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激发道德动机

激发道德动机

发布时间: 2022-04-18 12:14:40

『壹』 浅谈小学低年级行为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就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一段话:“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儿童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低年级儿童认识水平较低,兴趣又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行为带有很大的情境性、自发性和随意性等心理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一步步地引导,坚持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要求学生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和频率,在不断改正错误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激发情感,引发道德动机
1、以情引情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情感具有移情作用,用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转移,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行为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行为是人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内在的认知和情绪的外在表露。错误的认知和情感,导致错误行为反应方式和不恰当的行为结果。必备的行为规范知识,积极的情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充分利用班集体作为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识,良好的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为了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习惯的要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趣味性,可结合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班队活动等进行,使《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得到学生的认同。在情感的感召下,既能克服知识讲授的单调,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趣激情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前提,对于孩子来说,凡是他们感到有趣的事,他们都乐于去做,因而只有当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和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追求时,教育才易产生积极的行为。不是简单的规范宣讲,而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趣激情,激发学生的向上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对学生进行“认真学习”这一内容的教育时,我就给学生讲瓦特、牛顿小时候认真学习的故事,并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与长大成为科学家有什么关系?孩子们一致认识到由于他们对待学习总是十分的专心,遇到困难穷追不舍,所以长大了才能在科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在学习上,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编一些琅琅上口的行为习惯“三字歌”,让学生在课间通过拍手游戏,不知不觉地铭记于心。通过这样以趣激情,孩子们的情感在胸中会油然而生。
3、以境生情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人格魅力和精神修养的凝结。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揭示了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中,进行情感体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班队活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设置情景,让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来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从而指导个人行为。如母亲节前夕,为了了解妈妈的辛苦及对孩子的疼爱,就组织学生们通过回忆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真实的小故事,并亲自演一演;观察妈妈一天的工作,说说妈妈的心事,让孩子们深深地体验到妈妈对自己的疼爱,在此基础上开展“真情的回报”活动。
二、有效训练,促进道德行为形成
“百说不如一练”,“习惯”要“习”才能“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良好习惯的行为要求,反复进行行为训练。训练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活动的载体,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行为从被动到主动的过渡,从而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1、小处入手,逐项训练
为了克服训练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细节训练不到位”的弊端,可以从小处入手,每周确定一个具体的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意识的严格地反复训练。比如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我们可以采用表演、讨论会,实际操作、唱编童谣等方式。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抓住契机,使训练细仔、及时、到位。
新学期的第一天,当十几本大大小小的新书及学具卡片像小山似的堆在孩子们的面前时,孩子们兴奋极了,迫不及待地翻看起自己喜欢的书来,顿时,桌子上显得杂乱无章。于是我抓住时机,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整理课本的训练。我让孩子们把课本按大小分成三堆,然后请他们先把最大的几本书放在书包的最后一层里,把中等的书放在第二层里,小的课本和学具卡片放在最前面一层,每一层都要放整齐。我还乘机告诉学生,这些刚发的书,我们要让它穿上新衣服,平时的时候,要让“新衣服”保持干净,以后,我们还要来比一比,看谁能和课本交上好朋友。在以后的4个星期里,我每天利用放学前的5分钟,让孩子们整理自己的小书包,检查课本是否脏了,折角了。几个星期以后,学生已经是习惯成自然了,不管你什么时候检查,他们书包里的书都会放得整整齐齐,他们的课本里也从未见到乱图乱划的痕迹。
从小处入手落实一个个行为习惯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训练的实效性,这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真可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
2、循序渐进,分解训练
对有些目标的达成,想让学生一下子养成不容易,所以可以把这个目标化为几个具体的目标,让学生循序前进,从而不断进步,最后达成质的飞跃。
在进行某一具体内容教育时,则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在引导学生行为时,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远处着眼,近处入手。 如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应根据班级情况、学生年龄特点,在教育内容上体现教育目标的递进性,低年级以“不说谎话”、“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借东西、捡东西要归还”为主,在低年级可以开展“夸夸我诚实”活动,通过讲身边的诚信故事、做一件诚实的事情,说一句诚实的话等,使学生认识到诚实才能让人更美丽。 又如在进行“认真完成作业”这个目标的训练中,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它分解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认真完成作业;第二阶段为: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第三阶为: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样,不仅给了学生训练的阶梯,更给了学生前进的动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着达成目标后的快乐,同时,更有利于终极目标的达成。
3、脚踏实地,反复训练
行为习惯的教育要反复抓,抓反复,才会卓有成效,才能真正做到落实。作为班主任,我总是抓住每一个契机,对学生的每一个行为习惯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从而使整个班级变得文明、有序、向上。每次接收一年级的新生,总会看到孩子们第一次排队时的情景:他们喜欢你拉我,我拉你;你一言,我一语;你踩我,我踩你;踢一脚,走一步;有的甚至会倒着走……面对这种现象,我总要多次反复地对他们进行排队行走的训练。新学期刚开始,我充分利用每天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进行训练。首先,要求每一个孩子排好队,不出声。其次,要求他们走路时挺起胸向前看。然后,要求他们走路时路队要整齐。刚开始,孩子们把训练当一回事,但到放学排路队时,又是另一番模样。于是,我又抓住每一次排路队去综合楼上课和出操的时机进行监督训练。两个月后,孩子们大多能做到自觉排好队伍行走了,但还是有个别十分调皮的孩子会出现离开队伍的现象。为此,我又利用中午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训练。半个学期后,孩子们基本养成了排着队伍整齐行走的好习惯。
三、优化评价,强化道德行为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平时的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建立规范合理的班级评价制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1、采用亮星银行星级评价
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特点,笔者认为采用亮星银行积分评价的方式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如在班级中我采用了亮星银行星级评价制。即:把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如: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礼仪习惯、安全习惯等五个方面,每一个习惯下面再分解出具体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每周进行量化评比。采用等级记分,星级评比。每一方面的总分为4分,共计20分,如累计分数达到16~20分者为三星级;达到10~15者为二星级。10分以下的为一星级。根据每块内容的累计积分,每周评出学习星、卫生星、劳动星、礼仪星、安全星,并把学生的名单(附照片)张贴在周明星栏中
通过学生的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这些多元评价方式,孩子们每周都能朝着争三星、争明星的目标努力,其行为习惯的教育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2、实施美德存折记录评价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从小培养孩子优良的品质,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发展。为此,我在班级中又实施了美德存折的激励评价。具体操作如下:每个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发现同学做了好事,就可以在自己制作的漂亮的小图案上简单地记录事迹,并贴在这位同学的存折中。[见图1]。这样,这位同学就可以得到一个“金苹果”。一张张精致的存折里记载着每一位同学的闪光点,一个个“金苹果”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还充分利用每周15分钟的品德课进行美德存折记录交流,每一次交流都是对孩子们进行榜样教育的最好时机。这是一种生动而有效的德育方法,对于孩子们的知、情、意、行均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通过这样的激励评价,孩子们都能自觉地向榜样靠近,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以榜样引路,弘扬文明行为,抑制不良行为,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良性发展。
3、利用彩色成长阶梯评价
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利用彩色成长阶梯的评价方式来实现学生的行为目标,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我把成长阶梯设计成六种颜色,即:赤、橙、红、绿、蓝、青,每上一阶梯代表一种进步。[见图2]。平时,由孩子们自己对照成长阶梯的内容,进行阶梯式前进。即:他实现了第一阶梯的目标后,就可以把写有自己名字的那颗星星贴到第二阶梯,依次类推。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自我评价,
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主动发展。实际上就是激励学生不断向更高的行为目标迈进。
同时,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对比,当看到别人比自己爬得高的时候,落后的学生就会努力地赶上去。当超过别人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并且他还会继续努力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地登攀新的目标,不断实现超越。学生的成长就是在追求更多的“美”的过程中,不断实现“阶段觉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获得不断提升和发展。因此彩色成长阶梯的评价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成长阶梯。
孩子们在这种隐性的鞭策、鼓励、肯定中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自己的行为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培养得以真正的落实。

『贰』 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
(1)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关联;
(2)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认识;
(3)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叁』 道德行为训练中的四个心理因素的辩证关系如何怎样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

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一)导之以行,落实行动
1.激发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原因,它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道德行为的性质和水平。道德动机的产生主要与个人的道德需要、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等因素有关。有了高水平的道德认识、良好的道德情境、正确的道德需要,就可能产生高尚的道德动机。因此,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需要,并努力将其转化为高级的道德动机。
2.掌握道德行为方式
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教师可通过以下形式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方式:①道德行为方式的讲解和典型行为分析。②榜样示范。在讲解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向学生提供榜样,展示有关道德行为方式,让学生观察学习。③道德行为方式的练习与反馈。道德行为方式一定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教师应重视学生道德行为方式的练习,及时提供反馈信息,纠正不适当方式,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
3.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既可自动实现的道德行为。它可使道德行为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因此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道德行为习惯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的基础上养成的。
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主要有:①在实践中教给学生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使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应该怎样去做。②坚持长期的练习与实践,不怕行为出现反复。③为学生创设良好行为情境。④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⑤可采用一些具体方法如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等办法来巩固好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训练,付诸实践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道德训练,通过道德训练,使学生不仅知道该做什么,更要使学生懂得怎样做。道德训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指人依照他自己的角色来行事,如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便是在扮演他自己的角色;也指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如老师不在,学生干部代替老师管理班级,也是一种角色扮演。儿童游戏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有助于其将来不同社会角色的学习。
2.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表现,具体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检查、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教师不仅要充分信任学生,而且还要有明确的外部监督和检查措施,帮助学生能够逐步过渡到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是以学生自觉参与他们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也是进行教育的最有效方法。这种教育效果最真实、最牢固,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在结束学校生活后,学生也会朝着道德修养的目标不断前进。
3.善于运用奖励和惩罚
奖励和惩罚都是一种强化,它可以对人的复杂行为起到一种反馈作用。在这里,强化与反馈构成了条件反射的核心成份。把这种理论运用于品德教育过程,就产生了“行为修正激励理论”。这个理论指出,当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频率就会降低或消失。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奖励,就会使社会期望的行为得到巩固和保持,这就叫“正强化”。它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向上、愉快的情绪。奖励的形式有奖赏、表扬和赞许等。相反,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或惩罚,就会使社会不期望的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或消失。它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吸取教训,去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4.树立榜样,促进迁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应该给学生提供榜样行为,使学生通过模仿,并进而发生态度与行为的迁移,促进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与道德行为的形成。在通过榜样示范进行道德行为训练时,应考虑榜样行为的情境因素。情境安排应注意两方面:一是以各种变式来安排榜样示范行为的情境,即榜样示范的行为本身的本质方面保持不变,而情境的非本质的因素和条件应加以各种变化;二是注意安排从榜样示范的训练情境逐步地向学习者会仿效加以操作的真实生活情境过渡。

『肆』 如何促进初中生的道德素养养成

继续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可见,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是实行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关键。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经过多年班主任的工作,摸索总结了一些初浅的体会。 现代唯物主义心理学认为,品德包含四种心理成分,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同时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自发形成,它是在社会舆论的熏陶下,在家庭影响与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下逐步形成的。因此,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有效的方式方法促进其道德认识的形成,激发其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培养其坚定不移的道德意志,训练并内化其道德行为。因此,在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在品德教育的规律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下面谈谈我作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在思想品德培养的实践中,我经常采取”集体讲解法“,”个别谈话法“以及”集体讨论法“。”集体讲解法法“就是通过各种集体活动的形 式,结合具体事例,由《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以及校纪校规,向全班学生讲解社会道德规范。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使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方法,提高鉴别是非能力。在集体讲解中我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品德状况,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讲究语言艺术和自身的情感感染力,同时尽量采取启发式讲解,尽量地留予学生思考的余地,也视学生集体情况让学生提出质疑,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的参与性。 我在采取”集体讲解法“的同时,更多的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尽量以诚恳,耐心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前提下,针对一定的中心内容,或表扬,或批评,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同时,允许学生作充分的说明,解释和申辩。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劝说情深意切,批评严肃中肯。实践证明,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感受到班主任诚心,关心和爱心,教育才能行之有效,才能晓以明理,动以情理。 如果说”集体讲解法“和”个别谈话法“是班主任处于主动地位,那么,”集体讨论法“则更充分贯彻平等,民主的原则。在德育教育的实践中,我采取的更多的方法是”集体讨论法“。我班的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各抒己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在整个过程中,我作为班主任,既是组织者,又是讨论的普通一员,更是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经常阐明自己的观点,以自身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总之,在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贯彻”教育说服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化学生道德意志,形成学生稳定的道德行为。 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 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除此以外,我还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课外活动,学雷锋做好事等社会实践活动,甚至通过家庭日常生活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班上许多有惰性的学生不象以前那么对班级卫生状况漠不关心了,劳动纪律明显增强 了;有的学生本来我行我素,不把班级纪律当回事,现在变得越来越有集体荣誉感了。可见,各种实践活动既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方法,也是矫正不良品德的一条捷径。 四,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除了要通过组织读书,看电影然后采取座谈,讨论等形式充分发挥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外,更重的是要充分发挥班主任本身良好品德的榜样作用。首先,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培养是一个外在教育的内化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其知,情,意,行的复杂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法丰富多彩,实践证明,只要是符合中学生实际心理,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实施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加强表少年思想品德培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伍』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道德行为是很具体的,如诚实,不故意说谎;尊敬师长;能分享和谦让;不打骂伙伴;爱护环境,不损坏公物;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遵守游戏规则和纪律等。但这些具体的道德行为的培养关系到一系列复杂的品德心理。孩子在社会生活中首先形成的事物是非善恶的认识。认识“好人、坏人”,对好人产生尊重、热爱的情感,对坏人形成反对、厌恶的情感,这叫道德情感。在道德认知的指导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孩子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称为道德动机,并且在动机作用下,孩子会采取有目的行为,称之为道德行为。孩子在坚持道德行为的同时,体现着克服困难的顽强努力,称为道德意志。由此可见,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是十分复杂的过程。父母要了解道德教育的全部过程才能达到目的。
孩子由于认知程度的限制,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主要依据成人的标准(心理学上称为“他律”)。因此,成人必须首先明断是非,以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教育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父母还应该用自己的道德情感来熏陶孩子、感染孩子,使他们从“通情”到“达理”。对于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要给予鼓励、表扬和欣赏,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孩子违背道德的行为要给予批评、惩罚,使他们体验到羞愧、悔恨,这对于发展道德行为是有利的。父母对于孩子的道德行为标准要一致对待,既不能父母不一致,也不能前后不一致。
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要从小做起,如果早期不做,等到孩子长大了重新纠正是很困难的。

『陆』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认为到的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是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强调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
(1)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关联;
(2)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认识;
(3)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柒』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顺序进行。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

(7)激发道德动机扩展阅读

苏联学者提出了教育、再教育、自我教育相统一;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等规律。在西方,各种学术流派各按其理论体系作出不同的表述。

如:道德教育认知学派提出,按照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激发积极道德思维活动,以捉高道德发展水平;社会学习学派提出,通过观察、模仿等社会学习形式,以促进人格和道德的发展;人本主义学者则提出,在情感性学校道德气氛中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人格结构。

『捌』 小学生言行脱节该怎么办

小学生言行脱节是思品教育中的常见现象,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不要有任何泄气行为。那么,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要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要素。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可以这样说,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影响道德认知的倾向;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催化剂;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指导和影响下通过练习或锻炼形成的;同时通过道德行为又可巩固发展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时,不仅让学生知道应怎样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些小学生言行脱节,主要就是道德认知模糊,不知什么是对错,什么是美丑,以致于错把鲁莽当勇敢,在学校与在家里表现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并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比如:培养学生爱劳动的行为,教师可通过班会、课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认清劳动的意义和作用,并把学生对劳动的最初认识上升为带有社会意义的一种信念。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劳动的自觉性,也就不会出现部分学生在校内是劳动积极分子,在校外(特别在家里)是四肢不勤的懒惰者了
二、要培养道德情感,激发道德动机。
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过程中,仅仅让其“知”之深永远不够,还必须让其“爱之切”。小学生接受要求容易,落实要求却很难。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把听到的道理及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内心需要,激发其道德动机,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同时让学生在正面的实践活动中获取良好的情绪体验,有了良好的情绪体验,就可使小学生产生坚强的意志行为,作为教师就要运用“动之以情”的原则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比如:当学生亲眼见到自己做好事给班集体带来好处,并受到师生的一致称赞时,他就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就会有继续做好事的动机。而这种强烈的道德动机犹如机器本身的强大动力。
三、要强化道德意志的训练,注意行为习惯的练习。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虽能产生良好效果、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自制力,一些良好的道德行为不稳定,不巩固,所以我们还应锻炼小学生的道德意志,使他们在行动中克服一切困难去产生良好行为,同时使一些良好的行为经过不断有意练习而成为道德习惯,形成个性品质。当然,意志训练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如:可建立《班级公约》来规范小学生的言行;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小学生任意力集中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我们知道,大部分小学生言行脱节主要就是缺乏坚强的意志品德,若经常在一种良好的行为练习和实践锻炼中进行,言行脱节的现象就完全能得到改观,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而关键的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
总之,小学生言行脱节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教师千万不要认为他们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从而顺利地解决小学生言行脱节的难题。

『玖』 为什么说德育的起点是激发品德发展动机

德育程按照社要求受教育者自身身发展水平计划目促使受教育者思想发变化程促使受教育者思想情意志行发变化程
德育品德:品德发展程德育于发展程调节指导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自身品德发展规律德育调节程
德育构要素:教育者(组织者发行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
德育矛盾;教育者受教育现教育水平间矛盾总起说种社矛盾
德育基本规律:情知意志行(衡量德育水平高低高标准)知起点行终点情教育起点引起受教育者内部思想变化期反复发展程交往统面素
德育原则指导德育纲领于德育内容德育德育组织都具重要指导作用
德育原则:导向原则疏导原则材施教原则知行统原则集体原则尊敬信任严格要求原则面疏导纪律要求原则积极引导克服消极原则致性期性原则
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模仿模式价值澄清模式
德育途径:达德育目标渠道德育途径主要两种:思想道德课科教;社实践课外校外班主任课共青团班等
德育:完德育目标教师教间相互作用
德育:说服榜陶冶熏陶实践品德评价品指导
影响德育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身发展发规律性
我德育途径:社区理健康辅导基革命教育滴
我德育问题:重智力教育轻德育忽视德育首要位
德育目标切实际
德育内容脱离
知行统
缺乏吸引力染力
形式主义夸张主义盛行
改革趋势:重视德育首要位
德育目标要切合实际
德育内容应该实际行习惯性品质发展水平相适应
知行统:社实践工作
德育应该种
应该制宜

『拾』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一、明确要求,教育引导在日常学习与交往中,要讲清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批评和纠正。这样,经常教育引导,及时纠正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怎样做才是一名好孩子,好学生。另外,不断强化《中学生守则》及其它规章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守纪意识。二、为人师表,树立榜样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都具有模仿的特点,教师更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他们往往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求学生讲礼貌,首先自己要做到谈吐文明;要求学生热爱劳动,首先自己要做到不怕脏、不怕累、带头干;要求学生勤奋学习,首先自己要做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想学生做好,务必先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三、从生活点滴做起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在日常琐事中,要根据传统习惯、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有行为的准绳,时刻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讲究卫生,尊敬师长,诚实待人,不打断他人说话等。另外,在生活中家长不能一味的迁就孩子的要求和过多的物质上的满足,以免使他们产生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心理,导致生活上有依赖,学习上则缺乏进取心的不良后果。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捕捉学生思想中的不良火花,使这些不良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一)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俗话说:“要成才必先成人。”成才与成人是不可分割的,除了要使孩子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因素,它的养成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多交流、沟通青少年阶段是汲取各种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不稳定时期。为了使学生能健康、全面地发展,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明确目标和方向,加强思想灌输和情感沟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等,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努力进取,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又如教育孩子不自卑、不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感到欣慰和快乐,因为我们毕竟付出过拼搏的汗水,向成功又迈出了一步。”……就这样,我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谈学习,论理想,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鼓励后进,鞭笞先进,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了学校的教育功能。(三)及时排除消极情绪在当前经济大潮中,有不少不良因素也纷至沓来,有些学生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上贪图享受、在学习上不求上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时,教师要有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教育引导,把粗暴的批评斥责,化作中肯的话语,让学生感到家长的苦心与厚爱,信任与期待。我们还可以用名言名人的事迹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如果不努力学习,长大后悔都来不及了。只有不怕吃苦,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又如:我国的大画家徐悲鸿常说:“任何天才都需要勤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执着追求,顽强进取,最终使他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大画家。学习不能三心二意,悲观泄气,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需要专心努力,持之以恒。这些道理,大部分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五、根据学科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学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工作,容不得我们来半点马虎。在教学中,也可通过学科的实际应用,不断对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的教育。习惯是人行为活动的一种固定化倾向。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习,能产生创新;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妨碍学习的进步,阻碍创新。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进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勤奋好学、充满自信、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教育和训练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好知识,而且要通过学习知识,逐步掌握这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从中受到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养成科学态度,敢于克服困难,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等良好品德。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要求书写整洁,字迹清楚,计算过程完整,发现错误自己改正,找出原因,不懂的题目弄懂后才动手去做,不抄袭别人或别人代做,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待任何事都要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敢于正视错误,自觉查找原因,积极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教育学生养成认真钻研课本的习惯。课前认真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练习遇到困难,带着问题,再去钻研课本,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教育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首先,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在讨论时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其次,教育学生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想法,敢于批判错误的观点,并想方设法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并热情地帮助别人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形成任何事都要有科学的态度,坚持真理,自己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端正思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大而言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

热点内容
代表两会传达民法典 发布:2025-01-16 21:06:52 浏览:848
消防法治警营心得体会 发布:2025-01-16 21:03:28 浏览:267
民法典的全程 发布:2025-01-16 20:25:58 浏览:348
法院公告的形式 发布:2025-01-16 20:16:53 浏览:999
海商法第五十六条 发布:2025-01-16 20:02:11 浏览:39
易制爆化学品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6 19:47:58 浏览:256
公民法形成 发布:2025-01-16 19:39:06 浏览:750
著有道德经为道家始祖的是 发布:2025-01-16 19:29:13 浏览:187
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4 发布:2025-01-16 18:35:23 浏览:965
天津劳动法赔偿金额 发布:2025-01-16 18:01:14 浏览: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