的东西,即一切能发挥个人的内在生命力和本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的东西当作善。把一切卑劣的、柔弱平庸、循规蹈矩、没有创造新神的东西,一切乞求同情、怜悯之类的东西当作恶。总之,主人道德是一种以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为出发点的道德原则。
两者的关系:奴隶道德是属于传统的扼杀个人所独特地拥有的生命力和原始的本能冲动的旧观念,而主人道德则是一种因对前者这种使人消沉颓废、麻木不仁的观念的反对的新道德,主人道德是对奴隶道德的否定,也是尼采对欧洲理性主义传统的批判的重要方面;通过使人明白这两种道德的具体所指,以及产生的后果,为人相信自己的力量确认自己的价值提供了一种道路。

C. 道德不过是强者方便压迫弱者的说辞罢了。就比如以前认为奴隶出逃是不道德的,农民造反是不道德的。既然这

道德的框架是很大的。就你的意思我来理解是,一种约束。同样我们常说的没有信仰,没有道德底线(也就是品质的约束)那就会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人还何谈进步一说?
你有句话说的好,(如果人类一直遵守道德)那诚然是错误的。道德的概念和框架,也是随着发展在进步,再比如,儒家思想,在当时肯定是先进的,不过他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所以造就了现在的苦难,长时间的盲目尊崇,就会造成阻力。但是,道德的构架没事经过千锤百炼所得,那是人们心中的认可,这点很重要。这也是个基点,是支持发展的基础。
道德的约束是必须要有的,没有一种操守是不会所谓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这点不论在人性,人心,和各种方面都是有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情不能一成不变,只不过未到时候而已。

希望我的回答有帮助。

D. 什么叫道德体系

道德体系是体抄现一定社会或阶级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较为稳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系统: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客观道德关系的反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产物。历史上依次出现的主要道德体系有原始的道德体系、奴隶主道德体系、封建主义道德体系、资本主义道德体系和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由于地区、文化、传统等差异,同一民族或国家有不同的道德体系。不同的民族、国家内由于各个社会集团的具体价值取向与道德要求的不同,又程度不同地体现出明显的本民族或本国的特色。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形成对立的道德体系。统治阶级的道德体系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体系。

E. 现代人为什么丢失了道德观

我来心理学与经济学原理来谈谈道德的丢失:
人的本能就是繁衍繁衍与延续也可以说是性,当有些事件对本能产生巨大威胁时,自我会直接放弃超我的防御机制,完全按照本能生命繁衍与延续的原则去决策,所以道德可以有只是不对本能造成绝对的伤害时道德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道德水准没有标准也没底线,因为每个人的本我所处环境不同,所以道德标准掌握水平状态不一致,用自己的道德水准去衡量别人,就是所说的道德绑架。
道德的缺失实际应该说是现在经济环境压力过大对人类本我造成太大的压力(例如:一些报道现在年轻人不结婚、日本年轻人性身活数据下降等),所以自我会直接丢掉超我的道德水准来适应繁衍与延续的本能的原则。
政府一味的用教育与宣传来提升道德水平实际是给本我(繁衍与延续)更大的压力(现代人精神问题越来做多的原因),同时又出现很多的道德绑架,以至于本我压力更大,最终做出常人眼中离谱的缺失道德的行为。
用经济学理论解释,得到一种东西的成本是失去的另外一种东西,那么国家在得到经济高速发展的众多成本中有道德成本。

F. 刘同舫的论文转载

1.《启蒙理性及现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新华文摘》2015年第13期全文转载。独撰。
2.《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新华文摘》2012年第24期全文转载。独撰。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中国意义》,《新华文摘》2010年第24期全文转载。独撰。
4.《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新华文摘》2008年第16期全文转载。独撰。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权意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第二作者。
6.《马克思文化解放的维度及其政治旨趣》,《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独撰。
7.《“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现实性运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独撰。
8.《拉克劳、墨菲的激进多元民主与人类解放》,《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独撰。
9.《激进民主的理性重建与技术转化的微政治学——芬伯格的技术政治学评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独撰。
10.《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再探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独撰。
11.《网络文化的精神实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独撰。
12.《启蒙理性及现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独撰。
13.《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独撰。
14.《从应然到实然:马克思社会批判的价值取向转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5年第7期全文转载。独撰。
15.《从显性到隐性的主奴辩证法——<精神现象学>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系注解》,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独撰。
16.《康德道德观及其对现实道德教育困境的开解》,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独撰。
17.《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独撰。
18.《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独撰。
19.《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中国意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独撰。
20.《挑战与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独撰。
21.《哲学作为一种救赎方式——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思想解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第二作者。
22.《激进民主的理性重建与技术转化的微政治学——芬伯格的技术政治学评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11期全文转载。独撰。
23.《意义、真理与二值原则——后现代视野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独撰。
24.《虚拟实在——网络社会新范畴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独撰。
25.《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精神文明建设》2000年第12期全文转载。独撰。
26.《形而上学:语言哲学发展的轴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0年第6期全文转载。独撰。
27.《当代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的深化和突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9年第9期全文转载。独撰。
28.《符号:意义理论的形而上学探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独撰。
29.《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史学与哲学之间》,《新华文摘》2013年第15期论点摘登。第二作者。
30.《马克思人类解放视域中的社会形态理论》,《新华文摘》2012年第18期论点摘登。独撰。

G. 马克思怎样看待奴隶主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如何认识剥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教学中不仅不能回避而且应当讲清楚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剥削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次的谴责上。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作证据,而只能看作象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492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大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剥削产生的根源、作用及其消灭的规律,从而正确地对待人剥削人的现象。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剥削呢?首先,应该明确,剥削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历史现象。原始社会是不存在剥削的,因为当时极其落后的生产力使得人们劳动获得的产品只能满足自己维持生命和再生产劳动力的最低需要,不可能提供任何剩余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等于迫使劳动者死亡。产生剥削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发展到这样的水平:人们的劳动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人们已经有可能生产出剩余产品。没有剩余产品,就不可能有剥削。但不能说,只要存在剩余产品就必然存在剥削。如果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不仅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而且还有剩余产品去增加社会资本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38页)的程度,也就是说达到全体成员的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都可以得到充分满足的程度,就有可能根除剥削。可见,生产力既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而又没有达到高度发展,是剥削得以出现的条件。
剥削是生产力一定水平下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的经济关系。从表面上看,剥削仿佛是一种贫富差异现象,有人得到的收入多,有人得到的收入少,收入多的人剥削了收入少的人。其实不然。毫无疑问,剥削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但贫富差距不一定意味着存在剥削关系,关键要看财富是怎样获得的。个体劳动者靠自己的劳动使生活富裕起来,是勤劳致富,不能说是剥削了收入低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劳动数量多、质量好的人得到了较多的收入,也会导致收入的差距,甚至较大的差别,这也不能说是剥削。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剥削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这样一种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者凭借他所掌握的生产资料,无偿地占有劳动者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产品。这种经济关系赖以产生的前提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间接方式。人们知道,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劳动者使用生产资料的过程,因而也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过程。这种结合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直接结合,即劳动者本身就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他使用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例如个体农民、手工业者就是这样,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全体公民在同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处于同等的地位,这就是说,全体公民都有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公共的土地、公共的工厂等进行劳动的同等的权利"(《列宁全集》第20卷,第139页)。这里,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更高层次上又直接结合在一起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直接结合在一起,任何人不能利用生产资料所有权去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就排除了剥削的可能。另一种方式是间接结合,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处于相分离的状态,社会分成两极,一极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另一极是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生产资料所有者以不同方式役使劳动者才能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才能进行生产。这种必须以生产资料所有者作为中介的结合方式,使得生产资料所有者在经济活动中处于优势地位,他有可能依仗生产资料所有权迫使劳动者为他提供剩余产品;劳动者则由于丧失了生产资料而处于劣势地位,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提供剩余产品。可见,在由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分离引起的间接结合方式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已经不仅仅是生产要素,它还转化成为吸收别人劳动的手段,因而不再是劳动者使用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使用劳动者了。这就形成了剥削关系。
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间接方式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因为只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造成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分离的状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剥削这种经济关系是与私有制共存亡的(应该指出,个体经济例如小农经济、小手工业等,虽然也是私有制,但没有剥削关系。然而在任何社会里,个体经济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总是从属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分的,因此,在研究社会经济形态时,可以把它忽略不计)。人类历史表明,原始公社瓦解后,财富积聚和集中在一个人数很少的阶级手中,私有制出现了,人类社会才产生剥削现象。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是产生剥削的根源,因而可以说只要存在私有制,剥削就是不可避免的。剥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恩格斯曾高度概括了历史上几种剥削关系,他指出:"奴隶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个剥削形式;继之而来的是中世纪的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这就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公开的而近来的是隐蔽的奴隶制始终伴随着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176页)这几种剥削关系都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它们之间的差别则是由私有制的不同形式所决定的。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剥削人的现象才会最终消失。
可见,剥削,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无偿占有劳动者剩余劳动产品的经济现象,反映的是以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为条件,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由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间接结合方式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在教学中必须明确指出,剥削是一种经济关系,而不是一种"政治安排"。有人提出,只要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双方在法治基础上彼此妥协、合作,通过互相同意尊重了对方的权利,也就在消除了压迫的同时也消除了剥削。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只要在市场上实现等价交换,就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其实,稍微有一点马克思主义常识的人都知道,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不同,在资本主义的市场上,资本家和工人在下述条件下是"自由、平等"的,资本家按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工人也"自愿"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双方在"法治基础上彼此妥协、合作",也"互相尊重了对方的权利"。然后一旦这种买卖完成,进入生产领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以后,劳动力就由他支配了,他迫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劳动,不仅创造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创造出剩余价值,并把它据为己有。市场上的"自由平等"、"妥协合作"、"尊重权利",掩盖不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这一剥削的实质。只要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不管什么样的"政治安排",都会产生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种剥削关系。否则,就无法解释资本家的万贯家财是从哪儿来的。
既然剥削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我们就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来评价剥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如上述,人类社会历史上存在过不同的剥削形式,有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等几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同的剥削形式反映了在不同私有制形式基础上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不同的经济关系,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形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取决于它们与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及其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当某种剥削形式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及其发展要求,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它就处于上升阶段;反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不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阻碍甚至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羁绊,它就必然灭亡。马克思主义总是联系具体历史条件来分析剥削的,而不是抽象地予以肯定或否定。因而,我们必须从某种剥削形式是促进还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评判它的功过,而不能带着思想感情的色彩仅仅以道德观念作为评判标准。
原始公社瓦解以后,人类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奴隶主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对奴隶进行惨无人道的压迫和剥削,对于这种行为,理所当然应当给予鞭鞑和声讨。然而这样来评价奴隶制显然是不够的。应该看到,在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的那个历史条件下,这种剥削形式尽管是十分残酷的,但它却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历史的进步。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剩余产品极为稀少,只有残酷地剥削奴隶,才使得少数奴隶主有可能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在当时,这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科学文化昌盛的必要条件。所以,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奴隶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只有奴隶制才"使古代世界的繁荣,使希腊文化成为可能。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524页)。他甚至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同上,第524页)。当然,奴隶制的历史作用是有限的、短暂的,对奴隶进行残酷剥削的制度使得奴隶毫无积极性,他们用故意毁坏生产工具、大批逃亡以及大规模奴隶起义等方式进行反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剥削制度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就不可避免。
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怎样对待剥削呢?我们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原理出发,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对于封建制度下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关系,应该彻底否定,因为它已完全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窒息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我们通过土地改革已经根除了这种剥削形式。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即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种剥削形式,则需要作具体分析。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质,生产力的这种性质客观上要求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并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不符合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的要求,生产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从整体上以及发展趋势上看,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正是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反对私有化,其道理也在这里。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我们是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落后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因而需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总的来说,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且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又极不平衡,既有高度社会化的、采用先进技术的大生产,又有分散的、使用原始工具的经济。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也要求有多层次的所有制结构与之相适应。这种情况决定了除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外,还需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对发展国民经济、满足人民的多种需要具有积极作用。适应客观存在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的要求,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只要存在以私有制为基础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和经营的私营经济、"三资"企业,资本主义性质的剥削关系就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国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这种剥削形式对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必要的,应该予以保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中存在的剥削行为,只要它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的政策不仅是允许存在的,而且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教学中讲到如何对待剥削时,必须注意从理论上讲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必须把剥削本身与剥削的历史作用区分开来。上面讲过,剥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只要有私有制,在此基础上,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所掌握的生产资料无偿地占有劳动者剩余劳动的产品,剥削就客观地存在了。外部环境的不同,只能影响剥削的表现、剥削的程度,但改变不了剥削这一事实本身。不能说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本家雇佣工人、榨取剩余价值是剥削,他到中国来投资,同样是在私有制基础上雇佣工人、榨取剩余价值,却不是剥削了。这是说不通的。但是,客观条件的差异会使得同一种剥削形式具有不同的历史作用。如果说在世界范围内,就整体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私有制的丧钟敲响了"的话,那么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环境下,资本主义性质的剥削关系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既不能因为我们最终要消灭剥削就否定目前资本主义剥削仍存在的积极作用,也不能因为剥削还有积极作用就不敢讲是剥削。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待剥削必须实事求是,客观上存在剥削这种经济关系,就承认有剥削;客观上剥削形式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就充分肯定这种作用。当然在宣传工作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在目前大力引进外资、鼓励民间投资的情况下,多宣传一些"三资"企业、私营经济的积极作用,少宣传一些剥削的本质,这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理论上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否认存在剥削关系这一事实。
第二,必须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它的内容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因而是客观的真理。政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当时当地具体实际,考虑到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制订出来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理论是稳定的,它反映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意义;政策是可变的,它要根据客观条件和斗争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体现在剥削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包括关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剥削)的理论是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这是不能动摇的。但对待剥削的政策,则需要随着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某种剥削形式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时候,就应该采取保护、支持、发展的政策;如果它不利于发展经济、不利于增强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策上就应该予以限制、甚至消灭。理论的稳定性与政策的灵活性是统一的,不能因为要调整政策就否定基本原理。 第三,必须把握好最高纲领与现实纲领的关系。我们的最高纲领与现实纲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早在《共产党宣言》中我们就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了这一点。共产主义社会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但是,实现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推进。恩格斯在回答"能不能一起子就把私有制废除?"这一问题时指出:"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现财产公有制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段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39页)对于剥削,我们也应该这样认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彻底消灭剥削的,但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还需要保留和利用某种剥削形式。现实纲领是为实现最高纲领服务的,但不等于最高纲领。制订现实纲领,仅仅从抽象的理论、未来的最终目标出发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当前的具体实际,考虑怎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不可能成为朝着实现最高纲领迈进的一步。现实纲领又不能脱离最高纲领,离开最终奋斗目标的纲领是毫无意义的。今天我们保护剥削关系是为了将来彻底消灭剥削关系,而不是使剥削永恒化。利用剥削,发展生产力,为最终消灭剥削创造条件,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H. 请分析下奴隶的道德和贵族的道德是什么意思

主人-奴隶道德说是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的哲学概念,最先出现在《善恶的彼岸》,后在《道德谱系学》一书中得到最大的发挥。尼采认为,最基本的道德形态有两种--“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主人道德把行为放进“好”与“坏”的标准之中;奴隶道德即是把行为放进“善”与“邪恶”的标准中。主人道德的主要特征是:自我肯定、骄傲、主动。奴隶道德则是:自我否定、谦卑、反动、怜悯。一个人是被哪种道德主宰不是由他的身份地位决定的,而是由他的行为中蕴含的心态。一个大独裁者也可能属于奴隶道德控制,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可能是由怨恨与报复心所推动。尼采较为欣赏主人道德,但他也认为奴隶道德中具有的精神力是值得学习的。 而尼采笔下的“道德”也跟它的普遍解释有所不同。基础道德对尼采而言,既吸收又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它在最根本的形态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意思是,它的语言,规则和惯例,它的论述和建制--所有令西方文化成为这样子的形而上的结构--都是由这两种道德之间的挣扎所形成的。

---------------------------------------------------------------------------------------------------------------------

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因素,中国人对于贵族的认识一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非富不贵;二是,成为贬义词。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可见富与贵并无绝对的关联,即有富而不贵者,所谓“为富不仁”。至于如何不富而贵?陈独秀是这么说的,“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敬告青年》)。 所以,“贵族”可以是中文词典里解释的“世袭的统治阶级”,“贵族精神”却并不必然地为“贵族”所垄断。至少可以不媚、不娇、不乞、不怜吧?也许还可以有绅士风度、人文关怀、独立精神和平等意识吧? 贵族精神的对立项不是平民文学,不是国民文学,贵族精神的对立项是奴才精神,是流氓精神,痞子精神,而不是平民精神,这是很大的概念的错位。我们这个平民,平民很多都有贵族精神的。像《红楼梦》里面的那个晴雯。

I. 道德历史演变是什么

道德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规律是什么?答:
道德的历史演变
1、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的群体主义是氏族社会人们全部道德生活的基础.血缘氏族意识是这时的道德关系的基础.这种道德意识反映在道德关系上,就是氏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劳动,互助合作和自由平等,并造成了一系列优良的道德品质,如正直,无私,诚实,刚毅,勇敢,顽强等等,其中特别是勇敢,顽强更为突出.但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有其局限性,表现在:第一,直观性.第二,狭隘性.第三,外在性.原始道德状况及其局限性,原始社会生活状况。
2、奴隶社会道德
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形态.奴隶社会的道德也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阶级道德的类型.
春秋牺尊殷墟,我国奴隶社会的典型标志.奴隶社会的道德状况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奴隶社会中社会联系的最基本的形式.因此,保障这种人身隶属关系,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就成为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中,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男尊女卑,对奴隶主国家绝对忠诚等等,占着主要的地位,它们具体地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原则.在奴隶社会,尽管由于奴隶主垄断了精神生产的一切条件,历史文献中很少看到关于奴隶道德的记载,但是,意大利的俗语:"有多少奴隶,就有多少敌人."却深刻地表明反对奴隶主的暴虐,野蛮统治,争取做人的地位,是奴隶阶级的道德原则.
3、封建社会道德
在奴隶制崩溃的废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产生了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二种阶级道德类型――封建社会的道德.
明清皇家陵,是我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范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分五等,衣分五色,自天子而至庶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以宗法等级关系为纽带的"金字塔".等级特权,等级依附是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主要社会关系.一切封建道德观念都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忠君,孝亲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和最主要的规范.
农民阶级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农民的道德不仅通过对封建社会所通行的道德规范作出自己的解释而表现出来,而且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道德观念.封建社会道德状况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及其对立面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终于,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这个过程也是资产阶级阶级道德战胜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过程.资产阶级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观点出发,直接诉诸利己主义的原则.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表现在道德意识上,就是猎取财富,追求权力的无穷无尽的欲望.它被公开宣布为是指引人们活动和一切联系的最高目的和最后动力.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关系.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奉行的道德规范.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原则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就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霍布斯语).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道德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J. 道德的历史演变

道德起源于实践,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

奴隶社会的道德,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形态.奴隶社会的道德也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阶级道德的类型。

封建社会的道德,在奴隶制崩溃的废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产生了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二种阶级道德类型――封建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及其对立面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这个过程也是资产阶级阶级道德战胜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过程。

资产阶级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观点出发,直接诉诸利己主义的原则。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表现在道德意识上,就是猎取财富,追求权力的无穷无尽的欲望。

(10)主奴道德观扩展阅读: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

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

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热点内容
经济法是属于政治吗 发布:2025-01-18 06:19:31 浏览: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发布:2025-01-18 06:16:35 浏览:329
读完劳动法感悟 发布:2025-01-18 05:53:41 浏览:571
新版劳动法对请病事假的规定 发布:2025-01-18 05:52:09 浏览:205
中美法学教育差异 发布:2025-01-18 05:32:42 浏览:811
刑事诉讼法第97条规定 发布:2025-01-18 05:25:08 浏览:239
司法所法律援助介绍信 发布:2025-01-18 04:53:05 浏览:908
复工证明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8 04:33:25 浏览:158
自然债务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8 03:45:00 浏览:205
商业侵权的法律责任包括 发布:2025-01-18 03:44:47 浏览: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