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可以保障
『壹』 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障
社会主义法制最根本保证就是耕者有其田,大家都有饭吃,消灭城乡差别,保护私人的一切财产,以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的医疗体系,保障国计民生最基本法则。
『贰』 法治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法治可以更全面地保障公民的权益,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版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权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不以规则不成方圆,只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人民生活才能更美好。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2)法治可以保障扩展阅读:
民法典的编纂是民主立法的典范。网民在立法中作出贡献:民法典草案共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建议。有关专家认为,民法典从人民中吸取智慧,最大范围凝聚了社会共识,这是该法高票通过的原因之一。
民法典同时也是科学立法、依法立法的典范。5月25日,人民网制作的短视频“民法典诞生要经历几步”梳理了立法流程:2017年3月,《民法总则》出台;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启了对各分编草案的拆分审议;2019年进入审议密集期……
『叁』 什么是法治,法治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法治,顾名思义,法治就是"法的统治"。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 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它要求作为反映社会主体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并在全社会得到有效的实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贯彻。
法治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式, 要求整个国家以及社会生活均依法而治, 即管理国家、治理社会, 是凭靠法律这种公共权威, 这种普遍、稳定、明确的社会规范;而不是靠任何人格权威, 不是靠掌权者的威严甚至特权, 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中国,"法治"和"依法治国"这两个概念是根本一致的,依法治国实际就是法治的另一种表述,二者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要全面认识法治的内涵,必须对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的概念做一下辨析,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法治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法治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必要性
(一)法治与民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法治与民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民主促进法治,法治保障民主。法治强调用法律治理国家,而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超然于政治体系之外的法律是不存在的,法律需要民主以保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法治通过规范政治行为、协调政治关系、解决政治问题等方式,保障民主在政治中的参与性以及民主权利的实现,促进民主政治生活的良性运行。
(二)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
法治,对于限制政府公权力,保障公民私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法治中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在中国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治是保障公民权利奠基石
(二)法治是市场经济的护航员
(三)法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
(四)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
(五)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
(3)法治可以保障扩展阅读
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没有法治。
但要强调,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但是,不可以将“人的作用”与“人治”相等同,两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为基础,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们的法治却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发动和推进,民众似乎处在旁观者的地位而表现出“被动”和“冷漠”。在理论上如何印证现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现实的法治实践中确实存在缺少政府和民众的有效“互动”。
冷静地思考分析和对“依法治理”现状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缺少这种“互动”的现实表现,主要原因在于:民众对于自身的权利不知道,知道不执行,执行不彻底,导致了21世纪初的这个结果。民众们在经历义务教育之后,依旧对于介绍法治的课程并不重视,法治观念、理念很难进入民众内心。
使得法治推动成为看似官方在发动和推进,民众似乎处在旁观者的地位而表现出“被动”和“冷漠”。
法治是依据法律的治理。
法治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含义,它是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亚里士多德就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法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总的来说就是法治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也就是强调两者的统一,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肆』 法治如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就是通过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的利益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伍』 广义的法制保障体系包括哪些
广义的法制保障体系包括哪些包括政治和组织保障,人才和物质条件保障、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保障等。
重点内容包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多方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加强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的守法社会氛围。
法治保障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系统、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各部分的作用: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为了推进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高效的法治实施系统是为了保证法律的实施与环境;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是为了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为了完善机制,深化改革;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为了对内严格要求。我国的法律体系,级级制约,受外界监督,对内也有不同权力的限制。
『陆』 法治在保障人权方面的特殊作用
1.尊重复和保障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制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行使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3.审判机光,检查机光,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查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柒』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包括哪些
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政治保障。
法律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政治保障对于法治而言具有根本制约性。没有良好的政治条件和政治环境,法治根本就无法实施。首先,权力受到制约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本质上是规则之治,所有人都要遵守规则。而要使所有人,特别是有权力的人都遵守规则,仅凭其个人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感是不够的,必须要求权力受到制约。
第二、法律信仰保障。
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对于法治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是法治的思想源泉。法治的运行和法治秩序的形成,必须要人民的自觉遵守,而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形成法治信仰,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加大对违法的惩处力度和曝光度,更加重视对正当权益的保护力度,培育全社会知法、信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是法治的重要保障。领导干部手中有权力,存有干涉法治、破坏法治的便利机会。因此,除了要求领导干部坚持带头学法、模范守法外,还要进一步完善一系列对领导干部违法、违规的追究机制。
第三、人力资源保障。
法治是一套制度体系,最终都要靠人来实施。因此,法治人力资源对于法治运转和法治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建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纯熟、作风优良的法治队伍,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政治过硬。要求法治队伍必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二是业务纯熟。法治业务能力是办理法律业务的能力,它直接决定个人的法治水平,而法律职业群体的整体业务能力也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法治水平。
第四、财力物力保障。
财力物力保障既包括法律工作者也包括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对于法律工作者而言,只提要求,不讲保障是不科学的。要确保法律人依法安心办案和自觉抵制物质诱惑,健全其职业保障机制是根本,如健全司法工作者的薪酬、晋级等保障机制。
另外,法律机关特别是司法机关,如果没有充分的财力物力保障,法院、检察院就很难高效的开展工作,没有合理的财力物力管理机制,法院、检察院就很难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因此,必须以符合司法规律的方式管理法院、检察院的财物。
『捌』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包括哪些
如下:
这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常识考点。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多方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包括政治和组织保障,人才和物质条件保障、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保障等。
重点内容包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多方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加强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的守法社会氛围。
建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二,加强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和经费保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和物质条件。
第三,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规律、不利于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
第四,努力推动形成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氛围,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行为惩戒机制,使遵法信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玖』 法治的作用是什么
一、维护现有社会关系方面的功能
(一)保障和维护秩序的功能
一定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保障,需要多种机制。法和法治对于秩序的维护和支撑,最明显的是通过规范的宣示和指引,使人们可以沿着设定的轨道预期相对方的行为,安排自己的行为。同时,当既定规则被违反时,法律会做出反应,规制和惩罚违法主体。权利被侵害时,按既定的途径和程序进行救济,恢复既定秩序,减少扰动。
现代法和法治不仅调整社会主体的多种行为,而且也调整自身的运行。这主要是指法的形成和运作都有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加以安排。规则如何形成和确认,又如何在行政和司法中得以运用,都有相应的法律加以规定。通过这样的制度化运动,法制不断再生产自身,法律秩序也得以不断地再生产。法制通过调整社会和调整自身,使社会得以规范化和秩序化,减少无序和混乱,防止动乱和震荡。
(二)保护权利、保障社会活力的功能
一个社会里如果人们衣着统一,语言雷同,步调姿势完全相同,思想也人人一样,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很有秩序的社会,但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甚至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社会必须拥有秩序,也必须同时具有活力。兼有秩序和活力,这样的社会才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质。法律通过对产权和交易安全的保护,使得社会在经济上具有较大的活力,人们的积极性得到调动,物质和精神产品才会大量产生出来。这就是法治化市场经济的优势所在。在经济领域如此,在其他领域也一样,每个人的自由得到保证,各人成为积极活动的主体,社会才会具有活力和后劲。
法治正是以保障每个主体的权利和自由为其圭臬。通过这种保护,通过对社会多样性的宽容,法治得以激发人们充分利用自己潜能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劳动和创造,推动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
(三)保障和制约民主的功能
现代法治经常是与一定程度的民主联系在一起的。民主和法治都是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内容。民主是法治的精神向度之一,如果缺乏起码的民主,法治一般也无法完善和发达。法治是对民主的保护,民主需要法治加以规范和引导,同时也需要法治加以制约,以防止民主的非理性成分泛滥。法治以理性精神对民主轨道加以设计,对民主的范围、程序和效力提供清晰的界限,对民主中的争议加以预防和裁断。
同时,司法的权威也可限制民主中躁动不安的因素。如果一个社会法治的权威尚未树立,就径行推动民主的大跃进,很可能民主的好处未得,其所导致的纷争和危害却已肆虐。
(四)合法化既定政治秩序的功能
一定的政治秩序当然需要强制力的支持。合法化就是政治秩序所需要的最重要的非暴力支撑机制。德国思想家韦伯认为,历来的支配秩序大体有这样几种合法化机制:传统型,魅力型和法理型。传统型合法化机制,是说该政治秩序的合法性是通过传统而得以确立的,比如一以贯之的王位继承传位制度。魅力型,是说该秩序的合法化建立在领袖人物的超凡魅力之上,该领袖类似救世主基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韦伯认为,现代社会已经祛魅,魅力型合法化机制即使存在也难以持久;传统型合法化机制也因为理性时代的到来而无法延续;法理型统治才合乎现代社会的需要。以理性为其核心的法律体系高居于社会之上,成为公认的权威,使现行秩序合法化。这种法理型统治,实际上即是法治。法的权威取代个人权威,即是法治取代人治。当神圣和传统的权威式微,理性和法治取而代之,实是自然而必要之举。二、裁决纠纷、维护正义方面的功能
(一)提供纠纷裁决权威机制的功能
社会纠纷的裁决机制是多样的,而司法在纠纷解决体系中具有终局性和权威性,它起着对其它纠纷解决机制的导向和矫正作用。社会的重大纠纷,如果能得到司法合理和平的解决,这种解决又具有巨大权威,能够为整个社会所接受,那么,这种中立性的巨大权威就成了一个社会的压舱石,可以保障这个社会临“争”不乱,大局稳定。法律的权威越高,这种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
(二)协调利益和价值、维护正义的功能
法律确认重要的利益关系,保护正当利益,但困难在于利益很多时候是互相冲突和重叠的。所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划定它们的优先顺序就成为法律的重要任务。法律协调利益关系就必然涉及到各种价值,如自由、平等、秩序等等。各种价值各得其宜,形成了和谐的共存关系,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正义。
法律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公平正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法治承诺最低程度的正义,内涵最窄的法治也要求规则的权威和规则面前的平等。规范调整本身,就意味着对同等的人和事给予同等的对待,这就是起码的平等。规范调整也给行为人一定的行为自由,这也与人追求自主的天性相一致。规范调整也较少任意性和专横,而且它的事先预知的特征,可使承受其利弊后果的人有所趋避。经过长期的进化,法治形成了复杂的机制来发现更多的事实,容纳更充分的说理和理性论证。法治虽然有时会有利于强者,但如果没有法治,弱者的处境会更加不利。由此而言,法治是强者和弱者之间的均势,在追求一定程度的实质正义时,法治所能够给予的也较人治要多。
(三)丰富既有意识形态体系的功能
不需加以论证和思索就被理所当然地接受为正确的论断就是意识形态。这是对意识形态的一个简略定义。法治的性质和水平随着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但法治本身却几乎已经获得全球性认同,人们认为法治好,应该实行法治,可见法治本身已经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具有正当化和固化既定秩序的作用,法治实际上也具有这种功能。这里所说法治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不是说法律保护既存的意识形态体系,而是强调法治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被人们轻易接受和不加质疑的特点。
西方学者多认为法治是中立和非政治的,与意识形态无关,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认为资本主义法律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从而起着神圣化现存秩序和掩盖其剥削压迫本质的作用。西方最近几十年崛起的批判法学也揭示了法治的非中立性,认为法治是披着中立外衣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无疑地,以上看法有其合理性和深刻性。但如果从稳定既存秩序角度看,也许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如果一个国家或秩序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性和正义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其相关的意识形态就在总体上具有正面价值。
法治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神话”。它“神化”现存的社会格局和秩序。法治的引入,可以丰富既有的意识形态体系,并使意识形态更具弹性和韧性,也提高了意识形态的安全性。
(四)继往开来、保存和助跑文明的功能
着名法学家庞德认为,要保有文明和发展文明,就必须努力控制各种各样互相冲突的需要和利益。如果对各种欲望不加协调和节制,文明就会停滞或者消亡,因为这样就会导致或者过于消费而无法积累,或者缺乏、丧失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或者在互相斗争中同归于尽。节制和协调的机制,可以有习惯、宗教、道德和法律。
法律在诸种机制中最为晚出,但发展速度却很快,直至成为主导性的协调方式和手段。在近现代,法律文化在西方较为普遍地发展成为法治。法治又很快地成为全球性的流行话语。人自己建造了房屋,而后安居于其中。人自己制造了助跑器,而后借助之以达到更高的速度。法律和法治即是此类人工设施,是主体性力量的外化和结晶,是人的对象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对象化和外化表现的法制,同时也是人类发展的跳板。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同时又可起着加速文明进步的作用。法律和法治保存文明,也加速文明。它翻译、表达、保存人类的经验和智慧,并且传播之,扩大之。同时,作为客体化的成果,它又有超越一时一地具体存在的特性,这就是在物质和精神之外的第三世界:文化。这就是制度和制度文明。这样,法律文明就可以在代际间传承,在空间上传播,成为尊重和“崇拜”的对象
『拾』 如何理解用法治保障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法治是国家富强的制度基石.实现中国梦,前提是国家富强.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有坚实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今天,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日益展现出光明前景.法治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覆盖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各领域,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基石.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奋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让法治中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相伴而行.
法治是民族振兴的制度保障.实现民族振兴,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开启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方位演进的新征程,追赶上走过几百年历程的世界现代化潮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以现代化中国的国力和形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要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必须继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与精华,积极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治建设.只有真正实现法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获得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治是人民幸福的根本要求.实现中国梦,目的就是人民幸福.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社会公正、民心稳定、人民幸福的关键还是法治.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法治建设的最高目标,才能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亿万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成长进步的机会,从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法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法治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方式.
法治捍卫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法治能够巩固和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依据进行各项制度安排,既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经济权益和生存条件,又能够促进人的潜能、创造力的提升;既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服务,也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既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法治增进社会共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法治不仅是衡量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尺度,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法治有助于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识、价值共识、制度共识和行为共识,还可以通过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定程序来汇聚民意、反映民情、集中民智, 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不同利益主体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筑牢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根基.始终沿着法治轨道推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最终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