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情治与法治

情治与法治

发布时间: 2022-04-18 02:01:20

『壹』 先成人再成材议论文素材。

前言: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说过“一所好的学校就是一个好的德育模式”。可见,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学校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诚恳的人。创建于1978年的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在30年的办学历程中,用教育教学实践对这个理念作了诸多现实的回答。

陈旭 辽宁师范大学英语系研究生。现任辽宁省示范学校清原高中校长,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英语教师,国家西部教育顾问,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英语学科兼职教研员,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研训部英语学科中心组成员。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市级、区级科研课题,撰写的多篇论文及对办学的思考文章,在国家及市区获奖,并在各级刊物发表。
问:在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的今天,很多高中学校都重教学管理、轻人格培养。而清原高中却始终将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陈旭:“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今天,这句话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放眼望去,全球500强企业,各有各的成功,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坚持德才兼备必用,有德少才试用,有才无德不用的人才观。当今,“德”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条件。而延伸到学校——这育人教书的一方净土,则更应该坚守这样的人才观。德育是我们传统的办学特色,建校之初,我们就真正地将德育工作放在了首位。多年来,我对上级领导,对社会信守着这样的承诺:清原高中决不用学生的道德沦丧换取学校的升学率!现在,一些学校追求智育而疏于教育管理,学生的思想品德、举止规范极差。这将带来怎样的后果?是教育整个循环系统的恶性循环:教师教无宁日、学生学无宁日。学校一旦变成求高分,升名校的训练场,那么它培养出的学生就大多是自私自利、偏激、少规范、目无纪律的人。教育应该促进人生命个体的健康发展,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确立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另外,从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看,我们为国家培养人才,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不是培养缺少道德的人,而应当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能够幸福度过自己一生的人,这是教育的落脚点,也是我们“先成人再成才,既成人又成才”的办学理念得以实现的最根本前提。
问:那么,从“先成人再成才,既成人又成才”的办学理念出发,你们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陈旭:现在,我们坚持一条由低向高发展的德育教育链,“行为——习惯——道德——信念”四方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但年级不同各有侧重,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坚持对学生情治、理治、法治的育人渠道。爱是情治的基础,当教师真正爱学生的时候,才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学生才能心甘情愿地跟你走。理治是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周围的一切。通过进行深层次思想教育,统一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感悟,进而变成自己的德行准则。这个环节我们尽量用榜样、以事例等形式影响学生,或以活动为载体来育人。还有法治,我国古代,法家信奉的是人性恶,人不仅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现代,也有“相信觉悟不如相信制度”的说法。所以,我们制定了中学生规章制度,用它来约束、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情治、理治、法治这三个育人渠道贯穿德育的始终,在情治的前提下,高一学生更加注重以第2页共3页法治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二、三年级是在养成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理治从而使学生深化认识、加速道德的形成、信念的坚定。
问:你所谓“高一学生注重以法治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二、三年级突出理治使学生深化认识、加速道德的形成、信念的坚定”具体是怎么做的?你所谓“活动育人”又是怎样体现的?
陈旭:针对不同年级,我们德育工作的重点也不一样。高一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初中校,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来到清原高中后,就要让他们形成符合清原高中要求的统一的价值观、行为习惯。所以,高一上学期,我们主要是规范学生两大方面:思想和行为,以及学习方法和习惯。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比较有特色就是军训。每年军训,我们都带学生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实行封闭训练。让学生在接受国防知识教育、接受军人的“服从”训练的同时,“杀傲气、挫锐气、磨娇气”。军训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很多教育:每天早晨组织半小时的讲座,包括交通安全教育、德育讲座,请高年级的学生谈高中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以及公安干警所做的法律教育。一天的军训生活结束后,晚上我们组织学生开
班会,让学生谈军训的感想,写军训日记等等。在此期间,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参与全过程。学生训练时,教师在旁边观察,配合教官教育学生;学生休息时,教师和学生同吃同住,这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我常对教师们说,你要爱学生,即使你不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那你也要把他当
成侄子、外甥!现在,我们的军训是训练基地的“王牌”。他们将我们学生的军训内容全程录像,制作了3个光盘,现在这些光盘已经成为了省内很多中学军训宣传、学习的资料。高一上学期,除了军训外,还有多彩的班会、晨会等规范学生行为的活动。这些都是高一第一学期的主要工作——规范,而第二学期主要侧重学生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学生,如何做子女,将来走上社会如何受人尊重等等。我认为学校应该适当地多搞活动,有句俗话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的学品、思品是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而不是智力因素。因此抓智力因素而忽略非智力因素是育人工作的本末倒置。而高二年级,我们主要抓成人成才的教育主线,这一阶段主要是正面教育——“以爱为先导的赏识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成功者”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在教育的殿堂里,不应该有被遗忘的角落。人人都有闪光点,我们要积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培植,让这个学生成为一个“闪光体”去影响其他学生。为此,我们举办了“班星”评选活动,“班星”涵盖了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像“工作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等。评出班星以后,我还要给家长寄喜报,鼓励学生。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方式全方位培养学生。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德育活动中,行为习惯有了很好的规范,在这个基础上,到三年级以后,对他们的教育就更加理性。上学期的活动侧重于学习上的帮助和鼓励,使学生在复习阶段充满信心。下学期主要是心理疏导,因为学生压力越来越大,我们通过晨会,班会,年级大会等活动来给学生减压。另外,这个阶段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你给下届学生传递的是什么?是传递一种好的精神。当然,高三是个很特殊的阶段,班主任老师的情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学校住宿生比较多,逢年过节,班主任都像父母一样,给学生买鸡蛋,买元宵,给他们煮好送过去。让学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问:活动育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凸显了清原高中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德育特色。清原高中1978年建校,至今已有30年的办学史了。作为新时期学校的引领者,您将如何引领学校30年后的新跨越?
陈旭:清原高中在发展的路上的确取得了一二些成绩:我们很多毕业生深受高校和社会的赞誉;而在教师群体中先后涌现出七位省特级教师,但和中国的名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是农村中学,教师们都很敬业、团结,出于要将农民的孩子送出大山这最最朴实的愿望,我们把育人教书的担子挑了起来。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今后,我们仍要发扬这种敬业精神。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一直反对“工业化教育”单纯追求效率而牺牲学生个性的做法,而提倡“农业化教育”对教育个体和客观规律的尊重。我常常将学生比作“树木”,有的学生好比山上的乔木,而有的则是灌木。乔木当阳光充足、水分适宜的时候,就会拔地而起成为参天大树;而灌木无论你怎么精心侍弄,它也只能是长得更葱郁罢了。对于灌木,我们决不能违背它的生长规律,拔苗助长。人才如同树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可能,都是一种希望。由于兴趣、智力、发展节律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每位学生的起点不一,个性各异。在教育中,我们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出发,挖掘学生身上特长及“闪光点”,因材施教。所以,今后,我们在培养有公德、有美德的人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

后记:“教育是朴素的”。来过清原高中以后,对此就理解得更为深刻。这里没有城市中学那样一流的硬件设施,也没有大城市那样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有的只是一段质朴的乡土情结,一份对教育的执著守望。在和校长陈旭的交谈中,他不止一次地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自己就是要将农民的孩子送出大山。很难想象,在这充满功利的喧嚣背后,竟有这样一种朴实平淡的教育理想。在这浮躁的时代里,竟有这样一位教育者默默耕耘于教育田野,用实践在无言中践行着自己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

『贰』 如何加强中学教学管理

一、提高对教学管理的认识
课程改革必然涉及到学校的管理,因此要高度重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要正确理解管理与改 革创新的关系,创新需要加强管理,而科学的管理需要创新。只有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辩证关 系,才能够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可靠保障。要大 力推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以科学的教学思想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先导,构建符合素质教 育要求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强化人本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化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 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这是学校领导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 哲学。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 “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作为管理工作者, 是学校管理者队伍中的重要 角色,理应具有而且必须强化这种意识,来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教学管理实现“教师为本” 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 最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将是实现教学管理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三、强化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因此,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近年来, 我校为尽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 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设立了专项科研校内研究基金, 鼓励教师积极下厂局进行科研开发。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如投影、CAI等;学校鼓励、支持教师下现场实习,尤其对青年教师,制定青年教师下基层锻炼 的措施,要求青年教师毕业后到基层锻炼半年。在对新教师培养方面,采取由老教师传、帮、带 的办法, 新教师在老教师指导下进行听课、 备课和上岗考核准备, 然后由学校组织进行上岗考核。 考核内容有:(1)工作态度;(2)讲课能力(试讲);(3)实验能力。 经过严格考核, 合格者才准予上讲 台。 教学质量研究趋势
四,常规抓重,切实提高质量 有优化的过程,才会有优化的结果;只有常规的到位和深化,才可能实现创新的突破和飞跃。 为此, 学校对所有教师的备课、作业、听课、上课、检测等均作出相应刚性规定。同时,我们还积极开 展常规调研,并注意做到三个结合:把调研与教学质量的监控结合起来,把随机性调研与针对性调 研结合起来;把集中性调研与分散性调研结合起来。 定期抽查备课情况或作业情况,不定期进行多 种形式的分析性质量检测,使调研与分析性检测成为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教导部同年级组、
网络文库新客户端 海量文档免费下
1/3
学科组做好各年级、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随机调研,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深入推行领导、教研员听课制度。学校各位领导、教研员分年级深入课堂,了解课堂教学实施的实际情况,尤其注重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学校推行的常规管理不是靠“管”“卡”“压”来实现的,而是在信任、尊重中激励人、发展人。在管理过程中,我校坚持刚柔相济,重视人性化管理,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竭尽全力为学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学校兴衰系于教师,教师工作热情直接关乎学校成败。学校实施人性化管理,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竭尽全力为学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学校兴衰系于教师,教师工作热情直接关乎学校成败。学校实施人性化管理要时刻体现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的理念,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校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学校一切活动和工作的开展都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采取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管理方法,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在这样的管理过程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法治与德治、情治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尊重个性相结合,严格规范与开放自由相结合,以品德感召人,以真情团结人,以能力带动人,以事业造就人,时刻做到关注教师价值,帮助教师挖掘自身长处,创造一切条件让其展示自身潜能。
五、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采用科学的、先进的方法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管理的手段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样的管理方法,既可以运用质量检查、原因分析,又可以采用分类管理的方法。所谓分类管理,即把收集的有关教学质量资料及数据,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划分清楚,理出头绪,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学生,可按不同的专业、年级进行分类管理,对教师可按老、中、青进行分类管理等。我们知道,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样的,如教师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够强;教师业务素质不够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学生中学习风气不浓;管理及服务工作跟不上等等,其中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们心理和环境因素,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促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六、管理落实,服务到位
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工作,学校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要确保管理落实,服务到位,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如物业公司要保证水、电、暖的正确供应;餐厅要保证饭菜质量,品种多样,干净卫生;图书馆要满足教师和学生需要,并提供最新资讯;公寓管理工作力求到位,为学生创造一个清洁文明的住宿环境。
七、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日常教学检查是督促、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为了加强教学纪律,我校教务处积极做好日常教学检查工作,其内容包括检查教师上课有无迟到现象、早下课现象、误课现象和私自调课现象;检查上课情况、教学日志填写情况;检查教学晚自习辅导情况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加强了教学督导工作,成立了教学督导组,由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有高尚师德的退休专家和教授组成,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抽测和检查,并及时与教务处联系。同时,教务处也进行听课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例如在1998-1999学年第二学期检查中,发现一青年教师教学效果差,教务处及时与主管校长及有关系(部)取得联系,对这位教师进行了停课处理。教务处还加强了与学生的联系,召开学生干部会议,了解各班教学情况,并在学生中进行每月一次的教学质量反馈,努力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八、是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光有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学,其效果肯定不好,也就无从谈教学质量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教师先讲,把什么都讲清楚了,然后学生照着教师讲的去练,去背题目应付考试。所谓的“满堂灌”、“注入式”就是这样的教学模式。现在如果我们还是千篇一律的采用这样的方法上课,只能培养学生的惰性,严重的会产生厌学情绪,学生一旦厌学,那教师水平再高学生也学不进去,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众所周知现在中职学校
2/3
的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如果按照普通中学的标准对他们进行考核,那结果只能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职校的学生应该着重对他们进行技能的培训。因此,学校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和考核。对于那些敢于创新,教法新颖,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如组织他们去外地参观、交流,让他们开阔视野,回来后及时把别人先进的经验、做法进行推广。学校的这种做法一方面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谓是“双赢”的做法。与此同时,学校还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如加强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学校图书馆的建设,让更多教师都有条件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普遍提高教学质量。
九、抓好日常教学检查工作,加强教学督导
日常教学检查是督促、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为了加强教学纪律,我校教务处积极做好日常教学检查工作,其内容包括检查教师上课有无迟到现象、早下课现象、误课现象和私自调课现象;检查上课情况、教学日志填写情况;检查教学晚自习辅导情况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加强了教学督导工作,成立了教学督导组,由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有高尚师德的退休专家和教授组成,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抽测和检查,并及时与教务处联系。同时,教务处也进行听课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例如在1998-1999学年第二学期检查中,发现一青年教师教学效果差,教务处及时与主管校长及有关系(部)取得联系,对这位教师进行了停课处理。教务处还加强了与学生的联系,召开学生干部会议,了解各班教学情况,并在学生中进行每月一次的教学质量反馈,努力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十、建立教学工作分级负责制,为教学评估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保证教学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监控落到实处,首先,各高等院校要明确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中的第一责任人,不断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从而使教学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组织保障。教务处代表学校全面负责教学管理,应以目标管理为主;各学院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负责具体的执行和落实,应以过程管理为主。其次,各高校可以成立校、院两级教学委员会,对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评议和咨询,分别对校、院两级教学工作的改革发展和规划提出指导性、可行性建议。
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是高校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方针,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的过程。为了迎接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福建农林大学按照评估标准,全面动员,在校内认真组织了多次自我评估或内部评估,逐步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并经过逐项对照检查,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找出了学校办学条件的不足。同时,根据学校的部署,动科学院成立了以分管

『叁』 中国式管理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式管理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回更具有包容性;答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

(3)情治与法治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衍化演化出对称管理学,并促进管理学的科学化与极大发展。管理学的科学化就是通过空间时间层次的转型与融合实现发展,就是要用历时性的方法、层次性的方法化解同时性的矛盾,整合同时存在的不同管理学流派,实现相容与超越。

管理学的科学化是人类化社会与社会化人类时期的管理学,人类化的管理学与人类社会溶为一体,是管理学的异化、管理学与社会异化的扬弃,是管理学本性的复归与真正管理学的诞生。

『肆』 怎样加强教学管理

1、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教学工作目标,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运转。

2、建立和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明确职责范围,发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作用。

3、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

4、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工作改革。

5、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检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教务行政管理工作。

教学管理是运用管理科学和教学论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运行,提高效能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承担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涉及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基本环节。

(4)情治与法治扩展阅读

教学管理主要内容

(1)业务管理

教学业务管理是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学业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2)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3)监控管理

教学监控分为教学质量监控(可归科组管理)和教学过程监控(可归年级管理)。所谓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根据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对教学的过程和情况进行了解和监测,找出反映教学质量的资料和数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提出纠正存在问题的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监控是过程,评价是结果,目的是促进。

『伍』 如何让管理者做到有情领导、无情管理

人是有情的,但管理是无情的,无情是为了有情。管理者就是管尺子的人,“有情”是要不得的。管理者要定规则、信规则、守规则、求规则、认死理,要做到“疾恶如仇”、“眼里揉不得沙子”。现在,我们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夹带一些个人感情,甚至随心所欲、事事“留情”。一方面是变通有余、规范不足,善于投机取巧,寻求捷径,人治大于法治,情治大于法治。另一方面是推诿扯皮、“情不自禁”,只顾自扫门前雪,对于个人及小团体利益,往往会“手下留情”
没有过剩的产业,也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管理。企业往往不缺制度和要求,缺的是执行力。要真正提高执行力,关键靠管理。管理没有下不为例,如果今天算了,明天还会重犯;如果小事算了,大事就会发生。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因而,管理者内心要热血沸腾、热情洋溢,表面要做到冰冷无情、铁面无私。管理要敢于“亮剑”,要有“一刀切”的做法,要有“不讲理”的命令,要有“不变通”的要求,要做到“手下无情”。
管理“无情”,团队“有情”。一个基本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做到“无情”,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做到“无情”,还必须实现在“无情”到“有情”之间的转变。即在工作之外,要心怀大爱,放下“铁”的面孔,做一个有情的人,以轻松亲和的状态融入团队,关心帮助团队成员成长,营造“和谐有情”的团队氛围,从而创造“团结有力”的工作局面。

『陆』 中外法律文化差异的相关论文

很难找到,现在提供一点相关的资料,看对你是否有帮助。

2、关于价值的断想
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切经济、政治、文化、习惯、心理和客观存在的稀缺程度之关系的总和。
世上发生任何事件,最终都会反映到价值上来。价值,也是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总和。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能决定价值量。价值只能在各因素(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的体系中由均衡决定。
3、中西文化的盲点:结构理性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一个结构比重的问题。一切对单一和纯粹的追求都是偏见。人们常常在面对选择时进退维谷,这正是缺乏结构理性的表现。
有三种理性存在: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结构理性。
在中西文化中,只有前两种理性,缺乏第三种理性。
价值理性是人们用来判断是非好坏,应该或不应该的一套价值体系。
工具理性是为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体系,如策略、政策、程序、组织、制度、科技手段等。
结构理性是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构造价值结构的理性。例如,义的价值和利的价值都不能单一地适用任何情况。人有时自利,有时利人,两种价值同时存在于一身,那么在何时何地对待何人讲利或讲义,这就必须用结构理性判断。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持同一价值观。这就是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矛盾和价值观应该在结构理性的支配下统一起来,这就使结构理性的含义。
东西文化中为什么有结构理性的盲点呢?就是因为人类有偏执的共性。一旦价值理性形成后,人们就将它固定下来,向一切情况运用。
4、结构理性不是价值观
结构理性是一种方法理性,而不是一种价值理性,它当然与价值相对论和道德相对论扯不上关系。因为结构理性是一种中立于价值判断的方法理性。
结构理性不是一种价值观,而是一种构建价值结构的方法论。它不需要也不可能有一个分析衡量错对好坏的内容准则,按照结构理性的方法理解真理与价值,真理和价值都不是唯一的和绝对的。真理和价值的意义依赖于时空和情势。
5、信仰偏执与人间悲剧
由于人类在理性结构上有盲点,人类常常把信仰的追求推到了极度与偏执的程度。这种对信仰上的偏执,使得人们可以对信仰的追求不顾一切,对信仰的偏执导致了无数的人间悲剧。
人类没有信仰不行,但信仰过度和偏执甚至更加危险。信仰偏执可能是制造人间悲剧的最重要根源。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信仰是绝对正确的,也不可能有哪一种信仰是绝对错误的,人们应该有结构的,有条件的,有程度的接受所有相互矛盾的信仰,形成一个比重、多少、条件不同的信仰结构:“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6、上帝的公平
贫穷吗?上帝让你知足。富有吗?上帝让你贪婪。劳作吗?上帝给你胃口,让你健康。享受吗?上帝让你乏味,给你肥胖。追求幸福者,上帝让你感觉命短,遭受痛苦者,上帝让你感觉寿长。
人世间有各式各样的公平,都不如上帝公平。例如,机会均等,结果均等,起点均等,贡献均等。然而这每一种均等,都有它不可克服的不公平的一面,并且带有一定的负面效果。机会均等,其结果就不会均等。买彩票,每人赢钱的机会是均等的,但结果只有少数人赢得巨款。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机会均等的,但结果却只创造了少数富人。结果均等就绝对公平吗?也不!结果上的均等掩盖了贡献上的不均等,收入上的均等掩盖了成本上的不均等。
7、视角
转化视角看问题,不仅是了解事物的方法论,也是人类行为的道德要求。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不仅以此待人,而且以此待自然、待宇宙、待一切。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会呈现不同的形象,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人与人之间,以个人的视角去观察别人,多少会带有感情的、利益的和理性的偏见。所以我们也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别人看自己。设身处地地看问题常能克服人与人之间的偏见。
首先,我们要学会从别人的利益,别人的感受,别人的经验和知识的角度去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只从自己的利益、感受、知识、经验去看他人,看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人类要学会站在自然的角度、站在其它动物和生物的角度看世界。如此,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其它动物和生物就会和谐得多。然而我们人类对自然物种的分类全是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为判别标准的。
第三,作为一般规律,我们对事物所作的判断,所下的结论,都是从某一视角看问题所作出的,视角一改变,这些判断和结论的正确性就动摇了。
8、动机、手段与效果
一个社会的模式,或各个国家的社会区别,大致就是由那个社会和国家队动机、手段、效果的道德和法律约束标准、方式和侧重点决定的。
在动机、手段与效果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要实现动机,就必须要有手段,有了手段的实行,就一定会带来一定的效果。但社会必须对三者的好与坏、准许与不准许作出界定,也就是说这三者的关系必须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否则人类社会就会变成丛林世界。
当我们分析道德和法律对这三者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道德可以用来约束全部三者而法律却只能用来约束手段。因为动机无法用事实证明,而效果则有许多为人所不可控的因素。也就是说法治是不管动机与效果如何的,只要手段合法,就不能被治罪,虽然有可能受到道德的谴责,而这正是法治的短处。
道德的约束虽没有法律约束那么硬,却比之约束范围宽广得多,道德不仅约束手段,而且约束动机与效果。
我们能找到一套标准是使三者统一起来吗?回答是不能!因此,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管它强调的是何种标准,总是会存在一定缺陷的。不过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任何一方面的标准若绝对化而完全不顾及其他标准就一定是不好的。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中庸之道似乎可以做得到的,所以一个社会应该是法治、德治与情治的有机结合。
9、替代的困扰
每个人几乎每天作出一些类似非经济的替代决策。当你作出这些替代决策的时候,你去追溯过躲在这些决策后面曾经困扰过你的那权衡替代的尺度吗?那就是你最深层的价值观。
例如对不同对象的爱如何替代。对生命、自由、爱之间的替代也是如此。
10、争名与逐利
追名逐利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驱动力。天下熙熙,皆为名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利而往。大致而言,人是争名夺利的动物。所以有人把人类社会叫“名利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人逐利,与鸟无异。“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说人争名,与雁有同。
现代经济学,是用自利与理性解释人们的行为,即认为人类是逐利的理性人,又叫经济人。
按照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说法,以私产为基础的自由市场制度安排,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解,它使得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社会得益。
现代经济学,尤其是主流经济学,却很少研究人们争名的社会效果。人们争名也会像逐利那样有利于全社会吗?
人类争名,基本上是一类相互抵消的浪费性行为。
人争名的根源是来自人的嫉妒本性。对于整个社会利益而言,逐利优于争名,因此在经济活动中的争名之风不可长。
11、耻的标准和功用
有什么样的荣耻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
东方人以好、坏为标准,西方人以对错为标准。
12、信誉无价
一个人,一家公司都输不起信誉,何况一个国家?
“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个名声讲到老。”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从此处得,将从他处失,并且是永远损失下去。
13、信心与价值
假若我们中国的自尊、自信心能增强,同样的出口商品定能换回更多的外汇。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信字若指信心与自信更有哲理。
信心生产价值。
现在中国出口许多产品到国外,有些质量超过日本货,可价钱却低很多。我想这是我们中国人过谦吃的亏。
西方人什么都是先看重自己的。各种优惠、赔偿等,都是自己人先得,然后才考虑外人。
14、常输是游戏规则使然
一个人要赢得竞争依赖于他自己可控的优势与弱点,也依赖于外在于自己不可控的因素。更依赖于竞争的游戏规则和所用的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首先,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增加自己的优势,减少自己的劣势。这是他自己可控的因素。当然可以增加赢得可能性。然而他是否真能赢,还依赖于外在机会是否存在,是否机会均等。如果机会足够小,威胁足够大,即使自身努力也难以成为赢家,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二,如果一个人在竞争中总是输而无机会赢,这决非此人不想赢或他比某人低级愚蠢,而是竞争的游戏规则于他不利。在这种游戏规则下,他的优势不能被评价,而弱势反被评价,游戏规则有利于他的对手。例如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价高者得,价低者出”。有生意眼光的人总是赢家,有资本的人也总是赢家,而有些人无论怎样努力,最终还是赤贫,因为这游戏规则对他不利。
其三,一个人赢了,我们须问他是用什么手段赢的,一个人输了,必须问他是如何输得。
其四,任何一个人,总有他不可克服的约束条件。
最后,要问赢得目的是什么。

三、中西文化断想
文化的杂交有两种结果,一是优势杂交;二是劣势杂交。所以,两种文化交汇的时候,一定要有引导,以防止劣势杂交而保证交汇的文化优秀。
1、人类千年的功过
人类匆匆的脚步,很快又走完了36.5万天,21世纪的脚步,已迎面踏进人类的生活。回首千年,人类既聪明也愚蠢,既有功,更有过。人类的聪明使科学昌明,却使环境恶化;使物质生活改善,却使精神生活空虚;制度的实验一个接一个,几乎每个制度在制造繁荣时,也制造灾难;人类追求和平,却更好战争。人类并没有成熟,她还在人头马的阶段: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2、治家与治国
西方以治国之法治家;中国以治家之法治国,各有优劣。
中西文化大致是互补关系,是以西补中,以中补西的关系,具体可为宏观西化,微观东化。
西法治国有效,中法治家治企业有效。即以法治与市场的方法治国,以道德秩序治理家庭、企业。
3、东西文化对比随想
东西文化之所以在文化上互相攻击,争论不休,就是因为他们各自都以自己的文化价值为尺度去评判他人的文化。
东方文化的主流是儒佛道,尤其是儒家文化。
文化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可见的行为方式;一是不可见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信仰。东西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两部分,有一些是共通的,如都认为和平和守信是好的。
(1)东西文化的第一个区别,也是最本质的区别,是责任、义务和权利之间的差别。儒家文化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却不强调社会对个人权利的界定和保护,不强调人与人之间清楚的权利区分和对权利的互相尊重。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强调社会对个人人权和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却不强调个人对社会人对他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东西文化的第二个区别是价值判断的方式不同。西方人重效果判断,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重动机判断。对于西方人而言,什么是动机和出发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好不好。对于中国人而言,首先判断人们的出发点和动机好不好,然后才看效果,这两种衡量好坏的不同方法,使得西方人特别重视达到目的的手段体系,达到目的的效率和效果。而东方人则特别强调证明自己是好人,是好的出发点和动机,对于效果和达到目的的手段反而不去尽量努力寻求。其结果是西方文化导致手段体系发达而道德不张,东方人则重道德而手段不张。
(3)东西文化的第三个区别是对人性的假设不同。西方文化假设人性恶;儒家文化假设人性善。故西方文化主张法治,儒家文化主张德治。
(4)东西文化的第四个区别是思维方式。西方人重演绎与分析,中国人重归纳与类比;西方人善于把整体分成部分,然后把每一部分都变成专业化、专门化。并且西方人也善于在纯粹的假设上作理论推演,以发现更为深层的东西。东方人则善于归纳与类比,从类比和归纳中发现一般规律,发现新的东西。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从一般到特殊,而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从特殊到一般。
(5)东西文化的第五个区别是世界观上的一元世界和两元世界的区别。儒家文化重视现世,西方文化认为有帝国与王国存在。
(6)东西文化还有很多区别。例如儒家文化主张以治家的方法治国,西方文化主张以治国的方法治家;东方人重内容,西方人重形式;东方人喜欢内斗竞争,西方人喜欢外斗竞争;东方人讲情理法,西方人讲法理情;东方人讲谦虚,西方人讲自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4、东西方的价值判断标准
一个理想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应根据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效果判断与动机判断的双重标准的比重,并且配合以完善的法治。
一个好的价值判断标准应是效果判断与动机判断二者的结合,而取一个适当的比重来判断好坏。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社会以效果判断为主,以动机判断为辅,并有严格的法治,其社会效果就会比较好,这是因为在法治的约束下,人们追求目的不能不择手段。
5、中国文化四论
要探讨中国落后之原因,改造之途径,未来之发展,不能不讨论中国文化问题。
中国的今日落伍问题是制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中国的制度是中国人的选择,而文化影响选择的价值标准。
(1)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
儒家的治国文化,不利于甚至阻碍市场制度的产生,但给定市场经济制度,儒家文化则必西方文化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更具竞争力。
儒家治国文化,可归结为一句话,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曰以治家的方法治国。治家的法则主要是道德规范即人治,分等差而治之,家长治家,家人治于家长。
治家的方法,推广于微观组织例如公司的管理,是有效的,甚至是优越的。因为具有儒家文化的中国人家庭内部没有利益之间的相互算计、计较,但并不影响家庭成员尽力为家庭奉献。如果把这种文化和道德准则带入公司等微观经济组织中,使职员、工人感到公司就是家,那么公司的管理成本就会大大节省,而工人的激励程度与合作程度并不下降。
(2)工具道德与目标道德
中国是一个讲道德的国度,几千年前就鼓吹以道德治国,但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公德呢?
因为中国人把道德当手段,甚至当作治国的手段,这就使道德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在人治的中国,人们讲道德、讲礼貌、讲敬老敬上,这是因为这样可带来功利,不这样做就要损失功利。在公共场所讲道德不增加功利,不讲公德也不失去功利使然。中国是一个讲工具道德的国家,人们的礼貌、笑脸相迎、点头哈腰、道貌岸然后面,总是带有某种目的的。
在法治国度,道德是作为目的本身即目的道德的。不守法就会失去功利,但不讲道德并不损失功利,讲道德也不增加功利,在此种情况下,人们仍彬彬有礼,这说明人们讲道德的后面并不带有功利的目的。就是说,人们把讲道德当作目的本身去享受。
要使国人讲公德,根本之法不是教育,而是实行法治。
(3)价值的理性与工具的非理性
中国人只管价值理性或曰情感价值理性常导致中国人忽视对工具理性的探求。工具理性(制度、法律、政策程序)不发达,科学和工具落后导致发展落后。
(4)人权自由平等
中国儒家文化缺乏人权、平等和自由精神,因为它是一种信仰等级特权的文化。
6、平等待己的功效
如果你不尊重本族,劣待本族,别族也就不会尊重你,更不会善待包括你自己在内的本族;如果你不尊重自己的家人,别人就不会尊重你和你的家人;如果你不尊重自己的老百姓,别人就不会尊重你的老百姓,也不会尊重你。这就是平等对待本族的功效。
我一直梦想有一天中国人能像对待外国人那样平等地对待中国人自己,我也一直梦想有一天政府能向上待外国人那样平等地对待自己的老百姓。否则,做一个中国人就太可悲了,到了外国受外国人的歧视,回到中国人的圈子中受中国人的歧视,到处不是人。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如此不自尊,如此劣待自己人,如此没有自信,如此崇洋媚外,悲哉!
7、尺度与公正
世间的公正要以一个适当的或最佳的尺度结构来界定。人类之所以把公正用一把尺度界定,是人类理性的盲点造成的。
任何单一尺度面前的人人平等都不是真正的公正。一个最佳的界定公正的尺度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社会中每个人,至少是每个利益集团的不同能力、优势和对社会的贡献要与他们从这个社会所获取的回报所适应。
第二、一个最佳的尺度结构必须正好消除每一个利益集团用非生产性活动破坏尺度本身的动机。
8、英雄与明星
现代传媒正把人类推向一个浅俗而缺乏理想的世界。因为理想、高深的思想和精神的极致没有足够的市场价值。这就使物质的富有与精神的贫困同步而行,“交相辉映”。
比较一下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20世纪末乃至21世纪初,我们会发现前者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后者则是明星辈出的时代,前者是英雄领导时代,后者是明星引导潮流。何因也?通讯交通传媒的发达与商业价值碰撞使然。
9、公德与私德
要取得公德与私德上的一种均衡关系,必须找到法治与人治的最佳结构,必须在重视义务与责任的同时,也要重视人的权利的界定。
10、负面的真谛
有负面的存在,追求正面才显出意义来。完全消灭了负面,人生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意义全无。一切东西的珍贵都在于它们的稀缺,而稀缺正是负面的东西。
11、观念比知识更重要
所谓观念,就是人们对事物对世界的看法,对好坏对错的认知标准,对行为方式、社会规范的概念。两个观念格格不入的人合作,其克服观念矛盾的合作成本会很高。
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比方遵守合同的观念,公平竞争的观念,交换、贸易相互得益的观念,讲信誉不欺诈的观念,别人正当致富发财不眼红的观念等。
12、宗教的经济效果
每一种宗教,都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都对信仰者产生强大的约束力。正是宗教的这种抑恶扬善的功能,对社会产生正面的经济效果。
13、领导风格
现代管理关于领导的理论的一般结论是有效的领导者,是由有效的领导风格所决定的。然而哪一种领导风格最有效却存在各种学说。
领导与管理是不同的,管理是管理事,领导是激励和鼓舞人。所以好的管理者不一定是好领导,反之亦然。领导有两种职能,一是维系和凝聚团队;二是领导团队完成一切任务。与此相应,也有两类领导风格:一是关心人,以人为导向的领导风格;一是关心任务,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的领导风格。两种风格不同程度组合,又可派生出多种中间风格来,典型的风格有四种:一是重关心人,轻关心任务;二是重关心任务,轻关心人;三是关心人也关心任务;四是轻关心人也轻关心任务。
到底哪一种领导风格更有效呢?按目前流行的情境领导理论,任何一种风格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依赖于三方面情况组合:一是领导者的价值观、背景与能力;二是被领导者的价值观、背景与能力;三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与阶段,按照这种变化不断调整领导风格才能有效。
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要求有不同的领导风格。在初始阶段,要重关心任务,轻关心人的关系。领导者必须以条规对下属严格管理,保证任务的完成。因为下属还不熟悉情况,缺乏自治能力。在第二阶段,随领导对下属的信任和支持增加,领导必须既高度关心任务,也高度关心人的关系。在第三阶段,下属有了更强的能力、成就感和责任心,因此领导的直接指导不再需要,但领导仍需支持与小心谨慎。在第四阶段,下属有了更多的自信、自我指导和经验,领导的支持与鼓励已不再那么重要了,因此,领导应该放手让下属自治,采用低度关心人的关系,也低度关心任务的态度。
14、情理法与法理情
在情理法的中国,人情味重,什么事都可以想想办法,托托人情,走走关系。这是一种自然保险系统,人们容易在艰苦的环境下度过难关。因此在中国人事关系极为重要。
在法理情的西方国家,人情似纸,相互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什么矛盾,先讲理,后上法庭,简单明了。西方虽淡薄人情,却十分讲公正、平等;中国人情味重,却易产生不公正。

『柒』 怎样做好施工企业项目部的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铁路建筑总公司电化局洛湛铁路项目部党委书记 王戈辉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激发广大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为重要,它对保证项目的正常施工生产,确保项目的安全优质,促进项目效益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如何进一步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施工生产的每一个角落,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最大份额,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因此,面对新的挑战必须采取新的对策,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一、抓班子建设,发挥核心作用 班子是龙头,是企业的主心骨,抓好班子建设,使“一班人”真正成为开拓进取、勤政廉洁、团结务实的核心是施工企业项目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我认为在班子建设上应主要突出三个坚持: 1、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做到工作再忙,任务再重,班子的学习不放松。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认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具体要求,这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所以理论学习至关重要,我们要用学习制度来确保理论学习内容的落实。 2、坚持以勤政务实为重点,领导干部要吃苦在前,勤政务实。项目建设,尤其像我们这样的铁路施工项目,往往是地处边远山区,崇山峻岭,其条件之艰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这就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必须与职工同吃同住在工地,攻坚抢险站在前面,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动职工,以自己的实干精神带动职工,这样的班子职工才信服,这样的班子职工才拥护。 3、坚持清正廉明常抓不懈。俗话说“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公正廉明的班子,才在群众中有威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经常学习中央有关反腐倡廉的文件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利用一些重大的行贿受贿案例作为警示教育,使每个班子成员真正懂得珍惜前途,珍惜家庭的重要性,时刻做到警钟长鸣。 二、抓队伍建设凝聚人心,充分发挥职工在施工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 首先是要解决好职工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等精神支柱问题。其次要教育职工正确看待和评价企业在发展中因特殊原因造成的一些不合理问题,要结合实际,立足以“理治、情治、法治”三管齐下的原则,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作用。三是进一步深化职工素质教育,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选择优化载体,加大培训力度,每个项目在开工前都要举办岗前培训,对职工进行时事、安全、质量全方位的教育。最后要进行理论考试和专业操作检验,实行优胜劣汰,以此激活竞争上岗机制,通过岗前练兵,技术比武,科技竞赛和师徒传帮等活动,营造全员学科学、钻技术的热烈氛围,造就职工“精一、会二、懂三”的专业技术水平,切实提高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 三、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为施工生产注入活力 通过抓精神文明建设,为施工生产和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从思想建设上,要对项目部各工点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学习和基本路线教育,重点是坚持一个理论,高举一面旗帜,弘扬一种精神,使广大职工从思想上得到了根本提高。二是从道德建设上,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一个月对全体职工进行一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把职工的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融为一体。三是从文化建设上,我们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不分工点大小,都要为他们订阅报刊杂志,让他们及时了解时事政治和国内形势,并配备电视机、各种图书、羽毛球、象棋、军棋,节假日举行书法和球类比赛,陶冶职工情操。四是从活动载体上,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洞的说教,它既有理论的指导,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劳动竞赛来反映和体现,所以在项目施工中要经常开展以施工生产为主题的各种劳动竞赛活动。

『捌』 罗志渊:刘秀如何做到“法治”与“情治”结合 |临渊煮鱼

西汉末年,当刘秀展开地图,总结其统一天下的战绩时,不禁茫然,便对其亲信谋士邓禹说:“天下如此辽阔,如今我才平定了一些郡,到哪年哪月,才能使全国安定下来啊?我真是没有把握呀!”

邓禹回答:“现在天下群雄兴起,战乱不息,前景难测,但是万众都盼望明君出现,自古以来,兴亡都在于仁德的厚薄,而不在于土地的多少,只要你不灰心丧气,一心一意积王者之德,最终天下一定会归于统一的。”

邓禹才识过人,年少就有知人之明,不但善于善于运筹帷幄,还能够冲锋陷阵。在此,他向刘秀强调“兴旺在于仁德的厚薄”,也就是要求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好的品德,做到以德服人,树立儒家“仁者爱人”的管理思想。

刘秀采纳了邓禹的建议,半个月后,他率领将士击败了称作“铜马”的农民军,对那些愿归降的将士,不但不治罪,反而维持原职让他们参加刘军,继续作战,对归降的将领们还一一封侯,并下了一道命令:“投降军队不予整编,维持原编。”刘秀对降军的厚待,正是这种仁爱思想的体现。

在管理上,一个高效的团队不但要靠严历、严密的管理制度来约束每个成员的行为规范,更要靠融洽、和睦的环境来激发每一个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法治”的同时,更重视发挥“情冶”的作用。刘秀对这些降军,也是注重以情感人,让他们感受到其内心的真诚。

刘秀对降军这样恩宠有加,致使他们都不敢相信,心中不免疑惑不安。于是,刘秀经常单骑巡视各营地,此时若有人想行刺,那几乎是唾手可得。然而,众将军将士见刘秀如此信任,不由得产生了景仰之心,都异口同声地说:“刘秀能推心置腹,诚恳待人,不怀疑我们,真是一位宽仁长者。以前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他居心叵测,回想起来实感惭愧,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上刀山,下火海,我们在所不辞。”

从此以后,这些降将跟随刘秀南征北战,披荆斩棘,为最终平定天下混乱,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因为刘秀的诚恳待人,以身作则,使其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才能够获得下属们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而不是恭维和奉承,最终团结一致,勇往直前。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作为领导者,在对待员工的层面上,也要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激励人和造就人。总之要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与人为善。只要领导者能从尊重人格、尊重个性的角度多下功夫,以君子之心度他人之腹,就能感化部下,搞好团结,成为一位贤明豁达的领导者。


『玖』 如何理解儒家的“父子相隐”观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对于孔子这里提出的“父子相隐”的主张,千百年来的注释者都是阐释论证其合理性,并未提出过异议。 《汉书·宣帝纪》:“父子之情,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无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从那时开始,古代的法律已经有明文,一般不追究“父子相隐”的罪过了,这是合乎事理人情的。 邓晓芒教授在《南风窗》发表《对儒家“亲亲互隐”的判决性实验》,其中提到:刘清平教授认为“亲亲互隐”的不正之风是导致今天社会普遍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引起了儒家信徒们的围攻。2005年出版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70万字中有60多万字是攻击刘清平的观点的。2007年,邓氏为刘清平的观点辩护,招来了反对人士的轮番作战,论战持续了一年半。邓氏的文章全部收在《儒家伦理新批判》一书中。 邓氏认为,儒家的“亲亲互隐”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当它维护一家的亲情的同时,必然无视和损害另一家的亲情,如果家家都是不依不饶地维护自家的亲情,则将导致天下大乱、无法无天。由此就需要一个专制的大家长即百姓的“父母官”来处理各家之间的冲突,这就造成了中国几千年权力通吃的现状,也是中国几千年专制的“正当性”根基。 父亲的行为不良,侵害他人利益,触及法律,儿子予以揭发,叶公认为这是正直的表现。孔子没有说揭发父亲攘羊的行为不能算“直”,但他显然认为这种“直”的层次不高。他提出了另一种貌似不“直”而“直在其中”的表现,那就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父母和子女之间互相包庇和隐瞒过失,怎么可以说“直在其中”呢?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人们对孔子这一观点的解释也往往显得过于简单。杨伯峻云:“孔子伦理哲学的基础就在于‘孝’和‘慈’,因之说父子相隐,直在其中。”李零云:“孔子是亲情至上主义者,他提倡的为尊者讳,在中国是个坏传统,至今仍很有市场。领导、父母、老师,干什么坏事都得遮着,居然以为美德。谁不遮,谁倒霉。” 人们的品德分为很多层级,但真正能做到大公无私的境界是不太可能的。由于贪利,像“攘羊”这样的不良行为,古往今来十分普遍,这种行为的性质恶劣程度并不严重。像这类的事情,属于法律可管可不管的临界处,应该是在“民不告官不究”的范围内。儿子揭发父亲攘羊,这可以算是以公理而废私情,算不上“大义灭亲”,倒是有点“小义灭亲”的味道。 父亲攘羊这类事,儿子将他揭发了,这表现了儿子的“直”,官方对儿子的行为无可厚非,甚至还得予以肯定和褒奖。但其后果是父亲名誉扫地,父子关系恶化,家庭形象因之而受损,家庭生活的味道也因之而大变,这都是人们可以想见的。按照事理人情,人们通过儿子揭发父亲攘羊这件事,自然会想到其父子情感关系的淡漠,家庭氛围的不理想,甚至会认为儿子想靠出卖父亲而求取名誉。如果从客观功利效果来衡量的话,儿子这样做恐怕有失偏激,不甚理智,得不偿失。“大义灭亲”是无奈之举,应该被理解和肯定,至于“小义灭亲”,恐怕就值得斟酌了。儒家主张对人们的小过要宽容和赦免,攘羊之过的性质不能算严重,当儿子的完全可以采用告发以外的其它方式来对待。 为什么要“隐”?因为事情不体面,“隐”的原因就是“知耻”,就是对家族声誉的维护,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从“隐”的动因来看,它还是包含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子女对父母的过失要“隐”,虽然有碍公理,但却是事理人情的自然趋向,在任何社会环境下,要求人们做到大义小义都“灭亲”,事事处处都“存天理而灭人欲”,这显然有点不切实际。尤其是在“小过”的范畴内,更有通过“法治”解决问题和通过“情治”解决问题的区别。 儒家主张为父母“隐”过,但并不主张对父母之过视而不见,子女对父母之过有“谏”的责任。家丑虽然不外扬,但其内部却是要依理解决的。《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所谓“几谏”,也叫“微谏”,就是“不显谏”,就是要委婉迂回地谏。《礼记·曲礼下》:“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礼记·祭义》:“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礼记·坊记》:“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这些材料都强调的是子女在父母的过失面前的劝阻行为。 子女有过失,父母应该承担失教的责任。父母有过失,子女也应该承担失谏的责任。如果子女平时能对父母之过不失其谏,便可以降低父母之过的频率和程度,不至于小过酿成大过。父亲攘羊,平时必有贪利的不当表现,当儿子的应当谏阻。攘羊的事实已经形成,当儿子的还可以再谏,哪怕谏到“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的地步,如果能达到妥善处理的结果,也总比告发出来要好。难道在这类事情上,就没有比告发更好的处理方法了吗? 告发父亲攘羊,这种正直无疑是一种偏激而简单的正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做法貌似不直,但如果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中,确实有“直在其中”的道理可言。什么叫“直”?恐怕应该是追求最大程度的合理化结果。许多能够在家庭和亲情这一特殊的机体内自我调节和消弭的矛盾,非要一切都诉诸法律不可,恐怕不是应该被提倡的做法。儒家一贯主张德治、礼治、情治,这些思想对社会问题所能发挥的干预作用,决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思想所能包办的。同样的道理,儿子拣到了钱包,便据为己有,把钱给花掉了,当父亲的面对这样的事有多种选择,是直接揪着儿子的耳朵送到派出所而揭发他不当得利呢?还是自己进行教育劝导,然后采取其它的补救措施呢?在这种情况下,当父亲的对待儿子的不良行为是该先“隐”着呢?还是应该立刻公之于众呢?面对这类事实,也许持不同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但是如果从追求最大程度的合理化结果的角度来看,从儒家思想的整体结构来看,恐怕简单地否定孔子意见的做法还是值得斟酌的。 《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是说,处理诉讼案件,我和别人是一样的,大家都是据法行事,孔子追求的目标是息讼。“听讼”易,那是法制社会,“使无讼”难,那是大同社会。儒家在不废法制的基础上,追求通过教化而达到“讼庭生草”的境界,这有什么不对吗?

『拾』 中外关系文化的差异

很难找到,现在提供一点相关的资料,看对你是否有帮助。

2、关于价值的断想
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切经济、政治、文化、习惯、心理和客观存在的稀缺程度之关系的总和。
世上发生任何事件,最终都会反映到价值上来。价值,也是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总和。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能决定价值量。价值只能在各因素(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的体系中由均衡决定。
3、中西文化的盲点:结构理性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一个结构比重的问题。一切对单一和纯粹的追求都是偏见。人们常常在面对选择时进退维谷,这正是缺乏结构理性的表现。
有三种理性存在: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结构理性。
在中西文化中,只有前两种理性,缺乏第三种理性。
价值理性是人们用来判断是非好坏,应该或不应该的一套价值体系。
工具理性是为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体系,如策略、政策、程序、组织、制度、科技手段等。
结构理性是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构造价值结构的理性。例如,义的价值和利的价值都不能单一地适用任何情况。人有时自利,有时利人,两种价值同时存在于一身,那么在何时何地对待何人讲利或讲义,这就必须用结构理性判断。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持同一价值观。这就是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矛盾和价值观应该在结构理性的支配下统一起来,这就使结构理性的含义。
东西文化中为什么有结构理性的盲点呢?就是因为人类有偏执的共性。一旦价值理性形成后,人们就将它固定下来,向一切情况运用。
4、结构理性不是价值观
结构理性是一种方法理性,而不是一种价值理性,它当然与价值相对论和道德相对论扯不上关系。因为结构理性是一种中立于价值判断的方法理性。
结构理性不是一种价值观,而是一种构建价值结构的方法论。它不需要也不可能有一个分析衡量错对好坏的内容准则,按照结构理性的方法理解真理与价值,真理和价值都不是唯一的和绝对的。真理和价值的意义依赖于时空和情势。
5、信仰偏执与人间悲剧
由于人类在理性结构上有盲点,人类常常把信仰的追求推到了极度与偏执的程度。这种对信仰上的偏执,使得人们可以对信仰的追求不顾一切,对信仰的偏执导致了无数的人间悲剧。
人类没有信仰不行,但信仰过度和偏执甚至更加危险。信仰偏执可能是制造人间悲剧的最重要根源。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信仰是绝对正确的,也不可能有哪一种信仰是绝对错误的,人们应该有结构的,有条件的,有程度的接受所有相互矛盾的信仰,形成一个比重、多少、条件不同的信仰结构:“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6、上帝的公平
贫穷吗?上帝让你知足。富有吗?上帝让你贪婪。劳作吗?上帝给你胃口,让你健康。享受吗?上帝让你乏味,给你肥胖。追求幸福者,上帝让你感觉命短,遭受痛苦者,上帝让你感觉寿长。
人世间有各式各样的公平,都不如上帝公平。例如,机会均等,结果均等,起点均等,贡献均等。然而这每一种均等,都有它不可克服的不公平的一面,并且带有一定的负面效果。机会均等,其结果就不会均等。买彩票,每人赢钱的机会是均等的,但结果只有少数人赢得巨款。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机会均等的,但结果却只创造了少数富人。结果均等就绝对公平吗?也不!结果上的均等掩盖了贡献上的不均等,收入上的均等掩盖了成本上的不均等。
7、视角
转化视角看问题,不仅是了解事物的方法论,也是人类行为的道德要求。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不仅以此待人,而且以此待自然、待宇宙、待一切。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会呈现不同的形象,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人与人之间,以个人的视角去观察别人,多少会带有感情的、利益的和理性的偏见。所以我们也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别人看自己。设身处地地看问题常能克服人与人之间的偏见。
首先,我们要学会从别人的利益,别人的感受,别人的经验和知识的角度去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只从自己的利益、感受、知识、经验去看他人,看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人类要学会站在自然的角度、站在其它动物和生物的角度看世界。如此,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其它动物和生物就会和谐得多。然而我们人类对自然物种的分类全是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为判别标准的。
第三,作为一般规律,我们对事物所作的判断,所下的结论,都是从某一视角看问题所作出的,视角一改变,这些判断和结论的正确性就动摇了。
8、动机、手段与效果
一个社会的模式,或各个国家的社会区别,大致就是由那个社会和国家队动机、手段、效果的道德和法律约束标准、方式和侧重点决定的。
在动机、手段与效果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要实现动机,就必须要有手段,有了手段的实行,就一定会带来一定的效果。但社会必须对三者的好与坏、准许与不准许作出界定,也就是说这三者的关系必须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否则人类社会就会变成丛林世界。
当我们分析道德和法律对这三者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道德可以用来约束全部三者而法律却只能用来约束手段。因为动机无法用事实证明,而效果则有许多为人所不可控的因素。也就是说法治是不管动机与效果如何的,只要手段合法,就不能被治罪,虽然有可能受到道德的谴责,而这正是法治的短处。
道德的约束虽没有法律约束那么硬,却比之约束范围宽广得多,道德不仅约束手段,而且约束动机与效果。
我们能找到一套标准是使三者统一起来吗?回答是不能!因此,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管它强调的是何种标准,总是会存在一定缺陷的。不过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任何一方面的标准若绝对化而完全不顾及其他标准就一定是不好的。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中庸之道似乎可以做得到的,所以一个社会应该是法治、德治与情治的有机结合。
9、替代的困扰
每个人几乎每天作出一些类似非经济的替代决策。当你作出这些替代决策的时候,你去追溯过躲在这些决策后面曾经困扰过你的那权衡替代的尺度吗?那就是你最深层的价值观。
例如对不同对象的爱如何替代。对生命、自由、爱之间的替代也是如此。
10、争名与逐利
追名逐利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驱动力。天下熙熙,皆为名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利而往。大致而言,人是争名夺利的动物。所以有人把人类社会叫“名利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人逐利,与鸟无异。“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说人争名,与雁有同。
现代经济学,是用自利与理性解释人们的行为,即认为人类是逐利的理性人,又叫经济人。
按照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说法,以私产为基础的自由市场制度安排,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解,它使得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社会得益。
现代经济学,尤其是主流经济学,却很少研究人们争名的社会效果。人们争名也会像逐利那样有利于全社会吗?
人类争名,基本上是一类相互抵消的浪费性行为。
人争名的根源是来自人的嫉妒本性。对于整个社会利益而言,逐利优于争名,因此在经济活动中的争名之风不可长。
11、耻的标准和功用
有什么样的荣耻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
东方人以好、坏为标准,西方人以对错为标准。
12、信誉无价
一个人,一家公司都输不起信誉,何况一个国家?
“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个名声讲到老。”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从此处得,将从他处失,并且是永远损失下去。
13、信心与价值
假若我们中国的自尊、自信心能增强,同样的出口商品定能换回更多的外汇。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信字若指信心与自信更有哲理。
信心生产价值。
现在中国出口许多产品到国外,有些质量超过日本货,可价钱却低很多。我想这是我们中国人过谦吃的亏。
西方人什么都是先看重自己的。各种优惠、赔偿等,都是自己人先得,然后才考虑外人。
14、常输是游戏规则使然
一个人要赢得竞争依赖于他自己可控的优势与弱点,也依赖于外在于自己不可控的因素。更依赖于竞争的游戏规则和所用的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首先,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增加自己的优势,减少自己的劣势。这是他自己可控的因素。当然可以增加赢得可能性。然而他是否真能赢,还依赖于外在机会是否存在,是否机会均等。如果机会足够小,威胁足够大,即使自身努力也难以成为赢家,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二,如果一个人在竞争中总是输而无机会赢,这决非此人不想赢或他比某人低级愚蠢,而是竞争的游戏规则于他不利。在这种游戏规则下,他的优势不能被评价,而弱势反被评价,游戏规则有利于他的对手。例如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价高者得,价低者出”。有生意眼光的人总是赢家,有资本的人也总是赢家,而有些人无论怎样努力,最终还是赤贫,因为这游戏规则对他不利。
其三,一个人赢了,我们须问他是用什么手段赢的,一个人输了,必须问他是如何输得。
其四,任何一个人,总有他不可克服的约束条件。
最后,要问赢得目的是什么。

三、中西文化断想
文化的杂交有两种结果,一是优势杂交;二是劣势杂交。所以,两种文化交汇的时候,一定要有引导,以防止劣势杂交而保证交汇的文化优秀。
1、人类千年的功过
人类匆匆的脚步,很快又走完了36.5万天,21世纪的脚步,已迎面踏进人类的生活。回首千年,人类既聪明也愚蠢,既有功,更有过。人类的聪明使科学昌明,却使环境恶化;使物质生活改善,却使精神生活空虚;制度的实验一个接一个,几乎每个制度在制造繁荣时,也制造灾难;人类追求和平,却更好战争。人类并没有成熟,她还在人头马的阶段: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2、治家与治国
西方以治国之法治家;中国以治家之法治国,各有优劣。
中西文化大致是互补关系,是以西补中,以中补西的关系,具体可为宏观西化,微观东化。
西法治国有效,中法治家治企业有效。即以法治与市场的方法治国,以道德秩序治理家庭、企业。
3、东西文化对比随想
东西文化之所以在文化上互相攻击,争论不休,就是因为他们各自都以自己的文化价值为尺度去评判他人的文化。
东方文化的主流是儒佛道,尤其是儒家文化。
文化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可见的行为方式;一是不可见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信仰。东西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两部分,有一些是共通的,如都认为和平和守信是好的。
(1)东西文化的第一个区别,也是最本质的区别,是责任、义务和权利之间的差别。儒家文化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却不强调社会对个人权利的界定和保护,不强调人与人之间清楚的权利区分和对权利的互相尊重。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强调社会对个人人权和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却不强调个人对社会人对他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东西文化的第二个区别是价值判断的方式不同。西方人重效果判断,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重动机判断。对于西方人而言,什么是动机和出发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好不好。对于中国人而言,首先判断人们的出发点和动机好不好,然后才看效果,这两种衡量好坏的不同方法,使得西方人特别重视达到目的的手段体系,达到目的的效率和效果。而东方人则特别强调证明自己是好人,是好的出发点和动机,对于效果和达到目的的手段反而不去尽量努力寻求。其结果是西方文化导致手段体系发达而道德不张,东方人则重道德而手段不张。
(3)东西文化的第三个区别是对人性的假设不同。西方文化假设人性恶;儒家文化假设人性善。故西方文化主张法治,儒家文化主张德治。
(4)东西文化的第四个区别是思维方式。西方人重演绎与分析,中国人重归纳与类比;西方人善于把整体分成部分,然后把每一部分都变成专业化、专门化。并且西方人也善于在纯粹的假设上作理论推演,以发现更为深层的东西。东方人则善于归纳与类比,从类比和归纳中发现一般规律,发现新的东西。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从一般到特殊,而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从特殊到一般。
(5)东西文化的第五个区别是世界观上的一元世界和两元世界的区别。儒家文化重视现世,西方文化认为有帝国与王国存在。
(6)东西文化还有很多区别。例如儒家文化主张以治家的方法治国,西方文化主张以治国的方法治家;东方人重内容,西方人重形式;东方人喜欢内斗竞争,西方人喜欢外斗竞争;东方人讲情理法,西方人讲法理情;东方人讲谦虚,西方人讲自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4、东西方的价值判断标准
一个理想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应根据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效果判断与动机判断的双重标准的比重,并且配合以完善的法治。
一个好的价值判断标准应是效果判断与动机判断二者的结合,而取一个适当的比重来判断好坏。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社会以效果判断为主,以动机判断为辅,并有严格的法治,其社会效果就会比较好,这是因为在法治的约束下,人们追求目的不能不择手段。
5、中国文化四论
要探讨中国落后之原因,改造之途径,未来之发展,不能不讨论中国文化问题。
中国的今日落伍问题是制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中国的制度是中国人的选择,而文化影响选择的价值标准。
(1)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
儒家的治国文化,不利于甚至阻碍市场制度的产生,但给定市场经济制度,儒家文化则必西方文化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更具竞争力。
儒家治国文化,可归结为一句话,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曰以治家的方法治国。治家的法则主要是道德规范即人治,分等差而治之,家长治家,家人治于家长。
治家的方法,推广于微观组织例如公司的管理,是有效的,甚至是优越的。因为具有儒家文化的中国人家庭内部没有利益之间的相互算计、计较,但并不影响家庭成员尽力为家庭奉献。如果把这种文化和道德准则带入公司等微观经济组织中,使职员、工人感到公司就是家,那么公司的管理成本就会大大节省,而工人的激励程度与合作程度并不下降。
(2)工具道德与目标道德
中国是一个讲道德的国度,几千年前就鼓吹以道德治国,但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公德呢?
因为中国人把道德当手段,甚至当作治国的手段,这就使道德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在人治的中国,人们讲道德、讲礼貌、讲敬老敬上,这是因为这样可带来功利,不这样做就要损失功利。在公共场所讲道德不增加功利,不讲公德也不失去功利使然。中国是一个讲工具道德的国家,人们的礼貌、笑脸相迎、点头哈腰、道貌岸然后面,总是带有某种目的的。
在法治国度,道德是作为目的本身即目的道德的。不守法就会失去功利,但不讲道德并不损失功利,讲道德也不增加功利,在此种情况下,人们仍彬彬有礼,这说明人们讲道德的后面并不带有功利的目的。就是说,人们把讲道德当作目的本身去享受。
要使国人讲公德,根本之法不是教育,而是实行法治。
(3)价值的理性与工具的非理性
中国人只管价值理性或曰情感价值理性常导致中国人忽视对工具理性的探求。工具理性(制度、法律、政策程序)不发达,科学和工具落后导致发展落后。
(4)人权自由平等
中国儒家文化缺乏人权、平等和自由精神,因为它是一种信仰等级特权的文化。
6、平等待己的功效
如果你不尊重本族,劣待本族,别族也就不会尊重你,更不会善待包括你自己在内的本族;如果你不尊重自己的家人,别人就不会尊重你和你的家人;如果你不尊重自己的老百姓,别人就不会尊重你的老百姓,也不会尊重你。这就是平等对待本族的功效。
我一直梦想有一天中国人能像对待外国人那样平等地对待中国人自己,我也一直梦想有一天政府能向上待外国人那样平等地对待自己的老百姓。否则,做一个中国人就太可悲了,到了外国受外国人的歧视,回到中国人的圈子中受中国人的歧视,到处不是人。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如此不自尊,如此劣待自己人,如此没有自信,如此崇洋媚外,悲哉!
7、尺度与公正
世间的公正要以一个适当的或最佳的尺度结构来界定。人类之所以把公正用一把尺度界定,是人类理性的盲点造成的。
任何单一尺度面前的人人平等都不是真正的公正。一个最佳的界定公正的尺度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社会中每个人,至少是每个利益集团的不同能力、优势和对社会的贡献要与他们从这个社会所获取的回报所适应。
第二、一个最佳的尺度结构必须正好消除每一个利益集团用非生产性活动破坏尺度本身的动机。
8、英雄与明星
现代传媒正把人类推向一个浅俗而缺乏理想的世界。因为理想、高深的思想和精神的极致没有足够的市场价值。这就使物质的富有与精神的贫困同步而行,“交相辉映”。
比较一下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20世纪末乃至21世纪初,我们会发现前者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后者则是明星辈出的时代,前者是英雄领导时代,后者是明星引导潮流。何因也?通讯交通传媒的发达与商业价值碰撞使然。
9、公德与私德
要取得公德与私德上的一种均衡关系,必须找到法治与人治的最佳结构,必须在重视义务与责任的同时,也要重视人的权利的界定。
10、负面的真谛
有负面的存在,追求正面才显出意义来。完全消灭了负面,人生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意义全无。一切东西的珍贵都在于它们的稀缺,而稀缺正是负面的东西。
11、观念比知识更重要
所谓观念,就是人们对事物对世界的看法,对好坏对错的认知标准,对行为方式、社会规范的概念。两个观念格格不入的人合作,其克服观念矛盾的合作成本会很高。
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比方遵守合同的观念,公平竞争的观念,交换、贸易相互得益的观念,讲信誉不欺诈的观念,别人正当致富发财不眼红的观念等。
12、宗教的经济效果
每一种宗教,都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都对信仰者产生强大的约束力。正是宗教的这种抑恶扬善的功能,对社会产生正面的经济效果。
13、领导风格
现代管理关于领导的理论的一般结论是有效的领导者,是由有效的领导风格所决定的。然而哪一种领导风格最有效却存在各种学说。
领导与管理是不同的,管理是管理事,领导是激励和鼓舞人。所以好的管理者不一定是好领导,反之亦然。领导有两种职能,一是维系和凝聚团队;二是领导团队完成一切任务。与此相应,也有两类领导风格:一是关心人,以人为导向的领导风格;一是关心任务,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的领导风格。两种风格不同程度组合,又可派生出多种中间风格来,典型的风格有四种:一是重关心人,轻关心任务;二是重关心任务,轻关心人;三是关心人也关心任务;四是轻关心人也轻关心任务。
到底哪一种领导风格更有效呢?按目前流行的情境领导理论,任何一种风格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依赖于三方面情况组合:一是领导者的价值观、背景与能力;二是被领导者的价值观、背景与能力;三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与阶段,按照这种变化不断调整领导风格才能有效。
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要求有不同的领导风格。在初始阶段,要重关心任务,轻关心人的关系。领导者必须以条规对下属严格管理,保证任务的完成。因为下属还不熟悉情况,缺乏自治能力。在第二阶段,随领导对下属的信任和支持增加,领导必须既高度关心任务,也高度关心人的关系。在第三阶段,下属有了更强的能力、成就感和责任心,因此领导的直接指导不再需要,但领导仍需支持与小心谨慎。在第四阶段,下属有了更多的自信、自我指导和经验,领导的支持与鼓励已不再那么重要了,因此,领导应该放手让下属自治,采用低度关心人的关系,也低度关心任务的态度。
14、情理法与法理情
在情理法的中国,人情味重,什么事都可以想想办法,托托人情,走走关系。这是一种自然保险系统,人们容易在艰苦的环境下度过难关。因此在中国人事关系极为重要。
在法理情的西方国家,人情似纸,相互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什么矛盾,先讲理,后上法庭,简单明了。西方虽淡薄人情,却十分讲公正、平等;中国人情味重,却易产生不公正。

热点内容
劳动法退伍军人辞退 发布:2024-11-08 23:15:06 浏览:645
2020cpa经济法可转债 发布:2024-11-08 23:12:39 浏览:591
大学生村官遵守什么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8 22:17:22 浏览:893
常宁荫田法院 发布:2024-11-08 21:41:40 浏览:913
单位语言规范的规章制服 发布:2024-11-08 21:33:09 浏览:995
非法学考试科目 发布:2024-11-08 21:21:34 浏览:253
邯郸肥乡区法院 发布:2024-11-08 21:12:41 浏览:42
异性恋婚姻法 发布:2024-11-08 20:54:51 浏览:727
所有执法必须符合立法目的 发布:2024-11-08 20:08:58 浏览:495
科克伦律师 发布:2024-11-08 20:08:58 浏览: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