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心理优化
『壹』 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 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处在特殊心理年龄的特殊群体,正处在世界观 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大学生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总体说,由于他们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容易产生信仰不坚定,易受外界不良影响,明显知行脱节的想象。这需要大学生在学校教育和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道德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整出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置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从国际形势看,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愈演
愈列,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上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导致少部分大学生受其影响,吧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因此对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历史文化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入手,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赢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还要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开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教育,进行革命理论,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中华名族优良传统教育。实践证明,这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是大学生拥有责任意思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成为社会合格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 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对策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 学校的道德建设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教育的工作职责,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事业,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形成开放,民主的教育研究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中要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要体现基础素质,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结合,既要有短期的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也要有学生健康持续发展所必须的道德素质教育。另外,在课程设计和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中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体制,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作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将道德建设渗透到各项活动中,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青少年学生知荣明耻健康成长。
2.发挥辅导员在学生道德修养建设的积极作用
大学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最直接管理者和服务者,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首先辅导员自身应该具备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养及较高的政治素养,有这叫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能力,并随时深入班级,宿舍,掌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生活和学习情况。其次,辅导员应该提高自身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另外,辅导员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榜样形象,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高尚的,堂堂正正,有德行的人,应当在平时表现出谦虚谨慎,客观公正,平等带人,不以“权威”自居,保持优良的学风,带头赢造科学明珠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作为成人教育学院这一特殊的学院,招收的学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
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四化建设的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提升道德修养
大学校园文化应是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以师生为主体,以业余文化为载体,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内容的一种良好的教育育人环境和氛围。如科普教育,学术讲座,科技论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提高学学生的创新和沟通能力,而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服务了社会 ,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个人的全方面素质,最终受益匪浅。
『贰』 如何优化自己的心理行为 语言行为 肢体行为
1、 心理行为优化:
1) 得从性格开始来优化心理
2) 改正认知偏差;不要用阴暗的眼光去看别人;试着去帮别人,从中体验乐趣;有意识的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培养健康情绪,保持乐观心境;乐于交际,与人和谐相处;提高文化水平,加强道德修养,改造不良的性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4)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5)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6) 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叁』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
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其道德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质的体现,道德人格是一个和一种自由自觉智慧的实践,是之所以区别其他动物的关键所在.因此,改革我国道德教育思路和方法,把“道德灌输”与“德性养成”有机的结起来,是当前德育建设的重要课题。
在古希腊特尔阿波罗神殿墙上,刻有这样的文字:“了解你自己”。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仍然是一个谜。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指出:尽管有脑力风暴、心智革命、智商、情商、心理分析和心理健康等人类研究课题风靡全球,但是我们还远远做得很不够。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论述要建设我们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明确指出: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显然,“四有”都属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范畴,都属于道德教育任务,培养中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在新课改下《思品与社会》教学,谈谈小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的几种途径。
一、对小学生要重视德性认知教育
加强小学生认知教育是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现代化德育课程体系,开展德性知识学习活动,做好德育教材建设。当前我们正面临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此时我们更应该把学生的德育任务摆在首位,从小学到时中学把德育内容注入各学科教学的始终,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构成完整体系,使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德育认知应与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注重开发和调动学生心理潜能,从而去实现德育的内化。目前,有的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不高,超前、过高、或不按教育规律进行德育,导致学生无法接受、无法承受;有的教师脱离学生生活的环境,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实际,想当然的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只求形式、不讲内函。致使学生无法接受,达不到内化的效果,也就取不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目的。
二、增强学生强化与内化统一的自我意识
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强化。例如:如何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热爱集体,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等,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或模仿性道德实践,让小学生在直观形象地强化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示范,达到内化的目的,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各学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材料、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去挖掘、发现,并及时有效地加以渗透、利用。例如:《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课是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就应充分的把它利用发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独厚的。因此,教师应把《思品与生活》和《思品与社会》课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而不应把灌输知识目标、政治常识放在第一位。同样《语文》课是向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学科,其它的一些学科中也蕴含着很多的德育因素,都应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来,用于教学之中。
四、加强课外延伸,渗透德育行为
英国学者莱基在《欧洲伦理生活晚》一书中,曾将人的德性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严肃德性;第二类是壮烈德性;第三类是温和德性;第四类是实用德性。尤其是第四类德性,它是促使人们走向事业成功的德性。因此,我们除在学科教育中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开展课内外活动或各种实践活动。比如:举行一次“清洁沱江河——共创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可能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特定课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学生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重视学生社会公德建设在道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连串行为,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与刚强才能衡量出来。
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制定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语言、文明行为公约等。号召学生开展“与文明握手,告别陋习”、“为贫困学生献一份爱心”等主题活动,这种延伸于课外的德育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环境
前苏联伟大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世界观,他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学生受到那样这样的影响。”学博为师,德高是范;教师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会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深刻的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一不作为信息传导给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规范自己的形象。教师要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带动学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必须努力提高小学教师的道德修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七、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
如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标准不统一,则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冲突,增加其混乱性,从而影响小学生的道德品性的养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原因在于道德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面对当今社会要尽可能地优化当今的德育环境,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有效协调,使小学生成为新世纪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的家长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单独留家就读或实行隔代管理,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致使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不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单亲子女的增多,给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难度。为培育合格建设人才,全社会都应动员起来,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网络教育。
当然,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的途径还很多,作为新世纪的德育工作者,应在新形势下,更新德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德育途径,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全格人才而奋斗。
随着小康社会的和谐推进,日益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从不同程度上对未成年人产生着不同侧面的影响,有的学生图于享受、故于自我、习于攀比,荣辱概念模糊。面对新时期呈现的不良趋势,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教育手段和途径呢?作为学生的班主任老师,务必给学生指明一条泾渭分明的是非界限,这就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中,我从社会层面最基础的教育入手,以学生基本理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到学生心里去。
一、陶冶礼让美德,培养文明习惯
礼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标志,它包括礼貌、礼节、谦让等方面,从广义上讲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礼让既能体现出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素质和修养程度,更重要的是折射出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水平。在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正确树立社主义荣辱观的今天,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礼让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明确礼仪原则。一般说来,礼仪的内涵主要包括尊重、适度和自立原则。通过礼仪教育与训练,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产生内在的道德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支配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和自觉遵守礼仪规范的水平。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自己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热情谦让的美德,这都是高尚品质引领时代风尚的表现。
二、共奏社会节约旋律,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向往生活中的安逸、享受越来越明显,如何使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品德成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而不仅仅是枯燥无趣的说理,如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前辈在艰苦奋斗中铸造的延安精神、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动人事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艰苦奋斗,从而以艰苦奋斗为荣;组织学生开展绿色环保活动,给地球蓬勃生命;开展废旧物品回收活动,为社会广辟再生能源,让学生知晓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应从小事着手,人人都应以节俭和奉献为荣。
三、光荣耻辱褒贬鲜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人们在诚实守信和守法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但今天的未成年学生中,不诚实守信现象时有发生。如在家长、老师、同学面前撒谎、不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自觉履行日常行为规范,这些不良行为和习惯,不仅影响了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健康成长,还影响着优秀的班风、学风、校风。如何使未成年学生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诚实守信的美德呢?最关键的是启发学生自觉严于律己,以诚实守法为荣。同时老师应抓住典型,探究教育方法、常抓常新,做到情理交融;坚持榜样示范,让高尚形象给未成年学生以潜移默化,陶冶学生诚实守信、诚实守法的情操。
『肆』 道德的心理结构包括什么
品德的心理结构内容包括有哪些?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来看看,下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准备了“品德的心理结构有哪些”内容,仅供参考,祝大家在本站阅读愉快!
品德的心理结构有哪些
(1)道德认识
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如我们常说的“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4)道德行为
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
拓展阅读: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结构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品德的四个心理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有了道德认知,伴随着产生道德体验,紧跟着发生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意志起着调节作用。但是品德中的各成分又是不均匀的,在其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有些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识可以分为道德知觉、道德表象、道德判断和道德意识等层次;道德情感可以分为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可以分为简单的道德行动、道德模仿行为、初期道德意志行动(即不完全自觉)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和连续性。如道德行为由原来的被动、不稳定发展为主动的、稳定的行为。总的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遵循“依从-认同-内化(信奉)”的原则。
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和可变性。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因此说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稳定性。但品德结构中的个别心理成分又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所以说品德的心理结构还具有可变性。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多端性。一般顺序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但也可以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也可从激起主体的道德情感入手,还可以从提高其道德认识做起,或同时并进、相互促进。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阶段性。从品德发展来看,个体的品德发展有年龄阶段的特点。如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了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道德阶段。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水平六阶段。佐西莫夫斯基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阶段、六时期学说。
『伍』 谁能告诉我宁夏银川市实验中学怎么样
“塞上江南”宁夏的首府银川是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传说有一只凤凰飞过此地时因为银川的美丽而停留,因而银川市又名凤凰城。2002年,我校在原银川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改制办高中。改制初期,学校首先面临的是师资问题。原中专部的教师不熟悉高中教学,而且数量不足。为了打开工作局面,学校下决心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从原中师部精选了部分教师担任高中教学工作的同时,面向全国广招贤才。先后从区内外选拔调入了80多名高中一线骨干教师和可塑性很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目前我校在校生1500多人,其中艺术特长生占三分之一,一线教师(含行政兼职)92人,平均年龄33岁,其中特级教师2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自治区骨干教师6人,银川市骨干教师3人,自治区“313”工程人才1人,高级教师33人,银川市优秀拔尖人才2人。他们的加入大幅度改善了学校的原有师资结构,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自改制办高中以来,学校不断地派各学科的教师参加全国、自治区、银川市的一些研讨会、进修班,力图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的知识层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为了保证师资力量的持续发展,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常抓不懈。利用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拜师、每两周一次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目前我校部分青年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各种教学比赛、论文课件评选中都崭露头角,个别青年教师更是很快胜任教学工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为发挥学校多年积累的艺术教育资源优势,学校在组建之初就打出了艺术教育的特色品牌,2002年首次招生就设了两个艺术特色班,招收了84名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由于学校新办高中,当时社会、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都持观望态度,许多考生都不愿报考,以致首批330多名高一年级学生入学时,绝大多数人成绩在中考录取分数线以下。为了向家长和社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学校充分发挥艺术教育资源优势,大胆尝试“合格加特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打造学校的艺术教育品牌,积极为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根据个人特点进行学习和人生发展设计,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三年耕耘,一朝收获,经过师生们三年的艰辛努力,2005年首届艺术班84名毕业生,以高考本科上线率92%的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为大批有艺术特长的考生开辟了一条通向高等学府的成才之路。2006年毕业生更是捷报频传:年初在自治区组织的宁夏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专业考试中,我校94名美术、音乐艺术生共有93名通过,全区音乐专业第一名出现在我校。高考成绩公布后,我校本科一次上线生总人数:132人,其中艺术类就有78人。(理工类:33人,文史类:17人,体育类:4人。)学校音美专业教师大都具有多年的教学和艺术创作经验,并多次在全国、区、市获奖。在2004年宁夏首届音乐、美术教师技能评选活动中学校有2位教师荣获全能类“十佳”选手。学校还从区内高校和国家级艺术团体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授课指导。一流的教学设施是提高艺术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不断投入资金增添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配置了画室、展室、形体室、专业琴房等专业教室,拥有价值100多万元的音响、手风琴、钢琴、管弦乐器、演出服装、石膏像、画具等器材。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取代了以往仅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针对我校生源起点低、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的现状,学校建立“育人为首,管理创优”的德育环境,立足于学校实际,按照德育工作为重点,教学工作为中心整体优化的原则,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组织专人参与中央教科所《中学心理教育的深化与研究——‘优化道德心理,增强德育实效’》课题研究,实行导师制,对各班问题学生进行干部、教师承包制,通过谈话、家访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起了全员育人的德育机制,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五年来,随着我们的艺术周变为艺术节,研究性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社会实践活动由市内到省外……通过音乐、美术、书法、朗诵、研究性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逐渐转变,由入学时的自我否定变为了自我肯定,由“我不行”到“我能行”。这些活动引导着他们去热爱生命、热爱家庭、热爱学习。学校教给他们的不仅是如何去学习,还有正确地对待生命和生活。在成材之前首先成人。2005年8月学校被中央教育教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2006年10月被评为宁夏唯一的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同时刘喜林校长和学生处主任白云峰分别被评为百名德育科研专家和百名德育科研名师。自2003年以来,学校前后投入150多万元用于校园网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实现了教学情况反馈、校园网资源共享、互联网接入教室,教室多媒体教学等功能,使用率达50%,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一个(配有计算机、实物展示平台、录像机、dvd、音响、投影仪、幕布等),装备学生机房2个共126台微机(含电子阅览室),教室安装背投彩电29台,教师用台式微机58台(含各科室),笔记本电脑80台(均为办高中以来购置),实现了每个办公室都有电脑。为多媒体教学和办公自动化提供了便利条件。2005年学校又投入24万左右装修了演播厅,配备了摄像机,成立了校园电视台。目前学校可以自主制作电视节目并利用校园网播放。为了进一步宣传学校,给广大师生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学校自2004年起便开始建设学校网站,自2005年起正式开通。目前该网站已经成为我校对外宣传、教学交流、工作反馈、发布校园新闻的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每学期学校重大的活动都会在网站上发布。随着学校高中教育的发展,实验中学以艺术教育为特色,教改实验为重点,师生平等、民主教学为宗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资源优势,大胆尝试“合格加特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打造学校的艺术教育品牌,积极为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学习和人生发展设计,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得到发展。逐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其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音乐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开展素描、色彩、国画、设计、声乐、器乐、舞蹈等专项训练,学校每年举办艺术节、美术展览和各项专业评比,组织学生参加对外的大型文艺演出、外出写生、各种比赛和展出活动,这些举措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美术、音乐专业教师充分利用中外优秀经典的艺术作品及文化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学习。建校以来,学校陆续向清华美院、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艺术高校输送了百余名优秀学生,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一个教学设备一流、艺术教育特色突出的实验中学展现在人银川市人民的面前。尽管实验中学还很年轻,但她将会象古城银川一样,腾飞于九天之上!
『陆』 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有什么关系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既从理论上探讨它们的关系,又在教育教学实践上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中的权威者、塑造者,而是教育活动中的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拓宽了思想品德教育所主要采用的理论灌输、说服、榜样示范、行为引导等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柒』 如何在德育课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小学学科教学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其隐性的教育价值,协同发展小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也就是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指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传递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的内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小学生提高认知和技能、情意特质和人格素养,从而完善心理机能的一种课程形式。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在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小学学科教学目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包括认知、情意和行为。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学科内容传递的过程以人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服从心理规律,使学科内容心理化,这是解决教育过程中学生与课程矛盾问题的正确策略;另—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是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的,即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体现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位置与教育价值。
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学生要适应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与主观需求;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下面以小学社会课《我家的邻居》为例,说明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该课的教学目标有:
①懂得良好的邻居关系的重要性;
②培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情感;
③主动维护住宅公共部位的环境卫生并且能主动招呼、关心邻居。
其中①是认知方面的目标,②是情感方面的目标,③是行为方面的目标。
二、在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现行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经过适当利用和挖掘,可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德育课程中对学生道德意识倾向性(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和道德心理品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的培养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德育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定向和动力作用,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最高调节器,是维护心理健康、防止心理异常的根本条件。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重叠、相互融合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德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线索。
三、在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从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层面来分析,它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中反映在学科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上。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改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又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和提高心理素质。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指教师根据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目标和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通过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优化课堂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以营造课堂教学气氛的过程。它是学科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来实施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主要有和谐原则、民主原则、兴趣原则、成功原则和探究原则。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要以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核心,以情感沟通为桥梁,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满足或引导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学习行为,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班风,而这种良好的学风班风又会反过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逐渐养成积极健康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的保持最终会形成新的心理结构,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获得健康发展。各学科教师在贯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五大原则时,还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教师活动:巧设情境—指导实验—激发探究—点拨引导。学生活动:好奇观察—动手实验—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心理过程:增强动机—感性认识—理性思考—领悟内化。锻炼能力:科学兴趣、观察动手、质疑探究、思维想像。塑造人格:新鲜感、务实感、责任感、求知欲、好奇性、参与性、坚忍性、科学性。
四、在小学学科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传统的课程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对教与学的评价是以知识理解为中心,是单维的、片面的评价;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标准化答案,轻创造力考核,把考试与评价等同,把分数与效果,即学生的价值等同起来。这种评价只关注预期的、静态的、客观的目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主体心理层面的因素;它单纯追求分数、升学率,学生负担重,创造性、个性受到摧残,压抑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损害了学生身心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带来了传统学科课程评价的变化,它要求评价的多元化,注意评价的心理层面,兼顾到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要素和各个层面,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确立课程评价的心理指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捌』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联系:是提升人的素质与修养的必修课。
区别:
一、目标不同
1、道德教育
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2、心理教育
其目标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二、概念不同
1、道德教育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2、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三、途径不同
1、道德教育
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当代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2、心理教育
1)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培育,以优化心理素质。
2)适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
3)进行必要的心理测查,以了解心理状况。
『玖』 什么是道德心理
道德心理本质是一种自责心理长期的社会实践或者社会环境和舆论,会对人产生一定的道德观念,会另其懂得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错的,而且会受到其他人的谴责,自己因这些种种压力而产生自责,这就是道德心理
『拾』 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一,要加强学习,陶冶情操。学习是一种高尚的修养,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有人说:读书是超越时空与高尚的人对话。读的好书越多,接触的优秀人物就越多。领导干部长期与优秀的人打交道,自己就会变得优秀;经常与高尚的人打交道,自己就会变得高尚。有的领导干部不爱读书学习,拒绝与优秀人物对话,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是不可能品德高尚的。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思想品格高下,总是同他的知识和文化素养相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注重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情趣高雅,看问题、办事情得体周到;一个不注重学习、不善于学习的人,很容易表现出他的粗俗野蛮。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有些领导干部经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诱惑,蜕变成为腐败分子呢?有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就是放松学习、不爱读书。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变质,那么思想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
第二,要善于自我认知,自我反省。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始于自我认知,这种自我认知是促使领导干部加强自我修养、优化道德品质素质的关键因素。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领导干部要学会观察自己内心是如何产生情绪的,准确把握自己的个性特点,明白“我是谁”“我需要成为什么”“我已经具备什么”以及“我还欠缺什么”,把自我放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观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整个自我的运作并有效地自我控制。
领导干部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就需要经常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就是自我省悟、自我检查、自我解剖,自觉地改正自己的失误和过错,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高明的领导干部,都有很强的自省意识。孟子曾说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仁者立身处世也像射箭一样,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再放箭。射不中,不怪比自己技术好的,只会从自身找原因。反省过程就是学习过程。通过自我反省,学会分析过去的对错得失,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自我反省的途经包括: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反省,从周围的人和事来反思自我形象,以及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检讨自己。如果能够不断自我反省,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在反省中清醒,在反省中明辨是非,在反省中变得高尚。
第三,要努力提升道德境界,强化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道德境界是指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一个人的道德境界越高,就越能以属于该境界的道德要求为指导,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首要的是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人生在世需要有一个目标。有了这个目标的指引,就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有为目标而奋斗的高度自觉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要从追求物质占有转向追求精神的充实。生活离不开物质资料,但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绝不应是尽可能多地占有各种社会财富,而应该在忠实履行职责和为人民服务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从追求自身物质享受转向全面发展。我们不反对适度地合理消费,但绝不能追求过度消费,更不能贪图安逸,而要追求人格完善、事业成功、家庭和睦等多样化的、健康的生活目标。三是从自我中心转向关爱人民群众。不仅要自爱,而且要把爱逐步扩展开来,爱社会,爱人民群众,使个人的“小我”升华为人民群众的“大我”,使有限的“小我”融入无限的“大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待享乐,如何对待金钱,如何对待权力,如何对待升迁,如何看待待遇,如何看待奋斗,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这都体现了道德境界的高尚与低下。领导干部需要坚定对“真善美”的道德信仰,树立对道德的敬畏之感。没有敬畏,崇高就会贬值;没有敬畏,人生就不再神圣。孔子强调要“知天命”,就是要心存敬畏,并要躬身行之而不可有丝毫懈怠与侮慢之心。孟子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表明自己对天的敬畏之情。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他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两句话:“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充分体现了康德对道德律令的敬畏和崇拜。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是因为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平凡之人,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产生一些正气、庄严与崇高。
提升道德境界的过程,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的过程。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有一段对话。公孙丑问:“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在这里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正义在胸的正大刚强之气,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孟子的“养气”说,强调气节,强调修养的主观精神,使人进入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唯真理是求的高尚境界。
第四,要认真践行“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领导干部个人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性集中表现为达到“慎独”的境界。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到了“慎独”的修养方法,突出强调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问题。“慎独”一词,出自《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越是在别人不知不觉的时候,内心的真实想法容易明显地暴露出来,所以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在独处之时,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也特别谨慎和警惕,防微杜渐,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领导干部要做到慎独,就必须在“慎初”“慎隐”“慎微”上下功夫。“慎初”,就是面对各种诱惑,要果断拒绝“第一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守住“第一次”。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可能会一泻千里,最终淹没自己。“慎隐”,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说与身份不符的话,不做与身份不符的事。领导干部在独处、无人监督时,要自设防线,自我监督,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顺境逆境一个样,时刻注意一言一行对自己、对组织的影响,真正做到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慎微”,就是从微小处严起,从微小事做起,克服小节无害的心理,不要因为事情小而放纵自己,谨防积小恶而成大恶。品质的高低,常常是通过一系列小事情体现出来的。必须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把握好自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防微杜渐,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