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刑法学的问题

刑法学的问题

发布时间: 2022-04-15 21:16:14

❶ 学习刑法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作为一个刑法来学研究自生,我对你提如下建议。 1、区分刑法学和刑法,这个是学好刑法的前提!刑法就是注释性的,可以说就是法律,但是刑法学博大精深,外国的理论很多,这些可以加深你对刑法的理解,如共同犯罪、生活共同体理论等等。很多人说书本没有什么用,其实我在实践中,发现理论真的挺有用,特别是在大案子中! 2、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刑法的知识面很广,一下子很难接手!不像民法那样只要抓住公平正义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刑法需要的是逻辑演绎。很多事情看起来危害很大,但是就是不能定为犯罪;有些事情情有可原,但是就是犯罪,没有办法,这就是刑法。这个需要我们实践中去掌握。

❷ 关于《刑法学》的问题

1.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2.简述犯罪未遂的基本特征: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3.简述不作为的概念及成立条件:概念,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实行行为。 成立条件,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作为可能性、结果回避可能性
4.简述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1)客观条件:防卫起因、防卫时间、防卫对象 (2)主观条件:防卫意图的内容、不具有防卫意图的行为、
5.简述犯罪预备的成立条件: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实行犯罪、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的行为、行为人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未能着手实行犯罪、行为人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
6.试述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犯罪中止的时间性、犯罪中止的客观性、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犯罪中止的有效性
7.简述未遂犯的成立条件:即特征(同2)
11.简述缓刑的适用条件:对象条件,使用的对象是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分子。实质条件,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限制条件,犯罪分子必须不是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12.简述我国刑法是如何严格控是死刑的:从适用死刑的条件上进行限制、从适用死刑的对象上进行限制、从死刑的适用程序上进行限制、从死刑执行制度上进行限制。
14.简述自首成立条件
15.简述主刑的种类
16.简述累犯的特征
17.简述我国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18.简述累犯的成立条件
19.简述我国刑法对缓刑考验期限的规定
20.简述转化型抢劫罪的成立条件
21.简述刑讯逼供罪的成立条件
22.简述诈骗罪的成立条件
23.简述强奸罪的成立条件
24.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方面有哪几种情形
25.侵古罪的成立条件
26.简述事后抢劫的成立条件
27.侮辱罪与诽谤罪在犯罪客观方面有什么主要区别
28.简述贪污罪的犯罪构成
29.简述受贿罪的成立条件
30.简述放火罪的成立条件
31.简述滥用职权罪的成立条件
32.简述贪污罪的成立条件
33.间谍罪的概念与特征

❸ 刑法的问题

问题一:甲是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既遂,与故意杀人罪的未遂,这个题与司法考试的一个题比较类似,基本上是原题,因此,就不详细介绍原因,可以查阅司法考试刑法类书籍,在关于犯罪构成那一章有详细的介绍。
问题二,不能,首先公诉机关的行为就已经违法,同时我国刑法规定,对怀孕的妇女不能适用死刑,这里的怀孕指的是在审判期间,羁押期间发现其怀孕的状态,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怀孕妇女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审判时是否可以适用死刑问题的批复》中也说明了,在此期间内不适用死刑,因此,虽然该乙已经被强制流产,但是流产的时间发生在羁押期间,因此,不能适用死刑
问题三,犯罪未遂,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分点是在于是否实行犯罪行为,当蒲某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认为抢劫行为已经实行了,但是由于该妇女的丈夫在家而没有得逞,因此是属于犯罪未遂
问题四,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是有共同故意犯罪的意图,同时实行共同犯罪行为,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梁某与陈某达成了共同犯罪的意图,并实行了犯罪行为,因此成立共同犯罪,是盗窃罪的共犯。对于梁某在盗窃过程中由于害怕处罚而没有进入仓库的行为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应属于犯罪既遂。犯罪中止与犯罪其他停止形态相比有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犯罪的法定既遂结果没有出现,换句话说就是有效的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虽然梁某在犯罪过程中由于害怕,没有进入仓库,有中止的意思,但是他把钥匙给了陈某,行为导致了仓库失窃,并没有有效的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梁某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应属于既遂。
回答比较仓促,可能有些地方说的不够明确,欢迎随时来问。

❹ 刑法小问题

1、应该定勒索。这里边我想最主要的是一个避免损失的可能。限时实际上是给你一个挽回损失的可能,比如你在期间报警啊之类的,当然比当场来要的轻些吧。

2、只要不在自身控制范围内,就算是遗失了。比如说你一上班就把手机掏出来放桌上,中间去了厕所回来没了,这时间也一样算控制范围内。但是下班你忘拿了还放桌子上,就是遗失了。

3、这个确实很难的问题。我个人理解,工作比职务范围大。比如你自己开公家车出去办事,拿着公款,贪了。贪公款就算职务之便,开公车也算职务之便,但是你开公车撞人就算工作之便。一个是工作上能获得的便利,一个是工作上职务中才能获得的便利。

4、有的。刑讯逼供、暴力取证也都能转化故意杀人。

5、信用卡诈骗
信用卡诈骗
信用卡诈骗
只有盗窃后使用的是盗窃。

6、我记得脱逃是亲身犯罪。好像是没有帮助脱逃罪,根据帮助人的身份不同定不同的罪,比如妨害作证啥的。

7、一般是一样的,如果有特殊暴力威胁要求会写出来的,比如持凶器抢夺转化抢劫,这个持凶器是写出来的

❺ 一些刑法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 收容教养制度及其改革,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无法回避和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
1、收容教养制度的沿革与现状
收容教养制度是我国所特有的对少年犯罪人进行收容,集中教育管理的一项制度。建国以来,我国出台了一些关于收容教养的政策性文件,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2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内务部、司法部、公安部《对少年犯收押界限、捕押手续和清理等问题的联合通知》,其中规定,在少年犯管教所收押的人员中,其犯罪程度不够负刑事责任的,对无家可归的,则应由民政部门负责收容教养。

1965年5月15日,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少年管教所工作的意见》。1979年我国刑法首次提到收容教养一词,但此外并无任何说明。因而收容教养制度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在法律中没有规定。之后,公安部陆续出台了一些涉及收容教养的文件,对一些内容作了粗略的规定。这些文件由于颁发于不同历史时期,比较零散,有些甚至互相抵触。 1997年刑法修改后,仍然在《刑法》第17条第4款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也规定:“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可以说,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目前我国收容教养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但由于缺乏系统具体的规定,缺少配套的法规、规章,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收容教养制度的正确有效实施。
2、关于收容教养的性质
收容教养制度自形成以来,对其性质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一方面,它规定在刑法之中,并且收容教养的期限之长,处罚之严重,似乎应当属于刑事处分的一种。但刑罚种类并不包括收容教养,同时,刑法有关条文又明确规定,有权收容教养的机关是政府部门,这似乎又应归属于行政处罚。那么,收容教养制度到底应当属于什么性质呢?
1956年2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内务部、司法部、公安部《对少年犯收押界限、捕押手续和清理等问题的联合通知》中规定,对于十三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少年犯,“如其犯罪程度尚不够负刑事责任的,……,对无家可归的,则应由民政部门负责收容教养。”“刑期已满的少年犯,应当按时履行释放手续,……无家无业又未满十八周岁的应介绍到社会救济机关予以收容教养。”从该规定看,最初收容教养的性质带有较强的社会救济性质,而处罚性较弱。
但是,从1979年刑法和1997年修订刑法的有关规定看,收容教养具有明显的惩戒处分性质,而社会救济性趋弱。

第二个问题:1、无过当防卫的规定中的暴力犯罪不仅指前面列举的行凶、杀人等这五种,只要是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都可以构成无过当防卫。比如投毒、爆炸罪等。
2、无过当防卫针对的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暴力是必要条件。不能对处于预备阶段或是以不作为形式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施行无过当防卫。

❻ 刑法学前沿问题

刑法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对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利益乃至促进社会发展均至关重要。 目前,改革和开放在继续进展与深化,法律调整需要加大力度,法治建设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和现代化,法学研究面临挑战与发展机遇并存之局面。 未来中国刑法学的发展,应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经验,促进中国刑事法治的民主化、科学化、国际化进程. (一)在形事政策上,对传统型犯罪的惩治与防范问题 惩治与防范犯罪乃刑法的宗旨所在,也是刑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与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使命。从今后十年的发展趋势看,下列传统型犯罪的惩治和防范仍应作为刑法研究的重点:破坏经济秩序的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渎职犯罪;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等。对这些犯罪的有效惩治和防范,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有利于廉政建设,亦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 (二)在经济方面,注重对新型犯罪的开拓研究 当前国外出现的一些新的犯罪类型,如计算机犯罪、环境犯罪、与生物工程有关的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等,在我国尚不十分严重,但是刑法学对它们的研究不能因此而放松,而应当进行超前性的探讨。当然,这种研究应结合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不可盲目追随国外。 在新型犯罪中,法人犯罪问题应受到重视。就世界范围来讲,英美法系较为普遍地承认法人犯罪,大陆法系国家近年来亦有承认法人犯罪的某些迹象(如法国1994年3月1日生效的新刑法典就用大量篇幅规定了法人犯罪)。但是,从实务上考察,如何真正使法人承担刑事责任并达到刑罚之目的,在两大法系中仍是问题。我国近年刑事立法中规定了诸多惩治单位犯罪的条款,但实际效果颇值得怀疑。刑法理论上关于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争论尚未见分晓,仍有待于深化。 (三)法治文化视角上,不断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研究刑法问题 自从五十年代不分良莠地全面移植原苏联刑法理论之后,中国刑法学便向其他国家的刑法理论关闭了大门,而只是致力于将原苏联的刑法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对其他国家刑法学研究的资料之占有相当有限。近些年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所据资料亦以二手货为多,而且很不系统。既然对其知之不多,便很难予以研究和借鉴。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刑法理论落后于国外刑法理论的现象亦愈加明显。对国外先进的刑法理论借鉴不多,对国际刑法学术交流活动参与不够,是中国刑法学的一个重大缺陷,这使得我国刑法理论患营养不良和视野狭窄的弊病。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中国的对外开放得以全方位地展开,刑法学也被推到对外开放的前沿。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国际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外国刑法学应当成为今后刑法学研究的重要领域。1997年和1999年中国将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将变成现实,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和平统一的步伐也正在不可逆转地迈进,因而关于港澳台地区刑法与全国性刑法的效力范围及其冲突与解决等问题,亦将成为刑法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与此同时,还应加强与国外境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研究合作,真正解决人治与法治的问题 ..

❼ 关于刑法学中的问题

1.可以成立不作为犯
合法行为只是行为本身是合法的,但是其后果可能意外得具有危害性,如果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就会导致不作为犯罪。
2.司机有义务抢救,很明显,如不抢救就是故意杀人罪或过失杀人罪

❽ 一些关于刑法的问题~

1、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的,先减后并,即有期徒刑5年-已执行的2年=3年。3年+10年=13年,刑期应当为10年以上13年一下有期徒刑。
2、根据刑法87条之规定,一般情节故意杀人罪的最高法定刑为10年,追诉期为15年。根据89条之规定,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溯的期限从犯后最之日起计算。即从2000年开始计算又是15年,加上已经过了的8年,实际追溯23年。
3、绑架罪和诈骗罪。
4、被害人在追溯期间内提出控告,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溯期限限制。此处不符合条件,应当受到限制。
5、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的,不作为累犯处理。但是,假释考验期满,五年之内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故意之罪的,应当作为累犯,从重处罚。

❾ 关于刑法学的几个问题 请帮助 谢谢!追加100!

一、“首要分子”和”主犯”的区别
1、二者的界定标准不同,主犯是根据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划分的,是与从犯相对而言的概念。首要分子刑法中对某一类犯罪分子的特定称呼。
2、二者的范围不同
上述主犯范围里的3就不是首要分子,首要分子范围里的3也不是主犯
既是主犯又是首要分子的是1和2

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主要包括:
1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从分工上来说是组织犯)
2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这里的聚众犯罪是指构成共同犯罪的聚众犯罪,具体下文会提到)
3在其他犯罪集团或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从分工上来说是实行犯或教唆犯)
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具体包括
1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同主犯里的1)
2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同主犯里的2)
3不构成共同犯罪,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关于聚众犯罪
聚众犯罪既可以成立共同犯罪,也可以不成立共同犯罪。如刑法第二百八十九条就规定,聚众“打砸抢”,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除判令退赔外,对首要分子,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定罪处罚。言外之意为首要分子才构成犯罪,此时不成立共同犯罪,首要分子也就不是主犯

二、 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的行为。其基本特征:(1)形成较稳定的犯罪组织,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这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2)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这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经济实力特征;(3)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这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行为特征;(4)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这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非法控制”特征,也是区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与犯罪集团的最主要特征。

三、盗窃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能构成。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四、
1、构成犯罪
2、黄某构成盗窃罪。赵某构成抢劫罪
3、是共同犯罪。在盗窃上共同犯罪。
4、赵某未满18岁,应从轻、减轻处罚。
黄有自首情节。警方并未发现其犯罪,只是觉得他形迹可疑。而他自己供认出犯罪事实,为自首。

❿ 刑法学的几个问题。。。

我认为的答案:第一题A,因为他的犯罪对象明确,至于能不能打中是水平问题,不能影响他的主管心态。第二题选D,根据我国司法解释,对于14至16岁的人只有八种犯罪才追究责任。第三题B,在可以继续实施犯罪的情况下,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行为。第四题A,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理论,乙主管以为是毒品,而客观却是尸体,且乙对甲杀人行为不知,因此不构成犯罪。标题第11:A。标题第12:B。标题13:A,紧急避险情况下,所造成的法益损害必须小于所保护的法益。标题14:C。最后一题是A。
我的观点主要是在学习司法考试中所学到的观点,不一定和你老师的答案一样,或许我本身也有理解错误的地方,希望可以帮到你。

热点内容
上海市司法行政 发布:2025-01-17 21:16:34 浏览:361
杏花岭区法院 发布:2025-01-17 20:20:07 浏览:881
铜仁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17 18:27:24 浏览:131
特工杀法官 发布:2025-01-17 18:10:34 浏览:469
深圳沙井律师 发布:2025-01-17 17:02:14 浏览:438
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 发布:2025-01-17 16:40:52 浏览:607
魔法学院游戏下载 发布:2025-01-17 16:19:20 浏览:634
交通事故法院判决后保险公司 发布:2025-01-17 15:51:32 浏览:960
刑法修正案的溯及力 发布:2025-01-17 15:12:29 浏览:359
中奖不领取要受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7 14:42:33 浏览: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