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学
『壹』 环境法学是不是环境保护法
不是,环境法学涉及的范围广于环境保护法
『贰』 环境法学,什么是你的贡献
环境方面的法律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年4月29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99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4年12月29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年8月29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002年12月28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84年9月20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2000年1月29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1997年3月25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99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6年10月29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2年8月23日颁布
『叁』 环境法学自考资料
名词解释题
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保护: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3、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4、人类环境观:人类环境观或称人类环境价值观是人们对环境看法、观点、观念的总和,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简言之,人类环境观是一种环境意义意识。
5、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资源:资源指对人有使用价值的某种东西。
7、环境资源法:环境资源法是指关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和法律渊源的总和。
8、环境资源法体系:环境资源法体系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在于调整因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的法律规范和其他法律渊源所组成的系统。
9、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从宏观上看,可以将各种关系归纳为三大类:
(1)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是除人之外的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
(3)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称“人与环境的关系”。
这个定义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环境法律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环境法律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简称为环境社会关系。二是只有当环境法实施时,才能形成环境法律关系。
10、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环境行为所指向的对象,或者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又称权利客体或义务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物、行为、精神财富和其他权益。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也不例外,但能反映环境法律关系特点的主要客体是环境资源(物)要素和对环境有影响的行为(作为与不作为)。
11、"污染者治理,开发者养护“原则污染者治理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开发者养护是指对环境与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组织或个人,不仅有依法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还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有责任对其进行恢复、整治和养护。
1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
13、限期治理3、限期治理是指对长期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排污者,以及对设立有特殊保护区域内超标排污的已有设施,经地方人民政府决定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督,设定一定期限由排污者在该期限内实施完成治理任务,使污染物排放达到治理目标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14、协调发展原则、协调发展原则 : 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原则非常概括地阐明了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是环境保护法的一项重要的原则。
15、个人环境权、个人环境权
即自然人的环境权,指自然人具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负有保护适宜环境的义务。
16、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原则、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原则
简称协调发展原则,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7、环境法基本原则环境法基本原则指通过环境法规明确规定或者体现的,反映环境法基本理念、价值、特点和目的的,对环境资源工作或活动具有普遍性指导作用的准则。
18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公众人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按照法定程序对环境要素间的配比、布局和各环境要素的组成以及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某些技术要求加以限定的规范。我国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和环境保护方法标准等都是强制性标准。
19“公共资源”理论、环境资源主要是公共资源,个体对公共资源的自由选择与利用和社会对公共资源的分散管理,能够产生破坏性的竞争。从公共管理角度而言,行政管理权力主体越多、越分散,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就越无力,环境资源状况就越坏。反过来说,行政权力越统一,越是集中并趋向于单一中心,责任就越明确,权力主体之间的破坏性竞争和摩擦就越小。因此,各国在构建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时,在同一层次的政府级别中,一般是实行统一指挥,加强集中调控,推行主要管理功能部门的专门化,确立单一权力结构和单一行政领导系统。
20公众利益与民主决策原则、环境资源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环境资源的分配与控制。在对这种资源供给的分配中,不仅需要有效,也需要公正、合理,使这种分配有益于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即公众的长远利益。要实现长远利益必然要求合作和参与决策。因此,集体决策、民主决策便成为应用正义与公平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合理、公正的环境资源管理体制应存在于民主决策与功能权力集中的复合结构之中。多元的决策权力与单一的控制执行中心相结合即“决策多元化与执行专门化”的结构构成了环境资源管理体制。
21环境资源监督管理、广义上,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是指运用行政、经济、政策法律、科学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对各种影响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规划、调控和监督,以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狭义上,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指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即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对各种影响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规划、调控的监督管理活动
2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项目开发利用之前,对该开发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拟采取的防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防范整治方案措施,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报批的环境法律制度,它是一项决定项目能否进行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制度。
23、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有哪些?2、“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工程建设,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法律制度。
24、“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是有关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的法律规定的总称,是指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必须依照国家的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费用,用于污染防治的环境法律制度。
25、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在从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它是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法律化,是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机关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26、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向大气环境排入有毒、有害物质,使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特性改变,导致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害的现象。大气污染的特点是污染速度快,范围大,持续时间也较长。
27、环境噪音、环境噪音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8、禁止超标排放污染物制度、该制度也称超标排污违法制度,是指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或者个人,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法律规定。《大气污染防治法》这条规定表明凡超标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均属于违法行为。
29、固体废物的概念、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30、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31、环境噪声污染、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32、森林、森林,是指存在于一定区域内的以树木或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或者称为群落生态系统。森林包括林地、树木及其他林地植物。
33、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林地面积、树种及木材蓄积量等的总称。它具有可再生性和易受人类开发利用的影响等特点。森林资源由森林组成,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森林。作为资源的森林,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亦具有生态价值。
34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土地植被遭到破坏后在干旱和多风条件下出现风沙活动,使土地逐渐失去生物生长能力。
35、自然资源法、自然资源法是有关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6、森林所有权、森林所有权又称林权,是指森林法律关系的主体对森林、林木或者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我国森林法把林权分为国家林权、集体林权、机关团体林权和公民个人林权。
37、渔业法渔业法是关于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人工养殖,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8、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肆』 环境法学的就业前景好吗
法学常设的专业有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刑事法学、国际法学、环境法学、涉外法律专业等专业方向。
1、就业现状和未来职业发展分析:
法学专业是朝阳学科,从社会需要来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从法律系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泛,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法学专业对人才高素质、高学历需求较高。他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行业知识。随着近年来对法学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法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但高学历的法学专业研究生,特别是与经济、国际交往相关联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广阔。
2、薪酬水平与就业难度
法学专业整体薪酬水平,相比之下比其他行业要高些。能者多劳,拿律师来说,年平均收入在10万元左右。当然律师事务所不同,以及资历深浅也直接关系到律师的收入。高的年薪能拿到30万元,低的可能年薪只有1万多元。从事不同性质的案件,比如经济、金融、证券、房地产等涉外官司,年轻的见习律师一个月可能只有千元左右,资深律师一年赚500万元不成问题。而婚姻、劳动法、知识产权等之类的案件,律师收费较低。而在企业做法律顾问的,也有着不菲的收入。
由于法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专业学生在充分学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还要深入生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到公、检、法机关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学习实务操作,获得一些经验,并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法学天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所以学生绝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是闭门造车。
法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四学习时,只要有各种可能的就业选择,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尝试(主要是参加各类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
学生可以选择考研、参加司法考试、参加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等来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要,学习一技之长,比如速录技术,进入法院当书记员也是不错的就业渠道之一。最关键的是不要眼高手低,有时并不是没有就业岗位,而是学生不愿去做而已。
我国目前注册律师大约有25万人左右,律师事务所1万多家,每9000人平均拥有一名律师,其中北京是每1300多人拥有一名律师,上海是每1800多人拥有一名律师,而美国纽约是每200人拥有一名律师。
从律师的地区分布情况看,发展极不平衡。广东、北京的律师都在万人以上,大约占到全国律师总数的17%,而青海省只有400多名律师,个别牧区只有一名律师。
全国律师每年办理业务大致在900万件左右,业务收入在90亿左右,律师人均收入在7万元左右,平均每件收费在千元左右,但是律师年收入仍然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北京最高,律师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上海也在20万左右,江浙在7万元左右,广东在5万元左右,而在有些西部省份律师年平均收入也就只有5000元左右,甚至更少,其差距在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无论是执业人数占整个人口的比例,还是律师界中高学历、外语人才所占的比例,以及中大型律师事务所占律师事务所总数中的比例,中西部律师业与东部发达地区律师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特别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直接导致律师收入的差距悬殊,并且这种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改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东部与中西部律师业发展的巨大反差,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律师正在向东部地区转移,这种转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符合人才流动规律的。
因此,综合以上来看,从个人生存和利益来考虑,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的律师业发展环境最好,也最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光看这些平均数字就认为律师行业形势一片大好。律师是强弱差距悬殊的行业,知名大律师年收入上百万、上千万的都有,但有很多律师都是疲于糊口,年收入不过万,有的甚至无钱交纳年检会或会费而被迫转行。对于初入行的律师来说,90%的其收入都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虽然说成功的标志不是钱,但是对律师来说,其最有力的评价标准被又是收入。另外,律师的执业环境也很不好,这些都是我们从事律师行业上的巨大障碍。
社会不是完美的,律师行业也同样有不尽人意,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律师业只会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选择了律师,就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也终有成功的那一天。
『伍』 简述法律上的环境与自然科学上的环境的关系
法律上的环境与自然科学上的环境的关系如下:
(1)环境科学上环境的定义具有无限性。 即不受人类支配能力的限制,而法律上的环境定义受法律的目的和调整适用范围的限制。
首先,环境科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和宇宙空间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无限性。
而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则局限于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所能够影响和支配的范围内, 对那些人力所不及的自然科学环境因素(如太阳、 自然力作用等,尽管它与人类生存有关,但人类不能对它产生影响),不能成为法律保护的对象, 因为法律是通过调整规范人的行为来达到保护某些客体的。
其次,作为国内法的环境定义,受一国法律的空间适用范围的限制。
(2)自然科学上的环境定义具有抽象性且比较一致,而法律上环境的定义大都是具体的,且各国在立法上的表述并不一致。
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各国的环境立法取决于各国不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其次,由于法律上环境定义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具体列举的方法,才能准确地划定法律调整和保护的范围。
(3)法律上的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把人类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在于,从整体上保护由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形成的一个人类生命维持系统——生态系统,从而保护的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因此,人类是以自然物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环境功能中的作用,而决定对其取舍的,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条件地、绝对地加以保护。
例如,当某些生物濒临灭绝时,就严加保护,当其数量过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时,则可能人为地减少其数量;当某些自然物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法保护的客体了(如马戏团里的驯兽、人工饲养的各种动物、人工庄稼果树等)
(5)环境法学扩展阅读:
法学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性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人们改造自然的科学。
它包括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及技术两大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法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影响法所调整的范围和方法。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交通法、太空法、核法、环保法等一些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从而促进了法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次,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由于引进科学技术的物质成果和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因而改善了法律调整机制并提高了法律的调整效果。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法律意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随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传统的死亡学说提出了异议。
另一方面,法调整自然科学技术的活动,并对其起促进或限制的作用:首先,法律可以用来组织科学技术活动,如设置科学技术的领导机构、编制科研计划等;其次,法是鼓励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从而充分调动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再次,法律可以把有关生产操作、环境保护等技术性规范纳入自己的调整范围,使之成为法律规范,为人们严格遵守这些规范提供了法律保障。
最后,法可以确认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和法把科学技术的成果用于不同的目的,为不同的阶级服务。如原子能既可用来开发自然资源,造福于人类;又可用来制造进行侵略战争的杀人武器,威胁人类和平。
社会主义国家的法一般都把为人类造福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宗旨。当然,法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也很明显,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以法律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而自然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它主要研究自然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规律来改造自然等。
『陆』 环境法学是研究什么的
环境法学研究为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而制订各种环境保护法规的必要性、制订法规的依据和程序。环境科学目前正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迅速发展。它的各个分支学科基本上都形成不久,远未达到成熟阶段。
『柒』 环境法学2
12、某厂因事故向一湖泊排放污染物,造成该湖泊中的鱼苗全部死亡。渔民为此向该厂索赔,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可得利益和间接损失。其中可得利益是指( )。
A. 鱼苗的费用
B. 鱼苗成长后的预期收益
C. 清除湖泊被污染的费用
D. 饲养鱼苗所付出的劳务
E. 饲养鱼苗所需的饲料费用
13、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所遵循的专门性原则是( )。
A. “三化”原则
B. 全过程控制原则
C. 分类管理原则
D. 集中处置和分散处置相结合原则
E. 综合利用原则
14、《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所指的“社会生活噪声”主要是指干扰他人生活的( )。
A. 生产企业噪声
B. 文化娱乐场所噪声
C. 商业经营活动噪声
D. 家庭等场所使用的声响器材噪声
E. 室内装修活动噪声
15、下列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从事旅游、游泳活动的是( )。
A.一级保护区
A. 二级保护区
B. 三级保护区
C. 四级保护区
D. 五级保护区
16、关于征收排污费的规定,下列符合《水污染防治法》的说法是( )?
A. 达标排放者无须缴纳排污费, 超标排放者累计缴纳排污费
B. 达标排放者需缴纳排污费,超标排放者需缴纳超标排污费
C. 达标排放者需缴纳排污费,超标排放即为违法,由环保局予以罚款
D. 达标排放者无须缴纳排污费,超标排放者需缴纳超标排污费
E. 达标排放者无须缴纳排污费,超标排放即为违法,由环保局予以罚款
17、在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取得方式主要有( )。
A. 法定取得
B. 开发利用取得
『捌』 环境法学属于哪一类的学科
环境法学是法学领域里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型学科,不但涉及国内内法、国际法以及法理学、行政容法学、经济法学和刑法学等法学学科,而且还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但它主要还是一门具有特定内容的独立的法学学科。环境法学是系统概述环境法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课程,涵盖了环境法整个学科领域各主要门类或分支学科的主要内容。
『玖』 我国环境法学产生于什么时间
以下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这部分主要是民国之后的,如果需要古代的,我也可以提供。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的社会一直是动荡不安和战争连年。中华民国时期(指1949年以前),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只是沿海一带现代工业有所发展。由于当时战乱频仍,政局不稳,执政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视环境保护。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立法中,主要有《渔业法》(1929年)、《森林法》(1932年)、《狩猎法》(1932年)、《土地法》(1930年)和《水利法》(1942年)等。另外,在共产党占领的革命根据地,也制定过一些类似的规定,如《闽西苏区山法令》(1930年)、《晋察冀边区禁山办法》(1939年)、《晋察冀边区垦荒单行条例》(1938年)、《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1941年)、《晋察冀兴修农田水利条例》(1943年)、《东北解放区森林保护暂行条例》(1949年)等。上述自然资源立法的意图是发展经济,保障资源的持续利用。
从50年代起,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时,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仅仅被看作是职业病防护的卫生问题。在当时,国家除《宪法》外,并不重视对国家法律的制定,所以也不可能通过立法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所有政策和权利义务规范均通过党中央、国务院、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红头文件”、以及以《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上传下达、宣传鼓动,由地方政府官员在“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贯彻执行。1956年由卫生部和国家建设委员会联合颁发的《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可以说是预防环境污染的一种非强制性技术规范。在自然资源方面,国家较为重视对水土保持、森林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并制定了若干纲要和条例。除此之外,国务院各行政主管部门还针对某一时期环境污染问题的特点,制定和颁布了一大批“红头文件”。从60年代中叶开始,中国政治的“左”倾错误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文化大革命”导致了一场全局性和影响长期的灾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许多过去依靠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也受到批评而被否定。环境问题在这种政治形势下被掩盖了下去。
『拾』 环境法学的特征
他一开门优惠卡每一天他