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村居民主法治建设年

村居民主法治建设年

发布时间: 2022-04-17 13:37:44

A. 民主法治建设的具体事例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民主法治,不仅是一种遵循,一种追求,更已成为一种价值标准,一种行为模式,一道生活的阳光。

自从1996年我省作出依法治省决策,尤其是2005年提出“法治浙江”建设以来,民主法治就以它独特的方式向普通百姓的生活全方位渗透,给普通百姓以勇气、智慧、实惠,以及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民主法治,如此贴近公民的生活,是因为它开始变得“看得见”、“够得着”、“用得上”——

立法可以参与。公开立法、民主立法大步前行,充分收集社情民意,集中民智,法律法规更加全面准确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心愿,充分反映普通老百姓的心声和要求。

行政愈加公开。政务公开全面推行,权力滥用的代价越来越大,权力越来越受到制度的“刚性约束”。“合不合法”,成了更多官员的口头禅;“官不好当”,成了更多官员的共同感受。

司法不再神秘。只要您符合条件,就有机会成为人民陪审员,和法官一起坐上庄严的审判席。同样,只要您愿意,也有机会成为人民监督员,直接监督检察官的工作。

……

感受更深切的,或许还是农村群众:村干部选举,只要有能力,老百姓信任你,谁都有机会当选;村里大小决策,采用的是公开民主的方式,只要对村里的事情有意见或建议,谁都可以说上几句。村干部们的普遍反映是,村务全透明,村干部的一举一动,村民都看在眼里,谁还敢有非分之想?

从“民主恳谈”到“村务公决”,从“海推直选”到“自荐海选”……还有许许多多原本不可想象的事,在一件又一件地迅速成为我们身边的现实。我省民主法治建设的探索之广、进程之快、创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民主法治的信念潜移默化,民主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这,给了我们信心,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一个值得期许的民主法治的明天:到那时,人人既懂得主张权利,又懂得尊重他人权利,人人都是民主法治的主体,人人都视民主法治为生命,为日常生活的习惯与准则,为文明与教养……

B. 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乡村的美好建设是我国独特的新提法,它不但非常适应我国新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还有着进一步丰富的提升空间,更贴合我国社会主义创新的实际。

一、依法整治建设新乡村的建设有着最重要的内容和基本保障,要想改变我国新乡村的建设整体目标,我们就必须制定改进更加全面科学的法律、法治,这也是为了保证我国的法律法治得到新的改变、以及新乡村有着更大的发展。

二、我国的法治文化历史渊远流长,扎根于广大的乡村之中,我国很多地方城市的法治文化和乡土文化是相互继承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乡村法治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是一项难点多的系统综合性工程,这些年以来我国各地人大常委会多次提出对建设新乡村法治工作的意见建议。

三、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具备了新农村法治建设与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它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对农业整体系统进行保护和支持,更好的促进新农村整体建设的进程。同时,我国新农村建设起步的基础点较高,所以为了尽快的改善农村的基本法治条件,应该做出一套更有力、更直接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农村进程的顺利进展,积累更多有益的经验。我们应该有理由完全的信任,健全的法律法规建设与推广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农村整体环境。

C. 新农村建设对法制发展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农村法治的发展必须致力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从法律角度思考,又要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创新。制度创新的关键是要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置放于一个新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中去,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基于这样一个思路,新农村建设必然要对法治发展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法治建设必须关注农民权益的保障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权益保障无疑是法治建设中应当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农业生存的持续发展,还是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关键取决于广大农民的正当利益是否能够得到持续而有效的保护。农民权益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民的财产权。第二类是农民的政治权利。第三类是农民的社会权利。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平等、独立和自由是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市场主体应有的法律地位,这种法律地位的平等性恰恰是实现各自正当权益的基本保障和前提。但是,在中国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现实条件下,农民应有的法律地位和正当权益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护。面对这种情况,法律作为一种利益调控机制,它在保护农民正当利益问题上应当有所作为,而且必须有所作为。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就是保护了农民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说,也是保护了农业生产力。
二、法治建设必须维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需要通过法律加以确认和维护,才能获得稳定长期的保障。保障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是农业立法的基本宗旨,也是农业法所肩负的第一任务。有关农业方面的立法都必须体现这一基本精神。当然,通过法律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不是仅仅意味着将农业的基础地位通过法律条文加以规定就完事,更重要的通过一系列更为具体的法律制度,将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建立在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上。也就是说,要通过立法,正确处理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防止在发展其他产业时,造成对农业的侵害;通过立法,确立各种有利于调动农业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的农业发展激励机制,使农业的发展始终充满活力;通过法律,建立和巩固农业产业保护机制,保障各项农业产业保护措施和保护政策能够得到充分落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农业立法的实施机制,保证各项体现农业基础地位的立法得到切实的实施,使农业的基础地位真正获得法律的保障。
三、法治建设必须构建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法治环境
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差别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大社会问题,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城乡隔离制度,例如户籍制度,粮食供应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等,这就把中国居民分成城乡两个群体。因此,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这就对法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在农村法治建设过程中,通过提升农村在权力义务的法律配置中的地位和比重,在不损害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在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社会分配与保障等方面给农民社会以适当的倾斜。通过这些制度和措施,形成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法治环境。
四、法治建设必须把国家对农业的干预纳入法治化轨道
当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不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实行某种程度的干预。我国的实践也证明,政府对农业的适度干预是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基本保证。但是,政府不合理的干预也会给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对政府干预农业经济的行为进行有限的法律约束。法律约束并不仅仅意味着对政府干预农业生产经营的限制,而且也应包括对政府合法干预的督促和保证。
参考文献《干部法律知识读本》

D. 面对这样的矛盾党委政府怎么办

20xx年我镇综治办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以“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平安浩山”为主线,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紧紧围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这个大局,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面落实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现将我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效

今年来,我镇继续加大在企事业、行业、区域性组织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调解组织的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由综治、法庭、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参与的综治委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领导机构及工作机制。通过横纵网络的完善,全镇化解处置重大矛盾纠纷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据统计:今年来,全镇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73起,调处73起,调处率达100%;其中人民调解73起,调处成功68起,调处成功率达95%。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协调机制,促进矛盾纠纷问题依法化解

1、加强组织协调,落实领导保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综治领导责任制和“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镇综治委每季度定期召开社会稳定分析会,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议程,专题研究部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分析例会,认真研究分析辖区矛盾纠纷动态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把握矛盾调处工作的主动性,促进基层社会的安定稳定;镇人调办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深入各村了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实行面对面的指导,加强检查和督促,确保纠纷问题得到落实。

2、规范运作机制,推进工作开展。一是落实未结纠纷调处责任制。及时掌握调处进度情况,对在调处工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协调有关部门共同解决。在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活动及开展群体性事件隐患排窢丹促柑讵纺存尸担建查调处活动期间,根据区综治办和区人调办专门下文对未结纠纷进行任务分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五定”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和分工,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对全镇各村调解人员进行重新摸底登记,镇定期召开月例会制度,畅通信息渠道,发挥村信息员的作用,随时掌握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苗头动向,组织法律工作者深入各村参与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调处。

3、落实工作制度,促进调解规范。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调委会规范化建设标准,结合我镇实际,规范了调委会各项工作制度的内容,上墙公示牌的规格、标准,调委会的“五簿两册”,调解文书格式,统一刻制调委会印章。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纠纷排查、纠纷登记、纠纷回访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规范了调解程序和调解文书。建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办公室工作职责、例会制度、矛盾纠纷月专报。我镇根据区人调办的要求,针对各村的实际,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各项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预防机制,严格落实例会制度、调处责任制、信息报送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二)务实创新形式,推进纠纷化解工作新发展

1、开展法制宣传预防工作。我镇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把开展专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与法制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广大群众法律意识,促进矛盾纠纷预防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建立以人民调解员为骨干,扎根基层的普法宣传队伍,在做好调解工作的同时,又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把化解纠纷问题放在预防矛盾纠纷发生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二是通过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宣传,运用广播、宣传车、墙报等各种媒体宣传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的重要作用,分发有关法律常识材料到全镇各村,加强了对群众的宣传教育,起到教育一群、影响一片的效果;三是在镇党委、政府重大政策出台前后,有针对性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增强广大群众对政府中心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工作的落实。

2、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今年来,我镇针对结合重大节日、阶段中心工作,全面部署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专项活动。各村各调解组织按照统一部署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把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与专项治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排查调处久调不决的纠纷积案,及时发现和化解突发性的重大、疑难纠纷,切实防止矛盾纠纷激化或发生群体性事件,有力促进社会的稳定。一是围绕热点问题开展排查调处。在开展全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活动中,各村调解组织把工作重点放在影响农村稳定、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问题上,及时调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农村的安定稳定。二是围绕中心工作化解重点难点纠纷问题。各村调解组织立足本职,在化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常见性民间纠纷的同时,主动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化解了大量城镇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旧城改造等突出矛盾纠纷,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地方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河市镇针对本区域征地、城镇改造易引发群体性纠纷的特点,实行镇领导分片,干部挂村的办法,积极宣传相关政策,加强排查、掌握信息,及时化解,实现了征(拆迁)量上升,上访量下降的目标。三是围绕经济发展主题做好生产经营纠纷化解工作。镇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劳资问题、工伤赔偿、工程款拖欠等纠纷问题的整治力度,及时化解经济类纠纷问题,有效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了当地经济健康发展。

3、开展“百千万”人民调解示范活动。为切实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推动全镇人民调解工作上新台阶、新水平。根据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十百千万”人民调解示范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开展“十百千万”人民调解示范活动的实施方案》精神和部署, 镇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百千万”人民调解示范活动工作方案,以充分发挥调解职能作用为核心,以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为重点,以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各项措施为主线,深入扎实开展“百千万”人民调解示范活动。

同时发挥司法行政职能,积极开展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和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各项工作,推进村居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三)加强队伍建设,推进调解理论水平新发展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造就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知识精、工作作风硬的调解队伍,是有效开展调解工作的保障。今年来,我镇依托河市法庭建立人民调解培训基地,聘请2名经验丰富的法官和专业律师担任人民调解培训常年客座讲师,制定人民调解工作培训远景目标和短期计划,健全调解工作培训长效机制。组织开展综治协管员、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继续完善调解员参加法院审理旁听、典型案例分析、调解格式文书制作评比等制度,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2、加强信息报送,畅通业务交流渠道。充分利用区局提供的现代办公资源,以电子文档的方式报送工作信息,缩短信息收集周期。同时,积极畅通对“上”和对“下”两条渠道,对“下”通过加强与各村信息员的日常沟通,了解相关工作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对“上”主动了解上级信息编发要点,促进我镇及时掌握调解信息,交流工作经验。

三、明年工作思路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中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按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全力构建和谐洛江。一要健全人民调解培训长效机制。定期组织调解员开展人民调解培训;二要深化人民调解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吸收法律服务机构人员参与人民调解工作,建立一支懂法律、懂政策、知民情,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三要继续加大行业调委会建设。全面铺开在企业、学校及行政执法机关内部设立调解组织工作,进一步构筑大调解格局。

E. 2021年村规民约怎么加乡村振兴条款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19

F. 如何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夯实基层创建基础。

1、领导重视,使基层创建工作由软变硬。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到基层的各方面。始终坚持“抓领导、领导抓”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依法治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街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人大督促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齐抓共管的格局,共同推进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地深入开展。

2、落实保障,为创建工作提供动力。

在年初及时制定开展民主法治创建工作的规划,为基层创建工作提供了依据。街道、村居两级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了普法工作的有序进行。

3、加强指导,增强创建工作针对性。

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明确了相关联系人,按区域分别召开现场会,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做的好的村为样本,促进后进村,带动中间单位,有效地提高了工作质量。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升基层干群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1、突出村居干部的普法教育。

村居干部是依法行政的主体,是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关键,也是农村普法教育的带头人和宣传员。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街道每年均邀请聘请高校教授、资深律师为村居干部讲授《民法》、《刑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知识,还把推进《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学习贯彻和《民法》、《民事诉讼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作为村居干部的普法重点内容,做到布置检查工作时有这方面的要求,评比奖励时有这方面的标准,增强村居干部依法治村居的意识,提高他们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为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为群众谋利益打牢了基础。

2、突出普通村民群众的普法教育。

①针对新形势下农民学法需求,街道组建普法宣传小分队和讲师团进村入户,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普法宣传,接受群众咨询,解答法律问题;春耕前夕,针对土地水源及预防假种子等问题重点宣传《土地承包法》、《水法》、《种子法》等;农闲期间,针对容易发生婚姻家庭和邻里纠纷等问题重点宣传《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民法知识。

②成立了法制文艺宣传小分队,针对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相关的法律法规编排成文艺节目,在农闲和节假日期间利用“村民活动中心”举办法制文艺演出,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学习法律知识。

③运用标语、横幅在大街小巷、村头村尾、主要路口、人来人往的地方进行张贴、横挂,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法规教育。

④根据农民群众需要,送书送法进村入户,宣传贴近农民生活实际的法律法规。同时把普法教育与文明户评比相结合,与遵纪守法户评比相结合,形成了农民普法教育的新局面。

3、突出青少年的普法教育。

针对当前村居留守青少年日益增多的现象,我们主要把着眼点放在增强中小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上。

①注重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在寒暑假期间组织留守青少年开展学法活动,增强其法律意识。

②注重校园课堂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相结合。通过积极开展法律征文比赛、法律知识竞赛等主题普法活动,形成了社会各界联手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格局。

三、管理力度到位,指导基层充分发挥自治功能。

1、街道民主法治建设围绕“四民主、两公开”工作要求。

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居)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以制度的形式确立固定下来,切实保障和落实村居民的选举权、知情权、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和干部群众自我管理服务功能。

2、推进民主决策有力度。

街道坚持把对村居的管理权直接交给村居民,按照“自己的事情自己定,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原则制定适合本村或社区实际的村(居)民自治章程等,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规范依据。白马村在盖建村部办公大楼、改建一站式服务大厅等涉及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时,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研究代表提出的具体意见或建议,认真、真实的记录会议情况,及时将会议中作出的决定以公告形式告知百姓,保障村民代表真正代表民意,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

3、深化民主管理有力度。

街道各村居能主动把村民自治与加强党的领导统一起来,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村级事务上建立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凡村里的大事难事,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党支部会议提出解决方案,讨论后依法提交村民代表会议通过,较好的将“村官自治”转变为“村民自治”。

4、执行民主监督有力度。

民主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非权力性监督。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有更广泛的基础。高旺社区、城东社区、虎桥村、七里桥村等依法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有序开展日常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干群协商共事制度,在村居干部和村居民之间搭建起干群对话的平台和桥梁,构建了村级权力制衡机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工作成绩的取得是人民群众克难攻坚、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广大基层干部开拓创新、辛勤工作的结果。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注重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工作的深入和落实,扎实把创建工作做的更好。

G. 当前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的立体型系统工程,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是:第一,坚持把党支部的领导、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相结合。第二,坚持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

H. 为什么说农村是法制建设的薄弱环节

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自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以来,农民的法律、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知道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总体来看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村法制宣传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法律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学习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农村普法宣传仍是法制教育的薄弱环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五五”普法20多年的发展进程,在明确提出“法律进乡村”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法律的了解还是有了一定的提高,更多的农民百姓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需要更多的法律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纠纷,促使其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民接受法制学习教育的机会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少,农村法制宣传存在“死角”
,农民日益增长的法制需求与落后的法制宣传教育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
(二)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浅薄。

大多数的农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人认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为的发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选举中我们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选票,候选人用金钱“买选票”的事情屡屡发生。他们不知道这样滥用自己权利的后果是导致选举结果并不能达到真正实现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损坏自己的利益告终,而这种权利、义务意识的浅薄最终不能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三)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存在误区。觉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维权的手段,特别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征用赔偿等问题上更是望而却步。由此造成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司法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信访问题。法律意识维权上的这一误区直接造成对政府的信赖往往胜过对法律的信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访的工作量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三、问题存在原因
(一)主观原因:1、农民群众本身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村民对于法律知识的接受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村村民特别是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而留守家中更多的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而这样的一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更甚者不识字的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不懂法律并且法律意识相当薄弱,所以这样的农村村民较少参与普法活动。正是由于他们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都比较低,对法律缺乏信任感,从而不会应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2、镇、村虽然都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机构,但法制宣传作为一种“软指标”做与不做在短时期也没有明显的效果。在一些村干部中,他们本身的法律知识就相当的薄弱,更别说让其带头学法了。所以少数地方的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应付检查上。
(二)客观原因:1、封建文化思想在农民百姓脑中已根深蒂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广大农民思想观念中,权大于法的思想难以根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农民对国家法律看到更多的是其强制性的一面,认为法律的主要职能是镇压,而相对忽略了法律同时还具有权利保护的一面。长期以来,就形成了政府的权利大于法律的思想认识。这种法律制度与封建文化思想之间的鸿沟,阻碍了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2、法制宣传队伍力量薄弱,经费缺乏。

目前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依靠乡(镇)司法所进行。全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80%,如此庞大人口的法制宣传任务,仅仅让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担负,
普法职能存在严重不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法律维权意识的薄弱现象,影响农民百姓对法律的深入了解。
另外由于普法经费的缺少也影响着普法宣传工作。
3、普法宣传的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
首先,农村普法的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通过挂横幅、贴标语进行宣传,往往造成农民只知法律名称而不知其内容。至于分发的宣传资料,虽然内容详细,但是受不同程度的文化影响他们不一定能够理解。其次,内容缺乏针对性表现在,没有对不同地区的农民百姓所需的法律知识进行认真的分类。

I.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是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健全以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会为主体的、坚强有力的村级组织体系。(1)农村党支部是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直接管理共青团、妇联会、民兵连等村级党群组织;(2)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在乡镇政府指导和村党支部领导下负责村务活动的日常管理,直接管理村委会下辖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文教卫生、计划生育、农业服务、民政等专业管理组织和村民小组;(3)村民代表会是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议事、决策组织,直接管理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及各种群众监督、理事组织和村民代表。村级各类组织都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自身建设,并负责抓好直接管辖的各类组织的建设,发挥他们的作用。 2、建立健全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配套齐全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主要包括:(1)农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会的民主选举制度;(2)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村级财务预决算、村政发展规划、村内兴办公益事业、建设重点项目以及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大事的民主决策制度;(3)由村民代表会对村内土地及各业承包、宅基地发放、计划生育指标分配、粮食定购和提留统筹、农民负担、集体资产、电费电价、社会救济等方面讨论决定和对村集体财务实行民主理财的民主管理制度;(4)以村务公开、村级财务审计、村财乡(镇)代管和民主评议村干部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3、以村级工作运行、干部群众行为和各项制度运作规范为基本内容,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村务运作体系。在国家法律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建立《村民自治章程》,明确各类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实行严格的工作制度,使农村的各项活动都依法照章行事。要通过建立《村干部施政守则》、《村规民约》等形式,建立干部和群众行为规范,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要通过建立奖惩和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各项制度和运作规范,保证各项制度能够长期、正常运转。

J. 关于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就是有哪些学者关于这一方面有些什么著作)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作者:袁达毅等
导 言

农村基层民主是基层民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已走过了50多年的路程。在这50多年的时间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围绕着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进行的。基层民主建设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与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50多年来,中国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一样,走过的是一段曲折的路程。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这一制度经1982年宪法确认后,成为国家宪政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后,经过80年代前期的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全国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形式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大队和小队的基础上建立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不再是行政机关的下属机构,而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广泛深入地开展村民自治,已成为此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任务。

北京市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始于1981年,完成于1984年。自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与其它省市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北京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情况,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

本项目研究由基本情况研究和对策研究两大部分组成。

(一) 基本情况研究部分

这一部分是对北京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历史和现状的描述和分析,共11章。各章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章,北京市农村基层民主的沿革。从解放初期到人民公社制度解体以前,北京市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本章的任务和目的是:考察这一历史时段北京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情况,分析、研究不同时期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实,更好地把握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未来。本章将这一时间段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解放初期(1949-1950)、互助组及合作社时期(1950-1958)、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3)。由于1983年以后的情况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在后面的有关章节中要专门进行研究,因此,没有列入本章讨论的范围。

对于解放初期的情况,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基层政权的建立,介绍了摧毁伪保甲制度的基本做法以及建立乡、镇、行政村人民政府的具体过程,同时简要叙述了自然村组织、农民协会、妇女联合会的建立和它们的历史作用。二是土地改革运动,介绍了北京市土改前的土地、阶级状况,土改政策的制定,土改运动的步骤、做法及成果,阐述了京郊土改的基本经验和意义。

对于互助组及合作社时期的情况,主要介绍并分析了这一时期北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概况、农村基层组织体制、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农村经济组织的民主建设与民主管理、党组织与农村基层民主的关系等。着重描述了农村经济组织在民主建设、民主管理方面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纠正偏差和逐步发育成熟的过程,总结了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经济组织在民主建设、民主管理方面取得的有益经验,并对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合作化实现后在京郊农村普遍出现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

对于人民公社时期的情况,主要介绍并分析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人民公社产生的历史背景,对北京农村的“大跃进”运动作了客观描述;二是人民公社的初期形态,包括公社的规模、体制、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状态;三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后果,即浮夸风、瞎指挥风、共产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及其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影响;四是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和稳定;五是人民公社体制的特征和弊端以及人民公社制度解体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章,农村基层组织。这一章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北京市农村基层组织的设置情况和职责任务。北京市的农村基层组织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即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关于村级党组织。北京市村级党组织的建制形式主要有村党委、村党总支和村党支部。在村级党组织介绍中,介绍了全市村级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设置情况,村级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的人员设置、职责任务及其下设机构的情况。由于党的文件和国家法律对村级基层党组职责任务的规定,没根据组织的建制形式分别进行规定,因此,在介绍村级党组织职责任务时,也没有分开进行介绍。从实际情况看,不管村级党组织的建制形式如何,其职责任务基本相同。

关于村民自治组织。北京市村民自治组织的机构设置主要有: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民主监督理财小组和村民小组。在介绍村民自治组织时,对各种自治机构的设置和职责任务分别进行了介绍。

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村合作社。北京市和其它很多地方不同的是,村合作社是村级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合作社主任一般由书记兼任,在村务决策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介绍村合作社的情况时,主要介绍了村合作社的性质、社员的权利义务、合作社的集体资产、职能和任务、机构设置及职责等方面的情况。

第三章,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本章讨论的问题,部分与第四章的内容相同,但讨论问题的角度不同。此外,不能纳入第四章讨论的制度建设问题,都将在本章予以讨论,因此,讨论问题的范围也要宽些。本章对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讨论,分中央、地方和基层3个层面进行。之所以叫“中央层面”而不叫“国家层面”,主要考虑是,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党的中央组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把党的中央组织纳入国家范围之内,似有不合理之处。

在介绍和讨论中央层面进行的制度建设时,对中央层面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基本特征和主要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历史进程的介绍中,对每一阶段的主要做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项目研究涉及的地方层面情况,是北京市的情况。对于北京市的情况,又分市和区县两级进行介绍和讨论,主要内容是,市和区县两级制度建设的基本进程、与中央层面制度建设的关系、特点和作用等。同地方层面一样,基层层面涉及的情况,都是北京市的情况。基层层面的情况分为乡级和村级进行讨论。其主要内容是,乡村两级进行制度建设的主要过程、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作用等。

第四章,法律法规与农村基层民主。本章主要探讨国家和地方立法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立法的措施等。本章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北京市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等。第二部分总结了北京市在村民自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中的经验与成就。第三部分指出了北京市在村民自治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第五章,村级规约与农村基层民主。本章对村级规约的涵义和基本特征,北京市村级规约的制定、基本内容与功能,以及村级规约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加强村级规约建设的建议。

第六章,民主选举。本章介绍了村民委员会选举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开放后北京市村委会选举的情况,并根据北京市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情况,介绍了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基本做法,总结了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主要经验,对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立法和改进工作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探讨选举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本章还介绍和分析了一些典型案例。

第七章,民主决策。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主体作用,积极发挥农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的主导作用,同时大力倡导村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开展民主(议政)日活动,促进决策活动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北京市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活动的主要特色。本章主要对民主决策基本形式、主要程序、主要做法与经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并选择了祖村、常屯村、渔儿沟村、北庄村等村民主议事的案例,说明了北京市农村村级民主决策正在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第八章,民主管理。村级民主管理是现阶段村民群众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具体体现,体现了现代民主和法治精神。本章主要介绍了北京市农村民主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重点探讨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实施。通过万泉寺村民主管理、以章治村的典型案例剖析了以制度治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只要是按照制度办事,无论谁来具体办理,都可以说是全体村民在行使管理权。

在研究中,我们将村级民主管理、村级财务管理、村级政务管理、村级事务管理以及印章管理、村级干部管理分别进行了介绍和探讨,既总结了这些民主管理活动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民主管理的一些建议。

第九章,民主监督。北京市村级民主监督的主要做法就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委会报告制度来实现广大村民群众的监督权。本章主要介绍了北京市开展村级民主监督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并以柏崖厂村的公开办事制度、南海村的亮相制度以及新房村的民主评定干部报酬制度为例,考察了北京市农村在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方面的制度创新。最后,指出了民主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对策。

第十章,城市化与村民自治。本章讨论的问题是,城乡社会变迁与村民自治的兴起和发展,村民自治主体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迁,城市化与村民自治中“两委”关系的建设,城市化对村民委员会和乡镇行政关系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中村民自治的变迁对立法的诉求,城市化发展与村民自治价值的实现。

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北京城市功能建设与村民自治。这一章,考察和分析了3个问题。一是描述和分析了北京市由封建帝都转变为人民首都后,首都北京城乡功能的形成与变迁。二是从政治安全与城乡社会稳定、“首都经济”的发展与乡村经济的功能、文化多元化与首都文化建设3个方面,描述和分析了全球化对首都北京城乡功能建设的影响。三是分析了国际化首都城市建设与村民自治的发展关系。

这样安排上述各章的内容,与本项目研究的定位密切相关。在结构上的考虑是,从历史到现实,先介绍和分析历史过程,然后再进行现状描述和现状分析。在进行现状描述和分析时,先介绍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情况,然后再描述和分析制度建设和实施情况。第九章是村民自治中的特殊问题,第十章是北京专有的问题,这两章在一定意义上讲,属于专题性研究,因此放在最后讨论。

(二) 对策研究部分

这部分由4篇调查(研究)报告组成。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篇,完善村民自治立法,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的建议与思考。这篇研究报告于2000年下半年完成,并提交给了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后被收入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村民自治论丛》一书。该研究报告对制定“村民自治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村民自治法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村民自治及立法中的有关问题,诸如立法的思路、村民委员会同其它村民自治机构的关系、村民自治中的基层党组织民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二篇,村民委员会选举:经验、价值、问题与对策—北京市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调查与思考。这篇调查报告于2001年下半年完成,并提交给了北京市民政局。2001年上半年,应北京市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办公室邀请,参加了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调研工作。这篇调查报告就是根据调查的情况写出来的。该报告描述了北京市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换届选举的基本做法,总结了这次换届选举取得的经验,分析了选举的成就、价值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立法和改进工作的建议。

第三篇,规范村民自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关于北京市村民自治情况的调查。这篇调查报告于2002年初完成。2001年下半年,参加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组织的调查研究工作。2002年初,完成了这篇研究报告,并提交给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该报告总结了北京市在开展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做法与经验,指出了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四篇,北京市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后的情况调查。这篇调查报告完成于2002年下半年,并交给了北京市民政局政权处。2002年上半年,是新一届村委会工作的第一年。应北京市民政局政权处的邀请,参加了北京市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后的情况调查。这篇调查报告就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该报告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对新一届村委会的工作成效进行了总结。对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存在的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民主程序建设相对滞后、村务公开不够规范、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热点内容
河南租赁行业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9 01:42:19 浏览:983
合同法第114条第1款 发布:2024-11-09 01:31:57 浏览:896
法院案件案件 发布:2024-11-09 01:23:37 浏览:368
县供电公司能制定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9 01:13:08 浏览:24
龙岩司法所 发布:2024-11-09 01:04:27 浏览:181
规章制度的单位是什么 发布:2024-11-09 00:30:56 浏览:917
劳动法退伍军人辞退 发布:2024-11-08 23:15:06 浏览:645
2020cpa经济法可转债 发布:2024-11-08 23:12:39 浏览:591
大学生村官遵守什么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8 22:17:22 浏览:893
常宁荫田法院 发布:2024-11-08 21:41:40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