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里狗

道德经里狗

发布时间: 2022-04-17 08:16:41

『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影响中国人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具著。

“刍狗”,就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用草扎成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人家用来祭祀时用的牲畜,因为牛、猪、羊等大牲畜成本比较高,一般人家用不起,所以就用相对廉价的狗做祭品。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人们就不用真狗了,而换成这种用草扎成的“刍狗”。虽然是草扎成的,但人们依然把它视为神圣之物,即使在祭祀完毕,也会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在无人践踏的地方,任其自然生灭。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没有“仁”与“不仁”之说,没有偏私,对待万物都和对待刍狗一样 ,一切任其自然,这就是老子所讲的“道”。这句话其实是引子,想表达的是下面一句,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世间的圣人,应该效法天地,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同胞手足一样,无所偏爱,任其自然,这才是圣人之道。

『贰』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真的读懂了吗

现在经常能听到人说一句话,那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特别是在人失意的时候,总爱说这种话。实际上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这句只能算是上半句,只有结合下半句,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老子的意思。下半句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其内涵,只会胡乱吐槽。

老子能看开很多的事情,这是现在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他珍惜自己拥有的,也能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失去的。

『叁』 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3)道德经里狗扩展阅读:

刍狗的来源:

刍狗【chúɡǒu】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这里的“刍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牺牲)。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它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更没有想从万物那里取回什么报酬。而人之所以对万物差,甚至人帮助了人,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是因为人的自私的观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
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伍』 道德经中的刍狗怎么理解有哪些深藏处世之道

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成为中国主流学派之一。他的一些思想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还有它的先进性和实践意义。只是一个传说,老子过函谷的时候被人请求留下一些文字和书,老子就写下了道德经。道德经第五场就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不仁是万物为刍狗。刍狗就是用稻草扎的狗的样子,可以说是被人践踏的东西。这里面体现了在天地间要让万物自由生长,不要去过多的干预,要让它自己发挥自己的作用和才能。一些东西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强求。

老子在几千年之前就已经认识到这些东西,而我们今天甚至认为天和地还是有偏爱的,是我们个人主张的因素,将它加入了我们的感情,我们甚至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然,改变社会,这种事十分不可取的行为。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守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让万物自由的生长,不对其他人或其他事多加干涉,我们既不能仁爱,也不能偏爱,这对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极其适用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习的道理。

『陆』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对于这两句话,历来的人常有误解。刍狗一般认为是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微不足道。很多人将这两句话解释为:“天地残酷的对待万物,圣人残酷的对待百姓。”

其实,“不仁”的道理,直到今天还有意义。比如,十八世纪西方流传着一句话:“最好的政府是最懒惰的政府。”意思是政府不必对人民干涉太多。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领先了西方一两千年。现代的市场经济同样主张政府不能过多干涉市场,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同样是一种“无为而治”。

『柒』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呀是没有感知力的(对什么都麻木不仁),它高高在上,不过是把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当作蝼蚁罢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里的圣人,不是那些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的人。文中的圣人指是“王",即统治阶级。在《道德经》中“王,邦、国"等字出现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因此,我才认为应当把“圣人"解读为“王“。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的重点在“不屈"一词,一直以来“屈“都被解释为“枯竭“,但我认为最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亏“,繁写体的“亏"。亏,气不足为亏。与月亮盈亏之意同。不亏:圆满,充实。

有朋友在评论区留言,问多言数穷怎么解读,我本来已经回复了,但又怕其他朋友没看到,就重新编辑发出来。

这句的含义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差不多。

『捌』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真的懂了吗

现在经常能听到人说一句话,那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特别是在人失意的时候,总爱说这种话。实际上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这句只能算是上半句,只有结合下半句,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老子的意思。下半句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其内涵,只会胡乱吐槽。

老子能看开很多的事情,这是现在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他珍惜自己拥有的,也能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失去的。

『玖』 老子的《道德经》上曾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说的是什么意思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这里的“刍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牺牲)。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它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更没有想从万物那里取回什么报酬。而人之所以对万物差,甚至人帮助了人,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是因为人的自私的观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
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崩山裂石、椎心泣血的汶川大地震之后,《老子》的一句话不胫而走,这句话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们的理解大概是:“天老爷,你真不仁,竟然如此糟践百姓!”这种理解符合《老子》的原意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今本《老子》第五章。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
名满天下的胡适先生,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锺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对此有所驳正。云:“吾统观《老子》全书,知其说之出于穿凿,未足据为定论也。”其下就从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语言上来看,所谓“仁者,人也”的说法,是求其语源,不是等义。“‘人’字乃抽象名词,非具体名词也。故以人为仁之训则可,而以人易仁则不可。”而且依胡适之说,也只能说“非仁”,不能说“不仁”。何况此句之下又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语,总不能理解为“圣人不是人”吧?其次,从《老子》全书来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认定老子打破天人同类的谬说,证据是不足的。再次,胡适之误,是信了王弼关于“刍狗”的误说。王弼之说,分刍与狗为二物,说天不为兽生草,而兽吃草;天不为人生狗,而人吃狗。这里含有天以万物为草芥之意。实则刍狗是一物。《庄子·天运篇》载师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盒子盛着,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应该说,锺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刍狗到底是什么,做什么用,其生灭过程如何?锺先生也没有说清楚,如说刍狗就是刍灵之类。在其所著《庄子发微》中还展开来说:“以茅草扎作人形,以殉葬,则谓之刍灵;以祭祀,则谓之刍狗。后世画神像于纸,以竹为骨而张之,谓之纸马,即刍狗之变。纸马非马,知刍狗非狗矣。李颐云:‘结刍为狗。’非也。……盖自秦以后,刍狗之制已不存。故魏、晋间人已不知刍狗为何物,而各以其意说之。不知狗之为言苟也,以其暂制而用之,故谓之苟,岂象狗形者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24页)
实际上,“刍狗”就是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此时要文饰妆扮一番。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一烧了事。我们看汉、魏、晋文献中的记载,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齐俗篇》说刍狗和土龙刚刚做好的时候,用青黄色来文饰,蒙上绮绣,缠着红线,尸祝穿着纯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来迎送它们。等到用完之后,土龙不过成了一堆土壤,刍狗不过成了一堆草芥罢了,有谁看重它们呢?许慎在其下注:“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土龙,以请雨。”很显然,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土龙就是用泥土做成龙的模样。刍狗是用来谢过求福的,土龙是用来求雨的。《说山篇》也说“刍狗待之而求福”。《说林篇》又说:“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这就说得更清楚了,刍狗的一个大用处,是瘟疫流行之时,用来祭神求福的。这时,它的位置,俨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后就扔了。
刍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极尽荣华,祭祀之后,立即废弃,车轹火烧,已如上述。而《三国志·魏志·周宣传》说三梦来展现刍狗祭祀后的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说的是周宣善于占卜,有人就故意来考考他,说是梦见刍狗了,周宣说将会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丰膳。后来又说,又梦见刍狗了,周宣说:“你要小心,会堕车折脚。”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说梦见刍狗,周宣说:“特别要注意呀,你家将失火。”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灾。问的人后来说:“其实我三次都没有梦到刍狗,为什么这么灵验呢?”周宣说:“这是神灵让你说的,和真梦没什么不同。”问的人说:“我三次都说梦见刍狗,为什么结果很不同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毕,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结束,刍狗为车所碾压,所以会堕车折脚。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所以会失火。”(宣曰:“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余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刍狗既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
这些材料,将刍狗的形状,所用的材料,用途,生住异灭(借用佛家语)的过程说得很清楚了。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过程。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下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这个意思。这里,并没有糟践百姓的含义。
李伟国先生在《“人定胜天”语义的演变》一文(载《文汇报》2008年7月20日)中,又将《老子》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今传本第七十三章)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视作对待着的双方,解释说:“天地不仁,亦犹《诗经》之‘视天梦梦’。‘天道善胜’,则犹《诗经》之‘靡人弗胜’。……老子的这些话,应该是申包胥所熟知的,也可视为‘人众胜天,天定胜人’的一个来源。”将“天地不仁”理解为天地之道闭塞,正理泯灭,虽然有宋代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十二的话“方其未复也,天地闭塞,万物摧残,贤愚易其位,善恶乖其应,若无天理,惟人自为耳。故老耼氏有‘天地不仁’之说,而申包胥有‘人众胜天’之语。方此时也,天地之心,何自而见哉”作依据,但林栗这样的理解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合《老子》原意。
《诛仙》中的用法:
萧鼎著名小说《诛仙》中的中心思想,就是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这本小说里的解释是,天与地是没有感情的,不会理会人间的恩怨情仇,把人间万物都当做操作的狗而已!
这句话使《诛仙》成为了06年最有名的网络小说

『拾』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属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属狗。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此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第五章整章内容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白话意思为: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了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热点内容
设区市政府规章设定行政处罚 发布:2025-01-17 03:53:46 浏览:96
法院处置网站 发布:2025-01-17 03:47:13 浏览:875
司法局民生 发布:2025-01-17 03:08:59 浏览:589
法院怎么转账 发布:2025-01-17 03:06:54 浏览:340
从经济法角度看校园贷 发布:2025-01-17 03:04:44 浏览:679
沈阳城市供热条例 发布:2025-01-17 02:42:54 浏览:673
合同法教材下载 发布:2025-01-17 02:35:05 浏览:644
民事诉讼法一审程序 发布:2025-01-17 02:34:19 浏览:211
水利转门法律知识考试 发布:2025-01-17 02:32:08 浏览:532
追究税收法律责任的主体 发布:2025-01-17 02:23:13 浏览: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