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空间

道德经空间

发布时间: 2022-04-17 22:44:03

⑴ 《道德经》讲了什么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版仅是宇宙之权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⑵ 怎么解释《道德经》中

道德经所谓的道并非道德,而是一种存在的规律,也是一种崇高的信仰.不过这些都要专自己去体属会,别人是只能点拨却不能传道.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精髓.道存在于任何空间,任何地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千变万化只有掌握道的真谛,才能理解到的真髓.能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道就是实际存在的.这就是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远远超过我们所想的空间,也不是一个宇宙能概括的了的.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自然本来就是“无”的,“无”生的“有”也就是我们现在认知的空间即我们能理解的空间.此所谓:“故常无,万物之始.常有,万物之母”.总而言之,道德经所讲的道是片面的,不是老子本意的道.老子以道入道,早就超越了现在的认知.万物可以以万道入道,“道”就是一样的也是唯一的就是“一”.此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的道理.世人生于道却不知道,这就是人的悲哀.

⑶ 根据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容器与空的部分有什么关系

美国著名建筑师赖特指出:“一个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便是那个建筑的灵内魂,这是一容种最重要的概念。外部空间则应由室内居住的原状中生长出来。”他的这段话似乎是受到老子的影响,因为他曾经研究过老子。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室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容器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空的部分,而空又必须是形成容器的实体包围才得到的。

⑷ 老子“道德经”全文,你看过吗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办事追求圆满完美, 不如及时停下。刀刃打磨的锋芒毕露,其锐利却不能长久。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守得住。富贵而骄横,会自取恶果。功成名就后隐退,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译文:是身体和灵魂合为一体,能够做到不相分离吗?专一精神以达到一种柔弱状态,能够像婴儿一样恬淡吗?清除心灵的疑惑妄见,能够不再执迷吗?爱民治国,能够做到不运用心智吗?在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之中,能够安居于柔弱的状态吗?明白通达,能够做到清净无为吗?大自然养育万物,但生养了它们却不占为己有,帮助了它们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它们却不去支配它们。做到这一切,便是具有了最高尚的品德。

⑸ 解释 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无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无也。 —老子《道德经》

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150亿年前,在这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

刚刚诞生的宇宙是炽热、致密的,随着宇宙的迅速膨胀,其温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钟过后,宇宙的温度降到约100亿度,这时的宇宙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形成的一锅基本粒子汤。随着这锅汤继续变冷,核反应开始发生,生成各种元素。这些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然后,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终于诞生了。

这幅大爆炸图景,是目前关于宇宙起源最可能的一种解释,被称为“大爆炸模型”。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年代,在40年代由伽莫夫等人进行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不过也只是觉得它很好玩,并不信服。人们更愿意认为,宇宙是稳定的、永恒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爆炸模型在科学上有强大的说服力。我们不得不相信,宇宙有一个开始,也将有一个终结。它产生于“无”,也终将回归于“无”。

宇宙:可有始,可有终?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有关创世的问题,一向是留给神去解决的。宇宙起源于何处?终点又在哪里?生命如何产生?人类怎样出现?对这些疑问,许多宗教都能给出一份体系完备的答案。至于上帝从哪里来,这种问题是不该问的。

直到最近几个世纪,人们才开始学着把神撇开,以超越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源。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需要解决:宇宙是永恒存在的,还是有起始的?

这两种说法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假设宇宙在时间上没有起源,即过去一直存在,那么宇宙的年龄就是无穷大了。无穷大这个概念,一听就让人头昏脑胀:既然是已经过去了无穷久的时间,我们的“现在”又是什么呢?而如果说宇宙是有起始的,那么它就是从“无”中突然产生的了,这最初的一刹那,又是怎样呢?

凭着人类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的常识,实在是很难想明白这些东西。不过,我们可以从科学上寻求一些佐证。大爆炸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宇宙的年龄有限,这个说法令人信服的直接理由,来自物理学中一条最基本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条科学史上最令人伤心绝望的定律,冥冥中早已规定了宇宙的命运。

简而言之,第二定律认为热量从热的地方流向冷的地方。对任何物理系统,这都是众所周知并且显而易见的特性,毫无神秘之处:开水变凉,冰淇淋化成糖水。要想把这些过程倒过来,就非得额外消耗能量不可。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第二定律认为宇宙的“嫡”(无序程度)与日俱增。例如,机械手表的发条总是越来越松;你可以把它上紧,但这就要消耗一点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你吃掉的一块面包;麦子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吸收阳光的能量;太阳为了提供这些能量,需要消耗它的氢来进行核反应。总之宇宙中每个局部的嫡减少,都须以其它地方的嫡增加为代价。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嫡总是增大的,一直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这时,系统内部达到一种完全均匀的热动平衡状态,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除非外界对系统提供新的能量。对宇宙来说,是不存在“外界”的,因此宇宙一旦到达热动平衡状态,就完全死亡,万劫不复。这种情景称为“热寂”。

宇宙正在缓慢地、但坚定不移地走向这无法抗拒的命运,几代智者为此怀疑人类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暂且撇开这种沮丧的情绪,作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就可以发现,宇宙不可能有无限的过去。很简单,如果宇宙无限老,那它早就已经死了。以有限速率演变的东西,是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的。换句话说,宇宙必然是在某个有限的时间之前诞生的。

大爆炸:有推论有根据

第二定律明示了宇宙有起始,但这个重要推论竟然被19世纪的科学家忽略了,它只是在后来成为大爆炸模型的佐证。该模型的提出,是基于20世纪初的天文观测。

20年代,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注意到,不同距离的星系发出的光,颜色上稍稍有些差别。远星系的光要比近星系红一些,即波长要长一些,这种现象被称为“哈勃红移”。它说明,各星系正以很高的速度彼此飞离。一列火车快速驶远时,它的汽笛声听来会沉闷很多,因为声波相对于我们的频率变低、波长变长了,这就是多普勒效应。把声波换成光,产生的效果就是红移。哈勃对众多星系的光谱进行研究后确认,红移是一种普遍现象,这表明宇宙正在膨胀。

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如果宇宙正在膨胀,那它过去必定比较小。如果能把宇宙史这部影片倒过来放,我们势必会发现,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所有的星辰都是聚合在一起的。这个时间大概是100多亿年前,要准确推断它比较困难。

另外,宇宙膨胀的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与引力有关。万有引力作用于字宙中一切物质与能量之间,起到刹车的作用,阻止星系往外跑,从而使膨胀速度越来越慢。在诞生初期,宇宙从高密度状态迅速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体积越来越大,膨胀速度越来越小。将这个过程向回追溯到宇宙创生的那一刻,可以发现当时宇宙体积为零,而膨胀速度为无限大。这就是大爆炸。

大爆炸是空间、时间、物质与能量的起源。这些概念都不能外推到大爆炸之前。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引起了大爆炸,这些问题在逻辑上就是没有意义的。那以前所有的,只是“无”。

以上所述仅是旁证,似不足以令大多数人信服。如果150亿年前发生了一场大爆炸,如此惊天动地的力量是否在今天的宇宙结构上留下了某种印迹?于是,有一阵子,科研人员热衷于寻找宇宙创生的遗迹,劲头赛过当年的宗教考古学家寻找伊甸园。亚当和夏娃的文物是一样也没发现,原初宇宙最重要的遗迹倒真给找出来了,这就是微波背景辐射。

按照大爆炸理论,最初的几分钟里,宇宙是一个炽热的火球,到处充满温度高达几十亿度的光辐射。由于此时的宇宙处于热动平衡中,这种辐射具有独特的光谱特征,称为“黑体谱”。1965年,贝尔电话公司的两位物理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偶然发现,宇宙确实浸润在一种热辐射之中。这种辐射以相同的强度从空间各个方向射向地球,其温度约为3K,谱线具有完美的黑体谱特征。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是对大爆炸模型最有力的支持。

知道了今天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就很容易推算出,宇宙诞生后约1秒钟各处的温度约为100亿度。在如此高温下,不仅我们熟悉的物质无法存在,连原子核也会被撕得粉碎。宇宙只能是一锅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构成的基本粒子汤。

随着这锅汤变冷,核反应发生了。中子和质子很容易聚合在一起,产生由两个质子、两个中子组成的氦核。计算表明,氦核形成的过程持续了大约3分钟,形成的氦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四分之一。这个过程用完了所有的中子,余下的质子就成了氢原子核。

因此,大爆炸模型预言宇宙应当由大约25%的氦和75%的氢组成,这与天文测量结果极为符合。最初三分钟里形成的氢与氦,构成了宇宙中99%以上的物质。形成行星和生命的丰富多彩的重元素,只占宇宙总质量的不到l%,它们大部分是在恒星内部形成的。

根据推断,宇宙的形成距今约100~200亿年。

生命:既永恒又无恒

天文观测表明,各种天体的年龄均小于200亿年,这与大爆炸理论契合得非常好。我们的地球大概是50亿年前形成的,人类出现的时间更短得不值一提。宇宙现在还算得上年轻,担忧末日的来临,对单个人来说是十分无聊的事。然而,为全人类的命运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的。

按照大爆炸模型,宇宙在诞生后不断膨胀,与此同时,物质间的万有引力对膨胀过程进行牵制。如果宇宙的总质量大于某一特定数值,那么总有一天宇宙将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造成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这一数值,则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胀,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下去。

在非常遥远的将来,比如1亿亿亿年以后,所有的恒星都燃烧完毕,茫茫黑暗中,潜伏着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宇宙的尺度已经膨胀到如今的1亿亿倍,而且还在扩张下去。在这个系统里,引力虽不足以使膨胀停止,但会不露声色地消耗着系统的能量,使宇宙缓慢地走向衰亡。黑洞在霍金效应的作用下释放出微弱的辐射,最终全都以热和光的形式蒸发掉。足够长的时间之后,连质子这样稳定的基本粒子也衰变、消亡了,宇宙最终变成一锅稀得难以置信的汤,其中有光子、中微子,越来越少的电子和正电子。所有这些粒子都在缓慢地运动,彼此越来越远,不会再有任何基本物理过程出现。

这是寒冷、黑暗、荒凉而又空虚的宇宙,它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历程,面对的是永恒的生命,抑或永恒的死亡。这种情景,差不多就是“热寂”了。

如果引力足够强大,宇宙终有一天开始收缩,又将如何呢?在大尺度上,收缩过程与大爆炸后的膨胀是对称的,像一场倒放的电影。收缩的过程起初很缓慢,随后越来越快。在转折点过后,宇宙的体积开始缩小,背景辐射温度上升。漆黑寒冷的宇宙变成一个越来越热的熔炉,生命无处可逃,全都被煮熟烤焦。最后,行星、恒星也毁灭了,分布在如今浩瀚空间中的物质被挤进一个很小的体积内,最后三分钟来临了。

温度变得如此之高,连原子核也被撕毁,宇宙又成了一锅基本粒子汤。然而这种状态也只能生存几秒钟的时间。随后,质子和中子也无法区分,挤成一堆由夸克构成的等离子体。在最后的时刻,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力,它毫不留情地把物质和空间碾得粉碎。在这场与大爆炸的“暴胀”相对的“暴缩”中,所有的物质都因挤压不复存在,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空间和时间本身,都被消灭。

这就是末日。它是一切事物的末日。大爆炸中诞生于无的宇宙,此刻也归于无。无数亿年的辉煌灿烂,连一丝回忆也不会留下。

⑹ 《道德经》揭开宇宙之谜,中国学者为什么这么说

《道德经》揭开宇宙之谜这说法是因为这本书让人看了很有哲理的涵义在里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也能够得到很好地效果,比如一些企业管理,运用起《道德经》的道理来管理真的是很好的。

⑺ 道德经里面讲述的内容大概是什么意思

今天回答了两个类似的问题: 我想,简单的说,《道德经》阐述了老子最基本的思想“慈、俭、不争”。 复杂的说,借用麦小舟老师的话说《道德经》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伦理学说:植根于无私与慈爱的大德境界之上,体系完整,而且境界高远。二、民本思想:老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爱民、为民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孤家寡人的公仆意识,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人道的民主理念;在世袭与民选关系的课题方面:老子在2800年前就主张民选官,而反对世袭的家天下。三、国际关系:老子在2800年前就提出了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相扶持、和谐共处的国际关系准则。四、战争与和平:高举起反战的大旗,提出了“不以兵强于天下”和不打第一枪的反战名言。他还作出了侵略者、称霸者最后必定失败的预言。五、人与自然关系:提出了友好大自然的环保思想。此外,老子在文学、军事学、教育学、经济学、环保生态学、生命学、养生学以及空间理论学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在人类历史上,老子是提出民本思想、公仆意识、民主文化的第一人,是高举反战大旗的第一人,是提出和谐共处国际关系准则的第一人,是提出环保生态观的第一人,是提出空间理论的第一人。

⑻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天地大道

老子的"道"其实代表了中国古代先哲们的世界观——世界万物从何而来,或者说谁创造了世间万物。不同与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把原罪留给了人类,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源于道,而"道法自然",因此顺因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是"大道"。老子的世界观与孔子大相径庭,但又互为依存,是中华文化或者中国哲学史上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两个。

《老子》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二十五章说“道法自然”。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无为是说“道”生万物是无意志、无目的、自然而然的。“道”没有意志,因为它无所求,无所私,无所争。十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就是说“道”生养了万物,但是不据为己有,也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也不去宰制它们。它反对社会人事的有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⑼ 道德经里面讲述的内容大概是什么意思

今天回答了两个类似的问题:我想,简单的说,《道德经》阐述了老子最基本的思想内“慈、俭、不争”.复杂的说,借用麦容小舟老师的话说《道德经》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伦理学说:植根于无私与慈爱的大德境界之上,体系完整,而且境界高远.二、民本思想:老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爱民、为民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孤家寡人的公仆意识,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人道的民主理念;在世袭与民选关系的课题方面:老子在2800年前就主张民选官,而反对世袭的家天下.三、国际关系:老子在2800年前就提出了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相扶持、和谐共处的国际关系准则.四、战争与和平:高举起反战的大旗,提出了“不以兵强于天下”和不打第一枪的反战名言.他还作出了侵略者、称霸者最后必定失败的预言.五、人与自然关系:提出了友好大自然的环保思想.此外,老子在文学、军事学、教育学、经济学、环保生态学、生命学、养生学以及空间理论学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在人类历史上,老子是提出民本思想、公仆意识、民主文化的第一人,是高举反战大旗的第一人,是提出和谐共处国际关系准则的第一人,是提出环保生态观的第一人,是提出空间理论的第一人.

⑽ 道德经的宇宙观

《道德经》的宇宙观:北极轴心说

风行九天中华九鼎

主 题 词:道德经 宇宙观 帝 太一 北极星 轴心说
内容摘要:宇宙观,尤其是自然科学,是影响一个思想体系及社会制度的重要因素。离开了表征自然规律的宇宙观背景,人类就会因误入错误观念的陷阱,而使人类社会遭受不应有的灾难和伤害。《道德经》是建立在中华古文明的宇宙观——北极轴心说之上的,一个和谐的自然哲学理论体系;它在21世纪必然会放射出无与伦比的光芒,照耀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

梯利、伍德在《西方哲学史•序论》中声称:“每一种思想体系或多或少地有赖于其所由兴起的文明、以前各种思想体系的性质、及其创始者的个性;它反过来对当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发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
但是,我们在“西方哲学史”希腊哲学中看到的却是,不管是对元素论、原子论、物活论;还是对于心灵论。“智者对所有这些理论都抱否定态度,断定解决宇宙问题的尝试是徒劳无益的。其理由是,在这个领域里不可能取得确实的知识。”⑴
于是,苏格拉底“以对话的形式引申出真理的艺术”⑵、柏拉图的“理念论”遂成为西方哲学的中流砥柱,而“宇宙观”则被交给了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上帝去掌握。因此,也就出现了近现代科学上牛顿的皈依之举和霍金、温伯格面对“大爆炸之前”问题追问的精神“颤抖”。
同样,在冯达文、郭齐勇主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绪论——“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中载:“中国古史又有伏羲氏的传说。大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易•系辞下》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这表明,伏羲氏的故事,与有巢氏、隧人氏、神农氏的故事一样,透露出的主要是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先秦时期的观念走向与西方和印度传统不同的、浓重的‘人间性’。”⑶
在这里我们无意辨析中国哲学史中所表现出的概念随意性、名词混淆性和学术内在规范的缺失。我们所要指出的是通过上面两段引述,所证明的自先秦之后、古希腊开始,中、西哲学的一个共同的认识论转向:从对自然的探索转向了对社会统治理念的寻求。以至20世纪末,在东西文化之间差异的加深和加剧的历史现实中,出现了越来越强烈的“文明冲突论”。
从而,我们发现,西方宗教观念产生的来源不是人类对于自然原理的追索,而是对社会统治的期待。更为可悲的是由此带来的思想混乱,即统治者对“宇宙观”的漠视和宗教对上帝、真主、神的固守。至此,我们也将更加清楚伽利略被监禁前嘟嚷“反正地球在那儿转呢”时的内心痛苦,以及布鲁诺在火堆上依然坚贞不屈的真正原因。那就是,他们所坚持的是:无论上帝交给宗教裁判所什么样的权力,虽然人身可灭,但是宇宙的自然法则却是永世长存的。
与此相反,我们本土的道教,其宗教观念,却一直未有对“宇宙观”的离异和屏弃。甚至,紫阳真人对那些游离了“宇宙观”本象而误求金丹大道的方术学者直斥为:“迷迷相引,无有出期。”⑷
而其承继的正是天台真人张伯端悟真诗篇《西江月》:不辨五行四象,哪分朱汞铅银。抽添火候未曾闻,早便称呼居隐。不解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误他永世在迷津,似恁欺心安忍。⑸
并论曰:“惟于有形质之中,而得其无形质之用。则自粗造精,超凡入圣,始得铅汞之秘矣。”⑷
从这一问题出发,我们深深感到一直被众多注家忽略和轻视,被沈善增先生特别关注而又错解的,关于《道德经》第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⑹一句中的“帝”字的解释,日益紧迫地被提高到《道德经》注释的规范确认上来。
因为这一“帝”字,在《道德经》中虽然只出现一次,但是,它却不仅关系到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的《道德经》之宇宙观的背景,而且更直接涉及到《道德经》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证明。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完整地建立起北斗极星、四象、九宫、二十八宿体系。四象即指春天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看到的星象。(古人)形象地命之曰苍龙、朱雀、白虎、玄武。每一象又分七舍,月亮大约每天经过一舍。这四象又分别称为东宫、南宫、西宫和北宫,再加上北斗极星所居之中宫,共为五宫。中宫以北极星(太一星)为中央,包括北斗七星所在的拱极区。北极星有帝星之称,居中不动,众星拱卫,形成巍峨的紫微宫。北极星是紫微垣中最明亮的一颗星,位于天极之中,成为定向的中心坐标。⑺
“《灵枢•卫气行》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昂为纬,虚张为经。’以上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古人已经有了‘天球’概念。就是说,以观测者为圆心,以无限长为半径,南北为经,东西为纬,以周天二十八宿为标记。这个天球,以北极星(又称太一、天心)为轴心,北斗七星为枢机,自东向西不停地旋转着。⑻
“古人以春天的天象为观察起点,《说卦》曰:‘帝出乎震,震东方也’即为佐证。每年春,‘龙星’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为春耕之始。”⑼
谭结实在其《千古绝唱璇玑图》中则解释为:“古人把‘北斗七星’称为‘璇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旋转的机械。据《星经•北斗》的解释,北斗七星俗称‘七星杓’,七颗星的名称分别是:一曰天枢;二曰天璇;三曰天玑;四曰天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从天璇、天枢间的距离,延长约五倍远的天空,有一颗亮度为二级的星就是‘北极星’。
古人认为:在茫茫宇宙中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摇动把柄,使力天权,推动机械,转动天枢,从而使满天星斗都围绕天心(即北极)旋转不停。
正如孔颖达为《书经•舜典》作疏时所说:‘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是王者正天文之器’。因为在浑天仪(璇玑)上有一个圆盘,安在一个光滑的玉轴上,可透明的圆盘上刻有360度,可以观察天象。同样地把360度划分为每15度一格,就定出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和二十八宿在星空的位置及七十二候象。”⑽
为了简化称呼,同时也为了与“地心说”、“日心说”宇宙观通约,我们将中华古文明的宇宙观定义为:北极轴心说。
其次,在道教方面。
北京白云观三清阁、四御殿内供奉的4位大帝,其中之一就是执掌天经地纬和日月星辰四时气候运行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其三,关于郭店考古文献《太一生水》与《道德经》的内在关联。
安乐哲、郝大维在《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著作中阐述道: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说《太一生水》在其演化这一方面不属于《道德经》的一部分,那么,它起码也应该是第64章修订改进本的一个诠释性评著。
文本问题之外,更大范围来看,《太一生水》的重要性在于这对于我们如何理解道家宇宙观给予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说明。该文献简直就是我们所知的中国宇宙论的最早记录。这不仅非常重要地使我们看到了《道德经》其他篇章中那些简约、隐含的宇宙论意向(比如25、38、42、51和52章),而且还相当明确地与这些章节的语言相呼应。”⑾
其四,更为惊奇的是:北极星是“一颗”聚星。
W•C•丹皮尔在当代学术研究绕不过去的科学史经典名著《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论及‘变星’时,曾举例说:“我们熟悉的‘北极星’,由分光测量,知其含有每四日互相绕转一周的两星,还有一个以12年为周期的第三星,以及一个大约20000年为周期的第四星。”⑿
“双星绕转彻底澄清了直观上静止不动而又独一而尊的‘太一’‘帝’星观念,它使阴阳原理在宇宙观的层面上又得到了更深刻地确证。”⒀
综而观之,在“象帝之先”一句中,无论是单字“帝”,还是单词“象帝”,其准确的所指无疑应该是“帝星”之帝,也就是被称为‘太一’的北极星,而非其它。
何况,作为史官,又精通百家的大学问家老子,对“帝”的思考和运用,除了“帝星”的含义之外,是形成不了他的自然哲学思想体系的。
正因为如此,才有尹志华的下述观点“邵雍认为,‘老子知《易》之体者也’。王安石认为,‘老子之言可谓协于《易》矣!’”⒁
我们之所以提出“北极轴心说”,并不是要复古倒退到两千年前的认识水平。而是试图说明像大爆炸理论的形成,并不能抹杀“地心说”、“日心说”的历史一样,只为着确切地描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轴心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科学成就和破解《道德经》的大门。
尤其是意在表明,由于现象世界的误导和欺骗性,使得人们一旦离开了科学发展的观念,一意固守习惯的成见给人带来的灾难和不良后果。很显然,如果周文王和周公旦若是清楚“太一”“帝星”是“聚星”,又有着双星环绕的事实的话,也许就不会出现以“乾”为首的《周易》思想体系和“周礼”的确立。孔子、司马迁对待老子的态度,也势将更加清楚和明确,而不会再做“犹龙”和“隐士”之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论也就不会神乎其神地“独尊儒术”,而能够进入科学的领域,为中华民族造福了。

热点内容
教育管理规章 发布:2024-11-09 02:02:46 浏览:318
河南租赁行业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9 01:42:19 浏览:983
合同法第114条第1款 发布:2024-11-09 01:31:57 浏览:896
法院案件案件 发布:2024-11-09 01:23:37 浏览:368
县供电公司能制定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9 01:13:08 浏览:24
龙岩司法所 发布:2024-11-09 01:04:27 浏览:181
规章制度的单位是什么 发布:2024-11-09 00:30:56 浏览:917
劳动法退伍军人辞退 发布:2024-11-08 23:15:06 浏览:645
2020cpa经济法可转债 发布:2024-11-08 23:12:39 浏览:591
大学生村官遵守什么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8 22:17:22 浏览: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